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開朗英文名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開朗英文名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開朗英文名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開朗英文名詞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茲茲堡小日子 Windy in Würzbur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德文英文好親戚🇩🇪🇬🇧英文裡那些來自德文的單字 德文難不難?其實有些德文字一直以「英文單字🇬🇧」的樣子,悄悄潛入我們的生活周遭呢!德文和英文同屬日耳曼語系,有些英文字的確是從德文「借」來的,而且數量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德文英文還算是有點親戚關係💕,今天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來自德文」的英文單字...

開朗英文名詞 在 王啟安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6 06:44:02

讀書和聽演講很棒,但要讀好書或聽好演講才有用。我認為一本好書或好的講座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訊息密度必須夠大。 如果訊息密度太低,常常出現的狀況就是整本書或整場演講的重點只有幾十個字,卻讓閒話家常和東扯西扯佔據大半的篇幅。偏偏這是很多所謂名師和網紅最愛搞的一套,明明就只要討論一個簡單的文法概念,...

  • 開朗英文名詞 在 茲茲堡小日子 Windy in Würzbur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6-24 21:00:00
    有 370 人按讚

    德文英文好親戚🇩🇪🇬🇧英文裡那些來自德文的單字

    德文難不難?其實有些德文字一直以「英文單字🇬🇧」的樣子,悄悄潛入我們的生活周遭呢!德文和英文同屬日耳曼語系,有些英文字的確是從德文「借」來的,而且數量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德文英文還算是有點親戚關係💕,今天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來自德文」的英文單字,德文真的沒有那麼遙遠啦😂

    Kindergarten👧幼稚園
    首先來講講之前提過的kindergarten,這個字的造字很妙,Kinder是德文的小孩👧,Garten則是花園🌹,小孩花園就是幼稚園囉!!!小時候背英文單字的時候,只覺得這個字真的好長喔,學了德文才豁然開朗😲,喔~~~原來是這樣來的。

    Fest🎪慶典、節日
    fest這個字在英語圈裡相當常見,通常用於字尾,在德文裡也是一樣的用法,例如啤酒節的Oktoberfest🍺(直譯為十月節,啤酒節每年在十月左右舉辦)。

    Waltz💃華爾滋
    浪漫的華爾滋來自德文,與它的起源也有很大的關係,華爾滋源自德國南部與奧地利的鄉間舞曲,後來在奧地利🇦🇹發揚光大,來自德語系國家的舞,以德文命名再自然不過了。

    Fahrenheit🔥華氏溫度
    華氏溫度Fahrenheit,縮寫為ºF,是以德國科學家👨‍🔬華倫海特命名的,他在1724年發表一篇期刊,使用了參考溫度來標示刻度,華氏溫度就這樣誕生了。而小時候火紅的男子團體「飛輪海」(時代的眼淚😭),也是用 Fahrenheit 命名的(現在才知道原來是溫度計團體阿😂)。

    Automat🥤自動販賣機
    這個字有沒有長得很德國???沒錯!自動販賣機就是德文來的,順帶一提,某汽車廣告結尾會說的das Auto,就是車的德文🚗。

    kaput🤖壞掉的
    其實這個字的德文是kaputt,多了個t,老實說,我是先學了kaputt(德文),才知道英文的kaput。

    Uber 🚕優步
    美國代步公司 Uber其實命名來自德文的über,意思是上面的、優越的🏆,不過「嗚 ㄅㄦ」在德文裡則是唸做「淤ㄅㄜ」。

    Kitsch🗽庸俗、媚俗
    經常在藝術或設計評論中出現的Kitsch這個字,其實也是來自德文喔。

    Noodle🍝麵
    長得跟德文的麵Nudel不太一樣的noodle,發音是一樣的,來源也是德文,是不是很讓人驚訝😲

    這次畫德國郵票📨,呼應來自德文的主題🇩🇪想當初去歐洲其他國家旅遊,都會特別把其他地方的明信片帶回德國🇩🇪寄,因為德國明信片跨國郵資只有0.9歐,大約是台幣32塊,比其他歐洲地方的郵資便宜(還是有更便宜的,請告訴我😁)

    今天就分享這幾個常見的字,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其他「來自德文🇩🇪」的英文單字,另外小小備註一下,德文和英文字有些是相同的,但是德文裡,只要是名詞都要大寫喔!

