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二之二)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業用電、用水多,到底有多麼多? 我是到最近才知道:台積電2019年的用電量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這還只是台積電的情況。 聯電呢?其他半導體大廠呢?其他...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 在 職涯療癒烏蘇拉|天賦探詢|轉職救星|職涯諮詢|面試模擬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1:23:52

這次是特別針對上次大家的問答票選製作的貼文 這次的問題是 如果想要轉換跑道 進入傳產或科技業 通常面試會問什麼方向的問題? 再開始之前 要先說明 我相信很多人其實都沒有搞懂這些產業背後 到底真正包含了什麼產業 但是在不清楚產業內容的狀況下 針對面試官的詢問 或是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 其實都很不利...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21 21:00:57
    有 3,163 人按讚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二之二)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業用電、用水多,到底有多麼多?
    我是到最近才知道:台積電2019年的用電量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這還只是台積電的情況。
     
    聯電呢?其他半導體大廠呢?其他電子業大廠呢?整體工業用電呢?
    我們這些工業用電,在「缺電」陰影裡扮演什麼角色?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狀況?
    這是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能應對的嗎?
     
    這是我第二篇文章要寫的重點。
     
    -----貨車和貨櫃車激增,才是塞車的主因-----
     
    繼續用高速公路的比喻。
    高速公路上有大小不同的車子在跑。
     
    住宅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小客車,全台灣大約有1,300萬戶。
    工業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大貨車,全台灣大約2.5萬戶。
     
    從1998到2017的二十年間,每年的住宅用電,也就是小客車流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從每年大約300多億度增加到每年440億度。
    而工業用電,大貨車流量則增加了一倍,從大約640億度增加到1200億度以上。這個數字是全部住宅用電的三倍。
     
    把大貨車再細分來看。
     
    2017年工業用電的前五名,排第一的就是半導體所在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佔22.6%;其他四名加起來才17.5%。鋼鐵業只有7.1%;塑膠製品製造業只有3.3%等等。
     
    半導體所在的產業用電不只佔比最高,增速也最快。1998年不到60億度,到2017年就達到346億度,增加了快6倍。
    所以半導體所屬產業的用電,是大貨車裡的巨無霸,貨櫃車。
     
    正因為這二十年裡高速公路上增加最多、最快,同時也佔位最大的,是大貨車和貨櫃車,他們才是造成塞車的最大風險。如果要管理用電需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他們。
     
    就好像年節假期間的高速公路塞車,如果我們只強調疏導小客車,但是卻放任大量大貨車和貨櫃車上路,合理嗎?
    但是,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說這是放任呢?他們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啊?又怎麼管理他們?
     
    --------便宜到鄭崇華說不合理的電價--------
     
    今年3月20日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同一報導中也提到:「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
     
    而就在鄭崇華訪問刊出的6天後,經濟部宣布電費自2018年後連六次不調漲,還甚為得意地說台灣工業用電已成為全球第四低。
     
    鄭崇華以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身分,卻指出台灣政府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這是很奇特的。但也因此可以想見這便宜到底是多便宜。
     
    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電,是名列世界上最便宜的前茅。但知不知道台灣的工業用電是比民生用電還便宜?工業用電不但比住宅用電便宜,平均漲幅也比住宅用電小?
      
    我們看台灣上一次2018年調整電價的情況。
     
    那次工業用電的平均漲幅在3.30%到 3.56%之間,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像台積電)則是3.41%,而細看台電的資料會發現,民生用電除了500度以下沒有調整之外,500度以上的調幅在3.96到4.14%之間。換句話說,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的電費漲幅,比一般家庭的漲幅還小。
     
    我們的電價真是非常獨厚工業用戶,尤其超級大戶。
     
    所以,當今年3月經濟部再宣布電費不調整,創下2018年下半年至今「連6凍」紀錄的同時,2019年我國住宅電價為全球第4低,工業電價為全球第4低。
     
    換句話說,經過電價的連六凍之後,我國住宅民生用電電價相對升高,從全球第2低退為全球第4低,而我國工業電價相對更降低,從全球第7低進而更成為全球第4低。
     
    在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的情況下,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真是在走逆世界的潮流。其主要原因顯然不是小客車用戶所導致,而是那些大貨車、貨櫃車。
     
    台灣人民一直以為享受到很低的電價是惠民的福利,卻不知那是經濟部讓工商大老吃肉之後留下的湯。
     
    上一篇文章提到台電對工業用電戶設計了24小時不同的分時電價,但25,000用戶中卻只推動了300戶試用。這一方面固然有台電的怠惰,另一方面也因而可以想像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工業用電本來就太便宜了,便宜到要不要接受分時電價都差別不大。
     
    所以,鼓勵了這麼多大貨車、貨櫃車開上高速公路,電價又便宜到連尖峰時刻都沒有足以吸引他們的不同時段明顯價差,不塞車可能嗎?台電的時間管理性缺電會越來越嚴重,有什麼奇怪嗎?
     
