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長期臥床心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長期臥床心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長期臥床心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長期臥床心理產品中有5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寫給自己和慢性病友們 老實說,六月底開始出現了乳房腫塊,加上懷孕諸多病痛,一路到確診罕見的醫生堪稱「炎魔」和有良性癌症之稱的「肉芽腫性乳腺炎」心中產生無數次絕望和負面的想法。 第一、這不是一般乳腺炎,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治療療程。第二、復發率高,一兩年都可能隨時復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總審訂:蔣曉文 內容簡介: 老不起的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失智、失能、中風、插管…… 讓無痛高齡成為可能, 老化的千百種姿態,我都牽著你走!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居家照護書, 獻給所有擁有長照需求的家庭。 ▎...

長期臥床心理 在 Ena Cheng (鄭伊娜)HK Artist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5:10:30

🥰我們一家三口第一個專訪👨‍👩‍👧剛巧在芊豆B十個月大出版啦!💕Happy 10 months 👶🏻🎂👏🏻👏🏻We love you💖 [經濟日報]《佗B無故肚痛四處尋醫無果 前亞姐鄭伊娜排除萬難誕女兒》 前亞姐鄭伊娜(Ena)與唱作歌手潘敬祖(Felix)去年初宣布懷孕喜訊,但Ena的佗B之路...

長期臥床心理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27 15:57:46

【心呼吸養成計畫】21天自我禪修/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 我是嚴長壽 在過去這一段時間 大概是2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一個挑戰 它不是戰爭它只不過是一次的疫情 可是在這個中間 我們看得到 許多的國家受到了非常大的 經濟上的損傷 許多公司因此而倒閉 許多個人...

長期臥床心理 在 成為自己的心理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8:59:46

: 嗨!3/19 #國際睡眠日 快樂!​ 你知道,你以為的「睡」得好, 其實只是「躺」得久嗎?​ ​​ 🔗 https://www.edh.tw/article/26587​ 健保署宣布3月1日起,將「多次入睡睡眠檢查」納入健保給付,即可提供疑似猝睡症的患者進行專門檢查,每人1年限檢查1次,可透過...

  • 長期臥床心理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9 20:12:11
    有 2,663 人按讚

    寫給自己和慢性病友們

    老實說,六月底開始出現了乳房腫塊,加上懷孕諸多病痛,一路到確診罕見的醫生堪稱「炎魔」和有良性癌症之稱的「肉芽腫性乳腺炎」心中產生無數次絕望和負面的想法。

    第一、這不是一般乳腺炎,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治療療程。第二、復發率高,一兩年都可能隨時復發,抗生素類固醇手術各種副作用會折磨病人身心。第三、醫界目前不知道確切的病因、也沒有標準的治療方式,都是「邊治療邊摸索」。

    不知道前方抗病之路要走多遠?

    我想這是所有慢性病患者和家屬最深的恐懼和痛苦吧?家裡有臥床的病患或是長期深受罕見慢性病折磨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前幾天有人留言說「乳腺炎」很常見叫我忍一忍、說我愛抱怨。奶爸立馬叫我不要回,把這種侵門踏戶惡意之人立刻封鎖,我只能說這個世界不缺「沒有同理心」的人。你會跟癌症病人、慢性病人、憂鬱症患者說叫他忍一忍嗎?

    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歷,不代表沒有發生啊!

    每個人健康狀況和運氣都不一樣,兩胎懷下來,真的是一胎天堂、一胎地獄,當我以前懷第一胎的時候,對於別人懷胎的受苦受難都很難有同理心,總回答「可是我都不會啊!」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我超沒同理心的真該死,難怪我現在有報應。

    經過這一關,我體會到在健康的時候,除了珍惜自己的福氣以外,對於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是否能更多同理、更多包容、更多溫柔。

    這世界不缺乏惡意的人,所以遇到善意的回應我們更要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眼光拉回現實生活,專注給自己和值得的人。

    前幾天在台灣肉芽性乳腺炎病友Line群中,幾個病友聊到這個病就是教會她們人生很多事要「學會放下」,放下「急著要治好」的心情,慢慢地跟它和平相處,慢慢地生活作息改變有一天會痊癒的。

    昨天和台大心理系畢業卻轉行投身中醫的醫師小妹聊天,她說:「姐姐,妳現在在倫敦抓一天的水藥錢要一千多台幣,一個月三萬多的藥錢,然後為了不相干的無聊人事物心情不好抵銷藥物的作用,不是很智障嗎?」此話一出,我豁然開朗,擁有心理學和中醫雙專業的她,總是能同時醫治我的身體和心靈。

    慢性病的折磨不只有身體也有心理的,我們可以任其打敗自己,更可以在其中形塑自己更堅強的生命力。

    願所有慢性病友們都能得到溫柔的回應和同理心。

    #為了孩子們
    #為了我愛的人
    #為了自己

    圖為娜娜第一次抱弟弟媽媽感動到鼻酸(產後是不是好多愁善感啊!)

