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面試反問問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面試反問問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面試反問問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面試反問問題產品中有10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5萬的網紅Cheers:快樂工作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通常到了面試最後,很多主考官都會問:「你有沒有問題要反問我?」這時候怎麼問?問什麼?都大有玄機。最忌諱只問…...

面試反問問題 在 好日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1:56:57

人最容易感到慌張焦慮的時刻,往往是連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在怕什麼的那種時刻。勇氣,是唯一能帶你穿過烏雲的那束光。 - 過去在和朋友聊起職涯話題的時候 很常會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 「我想自己去創業,要是創業失敗了怎麼辦?」 「我想離職,可是對自己沒信心,如果現在貿然離開,之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麼辦?」 ...

面試反問問題 在 Yasmine?|國際領隊/芳療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02:45

深夜,突然想起幾年前在第二間旅行社面試的時候,突然被問到「妳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是什麼?」 還記得那天,我頭腦突然空白「呃…」 我講了什麼早就忘了(一定是掰了什麼…)還好最後是被錄取😆 那天的問題、那天的反應,那天的場景,突然在這幾天跑了出來,「妳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是什麼?」這次是我反問自...

面試反問問題 在 信仰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0:09:08

前幾天我有個線上面試 一進到會議裡 簡短的自我介紹後 面試官隨即問了我第一個問題: 「未來五年內,妳有什麼人生規劃?」 當下的臨場反應告訴我 我應該回答的有條有理 腦袋快速轉過一輪 分析出近五年內想嘗試的種種 然後慢條斯理地一一列舉 只見面試官微笑點頭 聽我說的頭頭是道 心裏暗自慶幸著從小...

  • 面試反問問題 在 Cheers: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9 08:30:29
    有 77 人按讚

    通常到了面試最後,很多主考官都會問:「你有沒有問題要反問我?」這時候怎麼問?問什麼?都大有玄機。最忌諱只問…

  • 面試反問問題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12:22:48
    有 103 人按讚

    帶貨王李佳琦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他在直播間勸退15歲未成年孩子時說的話。

    4月9日晚,李佳琦在直播時,有一位15歲的女生,留言稱自己很喜歡看李佳琦直播。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留言都會感到欣慰,得到了認可與喜愛。而李佳琦卻反問:“15歲你看我直播幹嘛?”還直言:“你不能在我直播間買東西,除非是媽媽讓買的,否則這就和背著媽媽玩電腦遊戲充錢一樣,是不太行的,因為這不是你賺的錢。”甚至還非常可愛地稱15歲孩子的娛樂應該在院子裡踢毽子、跳橡皮筋就夠了。隨後小助理提到了李佳琦的表妹劉柏辛在15歲時就很有錢,對此李佳琦則表示:“如果你15歲有經濟能力的人,那麼你可以。”

    這一系列操作遭到網友的刷屏,紛紛點贊評論稱李佳琦三觀正,媽媽們也稱這樣的主播才讓人放心。15歲的孩子尚且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容易跟風買東西。網絡上也常有未成年受主播誘導打賞禮物、隨大流購買奢侈品等五花八門的新聞。

    正如賈樟柯曾在一次採訪中說的:“20歲有20歲的經濟模式,25歲有25歲的,不必試圖去跨越它。16歲的女孩沒必要因為沒有LV或者迪奧的包而焦慮,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跨越他年齡段的慾望。”誠然,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並不單單是未成年孩子才的慾望,甚至於成年人或中年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因為處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很難擁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

    1、繁華升騰慾望,慾望供養迷茫。

    很多人在物質上有很迫切的渴求,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他們追求完美以期達到極致,讓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這是人之常情,同樣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有點操之過急。

    我們處於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太容易接收到各類資訊,因而迫切地想要迫使自己跟上這個時代的繁華。於是奢侈品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車子、房子成了衡量一個人的最終指標。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很難有人能真正做到不去升騰自己的慾望。

    從進化生理學的角度來說,慾望已被寫進基因的生物本能。慾望來自於靈魂本身,無法避免。似乎從這個角度看來,那些網絡上勸導人們對自己好一點,引導人們“買買買”的所謂心靈雞湯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實際上這樣的超前慾望導向卻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了焦慮與迷茫的裹挾之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給一群幼兒發了一些糖,並允諾不吃糖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剛開始,所有孩子都能忍住不去吃糖,可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個別孩子開始抵擋不住美味的誘惑,結果接二連三,大多數孩子都吃掉了糖,只有很少幾個孩子忍住了慾望。後來發現,吃掉糖的孩子長大後多碌碌無為,而那幾個忍住慾望的孩子都創造出了一番輝煌。