    但是,為什麼台電要持續以這麼便宜,便宜到連受益者都出面指出不合理的電價提供給工業用戶?
    這幕荒謬劇是怎麼上演的?
    這不能不說到台電的上司,經濟部。
     
    --------主要服務工業大戶的經濟部和台電--------
     
    經濟部主管國家產業政策,但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接力賽,從加工出口開始,一路都是以製造業、工業為主,到培植出半導體產業。只是接力賽到半導體產業登場後,已經有三十多年沒看到下一棒了。
     
    經濟部端不出新的產業牛肉,當然只能守成與守舊,只能傾全力服務過去到現在還一直在跑的產業明星。經濟部的政績,也就是出口成長率、經濟成長率等等,都要看這些工業用戶來達成,能不盡力討好他們嗎?
     
    所以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也就不會有新的能源政策。有的,只是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他們便宜用電的政策。而台電就是執行者。
     
    本來,在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許多產業在萌芽之初,國家有計劃地提供各種獎勵、補助、便宜的水電,讓他們茁壯。
    並且,他們習以為常地對太多早已過了草創時期,早已茁壯成世界級的企業,仍然提供這些超級優惠。
     
    這就是鄭崇華所說的「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的真相。
     
    而許多工商大老,在享受電力的眾多好處之後,相對應的回報是很奇怪的。
     
    以工業總會的領導成員來說,他們長期就是核電的堅定支持者,否定綠能的價值。2018年工總理事長,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發布向政府建言的白皮書,甚至能說出台灣不適合發展觀光,因為台灣太髒了。
     
    經濟部和台電一味只知道增加電力供給,不把環保放在心上、過去還偏向核電的思維,當然都不免相當程度是因為主要仰視這些工業用電大戶的鼻息,受他們的影響,甚至綁架。
     
    --------台積電的指標--------
     
    那數十年來都如此了,為什麼現在就不行?
     
    很簡單,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經濟部及其屬下的台電如果仍然維持長期以來的思維和習慣,這個全球工業用電第四便宜的脫疆野馬,不知道會墬入哪個深淵。
     
    「開放台電」研究期間,我們訪問台電的電力中控室的一位專家。他不無得意地說,以他的經驗,每天早上他看看情況,自己用筆先畫出一天整天的用電曲線,不會有什麼差錯。
     
    但是最近的連續停電,我們連續看到台電承認「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出問題。今天世界的情勢變化,不再是你能用過去經驗畫出曲線來預測的了,電力管理當然更是如此。
    台電不做電力需求的管理,而只想以便宜的電力供給工業用;對工業用電的詳細分配,又一向不肯說明,說是事涉客戶營業機密。
     
    所以,我們要如何面對台積電,是一個關鍵指標。
     
    如本文開頭所言,根據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當年台積電全球用電量為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按照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估計,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要一年供應143.27億度的電,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據我問台電的人,需要2GW的機組,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而台積電原來是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才出現這麼大用電的需求,接下來到2023年,四年之內卻就要加倍,再需要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大家都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要繼續留在台灣,但是經濟部和台電應該要求台積電說明清楚其需電規劃。未來新增加這麼大的用電需求,到底有多少比例是要由台灣提供?台積電既然可以公布其全球用電量,顯然並不把這當作營業機密,因此對外說明其中屬於台灣的比例應該不是難題。
     
    對於台積電,還應該𨤳清一件事情。
    同樣在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裡可以看到:台積電全公司用電量只有7%是購買再生能源,但在海外據點是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第95頁)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7%的再生能源?那其他使用的能源都是如何構成?
     
    「開放台電」的研究過程裡,我訪問當時董事長朱文成那天,他說有次張忠謀問過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那台積電是為什麼放棄?
    是因為政府法令不足?還是台電的配合無法令台積電放心?
     
