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防呆案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防呆案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防呆案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防呆案例產品中有9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寫作過程比《#法式甜點學》還要艱困許多。或許如同誠實面對自我總是不容易,近距離寫自己的家鄉,遠比能夠保持客觀距離地觀察、分析他者來得困難。 今年五月交稿之後,我一直無法完成序和前言,直到最後被編輯催促時,仍然腦中一片空白,實在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最後依著編輯建議,從去年臨時在巴...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年輕人染疫死亡率為何暴增? 何志偉助理快篩陰性卻復陽病發!! 助理不幸病逝讓他悲痛萬分!臉書呼籲台灣人要好好防疫! ⭐小冬瓜叫苦連天!離奇往生者恐成防疫破口? ► ►https://youtu.be/BoBZOixNhK4 ⭐疫情趨緩是假象?何美鄉教授道破確診真相? ► ►https://you...

防呆案例 在 ᴋᴇɴ.ᴛʀᴀᴠᴇʟ(秘境⋆戶外⋆健身⋆拍攝⋆美食⋆爬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05:41:20

《新竹五峰-八仙瀑布》 懷念能每週跑秘境的時光,不過依照現在確診案例越來越少的趨勢,相信很快就能解除第三級警戒啦✌️ 來送大家一個第一眼看到會目瞪口呆、嘆為觀止的秘境瀑布~ 聽說雨季,原本的八仙變為雙八仙,瀑布景致非常的壯觀😍 難易指數:🌕🌕🌕🌑🌑 風景指數:🌕🌕🌕🌕🌕 📍地點導航:大鹿林...

防呆案例 在 Zoey Kao 佐編茶水間 理想生活設計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7 21:07:45

你所認為的正常生活不見得是「正常」的。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名為《1917》的電影 在完全不曉得具體細節 僅知道這是一部戰爭片且得到許多獎項的前提下 我帶著週末小酌的悠閒怡情開始這部長近兩小時的電影  片子開始的前 15 分鐘 我跟老公還一邊嬉笑打鬧,不是特別專注 15 分鐘後,我...

防呆案例 在 Amand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17 08:40:31

- #英文老師愛契投 #AmandaTraveling ⇢ 右邊收藏按下去,年假剛好可以去~ 高雄柴山座落著幾家景觀咖啡, 每到下午總一位難求,假日更是, 飲品口味中規中矩,不至於難以下嚥, 喝著咖啡、看著海、發著呆,再愜意也不過! 犇向幸福🐂🧧🧨 你們今天在哪圍爐呢? 去年年初三,我們...

  • 防呆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22:50:48
    有 232 人按讚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寫作過程比《#法式甜點學》還要艱困許多。或許如同誠實面對自我總是不容易,近距離寫自己的家鄉,遠比能夠保持客觀距離地觀察、分析他者來得困難。

    今年五月交稿之後,我一直無法完成序和前言,直到最後被編輯催促時,仍然腦中一片空白,實在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最後依著編輯建議,從去年臨時在巴黎家中找到一片口罩開始回憶起,然後才發現,過去這一年波瀾起伏、今晚睡下不知明日身在何處的經歷,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決定要寫作本書的心念下得很快,雖然寫得無比痛苦,但終於對過去十數年間困惑的與思索有所回應,最後還是要感謝那個堅持下來的自己。

    以下和大家分享收錄在本書中的序(長文預警),如果這本書裡的職人故事、作品解析和相關思考與論述,能在茫茫人海中觸碰到幾個人,為未來的花開繁景種下種子,那所有的辛苦也算值得了。

    *****

    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回答「我是誰」

    2020年出版《法式甜點學》的前夕,我在巴黎家中翻箱倒櫃找出一個口罩,當下便上網訂了四天後的機票回台灣。當時只想著新書宣傳完便要回到巴黎,卻沒想到世界轉眼間變了樣。我離境三天後,巴黎便宣布封城,此後一年,巴黎的朋友們在反覆的煎熬中適應新生活;我則仿若被邀請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無視全球的疫亂橫行,在這個我出生、成長,熟悉卻認識不深的島嶼進行探索之旅。
    #因疫情而起的奇異旅程

