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辯論稿結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辯論稿結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辯論稿結構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分鐘閱讀4620-4624 《用野心對抗野心》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王建勳去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用野心對抗野心》,副題是「聯邦黨人文集講稿」。 《聯邦黨人文集》又叫《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是美國獨立建國時國父們「辯」出來的文明大典。作者三人: 美國第四任總統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
-
辯論稿結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05 19:00:10【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20.1.12 開課!】《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第六期~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297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還記得當年自己剛出社會的時候,在業務的領域努力。那個時候呢,我做業務之餘,我就很喜歡找一些跟心理學,跟歷史有關的書來讀。
那跟我同樣在做業務的朋友,有閱讀習慣的人其實不多;然而少數有閱讀習慣的,他們可能都會去讀一些勵志啊、銷售啊…等等相關的。
也就是說,跟當下的工作跟任務,比較緊密結合的。只有我有一點「另類」,讀那些心理啊、歷史…等等的。
那我的前輩,當時看到我讀這些東西,他們就問我說:「啊~讀這些有什麼用?」其實當下我一時半刻,我根本回答不出這個問題。
我純粹只是覺得這個題材很有趣,或許從讀心理的過程當中,我可以去瞭解哦~人是怎麼想的?
那讀歷史的過程當中,可以讓我體會到,喔~原來萬事萬物,可能不管古今中外、不管朝代的演變、不管時空的切換;在人性所引導的變化當中,其實都可以看得到一些規則跟軌跡。
那後來當我離開了業務的工作,開始進行了自我探索的過程。然後幾經輾轉,我去念了研究所;也就是你後來知道的我是心理學家,我念了心理學的研究所。
那顯然呢,這麼前後一串起來,你有沒有發現,當初被認為那些「讀了這些有什麼用的」那些書籍。事實上是為我的生命裡,種下了重要的種子;而在之後的適當時機,讓它開花結果。
那如果時間軸延伸來看的話,也因為我對於讀歷史的一個興趣,所以可能也直接、間接的,影響我後來走上了創業這一條路。
可能我在歷史的脈絡裡面,深刻的感覺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現在的環境,不允許、也不支持自己想做的事;那麼就要自己建立一個環境、建立一個生態圈。
這是在歷史上面,所有的改革跟變化,幾乎必然的一個過程。可是到後來啊,我念研究所的同時,我也跟朋友一起創業,去開網路公司。
然而那個時候,因為這樣的緣分,我在2005年,開始做了【有聲書評】。
而因為要做【有聲書評】,所以我接觸了很多,除了自己以前習慣讀的心理跟歷史的書,以外的其他書籍。
那當然了,除了一般人叫得出名字的那些書之外,我開始接觸了一些小說、文學,或者是藝術類的部分。
而這些東西在那個當下,其實也常常我身旁的人,會問我:「啊~讀這個要幹嘛」?
有一個更有趣的部分,是我在那個同樣的時期階段裡,我開始接觸了《易經》;我開始讀一些跟《易經》有關的東西。
關於《易經》這些事情,要麼就是有人問我說:「啊你讀了這個,你要幫我卜卦,你會算命嗎?」;再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又是同樣的問題,叫做「讀這個能幹嘛?」
其實,不管在我生命當中的哪一個時刻,一直到現在,常常有人問我「讀這個能幹麻?」,我一時半刻其實回答不出來的。我很想直接明白告訴他,我不知道,但是我就是想讀。
但如果回頭,翻我自己生命的一本帳,我發現「閱讀」跟「學習」的用處,通常都不是發生在立即當下。
那麼反過來,如果你立即當下因為一些問題,而產生的閱讀跟學習,它可能都已經錯過了你解決這個問題,要去養成要種下那顆種子的第一時間。
那當然我也必須說,其實種下一棵樹,只有兩個最好的時機,一個叫做「十年前」;另外一個叫做「現在」。
任何時刻學習,或閱讀其實都不嫌晚,那我今天想講的是什麼?我今天想講的是,如果你本身經常對於所謂的「閱讀」,特別是這件事。
有一個想法,也可以說是迷思,就是你總是要先確定,能「幹嘛」你才去讀;那麼或許,我今天跟你分享一個,可能是有一點點冷知識的部分,或許會帶給你一些不同的想法。
這個冷知識就是喔,在英文裡「School」這個字,學校;它最早是源自於,古希臘文的「Schole」~ S-c-h-o-l-e。
它的意思就是呢「休閒的時間」。這是因為在古希臘的時候,學習、工作和生活技能以外的知識,基本上都是一種休閒娛樂。
說白了,就是只有那些吃飽太閒、不用工作的人才能夠去上學。當我們去追朔「school」這個詞的源頭,彷彿是在從一而終的告訴我們,學習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其實有些知識在學習之後,能夠很快的轉換出實際效用,但有些可能在你終其一生,都找不到可以去使用的機會。
然而這樣的區別,僅只是告訴我們關於知識的不同面相,而不是用「能用」、和「不能用」,來決定學習的價值,還有它的高低。
所以呢,當我們開始去問「啊學這個能幹嘛、讀這個能幹嘛」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透露出,我們對於學習,就只剩下最功利、最無趣的那種期待了。
所以談到這裡,我沒有企圖要說服你一定要學習,或者一定要閱讀。然而呢,我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開始讓你去思考一件事。
如果在你生命當中的任何追求,都只剩下最功利、最無趣的那些期待,那這樣子活著,到底又有什麼滋味呢?
