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岳德政碑】210823
呂岳何許人也?蓋乾隆四十六年(1781)履任之鳳山縣阿里港縣丞。
呂岳,字崧高,號維齋,本籍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乾隆四十六年自晉江縣丞調派來臺,雖任期只有三年,但其任內治績循善,乾隆五十年(1785)初任滿離去時,民眾感戴而為之立碑頌德。碑文收錄於《明清碑碣選集》、《南碑...
【呂岳德政碑】210823
呂岳何許人也?蓋乾隆四十六年(1781)履任之鳳山縣阿里港縣丞。
呂岳,字崧高,號維齋,本籍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乾隆四十六年自晉江縣丞調派來臺,雖任期只有三年,但其任內治績循善,乾隆五十年(1785)初任滿離去時,民眾感戴而為之立碑頌德。碑文收錄於《明清碑碣選集》、《南碑集成》、《屏東古碑集》。(原鐫文將置於文末)
同年,鳳山縣阿里港縣丞移置阿猴(今屏東市),改稱下淡水縣丞。可能是在設治與時空背景的改變下,這塊碑也在不知什麼時候這麼消失了。
直到道光廿九年(1849)七月重建下淡水分防衙署的瓦房及草房時,時隔一甲子此碑再度面世,時任鳳山縣丞的馬克惇(1849-1853在任)於原碑背面鐫文記之,並將石碑重新立在衙署前面,(但現址是否為當年立碑之址已無從考證)。碑文為:「道光貳拾玖年柒月,重建下淡水分防衙署瓦房、草房參拾伍間;次年陸月工竣,報勘立案。就地掘得此碑,重立衙前,以垂永久。鳳山丞大興馬克惇記。」曾收錄於《南碑集成》、《屏東古碑集》。
----------除了這塊雙面碑之外,其碑座也是大有來頭。----------
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及許成等人起義倡亂,鳳山粵庄的六堆副總理李受又趁機攻擊焚殺阿里港七十餘處,擔任阿里港正總理的藍見元提議興建阿里港城以為防禦,東西跨距2公里、南北跨距10.5公里,以恆春咾咕石建造,開東西南北四門,門高一丈、寬一丈五,城垣圍以刺竹,城內鑿兩尺深之壕溝,屬三級城池,於道光15年(1835)完工。
南門位於中山、四維路口南側,豐永鐵店門口;北門位於中山路上港仔溝邊(約今碑址);東門位於永春、里港路口公路局道班房前;西門則位於玉田路藍家古厝以西。四座城門到了日治時期僅剩南門尚存,且於1931年被總督府列為古蹟,曾在武洛地區投資的辜顯榮也寄付一千日圓做為維持之費用,但到了昭和十一年(1936)10月15日為了拓寬道路,被認為有礙街道發展而遭拆除,里港城現今僅存南北門兩塊城門額鑲嵌在呂岳德政碑底下的碑座上,材質為砂岩,縱長59公分、橫寬126公分。
----------石碑所在的阿里港公園----------
在1908年大日本帝國製糖會社印行的明信片可以知道,「阿猴廳阿里港公園」最遲在1908年之前即已建立,公園內有小橋、涼亭、蓮花潭,其中有著蓮花的水域即是古地名「過港仔」所指的港仔溝,茂林密布、綠意盎然。但不過幾年,日本政府為了訓練民兵需要,時任阿里港支廳長原口健太郎奉阿猴廳長佐佐木基之命填平湖面,作為壯丁團和青年團的操演場地,工人自阿里港街各庄頭招募而來,全部都是奉仕工(免費勞工),從二重溪用牛車載運土石,再以人力一擔一擔接力挑至湖中填平。施工中有一次大家在水中發現一個不明物體載浮載沉,撈上岸打開一看原來是一甕白銀,大家紛紛上前搶取,但被監督的日本警察逮個正著,全部都被沒收了XD
#屏東 #pingtung #里港 #阿里港 #屏東里港 #屏東景點 #古蹟 #史跡 #historicalsite #呂岳德政碑 #石碑 #文物 #benevolent #monument #stele #stonetablet #memorialmonument #里港城 #城門 #citygate #gate #門額 #北門 #northgate #南門 #southgate #阿里港公園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特簡直隸分州調補發鳳山阿里港分縣公諱岳德政碑〉
