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房小鎮9 / 水井的故事 (下)
水井的故事第三篇要來提到更多和戰爭有關的事情。
什麼?
瑞士身為一個中立國, 有它的原因。這些戰爭摧毀多少的人文歷史, 補救不回也只是讓全國人民往後受罪許久, 單單看戰爭歷史對德國有怎樣的影響就知道。
前一篇我提到德國沒有國家英雄, 小學生在音樂課學到...
/ 羊房小鎮9 / 水井的故事 (下)
水井的故事第三篇要來提到更多和戰爭有關的事情。
什麼?
瑞士身為一個中立國, 有它的原因。這些戰爭摧毀多少的人文歷史, 補救不回也只是讓全國人民往後受罪許久, 單單看戰爭歷史對德國有怎樣的影響就知道。
前一篇我提到德國沒有國家英雄, 小學生在音樂課學到國歌的時候不是教他們怎麼唱, 或者得背歌詞, 而是告訴他們哪段歌詞為什麼沒有被採用。當已經念大學的中文家教學生告訴我, 她到現在還不曉得德國國歌怎麼唱, 我也驚訝了一番。 “任何跟國家主義有關的在德國都不流行呀! ” 那到底什麼時候會唱國歌? 似乎也只有德國國家足球隊在世足的開場前才會唱而已(或者其他的世界運動會)。
德國因為戰爭, 留下的是這種傷疤。
瑞士呢? 瑞士算是特別了一點。但我們先回來水井的故事。
羊房有個很可愛的步兵水井, 位置就在最常舉辦活動的Fronwagplatz 福紅瓦格廣場。步兵水井(Landsknechtbrunnen)另外一個名稱是屠夫水井 (Metzgerbrunnen), 可是就連偉大的孤狗大神也沒有辦法說明屠夫和步兵的關聯是什麼。
這真的跟小朋友問 “為什麼” 結果大人回答 “你長大就知道” 一樣好痛苦呀!!! 我現在就想知道!
後來深度探查步兵的歷史之後才發覺, 原來這種步兵並不屬於國家訓練的軍隊, 而是中古世紀開始為了戰爭而臨時徵招的那些平民。可能是農夫, 工藝師傅, 或者誰家的兒子。可能就是一 個屠夫。誰有錢就可以徵招, 不用是君主帝王或者公爵, 而這些兵也不會只屬於一個國家。最有可能就是打仗完畢, 綁約綁完, 還活著的就回家鄉, 缺錢還可以繼續打仗的就去找下一個雇主。
就中歐這個地方的歷史來說, 步兵確實有很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戰爭少了步兵就打不成, 也因此從戰爭歷史到步兵的各種相關資訊都可以從百科全書讀到。步兵的各種階級, 武器的種類, 還有衣服的花樣都可以深度討論, 這實在是太令人意外了。
瑞士的步兵有自己的名稱, 也可以稱作是 Reisläufer 。話說, Reis 其實是米耶! 可是這裡的Reis 是從旅遊 reisen 而來, 也就是說他們是四處行旅的步兵。瑞士的步兵歷史也一樣悠久, 甚至有比德國更厲害的打法, 以至於德國步兵後來和瑞士的學了很多戰術。很愛幻想的我, 認定了就是因為瑞士步兵很會爬山, 可以像山羊那樣跳來跳去, 對於行走式的戰爭有一定的優勢。當然事實如何沒有人做更深度的研究 (這未免也太豆知識 !!! 根本已經比芝麻還小吧!!! )
但是後來畢竟戰爭深受人厭, 傭兵即使只是為了一口飯而打, 也還是飽受人們的差別待遇。最後在瑞士免除了軍隊制度, 堅決成為一個中立國, 再也不加入任何一方, 任何一場戰爭。雖說沒有軍隊制度, 但德國和瑞士都一樣有職業軍人, 男性也都有軍役要服。選擇不服軍役的人必須要去做社會役, 例如在醫院做護士助理或者開救護車這類的。 而原本的步兵隊從此不見 !!!
….. 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 現在還有一組步兵隊已經成立五百年, 非常有名, 甚至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組織, 大家猜得出來是哪個嗎?
