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學生提早國中化,大學生普遍幼稚化;青春期世紀大擴展?】 現在空巢期,所以常常只剩下我和老公兩人吃晚餐,這陣子忙,有時我就懶得煮飯,前兩天就到附近一家叉燒飯吃便餐。 才點完餐坐下去未久,一大群汗臭青少年瞬間爆進,每一個男孩看起來體格健壯,都穿著一致的運動衫和運動褲,大約是一個來參賽的運動團隊。...

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8 05:02:04

《淑女鳥 Lady Bird》 ⠀⠀⠀⠀⠀ ⠀⠀⠀ 「我們總是擔心永遠無法擺脫過去,我們總是畏懼迎向未知的一切,我們總是害怕得不到愛、不被喜歡,和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天。」 ⠀⠀⠀⠀⠀ ⠀⠀⠀ We're afraid that we will never escape our past. We're ...

  • 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1 11:05:46
    有 756 人按讚

    【小學生提早國中化,大學生普遍幼稚化;青春期世紀大擴展?】

    現在空巢期,所以常常只剩下我和老公兩人吃晚餐,這陣子忙,有時我就懶得煮飯,前兩天就到附近一家叉燒飯吃便餐。

    才點完餐坐下去未久,一大群汗臭青少年瞬間爆進,每一個男孩看起來體格健壯,都穿著一致的運動衫和運動褲,大約是一個來參賽的運動團隊。

    每個人找到空位就立刻坐下,緊接著,像是被下了符咒一般,幾乎動作一致的都掏出手機,然後,每個人立馬開始盯著手機,不動如山,一整片靜默。

    直到一個看起來也沒比他們大多少歲的年輕人(應該是教練)一個個走過去問他們要點什麼餐,才聽到他們每一個人難得的開口說話,報完自己想吃的餐點,立馬低頭。

    只有一位同學主動站出來(大約是隊長)幫老師招呼記錄和傳遞餐點。

    這一群跟我孩子年紀差不多的孩子讓我的母性立即湧出,覺得每一個小鮮肉真的都很有型、很帥、很可愛,

    特別他們是運動隊員,比一般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鍛鍊體魄,所以身材線條都相當俐落緊實帥氣,整間餐廳立即滿溢著令人振奮的青春氣息。

    就像觀察自己的孩子一般,我其實對於這個年紀群體的互動模式相當好奇,也很想知道,這些孩子在一起吃飯時大概都聊些什麼、彼此會不會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練練肖話,就此來推測一下自家孩子在學校大概的樣貌。

    不過,從頭到尾,這整間充滿汗臭淋漓青春氣息的餐廳、這整間平均顏值瞬間提昇的視覺宴饗,卻只有畫面,沒有聲音,詭異出奇地安靜。

    每個人都俯頭盯著自己的手機,幾乎沒有任何交談。偶而只在傳遞餐點時抬頭,或者要釐清自己餐點時才開金口,當然,除了大約是隊長的孩子,也沒半個人主動站起來幫忙取餐。

    直到餐點來齊,我想,大概有些人會收起手機,和左鄰右舍同學說說笑吧?

    就像遙遠的我的青春時代,中午吃飯時間一到,教室裡便自動一落落三五成群,嘰哩瓜啦,嘻嘻哈哈,天南地北,

    從連續劇漫畫到偶像明星、從家事國事天下事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事,處處都是搶話刷存在感的三姑六婆;

    你吃我的一口,我交換你的一道菜,吃飯時間,正是一整天在學校最沸騰的社交高潮。

    然而物換星移、時空轉變,眼前這一大群在我想像中應該早就把整間餐廳都掀掉的青少年,卻是完全沒有任何互動,

    有些孩子兀自對著手機傻笑,有些則對著手機兩隻大拇指激動緊張的拼命亂滑,偶而才空出手來扒一口飯。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真的驚呆,但是想想,平常在餐廳看到的景象不就是這樣嗎?

