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長期臥床護理問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長期臥床護理問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長期臥床護理問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長期臥床護理問題產品中有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晚來個問題測驗~ 天氣好熱啊!你喝水喝得夠嗎?正常人飲水量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0cc,(心臟病腎臟病患者需限制),如果以70公斤計算那至少要喝2100ml。 解渴是喝開水還是飲料?你愛喝含糖飲料嗎?你會喝酒嗎?喜歡冰涼的啤酒嗎?你喜歡吃火鍋、帶(剝)殼的海鮮、內臟、精緻食物嗎?有沒有偶爾覺得腳的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總審訂:蔣曉文 內容簡介: 老不起的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失智、失能、中風、插管…… 讓無痛高齡成為可能, 老化的千百種姿態,我都牽著你走!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居家照護書, 獻給所有擁有長照需求的家庭。 ▎...

長期臥床護理問題 在 保險知識型IG-Polida保立答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04:18:20

長照險重要嗎?​ ​ 📢去年6月,台中一名一歲女童遭保母猛摔施虐,導致雙眼失明、頭顱凹陷。女童求生意志堅強,卻成為全台最小植物人,只能一輩子躺在床上。​ ​- 👉照顧是一種”#用生命交換生命”的工作,台灣臥床最久的植物人,自17歲時的一場車禍開始,一躺就是47年,對照顧者而言,無非是一種傷害。​ ​...

  • 長期臥床護理問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9 21:29:02
    有 49 人按讚

    今晚來個問題測驗~
    天氣好熱啊!你喝水喝得夠嗎?正常人飲水量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0cc,(心臟病腎臟病患者需限制),如果以70公斤計算那至少要喝2100ml。
    解渴是喝開水還是飲料?你愛喝含糖飲料嗎?你會喝酒嗎?喜歡冰涼的啤酒嗎?你喜歡吃火鍋、帶(剝)殼的海鮮、內臟、精緻食物嗎?有沒有偶爾覺得腳的大拇指或手指頭關節紅腫痛?你抽血驗過尿酸嗎?
    今天訪視一位新個案,阿公80多歲,中風臥床有鼻胃管,可以稍微應答但是沒辦法很清楚,護理師職業病掃描第一眼評估就看到個案右手肘如柳丁大小的痛風石,我問:很痛嗎?阿公點頭。女兒在旁邊「加強」說:少年愛喝酒,痛一輩子,沒辦法啦!吃藥會稍微改善,但是一直拉肚子(秋水仙素),手腳關節好一點結果換屁股痛(腹瀉),現在要人照顧,我也很累,看他痛捨不得,吃了藥,尿布一天換7.8次,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醫師也沒招了!

    好der~為了避免大家以後痛風纏身,請仔細注意每日飲水量,不要吃太好,不要吃太補,不要喝太多酒或含糖飲料,火鍋少喝湯底,海鮮選擇種類,帶殼的控制一下,內臟類偶爾就好不要貪口,維持理想體重。希望沒人因為痛風發作而受苦,真的很痛,沒騙你。

    —————以下轉貼網路文章—————

    一. 前言:
      痛風古稱「王者之疾」、「帝王病」、「富貴病」,因為此症好發在達官貴人的身上,如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飲酒過量而飽受痛風之苦,使他無法走路和騎馬領兵上陣。頗為有趣的一點是在歷史上,患上痛風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嚮往的疾病,因為只有達官貴人,有權有勢的上流社會人士才有機會患上痛風(高尿酸飲食多數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此外,亦有認為痛風的發作是可預防癱瘓和中風等更嚴重的疾病。
      痛風」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典藉裡,因其疼痛來得快如一陣風,故由此命名。古代又稱「痛痹」,明朝虞摶所著醫學正傳云:「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名之耳」。

    二. 介紹:
      痛風(Gout; 學名:metabolic arthritis)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累積而引起的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又稱代謝性關節炎。女性一般在50歲之前不會發生痛風,因為雌激素對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後會增加發作比率。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在軟組織如關節膜或肌腱裡形成針狀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發作部位為大拇趾關節(這種情況稱為podagra),踝關節,膝關節等。長期痛風患者有發作於手指關節,甚至耳廓含軟組織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風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發作,可使人從睡眠中驚醒。痛風初期,發作多見於下肢的關節。

