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防衛機轉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防衛機轉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防衛機轉例子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時候,我們會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 等等,你是書讀太多腦袋進水了嗎?這聽起來不是很矛盾嗎,為何討厭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呢? 根據安娜弗洛伊德的觀點,在眾多防衛機轉當中其中有一個比較少被提到的是「和自己做對」 *。 你之所以覺得「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這句話很瞎,可能是因為...
防衛機轉例子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08 14:48:57
有時候,我們會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 等等,你是書讀太多腦袋進水了嗎?這聽起來不是很矛盾嗎,為何討厭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呢? 根據安娜弗洛伊德的觀點,在眾多防衛機轉當中其中有一個比較少被提到的是「和自己做對」 *。 你之所以覺得「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這句話很瞎,可能是因為你心裡面...
防衛機轉例子 在 咩小妤 | Miemiefish ?手寫|正能量|咩式婚禮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05:35:18
有趣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覺察-投射行為 . 今天來介紹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小知識 每個人都一定經歷過的! 緣起於今天在回家的路上, 突然思考起幾個很相似的行為模式🤔 . 例如A太太常常到處責備誰很沒用,最討厭他們 但經我長期觀察,她打從心底厭惡的, 最那個一直覺得非常沒用的自己。 . 又例如B太太一天到晚...
防衛機轉例子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01:13:22
#防衛機轉 有時候,我們會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 等等,你是書讀太多腦袋進水了嗎?這聽起來不是很矛盾嗎,為何討厭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呢? 根據安娜弗洛伊德的觀點,在眾多防衛機轉當中其中有一個比較少被提到的是 #和自己做對 *。你之所以覺得「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這句話很瞎,可能是因為你心裡面有一...
防衛機轉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時候,我們會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
等等,你是書讀太多腦袋進水了嗎?這聽起來不是很矛盾嗎,為何討厭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呢?
根據安娜弗洛伊德的觀點,在眾多防衛機轉當中其中有一個比較少被提到的是「和自己做對」 *。
你之所以覺得「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這句話很瞎,可能是因為你心裡面有一個假設是——討厭自己是最糟糕的情況嘛!還有比這個更糟糕的嗎?
但這並不是事實。
舉例來說,我常常收到類似的來信,在這樣的例子當中,我們或許有機會可以看到「討厭自己」並不是最糟糕的情況。
「海苔熊,我已經很努力了,但他對我還是忽冷忽熱,我知道自己這樣很傻,可是愛上了實在是沒有辦法。每次我們約砲,我都想著怎麼樣才能夠在性愛技巧上面多精進一點、在講話上面多溫柔一點,可是不管我怎麼做,他說,雖然我很重要,但是他女朋友也很重要⋯⋯我常常想,是不是我不夠好,不夠好到,他有我就好?」
上面這一串看起來很努力想要改變的自我表白,真的很令人心疼,但如果從防衛機轉的觀點,有一種可能是:當你選擇相信,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他才比較愛另一個人,那麼你終於可以逃避去面對「不管你做什麼,他總是不會把你放在第一順位」的恐懼。(這一段有點不容易,聽得懂舉手🙋♂️)
我們之所以選擇相信「自己不夠好」,因為那個「不夠」(not yet),創造了一種「我好像還可以好好努力」的可能。然而,不論你多麼努力,他都不會如你想像的那樣愛你,或者是他仍然一邊攬著你的肩膀,一邊仍然放不開他的女友/男友,因為這並不是你想要的,於是你只好試圖做多的事情、參加更多的講座、看更多的書,讓自己「變更好」。
瞧,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
你之所以選擇在這條路上掙扎但是仍然繼續走,是因為「相信還有可能」或「相信自己不好但還有努力空間」比起相信「他就是沒那麼愛你,你做什麼都一樣」比較不會痛苦。
除了感情的例子之外,生活當中許多的例子也是如此,你看起來好努力好努力,其實背後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你害怕自己如果不努力的話,就不會被愛了。你活在這個疲憊惡夢裡卻沒有辦法醒過來,是因為儘管這是一個讓你感到痛苦的惡夢,相較於清醒之後未知的孤寂,你寧可活在夢裡,掌握「鞭笞自己的權力」。
而當你終於願意開始喜歡自己一點點,一開始的時候會失去一些控制感,但是隨著時間,心中的安穩會慢慢地像是水中的漣漪一樣,擴散開來。
-
