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非洲英文縮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非洲英文縮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非洲英文縮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非洲英文縮寫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我國政府宣布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但藍營立委說這個英文名稱恐有降格的問題。這是真的嗎? 今天, #國際限時批 專欄,就讓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護台胖犬 劉仕傑來告訴大家,如何解讀台灣在全球的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哥倫布 Columbu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裡我會教你如何選一個好名字! 我的英文發音課程 ▶ https://columbus.cool 然後記得按讚+訂閱 xD ✨✨✨✨✨✨✨✨✨✨ 影片的文章版 ▶ https://english.cool/english-name/ 訂閱連結 ▶ http://bit.ly/2pFqXeA FB...

非洲英文縮寫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1 11:42:55

【#TBT #冷知識重溫系列︱#白人至上的三K黨?】 雖然大家未必認識這個組織,不過通常也會被它的名稱嚇怕,那就是美國的「三K黨」! 三K黨 / KKK (Ku Klux Klan) 是美國種族主義代表性組織,三K中的Ku Klux來自希臘文Ku Kloo,意指集會;Klan意指種族。 他們奉行...

非洲英文縮寫 在 Amor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18 12:34:22

🌍🇪🇬 Self quarantine D7. 今天是居家檢疫第七天。 我已經出現幻覺和開始幻想了⋯ 七是一個輪回。 想想的確如此: 一周七天、 世界有七大洲、 古時人死後每七天為一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後算完畢…… “ 7” 果真是個很神秘的數字, 神秘得讓人不由得想去探尋一番。 七天造人 “ 7...

  • 非洲英文縮寫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5 12:00:22
    有 402 人按讚

    最近我國政府宣布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但藍營立委說這個英文名稱恐有降格的問題。這是真的嗎?

    今天, #國際限時批 專欄,就讓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護台胖犬 劉仕傑來告訴大家,如何解讀台灣在全球的駐外館處名稱。

    👉邦交國

    台灣目前在全世界共有15個邦交國,包括中美洲4國(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加勒比海島國4國(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太平洋島國4國(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吐瓦魯)、南美洲1國(巴拉圭)、非洲1國(斯威士蘭)及歐洲1國(梵蒂岡)。

    在上述邦交國內,我們會在當地的首都設立大使館(Embassy)。少數的邦交國,除了首都的大使館之外,為了因應商務或教育等業務的需求,我們還會在「首都以外的城市」設立總領事館(Consulate General)或領事館(Consulate)。

    例如,台灣在宏都拉斯首都設立大使館之外,另外在宏國有駐汕埠總領事館。而台灣在巴拉圭首都設立大使館,另外在巴國東方市設立總領事館。

    小結一下,在邦交國設立的駐外館處,會有兩種名稱:大使館(首都)、總領事館(非首都)。

    👉非邦交國

    因為台灣的外交情勢特殊,我們在全世界大多數的駐外館處,都屬於非邦交國,名稱則因各國情勢而有不同。

    如果以中文名稱來說,台灣的駐外館處基本上分成兩種,在首都會稱為「代表處」,在首都以外的城市會稱為「辦事處」。

    大家很常聽到的「駐美代表處」、「駐日代表處」、「駐大阪辦事處」或「駐紐約辦事處」,就是這個範疇。

    但外交實務上,館處名稱基本上還是以英文為主。

    以這次在立陶宛🇱🇹設處來說,我們的名稱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中文翻譯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

    許多媒體說,這是我們第二個在非邦交國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也是第一個在中國邦交國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

    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在非邦交國設立以「台灣」為名的第一個代表處,指的是索馬利蘭。我們在索國的館處全稱是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Republic of Somaliland。在索國的名稱,我們用的是Taiwan,跟在立陶宛用的The Taiwanese不同。

