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遊戲業薪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遊戲業薪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遊戲業薪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遊戲業薪水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吹著魔笛的浮士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首先,要誠摯地感謝網友 Kong-Ming 在今天按下「分享動態回顧」鍵,如果沒有跳出這則通知,我還真的忘了自己在 2013 年的 9 月 27 日曾經翻譯過這篇演講。 身為一個從 QA 工讀生入行,一路在職場上走向經理職的人,當時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真電玩宅速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五億三千六百萬美金,是甚麼樣的概念呢。這筆錢大約是「克里夫蘭騎士隊」五年的薪水、八千一百五十六坪的帝寶或是五百二十六萬台iPhone 7 Plus。這筆金額同時也是遊戲公司Atari在1983年的虧損金額。其實當時損失的不只是各大遊戲公司的盈餘,還差點把整個遊戲業的未來一起給埋了,那一年發生的事件,...

遊戲業薪水 在 BetweenGos 職場風格誌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1 12:50:21

行銷世界的門又大又廣,決定進入前,首先讓我們消弭想像與現實的落差、接著瞭解職涯發展,以及各產業中行銷角色的定位。  📍行銷人的理想與現實 ✔︎ 理想 品牌做出成效,文案打中人心,因此得到成就感!還可以和很有影響力的人合作,呈現光鮮亮麗的模樣。  ✔︎ 現實 ①公司組織/老闆的角度:行銷...

  • 遊戲業薪水 在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7 20:48:18
    有 202 人按讚

    首先,要誠摯地感謝網友 Kong-Ming 在今天按下「分享動態回顧」鍵,如果沒有跳出這則通知,我還真的忘了自己在 2013 年的 9 月 27 日曾經翻譯過這篇演講。
     
    身為一個從 QA 工讀生入行,一路在職場上走向經理職的人,當時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r McNally 於 Korea Games Conference (KGC) 2013 所發表的這則講演內容給深深地激勵到。
     
    剛好先前也有被年輕朋友問到:「當 QA 真的有出路嗎?人家會不會覺得我什麼都不會所以才當 QA?」
     
    就再分享一次,順便整理成文章。
     
    --
     
    你所待的遊戲公司,注重 QA 部門嗎?
     
    新人以 QA 職缺為跳板加入遊戲產業會是一個好的決定嗎?
     
    QA真的 是一份連貓都會做,只要有手玩遊戲就能幹的工作嗎?
     
    底下謹分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r McNally 於Korea Games Conference (KGC) 2013 所發表的講演內容,希望對於各位有所助益。
     
    考慮到文章太長的關係,摘錄重點分享,並且將結論拉到首段來,其於部份的順序未做調整。
     
    ◎ 我講的太多了,講一句最重要的話:「所謂的QA,並不是為了確保產品的品質而存在的部門。一款遊戲的品質優劣不會是由單一部門來決定的。在遊戲公司裡,所有職務的人員都必須要關心QA,而身為QA人員,也必須對所有的領域保持高度興趣並學習之。」
     
    ◎ 一言以蔽之,事前預防,事後查明問題原因,確保產品項目正確實裝,就是QA團隊的任務。
     
    ◎ 在早期,遊戲開發者自己就能進行除錯作業,但隨著平台多樣化,遊戲複雜化,這個產業對於專業測試人員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換句話說,QA人員正是被這個時代所需要而誕生的職業。
     
    ◎ Bioware的專業測試部門約有15~20人,當工作量增加時,也會追加人力。
     
    ◎ 這個職缺常被誤解為「只要一直玩遊戲就能領薪水」的工作,更常被外界瞧不起。一般認為誰都可以當QA,反正那樣的工作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在我們的國家,甚至有這麼一句話 - 「連貓都可以幹好QA的工作」。
     
    ◎ 不只是外界這麼看待,連來應徵的人也會有這樣的心態,但是老實說,那種每天打遊戲就能領薪水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 Bioware在人材聘用方面的標準非常高,從全球各地找來具有才能的人材,QA部門也是以這樣的標準在挑選員工,即使錄取了AAA級人員,後面也還有非常嚴格的流程等待著他。
     
    ◎ QA人員必須要有一個認知,他們應該要能與營運團隊、開發團隊妥善溝通,共同建構起完整的開發文化,並協助提升產品的品質。
     
    ◎ 但事實上,QA的離職率非常高,在遊戲業界裡也不是什麼令人稱羨的職缺,有許多人從事QA工作只是求一份溫飽,並沒有將提升產品的完成度視為個人志業。
     
    ◎ Bioware的QA也會以客戶或顧問的角度提供意見給開發團隊。
     
    ◎ Bioware的QA分為技術QA與設計QA,前者偏向於程式設計的部份,後者則是提供產品設計上的協助,是故,在產品開發的時候,QA也能積極參與設計的過程。
     
    ◎ 敝公司相當重視「價值」這件事,承前所述,因為制度上讓QA團隊能共同參與產品的開發的過程,因此各部門不再將它們視為用來除錯的部門,而是確實有所貢獻的,進而發現自我的價值所在。
     
