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音樂重音記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音樂重音記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音樂重音記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音樂重音記號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8萬的網紅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歌者的智慧」筆記 在「符立中筆記」音樂評論的書中,偶讀到一段資深聲樂家金慶雲老師的話,深有同感「在一切的藝術中,音樂最是短命。而在沒有留聲機的時代裡,任何用語言或文字對音樂的描述,都像是水中撈月,而在一切的音樂詮釋中,演唱家的生命更是短促,隨著身體的衰老與死亡,死去的不只是一個演唱者,連同他的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Erhu Eilleen 二胡依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cebook 二胡依琳https://www.facebook.com/ErhuEilleen 陳依琳 https://www.facebook.com/jiu.zhui.52 《緋櫻》 秋風懂嗎,春的童話,空間摻雜斑駁的沙, 紅色的花,就在積雪融化染了枝芽.......... 前奏雖然簡單柔和...

  • 音樂重音記號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21 09:40:08
    有 427 人按讚

    「歌者的智慧」筆記

    在「符立中筆記」音樂評論的書中,偶讀到一段資深聲樂家金慶雲老師的話,深有同感「在一切的藝術中,音樂最是短命。而在沒有留聲機的時代裡,任何用語言或文字對音樂的描述,都像是水中撈月,而在一切的音樂詮釋中,演唱家的生命更是短促,隨著身體的衰老與死亡,死去的不只是一個演唱者,連同他的樂器也一起埋葬了。一切樂器皆人造,唯獨人聲乃造物者所賜,人生不只是樂器,發出的不僅是音樂,還包括語言、詩與戲劇,歌劇就是淋漓盡致的最佳寫照。」

    現代人由於拜科技所賜,靠著手上的遙控器,就可以聆聽各種影音,對於長期耕耘致力於演出的歌唱家而言,每一場演出都是新的創作與體驗,旋起旋滅的藝術,呈現的是唯一與短暫的永恆,和錄音間百般雕琢的成品,絕非能相提並論。

    在學聲樂的路上,頗多崎嶇,一方面樂器就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看不到,摸不著,全憑內視覺與內聽覺的領悟與想像。光憑信心和努力也未必有成效,歌唱家席慕德老師用貼身的學與教的經驗,集「歌者的智慧」分享給讀者,不管知識認知與理解或肌肉、力度與聽覺的運用,都值得用心品味與思考。好的聲音是自然而不明顯,當歌者受正確的訓練,站在舞台上呈現的都是一種反射動作,要唱得扣人心弦,不在於曲子的難易,而是要用心靈唱歌。
    初學聲樂的人,通常只看到音符和節奏的差異,聲樂老師常講不是發出聲音就叫唱歌,當歌者在唱歌的時候,應該要掌握音與音之間的張力,和聲與和聲之間的變化和力度、語言的色彩、氣氛的變化和彈性速度的掌握,詮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

    聲樂的學習是一條漫漫長路,除了知識與理論的認知和理解外,需要更長時間對於肌肉、力度與聽覺的追求。光是肌肉與力度的關係,要做到純熟至少都是數個月到數年工夫,所有的練習都是基本功。

    開始練習時一定要說到呼吸法,因為這是發聲時的動力體,上課時我們通常會提出四種呼吸法供學生自主練習,(一)快吸慢放,一秒瞬間吸氣完憋住五秒,再慢從齒縫間吐氣35秒起跳,越長越好。(二)快吸快放,瞬間一吸一吐,維持60秒不間斷,頻率要等速,而次數是關鍵,每秒若做到4次吸吐,一分鐘就累計240次循環。(三)慢吸快吐,最慢速度吸滿一口氣,憋氣5秒後急吐氣。(四)慢吸慢吐,慢吸到氣滿後憋5秒,再等速吐氣。

    呼吸法的練習是每天的功課,待到橫膈膜的運作可以受大腦控制為原則。一個成功的歌者絕不應只有美麗的聲音,重要的是唱什麼要像什麼,許多人享受唱歌的樂趣,殊不知唱不好對別人是種折磨,所謂「唱歌者不知聽歌者的痛苦」之說。

