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重症肌無力會好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重症肌無力會好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重症肌無力會好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產品中有5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掃除搬重物撇步 祝大家牛年行大運!大家都順利渡過大掃除了嗎!許多人過年期間陸續都有勞動和搬重物的機會,但別人在開心放假,你卻是整個年都在痠痛中渡過嗎?其實掃拖、擦窗戶、搬重物都是有撇步的,連抹布大小的選擇都有眉角,今天我們就來教大家大掃除時掃得乾淨、動得聰明的重要觀念!!🤜🏻🤛🏼🔜🔜 #分享給更多...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Yang.AT|運動訓練?健康知識分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2:06:16

​ #YangAT線上讀書會#記得看到最後​ 大家敲碗的扁平足後續來囉❗️​ 還沒看過扁平足基礎介紹的#腰痛竟然跟腳底有關​ 記得回去先看過再看這篇喔❗️​ 這次🐑老師就針對大家提出的疑問來解惑❗️​ -​ ​ 🦶扁平足大致分類​ ​ 📍柔性 (Flexible)​ * 足部不承重(站立)時有足弓​...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李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4 09:47:18

每個為了孩子奔波的父母,是無止境的犧牲和忍耐..... 而您是否曾經遇過家人住了院,住過加護病房或開了刀,原本的疾病都治療好了,明明就沒有傷到腳,#但出了院卻坐上輪椅? —————————————————— #門診來了一位媽媽推著輪椅緩緩進來,輪椅上坐著一位18歲年輕男性,整整一個多月,男孩生活起...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李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04 09:47:18

#鬼門關前走一回出了院卻不會走了? 常常聽很多人說,家人上次因為開心臟或是肺炎住了院,出了院就不會走了。 你知道如果重大疾病住過加護病房或開刀,住了院之後明明原本的問題都治療好了,但是卻從原本可以爬山變成坐輪椅,原本可以生活自理,變成需要請看護外傭,整天只能躺床,以上這些問題是為什麼嗎? ————...

  •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07:31:00
    有 30 人按讚

    ▣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0 07:30:01
    有 402 人按讚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2020年6月夜幕低垂,忙完門診又接連開兩三個會議的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剛回到家就接到W病患家屬電話。「謝醫師,我覺得他這次也許撐不過了!我先生情況還好的時候,有交代要把他的身體給你,可能要麻煩你幫我們安排」
      
    同時罹患「重症肌無力症」與「類澱粉神經病變」兩種罕見疾病。時隔數月談起往事,謝松蒼教授還是忍不住眼眶濕潤。那時候我跟家屬說我們再盡力看看。第2天就安排W轉院,沒想到進來幾個小時,他就走了。面對家屬強忍哀傷說:「我先生交給你,這樣我就放心了。」謝松蒼深深吸口氣緩和翻騰的情緒,語氣堅定地安慰W太太:「接下來就是我的功課」
      
    謝松蒼教授清楚知道自己片刻都不能耽誤,隨即召集「腦庫小組」把握黃金6小時完成取腦,再做每個腦區神經組織切片,並進一步染色處理,「我們的功課就是做好病理診斷,妥善保存他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科學家嘗試從裡面研究找出治療藥物。」透過家屬協助,W先生如願化身醫學院大體老師,也成為試運作剛滿周年的「臺灣腦庫」第3位捐腦者。
      
    ■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
    病友家屬、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朱穗萍說:『我們病友願意捐腦,但我們國內缺乏腦庫,我們希望在生命最後,將最珍貴的腦貢獻出來,就希望能夠破解或加速腦部研究的管道』
      
    朱穗萍指出,自己一家七口就有六口患有小腦萎縮症,只有自己正常,希望發生在她身上的悲劇不要發生在別人家。她說,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帶病基因隱藏在社會各角落,期盼能早日找到疾病破解方法[1]。
      
    ■腦庫計劃獲各界相挺
    2017年,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宋秉文因應小腦萎縮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病患與家屬敦促,決定根據歐美經驗發起籌設臺灣腦庫。在籌備會議上,宋秉文用懇切的眼神看著謝松蒼,「為了讓病友圓夢,能不能由謝教授領導規劃這件事情?」平日忙著門診,還兼顧研究教學的謝松蒼,沒拒絕這個艱困任務,反而二話不說當場答應。「因為這是老師的夢想,也是病友的夢想」
      