    ◎ 敝公司稟持著「你如果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那麼就執行下去吧」的原則
     
    ◎ 舉例而言,當三個總計投入300名人力的專案在進行的時候,QA部門會投入40人左右。在這個過程中,QA的意見並不會偏頗於某一方,會盡可能地提出公正且中肯的意見,如果有必要的話,也會提交完整的報告書。
     
    ◎ 與其他部門相比,QA部門更需注重「組織」這個觀念的重要性。
     
    ◎ QA即使不是開發者,也應瞭解開發遊戲所會用到的各種技術與知識。
     
    ◎ 面對消費者的時候,應該要能知道如何排除各種預期外所發生的狀況,所以必須掌握豐富且全面的知識與資訊。
     
    ◎ 對我來說,QA團隊就像忍者一樣的存在,隱身在看不見的地方,協助他人創造出最棒最棒的產品。
     
    ◎ 對於公司來說,QA也像是潤滑油一般的存在,讓全體成員能順利地彼次緊密合作。
     
    ◎ Bioware的QA部門有許多人已經工作十年以上了,當然也有許多人轉到研發團隊的職位,因為曾經擔任過QA工作,所以比起其他人都還要能夠快速發現問題,並協助建立部門間的合作關係。
     
    ◎ 一般人對於QA的印象還有一點,就是薪水比起其他部門要來的少。但在BioWare來說,QA與其他部門的薪資並不會相差太多,因為在這裡,QA是值得自豪的職業。
     
    ◎ 當我們早上起床準備到公司上班的時候會開心地想「今天應該要做什麼呢?」該怎麼樣協助其他同仁好讓開發作業更為順利呢?對我們來說,這份工作不單純只是獲取金錢上的報酬而已。

  • 遊戲業薪水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1 23:16:04
    有 447 人按讚

    【閒聊遊戲業的過程導向管理風格】

    從今年開始,每一季考核後,我都會提供公司同事自由約我吃飯(報公司帳)的機會,聊一些職涯的建議與想法。這是因為自己還是菜鳥時,沒什麼類似的機會能夠與資歷較深的前輩交流,有些想法如果能夠早一點知道,應該能少走些彎路。

    今天聊完後衍伸了些心得,趁此記錄下來:

    ●有些公司衡量人才的方式完全是「結果導向」,但我是「過程導向」派。我認同獎金、薪水應該要以結果來決定,但判斷一個人的專業能力,我傾向看做事過程中執行、創意、溝通狀況,而不是完全以結果。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專案過程邏輯不通、效率不彰、努力不夠,即使成績再好,也無法讓我認同。最大的原因是,以遊戲發行來說,常常會有“無法理解”的成功與失敗,我們只能把握”盡人事“的部分,而將結果“聽天命”。

    ●「過程導向」的好處就是,我們決策時對於每件事情要做的原因、假設、對象與方式都會有很詳細的討論,這樣當結果不如預期時,才能回頭檢視當時的判斷在哪一個環節產生錯誤;結果合乎預期時,才能確定哪些部分是跟當時判斷的依樣,未來可以繼續沿用。

    「莫名其妙的成功」有時候帶給組織或個人的殺傷力,比想像中來得更大。我曾有幸目睹某人或某公司,由於對早期成功的理解過於樂觀,未去探究其原因,結果招致更大的失敗。

    ●今天交流時,有同事說以前公司老闆都不太在意報告的細節。我自己覺得,認真研究下屬的報告並給予回饋是該有的禮儀。通常只要你出報告,我就會很認真的看完,並提出個人認為邏輯、數據引用、結論論述有問題之處。這也是「過程導向」風格的延伸,我希望大家對於做每件事情的過程都能想清楚,這樣才知道以後要優化的方向與目標是什麼。

    比較不好的地方大概是,雖然我從不罵人,但跟我交流報告腦袋要清楚一點,壓力也會比較大就是。

    ●我覺得「過程導向」比較適用中小型的遊戲發行。因為一隻產品的成敗影響性高,所以公司全員都需要百分百的投入,不斷重複驗證確認所有細節。但如果是較大的公司,一年發行個十幾款產品,公司高層只能將心力轉向制度的設立,以「結果導向」確認遊戲各自的狀況,並給予所有成員野蠻生長的空間。