    不論如何,正因為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實際的需電量又如此之大,應該清楚地解釋他們為什麼只選擇當一個消極的消費者。
     
    這是應該不只向政府和台電說明,也該公開向社會大眾說明的。
    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發展方向的領頭羊。
    有台積電當範例,我相信政府和台電對其他工業用電戶都會有新的要求基礎。
    反之,台積電也可能帶頭把政府和台電引向無底深淵。
     
    從這裡延續,可以看出藻礁和三接在考驗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藻礁和三接的核心議題--------
     
    民進黨政府所提出的「三接」計劃,當然比國民黨時代好了不知多少,確實把對藻礁造成的傷害降低太多。
    也因此,很多人認為「三接」和「反核四」是兩難,是應該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是,我認為這樣看的話,錯過兩個重點。
     
    第一,這也落入了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
     
    經濟部和台電還是應該先𨤳清近二十年增加最大用電量的工業用電的電價是否合理、這樣一路增加的用電量是否合理、如何滿足台積電三年內就要倍增的用電需求,如何滿足其他半導體業者要擴增的需求、如何滿足回流台商的用電需求,並且推動分時電價,掌握調節工業用電的需求方法。
     
    他們自己連這一切都沒搞清楚之前,就說「三接」增加總共才 2.24 GW的發電機組可以解決能源轉型危機,太沒有根據。
     
    檢視「三接」,光是看經濟部和台電說這比以前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版本改善了多少,沒有意義。
     
    我們應該跳開台電一切先考慮「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跳開經濟部服務工業用電大戶的思維,在一個劇變的年代,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版圖的供需規劃,再來看現在這個「三接」版本到底有什麼作用,再來判斷是否值得大家冒一些風險。
     
    否則,光是增加2.24 GW的機組有什麼用?不要忘了,光台積電未來三年就需要2G發電機組。
     
    二,這也落入了經濟部和台電定下的遊戲規則,一切在他們掌控之下而不自覺。
     
    現在就要「三接」,是因為台電說不然接下來電力的「備用容量率」就要達不到法定的百分之十五標準。
     
    把「備用容量率」定成百分之十五,並不是什麼真理,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台電在「增加電力供給」無限上位時代,還曾經定到百分之二十五。講得像是不足百分之二十五就會缺電。後來這三十年來,「備用容量率」一路從百分之二十五降為百分之二十,再百分之十六,再百分之十五,也從來沒出現過結構性缺電。
     
    所以,光只是主張「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是沒有根據的。
     
    覺得「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其實主要是因為沒做需求管理。而不做需求管理,繼續任憑電價全球第四便宜的野馬暴走,不要說「備用容量率」百分之十五,只怕「備用容量率」百分之五十也應對不了頻頻出現「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用電高於預期」而導致的缺電危機。
     
    我們只會一路快馬跳進無底洞。
     
    --------
     
    這兩篇文章,我已經把我從2016年「開放台電」以來,到現在看到的危機都寫出來了。
    長短期問題如何應對,其實看了這兩篇文章的人,應該心裡都已經有數。
     
    不過,明天我還是會再整理一些摘要和建議,提供給蔡英文總統,也提供給社會大眾一起參考。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03 15:33:10
    有 1,496 人按讚

    Joe:「其實美國開始對中國反擊,然後逼製造業移出中國的外交策略以來,台灣出口到中國的金額雖然相當龐大,但更高比例是來自於美國的訂單,生產則是還在中國,如果美國也要打壓台灣,那台灣勢必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科技訂單了。」

    南韓第一大報《朝鮮日報》感嘆台灣的經濟成長已連續3年完勝南韓,2020年甚至相隔29年超越中國,2020年經濟成長最為耀眼的國家是人口約2357萬人的台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0年10月的預測,南韓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為-1.9%,中國則為0.9%,IMF當時預測台灣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為0%,但2020年10月、11月,台灣的出口額創下史上最高、次高紀錄,反映2020年下半年的經濟超乎預期的好,台灣政府於是在11月把經濟成長率從1.56%上修至2.54%,若台灣的這項預測順利成真,將是自1991年以來、29年來首次,追過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同時也是,在人口2000萬以上的世界主要國家中,登上經濟成長率第一名。