*Life, T. S. o.(2017)。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偉大思想家如何解決你的煩惱(Great Thinkers: Simple Tools from 60 Great Thinkers to Improve Your Life Today)(林力敏譯)。台灣:先覺。
防衛機轉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有感覺,就是一種感覺。
記得有次心理諮商進修課時老師講到:「沒有感覺,就是一種感覺」,我深有感觸。人類的運作裡,沒有東西,事實上是某種東西。這聽起來有點繞口,我的意思是即使是沒有感覺,那也是一種感覺;沒有東西,那也是一種東西。
拿一個最容易明白的例子,「空虛感」就是一種好像沒有東西的東西,也是一種看似沒有感覺的感覺。但它其實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大的占比,人生在世,「意義感」是一個人活出生命最大值的因素。
倘若失去了意義感,在漫長人生裡就會開始感到內心空空的,好像缺少了什麼。那股空虛感,不像某種確切發生的事件或情緒能夠被命名,而是那些「沒有發生」的事件或情緒而構成的空虛。空虛與麻木,比起痛苦更不惶多讓。「我活著到底為什麼?」,可能是空虛感的最佳代表句。
不僅是人生中,在與人的關係中也有可能平順沒有起伏,但就是覺得心裡空乏,而思考這樣的關係有什麼意義。因此結束一段關係並不一定得要「發生」什麼事,有時候「沒有發生」什麼事也是一個原因。
以情緒面來看,沒有感覺正是一種感覺。那代表著麻木背後的潛抑,也透露著與感受斷連的動機。而這可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指標,有些時候有自毀(殺)傾向的人,在他人看來毫無徵兆,生活中也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但就可能因為在他內心強烈的切除感受、情緒及感覺,而想要以自殺的方式逃避那股無言的痛苦。
當一個人完全切割自己的感受時,也無法與其它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而人生在世,存在的意義除了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感之外,就是與人的連結了。失去與人的連結,孤寂感便會是生命的催凶。
在亞隆的存在心理治療存在孤獨篇中提到,佛洛伊德用「孤離」來描述這種防衛機轉,也就是把不愉快的經驗從情感中剝離開來,阻斷其相關的連結,使之脫離平常的思維過程;蘇利文則是把這個過程稱之為「解離」,指人把經驗排除在意識覺察之外,使自己無法碰觸心靈的這些部分。在當代心理治療上,孤離不只用來指防衛機轉,更常表示任何形式的自我分裂,所以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欲望,把「應該」或「必須」當成自己的願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或埋没自己的潛力,都被稱為心理孤離。
一個人若是不再知道自己的感受與意見,脫離自己的自主有機體,就是最寂寞的狀態了。當自我孤寂、人際疏離、失去意義感,加上根底與世界分離的存在孤獨感,那麼生命便很難起火花。因此,我們除了看到事件發生後的效應,也得要留意那些沒有發生的部分。
#雜念與雜唸
#更多內容在靈魂之旅課
防衛機轉例子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過度努力227開始預購 #簽名療心卡版限量七百份 #讀書日滿千九折
.
每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
.
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
.
......就停不下來了。
.
----------關於過度努力的分隔線----
.
隔了一陣子沒有寫作,這次寫的主題,是「過度努力」。
.
.
怎麼會想寫這個主題呢?
.
.
或許,因為我自己的身邊,以及在實務工作中,我遇到很多「過度努力」的人,這些人對「努力」的堅持、對生命與生存的恐懼,常常觸動我心中最深處的一些什麼。
.
.
會被觸動,也或許是因為,在某些人的眼中,我也算是有點「過度努力」的人。
.
.
雖然我自己都覺得還好。
.
.
(「過度努力」的徵兆之一:別人都說你太努力,但你都覺得,還好。)
.
.
從小學開始,雖有機會參加一些比賽得獎,成績也不錯,但對那些獎項與成績表現,我有時沒有太大的感覺或欣喜。就如同當時因為出了《他們都說妳「應該」》這本書,我受邀上廣播時,分享了一個例子:
.
.
「最重要的,不是拿到獎項、或是成績名列前茅的那一刻;而是,當拿到這個獎項、名次之後,把它帶回家,然後父母給你一個欣慰滿意的笑容……『我做得夠好』這件事,才算完美地達成。」
.
.
我說的這個例子,可能許多人心有戚戚焉,而這的確是我個人的經歷。
.
.
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和媽媽相依為命,父親時常不在身邊,有時甚至會消失,在親戚間的風評也不是太好。當時,對於有些人來說,父親之於我,就是我人生的那個「but」:
.
.
「對啦,她是很優秀,但是她爸爸……」
.
.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消化這個「but」。我就像一直背負著原罪十字架的人,不管多麼辛苦、爬到多麼巔峰的地方,那個身上的印記,永遠跟著我、永遠無法去除。
.
.
為了消除這個「but」、為了保護媽媽、「讓我們能夠不被別人看不起」,因為我喜歡念書、有一些演講與寫作的能力,於是,我做著會被大家誇耀的事情,維持在大家會覺得「她這樣很優秀」的位置。
.
.
只是,從我小學二年級,第一次得到某個比賽第一名時,我就知道,我好像不太會為了這些比賽、成績名次而極為欣喜;我的快樂,都是把名次、成績拿回家之後,看到媽媽滿意的笑容,我才鬆了口氣。
.
.
那代表著,就算爸爸讓別人失望、讓媽媽失望,那至少,我可以不讓他們失望,對吧?
.
.
我可以和我爸爸不一樣,對吧?
.
.
在我決定就讀諮商的那一年,家裡的經濟突逢巨變,我的生活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轉。
.
.
從小,雖然媽媽獨力扶養我,生活不算寬裕,但也還過得去;已經開始工作的我,只需照顧好自己,並不需特別擔心家裡的狀況,或是拿錢回家。
.
.