    爸媽帶著甚至更小的孩子一起出來吃飯,就已經是全家人形同陌路、各自躲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毫無互動,

    那麼,長到了青春期,和同學吃飯,這種沒有實際人際互動的模式,才是最可能發展的正常結果吧。

    我問孩子,現在中午吃飯是不是也這樣?早就讀大學的孩子給我的答案讓我很驚訝,

    他說,學校都有網路啊,他讀高中時,中午時間一到,有的追美劇、有的打電動,多數同學也早就是在自己手機裡各忙各的啊。

    有個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就曾經跟我抱怨,她說,現在的大學生幾乎都不太懂人情世故,也不大會看老師的臉色,簡單的說,就是不會察言觀色。

    有時她都已經明講,學生就是聽不懂,硬是傻傻踩她的雷。

    就連網路禮貌也是讓她大搖其頭。寫個電郵來請求她幫忙,還要求她必須配合他們的條件與時間,整個自我大中心。

    「以前的大學生像是已經打磨了六七成的石頭,雖然也還有點稜角,但是不算礙事,稍微提點就懂事了,但現在的大學生就是青春期繼續無限延長、未打磨也懶得被人打磨的孩子,我一定要說服自己用『服務業』的心態來從事教育工作,才不會憂鬱症發作!」

    學校日時,孩子的老師也曾感嘆,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一年就一個世代,她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團隊合作、與人溝通的能力大幅退步,

    只要是分組要做的報告或作業,常常出現溝通不良或衝突頻傳,而現在的孩子如果可以選擇,寧願自己來,普遍不喜歡和別人合作。

    「最嚴重的問題不是不會溝通,而是根本沒有意願和動機跟別人合作。」

    我就在想,從小到大就已經習慣只跟虛擬世界互動,怎能好好磨練察顏觀色的能力,更怎能進一步要求孩子磨練通達人情的技巧呢?

    然而,常去小學演講的我卻常常聽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三四年級就已經提早進入青春期了,因為過早接觸複雜的網路世界,現在小學生的思想更早熟,

    也因為網路社群的複雜互動模式,霸凌、排擠、網戀等現象也往下延伸,這讓中高年級的孩子也愈來愈難駕馭。

    一位資深老師跟我說:「才小五,就情竇初開、亂交網友,爸媽也被蒙在鼓裡,這是過去我根本沒想過要處理的棘手問題」。

    「現在的孩子對人際也很防衛,因為他們自己會建立各種私密社群,有的社群是專門攻擊某位同學,有的社群特別把一些同學排擠在外。

    中高年級以後,孩子的網路社交比我們想像得複雜多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比較防衛、心思複雜,因為他們幾乎都參加過各自不同的私密社群,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成為別的社群的攻擊目標。」

    「再加上青春期孩子都喜歡刷存在感,不少人喜歡貼炫耀文,讓自卑的孩子心理更痛苦。」

    我記得幾年前會考完,我家小子之一就跟我說有一個孩子考上北一女,居然張貼自己的成績單圖檔到社群,這還不夠,更私訊給一些她認為是對手的同學下馬威,

    孩子說,她的舉動真不知道刺傷了多少考不理想的同學。

    看來,如今網路世界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

    (((小學生提早國中化、高中化,大學生普遍幼稚化)))

    這背後的意義是:因為網路世界、少子化等等各種因素,人類的青春期往下延伸、更往上延伸。

    以前定義的青春期是12-18歲,現在,九歲的孩子就已出現青春期症頭,需要用青春期的教養方式來應對;

    然而,少子化、接受過度保護的成長歷程,又讓青春期往上延展,太多孩子是二十多歲快三十歲了,都還像青春期孩子般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生活技能的磨練及通達人情世故。

    有臉友跟我開玩笑:「中二病的發作整個大擴展!」真是意想不到的人類發展。

    青春期不斷延長,我都在想,過去心理學家所劃分的生命各階段,會不會總有一天要改寫,

    事實上,青春期一詞,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為兒童期一結束,就等著擔負責任,隨著生理成熟,就得各自立業分家。

    但是,青春期這一詞不僅在近代出現了,而且在網路時代,會不會延長成人類生命歷程中最長的一段?

    隨著青春期不斷延長,父母的責任更重了,要學的新功課也更多更繁雜了。這也無怪乎最近英國有一個研究,結論是:

    「未婚無子女的女性最快樂也最長壽!」

    這個結論是否也就呼應了青春期大擴展的新現象,因此讓爸媽痛苦指數不僅增加,受苦年限更不斷延長。

    要學的教養技巧愈來愈新,親子功課愈來愈多。

    爸媽們,大家都辛苦了啊。

    【延伸閱讀推薦】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1

    【英國報導在此】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711210?fbclid=IwAR1k533qQ4pVxyVIBdp2Ro4QZnwor3TWXShwGT8kflov5-FZQ5OWj4Nlm70

  • 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21:58:59
    有 11 人按讚


    社會頭條一寶 2.0:
    許多男人在網路上肆意發表不負責任的厭女留言,其實就是一種在網路世界對女性施加暴力的表現。

    這些人總是可以很輕易地說出一些惡毒的話來攻擊女人,現實生活中是如此,網路世界也是如此。

    多一點同理心,不要讓自己成為殺人兇手。

    #厭女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65377834316289&id=178614532992620

    你有聽過「厭女」嗎?

