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鄉》第1-4集心得:說不出口的愛 (8.2/10)
《神之鄉》是一部台灣電視劇,由莊景燊執導,王識賢、李李仁、李玉璽、項婕如主演,劇情講述大學生夏志薰在大三暑假為了做報告,帶著美術系學妹陳暖暖回到離開七年的故鄉大溪,準備參加六二四的遶境活動,逐漸找回自身遺忘的童年,並鼓起勇氣面對他跟父親之...
《#神之鄉》第1-4集心得:說不出口的愛 (8.2/10)
《神之鄉》是一部台灣電視劇,由莊景燊執導,王識賢、李李仁、李玉璽、項婕如主演,劇情講述大學生夏志薰在大三暑假為了做報告,帶著美術系學妹陳暖暖回到離開七年的故鄉大溪,準備參加六二四的遶境活動,逐漸找回自身遺忘的童年,並鼓起勇氣面對他跟父親之間多年來無法解開的心結。
何為宗教信仰的真正價值?我想除了彰顯地方的風土民情與人文景色之外,作為人們尋求慰藉或壓力宣洩的心靈寄託,也藉由一股無形的力量,讓我們生活變得幸福美滿,跟親友的感情更加穩固堅定。因此這次台劇《神之鄉》把故事舞台設定在桃園大溪,也以這邊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劇中各自有著不同煩惱的角色,展現出信仰對人們的意義。
說到大溪,大家最先浮現在腦海的是什麼?我想多半是這裡遠近馳名的豆乾,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如同那句:「南媽祖,北關公。」其實不光是食物,大溪每年農曆 6 月 24 號關聖帝君誕辰所舉辦的繞境活動,也跟著名的媽祖繞境一樣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宗教盛會,總會吸引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和遊客前來進香朝聖。
雖然近期受到疫情影響,相關集會活動幾乎都停辦取消不免讓人感到可惜,但這次由東森電視、映畫製作聯合製作台劇《神之鄉》,根據漫畫家左萱的同名漫畫改編,將故事圍繞於對大溪人最重要的精神象徵「關聖帝君」之上,也通過這部台劇讓其他外地不熟悉的觀眾能藉此瞭解地方的信仰文化,讓這個維持超過百年的珍貴傳統能繼續在下一代延續。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莊景燊、王莉雯這對導演編劇夫妻檔的作品,不管是先前關於環境公害與官商勾結的《引爆點》,或者是講述次文化與人們對少數族群的忽視和污名化的《最乖巧的殺人犯》,這些電影都在講好一個故事的同時,也包裹了台灣存在的社會議題,而這次《神之鄉》同樣也不例外。
雖然是首次執導戲劇作品,但《神之鄉》把主題放在宮廟之上,其中不僅向觀眾介紹關聖帝君、將軍、三太子等神將,帶著我們感受台灣民俗文化的迷人之處,也利用這些元素加以延伸到角色身上,在編導對於故事的用心經營下,每位人物的出身背景和自身面臨到的難題,都讓《神之鄉》整部作品有著相當明確的核心。
劇組親自前往大溪的遶境活動取景,《神之鄉》開場就以一段話道盡了整部作品的主題:「無論貧富貴賤在神明面前都是如此渺小,祂看盡人生悲歡離合,接納所有喜怒哀樂。」這是一段發生在神將的產地「大溪」,關於神、將軍、太子、神龍聖獅,以及在祂們底下的人們為了自身理想目標奮鬥的故事。
王識賢飾演的阿龍師是聖恩社現任社長,承接著師父傳遞下來的使命,每年自發參加關公誕辰的遶境活動,然而在受人尊敬景仰的背後,他卻無法兼顧自己跟家人之間的關係。大學生夏志薰事隔多年從台北回到故鄉大溪,但他卻選擇跟父親阿龍師避不見面。《神之鄉》在第一集就讓我們看見劇中角色彼此之間的衝突,他們究竟發生什麼事?