沒想到,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需獨力扛下家中的經濟重擔、負債,以及,面對許多親戚的人情冷暖。
.
.
這些,雖然從小沒有看得少,但是,當時媽媽已經沒有辦法跟以前一樣,在我前面保護我、照顧我,我必須直接面對這些。
.
.
那時,我才深深地感受到,我得努力才行,我只能努力。
.
.
從進心理諮商研究所開始,我一改以前念書吊兒啷噹的性格,因為我沒有任何基礎,所以我逼自己得拚命讀書,要趕上身邊同學們的程度。當時半工半讀的我,碩一那一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圖書館讀書。
.
.
那時候,我覺得念書很快樂,但也很害怕;很擔心自己因為不夠努力,就被什麼恐怖的東西追上,會再度陷入無能為力、覺得自己很糟糕的境地。
.
.
每個目標達到時,對我而言,都只能獲得暫時的「鬆一口氣」:既擔心自己做不到,做到了,也無法享受成功,反而會更擔心別人會不會對我過度期待。於是,我沒有真的開心、真的放心的一刻,只能不停不停地向前衝。
.
.
於是我才發現,原來我是「冒牌者現象」的典型;而後我的碩士論文,才會寫「冒牌者現象」主題的論文。
.
.
這樣的習慣,一直帶著。開始成為心理師、進入職場之後,自然讓我的工作發展有一定的表現:在很短的時間,我要求自己必須要接大量的個案,並且持續被督導,希望自己能夠在專業上站穩腳跟。
.
.
但在二○一七年,因為第一本書備受矚目,大量的邀約湧來,習慣滿足別人期待與需求的我,心一橫,大部分都吃了下來。過量的工作,以及仍期待自己必須在專業上有所精進的要求,讓我的身體漸漸吃不消;而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又面臨了一些考驗。於是,讓我決定停下腳步,重新思考:「我是不是花太多時間,在他人的期待身上?」
.
.
當時,有一位對我很重要的前輩,對我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
.
「你對於自己做錯什麼,或是沒做到什麼,是非常嚴厲的。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你當成就像是剛學會走路,搖搖擺擺的鴨子,當牠走不好時,你能稍微溫柔地托牠一下,告訴牠『你可以試試看這麼走』?」
.
.
前輩的這段話,讓我回去想了很久,內心有什麼深深地被觸動。
.
.
原來,我只有一直往前努力達到目標的經驗;我從來不知道,我能被溫柔對待,也不知道,我需要被溫柔對待。
.
.
這幾年的危機處理,讓我習慣遇到困難時,第一個反應是「如何解決問題」,卻從來沒有機會,也沒有想過,我需要照顧一下我的內心,那個可能驚慌失措、或是憤怒傷心,甚至失望的自己。
.
.
寫到這裡,或許有些讀者會想著:「哎呀,原來心理師也這麼不會照顧自己的情緒。」
.
.
這倒是真的。我的一個心理師好友曾經開玩笑說過:「面對別人的人生,比面對自己的人生要來得容易多了。」
.
.
要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與恐懼、改變自己的慣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
.
當我們沒辦法與自己的內心接觸,就沒辦法正視自己的恐懼,「過度努力」,只是面對恐懼時的一個習慣,一個想得到安全感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而已。
.
.
當我們沒有好好地感受與思考,這個「生存策略」,就會非常自動化,讓我們感覺到:「我沒有選擇,只得這麼做;只有這麼做,才能讓我擺脫現在的困境。」
.
.
二○二○年,對許多人而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我的身邊,有許多非常努力而不敢停下來的人,甚至會迷失在那些努力當中;或者期盼著他人的照顧,或者失望著別人的不包容與不理解,然後在這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孤獨與空虛。
.
.
所以,我想寫下這本書。
.
.
這本書裡的案例,集合了我很多的工作觀察與身邊的經驗,或許你讀這本書時,會覺得每個案例的一部分,都會讓你想到自己,或是身邊的某個人。不過,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很快地告訴你「你該怎麼辦」的一本書。因為,在我面對「過度努力」的人們,包含我自己時,最困難的,或許不是「我該怎麼做」的方法,而是──
.
.
「我腦袋都知道,但心裡做不到。」
.
.
瞭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最難的。
.
.
若在讀這本書時,你有機會靜下心來,能與這些案例的主人翁,一起慢慢地接觸自己的內心深處,瞭解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那些情緒、感受;而後,願意給自己一點理解與接納、溫柔與問候,那就是我最想要分享的部分。
.
.
這本書,也呈現了心理諮商的部分過程。
.
.
關於心理諮商,我的想法是這樣:
.
.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
.
.
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
.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
.
「嘿,沒有關係的,
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
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
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
我會陪著你。」
.
.
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
.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你一點溫柔與陪伴。
.
.
註:本書所提之案例,均經本人同意且大幅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
.
今天除了博客來讀書日,開放《過度努力》預購之外,剛發現金石堂也開了預購,大家可參考:
.
.
博客來(限量簽名書+手寫療心卡一組):https://reurl.cc/ra6Y91
金石堂(限量手寫療心卡一組):https://reurl.cc/MZyz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