[爆卦]頭文字d線上看第五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頭文字d線上看第五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頭文字d線上看第五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頭文字d線上看第五季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451的網紅元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經濟分析預測台灣蘋果日報三年結束】 本文將從經濟分析中的成本觀念切入,討論為何我認為台灣蘋果日報三年內將被淘汰出局。 這邊要強調的是,傳統經濟學(如Paul Samuelson大名鼎鼎的「Economics」教科書)所教授的「成本」大多錯誤處處且自相矛盾。本文使用的成本觀念謹守「正確的機會成本...

  • 頭文字d線上看第五季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4 12:11:23
    有 276 人按讚

    【從經濟分析預測台灣蘋果日報三年結束】
    本文將從經濟分析中的成本觀念切入,討論為何我認為台灣蘋果日報三年內將被淘汰出局。

    這邊要強調的是,傳統經濟學(如Paul Samuelson大名鼎鼎的「Economics」教科書)所教授的「成本」大多錯誤處處且自相矛盾。本文使用的成本觀念謹守「正確的機會成本概念」切入。

    1. 同一生產程序有不同產品,收入如何最大化?
    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經典著作「Principles of Economics」第五卷第六章中提出「joint supply」問題,列舉諸如:羊毛與羊肉、牛皮與牛肉和棉花與棉花籽油都是同一生產程序下會產生的兩種商品,二者間存在固定比率。當牧羊人因用羊毛需求增加而增養綿羊時,羊肉供給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影響市價。

    現今世界更常見的是汽油與柴油(還有其他油品)之間也存在這種關係。

    這使得後來的經濟學家進一步問:如果一個生產程序下會產生多種商品,且不存在固定比率時,收入如何最大化?

    答案是:各種商品的平均成本不可求得;但邊際成本可以。收入最大化之道是各種商品邊際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如果引入交易費用概念,則邊際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差距不得大過交易費用。

    為方便理解,我先以傳統紙媒報紙為例,常見其一個生產程序的產品就包含:不同主題內容的新聞或評論(無體財產)與以印刷與紙張為載體的報章(有體財產),以及廣告。而百年來報紙的收費安排主要有二種極端:一者是以昂貴價格出售,廣告少而內容與印刷均優(如某些極為專業的媒體--如英國金融時報台灣紙本訂購價每日約新台幣$79;經濟學人美國版紙本訂購價單本$3.6美元/台灣零售價$275新台幣);另一者則是give-away papers,如台灣曾流行的捷運免費報,這類報紙完全免費但內容幾乎都是廣告,印刷品質與紙質均低劣。

    多數報紙收費安排在二種極端之間。

    此外,就我所知的成本結構,台灣若報紙零售價在$10以下者,大概都是只回收了印刷、紙張與運送的費用,「向讀者直接收費」這塊是毫無利潤可言。

    經濟學上也透露著:不同的收費安排會影響報紙媒體在終端產品上的呈現,包含內容的長度、深度、廣度、可信賴度與品質,包含廣告數量、呈現方式(如佔版面比率)與廣告品質(純文字廣告亦或聘請世界明星代言且由知名設計師編排之廣告)。

    上述經濟原理,放到網路新聞媒體上也是一樣。

    2. 邊際生產成本並非為零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線上報紙的生產成本:

    a. 從線上訂閱讀者看
    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很愛說:「網路世界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持此說法的學者不但對真實世界認識不清,同時經濟學也不及格。

    (1) 如果邊際成本近乎於零,則平均成本曲線不再是U形而也會是趨近於零,則根據經濟學法則,世界上各種網路服務供應商將只有一家完全壟斷,這與真實世界不符。

    (2)Google在伺服器與頻寬支出一個會計季度就高達幾十億美元,怎麼看也不像是「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會產生的費用。

