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醫師科學家組分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醫師科學家組分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醫師科學家組分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醫師科學家組分數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唐鳳、羅一鈞和薛瑞元都是傳奇性人物,我們的防疫團隊都是頂尖人才,他們的共同點EQ高又親民 反觀…常自稱科學家智商157的柯文哲根本不能比 轉好文: 真正的聰明與能力不需要老在嘴上吹噓,本文簡單介紹三個政府內值得認識的人物,資料來源從網路收集整合。#已經非常簡單介紹卻還是文很長 台灣第一位數位政...

醫師科學家組分數 在 Peace And Yummy 和平與美味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7-09 17:44:07

總害怕自己生病😷嗎?萬名醫界權威👨‍⚕️告訴你長壽的秘密🤫! ¥ 美國責任醫療醫生委員會 (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 ,簡稱PCRM),是一個倡導素食的非營利組織,會員有12,000名醫生、醫學專家和175,000名包括營養師等醫療人...

  • 醫師科學家組分數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7 20:41:36
    有 4,103 人按讚

    唐鳳、羅一鈞和薛瑞元都是傳奇性人物,我們的防疫團隊都是頂尖人才,他們的共同點EQ高又親民

    反觀…常自稱科學家智商157的柯文哲根本不能比

    轉好文:
    真正的聰明與能力不需要老在嘴上吹噓,本文簡單介紹三個政府內值得認識的人物,資料來源從網路收集整合。#已經非常簡單介紹卻還是文很長

    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世界知名的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 #唐鳳,5歲開始閱讀各國經典著作,小一解出聯立方程式,八歲開始從書籍上學習程式設計,也開始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小學時學習跟思想遠遠超過同年齡人,被允許上課期間自行到圖書館閱讀,後來被建議轉入資優班,在資優班依然非常優秀屢遭排擠,以及一些適應不良的因素後來轉學過好幾間小學,最後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講師楊文貴建議與安排之下,一周三天在小學上課學習與同學間相處的人際關係,另外三天前往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滿足求知慾望,學習特別安排的高深知識內容,這時候她只是小學生。

    國中一年級時,憑藉著自己設計的電腦程式贏得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第三名,獲得保送第一志願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資格,但就學不久後在 #全球資訊網 認識網路的無限可能,能與研究人員討論最新的知識技術,發現課本內容過時,對教育的想法有所轉變,決定輟學離開傳統學校教育而在家自學。

    14歲與其他人共同成立資訊人文化事業公司,初期以出版電腦書籍為主,隔年唐鳳創作出能在網際網路搜尋資訊的應用軟體「搜尋快手」,12月資訊月展覽會場推出後,立刻受到電腦族群關注,不到1個月便銷售1萬多套。

    16歲起投入實務工作成為網際網路創業家,獲得旺宏電子董事長、宏碁元老、英業達集團主管等資訊圈著名人士擔任顧問協助,甚至讓英特爾投資成為股東之一。

    而後前往矽谷多次創立與出售公司,33歲時唐鳳完Socialtext公司和蘋果公司交接工作任務後決定退休回台,但回台後繼續轉而擔任蘋果等公司的顧問採取遠端工作模式,每小時的顧問費為於1塊比特幣等價的貨幣。以及投入公共領域和公民科技社群的開發專案。

    2014年至2015年間擔任行政院虛擬世界法規調適計劃顧問,也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開放資料諮詢委員會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同時與法國外交部、法國經濟財政部、巴黎市政府、西班牙馬德里市政府在數位治理領域合作。2016年8月,行政院院長林全任命曾有網路創業經驗的唐鳳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本段直接擷取自維基百科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 #國民女婿羅一鈞,小學唸了五年因成績優異跳級就讀國中,高中考上建中後跳級 #以全國榜首成績進入台大醫學院只花6年即畢業。

    2001年9月放棄國軍醫官資格,轉而報名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的徵選,自願到非洲馬拉威擔任外交替代役,2003年6月退伍離開了馬拉威,進入臺大醫院的內科住院醫師。2006年7月,成為臺大醫院感染科總醫師。

    2008年考取疾管局防疫醫師投入公職,隔年至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受訓。2014年8月擔任首席防疫醫師的羅赴奈及利亞協助台商僑胞防範伊波拉病毒。

    2016年被任命為疾管署副署長,2019年12月從批踢踢論壇上發現有網友提及中國華南海鮮市場出現類似SARS案例,羅馬上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單位查證,並通報世界衛生組織,因而台灣能最早警覺與設法防堵五廢病毒。

