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鄭氏時期移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鄭氏時期移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鄭氏時期移民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8萬的網紅朱立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民進黨為了黑兩蔣 不惜美化日本殖民史 日前民進黨舉辦黨史新書發表會,創黨元老游錫堃致詞提到:「當年兩蔣政權對付組黨人士的力道,比起日本政府及現在的中共在香港迫害民主人士都是更殘酷。」這種美化日本殖民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言論竟出自國會議長之口?熟悉歷史與珍愛民主的人恐怕都會聞之震驚。 以真相論歷史,參...
鄭氏時期移民 在 朱立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民進黨為了黑兩蔣 不惜美化日本殖民史
日前民進黨舉辦黨史新書發表會,創黨元老游錫堃致詞提到:「當年兩蔣政權對付組黨人士的力道,比起日本政府及現在的中共在香港迫害民主人士都是更殘酷。」這種美化日本殖民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言論竟出自國會議長之口?熟悉歷史與珍愛民主的人恐怕都會聞之震驚。
以真相論歷史,參考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專家林孝庭新撰的《蔣經國的台灣時代》,書中引述李登輝前總統論點,稱經國先生對民進黨建黨的態度溫和,他親自指示「此時此地,不能以憤怒態度輕率採取激烈行動,引起社會不安,應採溫和態度,以人民國家的安定為念。」郝柏村前院長也憶及經國先生指示對組黨人士要「避免衝突、冷靜處理」。幾天後,經國先生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Katherine C. Graham)專訪,宣布台灣將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報禁。
游錫堃院長口中相較不殘酷的日本殖民政府,以發生在1896年的日軍「雲林大屠殺」為例,日籍雲林支廳主記今村平藏在《蠻煙瘴雨日誌》記載,日軍當時殺害一萬餘名台灣人。這場屠殺透過外國人及傳教士陸續傳遞到國際社會,當年八月《泰晤士報》報導:「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無忌憚地殺人放火,老幼婦女皆不能免。」中華民國立法院長美化日據史實,把埋骨萬人的慘案描述到雲淡風輕,叫雲林鄉親何以告慰先祖?
接著看中共在香港的行為,警察滿大街的拘捕年輕人,催淚彈與瓦斯彈四射齊發,我多次公開聲援。反觀手握權柄的游錫堃院長,不督促政府加速收留香港民眾,反而看著投審會在2020年3月提高投資移民門檻,把香港朋友拒之國門之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去做,現在還拿香港處境來說嘴,這是不是滿嘴道學假慈悲?
促轉會最近研擬把中正紀念堂的銅像移除,要改成「反省威權歷史公園」,與游錫堃院長此番言論對照,民進黨想透過竄改歷史、黑化兩蔣、抹煞過去國民黨治理的貢獻,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這種連日本殖民政權屠殺台灣人的歷史都可以抹滅不談的執政黨,還好意思大談「反省威權」?
如果游錫堃院長想打擊極權政府,現在就有很好的機會,今年6/18立法院會,62位綠委交織出一張「衛福布」,阻擋公開「3+11」真相、護航高端疫苗,陳時中還屢傳阻礙立委問政索資,游院長應該對行政機構重擊杯葛,切莫讓新冠疫情帶走的八百多條人命淪為院長議事槌下的不白冤魂。
特殊時空下的不幸,不應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朱立倫主張對台灣歷史的研究,必須向時空的更深處做延伸,不僅是全球冷戰氛圍下的國民政府時期,更早期的日據、清領、鄭氏王朝都應該被深入研究。
近期的新冠冤死真相不能被執政黨蒙蔽,歷史上每一條人命也不能白白犧牲,這種對國人、對先民的平等愛護,才足以支撐中華民國的民主高度以及歷史重量。
鄭氏時期移民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immy Chen
上週前往凱達格蘭文物館,觀看陳金萬兄拍攝關於凱達格蘭族群流散口述歷史訪談紀錄片,相較於北投社、三貂社等社的歷史變遷,我們Babuza平埔族人的東螺社、西螺社處境更為可憐,
西螺社是Babuza族的大社,歷經荷蘭的征伐、鄭氏軍隊的清剿、清殖時期的強勢漢化,到日治、華殖時期的漫長漢化過程。大部份的男性先民在征戰中壯烈犧牲,女性先民則在沒有接受正統教育的情況下,陸續被迫接受漢化的身份。
我查閱族譜,除了第一代被漢化的男性祖先,也在第二代、第四代母系祖先中,見到「番婆」這種絲毫不尊重女性的誇張族譜記載。