    三. 流行病學:
      說起「痛風」,在早年被民眾視為是「富貴病」,主要是因為它最容易出現在常吃大魚大肉的貴族或有錢人身上,也就是說對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根本是一種終身不可能罹患的疾病,就台灣地區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很少有痛風的病例發生。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地區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經濟大幅起飛,民眾的生活水準自然改善不少,優裕的生活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與毫無節制,使得昔日被稱「富貴病」、「帝王病」的痛風,有不斷增加、逐漸普遍化的趨勢。目前痛風在台灣地區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疾病,不但人數越來越多,發病年齡也越來越下降,據資料顯示最年輕的患者只有九歲,值得警惕;也因此現在痛風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搖身一變為應酬族、酒仙、肥胖人士常見的健康問題。

    四. 引起的症狀病因: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風的主因。研究指出在男性身上,血尿酸濃度愈高者,出現痛風症狀的機會愈高,血尿酸濃度超過每公合9毫克者,4.9%會出現痛風。近年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痛風與飲酒(尤其是啤酒)、過量的肉類海產(尤其是內臟及帶殼海鮮)攝取有關,近來的研究指出高糖(如碳酸飲料及果糖)會導致痛風。另一方面,維生素C,咖啡和奶製品則可能對阻止痛風的發生有所幫助。
    酒精引發痛風的原因是因為酒精在肝組織代謝時,大量吸收水份,使血濃度加強,使得原來已經接近飽和的尿酸,加速進入軟組織形成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炎症。一些食品經過代謝後,其中部分衍生物可以引發原來積蓄在軟組織的尿酸結晶重新溶解,這時可誘發並加重關節炎。此外,劇烈運動、肥胖及壓力亦會導致尿酸濃度上升,誘發痛風。

    五.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臟病變和尿路結石。臨床上可分幾個階段如無症狀症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中間緩解期和慢性痛風。
    1.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濃度過高,但無臨床症狀。此種狀態以後易引起急性痛風或尿路結石,且尿酸值愈高者愈易引起,但少數人則可能終生無症狀。在門診常可見病人把一切的關節或軟組織症狀,歸咎於尿酸過高,事實上有不少病人其尿酸過高是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2.急性痛風:是因沉積的尿酸鹽被白血球吞噬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易侵犯中年男性和停經後的婦女,早期時下肢關節較易受侵犯(少數病人則可能先侵犯上肢的關節),且愈周邊的關節愈易受侵犯。發病初期以侵犯單一關節為主,多以在第一蹠趾間關節(腳的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以後則可能有數個關節受侵犯。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疼痛,此時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痛風大多侵犯大腳趾關節,其他如足背、踝、膝、腕關節都可能發生。
    關節炎常在夜間發生且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急性痛風可能由於外傷、酒精、藥物、外科手術或急性內科疾病而誘發。這種突然的發作在數天到數周後即消失,但一年會發生數次,不過也有時候幾年才發生一次。

    3. 中間緩解期:指二次急性痛風中間之無症狀期間,病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急性痛風發作之間隔時間差異頗大,可長達十餘年亦可短至數個月,但往後之無症狀期可能愈來愈短。

    4. 慢性痛風:痛風者未經適當治療可能會變成慢性痛風,此時病人除有慢性關節疼痛外,亦常有痛風石沉積於關節內或軟組織。由於關節受破壞和慢性發炎反應常導致關節變形。 患者的關節、耳輪、皮下組織甚至內臟器官,因為尿酸鹽的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的凸起,稱作痛風石。痛風石沉積在關節會造成痛風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若沉積在腎臟亦會影響腎臟功能。

    5. 痛風性腎病變:尿酸鹽可能因沉積於腎臟而引起腎臟病變。痛風病人亦可能是因年齡增加、高血壓、尿路結石、腎盂炎等其他因素引起腎臟病變。

    6. 尿路結石:痛風病人常發生尿路結石,且其機會隨著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而增多。