    雖然我不是專家,但以我過去架設Linux server以及使用cloud computing services的經驗,上述經濟學者最大的錯誤在於「計量錯誤」。

    以Apache網頁伺服器看,一個連線大約會佔伺服器12~35MB記憶體,一張圖片豐富的頁面(假設4MB)大約要吃掉32Mbps頻寬,同時還要考慮CPU響應速度與使用者的單位時間點擊頻率等等。簡單說,即便以一次點擊服務的角度看,邊際成本恐怕都不是趨近於零。當架設的網站流量成長到機器可承受邊緣時,不管我是要升級機器、增加伺服器、增加頻寬,其邊際成本更不是以「每多一位使用者」為邊際單位,而是以上述機器與頻寬的綜合考量為邊際單位。

    這是說為了應付一天某幾個時段的高峰使用,我必須備好足夠的運算力與頻寬;但當其他時段在線人數掉下來時,我的運算力與頻寬是閒置但費用依然要支付的。此外,隨著使用者的人數增長過某些門檻,許多小型服務不需要支付的費用或問題也會隨之而生。

    這一塊我從香港壹傳媒公開的財務報告中並無法清楚查出,但從其2019年(會計年度結束於2019/3/31)年報記載的「其他營運費用」高達3億港幣(約新台幣11.6億元)可窺知其網路服務相關費用支出應該不低。

    我們換個更容易理解的角度:網路服務就像一個個水桶,其內含容量空間是邊際單位總成本。每一位使用者都是顆小乒乓球,球體體積是訂閱費。當一個水桶裝不滿乒乓球時,這個邊際服務單位收入是低於邊際成本的。當使用者量剛好裝滿1個水桶時,邊際成本與邊際收入相符,是前述經濟學原理下收入最大化狀況。但若裝滿1.1個水桶時,則看似更多的使用者其實可能卻是在一個網路服務虧損放大的區段。而且,水桶中的乒乓球數量是每一秒都在變化的。

    當然上述形體化的描述只是為了方便理解,真實網路服務提供的成本狀況不完全是這樣。但我希望能幫助讀者理解我想要點出的重點:計量基準並非以「每多一人」為準。以訂閱收入扣除成本為縱軸,以訂閱人數為橫軸,其曲線是非常波動的,一定區間內,訂閱人數增加收入可能反而減少。因此,以台灣每日約4元新台幣或香港每日約$1.68港幣的訂閱價格看,並不見得「高於邊際成本」。

    b. 從線上廣告看
    吸引讀者靠的是內容,而內容的產生與發佈在線上同樣存在持續的成本投入才做得到。

    此外,以我過去與壹傳媒購買廣告的經驗可知,多數廣告套裝(特別線上版)多是以5天為最少單位(當然有例外狀況,這裡我只講普遍而言的現象),週末另外定價。因此再換一個成本角度,從邊際而言我們可以把5天為一個單位將人員費用與行政費用(包含伺服器與頻寬租賃費)以2019年香港壹傳媒的財報做估算,台灣蘋果日報每5天的新聞生產與發佈總成本大約為800萬港元(約$3100萬新台幣)。

    綜合二者,如果我們把每五天的新聞內容生產當做是一個生產計畫(production plan),則每單位$3100萬會是直接成本,若來自訂閱與廣告收入無法超過此數字,則蘋果日報面臨的是直接虧損。其中,蘋果日報可以選擇方案一「免費閱讀佐以大量廣告」或方案二「訂閱付費佐以少量廣告」。前者必然會發生減少文章字數、一文拆多文、追求標題黨與廣告滿佈...等等現象;後者則理應要以深度報導或提供競爭對手難以取代的內容來又使付費訂閱者認為物有所值。

    3. 從壹傳媒財報見端倪

    承第1點所述,當台灣蘋果日報網路版轉為訂閱制後,可見的是網路流量競爭之下必然會有相當幅度下跌(畢竟免費新聞來源充斥且讀者近乎毋須付出轉換成本),這點我們也可以分別從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的接受訪談間接與Alex網路排名直接得到印證:

