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間接問句筆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間接問句筆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間接問句筆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間接問句筆記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93的網紅倉庫的女人Clair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EP40-怎麼做不能說How to do How to do是一個名詞片語 而非一個完整句子 很多人以為How to是問句 No No No其實它只是一個「片語」 要用他要記得加上受詞 通常都會夾在間接問句裡面 (O) Do you know how to do it? (X) Ho...

間接問句筆記 在 聽星星的心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00:30:46

2020.06.14 歷史筆記 B2 L5 + How to study English? - #週末進度 ① 生物 B2 L4-4 ② 地理 B2 L5 ③ 歷史 B2 L5 ④ 國文 B2 L7 ⑤ 英語 B2 L5 - Q:請問英文怎麼讀呢? A:等很久了吧!好,接下來我會分幾個部分說明我的讀...

間接問句筆記 在 倉庫的女人Clair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2 04:20:39

How to do是一個名詞片語 而非一個完整句子 很多人以為How to是問句 No No No其實它只是一個「片語」 要用他要記得加上受詞 通常都會夾在間接問句裡面 (O) Do you know how to do it? (X) How to do? (X) Do you k...

  • 間接問句筆記 在 倉庫的女人Clai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22 14:13:16
    有 20 人按讚

    EP40-怎麼做不能說How to do
    How to do是一個名詞片語
    而非一個完整句子
    很多人以為How to是問句
    No No No其實它只是一個「片語」
    要用他要記得加上受詞
    通常都會夾在間接問句裡面
    (O) Do you know how to do it?
    (X) How to do?
    (X) Do you know how to do?
    
    
    《為什麼網上一堆標題都是How to⋯》
    可以的!雖然他不是完整句子
    可英文可以直接拿名詞片語做標題
    Title: How to lose weight in 7 days
    (如何在七天內減肥)
    
    
    《我喜歡》
    中文根本不用說喜歡「什麼」,句子也成立!
    可是英文只講I like,句子不僅不成立
    簡直像拉屎拉到一半
    到底你like「什麼」
    有些英文動詞的特性就是這樣
    必須講清楚「受詞」是誰
    也就是所謂的「及物動詞」
    
    
    中文重「語義」;英文重「結構」
    中文講一個字就能從上下文判斷「在講誰」
    英文要講清楚「受詞」到底是什麼
    
    
    So...do you know how to say 姐弟戀 in English!
    Leave a comment below🎃🎃
    
    我的英文筆記Instagram: @claire_intheshed
    每週二我的英文節目Instagram: @eyescream.tw
    YouTube/TikTok/Facebook: 倉庫的女人Claire

    #倉庫的女人claire #transitiveverbs #intransitiveverb #英文文法 #間接問句 #受詞 #及物 #不及物 #TOEIC #英文作文

  • 間接問句筆記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10 08:00:00
    有 106 人按讚


    記錄閱讀的心得

    文:薯伯伯

    經常有朋友問我,看書以後,是否都能記得內容。我總覺得,這種問題,有趣得來,又有點奇怪。先說答案吧——肯定不能,有時連自己有沒有看過該書,都不記得,把書看了數頁,才覺得對內容多少有點印象,翻查讀書記錄,才知道自己曾經讀過。

    曾經讀過一些探討讀書心得及方法的書籍,有一名作者(不記得是誰了)這樣說,沒有輪出,就沒有輸入。意思就是說,讀書時如果只是一味去讀,沒有寫下或記下,就跟沒有讀書差不多。我就曾經從一位我很敬佩的文化人借書來讀,發覺她所讀過的書,筆記總是寫得滿滿,不只是寫頭數頁就算,而是從書首至書尾,在任何空白位置都寫上筆記。

    也曾試過做些筆記,但卻感覺力不從心。有時讀書的時候感覺很愉悅,到要寫下筆記,又覺失去了那種暢快的閱讀感覺。讀自己購買的紙版書時,也試過用螢光筆標示,卻也覺得力不從心。到了電子書的時代,縱然買了最新推出的電子閱讀器,但選字再點擊「高標」時,更容易打破難得的「心流」狀態。