    由於甜點啟蒙地在巴黎,自己過去十年間在台灣的日子也少,除了本就認識的開業朋友外,我對本地的甜點業者、職人的認識大多來自網路與業界的口耳相傳。滯留台灣的這段期間中,我終於有機會拜訪那些一直列在名單上的店家、希望認識的朋友,也受邀參加了不少餐會。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令人感動,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更使人訝異。如果說在巴黎看到的作品,像是在一個已經構築華美的世界裡持續深入、為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持續產出更精闢的見解而拜服,在台灣的所見,則像是造訪一片生機盎然的新天地,處處皆是怒放的奇花異草卻鮮為世界所知。

    由於過去數年中,自己扮演的都是將法國的甜點、甜點師推廣給台灣市場的角色,但並未有機會深入了解本地市場,更不用提將台灣的(法式)甜點、甜點師介紹給台灣讀者,甚至國際讀者,我於是很快決定要將自己的經驗發展成系列採訪計畫。雖然明明還在《法式甜點學》新書宣傳期,卻幾乎沒有太多猶豫,立刻將自己在2019年許下「出完書一定要放一個大假,最好能去夏威夷發呆曬太陽」的願望拋在腦後。採訪計畫大致訂定後,我便決定要將其成書,不僅為自己的見聞留下紀錄,也藉著深入梳理台灣代表性職人們的養成及相關作品,在力所能及之處,深入思考身為「台灣甜點人」的意義。

    接下來的日子,雖然隨時都像處在壓力鍋中一般,最後甚至幾乎將自己完全耗盡,收穫卻超乎想像地豐富。我每日一面留意法國的疫情消息,做好馬上要上飛機返法的準備,一面依照計畫聯繫受訪者,還透過他們熱心的引介,去了屏東、彰化、埔里探訪可可、芭樂、香草、茶葉等產地,雖然皆是來去匆匆,但已像是打開了神奇寶盒。僅是驚鴻一瞥,便為其中所藏之富而感嘆,每一顆寶石都是一個浩瀚的宇宙、一個涵納百川的汪洋。

    #法式甜點中的台灣身分識別

    在開始大部分的採訪前,我曾與一位自己極為敬重的出版界前輩有過一次深入且有趣的談話。當時我解釋自己希望寫的,不只是訪談集、人物誌,而是透過這些訪談,反映出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在面向世界、選擇究竟要製作何種風貌的甜點時,照見自己腳下稱為「台灣」的這塊土地,及身為「台灣甜點師」的看法。前輩的觀點畢竟實際,認為一般而言,台灣甜點師要在台灣製作法式甜點(或來自西方的果醬、巧克力等),自然會使用本地合適的食材,形成台灣風格的法式甜點更在情理之中。而我試圖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身分識別的角度過於刁鑽,也不會是本討好的作品。

    真話總是不那麼美妙,對當時雄心勃勃的我來說,這番話確實有些苦澀,卻也難以反駁。2021年5月,台灣疫情出現破口,很快直升三級警戒,開啟了連續2個月以上的「自主性封城」,所有我在業界的朋友皆受到沉重的打擊,和法國在封城期間,甜點麵包業一枝獨秀,擁有穩定生意、甚至逆勢開店的案例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因為甜點、尤其是法式甜點,在台灣不僅是小眾,還是小眾中的小眾。既然不是必需品,生活不便時自然是第一個捨棄的對象;而法式甜點過於嬌貴,以致於外送、宅配風險皆高,即使死忠的顧客也難以一再承擔碰撞毀壞的失望。如果在華麗的外表和巨幅媒體聲量下,它其實是個如此邊緣的商品,我怎麼能不質疑,自己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是否真有意義?

