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開經偈由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開經偈由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開經偈由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開經偈由來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45的網紅水晶姐命理工作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佛陀十大弟子如下: ✅智慧第一舍利弗 母親懷他時,舍利弗就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因為在懷孕期間,他的母親變得辯才無礙,對於艱深的問題,也能一一答辯。而舍利弗出生後,在父親教導下,學問非常淵博。就在八歲時,他力戰群師,許多論師甘拜下風,而受到國王讚賞。即使當他外出拜刪奢耶為師,只有短短的七日,就能代為說...

開經偈由來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7:18:14

⭕️第401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原始佛教」,佛教史的最初階段,一般指從佛陀證道傳教或佛滅後開始,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根本分裂後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原始的教義相去不遠,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現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結集之後記載下來的,因而初期...

開經偈由來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9:07:27

⭕️第35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原始佛教」,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這個術語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

開經偈由來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3:53:36

⭕️第26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除蓋障菩薩」,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日本人尊稱除蓋障地藏,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凈諸業障菩薩,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密教胎藏界壇城(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名副其實,這位大菩薩以消除一切蓋障而著稱,蓋障即形形色色的煩惱,主要是貪...

  • 開經偈由來 在 水晶姐命理工作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13 00:15:37
    有 11 人按讚

    #佛陀十大弟子如下:
    ✅智慧第一舍利弗
    母親懷他時,舍利弗就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因為在懷孕期間,他的母親變得辯才無礙,對於艱深的問題,也能一一答辯。而舍利弗出生後,在父親教導下,學問非常淵博。就在八歲時,他力戰群師,許多論師甘拜下風,而受到國王讚賞。即使當他外出拜刪奢耶為師,只有短短的七日,就能代為說法,升為上座弟子。由於刪奢耶已無法教育舍利弗,因此舍利弗離開刪奢耶,偶然的機會才聽到因緣法時,而皈依佛陀。舍利弗為僧團中重要的護持者。由於他的智慧,經常使外道能臣服佛陀教義之下。從他對堤婆達多的破合和僧事件,及他替佛陀到舍衛城建祇園精舍,就能看出舍利弗不凡的成就。而舍利弗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先圓寂者。

    ✅神通第一目犍連
    由於過去世曾以捕魚為業,造下極重的殺業,而後由於一位修行者示現神通,受到感化,因此就發願也能修得神通,目犍連果然感此願力,而修得大神通。目犍連與舍利弗從小就是好友,長大後也一同皈依佛陀。有一次目犍連在定中,見到自己母親由於所作惡業,墮入餓鬼道中,非常痛苦。於是目犍連以神通化現食物,但其母只要一入口,食物如同火焰,無法吞食。目犍連悲傷請示佛陀,佛陀告之救度方法,而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目犍連神通廣大,經常使外道懼怕,最後還被亂石砸死。佛陀就開示神通不敵業力的道理。目犍連的死,正是因果法則最好的示現。

    ✅議論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從小極為聰明。當他兄長從外地學成回來,為大眾講說吠陀經論時,迦旃延只聽一次,就能背誦出來。由於其父為國師,擔心迦旃延兄長會因嫉妒而加害迦旃延,所以就將迦旃延送到阿私陀仙人處學習。阿私陀仙人是一個受人敬重的修行者,迦旃延在其教導下,成為一個很好的弟子。阿私陀仙人臨終前,預知佛陀將會證得無上菩提,因此囑咐迦旃延要皈依佛陀,但迦旃延由於耽於名利供養,所以一直沒去。直至有人請教唯佛能解的偈子時,迦旃延才皈依佛陀。迦旃延由於思路清晰,論法時往往一下子就能使對方啞口無言,例如他與惡生王的談話,利用基本的思考法則,馬上就將惡生王感化。又如他與惡生王解夢等事蹟,足見其智慧。

    ✅說法第一富樓那
    富樓那與佛陀同日出生,他與佛陀一樣,具有強烈的出離心。所以後來他與朋友一行人,離開家到雪山修行。他在雪山修行數年,一日觀得佛陀證得無上菩提,於是離開雪山皈依佛陀,成為佛陀弟子。富樓那個性慈愛熱心,由於他的善巧說法,在僧團中得到許多人的敬重。而佛陀也經常派他到各地說法,不論地方多險惡,富樓那都能以慈心、護法來感化他人。所以富樓那對佛法弘化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雖然在佛陀滅度後,他與大迦葉在結集的內容上有意見,而離開僧團到處弘揚佛法,但這一點都不減損富樓那對佛法的貢獻。