    在父權制度下,男人和女人展現了不同程度的厭女,一起來認識。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9722819881791&id=178614532992620

    仇女懶人包: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6522111729508&id=633434507

    INCEL厭女的發言,其實是年輕世代男性對於這個社會單一陽剛特質憤怒的表現,性別平等運動不斷強調多元與尊重的當下,獵豔文化卻還是用單一標準在強調男性的價值時;新一代的男性一方面開始有了系統性的教育在推動性別平等,另一方面卻依舊被傳統「男子氣概」的方式束縛住,在不知道怎麼宣洩自己的挫折下,最後才演變成了無法挽回的暴力行動。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979

    那些失意男性在網路大肆發表恐同、厭女、種族主義、仇恨穆斯林、黑人等言論。到了現實,開卡車撞人、毆打辱罵少數族裔等等,對弱勢的仇恨在現實上可是會表現出來的。

    若在坐視不管,這些人真的很有可能在現實上殺人或打人罵人。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frankchen111/posts/1969686086388385…

    從黃安要陪蔡英文睡,到這兩位垃圾公開討論別人是否為處女,蔡英文的女性身分讓她必須承受各種性羞辱,我們從未聽過誰用“睡”陳水扁或馬英九來羞辱他們。
    https://t.co/sekLWkSz7f
    https://twitter.com/bee_hsu/status/996975331075543040?s=19

    賴天恆/第一次「仇女」就上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2894184…

    制裁「壞女人」的方式很多。這當中當然包括比較「溫和的提醒」,像是說教、揶揄、嘲笑;到比較「直接的手段」,像是羞辱、醜化、譴責、公審,甚至訴諸暴力、脅迫、性騷擾、性侵害。
    https://www.plurk.com/m/p/mtv07t

    「仇恨言論說出的當下便確認了誰該來接收。它本身並不描述任何傷害,更不是在說完後產生傷害的後果。說出仇恨言論本身就執行了傷害,它確認了社會中哪些人是比較低等的。」

    Judith Butler,
    〈Excitable speech: a politics of the performative〉,1997。

    「網路上的仇恨言論從來不是「開玩笑」而已,無論是非自願性處男對俊男美女的叫囂,或是針對女權、針對男同志的嘲諷,文字會傷人,而敘述久了、多了,傷人的就可能不只是文字了。」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7728657161164&id=663261163

    「因為交不到女朋友就覺得全世界對不起他的人,會怎麼對待他的另一半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91647660917497&id=100002168395737

    那些塑造或好玩跟風仇女風氣的人其實全部都是共犯
    因為他們散播女生就是母豬下賤活該被殺的觀念
    根本邪惡源頭
    這世界是很多智障的
    他們會打從心裡相信這種觀念
    然後付諸行動
    https://twitter.com/SaloNyx/status/1008626234287255552?s=19

    有些暴力是孤絕至極的產物。

    情/殺:「情感」不是暴力的動機,控制才是
    https://sosreader.com/…/@h…/article/5a8ea384eceaedde8df7ddec

    白黴菌:滑ㄌ五分鐘臉書:

    社會新聞三寶年輕男人中年男人老男人的新聞:
    【年輕男人因女方不是處女,將她分屍後畏罪自殺。】
    【中年男人因覺得妹妹過太好,他過不好,持刀到妹妹工作的牙醫診所,卻找不到妹妹,便砍王姓醫師和二位護理師洩恨。王醫師死亡。】
    【老男人因拿不到妻子千萬房產,分屍離婚妻子死不認罪】
    留言替兇手辯稱男人因有精神疾病或邊緣型人格才會殺人,一定有苦衷。女方一定有錯才引發殺機。怪女人怪法官怪廢死。

    關於女人的新聞:
    【美國愛荷華州即將通過全國最嚴格墮胎法,一有心跳則不可墮胎】
    【愛爾蘭墮胎合法通過新聞底下:『墮胎的女人是屠夫冷血殺人!』】

    以後會持續提醒這些事。
    每天發生不缺題材。
    仇女社會會繼續包容這些死巨嬰,放任男性巨嬰們到處傷害他人,最後怪女人同性戀性少數司法身上。

    #巨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76273802409043&id=100000793172163

    [ 到底是誰比較猥褻?]