    茲茲堡小日子IG➡️windyinwuerzburg

    我的德國旅遊圖文書---心德筆記在這裡⬇
    博客來連結👉 https://goo.gl/qPRLhy
    金石堂連結👉 https://goo.gl/ZUQivR
    誠品連結👉https://goo.gl/xY7hbc
    各大網路及部分實體通路皆有上架喔😀

    德文小教室同場加映
    豬豬德文🐷 https://reurl.cc/MRyKk
    貓貓德文😽https://reurl.cc/O3e2D
    德文愛情佳句😍https://reurl.cc/WvnNO
    學德文到教德文🇩🇪https://reurl.cc/aXGe3
    學德文的十種理由🇩🇪https://goo.gl/FNfv1M
    蘋果先生🍎、橘子小姐🍑https://goo.gl/3JBSJv
    賣萌德文👶https://goo.gl/YhXIPm
    旅遊德文✈https://goo.gl/sTMy9t
    德文檢定Goethe-Zertifikat B2、C1✍應考及準備心得🇩🇪https://goo.gl/R3s5Ct
    那些拼湊起來很有趣的德文字🤣https://goo.gl/o5VLAr
    那些拼湊起來很有趣的德文字之二🤣http://bit.ly/2xCJYpX
    德式口頭禪之一🇩🇪https://goo.gl/6D1vJA
    德式口頭禪之二🇩🇪https://goo.gl/YYL7t1
    學語言,練習不要臉😜https://goo.gl/5xkehn
    德文撩妹語錄😘 http://bit.ly/2oZDE4J
    大家以為的學德文🤔 http://bit.ly/2p02j9g

    #茲茲堡小日子windyinwürzburg #茲茲堡小日子德文教書日誌 #手繪 #德國留學 #歐洲 #交換學生 #德國 #德文 #學德文 #deutsch

    🇩🇪中德雙語貼圖傳送門
    https://line.me/S/sticker/1416551
    一起學德文吧💕

  • 開朗英文名詞 在 鹿途中旅遊書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3-08 13:01:59
    有 75 人按讚


    也許因為剛從菲律賓回來,
    看到新聞及Roger Kuo的文章特別有感。
    我們和菲律賓朋友Glice Manlangit
    聊天時聊到因為工作機會不多,
    也不是大家都可以靠著觀光業過活,
    國內工作機會不多的情況下,
    大家紛紛離鄉背井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
    及賺取更高的薪水來支持家中經濟。
    而每年海外工作的菲律賓人民匯回家鄉的金錢
    是菲律賓第2大外匯來源,僅次於出口,
    2018年更達到280億美元。
    菲總統杜特蒂稱呼這些海外工作的人民為英雄!

    在菲律賓雖然才短短幾天,
    就已經充分感受他們的友善及熱情。
    人和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及尊重,
    別因為國籍、性別、膚色、性向、宗教等
    來侷限了對於世界的認識。

    #我們都是瑪利亞
    #菲律賓

    #永遠的謝謝妳:「瑪莉亞」

    .
    這周,長年照料家裡的菲律賓籍移工媽媽阿琳合約期滿,我們必須跟她道別。送走家人的心情總是難捨的,但又很開心她終於能和自己的家人團聚,我想那是每個長照家庭都可能歷經的過程。她的全名叫瑪琳.拜爾奈格,還記得第一天到我們家時,謝謝她體恤長輩們不太會發音,主動用燦爛笑臉叫我們直接稱呼她阿琳就好。我們不曾叫過她「瑪莉亞」。