    ✅解空第一須菩提
    須菩提出生時,屋內所有物品皆消失不見,而後又恢復原狀。家人請示占卜師,占卜師便預言須菩提將來會有大智慧。由於須菩提在過去世中,曾起瞋恚心,此念使其墮惡龍身五百世。雖已為人身,但暴躁的習氣仍未改,於是須菩提一人到山上修行,後來由於山神告之佛陀已出世轉法輪,須菩提便皈依佛陀。須菩提對空性了解甚深,佛陀也由此因緣宣說空義。而須菩提不只是理論上了解而已,他更是以實際表現,例如佛陀從忉利天返回時,蓮華色女尼以神通得以色身見佛陀,但須菩提卻以了知空義、不著相的方式先迎佛陀法身,可見須菩提是真正明白「空」的真實義。

    ✅頭陀第一-大迦葉
    大迦葉尊者的修行,以苦行頭陀為第一。所謂苦行頭陀,就是穿著糞掃衣、住阿蘭若、托缽乞食等,大迦葉因為長年這樣修行,所以衣著破露、形容枯槁,引起很多人的輕視,可是佛陀卻常常公開讚歎大迦葉,讓大家瞭解大迦葉苦行的功德。有一次,在祇樹給孤獨園,佛陀讓半座給大迦葉尊者,又有一次在靈山法會上,佛陀與大迦葉拈花微笑,傳下正法眼藏。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親自主持經典集結的大會,並繼續領導佛教僧團二十年,最後才將領導權交由阿難陀,隻身於雞足山入涅。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尊者原本是一位貴族之子,因為厭惡俗世的生活而跟隨佛陀出家。在出家的貴族子弟之中,阿那律是最值得敬佩的楷模之一。有一次,阿那律在佛陀說法時不小心睡著了,因而受到佛陀的苛責,從那一次以後,阿那律再也不肯閉上眼睛睡覺,這樣經過了很多年,他的眼睛瞎了。阿那律的眼睛雖然瞎了,可是他並不因此而放逸。在精勤的修行中,證得阿羅漢果及天眼神通,可是,他對自己當年所犯的錯依然無法釋懷。有一次,他獨自縫衣,穿針引線之時,細線從針孔中掉出來了。佛陀於是猶如壯士伸臂,頃刻間來至阿那律面前,握著他的手,親手為他穿針。就這樣,阿那律尊者多年的罣礙終於放下了。

    ✅持律第一-優婆離
    佛陀成道以後回國省親,有一位剃頭童子,名叫優婆離,他在為佛陀剃髮時,因為十分地專注,竟然不知不覺地進入四禪的境界之中,這個奇妙的因緣種下了優婆離出家的種子。國王淨飯王敕命五百名最尊貴的剎帝利子孫出家。優婆離想到自己想出家而不能出家的痛苦時,不覺淚如雨下。諸王子們紛紛解下身上的珠寶瓔珞送給他,可是優婆離的內心掙扎良久,最後終於下定決心,頭也不回地往佛陀處跑去。淨飯王與五百王子隨後趕到,根據佛陀的戒法,必須向比較早出家的優婆離頂禮。國王與諸王子內心中有許多疑慮,可是後來還是克服我慢執著,向首陀羅賤民出身的優婆離頂禮一拜。優婆離能在佛陀的座下出家,證實佛陀的教義是平等而慈悲的,並不因為階級種姓而有所分別。而優婆離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也表示任何人只要肯努力,都有機會修行證果。

    ✅多聞第一-阿難陀
    出家的貴族子弟之中,另一個表現優秀的人,是佛陀的堂弟阿難陀尊者。阿難與佛陀相差二十多歲,他以記憶力好、理解力高而被佛陀選為侍者。然而這並不是他唯一的優點,阿難尊者之所以受人尊重,主要是他富有正義感與同情心,待人和善並樂於助人。
    教團剛成立之時,女性尚不能出家,是阿難尊者向佛陀據理力爭,女性才有機會出家。佛陀涅槃之後,大迦葉尊者欲帶領五百位阿羅漢於王舍城集結經典,當時阿難尊者尚未證得阿羅漢果,故被排除在外。阿難痛定思痛,於樹下苦修一夜,至天明時終於開悟證果,因而得以進入會場。在阿難尊者的協助下,佛陀一生的開示被朗朗誦出,一句不漏,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終於不辱使命,達成佛陀的