    當然,以中文來說,我國在索馬利蘭及立陶宛的館處,都稱作「台灣代表處」,英文縮寫也都是TRO,但T卻有不同的用法。

    把立陶宛跟索馬利蘭相較,當然很不公平。

    索馬利蘭在全世界沒有任何邦交國,這意思是索國跟中國也無邦交關係。台灣跟索國目前是相互設處,也未建交。我們在索國的名稱要寫上Taiwan,當然較無顧慮。

    立陶宛則不一樣。中國跟立陶宛是邦交國關係,更別說中國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政策近年來在中東歐地區意圖掠地攻城,試圖透過各種基礎建設投資拿下戰略灘頭堡。今天台灣在立國設處,當然會面臨許多來自中共的外交壓力。

    也許大家會好奇,那我們在歐洲其他中國邦交國的館處,是怎麼稱呼呢?

    基本上,歐洲各國的館處名稱還是會有不同之處。例如,台灣於英國、波蘭、斯洛伐克、歐盟及愛爾蘭等國的代表處,英文縮寫都是TRO,但這個T是Taipei,也就是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同樣都是TRO,在索馬利蘭是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在立陶宛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在英國或愛爾蘭等國是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一T各表。

    如果以主權意涵來看,我自己會這樣排:Taiwan > (The) Taiwanese > Taipei。

    也就是說,在立陶宛雖然我們不能用Taiwan,但比起英國或歐盟等其他國家用Taipei,事實上還是比較好的。藍營立委說這樣會降格?嗯,沒關係,也許有些人認為「九二共識」沒有降格😅

    我國駐立陶宛代表處用了The Taiwanese,而不是Taiwan,想當然爾是為了降低來自中共的壓力,同時也是給立國政府一個斡旋的彈性空間,因為Taiwanese一詞本身有「台灣的」、「台灣人的」或甚至「台語」意思,用形容詞而非名詞,也讓立國政府在遵守所謂「一中政策」的同時,有一個解釋說法。

    另外也跟大家補充一下,2018年6月27日,波蘭在台灣的駐外機構宣布更名,原本叫Warsaw Trade Office(華沙貿易辦事處),更名為Polish Office in Taipei (波蘭臺北辦事處)。

    從Warsaw(首都城市名)變成Polish(國名,形容詞),當時的這個更名案外界咸認是一大突破,也代表台灣與波蘭的雙邊關係持續增進。

    這樣解釋,大家清楚了嗎?

    #立陶宛🇱🇹

    #外交藏在細節裡

  • 非洲英文縮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9 06:34:26
    有 880 人按讚

    法國廚藝界的尤里西斯 – AM par Alexandre Mazzia

    去年沒喫到幾家餐廳法國就封城了. 沒想到米其林還是照樣發佈2021的指南, 而法國今年唯一新三星餐廳AM竟然是我趕上封城前去的, 所以要趕快出來趁熱蹭米其林.

    下文原本發表在2020年4月號的「旅人誌」

    位在南法馬賽的AM數年前憑空出世,在美食圈爆紅.本來以為只是又一個IG臉書網紅個案,過兩年就會退燒.然而餐廳主廚名聲卻一路爬升,嘗過的人嘖嘖稱奇,食評家讚聲連連.

    去年法國重量級的美食指南Gault Millau推波助瀾,再冠一個年度主廚的頭銜給他.今年米其林給他兩星(去年一星),以一年一星的速度讓Alexandre Mazzia不只是一家知名餐廳主廚,而是一個現象了.

    在法國媒體上很難不看到他的作品照片,因為實在很美.造型漂亮,顏色鮮麗,非常誘人.而且,讓人猜不出滋味和材料.這也是讓我對他的料理帶著戒心的原因:難保不是又一個只重盤飾外型,博取自媒體聲量的潮流餐廳.

    以所在城市馬賽來說,實在不像會出現AM這樣的餐廳.幾乎在各方面都反骨的AM也刻意遠離人潮,避開商業精華,選在一個平凡僻靜的小巷裡.