    謝松蒼始終記得1995年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台灣大學任教,當時的醫學院副院長陳榮基交給他的首項任務,就是協助規劃建置腦庫,但寫好研究計劃送到相關部會審查卻未通過,籌設腦庫就此石沉大海,「老師到現在還常常在LINE寫說,這是他在退休前沒有完成的夢想!」[2]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腦庫提供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腦庫」是什麼?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庫或是器官捐贈,腦庫應該是陌生的字眼,但是它和血庫與器官捐贈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
      
    類似的是,腦庫和血庫、器官捐贈都是來自於民眾的捐獻,是大愛的表現;不同的是:在於捐獻的時機和目的,血庫是隨時可以捐血,器官捐贈發生在意外腦死判定之後,可以移植器官救人,但是腦庫的腦組織取得有時間限制,提供作為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而非作為移植之用。
      
    腦是非常精密的結構,每一個腦區都有特定的功能,所以在生前是無法取得腦組織的;所有腦組織的捐獻,都是在這些有大愛的民眾,往生之後才能捐獻出來作為研究之用,以開發新的藥物治療為目的。
      
    從這個觀點來看,腦庫和我們所了解的其他捐獻,包括「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就非常的類似。大體老師是在民眾簽署同意書,往生以後,由家屬捐給學校,作為醫學院學生學習解剖實習之用,用來了解人體的三度空間結構。
     
    器官捐贈則常是發生在意外之後,家屬感於這些民眾生前希望幫助其他民眾的大愛,把往生者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民眾移植。所以,器官捐贈可以給予受贈民眾新的生命和生活品質。
     
    相對於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腦組織捐贈者的大愛更為廣泛,因為經由這些研究,發現的治療藥物,可以嘉惠所有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
      
    ■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研究
    簡單的比喻,大體老師的捐贈造福了醫學院學習解剖的學生,器官捐贈可以讓數個或者數十個病友得到新的生命。但是腦組織的捐獻,因為新的藥物開發,可能造福千千萬萬的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這樣的大愛,影響更為深遠!也因此先進國家,從 1960 年代開始,就以政府的力量,有系統地設置腦庫,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為研究的標的。
      
    為什麼需要使用人腦來做研究,難道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細胞培養、動物實驗,相對於身體其他的器官組織,腦神經是最精密的,各個不同的腦區,掌管不同的功能,有些負責運動、有些負責感覺、有些負責語言,特別是情緒等的表達,如此複雜的分區,在動物和人有相當大的差別。
      
    在很多動物實驗上,可以發現有效的治療,但是到了人體試驗,卻無法成功,就在於動物的腦組織和人類的腦組織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在基因、蛋白質的組成,以及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結構。
      
    也因此,所有在動物實驗上面證實有效的藥物要到人體試驗之前,都必須經過驗證,也就是需要使用人腦的組織作為實證。比如,這一個蛋白質在動物實驗上發現是有增加,那麼在病人的腦組織是否有同樣的變化,如果有同樣的變化,那麼進一步的人體臨床實驗就有可能。
      
    ■那麼收集這些人腦的組織,真的有實際上的用途嗎?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阿茲海默病的失智症。在 1980 年代,美國神經科學家,注意到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底部有乙醯膽鹼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阿茲海默病人很早就消失退化,也因此,建立了乙醯膽鹼學說。
     
    有了這樣的分子標的,包括科學研究者和藥廠,就迅速的以乙醯膽鹼作為標的開發藥物。到了 1990 年代,第一個阿茲海默病失智症狀的藥物就進行臨床試驗,而且顯示可以有效地延緩失智症的進行。
      
    到目前為止,乙醯膽鹼藥物也是在阿茲海默病使用最廣、最有療效的藥物,這一個現象說明了腦庫對於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各式各樣的疾病隨著年紀增加,盛行率都有提升,這當中最嚴重的就是神經退化疾病,全世界大規模的調查顯示,在 80 歲之後,半數以上的神經疾病,都是神經退化疾病或是神經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神經罕見疾病則包括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的漸凍人)、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等等。
      
    這些疾病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這是全世界各國政府的研究單位和藥廠在極力開發的領域,而要從事這些研究、開發藥物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人類的腦神經組織[3]。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
    曾因罹患肝癌引發嚴重內出血,被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現在每過一天就賺到一天的謝松蒼教授從不覺得肩上背負著這麼多病友和家屬的愛心與期待,是沉重的壓力。
     
