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關於責任的名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關於責任的名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關於責任的名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關於責任的名言產品中有6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36的網紅三寶媽Claire育兒札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家三個寶貝超級喜歡建造"秘密基地" 總是拿一堆鞋盒蓋磚牆、桌子當廚房 棉被鋪地板變成一張床 枕頭、娃娃、玩具、故事書… 全部都在秘密基地派上用場 凌亂不堪的景象,我都不好意思拍照上傳了😅 可見我們家的玩具,白天總是不在自己的位置上 因為,每次才剛請孩子把玩具收拾好 我也把家裡打掃的整整齊齊,但...

關於責任的名言 在 一撇中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15:09:28

關於近年出過的題目框架,寫議論文的同學可以看看。 預祝諸位可以取得高分,尤其是我的學生,乾杯吧! 一、名言式題目 應該用擴字法去思考。 / 「人生看似虛無,其實很有意義」 / 「人生看似虛無的原因是xx,其實很有意義,在於xx」 / 「人生看似虛無的原因是生死早已註定,其實很有意義,在於我們的樂觀...

關於責任的名言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13:06:34

POPA #親子摘言 #48 #關於成熟 ▋人並不是年齡成年了,身驅長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成熟了。 成熟的長大,是一種蛻變;是面對過現實的真實,是體會過殘酷的痛楚,與受過無仁無義的打擊,在滿是挑戰與難關的歷程中,看見與面對自己的責任,並且不再幻想有一個人可以讓人躲在背後,可以讓人不用承擔自己生命的重...

關於責任的名言 在 MISHY FISH ? 李昭南 @ViuTV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23:20:27

非常非常非常期待 #Repost @black_gorgor with @get_repost ・・・ #一篇譲我又感動又安心的文章。 關於⋯⋯ 大約上年年尾,我收到朋友邀請,話說有一間電影公司想以跨性別為題材,開拍一套電影。 依⋯⋯其實久不久都會有各類媒體想起這“題材”,自己亦不下數次接受過訪...

  • 關於責任的名言 在 三寶媽Claire育兒札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6 21:30:56
    有 16 人按讚

    我們家三個寶貝超級喜歡建造"秘密基地"
    總是拿一堆鞋盒蓋磚牆、桌子當廚房
    棉被鋪地板變成一張床
    枕頭、娃娃、玩具、故事書…
    全部都在秘密基地派上用場
    凌亂不堪的景象,我都不好意思拍照上傳了😅

    可見我們家的玩具,白天總是不在自己的位置上
    因為,每次才剛請孩子把玩具收拾好
    我也把家裡打掃的整整齊齊,但是過沒多久
    小孩又會把玩具翻出來弄得整間都是
    所以~乾脆晚上再一次收好了🤦🏻‍♀️

    眼看解封之路不遠了,這兩個多月以來,孩子整天待在家, #玩具 們都還在自己的位置上嗎?😅

    關於 #玩具到底是要收拾得乾淨整齊?
    還是 #亂一點沒關係呢?答案顛覆我們的思想

    A媽媽很愛整潔,家裡總是打掃得乾乾淨淨
    玩具、物品擺放得漂亮又整齊
    但是很奇怪,小孩並不常玩那些玩具
    A媽媽總是覺得她的孩子很浪費
    每次買玩具回家都是放在箱子裡、櫃子上,很少玩

    另一位B媽媽的家裡並沒有A媽媽家裡那麼整齊
    遊戲區裡的玩具總是東倒西歪,從來沒有整齊過
    很多玩具也都被孩子蹂躪到體無完膚
    B媽媽總是嘲笑自己的孩子是破壞王

    從下面這個有趣的心理故事,或許我們可以探出端倪🔽

    有一棟房子,一開始被人砸破一扇窗戶
    過沒多久,人們發現這棟房子的窗戶全部被砸破了

    後來房子換了新主人,他把所有窗戶都修好了
    又有人故意來砸破它,主人發現後及時把窗戶修好

    隔天砸窗的人看到一面嶄新的玻璃窗
    他很羞愧而不好意思再繼續砸窗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破窗理論」

    如果一個孩子的玩具總是被收得整整齊齊
    好像在博物館展示一樣,基於心理學的理論
    小朋友對於玩玩具的熱情相對減低
    因為他們心理會有不好意思
    也不願意去破壞這樣整潔環境的趨向

    相反地,如果家長們能接受
    孩子在允許的範圍內恣意地玩耍
    那他們玩樂的頻率也會相對提高
    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玩具、這樣的環境
    就好像一個他可以自由發揮的樂園一樣
    無形中提升玩耍的熱情
    其實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是在動腦思考哦!