    當呼吸法的問題解決後,面臨的就是發聲法,練習發聲的過程中會牽涉到肌肉與支持和位置,這中間絕對需要有一個好聽覺的聲樂老師的陪伴。

    唱歌運氣的過程中肌肉不能鬆垮,但也不是都緊張的狀態,要在放鬆中找支持,我們常會要求學生做到「上鬆下緊」,上半身放鬆,特別是臉部表情要儘可能地鬆,但下腹部運氣要維持緊實狀態,以免聲音失去支撐力,而唱出沒有生命的音符。

    發聲的樂句都是一首首的短歌,能唱出有生命力的短句,始有可能放大放長樂句的處理,但很多人不明瞭,覺得我是來學唱歌,為什麼老要讓我唱這些乏味的曲調?這就是認知上的問題,簡單的歌都唱不好,如何勝任大曲子的表達?聲音的訓練終結是要忘掉聲樂的技巧,因為技巧只是歌唱的工具,而非歌唱本身。

    學習聲樂很需要體力,因此我們希望有志想學唱歌的人,可以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除了讓聲音的表現有更多的可能性外(例如爆發力),也更能尋求好聲音的表現。美聲唱法是人體所有細胞的歌唱,協調的肌肉和搭配好的共鳴,才能發出美妙而圓潤的歌聲,到這裡,我們都在求製造一件好樂器而努力。

    學習聲樂的過程一點都不浪漫,而且每個人的條件都不相同,問題也各有差異,一個有歌唱天賦的人,需要具備動人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穿透力的聲音和喜愛唱歌的熱情,然而要成為成功的演唱家的過程更需要紀律與專注,聲音的成長是階段性的,音樂性、熱情和企圖心是讓音樂的道路更順暢的主要原因。

    以席慕德老師的音樂資歷與經驗談「因材施教」

    聲音是歌者的樂器,歌唱牽涉到的不只是聲帶,聲帶周邊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唱歌的人全憑聽覺和身體運作的感覺,聲樂技巧就是在不斷的重複與練習中,而成為一種反射動作。

    沒有兩個人的聲音是完全一樣的,學習唱歌是很個人的事,就因天生樂器結構限制與與學習的領悟力因人而異,一個人的音色、發聲器官和體型有關,而聲音典型的形成,則和他的個性、氣質、情緒、對事物的敏感性和甚至和血液循環的快慢,都密切相關。

    好的聲樂老師,除了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聲音特色,讓其天賦做最佳、最有利的發展,而非一味的追求高音,唱不好或聲音不美,很多都是因為發聲法出了問題所致。聲樂學習是漸進式和階段性的,若早期養成的壞習慣、錯誤的學習方式或錯誤的觀念造成,其實要花更多時間導正。

    願意花時間學唱歌的人,一定是本身熱愛歌唱,聲樂技巧的訓練是一磚一瓦慢慢累進,需要大量的耐心和嚴厲的監督,一百次錯,也不會有一次對,畢竟音準、節奏和速度都不是模稜兩可之事。

    聲音的質感,質感的優劣決定市場價值。
    聲音的音質被視為是天賦,而音色常受限於欣賞者主觀的標準。很多人學歌,認為能唱到曲子的高音,解決了音準、節奏和咬字,就能登台唱這首歌了?至於如何將這些因唱得更悅耳、動人、更符合作品的風格或更舒服,卻是很多人不太考慮的事。席慕德老師舉了一個親身聆聽「霍夫曼的故事」中一首花腔詠嘆調「在樹籬上的小鳥」的看法,最終老師說,粗糙的花腔、尖銳的花腔或掙扎的花腔,都不算花腔,若不能做到乾淨俐落、清澈透明和讓聽的人驚艷,就不要輕易嘗試。
    聲音不論高低、亮暗或輕重,都有其特殊的質感與光澤,聲音的質感是每個歌者,都應該思考的課題。

    國際大賽的評審在聽什麼?入流的演唱大概基本條件都在伯仲之間,漂亮的聲音和純熟的技術之餘,評審最想收集的是一種能夠吸引感動他們的聲音,那種甜美而溫暖的音樂性處理,真誠的表達出歌中感情的歌唱。

    好的聲音是要能夠唱什麼像什麼,用不同的技巧和音色達到不同作曲家的要求,形成所謂的曲風。例如演唱歌劇和藝術歌曲就是兩種迥然而異的世界,歌劇強調的是炫耀聲音,歌者的呼吸、體力和口型,為製造音量而預備,讓歌聲可以根據劇情,達到音樂的高潮為要;而藝術歌曲則是歌者內在美的最高表現,強調的是如何透過作曲家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藉由音符呈現精煉語言的情緒與意境,歌者強調的是詮釋與咬字,如何透過音節間的音符或空白,營造出歌曲的獨立情懷。