    但我發現,這似乎也是某些大公司出來的人員,在細節與邏輯訓練較差的可能原因。因為對於過程的不重視,反而少了很多該有的想法碰撞與雕琢。所以,我個人是比較建議遊戲營運或行銷人員前期先去中小團隊鍛鍊。當然,前提是公司內部的討論交流氣氛是濃厚的。

    ●反過來說,其實「過程導向」也是遊戲業對於未來不可控的無奈體現。我們只能極盡所能,在可確認的範圍內做到做好;而對於無法掌握的結果,就只能大家一起來承擔它、面對它、再想辦法解決它。如果個人能力對於遊戲成敗影響性高,那「結果導向」的確是較好判別能力的管理方法。

    最後,有個前輩曾經跟我說,每個人都有適合他自己的管理風格,沒所謂最好與完美,更重要是認清自己。我覺得寫作這件事情,某方面使得我的管理風格趨向更為理性,更趨向邏輯與細節,但也因此讓我在情感交流的表現較差,公關業務能力可說是乏善可陳。

    人的技能點數總額是差不多的,確認自己技能樹的強項與弱項,也是職涯上永遠需要思考的課題。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於理性的原因
    #最近面試的都是男生
    #公司快改名叫少林寺了

  • 遊戲業薪水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3 09:00:25
    有 72 人按讚

    【營運的現況與挑戰】

    先前有分享一則PO文,連結如下:https://www.facebook.com/9i543/posts/2837192403235441
      
    內文提到營運常常被認為是打雜的,好像什麼事情都可以歸給營運做,甚至在公司地位也有點模糊,PO文一出後發現大家蠻有共鳴,今天想進一步分享我認為營運目前遇到的現況與挑戰。
      
    畢竟在遊戲業打滾比較久,所以以遊戲營運為例,內容均為我自己觀察與反思後的主觀意見,如果覺得有失偏頗,都歡迎批評與指教。
      
    為什麼遊戲營運會處在這種尷尬的狀況,我認為跟「產品生命週期」息息相關,以產品生命週期來看,可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其中營銷的比重以及營運重點為了方便理解,我做了張圖。
      
    以下為各階段說明:
     
    ✅導入期
    導入期約遊戲事前預約-上市後三個月,這段時期最重要的就是想辦法吸引潛在玩家注意,並轉化成遊戲內玩家,因此主要發力的單位會在行銷,此時期線上線下的宣傳規劃會非常多,非常忙碌。
     
    營運在此階段有上市活動規劃、校調建議、整理玩家上市後反饋等,但主要發力重點會在社群上,想辦法把玩家導到社群,原因是新玩家一開始對於社群活動參與意願較高較積極;且社群活動越活躍、越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潛在玩家;再者,未來行銷預算只會越來越少,社群做得好,即使玩家流失,也未必會立刻退出社群,仍有機會接觸到玩家,降低喚回的行銷成本。
     
    ✅成長期
    成長期約是上市後三個月-半年,能夠進入此階段,代表遊戲體質、留存率相對健康、付費意願高,這階段行銷除了持續拉新外,也會持續舉辦活動,讓產品獲得曝光,因此什麼玩家見面會、週年慶、電競比賽、異業合作等都會是這階段重點。
     
    對於營運來說,這階段玩家遊戲內的角色養成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意味著對於遊戲內的道具需求量大、付費意願高,因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和開發團隊協作,把整個營運操作規劃好,搭配改版應該要推出什麼樣的人數與營收活動,搭配行銷應該要在遊戲內推出什麼活動提高留存並轉為付費玩家。
     
    ✅成熟期
    成熟期約是上市後半年-N年,這段時期由於會想玩這款遊戲的玩家差不多飽和,拉新的費用逐步墊高,遊戲內玩家也趨於穩定,越來越多玩家封頂,因此行銷預算會降下來,維持基本的產品聲量。
     
    而這時候營運反而會擔起更大的責任,要做到精細化營運,例如:如何讓新玩家的轉換率和付費率更高、讓既有玩家花費的錢更多、讓不花錢的玩家想辦法掏錢出來、怎麼樣透過文案的操作、活動的規劃、商品的設計,讓不同族群的玩家都有最大的變現空間。
     
    ✅衰退期
    衰退期是N年-結束營運,這段時期玩家已經開始大量流失,即使還在遊戲內的玩家,對於新商品的需求已大幅降低,會繼續玩的原因無非是習慣、社群或還沒找到新的遊戲,這階段除非有什麼很大型的改版,例如是異業合作或是聯動操作,不然幾乎不會有行銷預算的投入,而營運上仍必須要透過精細化營運來維持遊戲營收,盡可能在結束營運前持續鞏固營收,降低衰退幅度。
     
    以上為上述四個時期營銷的工作內容概要與占比
    🔥🔥但請注意!現實狀況絕對複雜更多,例如以手遊來說,可能導入期更短,只有一個月,而每個時期營銷應該要做的工作也沒有絕對之分,邊界是模糊的,只有比重不同而已。
      
