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輕浮的人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輕浮的人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輕浮的人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輕浮的人意思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頻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被畫家陰了一把的美女:內在美(?)女王】 今天要來介紹一下我們美若天仙的伊莎貝拉 但遺憾的是,大家恐怕只能腦補一下有多美若天仙 因為一,女王出生的年代久遠 她好像又不是個特別愛拍照的人 導致她年輕時的肖像非常少(好吧其實是根本找無 二,15世紀的葡西一帶的畫家非常鬧 我嚴重懷疑女王是否沒付他們錢 ...

  • 輕浮的人意思 在 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8 16:52:30
    有 624 人按讚

    【被畫家陰了一把的美女:內在美(?)女王】
    今天要來介紹一下我們美若天仙的伊莎貝拉
    但遺憾的是,大家恐怕只能腦補一下有多美若天仙
    因為一,女王出生的年代久遠
    她好像又不是個特別愛拍照的人
    導致她年輕時的肖像非常少(好吧其實是根本找無
    二,15世紀的葡西一帶的畫家非常鬧
    我嚴重懷疑女王是否沒付他們錢
    三,她的天主教雙王之一身分太耀眼了
    畫家好像只想呈現她的神聖、虔誠和嚴肅
    只想把她畫成個屎臉女老師的造型
    布蕾克萊佛莉被畫成那樣都美不起來
    但我認真強調,文字紀錄裡女王是很美很美的

    那畫像奇形怪狀的也不只是女王而已啦
    基本上她全家都被畫成顏面神經失調
    不知道西班牙宮廷是否規定不能亂笑太輕浮
    臭臉+眼睛張不開才是他們流行的Style
    後世的西班牙畫家對這件事應該相當不滿
    所以自己腦補出很多精緻細膩的畫作
    不管怎麼說,都還是找來給大家好好參考
    順便補充一些來不及講完的小彩蛋故事

    雖然照片很差強人意
    但老實說真的非常難找,我核對到眼睛快脫窗
    希望接下來西班牙古代藝術家可以長進點
    好不容易進入哈布斯堡家族的故事線
    我會繼續盡力的講
    但我也想說,希望大家別再私訊敲碗了
    我後面要講什麼故事我真的都不知道(真心不騙)
    如果想許願,或是擔心想聽的故事很可能被我忽略
    請用公開PO文、在蘋果評論(請給我五顆星)
    或斗內的時候留言好了(保證優先收看←臉皮厚)
    其實我都會認真看每一筆留言
    但你們私訊許願我真的常常不知道該回答什麼
    直接拒絕的話我又很不好意思
    所以私訊許願的各位恕我將只會回復emojis啦
    #像這樣😂😳😅😁👍❤️🌹😸
    #各種花式emojis

    完整故事聽Podcast:
    《絕世綠帽傳奇造就的鋼鐵女王: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藍血幽魂01》
    Apple Podcasts:https://reurl.cc/mLV3q9
    MixerBox:https://reurl.cc/NrkRZp
    Spotify:https://reurl.cc/ognQxj
    KKBox:https://reurl.cc/a9oGkD
    SoundOn:https://reurl.cc/ognQQg

    請Hazel吃下午茶或是鹽酥雞或是葉黃素都好,讓她繼續說故事吧(贊助):https://is.gd/1B1N3y

    #西洋史 #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史 #特拉斯塔瑪拉王朝 #帝國 #女王 #Podcast

  • 輕浮的人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3 09:33:34
    有 369 人按讚