  • 長期臥床心理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30 07:30:16
    有 44 人按讚

    《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長期臥床心理 在 鄭伊娜 ENA CH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8 20:46:25
    有 25 人按讚

    🥰我們一家三口第一個專訪👨‍👩‍👧喺今日芊豆B十個月大出咗啦!💕Happy 10 months 👶🏻🎂👏🏻👏🏻

    [經濟日報]《佗B無故肚痛四處尋醫無果 前亞姐鄭伊娜排除萬難誕女兒》

    前亞姐鄭伊娜(Ena)與唱作歌手 潘敬祖(Felix)去年初宣布懷孕喜訊,但Ena的佗B之路可謂難關重重、過關斬將,因多次肚子劇痛關係而經常出入醫院檢查。縱使接受超過20個醫生診治後,依然找不到肚痛原因,令她長期處於擔驚受怕的狀態,幸好最終順利迎接女兒誕生。

    前亞姐鄭伊娜與老公潘敬祖於2018年結婚,去年迎來愛情結晶品「芊豆B」Chindoubi Poon,一家三口十分幸福。不過,Ena的佗B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多數孕婦懷孕滿3個月就不再孕吐,但Ena直至懷孕半年,孕吐症狀依舊嚴重,以前喜歡吃的食物,當時一口都吃不下,毫無食慾,感到噁心、想吐,以致體重不升反跌。因此,她十分擔心會影響腹中BB的健康,但幸好,產檢時醫生指胎兒吸收到足夠營養,才令她鬆一口氣。

    肚痛緊急入院
    然而,踏入懷孕4個月,她面臨另一個難關,肚子突然劇痛,由救護車送院治理,但由於懷孕早期照X光會對胎兒健康帶來危害,故入院亦只能進行一些物理檢查。「當時躺也辛苦、站着又難受,最後要緊急入院,後來懷疑是急性盲腸炎,但因為大肚不能開刀,亦不能照X光。那時候,醫生一直不確認甚麼病症,最初更跟我說可能胎兒不保,嚇得我馬上大哭。」

    她形容孕期相當驚險,曾試過3星期內入醫院3次,接受詳細的檢查及觀察,又四處向逾20個中、西醫求診,卻始終找不到肚痛的原因,緊張萬分。期間外科醫生建議開刀「尋根究柢」,但Ena寧願忍痛也不願冒一絲小產的風險。她笑指自己屬於比較罕有個案,更被老公取笑要被醫院用來實驗。

    因疫情緣故,入院時老公不能陪伴在身邊,獨自在病房的她,除了承受着胎兒隨時不保的可能,更聽到其他病床傳來悲慘的哭聲,導致心理壓力極大,每天都以淚洗面。「我聽到醫生說要為孕婦流產的整個過程,令我心痛得也忍不住哭。還有一次,一位媽媽在廁所為我加油打氣,她跟我說,她的胎兒跟我的一樣周數,但前兩日她BB夭折了,可是她卻鼓勵我,非常難受。」

    體會母愛偉大

    在病房內,她不只見證到人生百態,更真切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回想起懷孕期,她直言找不到肚痛原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找到原因,有機會是急性盲腸炎,胎兒恐怕不保,更可能母女都有事,連我也會有危險。本來以為只有古代懷孕才會半隻腳踏入鬼門關,但原來現代也是一樣。」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後來離預產期前兩個月,她產檢時發現其子宮頸變短,需要多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否則就有早產危機。她說:「原本打算拍攝孕照,但醫生指我行走15分鐘以上也不行,由那天起,我開始留在家安胎,直到後期,醫生指胎兒已經穩定,才急忙約拍孕婦照留念。」就連生產前幾天,也因為穿羊水,需要進行緊急剖腹產,可謂有驚無險。

    對她來說,孕期是一條崎嶇路,除了種種身體不適,心情更是長期起伏不定,醫生也懷疑她患上產前抑鬱症,於是馬上安排心理學家跟進輔導。而作為另一半的Felix,也有給予鼓勵與支持,伴她度過產前抑鬱。「老公的陪伴很重要,時常跟我聊天,孕期也有很多擔心的情緒,但他盡量都在家工作,不會讓我自己一個孤零零在家,給我很大的安全感。」

    正所謂為母則強,從前弱質纖纖的Ena,成為母親後身心變得更強壯,Felix也感受到老婆的轉變:「以前無論工作上或家庭關係,我都可以給予她支持,但我無法體驗到她懷孕的不舒服,即使我說一些安慰的話,都只是安撫她當下的情緒。但這個過程,的確令我們夫妻感情變得更好,更加學會體諒、包容對方。現在,她明顯變得成熟,在解決困難時不至於太慌張。」