    門面和裡面的裝潢也同樣簡約,僅有24個位子,有6個還是吧台.粗磨水泥牆,百年橡木吧檯也是出菜台,唯一的一點裝飾是大廳中央柱子上的樹皮與附生綠色植物.

    因為整面玻璃窗而有著明亮舒適的採光,吧檯是用餐位置也是出餐區,後面是開放廚房,都是年輕臉孔的廚師忙碌著.

    AM一如當下流行的無菜單餐廳,根據套餐價位來選擇道數,從午餐的10道到晚餐25道都有.

    出餐動線則是一場服務人員來回穿梭,流暢悅目的華爾滋.

    先上來的是一組四道僅僅一口的小點:一塊圓潤光滑的木頭上透明紙捲住一小坨紫色的東西;一塊軟橡木上兩朵碧綠色旱金蓮葉,上面還有兩顆幾可亂真的仿擬露珠;綠色地衣上一塊紅色鮪魚;一片脆餅裡有不知名的艷紅與鵝黃花…

    細巧,精美,清雅,典麗.每一道以3-4種材料組成,無論記不記得住,這個開場確實令人驚艷.

    接著下來以每次三四道同時上桌的方式,節奏不快不慢,但也讓人目不暇及.每一種組合都是對現代法國料理的反叛:鮭魚卵-煙燻慕斯、煙燻鰻魚-巧克力、蟹肉-甜菜-草莓、生青花魚-淡菜-辣油、鮮花鮮草蔬菜派、柴魚-酸漬denti生魚、抹茶-小螯蝦餃-紅蘿蔔泥、菠菜-炸粉絲、覆盆子-harissa阿拉伯辣椒醬、香蕉-金棗-爆米香、南瓜-咖啡-糖片、百香果片-芒果-檸檬草、白巧克力-芥末-酪梨...

    中間還上了兩種麵包和奶油,其中一款是黑炭麵包與金桔奶油.無論是顏色和味道都讓人耳目一新.

    這些看似詭異的材料組合單是想像都難,何況要將之揉合出一個和諧新穎的味道.以媒體最常提到的一道代表作品來說:煙燻鰻魚-黑巧克力來說,以外表來看不過是一個夾心餅乾大小,墨褐黝黑,不甚起眼的小東西.然而入口卻能造成不小的驚奇感.鰻魚的醃燻與黑巧克力有著奇詭的契合,濃郁苦澀的黑巧克力扮演香料般的配襯角色,提供鰻魚某種味覺深度.

    一道道上桌的作品沒有前菜-主菜-甜點的分野,沒有鹹食甜品的界線,所有的作品穿梭在酸甜苦辣鹹之間,也在醃燻漬烤的各類工法中交換互動.AM提供一個舒適而流暢,輕鬆且愉快的美食經驗.

    創意天馬行空卻又非常紮實踏實.魔術師般的巧手與巧思,食材在主廚手裡幻化成一道道嘗起來美妙的滋味.介在即興與深思之間,自由精神成了他作品真正的靈魂.很多廚師談創意,談自由,可是只有在他手裡,會讓人覺得"自由"有一個具體的存在感.

    最可貴的是,品嘗美味的愉悅感藏在每一道作品裡.

    AM-是主廚Alexandre Mazzia的名字縮寫,同時是英文"我"的第一人稱be動詞,有存在的意味.AM同時是上午的縮寫.AM亦可以和法文的"靈魂"發音依樣,只是拼法少了個E.多重意義的名稱看你如何解讀了.

    一如主廚Alexandre Mazzia的料理風格,有很多的詮釋空間.在每個木頭石頭製成的小碟小盤裡,顏色優雅對撞,味道簡約又複雜,看似悠迴旋繞,卻也常常直接單純.他把兩極的風格微妙地銜接上來,幾乎沒有痕跡.

    造成他沒有派系地域脈絡可循的料理藝術是他的學成背景.

    幼時祖母告訴他:廚師不會餓死.鼓勵他做廚師.在非洲剛果度過童年,拿到一張科學文憑,這個1.90公尺的高大個子卻進了餐旅學校.學習中,先在法國旅行,後遍及世界.一度跟著西班牙已世三星主廚Santi Santamaria身邊.