    不過,縱使心中懷著巨大的問號,我並未因此更改太多原來的訪談大綱,決定持續依照計畫進行訪問,待寫作時再一邊思考呈現方式。前輩認為,《法式甜點學》是在帶領讀者看懂、吃懂法式甜點,因此本書的任務,應該是帶領讀者看懂、吃懂「台灣甜點師做的法式甜點」。但對我而言,能夠懂得這一點,必得先回答如「#誰是台灣甜點師?」、「#為什麼要做法式甜點?」、 「#他們做的甜點真的是法式嗎?」等問題。而為了理解甜點師的作品,回答「為什麼他們選擇這麼做」,就需要碰觸到每一位職人獨特的創作哲學、生長記憶及自我定位。更進一步,在國際交流如此頻繁,品牌進軍國際也不新奇的今日,這些職人們也得回答:「#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法式甜點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甜點師和其他國家的甜點師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而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終極的質問,即「#我是誰?」

    #我是誰_與_我的甜點是什麼樣的甜點

    由於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得回法國、什麼時候能再有機會與受訪者們深入聊聊,每一次訪問我都抱著「錯過這次沒有下次」的心情,也因此,光是訪談大綱便動輒超過2,000字 。在訪綱中,我將希望探討的問題分成五個面向:養成經歷、創作哲學與品牌精神、台灣味與台灣身分識別、對本地市場的觀察、對未來產業樣貌及品牌發展的看法,其下再切出5至6個子題。雖然每一次約訪時,我都試圖先打預防針:「我只是習慣把問題寫得很細。」以減低受訪者們看到訪綱的衝擊,但沒有一次訪談不超過三小時,有幾次甚至分成兩、三次才結束,還不包括事後各種細節確認。令我感動的是,每一位受訪者都毫無二話、非常慷慨地把他們寶貴的時間留給我,和我侃侃而談自己養成經歷中那些難忘的故事,那些他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及自己對「做甜點」、「成為甜點師」、「經營品牌」的信念。

    整理訪談內容及寫作的過程異常痛苦,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那不只是一個「台灣再發現」的旅程,更是「自我再發現」的旅程。藉此機會,我回顧了過去十數年中,每次對外國朋友介紹自己家鄉的種種思量、不知道該選哪一道菜代表台灣參加派對的苦惱,以及在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中猝不及防的尷尬片段。受訪者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告訴我,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而我們應該要為能夠說出「我們」感到驕傲。或許整個亞洲都喜歡蜜紅豆或紅豆沙,但我們曾經一起在暖和的冬至揮汗排隊吃一碗紅豆湯圓;就算日本有抹茶、中國有百年名欉,但我們皆曾和父母一同招待來訪的客人喝茶聊天談生意,也曾用兩根手指拎著半空的軟塑膠杯、嘴裡嚼著珍珠和椰果,走過那腦筋暈眩發脹、彷彿不會結束的夏日午後。

    因為有這些生長記憶與生活經驗,所以我們的盤式甜點中能出現冬瓜茶、鳳李冰、麵茶;甜點中能有鹹蛋黃、肉鬆及芋泥。對生根萬華社區的主廚來說,將法式甜點做成「紅龜粿」的形象自然無比,而曾經留法的主廚以「黑森林」(Forêt-Noire)為基底,結合杏仁茶與櫻桃,創作出「白森林」也是信手捻來。在台灣餐廳工作的新加坡籍主廚端得出椪餅與清粥小菜,在新加坡餐廳工作的台灣主廚也能將台星兩地皆能欣賞的摩摩喳喳和綠豆蒜糖球上桌。我於是明白,重要的並非向別人解釋自己是A、不是B,而是接受自己既有A、又有B,但是和兩者都不一樣,所以能堂堂正正地當一個既不是A也不是B的「自己」。