    「...他認為蘋果在這方面(訂閱制)犯了錯,光以流量來說蘋果從2,200萬下跌剩不到1,000萬。「但是流量事還小,我們(ETtoday)數位廣告營收在去年6月將近7千萬元跟他們伯仲,但今年蘋果已經跌破4千萬,我們數位廣告已經在8千萬往9千萬元走。」就算蘋果擁有付費訂閱用戶,王令麟也認為「台灣市場太小,很難成功。」根據香港壹傳媒9月中公布的公告指出,香港蘋果日報、壹週刊付費人數已經超過84萬人,台灣訂戶人數則未有揭露。」

    Alex有關台灣網路媒體流量變化如下:

    (圖一 蘋果日報)
    (圖二 自由時報)
    (圖三 東森新聞)
    (圖四 中國時報)
    (圖五 聯合報)

    我們可以從壹傳媒整體財報(見圖六)看出,在面對Google與FB這類網路廣告巨獸的強力競爭下,從2016年轉盈為虧後,每年虧損額達三、四億港幣,營收更是節節下滑。

    根據壹傳媒公布的香港部分84萬人訂閱戶(台灣人數未揭露我認為應該是因為數字遠低於此),其每年訂閱費收入約HK$515M,而2019年度財報顯示整體營收衰退至約HK$1304M以及流量快速下滑來看,恐怕杯水車薪,訂閱收入無法彌補失去的廣告收入將是必然。網站(包含app)流量的下降必然導致蘋果日報在廣告議價權的下降,這意味根據前述經濟學原理,其虧損放大的速度恐快得出乎主事者想像。這點就要等2020年度財報得印證。

    4. 上頭成本的租值攤分

    接著,我們再換個角度從上頭成本看台灣蘋果日報:

    上頭成本是指企業不管生不生產都要付費的成本,對報社而言,場地租金、各種軟硬體設備、記者主編與管理者費用、伺服器開支(如果為承租)與網路頻寬租賃等...,都屬之。

    而這些開支是由產品收入扣掉直接成本以上的盈餘累加後應付的,以蘋果日報的狀況這意味著:

    a.台灣蘋果日報建構所需的上頭成本很可能與香港蘋果日報一樣甚至更高,因為台灣土地面積是香港的32.7倍。但我們從香港壹傳媒集團財報中得知,台灣蘋果與壹週刊僅佔總營收整體30%。佐以媒體產業的經濟特色 -- 量體夠大平均成本可以掉得很快,但量體越小則平均成本也可以升得飛快。表示台灣分部可貢獻的上頭租值不但小,甚至貢獻的虧損額度恐怕還大過香港。

    b.這解釋為何2010年左右,黎智英在台灣努力地希望促成壹電視的開播 -- 因為同一生產程序可以同時出產紙本、網路與電視新聞。而佐以IT科技越發物美價廉的、各種手機攝影與app應用不但逐漸讓單一記者具備多工能力(撰稿、拍攝甚至簡易後製)下,智慧型手機加入下越大量體的受眾可以快速降低壹傳媒在台的邊際成本,從而提高整體獲利能力。

    c.這更解釋黎智英為何願意虧損百億元代價執行壹電視計畫(包含近乎免費贈送的樂視通機上盒),因為從經濟分析角度看其戰略思維正確無誤,卻被台灣既有媒體業者、政府管制給卡死。短短三年,於2013年6月就認賠賣給年代集團後,整個蘋果日報內容定位從相對中立轉向極為反中、台獨路線。我認為蘋果日報的定位之轉變,以及黎智英在香港16年佔中運動與19年反送中運動的作為,都源自於上述商業策略執行層面的失敗以及實際所受的經濟虧損。

    可是訂閱制於2019年7月上路後,從Alex數字看來台灣蘋果日報希望搶占的市場顯然是輸給了類似定位自由時報。

    這一點我建議讀者參考我寫過的「略談旺中投資蘋果日報案(2012/12/05)」一文的第三點:

    「...台灣藍綠媒體市場區隔還蠻明顯的。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美國媒體左派(如NYT)、右派(如Fox News)也是壁壘分明;這也不是媒體邪惡,市場導向、利之所趨罷了。

