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醫學系分科排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醫學系分科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醫學系分科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醫學系分科排名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立法委員林奕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面試472位取39位! 大學面試超篩品質堪憂 💡奕華要求教育部兩個月內提出檢討報告! 📌超篩情形嚴重,對考生非常不公 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第二階段面試即將登場,今年因數學科題目鑑別度不足,全國有一萬四千多名考生滿級分,連帶影響許多校系第二階段篩選人數出現激增情況,奕華於昨(6)日質詢時指出,招聯會...

醫學系分科排名 在 樂擎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2 07:20:22

之所以提這個,不是要婊這位同學 畢竟每個人對自己要求不一,不論程度在哪 沒有達到自己理想都是相同的難過 我想說的是,你這輩子不可能考到一個滿意的分數的 所有分數都是尷尬的分數 都是再多一點可以跳幾個志願,再多一題可以安心許多 即使考到接近滿分的,也同樣煩惱 親朋好友全都一次來,師長說A...

  • 醫學系分科排名 在 立法委員林奕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07 09:58:37
    有 548 人按讚

    面試472位取39位!
    大學面試超篩品質堪憂
    💡奕華要求教育部兩個月內提出檢討報告!

    📌超篩情形嚴重,對考生非常不公
    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第二階段面試即將登場,今年因數學科題目鑑別度不足,全國有一萬四千多名考生滿級分,連帶影響許多校系第二階段篩選人數出現激增情況,奕華於昨(6)日質詢時指出,招聯會對外說今年首度實施分科篩選,各校系超篩情況有明顯改善,但實際上還是很嚴重,對考生非常不公平!

    📌超篩人數過多,不僅增加面試老師負擔,學生也只能碰運氣😧
    今年校系超篩人數最多的是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師組,教育部核定招生名額是39位,但因學測分數相同超篩的結果,導致該系總共要面試472位學生!奕華認為這樣超篩面試大幅增加老師負擔,也讓前來面試的學生覺得是在「碰運氣」,這麼大量的面試品質如何確定挑選到的是最合適的人才?根據招聯會資料,今年超篩排名大多是醫學科系,例如長庚大學醫學系,核定招生是55位,但超篩結果要面試487位學生!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也是同樣情況,核定招生85位,最後因超篩造成要面試的學生人數達500位!

    📌招聯會新聞稿根本自欺欺人,有檢討但問題還是很大😑
    面對家長、學生與學校的反彈聲浪,奕華發現招聯會新聞稿還說今年超篩問題「有明顯改善」根本是自欺欺人!招聯會可以每年滾動式檢討,大考中心主任可以下台負責,但對每年數十萬的考生來說,考試與面試都只有一次機會,沒有必要絕對不會想重來,但教育部年年說要檢討,結果還是發生試題穩定度和鑑別度不足、第二階段面試超篩的情況,影響到的都是考生權益。

    🌟奕華昨(6)日在審查109年教育部預算解凍時也提出附帶決議,明確要求:
    #教育部兩個月內落實檢討試題穩定度和鑑別度不足及超篩問題,務必讓考招制度穩定,確保考生權益,維持大學科系個人申請甄選品質。

  • 醫學系分科排名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11-27 10:02:51
    有 1 人按讚


    #名家縱論/突破僵化體制,培育未來人才

    2016-11-27 03:49聯合報 簡立峰

    我們正身處科技演進與產業最快速變動的時代,今日社會費心培育的人才如何在未來保有競爭力並有所發揮,是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隨著全球化、網路化及產業的典範轉移,台灣社會需要的人才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需要能深度了解網路社會運作的法政人才、能開發軟體服務的硬體人才、可以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大數據的銷售人才、擅長數位技術的金融人才。培養這些人才都需跨領域教育,現有壁壘分明的科系分野與僵化教育體制,需要有重大變革。

    回顧最近全球產業變動,金融產業大舉往金融科技(FinTech)靠攏,傳統產業開始擁抱大數據分析成為網路或軟體公司,電信業者如軟銀(Softbank)併購ARM成了半導體公司,在在都可看出產業正在快速整併,已經少有公司能僅固守在單一領域上。人才自然也是如此,未來人才的競爭力,很大一部分將取決於其跨領域的能力。

    產業的變動也開始影響校園學生的學習取向。以台大為例,商管學院因應數位金融趨勢開設程式設計課程,吸引約六百名學生選修,人工智慧基礎的機器學習課程更有八百名學生搶修,此外,文學院也開始開設應用程式課程。而推動台大全面程式教育前副校長陳良基,在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後更訂下目標,希望未來國立大學畢業生,超過一半具備基礎程式寫作能力。

    然而,這樣的跨領域教育轉變在台灣仍是少數。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多數系所數十年不與社會脈動連結、不調整授課內容、不改變招生人數,加上分科過細,學生在還未探索個人興趣前,就被僵化的科系限制了自己的專長與方向。而且多數學校也不注重營造友善跨系跨院的學習環境,年輕學子在沒有多少可以重來的機會下,他們的未來能力就這樣糊裡糊塗的被決定了。

    僵化的學制不只限制學生自我發展,也讓校園無法反應社會需求,培養出真正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即便產業殷切需求電子商務人才,但幾年過去了商管學院畢業生還是很少具備程式與網路科技能力;學了程式設計的資工系學生,在號稱矽島的台灣,卅年了還是對IC設計與半導體一無所知;而懂半導體的電機系學生在大學卻沒修幾門軟體課程,軟硬整合、電子產業升級一直還是奢望;就算最聰明的醫學系學生,在醫學院繁重課程下也少有機會學習資訊科技,無緣結合台灣最強的醫學與電機,投身智慧醫療領域。

    歐美很多大學學制採取大一不分系,讓學生在跨領域課程中先摸索自己的興趣,培養自我學習和成長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需求修習學分、依照獲得的學分內容拿學位。歐美學制重視提供學生一個「打造自己」的環境,讓每個人建立差異化,也較能反應產業變化。

    我在Google每周參與審定全球軟體工程師的聘任,常常發現國外人才的多元與彈性。在台灣我們常以畢業學校與科系對人才能力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我們政府官員的網頁都先列舉他們三、四十年前畢業學校,而非職涯所累積的成就。但面對西式教育體制的人才,他們個體差異非常大,這樣簡單認定會過於偏頗。

    例如我們會認為軟體工程師應該是資工系畢業,但Google台灣就有位瑞士籍非常優秀的軟體工程師,他卻是不折不扣生物領域應屆博士。他的電腦能力完全出自於自修,純粹是因為喜歡而學習。另外,Google台灣有位新進軟體工程師是大學物理系畢業,他的電腦實力也是在學習物理之餘跨系選修累積的,可喜的是他是台灣土生土長,這某種程度反映校園自主學習風氣有所改善。

    台灣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鼓勵年輕人創業,就需要更彈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培養跨領域、跨學門能力,因應新興產業整合性需求。台灣的教育制度要能提供下一代「打造自己」的環境,讓他們從小培養因為喜歡而能自我學習,想調整專業就有勇氣改變的能力; 如果教育制度讓學生產生差異化,大家自然不會在意形式上的「排名」,能更注重能力非學歷,讓認真學習的學子成為未來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