    我通常會用兩個方法,來記下自己看過的書。

    一,用日記軟件,記下讀過的書目,記的資料很簡單,通常就是書的照片,有時會拍攝一兩張閱讀該書時的場景,書名,作者名,小評注等等(注一)。

    二,用手寫的紙版筆記簿,記下當中的要點,是一邊讀書,一邊去記,而不是到讀完整本書後才一次過憑印象回憶。有點像聽講座、看電影或日常與人交流時,聽到有啟發的資料,就必須馬上記下來,否則縱然當時如何深刻,過不了一分鐘就會忘記,只會感覺「好像曾經有幾點感動過我」,腦海中卻會一片空白。用手寫紙版筆記簿的原因,因為對我而言,這個方法算是最不打亂「心流」的感覺。用手機記下,相對較易打亂原來的閱讀節奏,不太建議。

    三,寫作文章時,也會引用相關觀點,這樣更能融匯貫通。

    話又說回來,每次我聽到有人問我:「你讀書的速度那麼快,都不會忘記嗎?」我總是會好奇地問對方一個問題,你如果要花上數星期或甚至數月才去讀完一本幾百頁的書,閱讀時間雖然拉長了,但難道又真的可以記得書中內容?

    不過這樣直接反問對方,好像很針對對方一樣,任何反問句都容易產生負面的感覺,也會影響談話時的氣氛,所以若然我遇到有朋友這樣問我:「你讀了這麼多書,都能記下內容嗎?」

    我就會答:「以前都有人這樣問過我啦,他們問我讀書之後,是否都能記下內容,我就會這樣回答他們啦,其實呢⋯⋯(按情況而決定答多長。)」

    類似的間接第三方的組句方式,確實有點像上世紀中古時期年青人雜誌裡的性愛專欄信箱一樣,讀者明明是自己有性疑難,總會以第三人稱的方法寫信去問:「我有個朋友遇到一個問題,他說他發現他的睪丸左右不對稱⋯⋯」

    說回讀書筆記這回事,讀書的目的,除了學習新知,其實也有潛移默化,安靜心靈,打發時間等作用,不一定是要像學生時代那樣做閱書報告,沒必要每本書也做撮要總結。有時看了數百頁的書,只要有一兩點打進自己的心扉,便已足矣。

    注一:我用的是 DayOne,因為早期已經使用,便一直用下去。不過現在改為訂閱收費模式,我覺得軟件本身較為簡單,如果不是打算寫日記,就沒必要買這個,建議使用免費的 Evernote。

    ———

    照片:日本朋友林さま的公子イサ,有年去他們在日本高知家作客,小住了數天,有時晚上林さま沒空,就叫我唸故事給她兒子聽。故事都有標平假名及片假名,讀起來雖然不算難,但我唸起來,語調非常單調,倒是一兩分鐘就哄得公子イサ好好睡覺,估計被我悶死了,哈。照片攝於 2016 年 12 月 13 日,攝於日本四國島高知市。

    ———

    感謝閱讀此文!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隨緣分享文章,因為分享不單是美德,更是對寫作人最大的鼓舞。

    如果一篇文章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旺角序言書室、誠品書店及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 間接問句筆記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3-28 20:31:30
    有 144 人按讚

    [女人幹嘛那麼累] ep01 #女人為何要兼顧一切(新增直播筆記)
      
    昨天晚上感謝 The planet 星球咖啡 的鼎力支持,還有兩個幕後的小幫手(沒想到我在一開始就鬧笑話了,竟然沒有人提醒我啊啊~~),Evita心理師非常厲害,影片的最後只用一招打趴以下三個讓人感到困窘的問題。一如往常,我也整理了筆記,提供給大家參考!
      
    #1為什麼女人會需要思考兼顧一切的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是怎麼來的?其實,如果從演化論最喜歡講的分工來看[1],在石器時代,的確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打獵砍柴,女人負責照顧小孩,那時候還沒有奶瓶,而且資源匱乏,這樣的分工讓大家的確比較容易生存。問題是,為何時代已經進步到有奶粉和奶瓶、而且物質不匱乏的今天,這樣的想法還是存在?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其中一個是工業革命,另外一個是世界大戰。
      
    (1)工業革命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勞力(想像一下以前的生產線左右都會站著無限多的工人不是嗎),由於勞力不足,所以女性就要一起出來工作。在台灣的情況則可能是,女性白天要去工廠上班,晚上還要回來照顧小孩,或者左手在做家庭代工,右手在推搖籃。
      
    (2)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男人都去打仗了,女人原先被期待照顧小孩、守住家庭的情感性特質不但沒有消失,還得一間扛起原本是男人要做的養家活口的工作(也就是傳說中的工具性特質),等到男人打完仗回來之後(當然我是指那些沒死在沙場上的),女人已經好不容易在事業上打拼出一些成績,卻要把原本的職位讓給這些男性,因為當時的男性普遍還是有「女生比較笨、能力比較差」的刻板印象,女人終於看不下去了,於是開始更積極反動,希望可以爭取工作權。
      