    席慕德老師認為聲樂學習的目的是製造圓潤、持久又光亮的聲音、能夠演唱不同速度、節奏和風格的歌曲。
    聲樂教學技巧時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一)、呼吸法:橫膈膜呼吸或腹式呼吸,就是要做到意識控制氣流,使之能平穩而有彈性的運氣和分句。
    (二)、共鳴:是指母音在氣流上頭射出正確音高後的共振效果,通常依據音高決定腔體的共振的多寡。共鳴不是歌聲的全部,需要搭配歌詞中的母音支持,咬字、音高和音準的相互配合。
    (三)、咬字:歌樂就是有歌詞的音樂,絕對不能含混不清,即使為使聲音圓潤也沒有商量的餘地。咬字清晰度與發聲有絕對關係,發聲位置偏差、口腔空間大小、舌根和舌頭擺放、嘴唇肌肉的放鬆度和下巴太緊都有密切相關。
    (四)、口腔空間:最好保持一個可以隨更換母音與音程變化,靈活運用舌頭、嘴唇和下巴的穩定空間。
    (五)、聲音位置:確定保有一種統一的音色,和遊走於低中高三個音域運用自如的位置。
    (六)、舌頭:保持自然平放。
    唱歌是一件高度協調的事,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聲音。

    歌曲詮釋-1(引自習募得-歌者的智慧)

    唱歌感動人與否?詮釋最重要。詮釋是將原作精神和理念透過演出者的技巧與修養,呈現在第三者面前的過程。以歌曲的詮釋來說,可分為語言和音樂兩大層面,首先要談的是語言也就是歌詞,通常都是詩詞作品,歌者有義務在演出前,認真下功夫研究歌詞的意義與內涵,藉詩句處理,揣摩語氣和咬字,特別是輕重音的分辨、明暗音的區別及母音字重量和開、關母音的差異,進而考慮氣氛營造的曲趣等,人聲不像樂器有固定音色,歌者受自身聲音、個性與對詩詞內涵認知的影響,對於歌曲詮釋可謂每個聲樂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除非他開口,否則你永遠無法知道會聽到什麼。

    歌曲詮釋-2(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客觀詮釋就是參考作曲家的規範條件:如音高、節奏、樂句長短、力度和表情記號的指示或過去歌者的詮釋。大原則先把握曲風是戲劇性或抒情?伴奏的角色是寫情或寫景?是跟著詩的旋律線或襯托或以同樣動機貫穿全曲?歌者要研究的是1.曲式和詩歌段落的關係2.調性轉換和詩句的關係3.樂句長短與呼吸的關係4.字的明暗與聲音色彩的利用5.聲音色彩和和弦的關係6.休止符的運用7.力度與張力8.速度與節奏9.彈性速度的利用等。好的歌者必須掌握語言與音樂的相關知識和修為,透過歌唱技巧營造歌曲氣氛,發揮個人聲音的色彩,展現個人風采於舞台,始能讓詮釋變得有趣又充滿吸引力。

    歌曲詮釋-3(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教授藝術歌曲最難的就是啟發歌者的想像力。歌者光有美麗的聲音、優異的聲樂技巧和超強的是譜能力,照譜一板一眼的演唱,是無法唱出動人的歌聲的。藝術歌曲是詩樂合一的作品,作曲家從詩詞中獲得靈感創作,其意境與氣氛猶如一篇動人的故事,有畫面有情緒,歌者必須善用聲音的色彩與含蓄的表情,帶觀眾進入歌曲的情境中,靠的就是文學的修養和充分的想像力。歌者要從詩詞中找到原始的靈感,然後再從音樂中找到呼應,用自己的技巧表達出曲趣,不妨在了解歌詞涵義與音樂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先自問1.誰在說話?2.對誰說話?3.在哪裡說話?4.說些什麼?5.說話時聽聞到什麼?6.歌曲結束時說話者的心情有何變化?當歌者有辦法在自問自答中找到相應的答案時,就不會言之無物了,唯有歌者先感動自己,才能影響觀眾,從聆聽中找到感動與樂趣。