最後順帶一提喔,當年我開始讀《易經》,我萬萬也沒有想到,它會幫助我在現在的實際教學當中,去開展出很多課程的可能性。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課程,就是我在【高難度對話】這一系列的課程,當中的進階課程,叫做【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
在我們的人生裡,你一定有機會遇到那些無法被溝通,或無法被說服的人;就好像是在辯論賽場上,你是「正方」,而對方是「反方」。
就算對方的心裡,他其實是認同「正方」的觀點,但是因為他被分配到「反方」;所以他再怎麼樣,無論你說的東西再有道理,他都不可能同意你的觀點。
那在這種結構裡面,你到底該怎麼說服對方,或者是你說服的對象,到底誰才是關鍵?
當年在我讀《易經》的時候,就在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重要的種子。就是凡事從一個更高的角度、更寬的視野,去看同樣一件事。
當你拉寬角度跟視野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在辯論賽裡面,兩造雙方的真正目的,都不是在於「說服對方」和「辯倒對方」。
而是在透過說服對方,跟對方針對觀點進行交流的過程裡,去說服那些「旁觀者」。
所以呢,留個思考題給你想想,如果你今天負責一個大樓的都更專案,而這個大樓裡面,所有人都同意了這個專案。
但只有一個釘子戶,他不僅不同意,而且他連見你一面,跟你溝通都不願意,那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
該怎麼樣去創造一個勢頭,該怎麼創造出一個前提跟格局,讓這個無法被溝通的人,而願意開始進行溝通呢?
在我接觸《易經》之前,的確是無解,而且無助的。
但是在當年,我去讀了那個不知道拿來做什麼用的《易經》的時候;我也萬萬想不到,在未來的生命裡,不僅圓滿了我很多功課。
甚至於,我還可以把這樣的想法跟思維,變成一門【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來分享給你。
所以回到今天的主題,學習之於你,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到最後,只剩下最功利、最無趣的期待,那麼是不是會有點可惜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辯論稿結構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分鐘閱讀4620-4624
《用野心對抗野心》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王建勳去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用野心對抗野心》,副題是「聯邦黨人文集講稿」。
《聯邦黨人文集》又叫《聯邦論》(The Federalist Papers),是美國獨立建國時國父們「辯」出來的文明大典。作者三人: 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 ,美國憲法起草人之一漢彌爾頓 (Alexander Hamilton),和美國第一任首席大法官傑伊(John Jay)。
辯論場景:新憲法擬定,但不被理解;辯論結果:新憲法深入人心,美聯邦創立,美利堅崛起。如果說,憲法是美利堅骨架,《聯邦論》無疑讓憲法有血有肉,涵蓋了美國國父們追問的所有政治問題,王建勳認為,「放在當下,幾乎任何關心自由和政治的人,都可從中找到答案。」雖然孟德斯鳩、洛克等人的著作也非常重要,但是,從構建一個有限政府、一個自由政體原理的角度講,這部文集更出色。就政治智慧而言,沒有什麼著作能超越它。
《聯邦黨人文集》中譯本問世多年,近年又有若干新譯本。作為一部政治學經典,它用語抽象、思維縝密,算是比較難讀的;其次,由三人合寫,充滿跳躍性,普通讀者難以抓住主線;其三,如果讀者不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沒有基本的政治學和憲法學知識,讀起來也會覺得吃力。
王建勳的《用野心對抗野心<聯邦黨人文集>講稿》就把《聯邦黨人文集》中晦澀難解的表述,儘量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又把看似結構零散的文本勾連在一起,讓讀者掌握其內在的邏輯框架,領會其整體的思維脈絡。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當年的背景知識。
一部不朽經典