答案是, 教宗近衛隊 Pontificia Cohors Helvetica (Pontificial Swiss Guard)。
五百年前的義大利戰爭, 當時一連幾個教宗都有請瑞士的兵隊保護以對抗法國, 所以之後這個傳統就一直延續下去。只有一次近衛隊在戰爭逃難中一天之內死了超過半數, 才臨時雇用了兩百個德國兵, 不然教宗近衛隊從來沒用過其他國家的步兵。
這些步兵手拿尖刀(其他階級的還有刀劍等等之類的武器), 現今的時代能夠看到他們都是在遊行和慶典的時候。確實歷史上有一段日子他們真的就只在各種慶典才有 “作用”, 不需要知道怎麼用刀槍。直到教宗保羅被暗算的事件發生之後, 這些步兵才又開始接受正常軍隊訓練。首先必須是在瑞士接受過兵役的人, 必須是天主教, 19-30歲之間且至少174公分高, 未婚的瑞士籍男士( 完全符合各種交友條件?! )。除了傳統的尖刀, 實際在教宗身邊的時候他們都必須會使用現代的各種兵器。
如果大家對這些步兵有印象, 也可能發覺他們的制服很奇妙。這些制服很重, 單單那身裝備就有三點多公斤, 而且每一套都得花四個工作天才能完成。設計靈感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衣服, 可是實際上大家都知道義大利很熱, 我超佩服這些步兵能夠穿著這些非常多層的衣服站在那裏一整天。到了近代, 在非慶典時期他們可以穿比較現代的制服, 是一種很漂亮的藍色且較方便活動的設計, 我雖然手邊沒有圖片, 有興趣的人在網路上一定可以找到參考照片。他們頭上的頭盔也是貨真價實的金屬唷!!! 直到 2019 年, 感謝立體列印的技術才讓步兵們能夠換戴極度現代的防紫外線 PVC頭盔。不然我實在不曉得隨著氣候暖化, 這些步兵要怎麼活下去。
話說, 這樣到底跟水井有什麼關係? 從步兵聊到梵諦岡去?
大家有注意到水井上面的步兵服裝跟教宗近衛隊的傳統制服很像嗎? 不要懷疑, 這個關聯雖然很小, 它們都是同個時代的產物呢! 虧我找到了這個關聯呀! (僵硬地笑)
以上, 水井的故事就到此結束!
#羊房小鎮的故事 #水井的故事 #小鎮風光
階級制度名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想什麼?導遊推薦 《伊比利火腿的一切》】
自古以來,西班牙人就重視各式專業,早在中世紀前期,工匠們為了慶祝所屬行業的主保聖人節慶而成立了工會組織,這工會組織後來漸漸形成獲得政府正式認可的行會機構,到了中世紀時期,每個同業工會都有集會的場所和組織規章,訂定會費、工作技術、使用的道具、製造和銷售的標準,以控制價格、監管工藝、檢驗產品、職業訓練等,如果要從事某種行業,就要先加入其同業工會,先從階級最低的學徒做起,在工坊裡跟大師住個三到六年,算是一邊學一邊做的無薪勞工,等到學徒熬出頭,通過考試,就是領薪水的工匠了,而等到通過更艱深的考驗之後,就成為大師,可以自己開一個工坊、收學徒。
這種重視專業的傳統至今仍反映在西班牙人的生活上,其中一種就是舉國上下對傳統美食的堅持,政府甚至訂定美食相關法律,除了明文規定食品檢驗標準、確保食品安全之外,還明文保護傳統甜點的製造方法、法定的地理標示(原產地名稱保護制度)、傳統特產保證標誌(獨特的產品使用傳統材料或按照傳統方式製造)、醃製加工肉類的分類、製造西班牙火腿的完整過程(從豬的品種、豬群的養殖、火腿的製造方式都有規定)等,一條條的法律條文把每個食物食品的定義、製作方式、製作過程、相關規定等都寫得清清楚楚,然後跟其他法規資料公布於官方公報 BOE(Boletín Oficial del Estado)上。舉例來說,就好像台灣有法律條文明文規定製作傳統香腸、高粱、月餅、鳳梨酥等的原料、生產、製作方式一樣。
所以,2007年我在準備西班牙的官方導遊考試時,考試範圍不但包括當地的藝術、歷史、傳統、博物館和古蹟等,還包括「各地的農牧特產、佳餚美食以及美食文學」、「各地的傳統節日、慶典及相關美食」、「各地特色美酒的起源、名稱、製作方式及其特徵」、「各地的展會跟農牧市集」等美食相關知識。