    #唯有知道自己是誰_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所以,究竟為什麼非得在「法式甜點」(或至少是「舶來的甜點」)中找自己、識別台灣身分?除了延續《法式甜點學中》提出「法式甜點是甜點界的官方語言」,也是「想站到世界舞台上的甜點師都要能流利使用,以訴說自己故事及思想哲學的語言」之論述,或許還因為,縱使「法式甜點」的內涵與定義還未在台灣有廣泛的認知,但以其為基礎的「西點」早已是台灣日常的一部份,也已碰撞出許多火花。想想傳統麵包西點店內的泡芙、焦糖布丁,它確確實實存在於常民生活中。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歐洲中世紀研究專家池上俊一在其著作《甜點裡的法國》中,以一整本書的篇幅論述法式甜點如何作為法國文化的精髓,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霸權」重要武器;在台灣,從「中菜西吃」的風潮到「在fine-dining(精緻餐飲)中尋找台灣味」的討論,乃至餐飲界大量投入、直至獲得《米其林指南》的肯定,更逾數十年。飲食成為文化,以「軟實力」輸出早就不是新聞;飲食便是政治的一環,以飲食區分人我、定義身分實屬稀鬆平常。

    「風土」(terroir)概念從法國葡萄酒區分產區發展至今,已超出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因素,當地人文與特殊技術皆含括在內。倘以近年來受到國際矚目的「台灣可可」為例,作為世界上少數有能力生產「bean to bar」、甚至「tree to bar」巧克力,並以此製作甜點的國家之一,「台灣的風土」將是我們和世界溝通的利器。再想想那些在國際賽事上拚搏的台灣職人們,若我們將目光更多聚焦在當下或未來,不僅需要向法式甜點及投身其中的甜點師們給予更多關注,也須了解身世來歷、梳理來龍去脈與各方觀點,才有機會迎向無限可能。唯有知道自己是誰,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我懷著這樣的信念完成本書,雖然有許多遺珠和力有未逮之處,但衷心感謝所有受訪者及以各種形式提供援助的朋友們。希望本書不僅回覆了前輩的擔憂,也回答了我旅歐十年間的困惑;不只回應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焦慮,也為我輩及後進的職人們提供了前進的線索。

    *****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 實體書購書連結:

    台灣 -

    博客來 獨家限量簽名版:
    https://tinyurl.com/296328zk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9sbuawew
    TAAZE讀冊生活:
    https://tinyurl.com/rjnvukzp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https://tinyurl.com/7vps9bn6
    金石堂KingStone:
    https://tinyurl.com/388vkmxj
    momo購物網:
    https://tinyurl.com/87tnmaca

    香港 -

    誠品香港 eslite@HK 已上架,可下載誠品人HK app 後搜尋:https://tinyurl.com/6scj9hc,或致電 +852-3419-6789 訂購

    新馬 -

    Citè Book Garden 城邦閱讀花園:
    https://tinyurl.com/at644w5p
    Popular Book Co (M) Sdn Bhd 大眾書局 也可代訂

    📌 電子書購書連結:

    9/13-9/26 博客來獨家:
    https://tinyurl.com/u7fmwhxs

    其他通路將在 9/26 後陸續上架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 防呆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3 07:15:21
    有 2,053 人按讚

    ▍循循善誘

    替他人留下決定空間的另一種方式是發問,而不直接發表定論。

    納飛茲.阿敏(Nafeez Amin)和人合開雪帕補習班(Sherpa Prep),那是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間考試準備與入學顧問公司,提供GMAT與GRE課程,十幾年來協助數百位學生進入全國最好的研究所。

    然而在早期的時候,納飛茲注意到有個問題一再出現:學生讀書讀得不夠勤。

    納飛茲除了管理公司,通常也參與教學。大部分的學生已經好幾年沒念數學,GMAT又不允許考生用計算機,因此課程第一天通常從一些基本的算數暖身。此外,納飛茲會大致提一下課程的安排方式,鼓勵學生擬訂讀書計畫,最好還能向朋友透露自己正在補習,這樣比較不會半途而廢。