    換言之,從經濟分析角度來看,假設A媒體專攻A'市場,B媒體專攻B'市場;今天若A決定轉向B',則其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必須放棄A'所帶來的盈利。例如男人幫(FHM)今天假如要切入商業周刊的市場,在不推出新報刊雜誌的前提下,其勢必要放棄的是男人幫既有市場的利潤。

    從這角度看,一家走中立八卦路線的壹傳媒,假如因為幕後老闆換人而要改走親中國路線的藍色市場,則必然新壹傳媒得失去部分既有客戶的盈利,而這就是壹傳媒轉型的成本。此轉型與前假設例子並無差別。淺顯的道理,連路邊攤小販都懂。而市場觀察告訴我們,頻譜兩端點的觀眾數量相對較少,中間地帶者居多。若蔡衍明等人買下壹傳媒後,將其轉型為深藍媒體,則勢必要面對收入減少;同時,在競爭之下,蘋果與既有深藍媒體(旺旺中時)打起擂台,經濟學告訴我們假若市場結構無太大變化,結果是二者租值都一起降低,首當其衝的損失者是蔡衍明等人。

    再想想私有產權,假若有人投資失利,是出於資訊不足、愚蠢或刻意為之,都與非股東的第三人無關。蔡老闆商場征戰多年,如果連這點道理都不懂而產生損失,那也是他自做自受,學生的抗議遊行都顯得無關痛癢。再假設蔡老闆投資壹傳媒的資金來自於中國政府的挹注,則虧損的也是愚蠢或一廂情願的中國政府。

    媒體會變一言堂?當然不會。

    台灣有既有的深綠媒體(自由時報)。而蔡先生假若真將壹傳媒變成中時,則空出來的市場反倒是可以吸引其他人進入經營。

    黎智英來台灣經營蘋果日報與壹週刊,三年內損益兩平開始獲利,顯見這塊市場不但大,還有黎智英的經典前例,大幅降低後來者的訊息費用。故除非市場有大變動,否則有人跳出來收納這塊市場是可以想見的(當然此人也包括蔡老闆本身)。台灣要變一言堂,得透過政府暴力回到過去戒嚴時期才有可能;現在看來,政府要這樣做的成本很高。...」

    虧損壓力下的黎老闆被迫走極端內容產品希冀提高獲利是可以想見;但目前看來,似乎兩頭空的終局可能性比較高。

    d.以蘋果日報的流動資產快速下降(見圖七),速動比(acid-test ratio)惡化:2018年2.72;2019年1.03;營運淨現金流出更是從2018年的(HK$31M)惡化到2019年的(HK$137M);若非2019年度因賣出廠房資產獲利HK$259.9M,其實帳面虧損會更難看(約HK$599.9M)。所以主事者急於今年改變收費安排,希望增加可預測穩定收入是無可厚非。但承前面的經濟分析所預測:蘋果日報線上版的兩種收費安排均可能發生邊際收入低於邊際成本的分離現象,整體虧損不但無法改善,甚至會擴大得超乎預期。

    結論:

    從經濟分析看,蘋果日報的收費制度不但無助於改善連年營收下滑與虧損,反而是註定失敗、註定擴大虧損與現金失血的失敗商業模式。

    而該公司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狀況不妙,可獲利的固定資產已經出清。在不改變收費安排以及無新資金挹注的前提下,我推估蘋果日報三年內就會離開台灣市場,不管是結束營業或是被併購。(尤其考量黎老闆以三年為時間區段測試一種商業模式的習慣)

    文末順便附上成功的網路報紙訂閱制財報:The New York Times(見圖八)

    各位可以清楚看到蘋果日報相對NYT,營收與獲利能力的差異。

    後記:
    此文的判斷大約兩、三個月前就已經形成,但今天才有空寫成文字。作為蘋果日報台灣版最早的讀者(當年在台灣開報時隨報贈送的蘋果我也吃了幾顆);也曾與蘋果日報/壹週刊有相當時間商務往來(每週支付廣告費達七位數);也曾受該社X總宴請日本料理。寫這篇預測文,多少也有點傷感。