    「我只是有個夢想,要幫他們完成這件事情。我也知道自己可能完成不了,但每天走一小步,讓更多人認同這個理念,即使我退休了,還是有人會接棒繼續下去。如果我們今天連一步都沒有踏出去,30年後還是零」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謝松蒼站在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前,娓娓訴說臺灣腦庫的規劃藍圖與願景,「這個腦庫不屬於現在的任何一個人,而是屬於我們的下一代!」眼光停在「無語良師」牆上的台大醫學院前院長謝博生的名字上,謝松蒼平靜地說:「我也希望可以像謝教授一樣,生前是老師,往生以後也是老師」[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台灣神經科學家攜手號召捐腦、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78928
    ∎[2] ( 蘋果新聞網 )「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3]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謝松蒼」〔 健康世界 / 109年8月號〕:https://www.health-world.com.tw/main/home/tw/thishealth_edit.php?id=1860
      
    ➤➤照片
    ∎(蘋果日報)「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凝望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謝松蒼希望臺灣腦庫也能立牆紀念每個捐腦者(李宗祐攝)。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建置策略】
    在高齡化社會的年長族群中,腦與精神疾病,特別是神經退化常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歷程。其伴隨的失智、失能以及相關的健康與生活風險,對個人以及家庭造成莫大的負擔。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探索神經退化的病理與預防機制,而健康與疾病人腦的收集可提供腦科學研究的平台,對於腦與精神疾病的防治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遺憾的是,國內至今並沒有收集國人腦與相關組織的機構。臺灣必須盡速建立腦神經組織庫,趕上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精進高齡醫學並參與長照規劃,預防神經退化與精神疾病對於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10-7/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臺灣腦庫 #腦庫 #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 #謝松蒼

    臺灣腦庫協會 / 臺灣大學醫學院 / 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Yang.AT 運動知識分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07:17:11
    有 3 人按讚

    #Yang.AT線上讀書會#記得看到最後​
    大家敲碗的扁平足後續來囉❗️​
    還沒看過扁平足基礎介紹的#腰痛竟然跟腳底有關​
    記得回去先看過再看這篇喔❗️​
    這次🐑老師就針對大家提出的疑問來解惑❗️​
    -​

    🦶扁平足大致分類​

    📍柔性 (Flexible)​
    * 足部不承重(站立)時有足弓​
    * 承重後足弓就會消失​
    * 常見原因為脛後肌失調、年齡增長、體重增加、神經肌肉病變...等​
    * 約佔9成的人屬於此類​

    📍僵硬性 (Rigid)​
    * 不論有無承重(站立)皆沒有足弓​
    * 主要是先天的跗骨結構異常、神經肌肉病變或家族遺傳所造成​
    * 大多數患者在早期會發生症狀,需接受積極治療​

    🌟目前扁平足的分類名稱有許多種(功能性、假性、後天、柔韌性...),皆為大同小異,此處以文獻常見關鍵字為主要分類。​

    🦶扁平足疑難解惑​

    1️⃣赤足是不是就能訓練出足弓❓​
    赤足運動多年來仍然有許多爭議,但目前沒有有效的證據顯示長期光腳就能訓練出足弓,但有學者認為孩童過早地穿鞋可能會降低足底肌群的發展。​

    2️⃣扁平足不能運動❓​
    扁平足的患者確實比較容易在久站久走後感到不適,​
    但是還是有很多優秀選手是天生的扁平足,所以如果沒有嚴重症狀,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3️⃣扁平足還有救嗎❓​
    發育中的兒童與青少年,若是柔性扁平足有透過腳整與訓練改善,​
    但成年人改善幅度較小,建議透過放鬆緊繃肌群,與訓練獲得狀況改善。​

    ❤️可以如何改善:方法 1.​
    因為扁平足容易限制踝關節活動度,根據嚴重的程度建議以下幾種做法,可以幫助你在運動時降低不適感的發生:​
    #1 使用肌貼​
    * 將肌貼的張力拉致50%以上​
    * 沿著足弓外側向內側足弓貼上​
    * 繞過腳背並結束在跟骨上方​
    * 如果有拇趾外翻,可以在大拇指外側再貼一條​
    * 建議運動後即撕掉,避免皮膚受傷​

    🧡可以如何改善:方法 2.​
    #2 半訂製鞋墊​
    因為每個人的足部形狀與塌陷程度會有差異,建議至專門的鞋墊製作門市或物理治療所經過儀器診斷後訂製:​
    ✅好的鞋墊,需要符合自己的腳型與需求,能給予足弓有效的支撐,後跟穩定不晃動,前腳柔軟有彈性。​

    💛可以如何改善:方法 3.​
    #3 訓練臀中肌與足底肌群​
    足弓塌陷也與臀中肌、脛後肌無力有關,建議在訓練足底肌群的同時,也可以納入臀肌的誘發訓練,減輕運動中的不適:​
    ✅臀中肌誘發:使用彈力帶做深蹲側向行走 ​
    ✅足底肌群訓練:腳趾朝腳跟的方向弓起將毛巾抓起​