    ✅密行第一-羅盵羅羅盵羅小時候很調皮,偶爾會說謊捉弄人,佛陀講了許多故事來教導他,最後他才勇於認錯。改過認錯之後的羅盵羅很能忍辱,有一次,被年長比丘趕到廁所中睡覺,仍然一點都不埋怨別人。又有一次,在路上受流氓攻擊,頭破血流,他忍氣吞聲,並沒有與對方計較,佛陀知道了以後,非常高興,並向他開示了忍辱的功德果報。羅盵羅雖然是佛陀的獨子,但在佛陀的教法中,眾生一律平等,佛陀視眾生如羅盵羅,視羅盵羅如眾生。在佛陀的諄諄教誨下,羅盵羅於二十出頭的年紀就證得阿羅漢果。

    以上佛陀十大弟子,個個都有神通力量!但是、畢竟神通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即使聖人,也離不開因果。

  • 開經偈由來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08 14:45:08
    有 163 人按讚


    今日(3/8)晚上七點是道德經複聽課程第二次上課,附上梁寒衣老師親撰名言及綱要。課程免費,歡迎同參大德共霑法益。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三月八日
    (聆聽《道德經》弘法第2堂二○○八年三月廿一日授課錄音)
    梁寒衣撰筆;林淑嬌初稿

    第二堂課
    一、 僧肇《物不遷論》:
    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

    ──修習止觀禪定,上座時須恒提念,參惟此偈,依之於妄念川流(即「江河競注」)之際。
    安住「無生」、安住自性空寂,鞏固、深化「不動道場」。
    二、日本快川和尚偈:(住持甲斐國惠林寺,是武田信玄將軍的上師;參看《花開最末》之〈火光三昧〉、《涅槃之雪》之〈一滴水墨,兩處成龍〉)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三、唐朝詩人杜荀鶴詩偈:
    之一˙〈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林蔭房廊;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頭火自涼。
    之二˙〈涇溪〉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沈淪!
    四、莊子: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尿。
    五、道的滋味是淡泊的,老子說「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又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六、儒、道、釋三者皆有其生命、心性的調攝之道,只是三者所抵達的高度、極則不同。就「止觀定境」而言,儒家是世間止觀、凡夫止觀;道家是人天乘止觀;佛家則為「一切時定」:頓空三世,亦圓裹三世。
    七、修行要則:
    1、 殺一己的天然。
    2、 不斷貪瞋癡,亦不與之俱去。
    八、佛果圜悟禪師 (參見《體露金風》之〈翠巖嚼飯餵嬰兒〉):
    佛果圜悟,曾累參當代叢林大師玉泉皓、金鑾信、大潙喆、黃龍心、東林度等等;諸大師均視之為不可多得的法器,誨堂和尚甚且當面稱嘆:「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視為應掌臨濟玄印的不二人選。
    及至謁見五祖法演,剖心掏腹,傾盡一切機用,五祖皆只是「不肯」。否定,又否定……一味地僅是「不肯他」,折騰至後來圜悟忿而道:「你只是強撥弄人!」怒而束包離去。
    五祖紋風不動,回答:「待你著一頓熱病打時,方思量我在!」留也不留,任之而去。
    圜悟行抵金山,感染傷寒。病體緜惙、冷熱交攻處,將平日的見地、知解一一傾出,無一得力處,也無一得以對治、受用。暸然:自體仍是一名不明生死的瞎漢,深猛自誓道:「待病稍歇,即歸五祖。」病癒,即豁然回歸,伏下了他日悟道之基。
    九、萬法唯心,上昇下降皆取決於此心──若慢心熾盛,即佛也將看成灰燼;關于善星比丘的毀佛:
    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為佛典上非常有名的「惡僧」,隨侍佛陀二十餘年,精通三藏十二部,因為我慢甚深以致欺佛、辱佛,最末直墜地獄。
    十、蘇東坡詩: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常作嶺南人。