    不過還是老話一句:掌握正確關鍵侷限條件,經濟學科學性預測的準確率驚人。立此存證,三年後再來印證吧。

    最近轉忙,近半年左右沒太多時間寫文更新,特此告知。

    http://yuanyu.idv.tw/2019/11/04/%e5%be%9e%e7%b6%93%e6%bf%9f%e5%88%86%e6%9e%90%e9%a0%90%e6%b8%ac%e5%8f%b0%e7%81%a3%e8%98%8b%e6%9e%9c%e6%97%a5%e5%a0%b1%e4%b8%89%e5%b9%b4%e7%b5%90%e6%9d%9f/

  • 頭文字d線上看第五季 在 VOF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3-05 13:48:06
    有 303 人按讚


    [INTERVIEW]
    Interview on SS Magzine

    這篇文章,是收錄在繪畫技法雜誌《SS》第五十期季刊上的完整文字訪談,難得正經的時候(?)

    季刊SS 50期 封面畫家
    VOFAN特別專訪

    採訪/天野昌直 翻譯/YUKIO 校正/雪渦

    SS:在2004年底,我著手準備『季刊SS』(後簡稱『SS』)時,收到了你跟 Blaze Wu 的投稿,想知道當時讓你投稿的動機為何?

    VOFAN(後續簡稱VO):當時,台灣的創作圈都很喜歡『Comickers』和『季刊S』,所以當看到新的『SS』推出時,朋友們就相約投稿,我也投稿了一張,當看到被刊載在前面的跨頁,非常興奮,這本雜誌現在還在我的書架上。

    SS:夜貓館咖啡屋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

    VO:大約在1999年成立,一開始是隨處可見,畫美少女題材的同人社團。後來隨著社團成員的變動和增加,以及對於創作觀點的改變,逐漸演變成出版、策展、教學等多方向經營的團體。成員們平常各自有工作,當有共同目標時,則集合在一起,是很自由的創作團體。

    SS:你們都看過我編輯的『Comickers』和『季刊S』,不知道台灣的讀者對這兩本書的印象是什麼?

    VO:台灣像我這樣年紀的創作者,許多都很喜歡『Comickers』和『季刊S』,雖然以動漫畫為出發點,但是內容卻非常廣泛,吸收到許多新知,尤其早年網路資源還沒有那麼豐富,這兩套雜誌可說是少數養分的來源。

    SS:當時是透過『SS』才有機會認識你們的作品。當時也沒有pixiv。那時候你對日本插畫業界有什麼看法呢?

    VO:在投稿『SS』之前,我在台灣的插畫圈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也累積了一些作品,但一直很嚮往朝日本發展,因為日本向來是文化輸出大國,產業成熟,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SS:那時候你在台灣都在進行哪些活動呢?

    VO:那個時候,我在台灣有擔任過遊戲的角色設計、雜誌封面插畫等。但大部分的重心還是放在同人誌販售會。

    SS:那時候台灣有很多插畫工作嗎?有可以讓插畫家大展身手的工作機會嗎?

    VO:當時台灣的PC遊戲產業仍算是發達,大部分的發展機會在遊戲產業,我也畫過三款PC遊戲。在台灣,小說和雜誌也有不少插畫需求,不過可惜人口市場和相關產業不成熟的關係,比較難有更進一步的企畫。

    SS:當時我們透過email聯絡,還邀請你繪畫了作品。那時候你在台灣的『Faust』工作,還跟我提到有可能會因此跟日本工作有所連結,後來拿到日本『Faust』的工作機會,你當時有什麼感想呢?

    VO:我在『Faust』的創作是100%的自由,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和指定,編輯太田克史先生希望我完全隨心所欲的畫,是很有幹勁和想法的人,和他合作非常愉快。

    SS:在那之後就是與日本小說『物語』系列的合作,對於跟西尾維新的工作有什麼想法?