    可是當納飛茲和學生討論的時候,他發現學生把目標放在很好的學校,卻不知道那需要非常認真讀書,GMAT才可能達標。許多學生根本沒做好背水一戰的心理準備。人人都申請相同的前十名頂尖學府,卻以為只需要付出一小點努力就能進去。學生不明白,頂尖學校的錄取率通常只有五%,而且申請者之中臥虎藏龍。

    許多人報名補習班時,想說自己以前申請大學的SAT分數打敗群雄,或是以前考試都考很好,沒問題的。然而申請研究所是不同的戰場,對手不再是一群懵懂高中生。納飛茲的學生這次不僅要和其他的大學畢業生比拼,而且大家的大學成績都好到足以繼續念研究所。這次的競爭對手是頭腦更聰明的一群精銳。光是以前的認真程度還不夠。

    納飛茲問學生課後打算花多少時間溫習,他聽到的數字低得驚人。大部分的人說一星期五小時,最多十小時。課程結束時,大約讀了五十小時的書,但學生如果要拿到心目中的漂亮分數,需要讀兩三百小時的書。五十小時差遠了。

    然而當納飛茲試圖告訴學生這個事實,大家只是呆呆望著他,不相信他說的話;或是聽到要那麼累,乾脆打退堂鼓。開課第一天的反應非常不佳:這傢伙憑什麼告訴我,我必須更認真念書?

    納飛茲不希望潑冷水,但他希望學生認清事實,了解他們課後還得花更多時間念書。考好GMAT遠比想像中困難,要花的時間比預期的多,要努力一段時間才會見到成果。

    納飛茲因此改變方式,不再告訴學生他們需要做什麼,而是問他們要什麼。下一次他教課時,一開始就先問:「你們為什麼來這裡?你們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考GMAT?」

    學生回答:「我們想進入最好的商學院。」

    「好,那你們知道要進那些學校,需要多少分嗎?」

    一名學生回答:「我需要七百二十分。」另一名學生回答:「七百五十分。」

    「你們要如何考到那些分數?」納飛茲問。

    學生此起彼落回答,開始對話,討論完後發現,每年考GMAT的人大約有二十五萬人。排名前二十的MBA課程,入學人數大約是一萬人。換句話說,僧多粥少。學生開始發現進研究所比想像中困難許多。

    學生意識到這件事之後,納飛茲開始把對話引導到他最初想抵達的地方:大家需要多努力念書。「如果要考到高分,落在你們要的百分位數,你們認為一星期需要讀幾個小時的書?」納飛茲問。

    學生沒用猜的,也沒隨便拋出一個數字,他們發現自己不知道答案,開始反問納飛茲問題。「老師,你輔導學生有一段時間了,你認為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學生問,「像我這樣的學生,通常需要讀幾小時的書,成績才能進頂尖的學校?」

    賓果。

    這下子納飛茲拋出三百小時的數字時,每個人都認真聽他說話。學生計算一下,發現不可能在十週的課程內、一星期讀五小時的書,就達到大約三百小時,必須調整計畫才行。討論結束時,學生說自己會念書的時數,變成一開始的三倍。

    納飛茲利用發問來促成結果。學生更認真讀書、從課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穫,考試成績也變好。納飛茲靠的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他們需要多少溫習時數,而是協助他們自行找出答案。

    發問可以帶來兩種效果。首先,就和提供選單一樣,問題會轉換聽眾扮演的角色,不再忙著反駁,想出所有他們不認同某個說法的理由。他們的心思被另一件事占據:找出問題的答案。他們把注意力放在那個問題帶來的感受、他們有什麼看法。大部分的人樂於談關於自己的事。

    第二,更重要的是發問可以促成接受。人們極可能不想聽別人的話,想照自己的意思做;而此時問題的答案可不是隨隨便便的答案,而是他們自己的答案。由於這是他們個人的答案,反映出他們自己的想法、信念與偏好,這樣的答案更可能驅使本人行動。