    #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
    #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討好陷阱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是如此?
    .
    我以前也總愛討好別人。守時是我的一貫作風,我在母親預產期當天早上準時出生。我從小就擅長討別人開心。每當我父母舉辦派對,我一定會把握娛樂賓客的機會;我也心甘情願拜訪老人家,為他們唱聖誕頌歌。我就像一隻變色龍,擅長融入任何社交場合,施展取悅別人的能力,滿足他人的期望。成年之後,在職場上或和朋友相處時,我還是不自禁討好別人,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優先要務,似乎欠缺拒絕他人的能力。我想方設法避免別人討厭我(事實上,我更不想要討厭自己),不過討好的行為妨礙我依照自己的想法真誠過活,使我身心俱疲。我現在很少討好別人了,也因此身心都舒暢得多。
    .
    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臨床實務中,我每天都看到在這種複雜的兩難局面中苦苦搏鬥的人:他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卻又不允許討好自己。我會與案主合作,協助他們認清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所以祕訣就是別再試著討好他們。
    .
    #討好的原因
    .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
    討好者禁不起別人的失望,被討厭更是無法忍受。我們害怕被批判、被認為有所不足。被需要的感覺就和被愛一樣令人滿足。我們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但在此過程中,討人歡心不僅徒勞無功,我們還失去了自己。
    .
    討好行為的根源很容易理解。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我們依賴群體提供火源、食物及保護,假如被討厭,後果相當嚴重。恐懼、罪惡、羞愧都是本能的感受,目的是保護我們安穩地生活在群體之中。不要觸怒別人,以免失去篝火旁的位置、被驅逐到荒野之中,或死於飢餓掠食者的爪子之下。如果懲罰可能是死亡,那就別惹事生非。
    .
    然而,現代生活已和遠古大不相同,但這些感受卻沒有隨之演化。我治療室中的案主只不過是忘記別人的生日、打電話請病假、取消和朋友的晚餐約會,卻都感覺彷彿犯下滔天大罪。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影響別人或令人稍微不舒服,他們都會極度不自在。
    .
    討好並不是某種怪癖或個性,而是制約的產物。本書後續將說明討好行為的發展歷程,從出生、童年、青春期一路談到成年,解釋今日所做的選擇如何一再強化早期建立的信仰。
    .
    #討好的陰暗面
    .
    過去討好行為常被貼上女性專屬的標籤,的確,就文化刻板印象來說,女孩的成長過程經常被教導要保持恬靜、以他人為優先。不過現今任何人都可能有討好問題,不論性別、年齡或地位。
    .
    不過長久以來,這個問題都只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說討好者只是「隨和」或「人太好」。相關陳述的口吻一貫輕鬆,甚至是戲謔。建議治療方式相當輕浮、不屑一顧,例如勸討好者:「不要管其他人怎麼想就好了」,或是將應對方法武裝成「啥事都不在乎」的哲學,勸討好者不要理會攻擊辱罵者,或是「別去理那些鳥事」,不過實際上,我們應該全心處理、明快解決。如果解決方法真的就像「不要在意」一樣簡單,那我們早就照做了。事實是,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
    討好是一種犧牲自我的強迫症行為,對討好的對象和討好者本身來說,傷害力一樣強大。討好並不是一種可以學習與之共處的良性習慣,這不是充滿好意又無傷大雅的小怪癖。這是焦慮的展現,是因為討好者害怕失去掌控(他人的情緒)而出現的行為。討好者會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避免影響他人或引發不快。不論是討好或極力避免使他人不開心,如果放任這種衝動,討好者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的狀況,身體健康惡化、自我價值低落、自暴自棄。
    .
    現今要討好的人比以往更多。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要討好的對象無窮無盡,我們的角色和責任往外延伸、擴張,界線模糊不清。旁人期待我們在職場上保持彈性、隨時回應朋友的需求、擔任伴侶的好搭檔,還要抽身照顧年幼子女及年邁父母,永遠沒有打卡下班的一刻。社群網路將討好者推到無遠弗屆的線上觀眾面前,他們的自尊來源被外包給行銷演算法及陌生人比讚的大拇指。
    .
    你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忍不住討好別人的毛病,我許多案主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以為自己絲毫不受他人意見影響,準備好獨立揮灑自己的人生。最明顯的討好行為是想方設法讓身邊的人更輕鬆自在,不過這只占討好者的一小部分,討好行為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及偽裝。人際關係中如果存在討好的壓力,可能引發多種反應,包括藉由故意不討好來表現自主,不過這些反應都只是自我價值低落、缺乏權力、害怕拒絕的防禦行為。下一章我將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討好者,他們反映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
    但這個問題是有出路的。
    ◼️不是要你選擇自私,
    ◼️只是要你能夠安然地回應自己的需求,
    ◼️就像你回應他人的需求一樣。
    .
    如果被喜歡、被需要的代價是犧牲自己,那其實並不值得。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要繼續討好下去,還是真誠地做自己。
    .
    以經營關係來說,討好自己其實才是負責、慷慨大方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尊重對方的同時真誠過活,我們擁有同時幫助他人與自己的資源及能力,撥出一些心力關注自己並不會減損對他人的關心。關心不是派,分給自己一些,別人不會少一塊。
    .
    #關心重質不重量
    .
    本書提供討好的替代之道,但不是阻止你關心他人,事實上,本書呼籲更加關心、提升關心的品質。更加真誠、公平、適當、一致地關心自己和他人。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敢於承受某些人無法接受你真實樣貌的風險,這樣你才能擁抱另一些人對你無條件的接納。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不要將替你判刑、行刑的責任強加於他人之上。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承認除非我們擁有拒絕的權力,否則就無法發自內心地答應。如果我們沒有拒絕的選項,那答應根本就毫無意義。
    .
    本書將協助你適應被討厭,而不是只是保持沉默;引導你復元,而不是一味擔心失敗;教導你接受批判,而不是逃避。我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卻又不會讓任何人不開心,我只能告訴你,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這種關係根本就不牢靠,此外還占據了建立其他穩定健康關係的空間。
    .
    本書嘗試解釋討好行為的原初動機,並以另一種角度加以說明,為討好者提供建議,協助你從照顧別人的位置上退下來,轉而開始照顧自己。我們會發現,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其實只是反映他們與自我的關係,而不是對我們的公正評價。我們可以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如果發覺自己感覺憎恨,那就該與憎恨的對象設下界線。
    .
    本書將教你如何做自己,教你如何停止苦苦追逐他人,並留在原地吸引他們;協助你認清這個事實:屬於你的終會自然開花結果,而強摘的果子不甜;鼓勵你花時間與適合自己未來的對象相處,如果不適合,就把他們留在過去。本書教你成為更好的朋友、伴侶、子女、家長,協助你透過更加關心自己,進而提升關心他人的品質,而不是承擔他們的問題。
    .
    本書也會協助你為失去做好準備,因為失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希望你停止討好。如果他們告訴你:「你變了」,你要知道,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不照我的方式行事。」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3aV6aV
    -
    本文摘自《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為英國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
    .
    你是否因為拒絕別人的請求會有罪惡感?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極力避免發生爭執的場面?對他人的意見很不耐煩,索性全部拒絕假裝不在意?
    .
    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那麼,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繞開討好陷阱。作者艾瑪身為心理師,分享多年臨床實務和無數次治療服務, 帶你看穿討好的真相:討好不是體貼周到,討好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掌控別人反應的策略,一種避免被討厭的策略。然而,當討好成為情緒的困擾、壓力的根源時,便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卻不自知。
    .
    閱讀這些案例故事,都能引起你的共鳴,並汲取對自己有所助益的建議。每個章節提供反思問題、見解與技巧,幫助你深入瞭解自己,認清討好的陷阱,為人生指引一條更好的路。本書教你如何向願意珍惜你的人付出關心,而這,就從你自己開始。