    終於,幾經艱辛,兩人去年底迎來女兒的出世,在疫情環境下,身為新手爸媽的他們選擇不聘用家傭,親力親為照顧女兒,導致均患有嚴重「拇指狹窄性腱鞘炎」,俗稱「媽媽手」。Felix說:「我們因為有爸爸手和媽媽手都要看醫生,老婆要打針,而我就要做職業治療,現在執筆寫字也會痛。」

    一直希望有兩個孩子的兩夫妻,經歷了極度難捱的孕期,Ena依然心有餘悸,坦言曾一度打消二胎的念頭,因不想再經歷一次痛苦。但是,看着女兒日漸長大,她又改變了想法,期望之後為女兒添弟妹,互相陪伴着長大。

    多謝 經濟日報 嘅訪問 💖) #經濟日報 #新手爸媽 #孕媽媽 #新手媽媽 #新手媽媽日記 #孕期紀錄 #孕期 #family #親子專訪 #親子日記 #生產日記 #媽媽 #媽咪 #香港媽媽 #香港媽咪 #藝人 #藝人媽媽 #鄭伊娜 #唱作歌手 #歌手 #人生導師 #潘敬祖 #芊豆B #產前抑鬱 #love #為母則強 #懷孕 #懷孕日記 #10個月寶寶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017397/%E4%BD%97B%E7%84%A1%E6%95%85%E8%82%9A%E7%97%9B%E5%9B%9B%E8%99%95%E5%B0%8B%E9%86%AB%E7%84%A1%E6%9E%9C%20%E5%89%8D%E4%BA%9E%E5%A7%90%E9%84%AD%E4%BC%8A%E5%A8%9C%E6%8E%92%E9%99%A4%E8%90%AC%E9%9B%A3%E8%AA%95%E5%A5%B3%E5%85%92

  • 長期臥床心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9-27 08:45:11

    本集主題:「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總審訂:蔣曉文
       
    內容簡介:
    老不起的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失智、失能、中風、插管……
    讓無痛高齡成為可能,
    老化的千百種姿態,我都牽著你走!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居家照護書,
    獻給所有擁有長照需求的家庭。
      
    ▎熟齡必備工具書,迎向無痛高齡生活!
    家中長輩的失智問題越來越嚴重,該送去機構還是請看護照顧?
    住家、醫院往返讓你疲於奔忙,有沒有更輕鬆的醫療選項?
      
      面對老化時代來臨,長期照護需求越來越多元,如何讓家中長輩安心度過晚年,照顧好長輩的情緒與日常生活,讓長者在家中也能實現無痛終老,都得由良善的居家照護開始!
      
      本書邀請長期照護研究權威,關渡醫院長照科主任蔣曉文護理師,進行專業審訂編修,讓照護之路走得更為輕鬆、自在之外,更兼具醫療實務的專業性。
      
    ▎照護現場知多少?「食衣住行」全方位協助技巧
      老了之後,希望住在哪裡,和誰一起住呢?現代人邁入工商社會,傳統大家庭互相照料的結構慢慢改變,因為工作、求學,無法一起住或親自照料的兒女越來越多,以前「在地老化」是自然現象,現在卻需要透過引進多方資源才能達成。
      
      本書中,囊括了長照長者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照護技巧,同時兼顧病患生理及心理需求,能輕易協助長者重拾尊嚴、安詳度過晚年。照護不該充滿壓力,輕鬆的居家照護從現在開始。
      
    ▎提升照顧品質,失能療護專屬聖經
      細菌感染灰指甲、長期臥床形成褥瘡,甚至面對阿茲海默症的父親,該如何穩定他情緒、避免走失或過量飲食的問題?生活中,居家照護有許多眉眉角角,不管是日常療護或是突發狀況處理,一本書幫你解決所有居家照護可能面對的困境!
      
    ▎居家照護後花園:長照家庭的真實告白
      面臨健康家人突如其來的病倒,從短暫住院逐漸走向失能的長期照顧,該如何平復,同時兼顧自己與家人的心情,將照顧納入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重新進行規劃,甚至調整回正軌,都是一大挑戰。同樣身為家屬,該如何度過情緒上的艱難?在照護上又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小技巧,本書特別收錄兩名不同長照家庭裡,照護家屬的心路歷程與真實告白,讓你在照護路上,不再感到孤單。
      
    作者簡介:蔣曉文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碩士
       
    現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長期照護科主任
       
    經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耕莘護理專科學校護理學兼任講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兼任講師
    亞東技術學院護理學兼任講師
    台灣腫瘤護理學會理事
    台灣長期照護護理學會理事
    台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學系兼任講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