    在科學界有一項科學論證是這樣的:
    如果一個人桌子收拾得乾乾淨淨
    文具書籍都排列整齊
    這樣的人一般較缺乏創造力

    反而像畢卡索、愛因斯坦、史蒂夫‧喬布斯...等這些大有成就的人他們往往有著混亂的書桌
    而混亂更能激發人們的創造力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是這麼說的:
    「如果雜亂的書桌意味著雜亂的大腦,那麼,空桌子又意味著甚麼呢?」

    相對於小朋友來說,雜亂的遊戲間
    看起來雖然不美觀,但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他們可以無限想像、無限創造
    而空的遊戲間又意味著甚麼呢?
    想必是空蕩蕩的童年吧!

    不過,孩子的創造性固然重要
    但總不能讓玩具經常散落一地啊!
    家裡看起來亂七八糟的
    心情也會覺得很煩燥的!

    屋子亂並不等於屋子髒
    基本的清潔打掃是必須的
    玩具亂放也不等於讓細菌孳生
    所以定期清潔玩具也是很重要的

    那麼,要保持家中清潔又不能阻礙孩子亂丟玩具,兩者間該如何平衡呢?

    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特定的空間與時間」:
    "#特定空間"讓他知道這個屬於他的專屬區域他能夠恣意發揮
    "#規範的時間"可以是遊戲結束後或睡前,他必須將玩具歸位,培養負責任的習慣

    如此一來,既不會阻礙孩子發展他的創造力
    又能保持家中適度的整潔
    可說是個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媽媽們也不用特別懊惱家中的玩具體無完膚
    這是孩子成長中探索的過程
    就讓他們好好發揮童年吧❤️

  • 關於責任的名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30 13:32:14
    有 134 人按讚

    《權貴的血,是藍色嗎?》

    我係一個定期捐血嘅人,最近有朋友傳送一段關於紅十字會嘅特別捐血新聞比我,同我講:「你睇吓紅十字會點去幫權貴服務,有錢人出事就有特別捐血活動地場同安排。」

    睇完篇新聞,我諗左好一陣,問自己仲會唔會去捐血。

    動物農莊入面有一句名言:「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

    年中有病嘅人好多,需要救助嘅人每日都有,但擁有特別待遇嘅人就係少數。

    公平嗎?唔公平啊。

    救人,係一種道德,無人會眼見一個人死亡而自己可以伸出援手但視而不見,問題係,我嘅救助到底以邊個準則去判斷俾邊個?先到先得?由醫護人員判斷邊個更有生命危險?定後面自己有一套人治原則去運作?

    更多人偏向信最後一種,因為香港,甚至資本社會中,我地從心底都唔相信有公平,問題係,你唔公平會唔會做到出面。

    但今次既不公,感覺係放到上明面,所有曾經需要救助嘅人都會諗,點解自己無呢種待遇?因為你有錢?因為你有權?

    當然,可能紅十字會曾經對於其他患者都推出過特別宣傳,呢層我無從驗證,但問題都係,用咩標準同準則去推出特別宣傳呢?

    捐血又好,骨髓又好,都唔會有咩特別獎金,你捐完血最多都係有餅同飲品比你飲,定期捐血會有小禮物,都唔係貴重嘅野。

    捐,真係一種自發嘅行為,不求回報,但求心安幫人。

    呢十年八年,捐血呢個行為愈來愈反感,好多人有唔同嘅指控,我只可以話,無論指控係直係假,觀感上你令人卻步,就係卻步,透明、公平、澄清一定係令人唔滿意先會令人有呢種想法。

    令人反感,唔應該去怪責民眾唔理解、偏激等等,應該去檢討自己有邊方面做得唔好。

    答返上面嘅問題,我仲會唔會去捐血。

    答案係,會。

    都係個句,細佬同阿媽都做過大手術,佢地用過幾多血我唔知,但用過就肯定係有人捐出黎,絕唔係憑空出現,或者係責任,係義務,我可以幫佢地還到幾多咪幾多。

    捐血個陣,我從來都會指明,我嘅血只可以俾年收入30萬以下嘅人使用,俾家中有定期捐血嘅人使用,權貴唔用得,有案底唔用得等等,而我亦唔可能指明俾邊個用。

    對我講,就算係俾一個我認為係仆街嘅人用左,我都無話可說。

    我捐,可能會俾唔喜歡嘅人用;我唔捐,可能會有無辜同需要嘅人無血用,令一個家庭傷心欲絕。

    兩害取其輕,每個人都有輕重之分,對我講,我仲會捐。

    但人人條線都唔同,有人取其輕之後,認為唔捐,都係一種取捨,無罪可言。

    當有部份動物比另一部份動物更平等時,其實已經可以分成兩個族群,得出嘅只有一個結果,非我族類,為何要救?我嘅血係紅色,你嘅係藍色,應該唔啱你用。

    -----------------------
    連載故事《離婚挽救系統》一至三回連載中: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49030749921809&set=a.275594140598804