    .
    在她來之前,周遭鄰居、長輩交的朋友,耳聞我們家即將聘用一位菲律賓移工時,即不斷洗腦我們家人,說菲律賓人「很精明」,要防這要防那,你知道他們是出於善意的提醒,但字字句句都貼滿了令人不舒服的標籤,裡頭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我自己去過21個國家,更曾在紐西蘭當國際褓姆、在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我自己就曾是個他們口中的外勞,「外勞」兩個字本身並無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被曲解後附加在上頭的惡意眼光;而面對鄰居親友的「好言提醒」,我是不為所動的,因為隻身待在異地時,接受過太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同事和朋友的援助和照顧,才得以度過一關又一關,我知道要評判一個人,應該是看他個人本身,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相處之後,而非究他的國籍和膚色等,但家人們沒有經歷過這些,聽多了閒言閒語難免受到影響而擔心這擔心那,那顯然是因為面對未知所誘發出的恐懼,因為不理解,所以無法包容和尊重。我只能先試著安撫他們,理解,需要投入時間,前提還得必須敞開心胸,我只問他們:「今天如果是我們面臨這個處境,會感覺舒服嗎?」而我慶幸我有一群很棒的家人。

    .
    菲律賓人真的是我看過最聰明的民族之一,反應快、非常懂得變通、天性歡樂開朗、因此常不畏挑戰,同時菲國也是世界上第五大英語系國家,當母國環境不足以支撐他們時,他們就帶著樂觀和語言優勢往外衝,常常都是整個家族地分散在全球各地找工賺錢,也由於民族性的關係,家人間的連結就我的觀察是比台灣家庭更緊更強的,能力好,就直接在先進國家嘗試拿到護照落地生根,再把父母家人接過來,或者賺了錢,就大量寄回家鄉,除了直系親屬,堂或表兄弟姊妹,以及他們的父母子女,有困難的也不分彼此能幫就幫。

    .
    還記得我在澳洲肉工廠時,外籍同事裡拿工作簽者就屬菲律賓人最多,而且是多非常多,他們勤奮,多數英文流利,找工作常佔盡優勢,女生就算在母國念到研究所畢業,刀子一拿,羊也是一天幾百幾千頭的殺,一年,兩年,五年……,不被鄉愁打倒,朝目標前進,無所畏懼。在我的書《大澳》裡有篇文章<汪情蘇也>曾提到那年和這群菲籍同事一起過的夏季耶誕節,我被熱情邀請去參加他們的趴踢,整屋都是對我友善親切的菲律賓人,塞給我滿滿菲律賓美食,麥克風一拿,就把我這陌生人抓進包廂一起歡唱,當時他們愛死了流星花園和F4,我帶他們唱著<流星雨>和<情非得已>,字幕是用羅馬拼音拼出來的,他們說其實不懂內容但就喜歡台灣流行文化,整晚我都是愉快的,沒有任何不自在,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台灣人的身分就先任意貼上任何標籤。當時在澳洲也遇到過越南、印尼、柬埔寨、東帝汶的同事或朋友,相處時同樣讓我感覺非常愉快。

    .
    還有一件許多人不知道的事,就是當時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背包客,特別是亞洲人,在結束打工度假後,會轉往菲律賓語言學校學英語順便旅行,一待就是三個月到半年,為什麼,因為當地的師資好,物價又便宜,這風潮至今依然持續著。我另一個非常感激阿琳媽媽來到我們家的原因,是她讓我不斷還有機會用英語對話,我的英文算好,和老外對話基本上沒問題,難的是要如何保持語感不退步,她大我8歲,到後來熟了我有時也會叫她Ate(發音近似「阿day」),菲律賓話的姐姐。她也去過中東工作,所以通阿拉伯語,中文和台語也能講,其實她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可能早就超越許多台灣人,我們偷學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歧視。

