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霧社事件人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霧社事件人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霧社事件人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霧社事件人頭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焦糖哥哥-陳嘉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我看電影「賽德克巴萊」時,我一臉的問號,無法評價好不好看,狀況比較像是看不懂或沒有感覺。 因為 朱宥勳的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我陸續收集了一些臺灣文學,書中對於「臺灣」的定義比較彈性,是為了不流失好的作品。 我讀了幾篇文章時,彷彿又落入賽德克巴萊的迷惘中;那種似懂非懂的狀態,造成閱讀的成果如...

  • 霧社事件人頭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1-02 13:48:00
    有 2,396 人按讚


    在我看電影「賽德克巴萊」時,我一臉的問號,無法評價好不好看,狀況比較像是看不懂或沒有感覺。
    因為 朱宥勳的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我陸續收集了一些臺灣文學,書中對於「臺灣」的定義比較彈性,是為了不流失好的作品。
    我讀了幾篇文章時,彷彿又落入賽德克巴萊的迷惘中;那種似懂非懂的狀態,造成閱讀的成果如海砂屋。
    我放下文學,開始搜集臺灣史,經由朋友推薦,首讀了周婉窈教授的 #少年臺灣史,裡面寫到了日本怎麼從牡丹社事件開始覬覦臺灣,到後面的霧社事件,但因篇幅限制,我又往日治原住民的歷史探索。

    就在我讀到較完整的霧社事件紀錄時,原民婦女怕連累族人集體上吊、兩位原民血統的警備隊在國恩與族人的矛盾中切腹;還有被原住民襲撃的小學校,那些被出草的大人、小朋友;此刻我才懂電影在說什麼,忍不住在咖啡廳不停流淚。

    讀完了朱宥勳介紹,收錄在 #華麗島的冒險 中的 #野蠻人,講的是一位在日本被父親認為沒出息的兒子,透過人脈被送去殖民地臺灣的高山上,請任警備隊長的友人磨練,雖在信中提及就算兒子死掉了也沒關係,但只是身為父親對自己所愛無能為力的自我懲罰。
    *在歷史上,日本從馬關條約時擁有臺灣主權,當時簽訂合約的清廷代表李鴻章,就有提醒日本「臺灣四處瘴癘之氣,且有許多番人,難以教化。」日本代表大概回:「別擔心,我們會處理。」*這也是臺灣被稱鬼島的部份原因。(鬼界之島)

    *一開始日本確實沒有想要建設,官方和民間常把臺灣當垃圾桶,所有不好的都往這邊倒,就像小說中的父親。後來統治方式起了許多變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書店找。

    這名內地(日本)來的了尾囝仔,在第一次砍下番人首級時,雖亢奮狂喜,但又同時拿樹葉樹枝埋了;他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要埋,但這就是他深處的人性。
    那顆番民人頭卻被同袍與其他番丁找到,並興高采烈地誇獎他勇猛(可換獎金);而砍頭的過程與心境轉變卻是他最想遺忘的過去。

    *歷史上原住民的部落間也存在著衝突矛盾,即便日軍沒有佔領,族與族間也會有衝突;而日軍來時,選擇投降輸誠的族,雖被日警統治,當相對也得到了日方的武力。日方常採用與頭目聯姻或是用物資攏絡,更進一步還會栽培番民成為日方人馬,如花岡一郎與花岡二郎(非血源兄弟)。無良的統治者,最慣用的手段就是利用自己人迫害自己人,這不僅在歷史也活在現世。

    小說中充滿日人對番民的歧視成見,如野獸的雙眼與體臭、身體如沾滿野獸糞便的氣味等,還有一段日警被番女拒絕,當眾訓斥:「妳說什麼,這該死的山貓,跟妳這種的睡了會得瘧疾。」

    *當時瘧疾是統治者最怕的疾病(還沒有HIV),清代臺灣就有吸食鴉片治病的風俗(當時鴉片被當成居家必備良藥);才有連橫的鴉片有益論把這當論點,替臺灣總督府發聲。
    總督府一方面想從官賣鴉片煙賺錢,一方面又發現會成癮違害國人健康;最後還是選擇長遠的治理辦法,要大家戒(鴉片)煙。而瘧疾與戒毒,都在日治臺灣時期得到解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史書來看)