    #相關新聞護國神文
    https://youtu.be/WY8CraHMioI

    2020年開始投入COVID-19幕後疫調、疫情分析、防治政策的訂定等。

    衛福利部政務次長,婦產科醫師 #同時也是律師 雙師薛瑞元。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婦產科職業十多年後,因為全民健保的實施,以及一次小小的醫療糾紛之後,決定重新參加大學聯招,考取台大法律系、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順利畢業及考取律師資格,還有雙和醫院副院長、屏東縣衛生局局長等等資歷。

    許多非常頂尖的人才在政府裡競競業業的做事,而他們從來不用去吹噓自己的智商或學歷,真正的能力是看在位時每一次面對挑戰的表現,而非早已過往的考試分數或文憑。

    唐鳳的圖文特別長或大張沒有私心,已經非常努力簡寫了,還有覺得這張照片拍得不錯。😎

  • 醫師科學家組分數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8 10:39:43
    有 163 人按讚

    【醫生的思考模式】作者:楊濬光醫師
    疫情當前,轉貼我的一篇文章,增加科學的觀念,看完更懂疫情

    如果觀念正確,便可以貼近醫生的思維。先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
    (0)沒興趣知道;(1)沒想過這麼多;(2)因為廣告這麼說;(3)科學家的研究證明的結果。

    二、以前說女性荷爾蒙會讓人青春永駐,保護心臟,為什麼現在吃會增加心臟病的機會?
    (0)沒興趣知道;(1)藥物成分不同;(2)環境的改變造成;(3)研究方法不同。

    三、聽說胎盤鈣化對胎兒很危險嗎?
    (0)沒興趣知道;(1)聽起來就很危險;(2)我的朋友告訴我很危險;(3)危不危險應該要聽醫生怎麼說。

    請完成這個自我評量表,如果三題總分低於4分,那就別往下看了,這對你來說太艱深了。如果高於8分,那你也不用看了,因為應該早明白這觀念了。如果分數是4-8分的人,就不妨花一點時間往下看吧,應該會讓你有興趣的。

    在進入主題前,我先提出三個概念,那就是:1.很多病不吃藥不治療也會好;2.「安慰劑」的效果;3.「因果」與「相關」。

    很多病不吃藥不治療也會好,相信大家都不會否認這樣的說法,畢竟在大家的生活經驗中,打噴涕流鼻水的小感冒,多喝開水過兩天自然就好了;扭傷了腳踝,簡直痛不欲生,但幾天後,大部份也就不知不覺痊癒了;被美工刀畫到手指頭,傷口不深,很快也就復原了……不勝枚舉。可是,其實呢,這個事實有時會被忽略的。所以,當民智未開時,香灰神符有時候就變成了所謂的仙丹妙藥,其實,吃香灰會好的病,就是那些不治療也會好的病。

    再來提到「安慰劑」。什麼是安慰劑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作用」,各位也許不知道,心理作用其實有時候也可以治療疾病的。拿最簡單的例子:威而剛,當它剛問世奇貨可居時,世面上有多少仿冒品,根本只是塗上藍色外衣、沒有療效的維他命丸,可是很多人吃了,還是驍勇善戰銳不可當,這就是安慰劑的效果。

    至於第三個觀念,「因果」與「相關」,就比較難懂一點,這是邏輯上的概念。我舉兩個事實:「肥胖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肥胖就是心臟病的原因,這是「因果」關係。「住在鄉下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癌症」,其實有這樣的統計結果,是因為住在鄉下的人口,年齡普遍較大,才導致這樣的結果,那「住鄉下」與「得癌症」就不是「因果」,而只是「相關」。搞清楚兩件事到底是不是「因」與「果」,十分的重要,不然大家看到那樣的結果,豈不是不敢住在鄉下了!

    明白這三個概念後,我們就要進入正題,先看第一題,為什麼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呢?

    在這裡先略去前面一大段過程,包括藥品如何被化學家合成,如何在動物實驗中確認療效與安全性等等,我們直接跳到「一顆藥丸問世,我們怎麼知道它可以治療頭痛?」

    「因為昨天頭很痛,吃完藥以後半個小時後就不痛了,所以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這樣就可以確定了嗎?

    當然不是,大家已經有了「不吃藥也會好」與「安慰劑」的觀念,一定會馬上質疑:「也許本來頭就只會痛半個小時啊?」「搞不好吃維他命丸頭也會不痛啊?」
    「如果有一萬個人頭痛,吃普拿疼後都不痛了,那是不是可以更確定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

    是的,當不只一兩個人有這樣的經驗,而是成千上百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或許,可以讓我們比較肯定是藥物治療了疾病,而不是疾病本來就會好。你想,哪有那麼巧,這一萬個人都恰巧只頭痛半小時嗎?