    警告標誌與公衛宣導通常能提供資訊,但採取聲明的形式,如:「垃圾食物會讓你變胖」或「酒駕是謀殺」。

    這種做法的目標是開門見山、直接了當,但通常給人的觀感是愛說教。民眾心生抗拒,開啟防禦模式反應:「哼,垃圾食物才不會讓你變胖;我認識很多人都吃麥當勞,體重從來都沒增加過。」或是「這廣告也太誇大。我朋友上星期就是喝酒後開車,也沒死人。」尤其是人們對某個議題有強烈看法時,太強勢會讓他們感到被脅迫,使訊息造成反效果。

    不過,相同的內容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傳達:你認為垃圾食物對你有好處嗎?

    如果某個人的答案是「沒有」,這下子他們進退兩難。請他們解釋自己的看法時,這個問題會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他們清楚意識到垃圾食物對自己沒好處,而一旦承認,就比較難繼續吃下去。

    問題會促使聽眾按結論去做。不論怎麼答,行為要符合自己給出的答案。

    納飛茲問學生想考到多少分,但他不是隨機選中那個問題。納飛茲會那樣問的原因是,他知道學生的答案將引導學生抵達他一直希望他們抵達的地方。

    某間醫療器材公司的高階主管因為業務人員不肯帶下屬感到困擾。她寄出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會議,鞭策資深員工指導自己負責的新人。

    然而,催也沒用。獎金是取決於成交量,因此管理人員寧願把時間花在談生意上,無暇訓練別人。

    事情缺乏進展讓那名高階主管沮喪不已,最後問一名業務:「你是如何成為如此成功的銷售人員?你今天使用的一切技巧是在哪裡學的?」

    業務回答:「喔,我跟提姆學的。他是我以前的上司,已經離開公司了。」

    高階主管想了想,接著問:「那如果你的團隊無法向你學習,他們要如何進步?」

    如今那位業務是全公司最優秀的導師。

    你是否企圖改變公司文化,或是要讓團隊支持不愉快的公司重組?催化劑不會把事先定好的計畫硬塞給同仁,恰恰相反,他們先從問問題開始。去找會受到計畫影響的人,徵求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規劃過程。

    這種做法有兩種好處。第一是能蒐集到問題的相關資訊——不只是問卷資料或道聽途說,而是從每天實際負責處理的同仁那聽到實情,得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第二項優點:當方案出爐時,更可能受到所有人的支持。大家不會感覺是上面的人一聲令下、他們就被迫接受,反而感到自己也參與了改變的過程。他們已經替結論出力,也因此更願意花心力讓結論成真——這點將加快改變的速度。

    循循善誘才是上策。

    .

    本文摘自《#如何改變一個人》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作者:約拿.博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循循善誘這個方式儘管很基本,但基本功要練得好,也要透過不同案例來學習。這個方式的重點是,不要一下子把答案塞給對方,這反而讓對方不想買帳。

    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即便剛開始好像進度慢,但對方感覺靠自己領悟出答案,對方會比較有動機執行。讓人感覺參與了做決定的過程,這也能給人尊重。

    我曾經請青少年想像自己是父母,請他們試著解決青少年常見的問題。通常青少年也給不出什麼好答案,最後只好分享自己的父母如何應對—這種將心比心,讓青少年自己體會到,父母的難為。

    即便鐵證如山,還是有很多人寧可相信自己抱持的錯誤答案。因為這答案產生的過程有當事人自己的努力,也牽涉到自尊、自主,大部分人都滿心期待自己的推論能被驗證為真,即便推論過程多麼荒謬跳躍。

    祝願您,能學習問對問題,這常能鼓舞人的動機!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 防呆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4 16:37:28
    有 2,590 人按讚