《神之鄉》以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試著找回往日的幸福作為故事主軸,志薰自幼便因為父母離異,跟母親葉雲兩人從大溪搬到台北生活,多年來父親阿龍師把所有心力放在維持聖恩社的運作,不僅對母子倆不聞不問,讓原本崇拜父親的志薰因為無法諒解而心懷怨恨,也無力關心正值青春期的女兒曉滿,讓父女關係逐漸變得疏離冷漠。
因此《神之鄉》藉由志薰跟學妹暖暖為了做報告來到大溪,從這對重返故鄉的離人和外來者的視角,切入這個家庭難以化解的矛盾,不管是兒女對於親情的渴望,或者夫妻之間的情感糾葛,都在每位角色的自我實現,以及全劇關於神將與繞境等傳統文化的搭配下,展現出《神之鄉》這部作品的迷人之處。
就如同宗教信仰作為人們的心靈寄託,本來就跟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喜歡《神之鄉》開場就以王識賢、李李仁這對師兄弟在遵循傳統或改變創新的意見衝突,在帶出全劇如何把即將消失的文化傳承下去的核心之餘,也以此跟全劇修補家人情感的主線做出呼應的設計。有人等你回來的地方就是「家」,不管身在何處都不要忘記回家的路,永遠都是不變的答案。
因此就目前《神之鄉》前面四集的劇情進展,從主角志薰決定以「扛神將」來找回他的童年記憶、女兒與母親紛紛釋出善意,到脾氣倔強的阿龍師也開始試著面對他這些年來拒於門外的家人們,《神之鄉》最終以那場生日派對為和解開啟了一個機會和可能。他們是否能夠解開心結?找到探尋當年阿龍師入獄所掩蓋的秘密?後續故事會如何發展也值得觀眾期待。
整體而言,《神之鄉》跟前陣子的《迷走廣州》一樣以台灣傳統的宮廟文化作為主題,但在漫畫文本的加持下,比起後者的評價不佳,能從《神之鄉》感受出莊景燊、王莉雯這對夫妻檔即便是第一次處理戲劇作品,也依然藉由清楚明確的故事主軸,還有能讓人喜愛的角色與其中細膩的人文情感,來讓觀眾對整部劇感興趣,並且想要進一步瞭解大溪關聖帝君遶境活動的編導能力,讓人期待這部作品後續的故事發展與整體表現。
#TheSummerTempleFair #莊景燊 #左萱 #王識賢 #李李仁 #李玉璽 #項婕如 #周采詩 #謝怡芬 #盧以恩 #王彩樺 #林玟誼 #林暉閔 #黃鐙輝 #廖亦崟 #黃新皓 #蕭晴曦 #台劇 #台劇推薦 #影評 #如履影評 @thesummertemplefair
農曆6月24日神明生日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戴上口罩、幫神將套上雨衣,大溪人今年這樣幫關公慶生】
「關公在大溪人的信仰,說祂是神,也更像是一位好朋友。」
農曆6月24(今年8月13日)是關公生日,這位又是神、又是人的神明在大溪人心中有特殊地位,每年慶生不是由廟宇,而是各個「職業工會」頂著關公分靈,繞境將祂迎回主廟。
今年關公生適逢疫情、又下起大雨,但大溪人絲毫沒有減少熱情。他們怎麼和關公說生日快樂?讓我們跟著攝影者的鏡頭一探究竟……。
★以瞬間影像,帶您重回第一現場,#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大溪 #關公生 #民俗 #攝影
農曆6月24日神明生日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溪大禧》已是第三年舉辦,前兩年都因工作無法前往,今年剛好有了時間,抽空於上週六參加此活動的開幕式,寫了一篇落落長、但很精彩的直擊報導(對啊自己寫自己說很精彩www)如果你沒去到開幕式,那你看完這一篇也會有線上去逛了一圈的感覺。
而《大溪大禧》是為期兩週的活動,關公的正式生日是農曆6月24日(今年為國曆8月13日),策展人 劉真蓉 說,今年關公特別指示叫大家要稱呼他為「小哥哥」,策展團隊還為小哥哥創作了一套貼圖超級可愛!主視覺設計師 廖小子 (廖俊裕) 說,圖真的太多他畫到要崩潰哈哈哈,然後還被小哥哥改稿,他苦笑說,被神明改稿成就達成,你也只能改不然咧?
今年也很特別有 米力 策劃的市集,參與活動之餘,還可以好好享用桃園在地品牌的食物飲料。然後在普濟堂斜對面的會議室二三樓還有很不錯的展覽,可以向小哥哥問事,還可以得到一張很撫慰人心的籤詩,內容文案由前Shopping Design 副總編 包包 撰寫,平面設計由 田修銓 把關, 然後我還在那個抽籤的場合發生一個奇妙不可解的小插曲,感覺是小哥哥顯靈了!
總之活動最精彩的瞬間直擊與資訊懶人包通通在這一篇啦!你如果明天想參加大溪大禧,除了這一篇最完整的資訊,你找不到第二篇了!快去看吧!