    VO:在我和西尾維新合作之前,就知道他是很有知名度的小說家,能和他合作是很驚喜的事。一開始我以為『物語』只有兩本,沒想到後來還有動畫,就這樣十年過去了,在這篇採訪的時候,我還在畫新的『物語』系列。因為橫跨了台灣和日本,也受到許多人協助。這個案子讓我理解,插畫家雖然是一個人畫圖,但是成功的商品卻要靠眾人協力才能推出。

    SS:那時候台灣正在連載你的『Colorful Dreams』。而你畫圖的時候最重視的就是『色彩』對吧?後來你還被稱作為『光之魔術師』。對你來說在色彩以及光線上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嗎?

    VO:『Colorful Dreams』是2005年開始連載,也就是第一次投稿SS那個時期,我在挑戰者雜誌(全力出版社)刊載的彩色短篇繪本,結合了插畫和漫畫,分鏡比較接近攝影,內容是在城市中生活的幻想小故事。

    VO:我很著迷於攝影,想把照片的感覺帶入插畫中,所以特別在意構圖、光影和色彩,而也是因為這個連載被講談社看到,開啟了和日本合作的契機。

    VO:當時在『Faust』連載的故事,和光影有關係,編輯太田克史先生取了『光之魔術師』的稱號。或許也因為這個名稱,我在往後,也更在意光影的表現也說不定。

    SS:現在的你同時有在承接台灣及日本的工作,哪邊接的比較多?在台灣都接些什麼樣的工作?

    VO:目前花費的時間大約是6:4(日本:台灣)。在台灣,每個月有SIET的PLAYSTATION推廣角色『AI Chan』的插圖,以及台南的觀光導覽員『小滿』,西尾維新的『忘卻偵探』中文版的追加插圖,其他還不定時接小說和遊戲的插圖。

    SS:可以介紹一下這次的『SS』封面嗎?最一開始就從電燈開始畫起,是有什麼靈感或想法嗎?

    VO:從『Comickers』、『季刊S』到『SS』,這些雜誌就像是溫暖的燈泡,點亮了創作者前進的道路,所以我一開始就想到了點亮燈泡的畫面。

    SS:為什麼會想畫有翅膀的動物?以前畫給『SS』的作品中也有動物的出現,是因為你有從動物身上感受到什麼魅力嗎?

    VO:背景中所有的動物,都擁有了飛行的能力,暗示著透過創作,我們擁有了無限的可能性。我喜歡在圖裡加一些小動物,因為不知道動物在想什麼,只能透過它們的視線和動線來猜測,讓畫面添加了不可思議的氛圍。

    SS:角色的髮型有修改多次呢,有什麼理由嗎?

    VO: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希望角色更有活力和更年輕,最後決定是雙馬尾。另一個原因是為了構圖平衡,我需要把視覺重心往上拉一點,集中於從燈泡到頭之間的範圍,原本的長直髮感覺氣勢擴散掉了,而短的雙馬尾可以達成集中的效果。

    SS:在你的作品特徵有著不明顯的輪廓線,因為透明感而更顯作品的美。將輪廓線消除有想營造什麼效果嗎?

    VO:大部分的插畫,背景沒有明顯的輪廓線,但是人物保有輪廓線,這樣有強調人物存在感的作用。但是我希望『人物』和『背景』能夠更融合,就像我們看到的世界,所以選擇消除了輪廓線。

    SS:可以告訴我們你是如何畫輪廓線的嗎?是一開始先用黑線描繪,再將它變淡的嗎?

    VO:一開始,和大家的作法一樣,會畫出草稿的線條,接著作粗略的上色,這時後開始把輪廓線塗成較不明顯,最後,在較精細的上色過程中,逐漸將輪廓線塗抹掉。

    SS:當你畫映在水面上的動物時,都是用什麼方式處裡的呢?沒有COPY動物倒置,然後直接邊看邊畫嗎?