「用野心對抗野心」,是美國國父們制訂一部美國憲法的初衷,概括來說就是限制權力。《聯邦黨人文集》的作者之一、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說:「人不是天使,任何擁有權力的人都是有野心的,要制約野心,必須以野心來對抗野心,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用野心對抗野心」的所有內容幾乎都能在一本書中找到說明和解釋。這本書就是《聯邦黨人文集》。在美國,這本書的地位僅次於《聖經》、《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
美國國父華盛頓說:「它值得任何一個熱愛自由的人閱讀,如果這人想生活在一個公民社會裡的話。」
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認為,它是研究政體原理的最佳評論。
以撰寫《論美國的民主》一書而聞名於世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說:「《聯邦黨人文集》是不朽經典」。
王建勳, 1972年生,先後畢業於蘭州大學、北京大學和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法學碩士、政治學博士,對憲政理論及古典自由主義傳統有深入研究。他將這部經典以通俗解說的方式介紹給中文讀者,是因為他認為,對構建一個有限政府、一個自由政體而言,這部文集提供的理論和政治智慧,超越所有前人的著作。
王建勳要將這本書作通俗解讀,針對的是「放在當下,幾乎任何關心自由和政治的人,都可從中找到答案」。因為當下正是美國和全球面臨危機的時候,這要從王建勳另一篇長文《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講起。
美國正處在十字路口
在今年美國大選塵埃落定而關於大選的紛爭仍然未平息之際,王建勳發表長文《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開宗明義地說:「過去幾年,美國政治極化、社會撕裂,尤其是2020年,各種暴力事件頻發。美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美國國父們的政治遺產還能不能繼續發揮作用?美利堅合眾國還有沒有必要存在下去? ……。
美國當下面臨八大挑戰,這些挑戰集中爆發,卻非偶然,而是一百多年來,各種社會思潮對美國傳統價值觀造成衝擊的結果。 美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美國人在當下的選擇,對其國運的影響絕不亞於建國和內戰,並且一定會深刻改變世界局勢。」
他接著詳細指出所謂的「八大危機」,包括:種族問題,政治正確問題,移民問題,社會保障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墮胎和同性婚姻問題,國際關係問題,對美國憲法制度的挑戰問題。
八大危機中,最重大、最艱難的,是對美國憲法制度的挑戰。美國的政黨競爭一直很激烈,政黨政治固然比專制獨裁優越,但隨著大眾民主的來臨,黨派鬥爭越來越極化——為選舉而選舉,為掌權而掌權。
今天美國的兩黨之爭、社會撕裂,在很大程度上是觀念、文化上的衝突。特別是對基督教、有限政府的看法,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看法。 這些觀念上的根本分歧,可說是美國當代的、全面的文化戰爭。
而這些難題,早在在美國建國初期,開國元勳們都已經預料到了,並彙集成了美國的憲法根基《聯邦黨人文集》,並以此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開創了一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奠定了美國人的精神信仰。
民主壓倒共和
美國開國元勳起草憲法時考慮了聯邦政府權力的邊界問題,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權力有限的「小政府」,而不是一個權力無邊的「大政府」。
他們設計的是一個「混合政體」,即融合了君主制(一人統治)、貴族制(少數人統治)和民主制(多數人統治)的政體,認為這樣的政體既能保障民眾的權利和自由,又比較穩定。他們竭力避免建立雅典式的民主政體(即直接民主),而是致力於建立共和政體(代議制民主或間接民主)。如果說眾議院體現了民主制的元素,那麼參議院就體現貴族制的元素。因此當初制訂的是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就由各州的議會選舉或者任命。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讓民眾的激情掌控整個國會。
開國元勳們設計的總統選舉是選舉人制度,大選時各州單獨計票,某位候選人只要獲得該州半數以上選民的直接投票,就可以包攬該州所有選舉人票——這就是所謂的「贏家通吃」。全國所有選舉人票匯總後,某位候選人得票超過半數,就可以入主白宮。這種大選制度,兼顧了民主與共和的原則。美國是聯邦制,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是分權制衡關係。如果實行直選,人口少的州就很難產生總統,這樣選出來的總統,很難協調各州的利益關係。