    「那如果讓一萬個人吃普拿疼,讓一萬個人吃不可能有療效的維他命,結果吃普拿疼的大部分有效,吃維他命大部分都沒有效,是不是更能證明普拿疼有效?」
    沒錯,這樣連「安慰劑」這個因素都排除了。其實這些,就是醫學上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實證醫學的精義:排除干擾因素,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剛剛的問題再延續下去,如果我們選一萬個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吃普拿疼,選一萬個老頭子吃維他命丸,得到同樣的結論,這樣還是可以證明普拿疼有效嗎?在知道答案前,先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婦產科近代史上最大的誤會: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必經的過程。它代表體內女性荷爾蒙降低,會造成熱潮紅、失眠、情緒起伏不定等等障礙,而女性荷爾蒙療法的問世,讓這些障礙得以緩解。更大的驚奇,是發現補充女性荷爾蒙的女性,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比沒有服用的女性還要低,於是,標榜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荷爾蒙療法,在大約二十幾年前蔚為風潮,回家問問您的媽媽阿姨姑姑,一定有人補充過一陣子的女性荷爾蒙。

    可是,一段時間後,發現情況並非如此,補充荷爾蒙的人,得到心臟病的機會似乎不減反增。於是,我們試著去了解,為何以往的研究的結果,與實際不同。
    幾乎所有的研究方式,都是醫師在門診的時候,把那些來拿荷爾蒙的病人蒐集起來當第一組,另外再找一群沒有服用荷爾蒙的人當第二組,這兩組人在五至十年的追蹤過程中得到心臟病的機率。

    乍聽之下,這樣的方法相當的科學、也相當的合乎邏輯,可是,這樣的編組方式,其實是充滿誤差的。怎麼說呢?會來門診要求醫生開立荷爾蒙的人,她們閱讀健康雜誌、醫學期刊,發現了這樣的資訊,可見得這些人對自己身體健康比較重視。很合理的推論,她們也應該會知道其他保健之道,比方說上健身房、吃健康養生餐、甚至是規律的健康檢查。其實,並不是荷爾蒙讓第一組的人降低了心臟病的機會,而是第一組人原本就比較健康!也就是說,「荷爾蒙補充」與「降低心臟病」,其實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所以在幾年前,美國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同樣的,他們安排幾萬個婦女服用女性荷爾蒙,當然也安排了幾萬個婦女服用了所謂的「安慰劑」,做為比較。可是,他們選取的方式,完全是「隨機」的,儘量讓這兩組人有相似的年紀、相似的健康狀況,再去比較。結果出來,出乎大家的意料,「補充女性荷爾蒙,雖然可以緩解更年期障礙,但卻會增加心臟病、中風、乳癌的機會。」這不但推翻了以往大家的認知,更一度讓補充好幾年的婦女驚恐不已,甚至有些團體要求藥廠賠償,甚至國家賠償。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科學要建立出因果關係,是需要非常嚴謹的,稍一不慎,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實證醫學」的觀念應該相當的清晰了。要回答「胎盤鈣化會不會對胎兒有危險」這個問題應該就會有較為正確的思考模式了吧!沒錯,就是要找一萬個胎盤鈣化和一萬個胎盤沒有鈣化的孕婦,詳細的評估胎盤的功能,寶寶出生後,也要比較兩組的健康狀態是否不同。其實這早有答案了,其實兩組並沒有不同。這其中,當然會有胎盤鈣化的寶寶出生後不健康,但是,胎盤沒有鈣化的寶寶,也有相同比例的寶寶不健康啊!

    同樣的邏輯,用在「打無痛分娩會不會比較容易腰痠?」「胎兒解胎便有沒有關係?」「剖腹生產會不會比較安全?」來尋找答案,應該會更接近事實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不斷的在孕婦中流傳,希望讀完這一篇冗長的文章,能讓大家建立一套更符合邏輯的思考模式。

  • 醫師科學家組分數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15 15:46:22
    有 12 人按讚

    【「閱後心得」:「安靜,就是力量」】

    人類的社會開始有了「內向」與「外向」的分野,這樣的轉變要從1920年代美國商業社會蓬勃發展說起。在一般傳統的禮儀道德社會尚未崩解之前,人與人之間還能保有基本的尊重,即使是內向也不太容易被察覺出來。