    十一、參訪的意義。列舉1.雪竇重顯(手把珊瑚鞭驪珠,盡擊碎!)2.蓮池大師3.蕅益大師4.天台智顗大師

    十二、明代紫柏達觀辭世偈:
    一笑由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
    從玆收拾娘生足,鐵橛開花不待春。
    十三、談「轉識成智」的重要:修行者須將意識所接觸的範疇,不管正、負面,都轉為智慧與慈照。憨山夢登彌勒樓閣,彌勒所說偈:
    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十四、忍辱仙人的故事(參看《優曇之花》之〈於我節節支解的肉軀〉——《金剛經》):忍辱仙人為歌利王迫害,於歌利王的舉劍屠割、節節支解中!忍辱仙湛湛寧和,立下一個希美誓言:
    汝今日以無明劍,割我身體;若我他日,得成菩提,將以般若劍,斷汝煩惱。
    這便是轉業力為願力,轉無明為智拔,轉怨害為悲贖。
    十五、老子之於「平等心」的詮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為「一體等觀,一視同仁」的慈待和誠信。
    十六、儒家:只入不出。老莊:小出小入,穿透人性,而出離儒家的框架、包袱,始能忘世。聲聞乘:完全出離三界,只出不入。大乘菩薩道:大入大出,且沒有出入相,知道輾轉三世都只是一個嘉年華柱,累世累劫完全如幻,非真!菩薩能不斷地「轉識成智」,依本涅槃、依本內明解脫,而安忍、消化,和光同塵,不隨眾生共舞。
    十七、於古代先秦時期,凡記錄歷史的史書皆可稱為「春秋」;其後則用「春秋」來比喻作儒家。憨山曾註《左氏春秋》;左氏,指左丘明。《左氏春秋》亦稱《左傳》,為左丘明以正統儒家的觀點,註解孔子《春秋》,出諸微言大義的一部史書。
    十八、因果的鐵則:射出去的箭一定回到自己身上。
    十九、「達摩西來」是為了尋找一個不被別人惑弄的人。唯其「不迷惑」,所以解脫!
    二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列舉《左氏春秋》的生命法則/涉世之道。
    1、楚文王與申侯(一名予取予求、貪婪無盡的人)的事件:一個睜著智眼而為人惑的故事。(史家評論:知臣莫若君!)
    2、子罕辭玉──關于君子的嚴潔自守、不趁人之危。子罕之於「心寶」的觀點。「趁人之危」即已是「盜」,、「偷」。
    3、孔子不准弟子琴張去弔唁宗魯:齊豹推薦宗魯給公孟縶。孟縶寵愛宗魯,使之擔任驂乘(驂乘, 為古代官名,陪乘隨行者)。其後齊豹作亂,欲弒殺孟縶,事先告知宗魯。宗魯「守義」既不向 孟縶揭舉,卻也為孟縶「殉死」,以示「忠君」。於宗魯的觀點,自己「既義且忠」、對得起每一個人;於孔子的觀點,宗魯卻「不義不忠」、愚癡至極,對不起每一個人,故不許琴張前往弔祭。
    4、齊莊公、棠姜與崔武子、晏子的事件:國君因偷權臣的妻子而被弒殺。面對如此險巇、古怪的場景,晏子既不殉死,亦不逃亡、辭官歸隱,而依一名政治家的睿智,詮言出「君臣、治國、社稷」之道。他的因應與法則。

  • 開經偈由來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07 08:00:00
    有 166 人按讚


    今日(3/8)晚上七點是道德經複聽課程第二次上課,附上梁寒衣老師親撰名言及綱要。課程免費,歡迎同參大德共霑法益。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三月八日
    (聆聽《道德經》弘法第2堂二○○八年三月廿一日授課錄音)
    梁寒衣撰筆;林淑嬌初稿

    第二堂課
    一、 僧肇《物不遷論》:
    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

    ──修習止觀禪定,上座時須恒提念,參惟此偈,依之於妄念川流(即「江河競注」)之際。
    安住「無生」、安住自性空寂,鞏固、深化「不動道場」。
    二、日本快川和尚偈:(住持甲斐國惠林寺,是武田信玄將軍的上師;參看《花開最末》之〈火光三昧〉、《涅槃之雪》之〈一滴水墨,兩處成龍〉)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三、唐朝詩人杜荀鶴詩偈:
    之一˙〈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林蔭房廊;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頭火自涼。
    之二˙〈涇溪〉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沈淪!
    四、莊子: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尿。
    五、道的滋味是淡泊的,老子說「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又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六、儒、道、釋三者皆有其生命、心性的調攝之道,只是三者所抵達的高度、極則不同。就「止觀定境」而言,儒家是世間止觀、凡夫止觀;道家是人天乘止觀;佛家則為「一切時定」:頓空三世,亦圓裹三世。
    七、修行要則:
    1、 殺一己的天然。
    2、 不斷貪瞋癡,亦不與之俱去。
    八、佛果圜悟禪師 (參見《體露金風》之〈翠巖嚼飯餵嬰兒〉):
    佛果圜悟,曾累參當代叢林大師玉泉皓、金鑾信、大潙喆、黃龍心、東林度等等;諸大師均視之為不可多得的法器,誨堂和尚甚且當面稱嘆:「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視為應掌臨濟玄印的不二人選。
    及至謁見五祖法演,剖心掏腹,傾盡一切機用,五祖皆只是「不肯」。否定,又否定……一味地僅是「不肯他」,折騰至後來圜悟忿而道:「你只是強撥弄人!」怒而束包離去。
    五祖紋風不動,回答:「待你著一頓熱病打時,方思量我在!」留也不留,任之而去。
    圜悟行抵金山,感染傷寒。病體緜惙、冷熱交攻處,將平日的見地、知解一一傾出,無一得力處,也無一得以對治、受用。暸然:自體仍是一名不明生死的瞎漢,深猛自誓道:「待病稍歇,即歸五祖。」病癒,即豁然回歸,伏下了他日悟道之基。
    九、萬法唯心,上昇下降皆取決於此心──若慢心熾盛,即佛也將看成灰燼;關于善星比丘的毀佛:
    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為佛典上非常有名的「惡僧」,隨侍佛陀二十餘年,精通三藏十二部,因為我慢甚深以致欺佛、辱佛,最末直墜地獄。
    十、蘇東坡詩: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常作嶺南人。