    .
    澳打至今,9年一晃眼就過去了,那些在旅途上承接過的善意,我一直記在心裡,這是灌溉人生一輩子的養分,我也一直都準備好要再分享出去。謝謝我的家人們,在磨合的過程中都願意傾聽,也願意共同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對已高齡90多歲的長輩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還是有不愉快,有衝突,有爭吵,有文化衝擊,但改變,一點,一滴,你待移工真的像家人,她們自然就願意為這個家多付出一些。曾為了克服阿嬤懷疑她會在外面亂交朋友的不安全感,我們邀請她住在附近的移工朋友們也推著她們的阿公阿嬤來家裡聚會,我訂比薩可樂,讓阿嬤也能認識她們;曾聽阿琳媽媽說,菲律賓單親媽媽的問題很嚴重,她們常常拿到薪水就幾乎要全部匯回家養孩子,於是我辦了巷弄二手市集,請她邀請朋友們來逛來買,也邀左鄰右舍共襄盛舉捐贈愛心;菲律賓人多一出生就是天主教徒,在她生日這天,我特別騎車帶她去市區吃了一頓大餐,再去愛河邊拜訪美麗的玫瑰聖母聖殿為她的家人祈福;我常常在夜間她的休息時間下樓找她聊天,關心她的家人近況,前年颱風夜,她的女兒疑似遭到侵害,她焦急如焚淚流滿面,人幾近崩潰,我們立刻幫她查了廉航機票,颱風一過,火速安排她返鄉善後(還好歹徒沒有得逞),自此我們的關係又更拉近了一些......幾年過去,鄰居那些婆婆媽媽也從懷疑的眼光變成超喜歡跟她喇賽。

    .
    她常常做超過她分內應該做的事,但她總是淡淡一句:「沒甚麼,因為我們是家人。」她甘願犧牲年假捨棄回鄉探親的機會,只為留下來協助人力不足的我們照顧家裡長輩,她兩個唸國小的孩子常在鏡頭前又哭又鬧找媽媽,酗酒的丈夫總不見人影,她心揪著也要試著解釋讓孩子們理解這是工作,只是電話一說完常自己偷偷窩在被窩裡哭,而在最需要媽媽的年紀,她的孩子們也跟著被迫提早獨立長大,我們只能以自動幫她加薪和增加休假來表達無盡的感激。

    .
    我還記得,某個演講周,我在重感冒下連講了5天,回到家已攤在床上完全失聲,只見她讓我睡了一陣後,敲了敲房門,門一打開,是整盤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大碗我愛吃的海鮮羹,和還冒著煙我教她煮的驅寒黑糖薑母茶……你知道那真正的是家人了,家人從來都不只是血緣上狹隘的定義,而這樣的家人,不只出現在一個家裡,在一個城市,它是一整座島嶼的縮影,瑪莉亞是你,瑪莉亞是我,瑪莉亞也是每個飄洋過海的他,我們和移工們其實並無不同,都是在用勞力為同一個家、同一個城市、同一座島嶼共同努力,使其得以運轉順暢,只是他們承擔了許多更辛苦更低薪的工作,瑪莉亞是奮進的代名詞,它不該背負著歧視。你能想像,當這座島嶼沒有了移工,沒有了這些新住民的加入,會變成甚麼樣嗎?

    .
    阿琳媽媽離開台灣前,家族長輩們紛紛包了紅包謝謝她,我也另外準備了兩個紅包,一個要給她三月生日的小女兒,一個要慶祝她小兒子四月即將小學畢業,其實我是想謝謝他們,非常謝謝他們用孤獨的童年把媽媽分給了我們這麼多年,上車前,阿琳媽媽已是淚流滿面,我給了她一個很深很深的擁抱,我告訴她,隨時都歡迎回來看看阿公,看看阿嬤,看看我們,雖然她說回去後,想好好休息暫時都不會再回來台灣了,而旅行過的人都知道,說了再見,不見得此生真的會有緣再見上一面,但我知道我們都沒有遺憾了。

    .
    且相信總會有再見面的那一天。

    .
    原文同步刊登於 西島撕落:旅行郭銘哲
    #我們都是瑪莉亞
    #WeAreFamily

  • 開朗英文名詞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3-08 10:38:35
    有 103 人按讚