    他的第一份廚師工作是當富豪私廚,並隨著到處旅行,見識學習全球最好的食材和料理文化.2009年他落腳法國南部馬賽,接手一家餐廳,開始發展自己風格的料理.2014年獨立開了AM.

    短短不到五年間,他不僅在法國美食界有一席之地,還成了一方之霸.食評家認為法國有以自有風格,獨特創意行走江湖的廚師,北方有Alexandre Gautier,南方就是他Alexandre Mazzia.但他不為了炫技,不為了討好媒體,不為了媚俗潮流.他的作品裡有真誠,有靈魂,有一顆稚子之心.

    為了達到一致而順暢的效率和節奏,內外場的服務人員幾乎是客人的一半.這在看似裝潢擺飾餐桌都極簡的餐廳卻需要很強的組織:一份20多道套餐下來,不斷更換的餐具刀叉,數量相當驚人(表示餐廳也需要有相對的儲存餐具空間).

    然而服務生的出菜節奏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菜色的解說清晰有條理,很考服務人員(和食客)的記憶力.

    他的食材理念也是徹底在地化,季節性,絕多數來自馬賽地區的蔬果,魚鮮,油品,當然也有來自世界各地如中東,印度,亞洲的奇異香料.

    他喜歡使用燻烤香氣.燻,燒,烤,煙.使用不同木材,稻草,榆樹,橄欖木,葡萄藤.單是一種煙燻,他表現不同香氣的濃淡深淺,輕巧飄渺.

    不過香料可能是他玩弄得最精巧流暢,最精確大膽的.超過45種辣椒:乾燥,醃漬,泡椒,鮮椒,辣椒粉末… 鮮,亮,灼燒而不起火.

    調味極為清淡,味道卻非常均衡優雅.套餐20多道菜下來,沒有兩道是類似雷同的,不論是外型還是內在.然而不累人,視覺味覺都不疲乏.

    一場凌霄煙花後,留下滿空的煙霧,久久不散.感動後來是一步步湧上來的.

    當法國廚藝界已經疲現老態,沒有創意激情.當法國傳統料理尷尬地卡在年輕廚師的不屑和老派的冥頑不化進退兩難時,Alexandre Mazzia橫空出世,給法國廚藝界帶來一股新意.

    品嘗這家餐廳最好的方式是不要預先知道招牌菜或是知名作品,那會壞了難得的驚喜感.

    他的料理難以界定,無法歸類,自成一派.唯一與之精神上有點暗通款曲的是Pierre Gagnaire,但是兩者又全然迥異.是法式料理中一個奇特而令人驚喜的存在.

    他是法國美食界的尤里西斯,遊歷時空異域歷險歸來的人.

    AM par Alexandre Mazzia
    住址:9, rue François Rocca, 13008 Marseille. 法國
    電話:+33(0)4-9124-8363
    www.alexandremazzia.com

    #Michelinguide2021
    #法國米其林2021
    #Michelin2021
    #法國新三星
    #AlexandreMazzia
    #AM
    #NouveauTroisEtoule

  • 非洲英文縮寫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21 07:00:04
    有 2,114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北京和英國之間,最近接連為了各種因素而槓上,除了華為之外,由於香港國安 法的關係,英國當局最近也接連出面強硬喊話,一方面指控北京當局違反了1984 中英聯合聲明中,一國兩制的承諾,另一方面更提出了具體的辦法,給予港人入 境,甚至是入籍,有機會歸化成為英國公民的一個可能途徑。當然,此舉立刻引 來北京方面「干涉內政」的抨擊和反彈,但兩國之間的風風雨雨,也讓曾經沉寂 一段時間的BNO護照,再度躍上了熱門版面,成為港人之間討論的話題。所謂BNO 護照,就是英國海外國民護照,是一種專門發給殖民時期香港居民的英國旅行文 件,這種護照雖然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可以續辦、延長護照的時效,但他 的資格,僅限於1997年以前出生的香港人,才能夠申辦,換句話說,有很多在香 港街頭示威的年輕人都不具申請資格,然而,即便如此,BNO仍然被賦予了各種實 質以及象徵性意義:它是英國凸顯它站在人權、人道的高點,信守國際約定的一 種展現,同時,它也為香港人在國安法施行上路之後,提供了一條必要時可走的 最後退路。】