    據IMF的2021年度經濟成長率預測,台灣同樣會以3.2%的成長率,勝過南韓的2.8%。文在寅自2017年上台後,這5年來(2017~2021),南韓除了在2018年經濟成長率有勝過台灣外,其他4年全不敵台灣,自2020年起台灣更是連續3年(2019~2021)勝出。一般預料,台幣今年會漸漸升值,台灣的人均GDP將首次突破3萬美元。

    IMF的報告,有關(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台灣雖從2017年的34.0%增至2020年的35.6%,但預估到了2025年會降至29.3%,反映台灣政府安定管理。反觀南韓不但從2017年的40.1%增至2020年的48.4%,到了2025年還預估會惡化至65.0%。這顯示,就算比較政府的財政運用能力(對於國家預算的管理),台灣都被認為是比南韓還要出色的「模範國家」。

    但究竟為什麼台灣會逆轉呢?報導先講出結論:那就是兩國執政階層對中國的態度,成了兩國的經濟命運與國家命運的重要分水嶺,台灣與南韓都是經濟高度依賴中國的國家,若以GDP及總輸出額中的對中國貿易佔的比率來看,分別排名世界第一、第二。但這四年來,兩國的做法卻成了對比。接著,《朝鮮日報》把「與中國堂堂對抗」的台灣,和「把中國敬奉為上級國家」的南韓做比較。

    《朝鮮日報》先舉中國武漢肺炎的防疫方式為例,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全面中斷與中國互航的國家,打造強力的「對中國防火牆」。南韓則是憂心影響到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及經濟面的衝擊,不願全面對中國關上國門。而結果就如大家所知道的,文在寅政府自豪的「K防疫」(韓式防疫)根本完全敗北。

    報導分析,蔡英文總統自從2016年5月上任後,大力推動的「脫中國產業政策」(脫離依賴中國的產業政策),也為台灣的經濟復甦注入一大力量。蔡總統點出中國的經營成本上升且企業環境不穩定(如:動不動就可能震碎小粉紅的玻璃心),積極勸誘台商回流,結果光是至2019年8月已有102家企業決定收掉中國的工廠、擴大投資台灣,包括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商「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捷安特)、筆電手機代工大廠「仁寶電腦」,以及世界最大的晶圓代工半導體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台積電),這些企業對台灣的投資額達5047億元台幣。

    在美中對抗轉趨激烈的大環境中,台灣政府同意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也許可鴻海旗下的「富士康」於威斯康辛州投資,清楚地站到美國那一側。結果台灣的IT企業,享受到美中對抗等地緣政治變化帶來的反射利益,再加上中國武漢肺炎帶來特別需求,訂單殺到,2020年飽嚐到史上最高的好景氣,相較於台灣因為「脫離中國」經濟「超級好」,親中的南韓則是到現在還未獲中國完全解除「薩德」(THAAD,全稱: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報復措施。(編按:南韓因為2017年讓美軍部署薩德,引發中國強烈反彈,招來報復。)

    2020年5月,蔡英文總統連任的就職儀式上,包括美國國務卿龐皮歐在內的41國、92位政要紛紛透過視訊祝賀,過去一直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台灣,存在感急增。而南韓政府文在寅宛如把中國敬奉為「上國」(受小國朝貢的大國),但2017年底他訪問中國,結果4天3夜下來,文在寅和中國指導層一同用餐的次數僅2次,其餘6次都只能「一個人默默吃飯」。再者中國祭出的「薩德」報復措施,至今已超過3年,文在寅仍無法獲得中國承諾解除。

    《朝鮮日報》最後指,天安門大屠殺已過31年,2020年全球迎來「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最強的反中浪潮,不光是與美國親近的日本、澳洲、加拿大,連向來對中國友好的歐盟、印度、東南亞各國也紛紛從「對中國的幻想」中清醒,開始背向中國。本月20日上台的美國Biden政權也已多次表明會對中國祭出高強度的壓力。不幸的是,2021年的文在寅仍陷在「對中國的幻想」中,持續看著中國的臉色,結果經濟惡化,與台灣的差距持續拉大,這樣下去難保南韓的國運不會衰退。

    中國國台辦認為,如果沒有「祖國中國」發展機遇帶動,台灣經濟將難以維持正成長。中國官方單位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源自於台灣對於中國的出口屢創新高所致,但是,若從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管制趨嚴以及美中貿易衝突所導致的中國供應鏈外移來看,中國經濟持續下行應已是普遍的認知,加上中國中國武漢肺炎持續加速國際供應鏈移轉,中國經濟只會加速下行,在中國經濟下行應會使得包含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活動減緩,除非中國對於某些產品有迫切進口的需求。換句話說,國台辦對台灣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增加解釋為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提高是邏輯不通的。