後來,考上官方導遊執照,開始帶團之後,我開始正式接觸西班牙美食的不同層面,從餐廳、品牌、製造方式、生產企業都有,從安排媒體採訪西班牙名主廚、知名餐廳,到帶團去餐廳吃美食、參觀酒莊、參觀伊比利豬放養地、參觀伊比利火腿場 … 等,在這十幾年間,不知不覺地跟西班牙的美食界有很深的接觸,認識了很多西班牙美食界的朋友。在這些人當中,又瑜應該算是唯一的華人了,我們兩人是因為伊比利火腿而結識的,因為她是在伊比利火腿百年品牌Carrasco任職。
西班牙的伊比利火腿舉世聞名,而西班牙四代傳承的Carrasco就是其中一個專致於生產橡果飼養的伊比利火腿的百年品牌,他們家的伊比利黑豬野放在橡樹林中,以橡果為食,他們家的火腿外觀紋路細膩,具亮澤的瑰麗紅,聞起來味道馥郁,嚐起來肉質多汁,油脂在口中慢慢融化後,齒間留香。
所以,當又瑜跟我說她寫了一本關於伊比利火腿的專書時,我就搶著要先看書稿。
不過,又瑜把書稿給我時,忘了提醒我,要先吃飽再看稿,不然會越看越餓,結果,我看到最後還真的要去廚房拿一片火腿來吃,不然,實在無法解饞。
看完書稿之後,真心替中文讀者高興,因為關於伊比利火腿的中文書籍很少,而由伊比利火腿製造業這一行的專家寫的中文書籍更少,這本書深入淺出的談論西班牙火腿,從火腿歷史、火腿產區、伊比利豬的飼養方式、火腿的製程、品嘗搭配方式到食譜等,一一介紹,讓讀者對西班牙火腿有全面的了解。
在又瑜筆下,西班牙火腿不再只是西班牙的一種美食,而是一種文化,是西班牙美食傳統的完美詮釋。
希望大家也能跟我一樣喜歡這本好書!
火腿書配上伊比利火腿後腿,現正優惠中
https://www.mivida.store/ecommerce/carrasco/carrascobookset2.html
火腿書配上伊比利火腿後腿+前腿禮盒,現正優惠中
https://www.mivida.store/ecommerce/carrasco/carrascobookset1.html
《伊比利火腿的一切》希望大家可以更認識傳奇食材,為何傳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719?sloc=main
階級制度名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餐具的故事-迷一般的「皇家」與消失的陶瓷小鎮|
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事情,巴黎不打烊的老讀者都知道,我不太回覆隔夜文,因為對我來說人生已經翻頁。但是在研究幫朋友買的古餐具時,我會因為一個盤子上印有不明確的烙印而睡不著覺。當然朋友沒有要求我調查餐具的背景,這完全是我自己的興趣使然。
上一集在迪關餐盤的圖說中跟大家說到「結婚餐具」,因為之後這個名詞會常常出現,這裡就先跟大家聊一下這個古餐具關鍵字。
開始說關鍵字「結婚餐具」前,我們先說說古時候法國女人的嫁妝。法國人從14世紀開始,只要家中生了女兒,就會從出生那天開始為她準備嫁妝。這些嫁妝是什麼呢?就是女人平常會用到的織品,像自己要穿的衣服,平常要用的床單、枕套、桌巾、餐巾⋯⋯,女孩兒們從小就要自己織布、刺繡,準備自己的嫁妝。到了18世紀工業革命後產生了很多布爾喬亞階級,女兒們的嫁妝就越來越豐盛,在法東亞爾薩斯一帶,還會有父母在女兒一出生就預約麻田,以確保女兒之後有各種麻布做的嫁妝。
而新婚夫妻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雙方親友也會在婚禮前幾天就開始送禮,這種結婚送禮的習俗自中古世紀就有,親朋好友會先把禮物送到新人的父母家中,等結婚那天再送給新人。在法國的結婚禮物清單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餐桌上使用的器具,畢竟法國人吃一頓飯有不少的繁文縟節,相對應的餐具器皿也不少,送餐具給剛結婚的新人既實用,又具有象徵性的意義。而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四分之三的法國人結婚時都會收到餐具,而各大百貨公司每年都有5到6%的結婚禮物業績,傳統的法國餐具品牌都有「結婚餐具」系列。