公字崧高,號維齋,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也。由庚辰副車,需次監州,慎簡來閩。曾代庖珩邑,佐理溫陵,政績彰彰,在人耳目間。辛丑秋,調補斯土。公學古入官,摻修素裕。蒞任以來,教養兼施,寬猛並濟,視吾民如家人父子,除奸慝稂莠不啻焉。迄今野無萑苻,戶習誦弦,公之淪浹于斯民也,深矣!□者三年報政,標等臥轍難留,爰勒貞□,以誌終不可諼之意云爾。舉人陳名標,貢生陳鳴珂、陳廷材、張維光、柯廷第、楊仕爵,廩生楊國英、莊其章、柯元珪,生員黃國柱、陳綿華,連捷、蔡從龍、林惠承、林克芳、陳汝勳、王大鵬、楊有章,生員鄭麟鼎、楊拔英、蘇勝輝、陳元宗、監生陳大俊、江元慶、王世英、顏朝彩、趙時泰,監生陳元□、楊聯玉、楊兆塔、耆老陳遜珩、陳君行、陳肖岩。舖民瑞源、瑞泰、益豐、金興、秀記、旭興、泰源、沛興、和源、怡記、莊拔芳、潘士瓊、協盛、鎮興、振合、應和、振興、王起龍、楊廣緘、勝成、陳長發、致盛、萬盛、陳次玉、林登、顏長滿、董王榮、黃紫香、金玉珍、永記、林興利、林廣泰、茂盛、王源順、莊義興、源興、王廣捷、瑞勝、萬春、發興、合春、協榮、協春、萬安、德源、瑞香、李亨利、林玉順、龔合源、培元、莊合興、莊繡山、莊士白、陳保和、蘇豐裕、王源茂、泉春、茂源、岱興、洪鴻源、玉山、沛源、瑞山、打鐵店庄、鹽樹腳庄、上下冷水坑庄、莊如佳、王志寶、洪士朗、洪有義、藍金隆、陳達尊、小卓佳庄、頭崙庄、上下番仔寮、莊文棣。乾隆伍拾年花月榖旦,港西里士庶仝立石。
道光乾隆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延平郡王祠一開始可能不是祭拜延平郡王嗎?(上集)
鄭成功文物館 #館舍升級小揭秘
位在臺南市開山路的鄭成功文物館,其所在地也是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延平郡王祠;如果說到在臺灣超過百座拜祭與紀念鄭成功的廟宇,臺南市的延平郡王祠無疑是最正統的一座。
這座具有 300 多年歷史的「延平郡王祠」是從「開山王廟」改名而來,但其中有個天大的誤會:現在我們慣以「開山王」作為鄭成功的美名,其實原本「開山王廟」並非紀念鄭成功?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先談談「延平郡王祠」的改名故事:
清末臺灣南部瑯嶠地區發生接連發生「羅妹號事件」、「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讓臺灣南部沿海地帶十分不平靜,從羅妹號事件美國商船誤觸瑯嶠,到牡丹社事件的日本人出兵,來來去去的船隻引起清廷對臺灣軍防的重視。同治十三年(1874)冬,欽差大臣沈葆楨到臺灣籌辦防務,奏准將「開山王廟」改建為「延平郡王祠」,以表達鄭成功的「開臺之恩」。
有趣的是在明鄭亡後,高舉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明明被大清政府視為「逆賊」,卻在牡丹社事件後受到清朝「扶正」,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不是清政府的「亂臣賊子」,或許就有當時的政治考量:面對曾來犯的日軍,有意淡化生母為日本人的鄭成功與日人之間的連結,強調鄭成功的漢人身分。改名後沈葆楨在隔年與官民籌募經費興工,將開山王廟擴展興建成「福州式」建築。
從這個「被改名」故事,可以看出鄭成功是有意被塑造為「開山王」的;而從下面的文獻記載也可以看出,其實最早之前「開山」並不是專屬鄭成功的稱號。那「開山王」有可能是誰呢?則有以下幾種說法:
康熙末年的《臺灣縣誌》曾寫到另一間位於西定坊之開山宮「祀吳真人」,吳真人即為保生大帝。推測或許是因為建造年代早,所以東安坊的開山王廟與西定坊的開山宮,才以「開山」稱之;又從開山王廟早年的祭祀禮儀帶有除瘟驅疫的功能來看,所祭拜的也可能是漳泉人士拜祭的王爺。
而現址為「延平郡王祠」的「開山王廟」,在清乾隆、道光年間的志書曾記載「不知何神」,經寫志書的官員們加以推測,認為可能是隋代武將陳稜。此後清末至日治時期,開山王為陳稜的說法已經廣被臺南在地的鄉鄰父老們所接受了,因此《臺灣日日新報》中亦記載「開山王廟乃祀陳稜。非祀今之鄭成功也。相傳二百六十餘年之久,鄉鄰父老至今猶盛稱之,曰開山王」。
回到開山王,不管開山王廟祭祀的神明到底是誰,至少我們能從記錄中看出至少在清末日治時期,當時人們記憶中的開山王還並非鄭成功。「開山王」可能不止是對於鄭成功的美名,更是乘載著各時期民間的信仰與寄託。
300 多年來,「開山王廟」歷經多次改名,建設中也能從各種人為痕跡看出其中的變化。這個地方乘載著民間的信仰與寄託,更是受到當時政治局面、文人、民間的多方期待而來,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延平郡王祠,看出由不同群體創造的傳統逐漸疊加和轉換的過程。
延平郡王祠甚至在日治時期時又變成「開山神社」,這個我們下回待續。
⚑ 圖片提供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延平郡王祠內奏准為官祀錄匾,祠內沈葆楨題的對聯中寫道:「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 主要參考資料 / 〈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地方社會〉陳麗華,2013