而生活在東螺社的母系氏族,已從過去日殖普查的熟番,全然成了如今自稱祖先來自福建的後人;而我們家族世居的西螺社,當地仍稱之為番社,但原址裡面居住的數千名廖姓子孫,全都自稱是來自福建的客化客家人,這是我的祖母母系部落的真實情況;而我的陳氏家族,從我的族譜及尋根溯源經歷研判,是徹徹底底的漢化巴布薩族人。但我族人世居的故鄉西螺社,已再無一人有所謂的平埔族身份認同。這也是我們Babuza族人要溯源歸根處境艱難所在。
個人敢大膽預測,若對如今西螺與彰化竹塘、溪洲,進行大規模血液DNA檢測,那些如今自稱來自廣東、福建的當地人,80%以上的人口,身上應該都留有Babuza族人的血液。
日前華殖政府當局決定未來將北京話與英文訂位為官方語言,看似有成長,但仍顯缺乏文化認同的危機意識。
有些人會說,台語沒有文字,無法列為官方語言。台語就是古代唐帝國的官方語言,本來就有文字。我們有時也會以漢文書寫文章,只是使用起來沒那麼流暢。
從中國人移民來台,將北京語訂為華國語施行同化政策後,認定台語為母語的人口數,就以每10年減少11%的速率急遽衰減。到如今出生的嬰兒,幾乎已經沒有人再把台語當母語。
台語在台灣,成為繼四十多種自古流傳的語言陸續消失之後的瀕危語言,已成定局。只是我們這一代人多數還沒警覺罷了。
這部我們過去製作的台語正名影片,就是使用漢文書寫台詞。沒有人會瞧不起使用華國語,但台灣執政當局沒有意識到應該將「台語」訂為台灣官方語言之一,則應該被台灣人乃至萬代子孫譴責的惡行。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華殖政府執政當局沒有體悟到因為自己的失職,自身的母語已經在自己出生、執政的土地上,成為了瀕危語言。蔡政府執政當局這麼多年來,沒有集結人力健全台語文字,使之成為電腦輸入可通用的系統,並列入教育必修的課程。這是華殖體制對台灣文化最深的戕害使然。
訂定台語為國語不是所謂的意識形態,台語在東南亞仍有龐大使用市場,若能使台語成為官方語言,也才是真正落實南向政策的大器作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ZedCyLkMg
鄭氏時期移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老師您的用心與分享
分享給需要的學生、老師、家長
粉絲投稿,歷史科補教:馮敬之老師
110年學測歷史科重點整理與考猜
請高三生一定要看喔!
明天(1/22)就是高三學測了,今年是101課綱的最後一屆,許多學生都以為考題會比較困難,其實只要掌握住幾個大方向和基本觀念,歷史24題全部拿到分數絕不是難事。
一、對每年的考生而言,前一屆的學測一定是具有指標性的考題,今年亦不例外,尤其是最近這兩三年,教育部推動108課綱不遺餘力,學測的考題也向108課綱靠攏,題組題的增加,文章字數的增加,都在在顯示素養題影響學測頗深。所以練習前三年的歷屆考題,瞭解題意題幹以及選項的意義,是面對今年學測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環節。
二、去年(109年學測)學測歷史考科,題目分布比例正常:臺灣史6題、中國史8題、世界史10題,算是頗為平均的題目分配,與前兩年題目分配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在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題目分配比例上,應該是不致於差太多的。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題組題的增加。從106年學測開始,只有13題是題組題,到去年(109年學測)已經有36題(整整一半)是題組題,題組題的增加量之大,若是沒有時常練習並熟悉歷屆試題,可能會使學生在當下現對考題時,會稍微地不知所措。加上題組題大致上都是混合題,且圖表眾多,一題題組中同時包含史、地、公的觀念,考驗學生對於觀念統合的能力,與圖表的判讀能力。但同學其實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只要能掌握基本觀念與解題技巧,面對難題也是游刃有餘、迎刃而解。
三、#臺灣史:
就臺灣史而言,109年學測出了6題,與往年相差不大,6題中拿原住民考鄭氏家族1題、清領前期1題、日治3題、戰後臺灣1題,由此可知,#日治時期 一直都是學測的大考點,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範圍。108課綱非常重視原住民與外人和漢人的互動,今年很有可能出與原住民有關的考題,另外考生們可以注意國際競爭時期荷蘭人在台的國際貿易,以及鄭氏治台時的建設;清領前期的對口貿易與行郊,以及宗族和宗教的發展、清領後期開港通商後的經濟建設也很重要,尤重沈丁劉三人治台時的措施;日治時期依然不能忽略內地延長主義時的社會運動,皇民化運動雖然是老對手,亦不能輕忽;#中華民國在臺灣 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發展,請考生一定不能忽略。
四、#中國史:
中國史去年出了8題,依據課綱「略古詳今」的精神,秦漢以前只考1題,而且是考道家儒家的淵源問題,屬於題意解讀的判斷題,符合108課綱的命題精神,史前到三代完全沒出題,108年出了1題,107年則完全沒有出秦漢以前的題目(包括秦漢),由此可知,針對學測考題,秦漢以前的部分同學們可以大致上看過即可;魏晉到隋唐在去年也未出題,前年則出了唐宋之間的考題1題,因為對於中國中古史的部份(也就是魏晉到隋唐),只需注意大方向與大觀念就好,例如魏晉時期的世族政治、唐代的安史之亂等。特別注意,因為108課綱中對於人口的移動有特別的章節來介紹,所以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三次人口的大移動,都是有可能出題的範圍。宋代以後就符合「#略古詳今」的精神,故宋、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遷,都是需注意的方向。盛清的政治考題傳統上出題較少,清末的戰爭條約與改革和革命運動,就是比較需要注重的考題。明中葉和清代的國際貿易、外籍傳教士的訪華,符合108課綱的重點,請特別注意。中華民國建國後的政治、經濟,以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立後的外交關係與內政,更是出題的大重點,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文革與改革開放,都是學測考題熱愛出題的範圍。
五、#世界史:
109年學測的世界史共10題,也是遵循著「略古詳今」的路線,並且以108課綱中人群的交流與移動為主軸,所以西洋上古史的部份完全沒有出題,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也未出題,但是伊斯蘭文化卻考了2題,禁止崇拜偶像與阿拉伯統治東南亞,因此今年有可能將重點放在十字軍東征與蒙古西征。進入到西洋近代史之後,大部分的考題皆與人群的移動與交流有關,#地理大發現與貿易大三角、印刷術的傳入與和宗教改革,最後20世紀考了1題戰間期。綜合而論,109年學測的世界史考題部分,已經非常偏向108課綱的出題模式,所以考生們在最後一天準備時,一定要著重在西洋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的部份,尤其以宗教信仰的比較,例如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仰、 #舊帝國和新帝國主義的比較:地理大發現和列強瓜分非洲、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流傳等,皆是符合新課綱的考題。傳統上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9世紀的歐洲局勢,都是考題會出的大重點,同學們還是要多加留意,文化和政治都應該依照年代熟記,每個文化和時代背後的意義知道即可。世界現代史的部份,一戰二戰的起因、戰間期的歐洲社會,以及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和1960年代以後出現的 #民權運動與學運,都是出題的大方向,一定要注意。
六、#時事題:
臺灣史可討論 #前總統李登輝過世、蔣經國日記出爐,兩人與台灣民主化發展有極大關係,題目可以運用日記內容,考台灣民主化發展的觀念。香港問題跟威權統治也可能入題。世界史則可能從疫情時事入手,包含黑死病怎麼傳入、傳出;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帶病毒去美洲,#病毒傳播路徑跟地理歷史結合,也可能涉及國際缺工,過去黑人的移民問題。「文字要練強、閱讀量增加、圖表題絕對不會少」,考生可運用刪去法,圈出關鍵字,從答案看題目等考試技巧,自然無往而不利。
七、考試技巧
1.年代判斷:基本上只要把年代圈出來,答案已經出來一半了,所以看題目一定先找年代。
2.圈關鍵字、句:關鍵字句一定要圈,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判斷題目,在寫完後減扎也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哪裡判斷錯誤。
3.刪去法:學測考題4個選項通常是可以先刪掉2個選項的,所以刪去法可以有效的幫助考生選出正確答案。
4.從答案看題目:因為學測考題題組眾多,題幹敘述較長,動輒8行10行,因此對於分秒必爭的考生而言,閱讀大量文字或史料但是抓不重點是大忌,所以我們可以倒過來閱讀,先看問題與答案,再回過頭去看題目敘述,瞭解問題要問什麼,再去圈關鍵字來答題,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請同學千萬不要忘記。
5.理性的邏輯判斷:很多同學會說就算刪掉剩兩個答案還是會選到錯的那一個,這是侯你就需要邏輯的判斷能力了,當你在選擇答案時,必須要判斷這兩個答案哪一個較不合理,就一定是錯的,所以理性的邏輯思考是很重要的事。
結語:大家努力了整整兩年半,就是為了明後兩天考試,希望大家的社會科都能考到15級分,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加油加油加油!
#這一篇打了我整整兩個晚上
#熬夜到眼睛都紅了
#高三再努力兩天
#就自由了
#加油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