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提大家今晚930-1000 IG Live,非常重要,聽埋先瞓😚😚😚
#
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最後提示
一、整體提示
1. 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佔分相若,不能顧此失彼。留意我課堂和錄影所述的理想時間分配。(見解論證不少於25MINS)
2. 考試時務必留意錄音以及題目對於整合拓展及見解論證...
提提大家今晚930-1000 IG Live,非常重要,聽埋先瞓😚😚😚
#
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最後提示
一、整體提示
1. 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佔分相若,不能顧此失彼。留意我課堂和錄影所述的理想時間分配。(見解論證不少於25MINS)
2. 考試時務必留意錄音以及題目對於整合拓展及見解論證的要求!敬請小心審題!小心留意錄音,冷靜審題,這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3. 四分鐘整理甲部時間:盡快完成修改,主要花時間仔細閱讀題目和乙部材料,尤其不少同學會看漏題幹,而題幹其實已標明身分、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的基本資訊。另外,同學也要小心留意閱讀材料第一及/或第二項資料。
4. 建議有考2021會展大型模擬試同學考前再看一次「考生表現」誠意之作,文件附有具體例子。
二、甲部
1. 現時錄音內容較短,討論的話題不會太多,角色性格及立場亦大多一致,緊記務必分辨清楚說話者的聲音、態度及立場,以掌握錄音脈絡。
2. 所有會考問的題型用我課堂所教技巧破解,包括三式判斷的準則。
3. 小心審題,留意題目指示如:「塗滿圓圈」、「剔/叉號」、「填英文字母」或其他要求;亦要小心留意題目的評分方法是否「扣分制」或「只可填一個答案」。
4. 錄音播放前必須先把握時間閱讀題目,尤其很有機會會出「綜合整段錄音」的題目,因此,必須小心審題及閱讀題目指示。
5. 小心題目用字,留意題目有沒有標示性的用字,如人名(XX的意見、XX的立場、XX對XX的看法)、範圍(對XX的影響、在XX方面)、專有名詞等。
6. 作答比喻題必須小心考慮說話者的語境,同時亦宜分析題目中喻題的詞性。
三、乙部
1. 語境意識:
自行溫習常規七期騎釘所載之格式:2021MOCK中同學的錯漏甚多,小心演講辭格式,不要把不同格式混合使用。
構思首段時,不妨多留意寫作動機,如:為什麼要寫演講辭?書信寫給誰?怎樣得知徵稿?開首一般需要略加說明題中語境(如:簡介活動背景、計劃目的、舉辦原因等),為下文作鋪墊。結語則可多呼應文章立場,展現祝願。
題中角色要完成特定任務,故宜展現一定的熱誠(如:學生會會長希望服務同學、關注組成員希望改善現況、計劃申請人希望可以獲選等),並和受眾有一定的互動(如:對前輩多會希望得到對方的意見;對後輩多會勉勵對方)。
注意語境的設置,即使同為演講辭,但因應身分,用語會有所不同。例如要留意到底「我」是否演講場合的主辦者,如果不是,就不要盲目使用套語如:「歡迎大家撥冗來臨」。
「祝你LEVEL 1」的常犯錯誤:書信上款寫「致」/「給」、上款寫收件人全名、演講辭稱呼加入「大家好」、「你好」。
注意用語,不宜主觀或極端,避免使用像「一定要採用」、「絕對可取」等字眼。
留意身分,分辨上行、下行、混合等,避免過份謙卑,如對學弟妹用「愚見」等字眼,或身為XX關注組成員,卻望社會大眾不吝賜教或指正。
有時間重讀歷屆範文,掌握何謂「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語氣。
2. 整合拓展:
必須要小心聆聽,留意寫作任務的要求!像是2019年錄音沒有直接指出配對例子,僅以「選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提示。同學一定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聆聽錄音及閱讀資料,正確配對最為重要!