    當然在小說中的文字有刻意失焦,讀起來不會不舒服。
    原以高姿態睥睨番民語言、生活、外貌、文化的主角,(別忘了他在日本內地是一無是處的魯蛇)從原本嫌棄仰慕他的頭目女兒像野蠻人,後來卻深深愛上她的野性(未成年),還因為她擦白粉、用筷子吃飯與穿和服感到不悅;女方希望讓男方喜歡而努力像日本人,而男方卻發現自己愛上原先最不屑的野蠻,甚至在文章中希望自己更接近野蠻。

    *殖民者一直以本位思考異者的族群文化,甚至認為同化才能改善其野蠻落後,但野蠻與文明的標準為何?
    語言是工具,沒有優劣。
    膚色是天生,看你生在哪。
    貧富是客觀,有人窮卻能過得好,那到底算窮還是不窮。
    強迫別人符合自身的期待想像與利益,才是最野蠻的行爲。(如護家盟)

    最後主角進到他岳父的木屋,穿上有體臭的番服與佩上出草無數的番刀;旁邊的番丁興高采烈地圍起他,他說:「打扮成泰雅族人,連內地警備隊員也勇猛起來。」和「我也是野蠻人,我不會輸給你們喔。」

    *殖民的過程與結果皆是如此,互相影響容合出新的血源與意識型態;21世紀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帝國主義下的產物,也以帝國2.0的姿態存續著。
    我們沒有誰優誰劣,誰的文化語言比較高尚,在社群主義之下,一個國家越能保障多元文化發展,這個國家內部越能和諧穩定發展。

    看看現在臺灣正努力追上歐美腳步,要維護南島語系、客語、台語以及原住民文化,如中廣音樂網成了原民廣播,雖然不知道會如何經營(千萬別漢化),但這是政府早該做的補救措施。
    版上一定有非常多的專家,可以在留言處分享。
    最後,試圖消滅和打壓多元文化的政府,終究會自食惡果,美國和加拿大過往經驗可以得證。
    但現在還是有的政府不信邪。

    *看了生硬的書,終於可以回頭閱讀文學的感覺,就像在大雪紛飛的夜裡,裹著羽絨被聆聽雪落的聲音。

  • 霧社事件人頭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9-26 07:29:58
    有 27 人按讚


    台灣民俗傳奇(四十三)
    一場混亂,原住民看到日本人便殺,慘叫聲中有人頭落地,有人倒下來,血一團團的噴出來,原住民瘋狂的屠殺日本人出了一口怨氣。
    憤怒的原住民同時圍攻派出所、郵局,日本人的公司、官員宿舍,一共殺死一百三十四人,受傷的人有二百十五人,佔領霧社三天,搶日本人的武器火炮,然後退出深山,但是消息已經傳遍全島,日本人決定要報復。日軍大隊軍馬入山追殺原住民,但是原住民對山勢非常熟,日軍的裝備雖然精良,但是也無用武之地,最後日本人瘋狂不顧人道,用飛機擲毒瓦斯才深入山林,雙方激戰月餘,仍然沒什麼結果,即使開出條件講和,用召降的政策,原住民一樣不理不睬。   
    十一月十九日,日本人在馬漢博番社第一秘密巢窟附近,發現原住民自殺屍體十九具,二十日在第二個岩洞附近的森林中,又發現女人與兒童一百四十人全部自殺身亡。這些原住民寧願死也不願意投降的骨氣,實在是可歌可泣,這便是抗日史上留下千古不垂的霧社事件悲慘史。

  • 霧社事件人頭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9-25 09:50:21
    有 332 人按讚


    前一陣子我就提過
    今年是「噍吧哖事件」一百周年

    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媒體
    對於這件事情的討論
    很安靜
    相當安靜
    起碼比抗戰七十周年還安靜
    (因為沒有連姓長者或是哪位政府官員出來大鳴大放一下?)

