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逆思維pt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逆思維pt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wackynoteis (Waki瓦基)看板book標題[心得] 《逆思維》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思...
逆思維ptt 在 不給酒就飲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09:45:31
難以勸誡的勇氣 - 「羅卓仁謙」是個很特別的網紅,不是所謂的”佛系”,而是真正的”佛教網紅”,他在網路上推廣著佛學科普,並以「熊仁謙」介紹在生活中實用的印度哲學。 - 外表感覺就跟現在時下年輕人沒什麼兩樣的他,人生卻是充滿註定與叛逆思維,出生在與佛教頗有淵源的家庭,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當她還在...
《逆思維》讀後心得: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思考方式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ink-again/
你知道嗎?「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是「錯」的。如果我們把青蛙丟進滾燙的鍋裡,牠會
嚴重燙傷,不一定逃得掉;如果把青蛙放在慢慢煮沸的鍋裡,當水溫開始升到熱得難受時
,牠會立刻跳出去。我們一直以為青蛙沒有領悟到眼前的危險,結果缺乏質疑精神和重新
思考能力的,反而是我們自己。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逆思維》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他
的學術生涯當中,他發現人們習慣用最舒適的方式來思考,很少去懷疑或挑戰自己的信念
,導致堅持己見、自以為聰明、離不開同溫層的情形不斷發生。在這本書中,他想告訴我
們「重新思考」的方法和重要性。
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個部分談我們「個人」如何重新思考,我們必須具備科學家的
思考精神、區分清楚信心和自傲的差別,以及擁抱建設性的衝突。第二的部分談「人際」
之間重新思考,我們要如何和別人進行一場良好的辯論,如何透過正確的聆聽來促成別人
的改變。第三部分談「集體」重新思考的方式,消除意見極端對立來達成對話,扭轉僵化
的教育和職場文化。
這是一本富有大量故事和科學實證的紮實著作,讓我們瞭解從自己到他人,從他人到群體
,從群體到社會,該如何透過重新思考的方式,找出更好的平衡點,解開彼此的成見和枷
鎖,引發更好的思考和討論品質。
|強大的領導者和他們的批評者交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軟弱的領導者將批評者消音,
|讓自己變得更微弱。
思考的四種職業心態
作者指出一般人在「思考」和「談話」的時候,會進入三種職業心態:傳教士、檢察官、
政治人物。
當我們的深信不疑的信念處於危險當中,我們會進入「傳教士」模式:我們會向別人布道
,保護並宣揚我們自己的理想。
當我們在別人的論點當中看到瑕疵時,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我們列舉出一堆理由
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期望自己可以打贏這個案子。
當我們在尋求贏得群眾支持時,會轉換到「政治人物」模式:我們會試著爭取到選民的認
同,到處遊說別人支持自己的政治理念。
這三種思考模式的風險在於,我們深深相信自己的信念,宣揚我們是對的、控訴那些錯了
的人,並以政治行動爭取其他人的支持,以至於我們根本忘了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
作者則建議,我們可以採取第四種職業心態來進行思考和討論,也就是「科學家」的心態
。
科學家會進行實驗、測試假設、驗證資訊、發掘知識。當我們進入科學家的思考模式,我
們會拒絕讓自己的理念變成意識形態。我們不會從答案或解決方案開始,而是跟隨問題的
帶領。我們不會依照直覺來大肆宣導,而是接受證據的教導。我們不會只是對他人的主張
抱持著懷疑,而是勇於反對自己的論點。
我認為,採取「科學家做實驗」的思考方式,不僅可以用來應對真實世界的層面,也可以
用來應對心靈層面。我想起之前在《轉念的力量》讀後心得寫下「轉念很像科學實驗」的
感悟。我們原本的念頭是「假設」,然後我們要提出問題去「質疑」這個假設。我們設計
出兩種不同假設,我們面對兩種假設的不同感受,就是我們的「實驗資料」。最後我們去
「驗證」哪一種假設才是真的、才是我們想要的。只是這個實驗是在我們的頭腦裡面進行
。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科學家」這個職業,但我們可以用科學家的態度來重新思考。我們要
探尋的是自己為什麼「有可能錯誤」,而不是我們「一定正確」的理由。就像學習的目的
並不是為了確認我們的舊信念,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有所進化和發展。
實驗精神的好處
談到實驗精神的好處,我對書中一個案例有很深刻的印象。
一群創業者參加了一個企業家精神訓練計畫。在四個月的過程中,他們學會建立企業策略
、訪談顧客、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然後製作出原型。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被隨機分
配到「科學思考組」或控制組。
兩組接受的訓練完全相同,只不過有「科學思考組」的創業家受到鼓勵,要他們透過科學
家角度來檢視自己新創的企業。從這個觀點來看,他們的策略是一個「理論」,顧客訪談
幫助他們建立「假設」,而他們的最小可行性產品及原型是用來測試這些假設的「實驗」
。他們必須根據實驗的結果來做出下一個決定。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控制組的新創企業平均獲利不到三百美元。而科學思考組的新創企業
平均獲利超過一萬兩千美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為控制組的企業家傾向於堅守原