    #我在醫療第一線EP17
    #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型態
    #只有病毒才是敵人任何分化都不應該

    今天仍是在和平醫院工作的一天,看著陸續進來篩檢站做PCR篩檢的人們,當初一開始恐慌和不安的神情已經減緩許多,我想,這是另一種在疫情下生活的妥協與接受。

    今天整個工作站最忙碌的工作,除了篩檢之外,就是教大家如何使用「全民健保快易通」app,查詢自己的PCR結果,透過手機的健康存摺查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

    很多樂齡老大哥、老大姊對安裝「全民健保快易通」app比年輕人還要有熱忱,有位老先生安裝App過程一直不順利,一旁的年輕化學兵加入指導行列,搞了半天,原來手機的主人是老先生女兒名字,老先生說原來健保署還有防呆裝置。

    但今天我想說的是,面對這世紀病毒,在疫苗施打率沒有達到七成之前、在群體免疫沒有完善之前,未來的日子,我們只能與病毒共存,而且病毒流感化之後,過去的生活已經回不去了。

    也就是說,接下來的日子,不管三級警戒是不是解封,民眾進到哪裡都還是需要實聯制,口罩也仍然要戴好戴滿,勤洗手、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些生活模式不會改變。

    這就是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型態!#讓我陪你等到疫苗

    後記:

    台北市自從爆發北農、環南市場、虎林街確診以來,社群媒體上就開始傳出「台北市政府曾經不疫調、不匡列」;連前天中央指揮中心到環南市場視察記者會上,都有中央級民代試圖加入打柯行列,後來是因為市場自治會會長搶下麥克風嗆聲,才將之戳破。

    確診案例的疫調、匡列是基本功,如果台北市真的不疫調、不匡列,早就被指揮中心糾正、處罰。但為了打擊柯文哲,社群媒體充斥這樣的論調,無視真正在第一線和疫情、病毒作戰的人的辛勤與努力。

    疫情之下,只有病毒才是敵人,趁著疫情任何藉機分化、製造民眾恐慌、對立的做法都不可取、也該被唾棄!

    台北市是首都,每天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在這裡進出,面對疫情,我們要追求的是清零?還是有效控制?這是中央要去思考的問題,除非封城,否則不可能真的清零!

  • 防呆案例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6-04 19:00:30

    台灣年輕人染疫死亡率為何暴增?
    何志偉助理快篩陰性卻復陽病發!!
    助理不幸病逝讓他悲痛萬分!臉書呼籲台灣人要好好防疫!
    ⭐小冬瓜叫苦連天!離奇往生者恐成防疫破口?
    ► ►https://youtu.be/BoBZOixNhK4
    ⭐疫情趨緩是假象?何美鄉教授道破確診真相?
    ► ►https://youtu.be/ReeV98K-2Eo
    ⭐鄭弘儀打這款疫苗!3種症狀驚呆全場!
    ► ►https://youtu.be/MdRuW-I9i0U
    ⭐高端疫苗藏黑箱?姚惠珍爆料驚天大秘密
    ► ►https://youtu.be/sEodrxIXf94

    【台灣防疫神話一夕幻滅?】
    https://youtu.be/I6ho44Hfujw
    ⭐命理師神預言感染終點!
    ► ►https://youtu.be/FrGZFjeTNA8
    ⭐疫苗採購的背後算盤?
    ► ►https://youtu.be/1NDe8t4QGt0
    ⭐台灣疫苗不夠打?真相驚呆所有人
    ► ►https://youtu.be/ai58c2hzG54
    ⭐香港天后離婚後「面目全非」!
    ► ►https://youtu.be/eS0sjQkvcFw

    ⭐天才學霸談離婚!人生勝利組婚姻全破碎?
    ► ►https://youtu.be/e6Wt3X0LkpM
    ⭐染疫身亡再擴大!重症病患淚崩:我想活!
    ► ►https://youtu.be/4cZAR6tA3zo
    ⭐36歲憾染疫病逝!年輕人確診暴增藏玄機?
    ► ►https://youtu.be/JChJWWA377Y