    -​
    ⚠️扁平足是常見的足部變形,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產生症狀,而且有些人不見得雙腳的塌陷程度一樣。若是家中孩童8~10歲已被醫生診斷是扁平足,建議採取積極治療避免成年後難以矯正喔❗️​

    *---- 。---->Yang.AT線上讀書會<---。----*​

    Yang.AT第二次的線上讀書會來囉‼️跑步🏃是很多運動新手開始接觸的第一項運動,但是要如何跑得快❓跑得有效益?這其中也是有許多竅門的❗️這次我們邀請到優秀的長跑教練兼選手,來為我們分享與解惑,期待和你們一起討論分享獲得更多新知識❗️為了保持書會的品質,所以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主題:《從健身到跑步大不同,新手該如何上手?》​
    🧑🏻‍🏫講師:李翰暄 講師​
    📅日期:8/21(六)20:00~21:00​
    💻通訊平台:Google meet​
    📝報名方式:填寫google表單,收到E-mail才算報名成功​
    💥報名費用:200元,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表單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Ep-asazDSjEBP7dCTZ3G3D9wDRoK-GeSLn-z9Cn9p6kzi2Q/viewform?usp=sf_link​

    期待和大家一起在線上,收穫新知識!​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shoulder #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運動#健身#重訓#心理#健康#健康#肌肉#慢跑#馬拉松#扁平足#運動知識演講#讀書會

  •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2-13 09:30:13

    #掃除搬重物撇步 祝大家牛年行大運!大家都順利渡過大掃除了嗎!許多人過年期間陸續都有勞動和搬重物的機會,但別人在開心放假,你卻是整個年都在痠痛中渡過嗎?其實掃拖、擦窗戶、搬重物都是有撇步的,連抹布大小的選擇都有眉角,今天我們就來教大家大掃除時掃得乾淨、動得聰明的重要觀念!!🤜🏻🤛🏼🔜🔜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痠痛舒緩伸展術
    肩頸伸展:https://youtu.be/yDCjiaRlK9g
    腰臀伸展:https://youtu.be/v2b_8bUmhbE
    手臂、手腕伸展:https://youtu.be/IfduiRM6HE4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什麼錯誤打掃姿勢讓你總是腰痠背痛?
    🔸增加效率及減少痠痛的正確打掃姿勢!
    🔸搬運重物的正確姿勢!
      

    #影片大綱
      
    🔸什麼錯誤的打掃姿勢讓你總是腰痠背痛?
    ▫掃地拖地的過程中過度彎腰
    ▫直接彎腰搬重物
    ▫擦拭高處櫥櫃及窗戶時踮腳、過度拱腰或是仰頭
      
    🔸減輕腰痠背痛的正確姿勢
    ▫掃地拖地的正確姿勢:雙腳一前一後站成弓箭步,調整掃把或是拖把的握柄長度讓腰部不用過度彎曲,然後利用弓箭步前腳大腿的力氣,將膝蓋彎曲、伸直達到動拖把的目的,這樣的姿勢可以有效降低腰部肌肉及腰椎椎間盤的負擔!
    ▫搬運重物的正確姿勢:雙腳一前一後蹲下,將重物靠近身體的重心,利用核心肌肉及大腿的力氣將重物搬起,絕對要避免直接彎腰將重物搬起!
    ▫擦拭高處櫥櫃及窗戶的正確姿勢:利用長柄抹布及弓箭步的姿勢,降低踮腳、拱腰、仰頭的機會,以降低肩頸痠痛及腰痠背痛的機率。
    ▫抹布大小的選擇:選擇跟自己手掌大小差不多大小的抹布,這樣在使用及擰乾的過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手腕的壓力。
      
    🔸大掃除也是可以「分期付款」的
    ▫分區域、分次、分天進行打掃工作
    ▫家是大家的,應一起分攤打掃日程
    ▫灑掃工作結束也應該配合簡單的伸展避免痠痛發生喔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王培樺。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王培樺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01 18:10:23

    #居家運動術 #追劇也能動 下雨潮濕、烈日曝曬或是躲避疫情!我們時常不方便出門運動,該怎麼辦?漸漸在家待得愈久,肢體也愈來愈僵硬、痠痛!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護理師詠荃,陪你一起在家動起來,一面追劇也能做唷!🤜🏻🤛🏼🔜🔜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為什麼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視?又該在什麼姿勢下看?
    🔸可以一邊追劇一邊進行的簡易運動!
    🔸當你看新聞看到無比焦慮的時候該怎麼辦?