所以我們現在逛舊貨市集、跳蚤市場或二手店家時,許多的古餐盤就是「結婚餐具」。而這些古結婚餐具目前在法國舊貨市場上最多的,就是二戰後的結婚餐具。為什麼?因為法國二戰後本土就沒有戰爭了,加上技術進步大量生產,所以二戰後的餐具大多保存良好。此外二戰後結婚的老奶奶們,大概就是我婆婆這個年紀,她們都是在近幾年離世,而她們的孩子都不想要她們老摳摳的餐具,所以大量流到市面上。而這種結婚餐具最有名的,就是法國知名陶瓷重鎮利摩日的花鳥結婚餐具。
幫朋友買古餐具的時候,在一片花卉鳥獸的彩色結婚餐具中,下圖這個圖案簡單的白瓷金花餐盤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有別於戰後彩色小花的老奶奶風格,這個只有金色花卉的餐盤顯得更有現代感。翻過盤子,背後寫著這個盤子的身世。
C.G.是這個盤子的出產工廠,然後繞了第一圈寫著細緻黏土與皇家搪瓷,第二圈寫著貨真價實的瓷器與製作於維耶爾宗。
我們從這個餐盤的產地產區開始說起,維耶爾宗這個小鎮位於法國中部的羅亞爾大區的謝爾省(Cher),是一個有謝爾河流過的小鎮。而這是法國現代的行政劃分方式,古時候這一帶則稱為貝里(Berry),當我們在研究法國的瓷器史時,會以古時舊稱為主,也就是貝里一帶的瓷器發展。
貝里這一帶最早出現陶瓷工廠,是1788年李維斯侯爵(Lévis)在自己的領地上所創建,後來發現高嶺土之後,就延伸為19世紀的Couleuvre瓷器廠。到了1799年時,一位從巴黎南下的瑞士人Klein在靠近維耶爾宗的福埃西(Foëcy)城堡成立了瓷器廠。由於他後來出現了經濟危機,另一位來自巴黎的瑞士銀行家皮利維特(Pillivuyt)與銀行安德烈就在1822年接手福埃西瓷器廠。而在1816年時,另一個來自巴黎想改行的軍火商Delvincourt因為認識維耶爾宗鎮上的鍛鐵鋪,於是來此成立了第二家瓷器廠。1822年,Noirlac修道院瓷器廠成立。1833年,法國廢除奴隸制度的著名政治家Victor Schoelcher的父親Marc Schoelcher也在貝里一帶成立瓷器廠,還有從巴黎來的佩特里(Petry)買下Bel-Air城堡設廠和Ronsse設廠,到後來1850年Larchevêque在維耶爾宗小鎮設廠,從此貝里的陶瓷聚落產生。
工業革命讓歐洲人開始用煤炭燒窯,在運河運送高嶺土和煤炭,還有1845年維耶爾宗的鐵路通車,讓這個小鎮的瓷器與巴黎和利摩日接軌。到了19世紀下半葉,是貝里一帶瓷器大放光彩的時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維耶爾宗小鎮一共有14間瓷器廠,一千五百名員工。
但是在20世紀初期時,這一陶瓷聚落受到德國瓷器的嚴重競爭,因為德國瓷器商的團結、人工造價低廉和火車運輸系統成功,讓法國瓷器受到極大壓力。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貿易限制讓這些瓷器廠得以喘口氣,高度在技術上發展。但到了三〇年代,德國與捷克的競爭再次來襲,此時運作了一百多年的老廠哈許(Hache,是佩特里的女婿也是接班人)與皮利維特紛紛歇業,而皮利維特的第四代在二戰後將工廠連同工人一起賣給他們巴黎的客戶,直到今日仍掛著皮利維特的老字號。最後到了1970年,維耶爾宗只剩下三間瓷器廠,分別是CNP、Larchevêque和我們看上的這個餐盤Cirot-Gadouin。而貝里一代的陶瓷產業至今除了改朝換代的皮利維特,還有成為陶瓷集團的德舒利埃,維耶爾宗則是在80年代起就不再生產陶瓷。以前我曾經提過法國的國立藝術學院多設立在工藝重鎮,在貝里這一帶,現在也有一所國立藝術學院,就在古行政區正中央的布爾日國立藝術學院。
最後我們回到這個上面寫有皇家的維耶爾宗餐盤,從歷史紀錄中,我們可以知道維耶爾宗並沒有皇家陶瓷廠。如果硬要說有幫皇家服務的,大概是佩特里的女婿哈許,他曾經接過拿破崙三世的訂單而在維耶爾宗聲名大噪。而這個20世紀工藝的餐盤上寫著皇家,法國在20世紀已經是共和國體制而沒有皇家了,因此這個印有皇家的餐盤,它很有可能是給其他的歐洲皇室,或它只是一個單純的「皇家系列」。在這種不得而知的情況下,我變身成古餐具柯南,特別去了一趟圖書館查書,又加入了法國的業餘古董鑑定社團,就為了知道餐盤上印的這個「皇家」是什麼意思?