    ⭐洪素卿感動淚流!偉大母親為愛放手腦死兒
    ► ►https://youtu.be/mKNgLe-vH4I
    ⭐三款人不宜打疫苗?真實副作用驚呆洪素卿
    ► ►https://youtu.be/CkIcW7TXXTY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台灣疫情#快篩 #何志偉 #本土案例#確診#洪素卿#鄭弘儀#新聞挖挖哇#新聞挖挖哇2021​​​​​​​​​​​​

  • 防呆案例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11 17:00:15

    台灣驚爆本土不明感染源!疫情即將面臨大爆發?命理師廖美然神算感染擴散危機!
    經濟何時全面復甦?疫情何時才能趨緩?
    #疫情#本土案例#不明感染源#蔡英文#命理師#廖美然#疫苗#危機
    ⭐快篩陰性卻病逝!何志偉悲痛萬分呼籲台灣人► ►https://youtu.be/egxd1IxZ864
    ⭐新冠肺炎疫苗保護力驟減?台灣疫情究竟何時能解封?► ►https://youtu.be/Z48dUX4DTVI

    ⭐36歲憾染疫病逝!年輕人確診暴增藏玄機?
    ► ►https://youtu.be/JChJWWA377Y
    ⭐鄭弘儀打這款疫苗!3種症狀驚呆副作用?
    ► ►https://youtu.be/MdRuW-I9i0U

    ⭐姚惠珍嗆爆張亞中!疫苗採購的背後算盤?
    ⭐天命難為女總統!2021蔡英文最大危機
    ► ►https://youtu.be/ZzCx8THDmQ8
    ⭐全家人罹癌吐遺言,她節目淚崩交代身後事
    ► ►https://youtu.be/IVaBJHWVYgM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1:11 2021該怎麼面對疫情?
    05:48 社區感染本土疫情爆發台灣策略是?
    07:45 為什麼台灣人害怕打疫苗?
    15:03 疫苗的保護力大公開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 防呆案例 在 江啟臣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10-20 12:49:00

    「四不像的台版ODA」(政府開發援助)
    106/10/18 立法院國防與外交委員會

    啟臣質詢外交部長李大維與經濟部次長王美花

    總統蔡英文針對新南向政策,日前宣佈將斥資35億美元協助融資,並將推動台灣版「政府開發協助」(ODA),媒體質疑為「又一個千億元黑洞」,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ODA不是外交援助,而是我國商業銀行融資給外國政府的採購機關或單位,由外國政府保證、我國廠商進行施作,35億美元是銀行融資額度,和政府預算無關,政府只補貼利息。」,事實上政府至今除了總統與發言人的說法,卻沒有任何實際的執行計畫,連定義都不符合國際標準,令人憂慮。

    啟臣指出:根據經濟合作組織(OECD)定義:「ODA是已開發國家為開發中國家提供的,用於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贈與水平25%以上的贈款或貸款。」包括馬歇爾計畫等都是ODA的經典案例。質詢中連李大維部長都承認馬歇爾計畫有「政府參與」與「外交意義」,對比徐發言人的「ODA不是外交援助」說法,實在是不知所云。

    事實上如果僅是私人銀行的公共投資貸款,工程會早已有援助辦法,為何疊床架屋,而僅多了政府對私人銀行的利息補貼,如果有政府角色,則應該歸屬於已有「國際合作發展法」為依據的國合會管理,而非交給僅為臨時編組的經貿談判辦公室,更不用說列為機密預算,如何監督,如何管理?萬一成為呆帳,沒有政府擔保,納稅人的錢向誰討?

    啟臣寧可在質詢中看到政府官員自信滿滿,對答如流,而非面面相覷,啞口無言,這實在不是人民的福氣!

    啟臣臉書片段
    https://ppt.cc/fELxix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