    歌唱的技巧、美麗的聲音、豐富的想像力與深厚的文學修養,都是舞台上個人風采與魅力的熟成。表演者必須讓觀眾的眼光專注到自己身上,讓聽眾彷彿看到歌中情感而隨之入境,誠懇地展開心靈神會之旅。

    聲樂藝術是金字塔頂端的藝術,發聲技巧繁複,細節難以勝數,藝術歌曲不是為普羅大眾所寫,因此,這條路一路走來,一直都是艱辛、充滿著競爭、需要長期努力奮鬥與自我突破的生涯。此書席慕德老師多以德國藝術歌曲出發,因為,那是行之有年、被世界各國認定的歌唱藝術的典範,然而,當所有的藝術都不斷推陳出新之際,我們也需要有新曲目,藝術視野與人文修為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最重要的是鼓勵作曲家和文學家對於自我文化認同,多創作有質感,反映時代與社會現實的國、台語藝術歌曲,提供演唱家發表的素材與舞台,當國家最高文化單位都主張流行音樂是主流時,傳統聲樂藝術工作者,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大路?其實是所有關心古典音樂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文:王淑汝老師

  • 音樂重音記號 在 鋼琴輕鬆談-「 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aken your inner Piani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8-26 17:56:56
    有 33 人按讚


    🤔️有學生提出對大師系列影片內容的疑問:
    「蕭邦譜上的記號,他都標示得非常清楚,可以像影片這樣自我詮釋嗎?」

    關於《邁向大師系列-彈性速度與人生剖析(二)樂曲解析》的詮釋
    https://www.facebook.com/982668911752741/posts/2594651260554490?s=1709512351&v=e&sfns=mo

    我們收到提問,在此分享給大家,這個提問可幫助我們思考!

    向來老師不提供答案,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

    1. 這首蕭邦敘事曲的第二主題,霍洛維茲跟魯賓斯坦彈出完全不同性格,一個偏隨意,一個較自持,魯賓斯坦在這段柔美的旋律中最後甚至出現強烈的重音,霍洛維茲則採漸弱而緩,美到令人屏息⋯⋯哪一個才是蕭邦?或是兩者都不是?再聽齊瑪曼又不同了,如果波哥雷里奇或普雷特涅夫現在來彈,可能會聽到的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蕭邦⋯⋯

    簡略來看,他們的重音處常不同,同一個音,有人彈特別重,有人彈輕?跟譜上標記不同,彈性速度更不一,為何會這樣?蕭邦真正要的是什麼?這些演奏家又在想什麼?

    2. 當我們觀看經典文學名著、世界名畫、或大師導演的電影,一定都討論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或無理。不管是不是深刻哲理,小事件也必須非常深刻透徹,所以幾百年後還是深深奪人心魄,因為陳述了這個世界跟人的精煉情感。或輕或重,直指人心。

    所以這些偉大的作曲家他們會希望透過音樂來討論、表達什麼呢?或輕或重,除了好聽外,什麼價值可以讓他們的作品流傳百年?

    蕭邦這首敘事曲被用在羅曼波蘭斯基的《戰地情人》,身為猶太人的男主角到處躲避納粹,當德國軍官發現他時,他彈了這首曲子。之後,德國軍官庇護他,給他食物跟大衣,男主角的演奏具有什麼力量呢?如果只是一般人彈又有何不同?

    電影「戰地情人」片段:
    https://youtu.be/_K-mw4CSfnI

    歐洲電影大師伯格曼取用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與鋼琴家李希特三方結合的電影「沈默」
    https://youtu.be/z7n_Mhk83Xg

    看了伯格曼處理小孩與母親的畫面,是否讓你感受到邁向大師影片中詮釋人對理想境地或愛的渴望與失落~~

    伯格曼常處理親人之間的恨與報復,這些舉動來自愛的呼求,卻又質疑愛的最大來源—上帝,糾結與矛盾反應人心。這在布拉姆斯壓抑渴望溫暖的樂思中流露出,配上李希特孤傲又帶著微光的琴聲中,完美呈現。

    從這麼多方面出發,希望激盪更多火花!如您有想法感想歡迎提出來討論!

    叔本華認為,音樂是意志本身,不是摹本。如果你無法在一首交響曲中發現跟自己的生命有任何連結,就應該好好反省這件事,那麼其他的樂曲呢?