果然,我的追蹤探索與推論是對的,古董鑑定社團裡的人跟我的看法一致,這是二戰後的餐盤,而皇家二字是陶瓷廠的餐具系列名稱。它流入市場上的數量不多,有可能是結婚餐具,也有可能是大飯店的訂製款。
階級制度名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會說這堂課是我目前在Coursera上的最有趣的課程:[跨媒體敘事:敘事世界,新興技術和全球觀眾]
我很同意這堂課中提及的一個概念:
說故事是種自我實現。這是在人類滿足愛、歸屬感、自尊的狀況下,想要達成的「自我實現」。透過說故事、電影、音樂、投影、主題樂園以及互動式展覽,人類完成對於眾人的自我揭露。這個自我揭露預示著無論眾人的反饋是令人愉快或悲傷,都證明你與世界產生了連結。
關於故事的形式,有個說法(我認為隨時可以被推翻)是,世界上的故事可以總的分為七種形式:克服怪物、白手起家、追尋(例如魔戒)、航程及回程、重生、喜劇、悲劇。它分類的原因,並非是限制作者必須盡可能在這些「受歡迎」以及「容易被讀者」接受的狀況下創作,而是提供理論框架,讓作者有更好的基礎創造超越這七種故事的可能性。
除了創作故事本身,必須認知到,觀眾(在這裡又可以替換為讀者、使用者等等)的體驗,時常與我們想要給予觀眾的體驗是兩件不同的事。相信許多創作者都有這樣的經驗。例如:寫作某個故事並將它發表在平台上時,我們可能信心滿滿,認為它將會引起讀者共鳴,但最後卻沒有。也有這樣的狀況發生:輸出某一段文章,認為只是情緒分享,卻受到讀者廣大迴響。這堂課,幫助我理解「自認為觀眾會理解」以及「觀眾真正感受到」的這兩件事有著巨大鴻溝。身為創作者也身為觀眾的我們,需要以各種不同視角來觀看作品。
而故事的觀眾又分為兩者:鐵粉以及普通粉絲。(這個名稱是我自己取的)鐵粉希望與故事有更多主動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哈利波特以及迪士尼系列有主題樂園,以及星際大戰有自己的遊戲),而一般粉絲則是希望透過被動互動,例如看電影及看書來參與故事。身為創作者的我們,要如何能夠利用跨媒體工具,讓不同類別的粉絲對於故事有「相同」的體驗也是未來面臨的挑戰(在這裏指的「相同」體驗,是讓他們體認到這是哈利波特故事,而不是其他與哈利波特完全無關的新的故事)。
修這堂課的過程中,因為要繳交作業,我也寫了一篇故事,並設想它要如何以書本、廣播、互動式展覽呈現。這必須回到西元2200年,人類已成為種姓制度最底層,而強勢物種則是機器人。政府預定在2250年完成「種族清掃」,在50年內將不必要、沒有用的人類有意識的從世界上掃除。而身為罕見且極少數的高階級種姓人類,掙扎著是否要參與這個計畫,與機器人一同迫害自己的族人,為此獲得更高的階級以及財富,又或者要幫助自己的族人,讓人類免於迫害繼續繁衍。人類在兩個選擇的掙扎中,找出一條道路。
這個故事受到課堂中其他同學的迴響,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很適合改編成遊戲,給我很大的鼓舞。
最後補充,我開始對於VR及AR使用,還有UX Design產生濃厚興趣。跨媒體敘事著重在能夠突破文化以及語言的限制,讓人們對同一件事產生共鳴(就如同我們熟知的魔戒)。而這樣融合不同學科,不卡在某種特定方法上的創作模式,讓我感到充滿熱情。
「追隨你的熱情」,課程結尾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前來說明自己對於跨媒體敘事的想法,他們在微軟、迪士尼、好萊塢工作,也有許多是新創產業的負責人,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到「追隨你的熱情」,我想那句沒有說出來的潛臺詞是「那會帶你到你想去的地方」。
總結來說,這是一堂令人驚豔的課程,我會推薦任何想要學習數位敘事以及跨媒體的朋友們學習。這堂課並沒有中文字幕(許多Coursera課程會有好心人幫忙翻譯成簡體或者繁體中文),是可以練習英文聽力以及寫作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