  • 輕浮的人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5 13:19:53
    有 7 人按讚

    談一談論語一段話。

    我的目的,不是要解和詮釋論語這段話,而是要談讀古書的一些態度與用心。

    雖然是談讀儒家的書,不過也可以用這種態度與用心看其他的書 ,或者是看你自己喜歡的書。

    在《四書大全》裏面說:
    有的人讀《論語》什麼感覺都沒有;
    有的人讀了《論語》某一段文字就會有所領悟;
    有的人讀了之後會高興到手舞足蹈。

    人在經歷了某些事情之後,或者被衝擊了之後,感受是會有不同的。

    我就是因爲被某些事衝擊了一下,翻看論語時,才由此衍生的一些想法。

    《論語》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子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如果按照現代人讀網絡文章的心智啓動,就是喜歡上網閱讀的人,都是習慣不思考文字行間的邏輯關係和因果的。

    正如《論語》的那段話,我們每一個都讀會讀,但,一串聯起來後,就好像不明白了。

    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解法:
    君子如果不自重的話,就沒有什麼威嚴,學的東西也肯定不會堅固。
    我們要對自己忠信,也要親近忠信的人。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要勇於承認和改正。

    這是一種白話解法。
    上述文字版的是用反說法,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就是反說法。

    當然也有反問法,難道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嗎?