    {內文}
    (網路影片)
    終於收到了,由於疫情的關係,我一月送出去,現在六月收到,這就是BNO啦

    BNO BNO香港網路空間,幾個月來,最熱門關鍵字,毫無疑問就是BNO,這三個分開來,沒特殊意義,合起來,卻能激起香港數百萬居民無限想像空間,甚至被某些人視作人生第二起點的英文縮寫字

    (網路影片)
    哈囉 大家好 我是C,今天想做一個有關BNO續領的影片

    (香港區議員/袁海文)
    哈囉大家好,今天這隻影片想要簡單講解,申請BNO的程序所需要的準備,還有要注意些什麼

    (節目主持人)
    說到BNO 自從英國首相強生,宣布要擴大對於持有BNO香港人的權利之後,很多人就爭相跑去續領

    (網路影片)
    喂 是 準備回英國了嗎? 蛤? 這麼突然,你不是說要走嗎?你走不走? 你走不走

    說穿了,B N O這三個字的魔力,源自於它和移民英國的連結,以及香港的殖民背景。1997年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夕,英國當局為了安撫港人的情緒,避免港人在移交之前大舉出走,導致香港的人才外流,特別制定了《香港法案》,為當地人量身訂做「英國海外國民護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簡稱BNO的特殊身分文件,嚴格來說,BNO雖是英國移民單位發給的英國護照,卻不代表持有人,就能擁有英國公民身分與福利,甚至也不保證他們在英國的居留權 工作權和留學讀書的機會,事實上,BNO原本的功能,只是讓1997年以前出生的香港居民,可以隨時進出英國,停留最多六個月時間,不須申請簽證,但即使是這麼一份稱不上照顧,更不足以保證港人未來的旅行文件,問世當初,依然興起了一陣搶辦風潮,從這段當年新聞資料畫面,可以看到成千上萬香港人,在當時仍由英國管理的香港移民局前面大排長龍 扶老攜幼等著申辦這本,不管用不用得到,都至少替家人和自己,留一條退路的BNO護照。

    (香港民眾/1996)
    是啊 我很擔心 擔心中國政府,你知道的啊,他們一開始都說沒問題,可是後來卻又反悔了,我不喜歡這樣

    (港府宣傳影片/1995)
    1977年至1981年,出生的香港英國屬土公民,如果想在97年之後,繼續使用英國護照做為旅行證件,就一定要在1996年3月30日前申請BNO護照,如果您未在期限前提出申請,97年後就無法再使用英國護照了

    97年後,香港正式回歸中國主權之下,施行一國兩制,20年來物換星移,香港的經濟.香港的自由.香港的地位今昔對比,是改善了?下降了?提升了?還是沉淪了?北京和倫敦,無疑各自拿著一把不同標準的尺,給予不同評價和解讀,但隨著雨傘革命以來,香港反政府抗爭的不斷擴大,以及北京政府相應大動作箝制港人自治,BNO護照裡,當初心照不宣的隱晦內涵,英國給港人的一條最後退路,也像是即將失傳的古老咒語,突然間被大聲召喚 集體誦念。

    (英國首相/強森/2020.7.1.)
    這份法案威脅到聯合聲明中,明文保護的自由與人權,議長先生,我們早已向中國表明,如果他們執意立法,我們將給予那些擁有BNO護照港人一個新的入籍管道,准許他們入境居留 工作和生活,並且申請英國公民,而如今,我們正在實現承諾