    最近在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吳曉樂的書《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十幾篇散文,文字如手術刀般銳利,安靜劃開人際關係的層層肌理,綻開藏在底下是化膿、是發炎、是僵硬的血肉斷面,一目瞭然地觸目驚心。其中一篇《習得復忘掉》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吳曉樂提起,為什麼現在關於女生的文章寫來寫去,都脫不了「愛自己」這三個既空泛又深刻的字?不是因為濫情,而是因為在一個厭女社會,許多女生都太善於厭惡自己。
    我們討厭比自己美的,恥笑比自己醜的,嫌那些貞潔女子做作或不解風情,罵那些情人成群的女人浪蕩婊子。不只男人罵女人,女人也糾察隊般彼此監視導正,「揪出壞女人」成為史上合作度最高的的全民運動,我們生了一種來源不明的病,和其他女人相處時,不再像小時候與表姐妹或鄰居女兒們遊戲時,那樣單純地只想與對方好,而是在一次次接觸時,首先得檢視一遍對方的妝容外表、言行舉止、戀愛歷史,定位好後,才能決定自己的應對方式。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
    https://urbananimalsabby.com/…/but-its-really-not-for-me-b…/

    吳曉樂寫到,有一次一群好友出遊,晚上在飯店房間玩真心話大冒險。一個女孩被指定分享「夢魘」,女孩說,青春期時,在家裡舒服,歪歪斜斜地躺在沙發上,腿開開的。沒想到媽媽到客廳看見後,竟然說:「妳腿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這句既惡毒又猥褻的話,從此陰魂不散地跟著女孩,後來無論在哪個場合,她都膽戰心驚地注意自己腿是否關緊了。
    既惡毒又猥褻。這樣質地的話,女生們都聽過了無數次直至習以為常,從父母口中、從異性男友口中、從不認識的人口中噴濺出來,將妳刺傷,還對自己柔軟纖細的血肉感到羞恥可憎。
    有一陣子,我男友剛從國外回台灣,租屋的事情出了點差錯,只好暫居在我家一個禮拜。
    一天早上,我到浴室去刷牙,不過多久,男友也睡眼惺忪地出現在浴室裡,我們沒多想什麼,就站在一起刷牙。刷完後,我先走出去,見到我爸坐在客廳沙發上一臉殺氣騰騰,我還來不及意會過什麼,他突然整張臉猙獰起來,指著我的鼻子用整棟公寓都聽得見的聲音吼道:「蕩婦!」
    被罵的當下,我還搞不清楚狀況,後來拼拼湊湊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爸顧忌我與男友孤男寡女在浴室,不知道是在幹什麼。我想笑也不是想哭也不是,難道他以為我與男友會在早上八點多,家人都在客廳,我們還半睡半醒的狀態中,抓緊兩分鐘打個一炮?
    那句「蕩婦」,對在場人士有殺雞儆猴的意圖,是罵給我聽,是罵給我男友聽,是罵給我媽聽,是罵給我妹聽,也是罵給他自己聽。
    也有不少次,我只要穿著無袖背心或低胸上衣去阿嬤家,阿嬤便會一臉不悅,最後她總是忍不住,開始對我諄諄教誨,說女孩子不要穿這麼露,「露到奶頭都給別人看了」「端莊氣質不是很好嗎?」「男人才喜歡那一款的。」
    我每次聽了總是笑笑,我外婆對我很好,但時代不同,人年紀也大了,很多觀念上的事情我不願去和她爭辯,但聽了心裡難免還是不舒服。
    又有一次,我在臉書上隨意瀏覽,突然在某個知名女網紅的貼文底下,看到有人留言:「死婊子裝模作樣」,讓我吃驚的是,留言的人竟然是一個我認識的男性友人。這男的平常人緣很好,形象開朗熱情,讓我那當下很難把網路上留言的「他」連結在一起。有點像目睹變態殺人魔移去了臉上微笑面具的那一刻,我起一陣雞皮疙瘩。