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進步主義、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等思潮的出現,加上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羅斯福「新政」等,導致聯邦政府權力不斷擴張。1913年通過憲法第17修正案,將參議員從間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參議院和眾議院變得沒有差別,民主開始壓倒共和。
美國的憲政危機
「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所造成的觀念、文化的衝突,從根本上說,就是平等與自由之爭,在憲政上說,就是民主與共和之爭。講的不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而是「越民主的制度越好」、「多數人永遠正確」,與保持小政府、聯邦、共和體制之爭。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大眾民主時代的到來,「一人一票」和民眾的廣泛參與成了人們心中的政治理想,原有憲法規定的參議員產生辦法,被認為是「不民主」因素而受到質疑。1913年國會通過憲法第17修正案,將參議員從間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這一改,就失去了代表「少數人」、類似英國上議院的參議院抑制和過濾民眾激情的功能。因為多數不等於正確,民眾的激情往往被少數人操弄而起。其次,原來由6年任期代表穩定的參議員與2年任期代表進步的眾議員相互制約的功能,也消失了。其三,由州議會選舉聯邦參議員,意味參議員對州負責,由選民直選,議員就傾向於支持擴大聯邦政府權力的立法,因而削弱了州權,打破了聯邦與州之間的權力平衡。例如奧巴馬醫改法案,雖然遭到三十多個州的反對,但是,它依然在國會得以通過,成為法律。
改變參眾兩院產生方式之後,近年又有提議改變選舉人票的制度,改為大眾選民一人一票直接選總統。王建勳認為這也是要以民主壓倒共和、有違美國立國初衷要兼顧各州權益的改變。
除了憲政危機之外,其他的幾項危機,以後再介紹。總的來說,王建勳認為現在是需要重溫《聯邦黨人文集》的時候了。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用野心對抗野心<聯邦黨人文集>講稿》
作者:王建勳
由 東方出版社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78565&year=2021&list=1&lang=zh-CN
辯論稿結構 在 阿斯匹靈的理財航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股盤後〉美股憂跌!美債殖利率攀升 科技股重傷
週三 (3 日) 美債殖率率再度攀升,科技股因估值過高擔憂而暴跌,四大指數再度收黑,費半指數續跌逾 3%,跌破 3000 大關。
美國參議院開始辯論 1.9 兆美元新刺激計畫,多家外媒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同意調整 1400 美元紓困金發放門檻,確保幫助最需要緊急資金的美國個人與家庭。
聯準會褐皮書調查顯示,截至 2 月中旬的六週內,美國經濟溫和增長。隨著新冠疫苗的問世,企業聯絡人對今年剩餘時間很樂觀,但現在情況只會慢慢好轉。
全球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發燒,截稿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即時統計,全球確診數已飆破 1.14 億例,死亡數突破 255 萬例,美國累計確診超過 2873 萬例,累計死亡數超過 51.7 萬。
拜登宣布,全美所有成年人都可接種 5 月底前接種疫苗,敦促各州優先對教師和學校工作人員進行疫苗接種,抨擊德州等州長解除口罩防疫限制。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新增確診數連續六個星期迅速下降後,現在卻呈上升趨勢,因為許多國家 / 地區引入疫苗和疫苗接種,忽略個人防疫措施。
週三 (3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121.43 點,或 0.39%,收 31,270.09 點。
標普 500 指數下跌 50.57 點,或 1.31%,收 3,819.72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361.04 點,或 2.70%,收 12,997.75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95.36 點,或 3.11%,收 2,975.58 點。