整合拓展仍存在變數,出題模式有新舊之別,既來之,則安之,按照題目要求靈活變通即可,你們受的訓練遠遠超乎想像。
2019年整合拓展一改以往幾年,以8分為整體作評分,可見考評局可以隨意更動分數分配。惟同學們也不用太擔心。即使分數分布改變,但重點仍在「善用例子、拓展論點、充實說明」上。
「整合拓展」部分不必使用現實例子,論點及論據需要以文本的內容(錄音及閱讀考材)為依據。
3. 見解論證:
跟從錄音提示1:兩個論點大約300字一段,三個論點大約200字一段。
跟從錄音提示2:提示不要兼論,可以一句起兩句止;沒有強調「不要兼論」,則按一般正反立論比例處理。
跟從錄音提示3:如錄音有提供論證角度(如2020年「心靈」、「知識」),建議跟從錄音提供之角度寫作,最為保險。
特別注意「二選一」、「三選一」題型是否有比較的必要:小心留意題目有否「更」、「較」、「最」等帶有比較意識的用字。如無,該題未必需要作比較。
常規課程已全面教授所有見解論證題型的推論結構與框架,詳參筆記相關技巧及自擬練習。
不妨多思考持份者特質、現今社會常態等與「背景補充」相關的內容,這些背景均有助你充實論點,提升論證效果。
四、「林場」溫馨提示
加紙:不宜等到最後關頭才舉手,如你尚有200-300字便寫滿答題簿,便要預先舉手,等待監考員把補充答題紙送上,謹記綜合考試最後15分鐘絕對是分秒必爭。
留意考場有關聆聽錄音的播放安排,準備好收音機、耳機等相關器材。最好在考前數天測試器材及嘗試使用,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發現器材有誤。
送禮之我見考評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賣家自吹自擂目標明確很容易被抓包,但如果反過來為競爭對手留惡評 AI 就很難發揮功用,因為留評比只有一次機會而且對象往往來源不明。這等於是把欺騙分散開來。如果你看到一堆一顆星的評語,內容只含含糊糊說用了兩次就壞了⋯⋯那很可能就是競爭對手贈送的惡評。但這也許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更惡毒的。
通常亞馬遜會把不好的留評放在後面,畢竟單一惡評不足改變大局。仇家為了要讓大家都能夠看到那個惡評,接著會僱人或用機器點擊「這則訊息對我有幫助」,把那一則惡評的能見度拉高,最後出現在評比的最上面。這種點擊不記名也不留言,只要IP來源不同,亞馬遜沒有理由阻止。所以第一步留下惡評,只是伏筆,後面的點擊才是灌溉、成長。
為仇家留惡評,聽起來好像有點惡毒。那麼更惡毒的就是為仇家留大量的5星級好評。
前面說過,好評內容如果空洞而頻繁,步調又不配合銷售節奏,很容易就會被AI抓包而降低搜尋優先順序,讓世界永遠找不到你,嚴重的甚至有可能被下架。這些天上掉下來的5星級禮物都來自海外地下工廠,讓你永遠搞不清是誰這麼貼心。所以如果你是商家,突然無厘頭多了一大堆5星級好評,千萬不要高興得太早。』
#根本就是另一種軍備競賽
送禮之我見考評局 在 Dr. Ray 的急症室迎送生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年DSE歷史科試題引起中方聲討。
因為考評局歷史試卷,引用1905年日本政法大學文件、1912年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寫給日本政界人士的一封信,「深切要求閣下予以贊助」,需索金錢,從而問考生「1900-1945年之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之論斷,是否贊同?
此題目其實很容易答,因為題目指定要考生回答的年代,涵蓋至1945年,亦即已經有重大提示:考生答題時,必須考慮日本侵略中華民國八年戰爭為中國帶來的破壞和災害。
因此,考生若只依據此兩份歷史檔案,只評論1905-1912年這段時期即日本對華關係,而不觸及1937-1945之另一段歷史,而得出「利多於弊」的結論者,基本上已經可以評為不合格。
因為即使日本對華前期有輔助留學和捐錢贊助革命的貢獻,但在人道立場,抵不上後來侵華戰爭帶來的殘殺與破壞,更不論此一戰爭協助毛澤東上台、令中國發生後來餓死三千萬人的「大躍進」和「十年浩劫(這一段,則另有毛澤東對來訪的日本政客多次表達感謝的語錄佐證,已經有許多人列舉,不必贅述)。
因此,這條題目雖然引用兩項日方檔案,但在題目裏1945這個年份,已經暗示重心何在。八年侵華戰爭,已經由麥克阿瑟將軍主持之下東京審判結案案,別無爭議。
因此,對於這條題目,考生只須熟知八年中日戰爭經過,對於世紀初日中交往或日本資助辛亥革命的種種詳情並不熟悉,結論分明,已足以取得高分。
考評局這條題目,出得相當高明,含蓄之處,也要由學生獨立思考,其中並無異議。
但對於「畫公仔要清楚畫出腸」的一些人,看見兩項文件,其中暴露了「辛亥革命由日本資助」的尷尬事實,加上「有利有弊」之「客觀詞語」,即刻觸動情緒神經。
本來這條題目可以引申有益的討論,只要基於事實、邏輯,不會令人模糊是非。
但特區政府的反應非常可笑。
有記者追問,考生除援引資料外,是否「可引述自己知識作答」?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回應:題目提供資料選材,而資料本身已有傾向性,「讀歷史要嚴肅,有敬意態度,有啲歷史事件唔可以開放討論。」
歷史資料有傾向性,完全不重要,重點在於題目。
譬如以下這條題目: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莎士比亞1564-1616)
試以你所知由1564到2014年這的四百五十年的婦女史,表達你對這句話是否贊同。
以上這條題目,與考評局這條中日關係題,結構一樣。
考生可以、而且必須,引莎士比亞死後四百年來許多婦女例子:南丁格爾、居禮夫人、海倫凱勒、戴卓爾夫人,來否定莎士比亞那個時代對女性的認知。這條題目,一點也不偏頗。
請問香港特區教育局:到底什麼歷史事件「不可以開放討論」?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利弊不可開放討論?鴉片戰爭不可開放討論?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也不可開放討論?還是自日本資助孫中山黃興推翻清政府、到毛澤東感謝皇軍侵略中國,百年的中日關係史,均完全不可討論?