    「妳腿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蕩婦!破麻!」「露到奶頭都給別人看了。」...... 這許許多多的話,羞辱女人的話,當真是既惡毒又猥褻。但說這些話的人就是「邪惡」嗎?對於這點我的想法趨近漢娜鄂蘭「惡之平庸」( Banality of Evil)觀念,很多邪惡的作為並非源自極端而純粹的「惡」,而是源於人類本身的平庸、盲目從眾、缺少批判精神與獨立思考能力。
    我並未因為家人對我一次又一次的蕩婦羞辱,而對他們產生怨懟,只是受的傷是真的,對自己的身體與性慾產生厭惡,也是真的。
    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惡毒與猥褻」的話語,竟然常常被視而不見。
    當我們聽到一個媽媽對女兒說,「妳腿張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大部分人當下的直覺反應,並不是對這言語的粗俗,以及背後觀念的扭曲感到驚訝與厭惡,而是對這句話所批評的女性產生厭惡,而這樣的反應,也包括身為女人的我們自己。
    這類蕩婦羞辱的語句,多半含有猥褻的成分,女人內心那股噁心感,會不會就是經年累月被言語猥褻後的創傷沈積?但我們相信家人不可能以任何形式「猥褻」自己,也無法徹底理解他人無來由的攻擊,所以將那股被猥褻的不舒服轉化,成了檢討自己的羞恥感?

    究竟是誰猥褻?是穿著短裙的女人,還是罵女兒腿張開是在想男人的母親?是情人眾多的女人,還是罵女兒「婊子」的父親?是濃妝豔抹的女人,還是在網路上用惡毒字眼罵根本不認識的女人的網民?有時候,覺得這個世界簡直本末倒置到可怕。

    長大有一部分,就是學會忘掉成長過程中,不小心學起來的「壞東西」。習得復忘掉。像這樣全民彼此監督、擔心受到非議、只好修剪自我、膽戰心驚過活的日子,實在是太傷神了。如吳曉樂所說,真想回到小時候的狀態,那時候和其他女孩們玩在一起,什麼都不想,只是專心在眼前的遊戲上,玩得意猶未盡,只希望明天後天還有以後的每天,都能繼續跟她們玩在一起。

    Photo via: Unsplash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吳曉樂 #書 #厭女 #少女A
    大塊文化 #網路與書出版

  • 青春期的孩子刺傷你了嗎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6 15:22:21
    有 1,995 人按讚

    [ 到底是誰比較猥褻?]

    最近在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作者吳曉樂的書《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十幾篇散文,文字如手術刀般銳利,安靜劃開人際關係的層層肌理,綻開藏在底下是化膿、是發炎、是僵硬的血肉斷面,一目瞭然地觸目驚心。其中一篇《習得復忘掉》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吳曉樂提起,為什麼現在關於女生的文章寫來寫去,都脫不了「愛自己」這三個既空泛又深刻的字?不是因為濫情,而是因為在一個厭女社會,許多女生都太善於厭惡自己。
    我們討厭比自己美的,恥笑比自己醜的,嫌那些貞潔女子做作或不解風情,罵那些情人成群的女人浪蕩婊子。不只男人罵女人,女人也糾察隊般彼此監視導正,「揪出壞女人」成為史上合作度最高的的全民運動,我們生了一種來源不明的病,和其他女人相處時,不再像小時候與表姐妹或鄰居女兒們遊戲時,那樣單純地只想與對方好,而是在一次次接觸時,首先得檢視一遍對方的妝容外表、言行舉止、戀愛歷史,定位好後,才能決定自己的應對方式。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
    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09/06/but-its-really-not-for-me-book-review/