    (新聞影片旁白/1972)
    在史丹斯頓機場一架烏干達班機結束了旅程,但對機上193位旅客的多數人來說,抵達一個新國家努力融入的過程才剛開始

    這些亞裔人士都是被烏干達強人阿敏將軍給驅逐出境,成了國際人球。英國政府決定暫時收留他們,將他們安置在英國各地的廢棄軍營裡。作為「日不落帝國」,英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的歷史,不只衍生出香港的BNO,這種特殊身分和護照,過去也發生過和港人移民潮類似的英國海外子民,因政治因素大舉尋求庇護事件,18和19世紀末,南亞 和東非的烏干達,先後淪為英國聯合王國的屬地,為了方便治理 和修建鐵路,大英帝國從1890年代開始大量有系統地從印度 巴基斯坦等地 引進血汗勞力和白領到烏干達從事商賈 貿易 公務員等工作,一段時間後,亞裔逐漸在東非社會,取得優越的社會地位,引發東非人覬覦 怨懟和不滿,等到二戰結束後,東非國家風起雲湧走上獨立之路,被視為「殖民遺毒」的南亞裔族群,也陷入了極度尷尬的處境,為了化解當地族群緊張氣氛,當時的英國政府就如同97大限前的倫敦當局,公開出面宣布讓南亞裔人士,可以保留手中英國護照的安撫措施,只是沒想到這本護照幾乎立刻就派上用場。

    (英國南亞裔移民)
    我認為當時在烏干達,沒有任何南亞人事先想過要去英國,他們完全是為了逃命,不管是哪 先逃再說

    (烏干達總統/阿敏/1972)
    亞裔從來沒有融入非洲,只和自己人往來,他們一直都在壓榨我國經濟

    1972年,人稱「烏干達屠夫」的阿敏將軍奪權上台,立即針對這群南亞外來移民,發起所謂「非洲化」運動,要求境內為數八萬的印度人 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即刻出境,而且不准帶走名下任何資產,唯一能攜帶的,只有上限50英鎊的隨身現金,當時由首相希斯領導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在國際輿論和信守承諾的壓力之下,半推半就迎接了這批亞裔「歸國」難民的到來,巧合的是,就如同今日脫歐的英國,1970年代的大不列顛,也正逢戰後重建熱潮後繼無力的衰退期,經濟成長開始放緩,失業率不斷攀升,當時英國中部的萊斯特市府當局,為了怕大量外來移民,奪走已經吃緊的工作機會和福利資源,甚至不惜花錢在烏干達當地報紙刊登廣告,呼籲南亞人士上飛機之前想清楚,最好是「別來」,來了也不會有好日子過,但另一方面,倫敦當局依舊是在移民抵達之後,迅速成立「安置委員會」,再加上英國各大慈善機構,與大批民間志工的長期間投入與協助,終於讓這群來自遠方,過去未曾踏上英國本土一步的女王子民,在數十年朝野共同努力之下,化身為英國歷史上,最受人稱道的移民成功故事之一。

    (萊斯特市長/蘇世比/2012)
    我無法想像當時的市府官員,竟把移民視為是一種威脅,因為那其實是難得的大好機會,有些人問我,市府刊登那種廣告,是不是該對南亞移民說一聲抱歉,但我認為,那是個愚蠢的政策,與其向他們道歉,不如現在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近半世紀來,當年那些持著英國護照來到陌生土地的南亞人,在這裡落地生根闖出一片天,無論在商界 學界甚至政界,都可以看到南亞裔後代,在英國社會活躍的身影,光是當今英國內閣就有財政大臣蘇納克和內政大臣巴特爾兩位高官,出身來自東非的南亞裔家族,這段曲折的歷史,對於今日彌漫民粹排外氣氛的英國,和手中緊握BNO護照的港人來說,能帶來什麼樣啟示或警惕,仍有待時局的演變,驗證今昔高下是非。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7.18《文茜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y5-yNhb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