    馬卡連柯說過:“意志——這不單純是慾望和慾望的滿足,同時也是慾望和制止,慾望和放棄。假如你的孩子僅僅受到自己的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最大的意志的。”

    能夠具有強大的意志去制止那些跨越了年齡段的慾望,才能讓自己不陷入焦慮與迷茫的怪圈。

    大一的時候,有位室友曾說過她深信的一句話是:“女孩子一定要有好的口紅。”因此在她的桌上擺著一排顯眼的聖羅蘭、YSL、MAC等等,而她的家裡對她又比較嚴格,一個月1000的生活費,扣除名牌口紅的開銷,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一月過半就開始節衣縮食。用身體健康換來慾望的滿足,值得嗎?年輕就應該擔心自己的見識、知識夠不夠,何苦要跨越本年齡段的慾望。

    阿蘭.德波頓說:“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把控自己的慾望,讓慾望鞭撻自己,而不是被慾望反噬,這樣才能從慾望所衍生出的焦慮與迷茫中走出來。

    2、找到自己的經濟模式,慾望才會適時實現

    吳昕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自己大學時的一次經歷。她說自己曾有一次機會參加電視台的面試,寢室的朋友對她說可以買一件好的裙子去面試,於是她們在逛街時找到了一條大概四百五十塊錢的裙子,而當時吳昕的生活費是一個月500塊錢。

    寢室的朋友勸她買下這條裙子,自己可以把錢借給她,並承諾等面試成功了她就可以賺錢,賺了錢就可以把錢還給自己。而吳昕站在那條裙子的面前,想了很久,最後也沒有向室友借錢買這條裙子。

    採訪中吳昕說的這句話可以讓很多人都找到自己的焦慮之源到底從何而來,吳昕說:“我覺得有很多事情,它不是靠你外在的東西來支撐,它是靠你自己的信念和你自己的自信。”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年齡段內,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下的經濟模式是怎樣的,而非15歲為了買LV和奧迪包包發愁,25歲為了買下套房而苦悶。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句俗語,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

    賈樟柯說:“應該隨著我熱愛的工作和事業,來改善財富的狀態。你一定要想辦法讓想做的事情為你帶來財富,而不是迷失在追逐財富的過程裡。”

    生活富足其實來源於自我認知的幸福感滿足。與其拿著4000的月薪,分期去高檔餐廳打卡,刷爆信用卡只為買下一個LV包包,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獲得長遠發展上。

    前段時間一條新聞中有一名36歲女子為了買奢侈品欠下170萬的巨額債務,十幾張信用卡來回刷,這名女子稱刷卡的時候並不覺得花的錢多,只想著自己總會還掉債務的。最終的結果是,她為了還掉債務想要賣掉父親唯一的房子。得不償失,擺著一床的名牌包包,卻讓忙活大半輩子的父親,落一個無家可歸的結局。

    尼採曾說過:“使慾望得到昇華才能防止慾望的泛濫。”很多人卻囿於慾望止步不前,迷失在追求財富的過程裡,永遠無法改善財富的狀態。

    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是這麼說的:

    紐約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裡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處在這個階段就不必去張望下一個階段的人所達到的的經濟水準,更不應該盲目又費力地跨越著不屬於自己年齡段的慾望。從今天開始,在自己的時區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步程,克制骨子裡的慾望,該得到的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

    【跨越年齡段的慾望,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面試反問問題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4 07:12:31
    有 969 人按讚

    [其實你只要投遞履歷,一切都明白了!]

    每天都有人來問我該不該離職,各種原因都有,而且都把情況描述得巨細靡遺,足見他們在過程中受創之深,以及痛苦與在意的程度。不過既然會來問我,想見心裡也是萬般猶豫,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尤其在疫情期間,更是舉棋不定,不確定辭了是不是更好,比如會不會找到工作﹑薪水會不會被壓低﹑新工作能不能適應等。

    像最近有一位上班族申請轉調部門,公司要他跨部門兩邊做,但是無法加薪。兩倍工作﹑兩倍工時,他累到不行,很想辭職。就在這時候遇到疫情,公司開始資遣員工,他想趁此遞出辭呈。卻在思前想後,腳步躊躇,主要是考慮這兩點:

    💚1.找工作,他是有信心的
    💚2.談薪水,這個時候他是沒信心的

    於是,來問我怎麼辦。老實說,這兩點是他自己想的,是不是事實未可知,要去試了才知道,光是想都是假的。因此我只給一個辦法,建議他:

    「你把履歷投遞出去,就知道答案。」

    每次當我這麼說,多數上班族的反應彷彿受到驚嚇,會反問我:「可是我還沒有決定要辭職呀!」我的回答也一向是—

    「我沒有要你辭職,我只是說你把履歷投遞出去。」

    是的,唯有把履歷投遞出去,就業市場才會給你回饋,包括這三點:
    💚1.有多少企業打開你的履歷
    💚2.有多少企業請你來面試
    💚3.有多少企業出的薪水高於你目前

    這是最殘酷的考驗,也是最真實的答案,馬上明白自己在就業市場的定位與行情,知道是不是真能找到工作﹑薪水更好。至於關起門來想的,都是自己瞎想的﹑都是假的。唯有把履歷投遞出去,企業的回饋才是真的,而且明白一件事:

    是公司比較需要你,還是你比較需要公司?