    台灣貿易若以國家別來區分,累計1至11月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1,367.4億美元,比2019年同期增168.3億美元(+14.0%),占台灣總出口值的43.8%;台灣對美國出口460.4億美元,增39.9億美元(+9.5%),占台灣總出口值的14.7%。從上述出口數字來看,僅能陳述台灣出口到中國比重甚高的客觀事實,並無法說明台灣對中國經濟依賴提高。

    就出口數字本身而言,台灣對中國出口數字增加可能原因有二,其一為台灣廠商一定要將產品賣到中國不可,其二為中國廠商迫切需要台灣廠商的出貨。前者即為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後者則是中國對台灣的依賴程度提高。如前所述,在中國經濟下行之際,中國市場對台灣產品的胃納量頂多持平,不太可能在1到11月可以較2020年同期增加14%。

    若從產品別來區分,累計1至11月出口比2019年同期增126.1億美元(+4.2%),其中電子零組件增207.6億美元(+20.3%)、資通與視聽產品增58.4億美元(+15.1%)、光學器材增2.5億美元(+2.4%);礦產品減61.1億美元(-47.2%)、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減24.1億美元(-9.5%)、化學品減21.0億美元(-12.2%)。其中,台灣出口到中國與香港的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視聽影音產品在1月到11月增幅為24.3%與20.1%,台灣出口到中國與香港的化學品、塑橡膠及其製品與機械則分別衰退了14.8%、4.5%與1.8%,從上述資料可知,台灣對中國的出口的增加僅集中於電子零組件以及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的出口又集中於積體電路。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受惠於ECFA早收清單且真正依賴中國市場的產業在今年的對中出口是呈現衰退的。

    台灣在半導體、高階伺服器以及未來5G產業的許多硬體製造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已無需贅述,因此,由國家別以及產品別的出口統計可知,台灣出口到中國市場的產品也集中在我國具有壓倒性優勢的相關產業上,特別是積體電路的出口,主要是來至於美國商務部對於中國企業採取科技管制的影響所致,換句話說,台灣對於中國的出口增加都是中國迫切需要台灣幫忙生產的產品,而非台灣只能賣到中國市場的產品。再者,台灣許多科技大廠的訂單也都使得產能滿載,即使中國需求消失,也會有其他國家的廠商補足,亦即,出口的國家可能有不同,但產品別的出口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最後,過去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化學品、塑橡膠與工具機等產業確實也如預期都因全球經濟衰退與中國經濟下行而隨之衰退。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官方希望凸顯中國對於台灣經濟不可或缺的期待,但是,統計數據的交叉分析結果不能因此被扭曲。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87984?fbclid=IwAR1MMd3MPInO5WdqpXtMUlUW7bRZAJavehsqFQpgMPcdHbNNuruLcXS-dLM#.X-00Lmf6fps.facebook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103/QFCOJ7YAANBR5K5HVLPEZU5C3A/

  •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英文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26 11:28:33
    有 3,352 人按讚


    昨天參加完在凱道的慶祝光復節活動,謝謝每一位前來的朋友,祝大家周末愉快!
    以下是經整理過後的演講內容文字稿:

    感謝大家共同慶祝光復節,然而我們擔憂,未來慶祝者越來越少;忘記歷史者越來越多。陳水扁以來修改課綱,光復要叫接收;蔡英文上台,課綱更直接改成「中華民國體制的移入」,讓中華民國成為蔡英文所說的外來政權、流亡政府,難道未來要過「移入節」嗎?扭曲歷史鞏固政黨政權,是該下架民進黨的理由之一。

    當然,許多人不在意歷史,然而,思考現在,你的生活有過得比四年前好嗎?

    民進黨掛在嘴上的政績,讓低薪的朋友免繳所得稅。但是民進黨沒告訴大家的是,當年修法民進黨的版本扣除額是12萬,卻極力封殺在野黨扣除額13萬的版本,也就是,民進黨的版本明明對年輕人不利、明明有能幫助年輕人減更多稅的版本,民進黨不用,因為她不想讓這個政績落在別人頭上!這是真心照顧年輕人嗎?