    7. 其他相關疾病:痛風病人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和高脂血症。

    六. 結語:
      40歲以上者應定期健康檢查,接受血中尿酸值檢查,預防痛風。若患上高尿酸血症,除了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亦必須從生活與飲食杜絕一切痛風的誘因。減少進食動物性的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內臟類、非素食的高湯,植物性的高嘌呤食物則不必擔心),也需避免飲用過量酒精飲料,尤其是啤酒是痛風患者的禁忌。以長期來說更有效的飲食是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的飲食(低飽和脂肪、低鈉、低升糖指數、低精緻糖、蛋白質不要過多或過少,腎功能損失已經到一定程度的患者鉀及磷也不能過多),這樣也容易維持理想體重,減少肥胖問題。切勿暴飲暴食(包括盡可能的經常飲水、不要到口渴才喝水、用少量多次的飲水來達到充足的飲水)、飢餓過度,運動不足及激烈運動也會增加痛風風險。
      若痛風已經發作,則須立即檢測尿酸濃度、腎功能、血壓血糖及接受治療,並開始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第一次痛風是要開始預防這些疾病的信號),以免引起心肌梗塞、腦栓塞和痛風性腎病等併發症。

    https://www.scmh.org.tw/dept/lab/show/Preview/page-137.html

  • 長期臥床護理問題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8 14:47:41
    有 245 人按讚

    書店女工日記:疫苗有限,生命無價。

    端午前夕,衛福部一公布日本贈送的AZ疫苗開始配送到各縣市的訊息。連假後,無論如河AZ快打部隊出征了,打疾苗像打仗,加上剛打完疫苗,自己身體還承受疫苗副作用,回家都有一種很深的疲倦感,休息幾天終於有點力氣來寫日記。

    疫苗快打部隊之旅,像一場冒險,有些機構連聽都沒聽過,是這輩子不可能走過的足跡。我們只能先依循著google地圖找出大概的位置,確認每天執行的任務。

    有別於到大型疫苗站的定點支援,機構施打需要很強的機動性因應場地的限制,一個新的機構像開闢一個新的戰場,適當的安全距離和感控的考量…等,需要很多臨場判斷,讓注射流程安全流暢,避免不必要的感染。

    不論是傳統的施打方式(住民自行前來)、日本的「宇美町式」打法(長輩不動,我們動)、或是有些臥病在床的住民,得另外推著小推車,到床邊看診評估再決定是否打針,這些都難不倒身經百戰,有豐富施打流感疫苗經驗的淡水衛生所學姐。

    機構裡狹小的空間裡共用空調、無處可去的住民們,沒有條件的獨處空間,群居生活很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第一階段主要以機構為主,舉凡精神復健機構、養護機構、護理之家等等都是我們施打的對象。每次出去的團隊約4-5人,衛生所一人負責核對名冊及行政處理;醫師負責評估;女工一人負責抽藥;一人負責打針兼衛教。

    下針多達幾百人的情況下,會累積一種奇妙的手感,針頭打進肌肉的那瞬間,老弱婦儒的「針」感都不同,滑順的穿過人體組織,「快狠準」的打完,個案除了比較不痛之外,流暢迅速讓個案離開,可以減少接觸感染的機會。

    到了精神復健機構打疾苗,有幾位住民讓書店女工一度懷疑,到底是皮太厚還是針特別鈍,下針難以插入。原來許多住民長期施打長效針,三角肌都已硬化變形。

    長照機構裡盡是長期臥床攣縮的瘦弱老人,拉著治療車一一的到每位長者床邊檢查後施打,意識不清的長者需要照服員固定,否則一扭動針頭不長眼,都不知道會往那兒扎,過程中有位長輩譫妄咬了協助固定的外籍照服員一大口,雖然照服員口中喊著沒事,在場的人都感受到痛得令人心疼。

    接種疫苗死亡的負面新聞影響一些長輩施打意願,機構有少數老人拒打,粗估有1/20,身邊的長輩不打也大有人在。書店女工這一兩週順利施打完畢,去第二趟時都沒有聽到不良反應,其實施打前的評估很重要,例如:有病人血小板才九萬(正常值為 15~40 萬/mm3,)一直吵著要打、臥床病人當下沒發燒,但近日壓瘡增加、傷口不佳滲液多又髒、前天還發燒,這些狀況通通都被醫師評估退貨不能打。還有遇到更扯的為了想打疾苗,硬是隱瞞自己的病況,幸好機構工作人員都夠機警,隨時反映住民病情。