    #老師彈了兩種詮釋事有蹊蹺
    #大家在二階音色表達發現大師音色的秘密了嗎
    #不需模仿大師但明白大師為何而作
    #沈默裡的小孩與母親默默地回應了蕭邦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 音樂重音記號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2-05 20:30:01
    有 334 人按讚

    {{ 參. 談談編曲實務經驗 }}_08

    前文提到,在編曲的思考順序上,應該就已經存在的旋律線,先將低音聲部的線條設計出來,一來,我們可以因此去設定這最低的聲線與主旋律線的『開闔』關係,來隨著時間的進行過程,讓這兩個線條彼此靠近或疏離,以期為整個編曲的『能量變化』做出一個範圍的界定;二來,也可以因為在這個範圍之內所設計的『內聲部』線條,做出一個『和絃色彩』大致進行的規劃,而後,可以仔細去推敲所使用的音程,如何讓和絃的進行可以有細膩、並且比較不受小節線限制的旋律性發展。

    這個設計有趣但又難以掌握的玄妙之處在於:如果我們現在將主旋律、低音線條、內聲部視為建構起音樂聲響的三個主要元件(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內聲部不見得只會有一個聲部或線條,它可以因為你所需要的能量強度去設定所需要的部數),這三個元件彼此之間的『動靜』關係,往往需要編曲者自身的音樂美學或經驗,來達到『此靜彼動、往復消長』的變化平衡---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如果我有一條非常有流動感、音程跳動也很活潑的主旋律,為了因應這條旋律的音樂性,於是我也在低音線條設計出一個很有律動感的低音旋律時,這時候你在內聲部的設計上,很可能就必須寫作出一個有對比性、相對比較穩定的緩長線條,來讓整個音樂能有一種安定的作用(但這種類型的內聲部寫作,一定要非常小心上下兩個線條如何不會與你的內聲部有音程打架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我的主旋律本身是比較綿長舒緩的感覺,我的低音線條也維持了一種沈緩的情緒時,為了不讓整個音樂聽起來太過…令人睡著,所以你的內聲部可能會需要較為具有律動感的設計,來讓音樂的『織地』還是有著推動著音樂前進的、隱隱的力量。

    但這些法則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單單指按照上面的概略描述去建構一種音樂上的平衡感,其實一段時間之後,這種『平衡』就會帶來一種無趣的感覺,因為它太平衡了!而你應該在什麼時間點、用什麼方式去破壞這種平衡感,然後又在多久之後、用什麼方式統合出新的平衡感,這不就是這個系列文章從一開始就在強調的『一種與音樂聆聽者在時間軸上的心理遊戲』嗎?

    而當你所設定的三個元件彼此連動的過程中,每一個有三個音以上交疊的瞬間,其實都可以定義、命名成一個和絃時,我們就可以反過來思考:除了主旋律我不能更動之外,另外兩個元件所牽涉到的用音與時值長度、出現時間,都是我可以去設計的,也就是說,每一個會構成和絃的時間點,其實都是我可以去設定的---太棒了!如果到這裡你真的都能理解這些文字所試圖解釋的抽象概念,我覺得接下來你所設計的編曲音樂內容,應該就不會是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和絃進行,而非常有機會呈現出一個很能有你自己音樂特色的寫作成果!但~當然,持續去進修樂理知識,或不斷去見習、分析各種音樂型態的編曲大師所展現的智慧成果,也應該會非常有效率地增廣你的音樂見聞與下手寫作的實力。

    如果行文至此,你對於這些抽象的概念還是有著模糊而不著邊際的感覺,沒問題!下面這首曲目,就是用來詮釋這兩週以來的文字最好的範例:

    戴佩妮-透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PnTnyfVIY

    [二. 關於編曲可以想想的幾件事_05] ~時間_05//和絃_02//律動 Groove_01

    之所以選擇這首在2000年戴佩妮第一張創作專輯的名作(天啊!18年前…),是因為整體來說,整個音樂內容就是由單一Vocal主旋律加上單一的Bass樂器所建構的(間奏之後的少量Percussion只是增加了些許的器樂聲響,讓音樂Mix的聽覺畫面有『比較打開來』、以及讓頻率的寬度有所變化),而它又不是單純的兩個線條:主要的音樂Pattern在第二拍反拍與第三拍正拍有著用雙音所點明的和絃色彩(可以注意一下用在前奏、間奏與用在歌曲進行中的省略用音所帶來的能量變化),讓主旋律在每個小節都能適量地得到和絃結構的支撐;但因為整個音樂構成的元素很單純,用來做為這個系列文章的示範,能有非常精準的作用。