http://designsurfing.biz/page/132/1
農曆6月24日神明生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6年前的農曆今天(10月20日)艋舺青山宮「迎青山王祭典」首日暗訪紀實
農曆十月二十日為台北市萬華區一年一度「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聖誕慶典」活動的首日暗訪,而每年農曆十月廿二日的「迎青山王」正日遶境,則是青山王聖誕慶典的重頭戲,當地民眾將這一天稱作「艋舺大拜拜」。
這段由卜卜視聽有限公司製作(李鈞寰導演、郭志強製作)的影片《藝陣傳奇之俑仔陣》,完整地紀錄了1993年的「迎青山王」首日暗訪(農曆十月二十日),同時亦捕捉到位於艋舺龍山寺對面,在1993年底被拆除的第一代龍山商場的最後身影,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影像紀錄。
肇建於1856年(清咸豐6年)的艋舺青山宮,坐落於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主祀青山靈安尊王,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靈安尊王聖誕日(農曆十月廿三日)的前夕(農曆十月二十日至廿二日),皆會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暗訪與遶境),令整個艋舺地區熱鬧非凡,因此被稱為「艋舺大拜拜」。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的格局,廟身與鄰屋毗連,前方緊臨鬧街,為一縱深狹長的街屋。建築本身以石雕雕工細緻著稱,華麗壯觀,廟規模雖然不大,在建築藝術價值上,並不亞於鄰近的艋舺龍山寺;正所謂「廟不必大,有仙則靈」,艋舺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
傳說靈安尊王原是三國時代孫權裨將張梱,為福建惠安的地方官,十分勤政愛民,死後葬於青山山麓,因為經常顯靈照護百姓,有一次甚至為朝廷擊退敵軍,因而被敕封為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而青山宮的創建則是源於清朝咸豐4年(1854年)發生的一場瘟疫,當時艋舺聚居著許多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中國大陸移民,面對災病來襲手足無措,其中一名惠安漁民帶著大家的期望匆匆返回福建,請來家鄉長年信奉的青山王神像,希望藉助祂的神威弭平瘟疫。而就在經過現今青山宮廟址時,神轎突然「定格」再也無法前進,罹病者聞訊紛紛前來祈禱求助,據說頗為靈驗,民眾當下決定集資在此設廟,兩年後完工,信徒倍增。
人們從此深信靈安尊王具有消除瘟疫的威靈,且與城隍爺同樣是掌理陰間法律的「司法神」,因此配祀的神也相似,除了范謝將軍,還有將人間縣衙巡捕官「神格化」的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以及枷將軍、鎖將軍、八家將等,在艋舺地區是深具影響力的地方廟宇,特別是在每年青山王壽誕的前三天,都會舉行夜巡等「迎青山王」祭典,是一年一度的「艋舺大拜拜」,更是當地最有特色的節慶活動,連外國觀光客都慕名而來。
迎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蟾蜍精與1904年的鼠疫等說法之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顯靈除疫鎮煞,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族群衝突,於是在艋舺青山宮舉辦廟會活動以酬謝神明;另一方面,亦藉著年復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加強其神格印象,後來更演變成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
迎青山王祭典從農曆十月二十日開始,為期三天,在祭典前夕(農曆十月十九日)會先迎請艋舺青山宮附近的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台北天后宮天上聖母等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然後在農曆十月二十日、廿一日兩天,分別於南、北萬華區進行「暗訪」,以達到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
所謂「暗訪」,是指神明在夜間出巡,一般相信「深夜問題多」,黑夜裡的人慾特別浮動,因此神明在夜間出巡,才能真正察惡揚善,除暴安良。暗訪隊伍約從夜間六點多出發,每晚遶行半個萬華區,鑼鼓喧天的陣勢用以張揚神威、掃除邪惡瘴癘,隨行護駕的部將牛頭馬面、家將判官、七爺八爺個個姿態威厲;傳說中,不管是驅魔平妖還是鋤奸去惡,只要青山王親自出馬,沒有擺不平的。暗訪之夜,為了恭迎青山王出巡,艋舺青山宮附近街頭四處搭起了臨時舞台,高掛燈綵,除了各種民間遊藝陣頭與樂隊,連信眾也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隨香遶境,一邊迎接暗訪的同時,老老少少亦濟濟一堂吃喝笑鬧著,彷彿像是過年一般洋溢著喜氣。
農曆十月廿二日的「迎青山王」正日遶境是祭典的重頭戲,參與贊境活動的單位也比暗訪大幅增加,但無須先至艋舺青山宮參禮,而是直接前往集合點,於上午十點出發。踩街遶行萬華區全境的隊伍大致包括:報馬仔和土地公轎在內的頭陣、艋舺青山會、艋舺龍山寺、西門町的台北天后宮、其他境內暨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艋舺義軒社、艋舺鳳音社、艋舺義安社、艋舺義英社、儀仗隊、八將團,以及壓軸的靈安尊王神轎等,有時候藝陣數目可達兩百多個。
在以前,遶境沿途的家家戶戶會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和流水席宴等,規模非常盛大轟動,俗稱「十月二二」或「艋舺大拜拜」,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註:台北三大廟會包括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大龍峒保生大帝出巡,以及艋舺青山王遶境)
經過了連續三天的迎青山王祭典後,在農曆十月廿三日的靈安尊王聖誕日,廟方會在廟埕為當天生日的靈安尊王舉行祝壽法會,然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告一段落。
艋舺青山宮這項已逾百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已於2010年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予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