    #影片大綱

    🔸你追劇的姿勢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視?
    ▫如何選擇適合的椅子高度?
    ▫到底該怎麼好好地坐著?

    🔸簡易居家運動
    ▫弓箭步: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一腳向前跨出弓箭步並微蹲,前側腳大腿與臀部感覺到微微收緊,後側腳趾朝前,腳跟踩地,至小腿有些微
    緊痠感即可,鍛鍊過程中,身體應保持直立、肚子收緊、肩膀自然放鬆、下巴微收,此姿勢可以維持10秒,但切記要保持呼吸,10秒後前腳用力將身體帶回,換腳重複一樣的動作,此運動可以反覆進行10回。
    ▫擴胸運動:將雙手在身體的後方交握,將肩胛骨往後、往下夾緊,可以想像一下背中間有一張紙,而我們的肩胛骨要去把它夾緊的動作,
    這樣的動作維持10秒,保持呼吸。但當我們在做擴胸運動的時候,要擴展的是胸口的肌肉,而不是肚子,所以我們的肚子要記得收緊收好,肩膀則是往後往下夾的方向,下巴也要記得微收,此運動也可以反覆進行10回。

    🔸情緒焦慮時可進行的呼吸練習
    1. 吸二吐四的呼吸節奏
    2. 在吐氣的時候觀察自己並逐步放鬆身體
    3. 藉由呼吸練習將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 黃詠荃。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黃詠荃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居家防疫 #居家運動 #追劇 #腰痠背痛 #知識+ #姿勢+ #神經很有事 #安全距離 #社交距離 #良好姿勢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 重症肌無力會好嗎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4-24 19:45:12

    #好睡 #枕頭擺位術 枕頭擺得好,睡覺沒煩惱!枕頭高或低、到底軟硬怎麼選?很多朋友有這樣的經驗:一整天活動後,好不容易可以躺下休息了,卻怎麼躺都不對勁!一下子覺得枕頭太高,脖子會痛,一下子覺得腰沒有支撐,痠到不行,換個姿勢側躺,肩膀卻在抗議!你也受夠了怎麼躺都不舒服嗎?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跟俐彣一起走入你的臥室,為你「枕」療吧!🤜🏻🤛🏼🔜🔜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鄭淳予醫師的睡眠著作《#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http://bit.ly/39RppVm
    本書上市即登:博客來-醫療保健書暢銷排行榜Top1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枕頭軟硬、高低要如何選?如何躺?
    🔸完美支撐身體的終極夢幻枕頭擺法!
    🔸枕頭還可以幫你消水腫?


    #影片大綱
    🔸如何挑選枕頭 00:42
    ▫枕頭軟硬:依個人喜好,但必須能提供頭部及頸部良好支撐
    ▫枕頭高低:頭部往下掉表示枕頭過低,下巴與胸骨過近表示枕頭過高;正確的躺法是自側邊看,頸椎與頭部呈水平

    🔸輔助性的枕頭擺位01:31
    ▫腰痠的枕頭擺位:腰痠時,將毛巾捲或枕頭直接墊於腰下是錯誤的。正確做法是取一枕頭放在大腿及膝蓋下方,令膝關節及髖關節呈現微彎,如此腰便能平貼床面放鬆。
    ▫消水腫枕頭擺位:白天久坐、久站者,晚間若有小腿腫脹之情況,可取兩個枕頭均勻墊於小腿下方。記得枕頭範圍須涵蓋至膝蓋下方,使膝蓋微彎,並且使小腿位置高於心臟。

    🔸其他睡眠姿勢 02:44
    ▫側躺:側躺時,枕頭須將頭部墊高至臉與身體呈現一直線。若要增加舒適度,可取一枕頭夾在大腿間,使下半身放鬆;另可懷抱一個較扁或圓筒狀枕頭,提供手部及肩膀良好支撐。
    ▫趴睡:趴睡時,頭部因需要呼吸必須轉向某一側,長期之下對肩頸部將產生不良影響,故不建議。

    🔸加強支撐的枕頭擺位 03:37
    部分人因肩頸肌肉緊繃或者肩關節痠痛而難以將肩膀平放於床上,此時可以利用交疊的枕頭使頭、頸、肩膀、肩胛骨、脊椎都能有良好支撐。須注意的是,因肩胛骨不會過寬,故枕頭不會九十度交疊,而是採上部交疊,尾部相接的擺法。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 汪俐彣。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汪俐彣
    後製剪輯: 汪俐彣。謝劭玟


    #枕頭 #睡覺 #睡眠 #一夜好眠 #好睡 #腰痠 #消水腫 #水腫 #側躺 #趴睡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