    有的上班族會因此問到「可是我把履歷投出去,萬一公司知道,怎麼辦?」唉,這是問題嗎?首先,人力銀行有個功能,能夠鎖住前公司看到你打開履歷;其次,擔心這擔心那,那又何必每天憤憤不平﹑一副想要掛冠求去的模樣?這表示沒有決心離職呀!

    接下來,我會請他們將投遞履歷的結果再來回覆我,十個有八個杳無音訊。按照我在職場的觀察,多半是縮回去,沒有真的去投遞履歷。你知道嗎?通常最會抱怨公司﹑成天嚷嚷著離職的人,也是待得最久的人!對於這樣的人,辭職不是一句狠話,而是一則笑話。

    這也是我要他們投遞履歷的原因,因為多數人會出現以下兩種結果:

    💚1.根本連去投遞履歷都沒有:
    多數人只想吐吐苦水﹑發發牢騷而已,沒有真的要改變什麼,因為改變需要付出代價,而他們不想付出。

    💚2.投遞之後,發現不如自己想像:
    要嘛沒有好工作找他們面試,要嘛有面試卻談不到好薪水,掂掂斤兩,摸摸鼻子又乖乖回去上班。

    這招叫「認清現實」!因此反過來說,當一個人真的下定決心想要離職,他要做的事不是到處去詢問別人的意見,而是直接把履歷投遞出去,讓就業市場幫他做一次「市場調查」,數字會說話,該辭或不該辭就有答案了。至於到處問,無非是「問道於盲」,因為別人不是你,怎麼替你決定該不該辭職?

    不過,我也不是說你完全不能向別人諮詢,而是你的問題要重組框架。問題對了,答案才會是正確的。最近我看了一本書「你問對問題了嗎?」裡面講到一個故事,一語道破重組問題框架的重要性。

    有個人很喜歡目前的工作,能發揮才華與自我實現,與同事相處也融洽,唯一讓他難受的是和主管不對盤。於是他做了一般上班族會做的事,想要換工作。他是真的有行動力,跟獵頭公司談了,也找到一份好缺,可是他仍然捨不得目前的工作。他太太知道了,幫他重組問題的框架,告訴他:

    「你的問題,在於換主管,不在於換工作。」

    這句話驚醒夢中人,你猜他接下來做什麼事?妙到不行!他向獵頭推荐他主管,把主管的優點說得天花亂墜,結果企業把主管找去上班!好戲還沒完哪,主管的缺不就空下來了嗎?嘿嘿,由他順理成章頂上去!這個殺人於無形,是不是太完美了?可見得重新設定問題很重要,而你也不是非辭職不可。

    換句話說,多數人的本意不是要換工作,而是有個問題卡關,跨不過去,糾結不已,便想說只要走人就一了百了;可是它不是本意,就會猶豫,然後到處東問西問,問了半天還是沒有行動。所以這時該做的是「重新設定問題框架」,而不是遇到事情就想辭職,因為最終極有可能兩頭落空,沒辭職,困境也沒解決。

    比如說公司遇缺不補,一人頂兩人的工作,每天做到歪掉,回到家只有躺平,日復一日,絕望到極點。一般人這時候會先跟公司談加人,公司卻表示不加人,只會安撫你,表現得了無誠意,逼得你想要離職。可是如果重新設定框架,像是設定成「每周只加班2天」,解決的創意就會走往不同方向。

    像是以小孩為托詞,跟主管說每周一﹑三﹑五小孩有件事,必須父母準時下班,才來得及接送;但是你承諾會在上班時努力工作,而每周二與四也能夠配合公司加班。把時間鎖住了,天皇老爺來也不管,你就保住每周有3天能夠看到夕陽西下。接下來,再進一步刪除不必要的工作。

    所以在職場遇到棘手問題時,你可以有兩個做法,都能夠提供全新的答案:

    💚1.不想離職的話,那就重新設定問題的框架,考驗你的思考力。

    💚2.想要離職的話,那就把履歷投遞出去試試看,證明你的行動力。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感覺受益,請你幫我在留言區+1。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