    張一成醫生每次出動都是大包小包的,裡面大多是急救裝備與藥物,他擔心要是疫苗發生急性過敏性休克,等到救護車來還是有點時間,怕搶救不及。只要病人或是機構人員提出服用某些藥物時,他會謹慎地跑去搜尋資料再三地確認後才放行施打,專業的態度讓人感佩。

    打完疫苗整理環境、盤點疫苗數量也是大工程,病人還會在旁擔心的問著各種問題,像是疫苗可能副作用的處理情形,又或是問著疫苗是哪一款…等,好在施打後的三十分鐘內都沒有發生急性的副作用,總算能安心地離開機構,脫下身上被汗水浸濕的防護衣。

    幾百劑的大量抽疫苗也是特別的經驗,每瓶疫苗平均可以抽10.7支,在不混瓶的狀況,謹慎點一瓶催到11支沒問題,運氣好還會多剩一些,有時候泡泡太多稍微靜置消泡抽到那0.1也覺得可貴,以前考試抽藥都還沒那麼認真,回家後除了手酸還覺得有點鬥雞眼XDD。

    疫苗隊冒著風險去打疫苗,卻發現衛生所並沒有防護衣的經費,用的是獎勵金採購,一個禮拜只能換一套,大家把焦點放在醫院裡的重症照護,然而及時守住社區前線,就可以減少社區感染的風險是很重要的。

    女工除了自己購置防護衣每日更換,也想辦法幫衛生所募集。感謝 來書店辨過活動的作家陳文玲一聽到消息,介紹了Emmy追劇時間之友會捐贈了200套防護衣,女工已轉交衛生所。在這疫情時刻,書店女工閱讀大塊文化出版社教宗方濟各寫的《讓我們勇敢地夢想》(Let’s Dream), 特別有感:

    「COVID-19帶來的,其實是一個讓事實終於由濁而清的瞬間,把我們從置身險境卻習以為常的麻木中驚醒過來。它也在邀請我們共同思考一些問題:我們把追求的目標從經濟成長換成人際關係的革新,反而可以創造出條件與空間,讓我們擁有一種前所未見,一種可以在地球能力範圍內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經濟模式?」

    這也是無論如河書店兼居護所,一直摸索著實踐的道路。書店這個月沒有收入,幸好房東減免五千不無小補,非常感謝他。路很長前方兇險,無論如河一起走下去,邀請大家加入河親支持書店。

    ps:圖為Akinori Oishi Drawaholic為書店創作的壁畫,支持河親方案於留言處~

  • 長期臥床護理問題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9 13:07:46
    有 581 人按讚

    之所以這次的新冠疫苗接種長輩死亡率看似比流感疫苗高,或許可以調查一下施打的長輩族群,是不是「行動不便、臥床、坐輪椅」的比例上升。

    老實說,很多不方便帶長者來醫院抽血的,都是家屬幫忙拿慢性處方籤,通常我們都會一再告誡非本人前來是不能這樣開藥的,但是少數幾次也會體諒家屬的不便而開立,因此這些「不方便頻繁到院就診」的長輩,可想而知有很差的藥物遵醫囑性,而且控制不好,都把藥物當有吃有保佑,家屬也覺得有幫拿藥就盡到義務。

    所以過去會來打流感疫苗的,很多都是自己本身來醫院就診的行動方便老人,他們的藥物遵醫囑性強,也都有固定三個月抽血追蹤。

    連「 #有疾病」都不方便來醫院抽血的老人家,你覺得會為了「 #無疾病預防用」流感疫苗特地跑來醫院打嗎?從我分享的內文可以看出,以往施打疫苗不良反應的,嬰幼兒遠大於老人,因為同樣是待在家裡,家屬帶小孩來打疫苗做預防,比帶老人來打的比例高太多了,因此過去老人打疫苗的不良反應死亡的案例比小孩少。