若是這樣,特區政府教育局應早就公布一張「不准公開討論的歷史事件清單」,以免教師考生迷惑混淆,浪費出試卷和答題的時間。
至於「感情」和「尊嚴」,相信香港人最想討論的,是特區政府高官,身為中國人(我這樣標籤,相信高官不會反對),有幾多家屬領有西方列強國家護照,以及子女送往包括前宗主國英國讀書?
此一提問,請問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是否可以公開討論一下呢?😂👏
送禮之我見考評局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理由說盡了。就是這樣子。
幸好我沒有下一代。
今年DSE歷史科試題引起中方聲討。
因為考評局歷史試卷,引用1905年日本政法大學文件、1912年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寫給日本政界人士的一封信,「深切要求閣下予以贊助」,需索金錢,從而問考生「1900-1945年之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之論斷,是否贊同?
此題目其實很容易答,因為題目指定要考生回答的年代,涵蓋至1945年,亦即已經有重大提示:考生答題時,必須考慮日本侵略中華民國八年戰爭為中國帶來的破壞和災害。
因此,考生若只依據此兩份歷史檔案,只評論1905-1912年這段時期即日本對華關係,而不觸及1937-1945之另一段歷史,而得出「利多於弊」的結論者,基本上已經可以評為不合格。
因為即使日本對華前期有輔助留學和捐錢贊助革命的貢獻,但在人道立場,抵不上後來侵華戰爭帶來的殘殺與破壞,更不論此一戰爭協助毛澤東上台、令中國發生後來餓死三千萬人的「大躍進」和「十年浩劫(這一段,則另有毛澤東對來訪的日本政客多次表達感謝的語錄佐證,已經有許多人列舉,不必贅述)。
因此,這條題目雖然引用兩項日方檔案,但在題目裏1945這個年份,已經暗示重心何在。八年侵華戰爭,已經由麥克阿瑟將軍主持之下東京審判結案案,別無爭議。
因此,對於這條題目,考生只須熟知八年中日戰爭經過,對於世紀初日中交往或日本資助辛亥革命的種種詳情並不熟悉,結論分明,已足以取得高分。
考評局這條題目,出得相當高明,含蓄之處,也要由學生獨立思考,其中並無異議。
但對於「畫公仔要清楚畫出腸」的一些人,看見兩項文件,其中暴露了「辛亥革命由日本資助」的尷尬事實,加上「有利有弊」之「客觀詞語」,即刻觸動情緒神經。
本來這條題目可以引申有益的討論,只要基於事實、邏輯,不會令人模糊是非。
但特區政府的反應非常可笑。
有記者追問,考生除援引資料外,是否「可引述自己知識作答」?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回應:題目提供資料選材,而資料本身已有傾向性,「讀歷史要嚴肅,有敬意態度,有啲歷史事件唔可以開放討論。」
歷史資料有傾向性,完全不重要,重點在於題目。
譬如以下這條題目: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莎士比亞1564-1616)
試以你所知由1564到2014年這的四百五十年的婦女史,表達你對這句話是否贊同。
以上這條題目,與考評局這條中日關係題,結構一樣。
考生可以、而且必須,引莎士比亞死後四百年來許多婦女例子:南丁格爾、居禮夫人、海倫凱勒、戴卓爾夫人,來否定莎士比亞那個時代對女性的認知。這條題目,一點也不偏頗。
請問香港特區教育局:到底什麼歷史事件「不可以開放討論」?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利弊不可開放討論?鴉片戰爭不可開放討論?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也不可開放討論?還是自日本資助孫中山黃興推翻清政府、到毛澤東感謝皇軍侵略中國,百年的中日關係史,均完全不可討論?
若是這樣,特區政府教育局應早就公布一張「不准公開討論的歷史事件清單」,以免教師考生迷惑混淆,浪費出試卷和答題的時間。
至於「感情」和「尊嚴」,相信香港人最想討論的,是特區政府高官,身為中國人(我這樣標籤,相信高官不會反對),有幾多家屬領有西方列強國家護照,以及子女送往包括前宗主國英國讀書?
此一提問,請問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是否可以公開討論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