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陳敏薰現況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陳敏薰現況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陳敏薰現況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陳敏薰現況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67的網紅政經八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臺北101伙伴碑與集體記憶 #你有曾為它駐足停留過嗎?〕 雖然台灣疫情肆虐,但是台北信義區的人潮看似未曾受到劇烈衝擊,上週的端午連假,臺北 101 大樓與購物商圈,依舊出現人潮。 但是各位常常走跳信義區的你們是否有注意過,在101大樓靠信義路那側,有一座由7塊巨型七彩...

陳敏薰現況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6 07:13:58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臺北101伙伴碑與集體記憶#你有曾為它駐足停留過嗎?〕 雖然台灣疫情肆虐,但是台北信義區的人潮看似未曾受到劇烈衝擊,上週的端午連假,臺北 101 大樓與購物商圈,依舊出現人潮。 但是各位常常走跳信義區的你們是否有注意過,在101大樓靠信義路那側,有一座由7塊巨型七彩琉...

  • 陳敏薰現況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2 20:56:09
    有 5 人按讚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臺北101伙伴碑與集體記憶 #你有曾為它駐足停留過嗎?〕

    雖然台灣疫情肆虐,但是台北信義區的人潮看似未曾受到劇烈衝擊,上週的端午連假,臺北 101 大樓與購物商圈,依舊出現人潮。

    但是各位常常走跳信義區的你們是否有注意過,在101大樓靠信義路那側,有一座由7塊巨型七彩琉璃牆所組成的「伙伴碑」,你們是否有曾為它駐足停留過嗎?

    ▌伙伴碑的由來

    這座由七面三米高、兩米寬的立體彩色琉璃牆所組成的紀念碑,以七巧板拼湊為牆面,採半透明的琉璃材質,一到了夜裡,燈光由空心磚內襯向外照射,七彩燈光更引人注目,成為臺北 101 與捷運出口最顯眼的地標。

    2002 年 3 月 31 日,臺灣花蓮外海發生規模 6.8 的強震,臺北最大震度 5 度,各地不斷傳出災情。其中最嚴重的傷亡,發生在當時已興建至二百多公尺高的臺北國際金融大樓(後來的台北101)。

    地震當時,正值興建到一半的大樓,因強震晃動,樓頂二支塔吊機具與人字臂鋼鐵從56層的頂樓掉落,擔任吊架操作員的陳信陽、陳又禎連人帶車從高空墜落,懸吊在54樓施作鋼骨組合的林建成、陳錦水遭受鋼鐵重擊,還有助理工程師孫同英被高速墜落的吊架鐵片壓中。

    331 工殤事件,造成上述五名工人不幸罹難,另有輕重傷19名,震驚臺灣社會。

    ▌伙伴碑的特色

    2007 年 4 月 28 日,伙伴碑正式揭碑。

    這座碑由新加坡裝置藝術家 Florence Ng 設計,以半透明琉璃磚為主要材質,採斜角、直線構成不規則的幾何圖形,意在喚起許多人孩童時把玩七巧板的共同記憶,希望能與本土經驗相互呼應,且碑面以各種形狀堆疊而成,詮釋為工地上不同種族、職種、性別的組成,讓紀念意義更多元。

    有童趣、色彩繽紛、生氣盎然、富親近性,是伙伴碑最不同於過往創傷紀念碑之處。


    ▌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是指一群人集體的共同的記憶。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Maurice Halbwachs首次完整地提出:

    「事實上,過去並非並非如實的再現,......每一件事實似乎都指出,過去並非被保留下來,而是基於現況所重新建構的。

    此外,有必要指出,集體的技藝的架構,並非集合個人的回憶而根據事實建立起來的;這些架構也不是空白的形式,可以填塞來自他處的回憶。

    相反地,集體的架構正是集體記憶用來重建一種對過去的意想的工具,而在每個時代,對過去的意象是符合社會的優勢思潮的。」

    Halbwachs認為個人的記憶是社會所建構出來的,並且是社會當下、共同的關注而引發我們對過去的回憶。甚至,不同的社會團體也能建構、組織他們自己的記憶。

    如此一來,那麼又是誰來決定我們要記住過去的那些東西呢?

    ▌集體記憶的可塑性

    許多研究依循著Halbwachs的觀點,發現人們的認知需要依賴物質來傳達。
    集體記憶依賴各種文化媒介,譬如:雕像、紀念碑、紀念儀式、文獻、教科書、電視、電影等。

    這些研究也早已指出,大眾傳播媒體已經成為強力塑造人們歷史意識的制度化媒介。

    甚至可以說:若有人控制了這些文化媒介,他也就控制了集體記憶本身。
    英國作家George Orwell的經典小說《1984》裡說:「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

    Orwell想說的是,歷史的詮釋掌握在今人之手,誰詮釋了歷史,誰就可以決定或改變未來的樣貌。

    ▌伙伴碑所塑造的集體記憶

    由於集體記憶的不穩定與可塑性,顯示了若要培養人們對過去特定事件的共同意象,有賴於當代人們的有意為之,這場關於記憶的捏塑,是多方勢力角逐與話語權不斷變動修改的結果,因此也被稱為「記憶工程」。也就是說,「權力」與「利益」是記憶工程的要素。

    伙伴碑首面琉璃牆上的主碑文,以中文書寫如下:

    從這裡延伸出去的
    每一角段每一片段
    都有勞動者用生命刻劃的軌跡
    獻給所有親身參與 TAIPEI 101 的伙伴
    並紀念因工往生的
    林建成 孫同英 陳又禎 陳信陽 陳錦水 張達權

    人文學者顧玉玲的《集體記憶的民主參與:臺北 101 伙伴碑個案研究》研究之中指出:碑文雖以生喻死,點出紀念主旨。但是在協商建碑的過程中,臺北 101 對職災、工殤的字眼頗有忌諱,堅持以「因工往生」取代。

    以「伙伴」取代工人,成為指涉含混的字眼,抹去勞動者與雇主的關係,伙伴也可能簡化了其應有豐富意涵。

    伙伴碑的第二面牆,是由曾經參與工程、見證大樓完工的人們的姓名所組成的牆。第一排最前面的磚塊裡,多為政界人物或臺北 101 董座的名字,從:陳水扁、馬英九、陳敏薰、焦佑倫,依次排列。

    關於(第二面牆的姓名)「誰置前,誰放後」的問題,已經由這些政界、財團代表默默影響碑文的姓名排序,這也反映了建碑時的社會關係。

    其實,主碑體上所呈現的,遠不只有階級、族群,有更多具有豐富意義的展現,期待各位壯士們在疫情稍緩之後,能夠有機會自己去看一看,說不定會看到另一種全新的解讀。

    ▌結語

    請看流言處

    #臺灣 #時事 #生活 #新聞 #政治 #政經八百 #知識 #大學生 #科普 #科普政治學 #民主 #台北 #臺北 #臺北101 #台北101 #集體記憶 #紀念碑 #地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