    「其實應該是說,更早之前女人就在爭取工作權了,但男人直接用『女人做不來』的理由不讓女人做,結果在戰時女人有了機會證明自己做得來,就更努力爭取了。」Evita說。

    好啦,故事說到這裡,在這兩個歷史脈絡之下,似乎演變成:

    -「家庭和養育小孩的情感性特質」是女性「份內」的工作
    -「工作和賺錢當工具性特質」似乎變成一種「是你自己要做的我沒有逼你做,你做這件事情只是想要證明和男人一樣厲害而已」的加分題。
      
    於是,至少現在一部分的女性心裡面可能會有一種矛盾是:「如果我要在事業上有所表現、得到我想要的成就感,那麼或許第一部我應該要做的就是把家裡面的『本分』做好,才有『資格』去做我想做的工作。」
      
    接著,你就會看到許多把時間一邊燃燒給家庭、一邊燃燒給工作的女性們,希望兩邊都兼顧,可是卻搞得自己非常辛苦。更辛苦的是,還要面對自己內在的聲音。

    #2內在媳婦的出現
      
    不過,儘管妳已經開始懷疑「家庭真的是本分嗎」、儘管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儘管婚前說好家務分工一人一半,你的「內在媳婦/內在女人」還是會影響你,腦袋很清楚,情緒和行為還是過不去,當老公又說他沒時間接小孩的時候,妳還是提前請了一小時假下班先到幼兒園——等等,為什麼不是他請假?
    就算有些「覺醒的女性」知道這樣做大概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可是心裡面還是會有聲音自我鞭打:
      
    -「妳把孩子丟在家裡面給老公顧,假日還去加班還會,這樣對嗎?」
    -「都已經過了30歲了,還不結婚,難道就不怕嫁不出去嗎?」
    -「女人家在外面拋頭露面的,鄰居和親朋好友們會怎麼想?」
    -「書讀到這麼高有什麼用?賺這麼多錢有什麼用?會不會妳越有成就,反而越難找到對象?」
        
    為什麼會有這些句子出現?明明就是非常不平等的句子啊!而且明明已經覺醒了,這些句子還是會不斷地在心裡面響起,好煩RRRRRR~
      
    「你覺得,你要改變一個習慣容易嗎?」Evita問我,我突然想起「對厚,心理師從來不給答案der,只會有很多無限的問題。」不過,我倒是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考起點——如果日常的習慣都很不容易改變,你又要怎麼期待一個橫亙好幾千年的刻板印象,可以瞬間從心裡面消失?

    那該怎麼辦呢?先別急,最後會有一個具體可以操作的方法。
      
    #3弱弱相殘的女人們
      
    最後這題其實是一個有關於豬隊友的故事。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一些朋友、婆婆、媽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性別角色當中的位置(或者雖然她們意識到了,卻選擇胳膊往外彎),明明自己是女人,卻還幫男人說話、或者是順從著刻板印象的壓迫,然後用這個壓迫來壓迫你(一個被人賣了還幫忙數錢的概念),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你真的要外派去大陸啊,那你老公和小孩怎麼辦?(想像一下同樣的問句,會不會出現在男人身上)
    -你的公公婆婆好『開明』,『願意』讓你在外面『拋頭露面』……
    -我們女人家本來就是要多讓著男人一點啊,他們只是愛面子,想要的話就給他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啊!
    -你不結婚,家人都不會說話嗎?
      
    女性在爭取平權的過程中,必須遭受更高的「道德」檢驗,並受到來自內群體的反對,為什麼會這樣?明明這些人自己也是在性別不平等的權利底下受苦的人,何以要說出這樣的話呢?其實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消滅異端的心態,第二個是自尊的威脅:
      
    (1)消滅異端:想像一下你們一群人被關在一個牢裡,雖然過得很痛苦,每天被虐待,但還不至於死掉,而且三餐還有得吃。今天有一個人突然想要趁守衛打瞌睡的時候,利用鐵絲撬開門偷偷逃跑,你知道如果被發現了,大家可能都會沒命。請問這個時候的你,是願意和他一起冒險,還是就這樣在牢裡面度過下半生?或者,當他被抓到的時候,你和其他人一起大聲說那是他個人的行為,和我們大家無關?
    前面談到的豬隊友的例子其實跟這個很像。改變是很困難的,所以當我們在「雖然不平等但尚可活下去」的環境當中苟延殘喘時,如果出現了可能會讓狀況變得不確定的異端,我們可能會選擇把她排除在外團體、或者是勸她歸隊。
      