    十一、參訪的意義。列舉1.雪竇重顯(手把珊瑚鞭驪珠,盡擊碎!)2.蓮池大師3.蕅益大師4.天台智顗大師

    十二、明代紫柏達觀辭世偈:
    一笑由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
    從玆收拾娘生足,鐵橛開花不待春。
    十三、談「轉識成智」的重要:修行者須將意識所接觸的範疇,不管正、負面,都轉為智慧與慈照。憨山夢登彌勒樓閣,彌勒所說偈:
    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十四、忍辱仙人的故事(參看《優曇之花》之〈於我節節支解的肉軀〉——《金剛經》):忍辱仙人為歌利王迫害,於歌利王的舉劍屠割、節節支解中!忍辱仙湛湛寧和,立下一個希美誓言:
    汝今日以無明劍,割我身體;若我他日,得成菩提,將以般若劍,斷汝煩惱。
    這便是轉業力為願力,轉無明為智拔,轉怨害為悲贖。
    十五、老子之於「平等心」的詮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為「一體等觀,一視同仁」的慈待和誠信。
    十六、儒家:只入不出。老莊:小出小入,穿透人性,而出離儒家的框架、包袱,始能忘世。聲聞乘:完全出離三界,只出不入。大乘菩薩道:大入大出,且沒有出入相,知道輾轉三世都只是一個嘉年華柱,累世累劫完全如幻,非真!菩薩能不斷地「轉識成智」,依本涅槃、依本內明解脫,而安忍、消化,和光同塵,不隨眾生共舞。
    十七、於古代先秦時期,凡記錄歷史的史書皆可稱為「春秋」;其後則用「春秋」來比喻作儒家。憨山曾註《左氏春秋》;左氏,指左丘明。《左氏春秋》亦稱《左傳》,為左丘明以正統儒家的觀點,註解孔子《春秋》,出諸微言大義的一部史書。
    十八、因果的鐵則:射出去的箭一定回到自己身上。
    十九、「達摩西來」是為了尋找一個不被別人惑弄的人。唯其「不迷惑」,所以解脫!
    二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列舉《左氏春秋》的生命法則/涉世之道。
    1、楚文王與申侯(一名予取予求、貪婪無盡的人)的事件:一個睜著智眼而為人惑的故事。(史家評論:知臣莫若君!)
    2、子罕辭玉──關于君子的嚴潔自守、不趁人之危。子罕之於「心寶」的觀點。「趁人之危」即已是「盜」,、「偷」。
    3、孔子不准弟子琴張去弔唁宗魯:齊豹推薦宗魯給公孟縶。孟縶寵愛宗魯,使之擔任驂乘(驂乘, 為古代官名,陪乘隨行者)。其後齊豹作亂,欲弒殺孟縶,事先告知宗魯。宗魯「守義」既不向 孟縶揭舉,卻也為孟縶「殉死」,以示「忠君」。於宗魯的觀點,自己「既義且忠」、對得起每一個人;於孔子的觀點,宗魯卻「不義不忠」、愚癡至極,對不起每一個人,故不許琴張前往弔祭。
    4、齊莊公、棠姜與崔武子、晏子的事件:國君因偷權臣的妻子而被弒殺。面對如此險巇、古怪的場景,晏子既不殉死,亦不逃亡、辭官歸隱,而依一名政治家的睿智,詮言出「君臣、治國、社稷」之道。他的因應與法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