    但從1920年代開始,為了因應商業推銷的需要,外向特質的人就開始被廣為的宣揚。為了能順利推銷自己的汽車極各種工業製品,各大企業都相當青睞外向的人擔任業務員的職位。而外向的特質也被讚揚是在社會上致富跟事業成功的關鍵。

    至於內向的人便開始有了磨難性的歷史旅程。精神科學家將內向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甚至警告家長小孩從小就不能有內向的徵兆出現,有的話要及早「矯正」為外向的性格。

    而這樣的誤會一直延續到今都還沒完全釐清。

    【被誤解的童年】

    其實書裡講述的這段歷史我頗有感觸。記得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我比較常安靜的畫圖,隔壁班的導師見狀就跟我班上的導師說我可能有自閉兒傾向,建議我導師將我送去資源班。還好我的導師沒有這樣做。然而直到今天我仍舊對這件事情耿耿於懷,為什麼性格安靜的人要受到如此眼光的看待?

    書裡講述到現今所有得教育體系都是以「外向」的孩子為基準而創造的,而美國的小學甚至習慣將六到七個桌椅併在一起,讓幾個人成為一組,要這些小朋友能適應團體生活。

    「內向」的孩子因為不能適應這樣的體系而時常感受到挫折或是行為上出現偏差,而這些孩子就會被老師視為「不合群」的問題兒童。事實上是這些學校沒有規劃出一個尊重「內向」孩子的教育空間,不過這也是長久社會對於「內向」偏見所致。

    回想起我小學五六年級時,班導師也是將班上的同學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間每週都有競賽,分數第一名的小組每人可以獲得獎品。因為我生性比較內向,反應也比較遲鈍,同組的成員都覺得我是在扯他們後腿,所以我時常成為眾矢之的。我開始轉為不喜歡班上的體系,而老師也將我的行為視為「不合群」,時常找我家長會談。

    其實從這件事情開始我也認為自己是很差勁的人,長久活在頹喪的情緒中。直到過了十幾年的現在,我從中這本書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本來就蘊含很大的缺陷,對於當年的委屈也稍稍釋懷了一些。

    【內向不是精神疾病】

    即使到了醫學觀念進步的現在現在還是有父母將內向視為一種精神疾病,急著將小孩送往精神門診,希望醫生能把孩子「矯正」成外向的性格。書中作者所訪問的精神科醫生表示,曾有家長把內向的孩子送到他眼前,希望醫生能幫他們把孩子「矯正」成外向的個性。

    醫生跟這對父母詳談到,其實內向的孩子本身就有不輸外向孩子的優點,醫生還從他們的孩子上挖掘到一些特殊的天份。然而那對父母知道有另外一位精神科醫生願意幫他們把孩子「矯正」成外向的個性,所以又將他們轉診到那為精神科醫師。

    原本的醫生開始擔心起那個孩子的狀況,一來他的天賦很有可能因次被埋沒,二來還有可能產生「醫源性問題」,本來沒有問題的疾病會因為診療而出現另外一種症狀。

    「內向」本來就不是精神疾病。內向的人是因為天生腦部「杏仁核」過於敏感所致。杏仁核過於敏感的人會對於周遭環境太過敏感而產生不適的感覺,比如說過於喧囂的場合、責罵聲等等,痛覺也是比一般人敏感。內向的人精力消耗的速度也比較快,所以做事情的進度上也會比一般人慢上一些,因為他們必須比外向的人花更多精力調適外來過多的刺激。

    若自己的孩子本身是內向的性格,精神科醫生會建議家長不要強迫他們融入一個為數眾多的人群,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慢慢適應少數朋友的交情。

    時常有人誤解內向的孩子不擅長交際,但事實上這些天生怯向的孩子不需要數量太多的朋友,重質不重量是他們因應人際關係的對策。

    【社會對於外向性格的迷思】

    傳統社會企業比較習慣於將外向的人安排於領導階級的職位,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口才跟相當積極的個性。老闆認為這樣的人才會為他們帶來許多的收入跟成功。

    不過根據科學家發現,其實讓外向的人來擔任領導階級,出的錯誤比內向的人還多。因為外向的人口才優異善於說服別人,但即使外向的人很會說話,但從中提出的建議不見得都是對公司有利的。

    科學家舉出一個會議的情況當作例子。一個會議上大家會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善於說話的同事身上,因為他熱情十足的說話技巧能喚起大家精神上的集中。而內向的人比較傾向於深思熟慮之後才提出建言,但容易緊張的他們在會議上難以開口,所以老闆或是公司的人常會忽略內向的人的存在。