    支持作者可以:
    訂購我過往的作品,連結如下
    https://bit.ly/3fL9QUH

  • 關於責任的名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4 20:57:04
    有 2,130 人按讚

    《西蒙波娃逝世35週年紀念日》

    35年前的今天,法國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重要推手西蒙·德·波娃去世。

    * 《第二性》出版那年,波娃才41歲。

    波娃見證過她父母之間完全不平等的關係。身為一個女孩,她反對被當作「女孩」來對待。自從被露陰癖書店職員騷擾之後,波娃在不認識的男性面前常常感到侷促不安。波娃也見證過自己的朋友在非法墮胎手術之後感染住院,波娃也和那些對自己身體的功能和樂趣一無所知的女人交談。

    國外旅行的經歷讓波娃意識到,公序良俗之所以看起來是必要的,也許只是因為大眾都在遵守而已。

    波娃讀過朋友維奧萊特·勒迪克的小說《蹂躪》(Ravages)開篇對女性性行為的坦率論述,感到震驚:書中以「從未有過的女性視角、真實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女性的性行為」。

    *18歲時,波娃在日記中寫道:「愛情中有許多讓人討厭的東西。」

    她在20世紀40年代的小說打破了哲學和文學之間的界限。

    但在《第二性》中,波娃認為以「愛」之名發生的事根本就不是愛。

    這次,波娃模糊了個人、哲學和政治之間的界限,這本書當時引起喧然大波:幾十年後,被公認為女性主義經典之作。

    在《第二性》第一行,波娃毫不掩飾她對「女人」這個話題的猶豫和惱怒。

    波娃寫道:「在寫一本關於女性的書之前,我猶豫了很久。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有許多傳統的長篇大論出版,它們哀悼女性氣質的喪失,告訴女性必須「當一個女人,保持女人的狀態,成為一個女人」——因此她再也不願意被動接受、袖手旁觀了。

    *波娃對「女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

    波娃在提出「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這個觀點的時候,借用了黑格爾的「他者」的理論。

    人類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傾向,即把自己與他者對立起來,因此男人把自己視為自由的「主體」,而把女人定義為客體。

    但波娃想弄清楚這種情況為什麼會如此普遍持久。她想知道,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女性站出來反對男性貶低她們呢?

    波娃非常熟悉人們反對女性主義的常見理由:女性主義會毀了家庭價值觀!女性主義會降低工資!女人應該待在家裡!男性和女性早就是「獨立而平等的」!波娃本以為這些都是人們「自欺」的藉口。

    蕭伯納曾批評,美國白人讓黑人給他們擦鞋,然後得出結論:黑人所能做的就是把鞋擦亮。

    波娃認為,人們對女性的能力也做出了同樣無效的推論——人們認為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較低,但波娃指出這是因為女性總是處於劣勢的境況中,這並不意味著她們天生就低人一等。波娃寫道:「我們必須理解動詞‘是’(tobe)的範疇,‘是’什麼樣的人實際上就是‘成為’(have become)什麼樣的人。」

    *《第二性》於1949年6月和11月以圖書的形式分兩冊出版。

    從宣傳的角度來看,波娃在前幾期《摩登時代》雜誌上連載發表了《第二性》的部分內容,顯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她也因此受到了公眾的譴責。

    1963年,波娃在《時勢的力量》一書中公開回顧自己的作品,她寫道,《第二性》使自己成了「諷刺的靶子」,而且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攻擊。

    此外,諷刺還不是最糟糕的,針對波娃的人身攻擊也接踵而至。

    *1949年11月,《第二性》第二卷出版了。其中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波娃認為每個女人的經歷都是一種成為(becoming)的過程,而不是一本緊緊合上的書。

    所以波娃想要在書中展示女性對她們生活經歷的描述,展示她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被「他者」化的過程。