    VO:因為角度是仰角的關係,沒辦法對動物使用複製再上下顛倒的作法。作畫過程中,還會修改動物的姿態和位置,所以,我等到動物完全畫完之後,再開始繪製倒影,倒影的角度,就像是畫動物的腹部。

    SS:在完稿的時候,會做色彩上的調整嗎?有什麼地方是你會特別在意的呢?

    VO:調整顏色考量的因素很多,例如圖的用途:假如是雜誌封面,就會把對比調的比較強烈,人物也調整的更鮮明。在這張圖的最後,因為燈泡是溫暖的光線,讓畫面稍微多一點暖色應該會更好,故使用曲線工具將顏色調暖一點。

    SS:關於封面的問題就到這裡,非常感謝你的回答。

    SS:請問刺激你作畫的因素是什麼?像是看風景或是拍照之類的嗎?

    VO:通常是一個情緒,或是一個詞語,如果觸動到我,腦中就會開始把這些抽象的文字轉成一個故事,再把這個故事動手畫出來成為畫面。

    VO:拍照也常常是我的靈感來源。我喜歡拍攝城市裡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那些地方可以激發我的靈感。

    SS:你最近感興趣的事物是什麼?

    VO:我一直對攝影很有興趣。本身是攝影狂熱者,喜歡拍攝的題材是街景、商品攝影和室內空間攝影。苦惱的是,拍照的時間和繪圖有衝突,畫畫的時後就覺得好想拍照啊。先前也在台灣的攝影交流會上販售攝影集,非常有趣。

    VO:最近也和台灣的藝廊合作,對於和商業插畫不同的販售模式和創作方式,覺得很新鮮,也因為能自由的創作,好像又重新回到了繪畫的本心。

    SS:可以告訴我們你很關注的台灣插畫家嗎?你喜歡他們作品的什麼地方?

    VO:我喜歡台灣畫家Blaze Wu、PUMP、Krenz的圖。

    VO:Blaze Wu的作品色彩繽紛而奔放,有灑脫自由的氣氛,PUMP的圖透視感強烈,角色設計感也很好,Krenz的作品,美感和技法無懈可擊,讓人讚嘆,我也常常從他們的作品得到靈感。

    SS:以後有想要挑戰什麼樣工作?

    VO:除了繼續和藝廊合作,我還想挑戰攝影的領域。

    ※ 本文章經『季刊SS』授權同意刊登中譯全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

    VOFAN,全職畫家,現居台灣桃園市。參與作品包含動畫、漫畫、電玩、音樂專輯封面、小說封面插畫。目前為《物語》系列和《忘卻偵探》系列的插畫,設計SIET的促販角色「小藍」,和台南的觀光導覽角色「府城小滿」。擅長繪製氣質清新的美少女和充滿幻想力的題材。因為喜歡攝影,作品也帶入了攝影的光影、構圖和故事性。

    --

    少女の輪郭│okama x VOFAN 雙人展

    展期:2018年03月10日(六)~04月08日(日)
    展場:d/art taipei
    入場:100元(未滿十二歲以下孩童免費入場)
    ※入場即贈展覽紀念明信片乙張

    展覽活動
    3月10日(六)
    15:00〜17:00 okama x VOFAN 粉絲見面會
    19:00〜20:30 okama 現場繪圖
    ※活動期間,展區將不對外開放,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3月11日(日)
    13:30〜17:30 okama x VOFAN 簽名會
    19:00〜20:30 VOFAN現場繪圖
    ※簽名會採預約制
    ※現場繪圖活動期間,展區將不對外開放,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活動詳情請至d/art FB粉絲專頁觀看:www.facebook.com/dartTaipei

    主辦:d/art
    協辦:ワニマガジン社、Wacom、夜貓館咖啡屋、SPACE CAIMAN

    --

    d/art taipei
    10844 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 14號 2&3樓
    營業時間:下午 1:00~晚上 10:00
    店定休日:星期一

    #季刊ss #vofan #少女の輪郭 #夜貓館咖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