    (2)自尊的威脅:一個研究發現,菲律賓籍的美國人如果對自己的種族有比較多的認同,他們反而會有更多的憂鬱情緒和症狀[2]。Kenneth與Mamie Clark(1939)另外一個經典的「Clark Doll experiments」研究[3],讓美國黑人小孩從黑人洋娃娃和白人洋娃娃當中,挑選出一個「聰明、漂亮」的,結果發現這些黑人小女孩都會挑選白人洋娃娃;問她們覺得哪一隻洋娃娃比較壞的時候,她們會回答:「黑人洋娃娃」,但最後問他們:「哪一個娃娃比較像你?」,他們卻也會回答:「黑人洋娃娃」——怎麼樣,沒有覺得有點桑心?
      
    事實上,當你的種族、性別、階級,在這個群體裡面是屬於比較低的時候,選擇往「高一階的人」邁進、崇拜、而貶低自己這個階層的人,可能會讓你比較好過[4]——雖然這個做法非常的諷刺。
      
    #為難自己才能走出為難
      
    說了這麼多,從歷史的脈絡讓女人似乎要兼顧一切,到一方面要面對內在媳婦的聲音,另外方面又要面對其他豬隊友可能會拖你下水,還要在乎身邊重要他人的看法,那該怎麼辦?
      
    Evita提供了一個非常神奇的方法(我最近發現心理師都好像習慣用意想不到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啊啊):
      
    「如果你內在有兩個聲音很矛盾,請先記得人生不是本來就有很多矛盾(聽到這裡我覺得很像廢話)。如果你常常會有一些聲音在心裡面打架,那麼不如放手讓它們好好一吵架吧,你可以跟朋友討論你的為難,或者是哪一張紙分成左右兩半,把它寫下來。或許,當你認真地『和自己吵』之後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矛盾的兩個聲音,背後想要達成的可能都是同一件事情。」
      
    有時候願意讓自己嘗試爭吵和為難,反而可以讓自己跳脫困難。例如,當你很在乎媽媽會怎麼看你、街坊鄰居和江東父老(其實你根本不住在江東也沒有父老)會怎麼想的時候,可以思考「我為什麼會有這個擔心?這個擔心的背後,我的需求是什麼?」
      
    這時候突然有人在直播的時候留言問了一個問題:「其實我連我媽媽那一關都過不了。」是啊,有些時候就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可是還是會不得不受到身邊重要他人的期待影響,怎麼辦?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表面問題困住了!
      
    「假設妳媽媽(娘家)的要求是『妳乾脆辭職在家顧小孩』好了,那麼也得去想媽媽這個要求背後的動機,而不是只停留在『要不要辭職在家顧小孩』的表面問題上。如果媽媽要求『辭職在家顧小孩』的理由,是擔心女兒因為工作忽略小孩而讓婆家指責,那麼重點絕對不是『要不要辭職』,而是一個媽媽擔心自己的女兒受到不好的對待。但是,到底一個人有沒有受到不好的對待,自己最知道啊!!所以只要就『不會受到不好的對待』的方向讓媽媽安心,加上有工作可以增加自己的快樂,我相信媽媽也會樂見這個狀況的。妳可以練習看清楚到底彼此真正在意的問題,以及真正造成傷口的原因。」Evita說。
      
    有時候,那個「在乎別人、想要孝順」的自己,會和另外一個「不管那麼多,就做想做的事」的自己互相打架。但當你好好的和自己打過一頓,看清楚到底彼此真正在意的問題以及真正造成傷口的原因,或許就有機會走出那些你一直以來所逃避的困頓。
      
    #延伸閱讀
      
    [1]Michael, S. K., & Amy, A. (2004). Chapter 2: Ordained by nature: Biology constructs the sexes. In S. K. Michael & A. Amy (Eds.), The gendered society reader (2nd ed. ed., pp. 21-51).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Tompar-Tiu, A., & Sustento-Seneriches, J. (1995). 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issues: The Filipino American experience: Jossey-Bass.
    [3]Clark, K. B., & Clark, M. K. (1939).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ousness of self and the emergence of racial identification in Negro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0(4), 591-599.
    [4]Okazaki, S., David, E. J. R., & Abelmann, N. (2008). Colonialism and Psychology of Cultur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1), 90-106. doi: 10.1111/j.1751-9004.2007.000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