    #永遠的謝謝妳:「瑪莉亞」/ 瑪琳 · 拜爾奈格

    https://www.facebook.com/116001985097961/posts/2324401410924663/

    #永遠的謝謝妳:「瑪莉亞」

    __________________

    這周,長年照料家裡的菲律賓籍移工媽媽阿琳合約期滿,我們必須跟她道別。送走家人的心情總是難捨的,但又很開心她終於能和自己的家人團聚,我想那是每個長照家庭都可能歷經的過程。她的全名叫瑪琳.拜爾奈格,還記得第一天到我們家時,謝謝她體恤長輩們不太會發音,主動用燦爛笑臉叫我們直接稱呼她阿琳就好。我們不曾叫過她「瑪莉亞」。
    .
    在她來之前,周遭鄰居、長輩交的朋友,耳聞我們家即將聘用一位菲律賓移工時,即不斷洗腦我們家人,說菲律賓人「很精明」,要防這要防那,你知道他們是出於善意的提醒,但字字句句都貼滿了令人不舒服的標籤,裡頭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
    .
    我自己去過21個國家,更曾在紐西蘭當國際褓姆、在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我自己就曾是個他們口中的外勞,「外勞」兩個字本身並無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被曲解後附加在上頭的惡意眼光;而面對鄰居親友的「好言提醒」,我是不為所動的,因為隻身待在異地時,接受過太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同事和朋友的援助和照顧,才得以度過一關又一關,我知道要評判一個人,應該是看他個人本身,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相處之後,而非究他的國籍和膚色等,但家人們沒有經歷過這些,聽多了閒言閒語難免受到影響而擔心這擔心那,那顯然是因為面對未知所誘發出的恐懼,因為不理解,所以無法包容和尊重。
    .
    我只能先試著安撫他們,理解,需要投入時間,前提還得必須敞開心胸,我只問他們:「今天如果是我們面臨這個處境,會感覺舒服嗎?」而我慶幸我有一群很棒的家人。
    .
    菲律賓人真的是我看過最聰明的民族之一,反應快、非常懂得變通、天性歡樂開朗、因此常不畏挑戰,同時菲國也是世界上第五大英語系國家,當母國環境不足以支撐他們時,他們就帶著樂觀和語言優勢往外衝,常常都是整個家族地分散在全球各地找工賺錢,也由於民族性的關係,家人間的連結就我的觀察是比台灣家庭更緊更強的,能力好,就直接在先進國家嘗試拿到護照落地生根,再把父母家人接過來,或者賺了錢,就大量寄回家鄉,除了直系親屬,堂或表兄弟姊妹,以及他們的父母子女,有困難的也不分彼此能幫就幫。
    .
    還記得我在澳洲肉工廠時,外籍同事裡拿工作簽者就屬菲律賓人最多,而且是多非常多,他們勤奮,多數英文流利,找工作常佔盡優勢,女生就算在母國念到研究所畢業,刀子一拿,羊也是一天幾百幾千頭的殺,一年,兩年,五年……,不被鄉愁打倒,朝目標前進,無所畏懼。
    .
    在我的書《#大澳》裡有篇文章<#汪情蘇也>曾提到那年和這群菲籍同事一起過的夏季耶誕節,我被熱情邀請去參加他們的趴踢,整屋都是對我友善親切的菲律賓人,塞給我滿滿菲律賓美食,麥克風一拿,就把我這陌生人抓進包廂一起歡唱,當時他們愛死了流星花園和F4,我帶他們唱著<流星雨>和<情非得已>,字幕是用羅馬拼音拼出來的,他們說其實不懂內容但就喜歡台灣流行文化,整晚我都是愉快的,沒有任何不自在,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台灣人的身分就先任意貼上任何標籤。當時在澳洲也遇到過越南、印尼、柬埔寨、東帝汶的同事或朋友,相處時同樣讓我感覺非常愉快。
    .
    還有一件許多人不知道的事,就是當時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背包客,特別是亞洲人,在結束打工度假後,會轉往菲律賓語言學校學英語順便旅行,一待就是三個月到半年,為什麼,因為當地的師資好,物價又便宜,這風潮至今依然持續著。
    .