    而在中學教育中
    噍吧哖事件比起同篇幅討論的霧社事件
    也被記錄得相當薄弱

    我要先承認一點
    我自己對噍吧哖事件一開始也沒到很熟悉
    搜尋到的資料也非常表面
    所以當我跟學生暢談霧社事件中的賽德克族群文化
    以及當時武器、台民反映、歷史傳承意義......這些眾多切入點
    噍吧哖事件
    我只敘述了以現在眼光看起來很好笑的宗教宣傳
    (比如:
    余清芳宣稱隨時可以召喚一把神劍
    此神劍會從山裡蹦出來
    一瞬間殺暴日本人的腦袋)
    然後
    霧社事件成為了賽德克巴萊
    噍吧哖事件成為了一場鬧劇......

    今年初環島
    從阿里山去到台南途中
    正好經過昔日的噍吧哖,也就是今日的玉井
    我說服同伴
    稍微繞去噍吧哖紀念公園
    (甚於虎頭山上的余清芳墓,因為路線不順,就沒能去參觀)

    在騎車的途中
    我這才第一次的認識噍吧哖這個地方
    這裡是平地及山地的交界處
    難怪余清芳選擇在此抗擊日警
    畢竟狀況不對
    隨時可以退入山區抵抗或逃避

    當我看到噍吧哖紀念公園
    我同伴整個對我翻白眼
    而我感到訝異
    因為......這座公園超爛的!

    在豔陽底下
    這座公園沒半個人來
    而且裡面本來有一些紀錄噍吧哖事件的人頭照及起義地圖
    竟被雨水打濕
    好幾張根本是被洗白或是殘破不堪!
    紀念?
    這哪門子紀念?

    那一刻的我
    第一次想要開始瞭解這場日治時期的動亂事件

    如今有幸看到此書
    真誠地向大家推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們知道噍吧哖事件有很迷信的一面時
    不知各位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迷信如何成為一股號召力量?」

    本人身為一個基督徒
    常跟身旁的人傳福音
    那怕我是預備招待好吃好喝好玩的活動
    而且也只是真誠地想分享一個很棒的消息
    被邀請的人始終興趣缺缺,沒多少人願意來

    我這麼說
    只是想告訴大家
    我沒對人做過多要求,甚至有點倒貼信質
    尚且少有人理會
    噍吧哖事件可是以「造反」作為號召
    如此玩命的邀請,竟能召集了3000多名信眾
    難道只是因為當時人民智未開?
    錯!
    能被號召吸引
    是因為那些信眾「有需要」,然後他們覺得余清芳能滿足需要

    那有何「需要」?
    翻閱眾多動亂事件的因素
    很多時候是因為......缺錢缺糧!

    噍吧哖事件迷信的背後
    其實是有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
    在普遍時機歹歹的情況下
    這才讓宗教口號有機可趁,聚集了大批跟隨民眾

    與其說噍吧哖事件是迷信
    如果從經濟的角度去切入
    大家會發現
    這場事件會爆發合理許多,對當時的民眾,也著實是種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來
    有沒有注意到
    我說過噍吧哖位於山區地帶
    那請問當年山區住的大多是誰?

    答案不是我們這些平地「白浪」(原住民稱平地壞心眼和人的意思)
    而是親愛的原住民們!

    這些原住民因為山區資源被侵奪
    往往比漢人更激烈抵抗日本人
    (倒不是說原住民比較勇敢
    以經濟角度
    他們被剝奪的利益更多,自然比漢人要憤怒)

    噍吧哖事件雖號稱漢人反抗事件
    實際上
    少被人注意的原住民也參與其中,而且腳色吃重

    而且透過這些原住民的反抗
    我們得以再一次從底層認識日治時期的總督府治台政策
    在部分地區擁有光鮮亮麗的進步時
    有一些地區正被無情無理的掠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了這麼多時間
    其實最後只是想說

    包括我教書期間
    對於一些不了解的史事,往往只用一個原因去歸納解釋

    事實上
    一個人尚且無法用一個名詞進行歸納
    何況歷史是一群人的故事呢?

    如此單一原因歸納往往造成了錯誤印象

    歷史相關人士或是教育人員應該引以為戒
    (這話是衝著我說的)
    那並非這兩個領域的一般朋友們
    我最後就請問:
    「我們是否也在某些時候,在某些人事物上
    往往歸納的武斷而且過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