    講了那麼多有關於產品生命週期營銷上的工作占比與內容後,遊戲營運目前尷尬的原因也呼之欲出--
    👉就是現在的遊戲上市失敗機率太高,幾乎在導入期時就已經GG,根本沒有太多營運空間,導致營運最主要的工作全都卡在導入期的社群工作,營運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地方還沒發揮出來就已經結束了。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堆遊戲只要作不起來就立刻進入維運,什麼叫維運?就是「維持基本營運」,開發商依照road map改版,營運繼續在社群上發開關機和改版公告,然後一年後就結束營運,這過程中,各單位已經把所有心力全部都轉去準備下一款遊戲上市了,營運發力的空間自然就被壓縮。
     
    一但遊戲生態落入此局面後,就會浮現一個狀況:遊戲業的營運職缺,大多都是非管理職。因為對公司來說,在沒有主力產品能持續帶來穩定營收下,當下最重要的事全都是落地執行,根本沒有管理職介入的空間,因此有些人可能在大公司擔任中高階管理職,離職後卻發現產業沒有適合他的職缺,甚至連薪資也不匹配。
     
    但這就是供需問題,很多公司背後沒有富爸爸撐腰,手邊也還沒有金牛型產品,資金隨時會斷鍊下,需要的就是即戰力、把手弄髒的人,先把一個產品順利弄上市獲得穩定營收再說,小廟實在容不了大神。
     
    另外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同樣是營運,但負責過的產品規模大小也決定了薪資的高低,這感覺很像是想要加薪,很多人會選擇出國唸書,沾過洋墨水後,回來後薪資的談判空間就變高了,即使能力與本土工作者沒差異。
     
    但矛盾的是,營運人員能夠負責到什麼產品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一但跟到好產品,那就是雞犬升天,即使大家做的工作內容都一樣,甚至小產品由於預算少、KPI高,可能還要想更多偏門的方式來追營收,但最後兩個人面試,肯定是前面吃香,這岔路可能決定了往後的職涯,前者越來越順遂,後者則持續遊蕩。
     
    因此,我從來不認為營運沒有價值、是打雜,而是台灣以代理為核心的市場結構,限縮了營運發展的空間。但我真心認為遊戲營運是很棒的工作,當你看到你提出的優化建議、營運活動、文案出現在遊戲內,玩家接觸到而討論或獲得實質的營收成長時,那份喜悅會讓你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最後,如果希望在遊戲營運上想獲得更多發揮空間,我自己覺得可以挑以下幾種:
     
    ✅遊戲是台港澳單獨營運:現在很多遊戲都是全球版本,全球版本的缺點就是開發商不會針對個別國家做太多客製化內容,即使是提出全球版本的營運建議,開發商也會有諸多考量,不會輕易點頭,導致營運最後只在做社群和測試,無用武之地。
    ✅遊戲是自家開發:遊戲如果自研自營,那營運可以介入的空間「可能」相對比較多。
     
    如果是希望有更多晉升機會或是薪資:
    ✅大公司:大公司組織架構更完善,會有比較多管理職缺,內部晉升和加薪才更有機會
    ✅公司有金牛級產品或其他金流:公司有獲利才能給員工薪水,有更高獲利才能給員工更多薪水,這是不變的道理。
     
    以上就是我對於遊戲營運的現況與挑戰做的一些反思,再次重申都是我個人感想,如果不認同或是覺得哪邊有錯,那一定是我的問題,歡迎給我些反饋,幫助我對整個遊戲業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文章同步部落格:https://bit.ly/38CDBU7
    (最近FB po文不會自己抓連結文章耶,是我個人問題嗎...)
    (半夜打文章會失智,有語意不通的地方請見諒)

  • 遊戲業薪水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5-26 18:30:16

    五億三千六百萬美金,是甚麼樣的概念呢。這筆錢大約是「克里夫蘭騎士隊」五年的薪水、八千一百五十六坪的帝寶或是五百二十六萬台iPhone 7 Plus。這筆金額同時也是遊戲公司Atari在1983年的虧損金額。其實當時損失的不只是各大遊戲公司的盈餘,還差點把整個遊戲業的未來一起給埋了,那一年發生的事件,我們叫做「Atari大崩壞」 (Atari shock)。

    無論如何,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不管市場如何崩壞,我們的遊戲魂是永遠不會熄滅的,只要是好的作品,就能在玩家之間獲得認同,遊戲產業從未死亡,只是改變了存在方式。

    (C)電玩宅速配

    「電玩宅速配」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vgamexpress
    「美女愛玩Game」節目:http://bit.ly/1Qwt7S3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遊戲庫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