焦點個股
科技五大天王集體收黑。蘋果 (AAPL-US) 下跌 2.45%;臉書 (FB-US) 下跌 1.39%;Alphabet (GOOGL-US) 下跌 2.57%;亞馬遜 (AMZN-US) 下跌 2.89%;微軟 (MSFT-US) 下跌 2.70%。
道瓊成分股多收低。salesforce (CRM-US) 下跌 3.50%;波音 (BA-US) 上漲 2.43%;微軟 (MSFT-US) 下跌 2.70%;美國運通 (AXP-US) 上漲 2.40%;Nike (NKE-US) 下跌 2.01%。
費半成分股一片血染。應用材料 (AMAT-US) 下跌 1.75%;NVIDIA (NVDA-US) 下跌 4.49%;AMD (AMD-US) 下跌 3.89%;英特爾 (INTC-US) 下跌 2.19%;高通 (QCOM-US) 下跌 3.47%;美光 (MU-US) 下跌 2.17%。
台股 ADR 漲跌互見。台積電 ADR (TSM-US) 下跌 2.47%;日月光 ADR (ASX-US) 上漲 0.80%;聯電 ADR (UMC-US) 下跌 3.72%;中華電信 ADR (CHT-US) 上漲 0.64%。
個股消息
美國叫車平台 Lyft (LYFT-US) 上漲 8.24%。該公司上週的乘車量是去年 3 月新冠以來的最高水平,業務復甦意外強勁,故上修財測預期。
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 (LVS-US) 上漲 1.34%。該公司宣布以 62.5 億美元,將旗下拉斯維加斯的物業出售給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和地產投資信託 Vici Properties。
華爾街「女股神」、ARK 基金創辦人 Cathie Wood 大舉買入超過 25 萬股 Zoom 股票,Zoom(ZM-US) 收盤下跌 8.4%。
經濟數據
美國 2 月 ADP 新增就業報 11.7 萬人,預期 16.5 萬人,前值自 17.4 萬人上調至 19.5 萬人
美國 2 月 Markit 服務業 PMI 報 59.8,預期 58.9,前值 58.9
美國 2 月 ISM 非製造業 PMI 報 55.3,預期 58.7,前值 58.7
華爾街分析
美 10 年債殖利率接近 1.5%,而上週曾一度閃升至 1.6%,芝加哥聯準會 (Fed) 總裁 Charles Evans 週三表示,近期殖利率攀升是健康的。
BMO Capital Markets 策略師 Ian Lyngen 說,目前,毫無疑問,美債是推動宏觀經濟發展的動力。目前正在進行的全球殖利率變化,吸引了投資者和貨幣政策制定者警惕的目光。
Sevens Report Research 創辦人 Tom Essaye 認為,儘管標普指數可能因科技股疲軟而面臨結構性阻力,但市場其他大部分股票實際上表現相當不錯,總體而言,大多數非科技股都很好地承受住債券殖利率上升的影響。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72438?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21-03-03(美國時間)
接收投資重要資訊,阿斯匹靈官方的Telegram頻道-「阿斯匹靈的理財航路」
https://t.me/stock_aspirin
阿斯匹靈新書
https://reurl.cc/KjrbGR
阿斯匹靈實戰文章
https://scantrader.com/u/9769/service
阿斯匹靈IG
https://www.instagram.com/aspirin_grandline/?hl=zh-tw台股多頭能走到多久
多空交易策略公開
【阿斯匹靈台股攻略講座】
日期:3/21(日)
時間:下午1點-下午4點
地點:天成飯店(台北車站)
費用:600
報名網址
https://goo.gl/5CzFuK
洽詢電話:(02)8502-6666
辯論稿結構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期香港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大家忽然對左膠敏感起來,驚覺一些媒體原來有很多膠人膠文,梗有一篇在左近。
其實,膠這回事是不非上下左右BA的,只是左膠在主流媒體地盤較多,而且勤於寫作、下筆千言,所以令大家有逢膠必左的錯覺而已。
以膠論膠,我想起以下一篇2014年的超超超舊文。(還記得因為在文中用了很多「膠」字,有評論界前輩在專欄批評,說我堂堂學者這樣有失斯文。當時編輯容許我這個「新晉作家」的「前衛」之舉,實在難得。)
重讀舊文,見文筆純情又笨拙,我真的很想從頭到尾改一次 ... 但又沒有稿費收,改來把鬼咩!