    作為一個開放的人,波娃也仍然處在成為自己、試圖理解自己經歷的過程中。波娃意識到,她面臨的一些阻礙對其他女性的成長也構成了宏觀的威脅。

    儘管時間流逝,波娃仍然受到阿爾弗雷德·富耶的影響。富耶認為「人不是生來自由的,而是變得自由的」。波娃認為,使得男女性生活迥異、女性屈從於男性的,並不是生物學、心理學和經濟學;在這個過程中,「文明」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波娃對女性性行為的坦誠態度使她遭受了各種緋聞和攻擊,但她受到的最持久的抨擊則源自她對母職的分析。

    波伏瓦認為社會沈浸在一種表裡不一的集體自欺當中:整個社會蔑視女性,卻同時尊重母親。「整個社會不讓女性參與所有的公共活動,不讓她們從事男性的職業,聲稱女性在所有領域都沒有能力,但是社會卻把最複雜最重要的任務——養育人類——托付給女性,這簡直是一種充滿罪惡的悖論。」

    *波娃認為,男人在愛情中仍然是「至高無上的主體」——他們追求心愛的女人,同時也追求其他的事物,愛情是他們一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僅僅是一部分。

    相比之下,對女性而言,愛情被視為生命本身,愛情理想則鼓勵女性為了所愛的人自我犧牲甚至是完全忘卻自我。

    男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要積極主動地去愛,但同時也要有雄心壯志,並在其他領域有所作為。

    女人則被教導她們的價值是有條件的——她們必須被男人愛,她們才有價值。

    通往真愛的障礙之一是,女性被物化得如此嚴重,以至於她們物化自己,試圖從她所愛的男人眼中認同自己,不斷地追求他眼中的魅力。

    戀愛中的女人試著透過她所愛的人的眼睛去看自己,圍繞著他,塑造她的世界和她自己這樣一個原本早已完整的人。

    包括讀他喜歡的書,對他的藝術趣味、音樂、思想、朋友、政治觀念等感興趣。

    波娃也反對性方面的不平等,她指出許多女人被當作男性享樂的「工具」,女性的慾望和快感,從來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在波娃看來,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從來不是相互的。

    男人希望女人用不求回報的方式給予自己愛。因此,愛情對女人來說是危險的,而但對男人來說則不是。

    *波娃沒有把這件事完全歸咎於男人。女人在這裡面也有一定的責任,她們參與其中,因而使不平等的愛的壓迫性結構永久化。

    但波娃寫道,要女人不參與其中是很難的,因為這個世界誘使女性,不得不應允了這種壓迫。

    *梵蒂岡教會曾把波伏瓦的《第二性》列為禁書。在《第二性》,波娃就女性受壓迫的問題進行過一場哲學探討,她從女性(包括她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得出結論: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就必須改變許多女性的處境。波娃認為女人的慾望應該影響她們的性;女性的事業應該影響她們的家庭生活;女性的主觀能動性應該影響這個世界。

    但是波娃受到的攻擊大部分都是完全針對她個人的。這對於所有的成功女性,一點也不意外。

    在世界及法國許多地方,波娃遭到諷刺、嘲笑、咒罵、和奚落。

    但這不是全部——的故事。

    下一代人歡迎和擁抱波娃和她的這部作品。

    下一代讀者發現這部書前無古人,開誠布公地談論女性經驗這個曾經的禁忌話題:有些讀者迫切地想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把《第二性》當作性手冊來讀。

    《巴黎競賽畫報》(Paris Match)在8月刊發了《第二性》的部分節選,反對把波娃介紹為沙特的副手和存在主義專家,她無疑是出現在男性歷史上的首位女性哲學家。

    波娃有責任從人類的偉大冒險中提煉出一種女性哲學。

    托莉·莫伊在《西蒙.德·波瓦:一個知識女性的形成》(Simonede Beauvoir:The Making of an Intellectual Woman)一書中寫道,1949年底,「西蒙.德·波娃已經真正成為西蒙.德·波娃。就個人和事業而言,她都是‘被造就的’」。

    托莉·莫伊認為波娃在1949年之後的作品大多是「回顧性的」,在那之後波娃「幾乎都在寫自傳」。

    但是,從作者角度來說,那時的波娃還沒有寫出她日後的獲獎小說《名士風流》(The Mandarins)、另外兩卷小說和她的生命寫作,還有關於晚年的書。

    當《第二性》會成為第二波女權運動的鐘鼎之作;那時的波娃作為女權主義的生涯,甚至還沒有開始。

    —-摘錄自《成為西蒙波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