    但因為外向的人太擅於說話,很難讓人從中察覺出一些錯誤的地方。而且過於積極的性格還可能會讓公司付出大小不一的代價。科學家統計過後,發現在美國能成功的企業領導階層的人,大部分都是內向的人。因為內向的人比較擅於聆聽,他們也很能接受不同長才的人在公司發揮他們的天賦。

    書中以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為例。華爾街的大環境中,習慣雇用相當外向且個性很積極的人做為領導的決策者。他們規劃投資時常忽略一些潛在的風險。

    然而華爾街一些比較內向的律師團檢閱出華爾街文件中一些不尋常的數字。當這些律師團提出警告時,華爾街的領導階層卻沒當一回事。結果之後就真的因應了當初律師團所發現的不祥之兆。而股神巴菲特因為內性的個性而謹慎的評估了投資環境,所以才能避開了這次金融海嘯。

    外向者因為腦中較缺乏多巴胺,所以他們必須時常找尋外來的刺激來來促進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所以他們有時候積極到忽略了一些潛在的危險性,因為他們必須藉此來滿足腦內的報償機制。也難怪科學家會驚呼:「若全世界的人都是外向的人,那世界就完蛋了!」

    一般人會以為外向的人會比較適合作業務員。但事實上內向的業務員業績會比外向的來的好。因為內向的人擅於聆聽,他們會先聽取客戶的需求在做業務推銷上的建議。而外向的業務員則是機極的想要說服客戶購買她推銷的產品,若有接過一些業物推銷的電話,你應該多少都繪體驗到積極業務員所帶來的壓迫感。

    【團隊合作扼殺創意】

    一般來說許多人相信團隊的腦力激盪可以有效率的提出許多很好的建議。但經過科學家的統計,團隊合作激盪出的創意沒有比各人沉思來的好。

    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跟團隊討論的運作方式有關。一來在團隊中若有人提出創意,即使被採納了也很難被人記住其貢獻性。二來若內向的人在會議上提出自己的建議跟看法,很多時候都會被外向的人納入為自己的想法,所以內向的人會怯於在會議上提出自己深思熟慮過後的想法。所以久而久之在腦力激盪上每個人會越來越習慣於提出一些沒有深思後的建議。

    一家好的公司要能為內向的員工規劃一個有隱私的工作區域。與賈伯斯創辦蘋果的「沃茲尼克」,要離開惠普之前掙扎了相當長得一段時間。因為惠普能提供他充分的隱私空間,讓相當內向的他可以避免一些干擾,盡情創作他所構思的電子設備。平常也只需要在交誼廳跟同事交流,不需要時時刻刻相碰面。而蘋果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需求。

    一般來說內向者都相當擅長聆聽,他們不會相當極促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外向者因為個性相當積極,時常沒有空檔讓內向的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外向的人不習慣等待,他們希望時時刻刻都可以處在一個情緒旺盛的狀態。

    【並不是要貶抑外向的人】

    其實說這本書並不是要撻伐個性積極的外向者。當然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內向者被汙名化盡一個世紀,在這之前許多內向的人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然而隨著一些科學家開是著作一些位內向者平反的書籍之後,越來越多內向者表示終於能忠於自己的本性而感到欣慰。

    從戴爾卡內基以來,許多增進人際關係的課程都教導我們要用積極而熱情的性格說話,避免將我們內向而敏感的那一面顯露出來。似乎沒有課程是講到如何忠於自己的個性而讓生活更美好。事實上大部分內向的人都擅長於在冷靜的情緒中沉思,他們很難用活躍的肢體跟語言來吸引群眾的注意。

    當內向者在一個長期被建構於外向者的社會生存時,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久而久之就會開始罹患一些焦慮的精神疾病。而美國以往的社會會將內向視為一種精神疾病,所以藥商會推出許多聲稱能「治癒」內向的藥物。不過就如本書作者所言,要矯正一位內向者的個性,跟要把同性戀矯正成異性戀一樣是沒有意義的。

    書中有提到一位教授的天性是內向的,但在一場演講中他難得露出較為開朗的性格,所有的聽眾就誤認為那是他原本的性格。所以他開始長期假裝他是外向的性格,長久得一段時間後他的心裡跟生理出了很嚴重的狀況,讓他不得不暫時休止教學工作很長一段時間。

    若外向者能在社會上完全地忠於自我,那內向者應該也有同等的空間。我們所要爭取的也就只有那麼微薄的一點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