更重要的,是我的看法大致沒變。
Let's say no to 膠。
(從蘋果日報借來一幅圖)
**********
2014年2月14日 信報
曾國平 經濟3.0
左右之爭與不膠之論
從兩位經濟學者曼昆(N. Gregory Mankiw)和梭羅(Robert M. Solow)一場有關收入不均的論爭(見昨文),我聯想到香港近數年流行的「左膠」和「右膠」等稱號。
曼昆和梭羅辯論的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牽涉的是經濟政策上的所謂左右之爭:收入不均從何而來?高收入是來自高生產力(即社會貢獻)還是尋租技巧(即塘水滾塘魚)?收入不均會否跨代遺傳,造成富二代和窮二代?政府能否以稅制和福利改變收入的分布?政府的行為會否影響工作動機並且造成浪費?兩位學者雖然詞鋒銳利,但始終以說理為主,輔以數據和研究成果,是第一流的學術交鋒,絕無半點「膠」味。
「膠」也者,其本義不便直言,籠統一點說,指的是低水平言論。至於「左膠」和「右膠」等稱呼,指的是持不同立場的低水平言論生產者。
綜觀近年香港報上網上的言論,「左膠」似乎佔大多數,其原因不難理解:科技進步帶動的收入不均愈來愈明顯,貧富懸殊加劇,增加了對左傾言論的需求,加上互聯網提供了方便發表言論的平台,降低了生產「膠論」的成本,「左膠」於是得以繁衍,進而成黨成派。相反,「右膠」受意識形態影響,傾向自己顧自己,關注的是私利而不是什麼社會公義,主動發言的動機較低,其「膠」不顯也。與此同時,中港關係愈來愈緊密兼緊張,造就了跟「左膠」和「右膠」有點重疊的「大中華膠」和「本土膠」。
三條「防膠」原則
本來,不論左右,不論本土普世,其言論都不一定要「膠」,但何以傳統或網上傳媒「膠」字滿天飛?這現象或許來自不同立場論者之間的攻訐和取笑,更有可能的是,這些言論的質素的確低劣。不知道「經濟3.0」算不算「膠欄」,但我從曼昆和梭羅的辯論中歸納出以下三條「防膠」原則,希望各門各派的評論員參考一下,合力降低香港輿論的含「膠」水平:
一、言論清晰不含糊
讀者找來兩位經濟學者的文章一讀,就算全無經濟學的訓練,也能大概明白雙方的觀點;文章於學術期刊刊登,術語難免,但作者以人人讀懂為目標,絕不打算嚇怕讀者。相反,香港傳媒有不少難以讀懂的文章,句子冗長通篇術語,水平差一點的讀者都會看得一頭霧水。清楚的文章對錯分明,但含糊其辭的文章連論點都搞不清,談不上對錯。
二、以數字說理
香港的統計數字從來不易找,政府各部門的網頁亦一向難用,但討論起香港的政經議題,不妨花點工夫查閱有關的統計數字。雖則數字可以騙人,統計亦有不少誤導的伎倆,但以數據示人,最少是客觀討論的一個開始。討論政策下的輸家和贏家,與其「估估吓」空泛討論,何不從數字入手,令讀者對影響的大小輕仲有點概念?
三、不隨便因人廢言
老實講,曼昆寫的經濟教科書一紙風行世界,頻頻再版,其每年的版稅收入加上哈佛教授的薪水,不難令他躋身美國的最富有的1%之列。低手的辯論,必從此一事實落手,質疑曼昆的文章有保護自己友之嫌。梭羅貴為諾獎得主名重士林,當然不會出此下策,堅持以事論事,不因人廢言。此原則有兩個例外:若果作者可從論點得到政治或金錢上的好處(如受薪支持某類政策),又或作者從來立場飄忽甚至自相矛盾,因人廢言便情有可原。
長「膠」長有之謎
以上三個觀點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為何「膠論」依然層出不窮?輿論市場若果運作有效率,何以有質素的評論不把「膠論」逐出市場?從供應方面看,「膠論」的成本較低,有一定的寫作套路可依循,可以大量生產,寫一篇的時間心力耗費有限,加上網絡平台漸多,發表評論的門檻愈來愈低,「膠論」的供應增長強勁不難理解。
需求方面,香港市民生活繁忙,政經評論不外乎在地鐵或廁所匆匆一看,或靠社交網絡轉載驚鴻一瞥,少有逐字逐句細心推敲的。細心臚列數字、層層推理,沒有幾多個讀者會欣賞。相反,明刀明槍罵人但求痛快或語焉不詳但求啱FEEL的「膠論」,既能印證讀者既有的政治立場,亦能帶來即時的快感,一「膠」兩得,對「膠論」的需求由是大增。
話雖如此,部分有要求的讀者何以未能發揮市場力量,減低香港輿論的「含膠量」?電視節目質素低劣跟市場壟斷有關,但評論文章「膠」味十足又跟輿論市場的結構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一點也不「膠」,讀者不妨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