本的策略及產品,他們宣揚過往決定的成效、揪出替代方案的缺點,並且迎合那些支持現
存方向的人。相較之下,像科學家思考的那組企業家,改變策略的頻率比平時多出一倍,
因為當他們的假設並未受到實際數據的支持,他們就知道該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了。
綜合上面提到的兩個重點,我發現兩個很有趣的現象。有科學精神的企業家,比較不會被
自己原本相信的策略給綁架,他們願意依照事實和數據來發展新的念頭。而擁有高情商、
懂得轉念的人,也不會被自己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感覺給綁架,而是透過質疑、實驗和驗證
,找出轉念之後更理性的選擇。
如同作者所說的:「智慧的象徵是,避免相信進入你心中的每個念頭。情緒智商的標記是
,避免內化進入你心裡的每種感覺。」無論在理性或感性的層面,我們都可以透過重新思
考而變得更有智慧、更有情商。
謹慎看待極端的陳述
關於「情緒商數」(EQ),我們常會聽到兩極化的說法。一派人說 EQ 很重要,另一派人
說 EQ 一點也不重要。而作者透過科學證據顯示,真相往往不會這麼極端。
在一個極端是 EQ 的創始人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他讓這個概念變得普及
。他宣揚對一個人的表現來說,EQ 比 IQ 更重要,而且職場領導有九成的功勞是因為
EQ 而導致。在另一個極端是《生存的12條法則》的作者喬登・彼得森(Jordan Peterson
),他大聲指控 EQ 是一種騙人的概念,一時的流行,便利的潮流,一場企業行銷的騙局
。
從兩個人極端的陳述看來,他們的對話似乎陷入了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的職業心態
。
而作者以研究資料舉出兩個重點。(1) EQ 很重要:有一份涵蓋將近兩百份工作的研究整
合分析顯示,EQ 是真的存在而且很重要。(2) 相同的數據指出,當我們想預期各種工作
的表現結果,IQ 的重要性是 EQ 的兩倍以上(EQ 只影響了3%~8%的表現)。
他認為爭論的重點不在於「EQ 是否有意義」,而是它「何時」比較重要或比較不重要。
例如 EQ 對於處理情緒相關的工作就有幫助,但是在情緒不是重點的工作上就比較沒有關
係,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是房仲、客服或顧問,擁有高 EQ 就能更好地幫助客戶。
如果一個人是機械技師或會計師,擁有高超的 EQ 對工作就沒有太大用處,甚至可能會成
為分心的因素。
因此,任何的陳述都有其侷限性,也有它能夠成立的背景脈絡。就像我們在聽取別人的建
議時,我們要知道一個優良的建議,通常來自於那些「不會試著告訴我們答案」的人。他
們提供一些看問題的新角度,讓我們自己透過「重新思考」去尋找答案。
讓我重新思考的觀念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碰到一些觀念上的衝擊,例如作者的描述和我的舊想法不同的
時候,就讓我開始試著「重新思考」。以下舉出三個讓我重新思考的觀念。
一、將具有爭議的主題複雜化。作者認為每個故事都有不只兩面的說法。與其把兩極化議
題當作一個銅板的兩面,不如透過稜鏡的許多鏡面去看它。看到那些灰色地帶可以讓我們
的思維更開放。
我自己一直比較傾向於「簡化」問題,因為我認為簡化之後的問題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可
是作者提出許多科學證據佐證,當一項議題以「比較複雜」的方式呈現給正、反雙方時,
並要求雙方思考其中的「細節」和「流程」,反而有助於軟化和改變原本雙方堅持己見的
立場。這讓我重新思考的點在於,如果我未來要陳述一個二元化的對立觀念,最好是把適
用性和侷限性都說明清楚,而不是一定要強迫自己或讀者選邊站。
二、對於學習,要放棄最佳典範。作者認為最佳典範意味著理想的慣例已經建立了。假如
我們要人們不斷重新思考他們做事的方式,我們可能最好採取流程問責制,並且持續努力
去找更好的典範。像是在績效文化中,人們經常變得依附最佳典範。人們會宣揚它的優點
,停止質疑它的缺點,也不再好奇它有哪裡不完美以及需要改進之處。最佳典範意味著它
已經達到了終點。
這讓我重新思考的地方是,我以前也很喜歡追求做某件事情的最佳典範,或是玩某一個遊
戲的最佳玩法。但是作者提醒學習應該是持續不斷的活動,我們最好是保持開放的態度,
持續尋找「更好」的典範。這個時候科學家的思考態度又派上了用場,我們先假設一種典
範,然後透過實驗取得數據,最後再驗證這個典範的有效程度。
三、保持開放心態去思考未來,丟掉十年計畫。作者認為我們在去年感興趣的事,今年可
能讓我們覺得無聊。昨天令我們困惑的事,明天可能就變得刺激了。熱情不只是靠發現,
而是培養出來的。只計畫下一步就能讓你願意去重新思考。
我原本就有每年重新做一次新的「十年計劃」的習慣,我認為這個方式有助於我思考更長
遠的人生布局,讓我採取格局更大的決策。我不認為我們必須完全捨棄十年計劃,而是要
記得「定期回頭檢視」這項計畫,然後持續修正。如同作者提到的另外一項建議是「安排
人生檢查」,講的就是每年一到兩次的人生進度評估。兩件事情彼此也不衝突,因為我們
大可制定十年計劃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透過定期的回頭檢查,持續修正以適應未來
不斷變化的世界。
後記:重新思考的力量
就像作者精彩的前作《給予》帶給我們職場人際策略的衝擊,《逆思維》同樣是一本會帶
給我們思想衝擊的書,透過書中的案例分析,也讓我更能夠接受「改變想法」這件事情。
我以前常會覺得一個人「意志堅定」是很好的特質,但是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舊想法
。或許一個更值得我們欣賞的對象,是願意改變心意、調整方向、以科學家的方式進行思
考的人。
我們需要「謙遜」才能重新思考我們過去的承諾,需要「懷疑」去質疑我們目前的決定,
需要「好奇心」去重新想像我們未來的計畫。如同作者的提醒:「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
的發現可以讓我們掙脫熟悉的環境以及先前自我的束縛。重新思考能解放我們,去做比更
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更多的事。」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118.19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4931032.A.6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