    許多臥床或行動不便長期待在家的老人,家屬的確覺得就算不打流感疫苗,不去群聚的公共場合其實被感染率也是低的。

    而現在,因為新冠死亡率攀升幾乎都是老年人,加上疫苗物以稀為貴,跟流感疫苗不一樣,好像有打有賺到、有打有保命的感覺,驅使了民眾把家中這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全部推出去施打,造成「 #慢性病控制不良」「 #有未診斷治療的心血管隱疾」的老人,在施打的分母中的比例上升(要知道這些幾乎都是過去根本沒來醫院就診跟抽血的),才造成「 #加重死亡原因」跟併發症的機率上升,並不是新冠疫苗本身的副作用比流感疫苗大,而是來接種的老人家的健康背景不一樣。

    以我過去居家訪視醫療的經驗,那些臥床要幫忙換管跟抽血及開藥的,其實三高的控制比在門診家屬來幫忙拿藥的好,但過去居家訪視被核刪的經驗不少,居家訪視的醫護人力也越來越少。

    這次的疫苗施打經驗,突顯高齡化社會未被妥善治療跟適時診斷的長輩越來越多的問題,最理想的「在宅健康老化」的目標,需要結合到府(抽血)的護理師跟啟動遠距醫療問診的醫師、關懷的個案管理師或社工轉介,需要的人力、經費跟搭配的軟硬體都是未來政府應該幫忙推廣跟投注經費的方向。

    行動不便的長者能在宅得到更好的照顧,才能真正節省到台灣的醫療資源跟醫療支出。

  • 長期臥床護理問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9-27 08:45:11

    本集主題:「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總審訂:蔣曉文
       
    內容簡介:
    老不起的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失智、失能、中風、插管……
    讓無痛高齡成為可能,
    老化的千百種姿態,我都牽著你走!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居家照護書,
    獻給所有擁有長照需求的家庭。
      
    ▎熟齡必備工具書,迎向無痛高齡生活!
    家中長輩的失智問題越來越嚴重,該送去機構還是請看護照顧?
    住家、醫院往返讓你疲於奔忙,有沒有更輕鬆的醫療選項?
      
      面對老化時代來臨,長期照護需求越來越多元,如何讓家中長輩安心度過晚年,照顧好長輩的情緒與日常生活,讓長者在家中也能實現無痛終老,都得由良善的居家照護開始!
      
      本書邀請長期照護研究權威,關渡醫院長照科主任蔣曉文護理師,進行專業審訂編修,讓照護之路走得更為輕鬆、自在之外,更兼具醫療實務的專業性。
      
    ▎照護現場知多少?「食衣住行」全方位協助技巧
      老了之後,希望住在哪裡,和誰一起住呢?現代人邁入工商社會,傳統大家庭互相照料的結構慢慢改變,因為工作、求學,無法一起住或親自照料的兒女越來越多,以前「在地老化」是自然現象,現在卻需要透過引進多方資源才能達成。
      
      本書中,囊括了長照長者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照護技巧,同時兼顧病患生理及心理需求,能輕易協助長者重拾尊嚴、安詳度過晚年。照護不該充滿壓力,輕鬆的居家照護從現在開始。
      
    ▎提升照顧品質,失能療護專屬聖經
      細菌感染灰指甲、長期臥床形成褥瘡,甚至面對阿茲海默症的父親,該如何穩定他情緒、避免走失或過量飲食的問題?生活中,居家照護有許多眉眉角角,不管是日常療護或是突發狀況處理,一本書幫你解決所有居家照護可能面對的困境!
      
    ▎居家照護後花園:長照家庭的真實告白
      面臨健康家人突如其來的病倒,從短暫住院逐漸走向失能的長期照顧,該如何平復,同時兼顧自己與家人的心情,將照顧納入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重新進行規劃,甚至調整回正軌,都是一大挑戰。同樣身為家屬,該如何度過情緒上的艱難?在照護上又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小技巧,本書特別收錄兩名不同長照家庭裡,照護家屬的心路歷程與真實告白,讓你在照護路上,不再感到孤單。
      
    作者簡介:蔣曉文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碩士
       
    現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長期照護科主任
       
    經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耕莘護理專科學校護理學兼任講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兼任講師
    亞東技術學院護理學兼任講師
    台灣腫瘤護理學會理事
    台灣長期照護護理學會理事
    台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學系兼任講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