    吳曉樂寫到,有一次一群好友出遊,晚上在飯店房間玩真心話大冒險。一個女孩被指定分享「夢魘」,女孩說,青春期時,在家裡舒服,歪歪斜斜地躺在沙發上,腿開開的。沒想到媽媽到客廳看見後,竟然說:「妳腿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這句既惡毒又猥褻的話,從此陰魂不散地跟著女孩,後來無論在哪個場合,她都膽戰心驚地注意自己腿是否關緊了。
    既惡毒又猥褻。這樣質地的話,女生們都聽過了無數次直至習以為常,從父母口中、從異性男友口中、從不認識的人口中噴濺出來,將妳刺傷,還對自己柔軟纖細的血肉感到羞恥可憎。
    有一陣子,我男友剛從國外回台灣,租屋的事情出了點差錯,只好暫居在我家一個禮拜。
    一天早上,我到浴室去刷牙,不過多久,男友也睡眼惺忪地出現在浴室裡,我們沒多想什麼,就站在一起刷牙。刷完後,我先走出去,見到我爸坐在客廳沙發上一臉殺氣騰騰,我還來不及意會過什麼,他突然整張臉猙獰起來,指著我的鼻子用整棟公寓都聽得見的聲音吼道:「蕩婦!」
    被罵的當下,我還搞不清楚狀況,後來拼拼湊湊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爸顧忌我與男友孤男寡女在浴室,不知道是在幹什麼。我想笑也不是想哭也不是,難道他以為我與男友會在早上八點多,家人都在客廳,我們還半睡半醒的狀態中,抓緊兩分鐘打個一炮?
    那句「蕩婦」,對在場人士有殺雞儆猴的意圖,是罵給我聽,是罵給我男友聽,是罵給我媽聽,是罵給我妹聽,也是罵給他自己聽。
    也有不少次,我只要穿著無袖背心或低胸上衣去阿嬤家,阿嬤便會一臉不悅,最後她總是忍不住,開始對我諄諄教誨,說女孩子不要穿這麼露,「露到奶頭都給別人看了」「端莊氣質不是很好嗎?」「男人才喜歡那一款的。」
    我每次聽了總是笑笑,我外婆對我很好,但時代不同,人年紀也大了,很多觀念上的事情我不願去和她爭辯,但聽了心裡難免還是不舒服。
    又有一次,我在臉書上隨意瀏覽,突然在某個知名女網紅的貼文底下,看到有人留言:「死婊子裝模作樣」,讓我吃驚的是,留言的人竟然是一個我認識的男性友人。這男的平常人緣很好,形象開朗熱情,讓我那當下很難把網路上留言的「他」連結在一起。有點像目睹變態殺人魔移去了臉上微笑面具的那一刻,我起一陣雞皮疙瘩。

    「妳腿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蕩婦!破麻!」「露到奶頭都給別人看了。」...... 這許許多多的話,羞辱女人的話,當真是既惡毒又猥褻。但說這些話的人就是「邪惡」嗎?對於這點我的想法趨近漢娜鄂蘭「惡之平庸」( Banality of Evil)觀念,很多邪惡的作為並非源自極端而純粹的「惡」,而是源於人類本身的平庸、盲目從眾、缺少批判精神與獨立思考能力。
    我並未因為家人對我一次又一次的蕩婦羞辱,而對他們產生怨懟,只是受的傷是真的,對自己的身體與性慾產生厭惡,也是真的。
    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惡毒與猥褻」的話語,竟然常常被視而不見。
    當我們聽到一個媽媽對女兒說,「妳腿張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大部分人當下的直覺反應,並不是對這言語的粗俗,以及背後觀念的扭曲感到驚訝與厭惡,而是對這句話所批評的女性產生厭惡,而這樣的反應,也包括身為女人的我們自己。
    這類蕩婦羞辱的語句,多半含有猥褻的成分,女人內心那股噁心感,會不會就是經年累月被言語猥褻後的創傷沈積?但我們相信家人不可能以任何形式「猥褻」自己,也無法徹底理解他人無來由的攻擊,所以將那股被猥褻的不舒服轉化,成了檢討自己的羞恥感?

    究竟是誰猥褻?是穿著短裙的女人,還是罵女兒腿張開是在想男人的母親?是情人眾多的女人,還是罵女兒「婊子」的父親?是濃妝豔抹的女人,還是在網路上用惡毒字眼罵根本不認識的女人的網民?有時候,覺得這個世界簡直本末倒置到可怕。

    長大有一部分,就是學會忘掉成長過程中,不小心學起來的「壞東西」。習得復忘掉。像這樣全民彼此監督、擔心受到非議、只好修剪自我、膽戰心驚過活的日子,實在是太傷神了。如吳曉樂所說,真想回到小時候的狀態,那時候和其他女孩們玩在一起,什麼都不想,只是專心在眼前的遊戲上,玩得意猶未盡,只希望明天後天還有以後的每天,都能繼續跟她們玩在一起。

    ps. 辦了個「少女A」的 IG,未來文章也會在上面同步發表,歡迎大家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Photo via: Unsplash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吳曉樂 #書 #厭女 #少女A
    大塊文化 #網路與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