    所謂減稅,3萬以下大約減2千5,月薪4萬雙薪家庭減5千,乍看之下年省2千5好棒棒。但是大家卻忘了,民進黨上台之後砍了勞工七天假,若按基本工資計算,等於一年剝奪了勞工1萬6千8百元。剝奪你一萬6,再還你2千5,就要台灣人好高興,台灣人有這麼蠢容易上當嗎?

    蔡英文親口承諾不砍七天假,砍了;親口承諾降低工時,卻在2017年修惡勞基法,讓勞工合法減少輪班間隔時間、連續上12天班、降低加班薪資,讓勞工增加過勞的風險。民進黨背叛承諾,惡意跳票,2016、2017欺負勞工,到了2019,大家就忘了嗎?

    勞方不好過,資方也不好過!民進黨又告訴大家,「台商回流好棒棒」。是騙大家無知。台商回流是因大陸美國貿易大戰,與民進黨關係不大。坦白說,哪怕總統是頭豬,台商都要回來,民進黨把這當政績,不覺得丟臉嗎?

    我們看一下實際的數據,台灣出口占GDP比重超過65%,這幾年卻完全不如意,外銷訂單11黑,今年全年出口負成長!而實質反映景氣的工業生產在9月亮起黑燈,宣告衰退!台灣的製造業更是連續10個月衰退藍燈,不論在化學材料業、基本金屬業、接謝設備業的產量、外銷訂單及出口表現都是連續負成長!石化業的產值連續兩年衰退、工具機出口值年減幅高達15-20%。

    許多衰退,民進黨不說,但是百工百業的各位最清楚、庶民最清楚。

    台灣現在少數還有成長的就是靠資通訊產業,電子零組件業與電腦光學產品。但是2019年全年台灣的 IC 製造產業比2018年也衰退 2.1%,只有台積電的半導體穩定成長,但是全台灣沒有樂觀的本錢。

    或許有人說,這兩年因為中美貿易戰,全球經濟不樂觀,台灣也受害。好,那麼民進黨在貿易戰的時候還傻傻支持美國看中國大陸笑話,不覺得很愚蠢嗎?全球有腦袋的官員學者企業家金融家都反對川普搞貿易戰,因為全球都受害!但台灣蔡英文也好、民進黨也好,卻還傻傻地要跟美國站在一起、跟著要去打壓華為。民進黨要打壓華為,要不要先看看華為供應鏈是什麼?

    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今年對台積電的營收占比已達15%,成為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僅次於蘋果的20%。台灣的經濟成長拿得出手是靠台積電,而對台積電貢獻大的,就有華為。民進黨還要意識形態的考量打華為?除了台積電,包含日月光、大立光、矽格、聯詠,更不要說由於華為轉單,一大堆的台廠因此受惠股價都一飛衝天。

    再看聯發科第三季營收增長,為什麼?5G手機晶片第3季出貨給OPPO、未來高通受到阻礙,聯發科還要繼續搶占大陸市場。如果大陸對台灣要真正開打貿易戰,全部加關稅,台灣能承受嗎?光是佔5%的ECFA,民進黨就在拜託大陸不要終止。民進黨當然清楚兩岸貿易依存的重要。台灣對外出口,大陸就佔了4成,產業結構穩定,不是用政治意識形態來看說什麼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產業就能立刻轉移的。

    或許有人批評,我們不能光出口大陸呀、還要出口歐洲新南向!但是大家知道嗎?今年前八個月台灣對歐出口衰退3.9%、今年1~9月對東協國家出口值較去年同期減少13億美元、年減率約7.1%!請問蔡總統,新南向成長在哪裡?請問蔡總統,RCEP為什麼說了這麼久,卻至今無聲無息?

    再請問蔡總統,民進黨口口聲聲說台日關係好、日本是敬愛的大哥哥,請問日本帶台灣加入CPTPP了嗎?除了少數官員口頭上說會支持,實際上呢?兩年多來毫無進展!日本官方正式向台灣慰安婦道歉了嗎?台灣的漁民到釣魚台捕魚不會被驅逐了嗎?沖之鳥日本承認只是礁不是島了嗎?通通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的經濟前10個月持續衰退?這一年來台灣的官員在做什麼?民進黨把最主要的力氣,放在打韓國瑜,對不對?

    一個只會拚政治、不會拚經濟的執政黨,明年就讓我們下架她,下架民進黨!政黨票投新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