    我另一個非常感激阿琳媽媽來到我們家的原因,是她讓我不斷還有機會用英語對話,我的英文算好,和老外對話基本上沒問題,難的是要如何保持語感不退步,她大我8歲,到後來熟了我有時也會叫她Ate(發音近似「阿day」),菲律賓話的姐姐。她也去過中東工作,所以通阿拉伯語,中文和台語也能講,其實她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可能早就超越許多台灣人,我們偷學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歧視。
    .
    澳打至今,9年一晃眼就過去了,那些在旅途上承接過的善意,我一直記在心裡,這是灌溉人生一輩子的養分,我也一直都準備好要再分享出去。謝謝我的家人們,在磨合的過程中都願意傾聽,也願意共同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對已高齡90多歲的長輩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還是有不愉快,有衝突,有爭吵,有文化衝擊,但改變,一點,一滴,你待移工真的像家人,她們自然就願意為這個家多付出一些。
    .
    曾為了克服阿嬤懷疑她會在外面亂交朋友的不安全感,我們邀請她住在附近的移工朋友們也推著她們的阿公阿嬤來家裡聚會,我訂比薩可樂,讓阿嬤也能認識她們;曾聽阿琳媽媽說,菲律賓單親媽媽的問題很嚴重,她們常常拿到薪水就幾乎要全部匯回家養孩子,於是我辦了巷弄二手市集,請她邀請朋友們來逛來買,也邀左鄰右舍共襄盛舉捐贈愛心;菲律賓人多一出生就是天主教徒,在她生日這天,我特別騎車帶她去市區吃了一頓大餐,再去愛河邊拜訪美麗的玫瑰聖母聖殿為她的家人祈福;我常常在夜間她的休息時間下樓找她聊天,關心她的家人近況,前年颱風夜,她的女兒疑似遭到侵害,她焦急如焚淚流滿面,人幾近崩潰,我們立刻幫她查了廉航機票,颱風一過,火速安排她返鄉善後(還好歹徒沒有得逞),自此我們的關係又更拉近了一些......幾年過去,鄰居那些婆婆媽媽也從懷疑的眼光變成超喜歡跟她喇賽。
    .
    她常常做超過她分內應該做的事,但她總是淡淡一句:「沒甚麼,因為我們是家人。」她甘願犧牲年假捨棄回鄉探親的機會,只為留下來協助人力不足的我們照顧家裡長輩,她兩個唸國小的孩子常在鏡頭前又哭又鬧找媽媽,酗酒的丈夫總不見人影,她心揪著也要試著解釋讓孩子們理解這是工作,只是電話一說完常自己偷偷窩在被窩裡哭,而在最需要媽媽的年紀,她的孩子們也跟著被迫提早獨立長大,我們只能以自動幫她加薪和增加休假來表達無盡的感激。
    .
    我還記得,某個演講周,我在重感冒下連講了5天,回到家已攤在床上完全失聲,只見她讓我睡了一陣後,敲了敲房門,門一打開,是整盤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大碗我愛吃的海鮮羹,和還冒著煙我教她煮的驅寒黑糖薑母茶……你知道那真正的是家人了,家人從來都不只是血緣上狹隘的定義,而這樣的家人,不只出現在一個家裡,在一個城市,它是一整座島嶼的縮影,瑪莉亞是你,瑪莉亞是我,瑪莉亞也是每個飄洋過海的他,我們和移工們其實並無不同,都是在用勞力為同一個家、同一個城市、同一座島嶼共同努力,使其得以運轉順暢,只是他們承擔了許多更辛苦更低薪的工作,瑪莉亞是奮進的代名詞,它不該背負著歧視。你能想像,當這座島嶼沒有了移工,沒有了這些新住民的加入,會變成甚麼樣嗎?
    .
    阿琳媽媽離開台灣前,家族長輩們紛紛包了紅包謝謝她,我也另外準備了兩個紅包,一個要給她三月生日的小女兒,一個要慶祝她小兒子四月即將小學畢業,其實我是想謝謝他們,非常謝謝他們用孤獨的童年把媽媽分給了我們這麼多年,上車前,阿琳媽媽已是淚流滿面,我給了她一個很深很深的擁抱,我告訴她,隨時都歡迎回來看看阿公,看看阿嬤,看看我們,雖然她說回去後,想好好休息暫時都不會再回來台灣了,而旅行過的人都知道,說了再見,不見得此生真的會有緣再見上一面,但我知道我們都沒有遺憾了。
    .
    且相信總會有再見面的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都是瑪莉亞
    #WeAreFami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