    通常我們在學習、分析一個曲目的編曲時,我們其實是在分析這一位編曲者的思考過程。以這首曲目來說,因為主體只有一把Bass,它必須同時顧及低音的指定(和絃的基礎色調)、彈奏的節奏性(對比旋律的疏密)、和絃的內聲部呈現以及彈奏/聆聽的樂趣,我想,他應該是從確認了主歌A段的低音部位的地方開始來組織整個編曲。在這個編曲可以特別關注的兩點:

    1. 我們可以將整首的Bass視為一個與主旋律唱和的線條,但這個線條的特性是:當主旋律在進行時,Bass只做和絃組成音與律動的單純支撐,但當主旋律開始轉換成較長的長音或沒有主旋律進行時,Bass的線條就變得非常活潑而豐富。這種『不干擾主旋律但又很能抓住時間差來呈現第二旋律線角色』的思考,應該是所有編曲都應該依循的第一守則---即使在編曲的內容上有更多樂器或聲線要加入,也應該非常注意、謹守這個基本規則。

    2. 我們常常聽到『音樂的【Groove】好不好』這個議題,但,『Groove』的好壞究竟應該如何來界定呢?讓我們以『透氣』這首曲目在前奏的頭兩個小節來仔細分析為什麼這樣的音樂內容會帶給我們很強的律動感呢?

    A. 『切分音』~在維基百科的解讀裡(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7%E5%88%86%E9%9F%B3 ),我們可以將切分音視為一種『預期的強弱拍位置被改變』的音樂處理手法。前文提到『主要的音樂Pattern在第二拍反拍與第三拍正拍有著用雙音所點明的和絃色彩』,它原本被預期的位置應該是在第三拍的正、反拍來彈奏這個雙音的和絃,來符合4/4拍分音樂中習慣的『強、弱、次強、弱』的重音安排;但編曲將這個位置往前移動了半拍,使得原本的弱拍後半突然有一個重音出現、造成一種音樂能量『搶進』的感覺。而原本應該在第二小節第一拍出現的根音,也同樣地被安排在第一小節的第四拍後半就出現,這種『搶進』重音的方式,會讓音樂有一種『興奮激進』的感覺,因此,比較容易讓音樂有『一直往前走』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可以讓我們覺得音樂有律動感。

    但除了用『搶進』的方式之外,另外一種切分音的應用是將重音往後延遲出現,它同樣會帶來『預期的強弱拍位置被改變』的音樂效果。如果當你檢視你的編曲,覺得呈現的音樂一直有一種『平淡』的問題,那麼,除了去思考低音線條與內聲部用音是否太過『安全無趣』之外,回想一下前文所述:『每一個會構成和絃的時間點,其實都是我可以去設定的』,也許將你的低音線條或內聲部的旋律往前或往後調整一下出現的位置(半拍或是一個16分音符),往往會得到一個預期之外的、很好的效果。

    事實上,這是我常常給年輕編曲者的實際微調方案,而且,真的很有用!

    B. 上一篇文章說了:『聽不見的最重要』,它除了是指夾在主旋律、低音線條之內不易被分辨的內聲部織地之外,它也指的是『真正聽不見』的那個音樂元素:『休止符』!

    請再仔細聆聽一下在第一小節第二拍反拍要發生切分音之前的瞬間發生了什麼事?

    『Nothing』!