#鄭成功文物館升級計畫
相信近來《斯卡羅》上映後,觸發不少朋友對於臺灣土地上所發生的大小故事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位在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文物館(臺南市),也將在明年底升級改名。面對館舍本身深遠的歷史紋理,將更宏寬的從漢人移民、民間信仰的角度梳理自身脈絡,定位為「臺南的歷史博物館」,重新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
道光乾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日期:1839年8月10日 ·
#知史討論
「盛極而衰。道光八年——道光十一年的陸路茶黃制夷實踐中,茶黃制夷觀念受到的重大衝擊。道光八年(1828)平定張格爾之亂後,道光起用直隸總督那彥成處理回疆善後事宜,企圖以茶葉、大黃對付支持張格爾之亂的浩罕國,使西北邊疆免受其侵擾……」
-----------------------------------------------------------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歷史知識故事,歡迎到「知史網」→「知史專題」→「鴉片戰爭日誌」閱讀全文,謝謝!
https://www.mychistory.com/a001-2/a0011/y222
-----------------------------------------------------------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瞭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知史討論中的資料來源:鴉片戰爭博物館官網學術欄目:《試述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演變》,作者:林日杖,特此鳴謝。)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大黃 #茶 #乾隆 #嘉慶 #道光 #那彥成 #林則徐 #虎門銷煙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
道光乾隆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日期:1839年8月9日 ·
#知史討論
「茶黃制夷觀念的演進,在清代前期,實際上是多線性發展的。乾隆朝的大黃制夷,推動了大黃制夷觀念向茶、黃制夷觀念的演進,在一定程度上對道光朝的大黃制夷觀念產生了影響。嘉慶朝茶、黃制夷觀念演進,與乾隆朝有所不同,那就是在制夷實踐中,茶黃制夷觀念內涵的改變,大黃制夷由對付北方的陸路諸夷,擴展至海路諸夷。嘉慶朝十四年以後,清代社會實際上存在著多種模式的茶葉、大黃制夷觀念……」
-----------------------------------------------------------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歷史知識故事,歡迎進入「知史網」→「知史專題」→「鴉片戰爭日誌」閱讀全文,謝謝!
https://www.mychistory.com/a001-2/a0011/y0221
-----------------------------------------------------------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瞭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知史討論中的資料來源:鴉片戰爭博物館官網學術欄目:《試述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的發展演變》,作者:林日杖,特此鳴謝。)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大黃 #茶 #乾隆 #嘉慶 #道光 #包世臣 #林則徐 #虎門銷煙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