    音樂在第二拍正拍的位置像是『斷了氣』一樣的什麼都沒了!這個瞬間,其實就是被巧妙地放進了一個約莫16分音符長度的休止符(因為後面緊接著的雙音滑弦需要一個啓動與滑行的時間,所以那個雙音和絃的位置嚴格來說是從第二拍的第二個16分音符開始發生的),而那個『什麼都沒有』的休止符,切開了前一個根音長音與後面的雙音和絃,強化了後來緊接著的切分音效果。

    我自己有一個相當的偏見:『休止符是最有能量的音符,也是最難學好出現位置的音符』。

    休止符的意思是:它界定了前一個音符實際的長度,它也界定了下一個音符要出現的位置。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篇文章是由許多的句子所構成,而句子與句子中間,會需要標點符號來做區隔,而不同的標點符號可以加強前一個句子的語意;同樣的,音樂是由樂句所構成,要分隔一個一個樂句,一定會需要用到休止符,而樂句中的每一個音符,也會需要用到休止符來『對比』出每一個音符的長短---如果你所編寫的樂句都是用連音記號去形成一種『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狀態,聆聽者應該很快就會進入被催眠狀態,因為它缺乏對比。

    『話說到何時該停』,這除了是人生的一大課題之外,在音樂的呈現上也是。但『何時停、停多久』,就又是另外一種學無止境的修煉了。

    總的來說,要想讓自己在音樂上的『Groove』有很好的表現,『切分音』與『休止符』的運用時機會是非常需要琢磨講究的!當然,在每一個樂句裡的每一個音符所使用的力度變化,帶來的『抑揚頓挫』,也會影響Groove給聽眾的感受,但因為那實在是太千變萬化的課題,恐怕不是這禿筆可以盡訴的---你可以在『透氣』這首曲子的彈奏上很明顯地就觀測到這些力度變化所帶來的效果,而我其實會進一步建議:當你在聆聽、分析、學習一些很棒的音樂作品時,不妨從這些面向去拆解這些建構起音樂的『樂高積木』,我確定這樣『站在巨人的肩膀』的學習方式,一定會為你的編曲呈現有著極高效率的成果提升。

    祝音樂學習之旅愉快開心!

    --------------------------------------------------------------------

    後記1. 阿妮的這首『透氣』,是由馬來西亞籍的Bass大師Andy Peterson先生(https://www.facebook.com/andy.peterson.9803 )所完成,而這位大師也是阿妮從年輕就一直合作到現在的重要音樂夥伴。我很榮幸在過去的十幾年間能有多次機會與這位大師在錄音室或現場演唱會合作過;他的手掌,應該是我親眼所見過最為厚實的樂手,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Andy Peterson先生所彈奏的Bass音色如此紮實。

    後記2. 近兩個月因為一個新興的網路音樂平台之邀,我開始與四位年輕的編曲工作者進行每兩週一次的編曲研討會議。在分析這些學經歷各不相同的編曲工作者編曲作品時,很容易發現時下編曲對於低音線條與內聲部掌控的想像力、執行力都還有很大的『灌溉』空間,我因此定下幾個簡單但重要的習題課目;其中一項是:例舉一首只有Bass與Vocal的Youtube連結,來分析研究這兩個聲部可以創造的空間,以及自選一首自己喜愛的流行音樂曲目,將其改編為一把『Midi』Bass與一個主Vocal的版本。這個課目的意涵除了深入去瞭解這樣兩種『配器』的可能性之外,也在加強關於用Midi來執行編曲的實力。而這幾位編曲所選的Youtube範例,我覺得都相當精彩,所以,在這篇文章最後,想將這些精彩的音樂也分享給你:

    編曲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3zjjosnEs

    編曲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fG-dJFbxc

    編曲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8UWa2N4Rsc

    編曲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GCQHbFMuM

    我想說:Bass真是一種傑出而無可取代的樂器啊啊啊!!!

  • 音樂重音記號 在 Erhu Eilleen 二胡依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8-28 19:59:12

    Facebook
    二胡依琳https://www.facebook.com/ErhuEilleen
    陳依琳 https://www.facebook.com/jiu.zhui.52
    《緋櫻》
    秋風懂嗎,春的童話,空間摻雜斑駁的沙,
    紅色的花,就在積雪融化染了枝芽..........
    前奏雖然簡單柔和但旋律令人忍不住憶起當年回想,
    在純白中,除了月光還殘留著夢唯獨有夢,
    在這冰冷的月色還感覺溫熱,言不由衷,
    除了憂傷能怎麼填空,
    任由思緒放縱把視線模糊了,放了就不痛.......
    此曲副歌突然轉變成可怕的六個降記號,因此把音符演奏正確成為此曲的基本課題,熟練後可
    著重強調於搖滾元素,
    跟著伴奏把重要的重音抓出來,
    而後跟著音樂享受樂曲。
    依琳誠心獻給大家- 緋櫻-二胡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