    如果要講清楚這些,又會把話題給拉扯遠了。

    既然是反說解法,所以就很清楚其中意旨了,我們假設了你可以從「不要」什麼,窺看到「要」什麼。

    照片的又是另一種白話解法,照片說的是「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這是一種涵蓋解法,意思是說,你不可能只交到都比你好的朋友,你一旦交到不如你的朋友,其實你還是可以做到反思,反省以及改過遷善的——如果你看到這個涵蓋解法,你自然很容易明白,沒有不如你的朋友,你能不能在他們身上學到和反思到,如果學到和反思到話,就是沒有了不如自己的朋友。

    當然這種涵蓋解法,要說,也是長篇大論,就這裏打住,因爲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

    但是讀者和解讀的人都需要有這種理解。

    好了,今天就是一個很好解說的話題了。

    這就是爲什麼我在推薦四書時,會很糾結呢?

    所以說,真的逼我推薦的話,我還是會推薦南老呢?

    大家看了以上兩段解讀後,就會明白我的糾結在什麼地方——大家先看看就是文字版和照片版的白話。

    如果讀書的人只是讀過就算了,很容易沒有感受的。

    如果「硬要」逼自己有感受,你又訓練不到自己的頭腦,這就不是儒家說的「學習」態度了。

    什麼叫做硬要逼自己有感受呢?

    如照片中說的,君子的言行舉止要莊重,不要輕浮, 否則沒有威嚴,學得東西也不會穩固或堅固。

    那麼我們會很快明白:哦!我們做人要行爲莊重,不要輕浮,要有威嚴,學東西纔會穩固。

    如果在這裏,論語的解說員跟你講:「我是不會去廁所看書的,因爲我莊重……」

    一旦你不思考的時候,你只不過學到「不去廁所看書」要尊重書本,這種精神這一個層面罷了。

    難道僅僅是不去廁所看書,還是,你要像軍人一樣對自己的軍服,帽子, 槍支那種儀式感的重視?

    這裏不說清楚的話,不去窮理致知的話,你等於只是學到很簡單一層意思:「哦,不去廁所看書……君子要自重……學得東西纔會堅固。」

    問題是,這是論語要教的精神嗎?

    問題是你不去廁所看書 是不是真的學而能固呢?

    是不是真的是書中說的重而能威呢?

    這裏如果用腦深入思考的話:言行舉止的莊重,跟學東西穩固不穩固,到底有什麼關係?

    如果再問下去,爲什麼言行舉止莊重,君子自重後,然後有威嚴了,他學東西纔會穩固堅固呢?

    這裏的邏輯和因果關係是什麼呢?

    這是平行因果,環扣關係,還是先後次序,次第的修煉呢?

    如果現代人讀書的習慣,未必會因爲讀了這段之後,就會這樣反覆思量的。

    如果沒有反覆思量,看完白話講解,好像終於明白了,然後「輕忽」了這段文字——難道很重視書本,將書本供奉如神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的核心價值嗎?

    問題是我心中覺得這本書,真的是幫助我很多,我需要時刻珍惜之,敬重之,或許很自然就做到不去廁所看這本書。

    用回上文的比喻,君子需要自重,纔有威嚴,請問學過這段 和讀過這段的人,如果僅僅是淺知淺解的話,讀過就算的話,當你看了數十本書之後,過了一段日子,請問這段話,你還會記得嗎?

    不說別人,如果過於淺知淺解,沒有經過層層推敲的話,對我來說,我會很快就完全不記得了——那麼,如果真的是這樣,豈不是變成《論語》說的「學則不固」嗎?

    如果學則不固 ,左耳進右耳出,有讀跟沒讀的分別在哪?

    尤其是,當你將《論語》稱之爲入德之書時,你就要思考,這樣讀《論語》會有用嗎?

    你即使記得自重這句話,也很可能是淪爲罵人的指標罷了,這個人會不會變成迂腐之人呢?

    學不固的話,看到別人的錯,其實,自己也犯過相同的錯,五十步笑百步,然後。

    喜歡自欺欺人,自己合理化解釋的人,對「主」忠信,只是把它看成是「外義」的解釋:結交到有忠信的朋友,豈不是變成口號,空話,虛學了?

    如果你運氣不好,結交的都是沒有忠信的人,你身邊大多數的人都是「假大空」之流的人,你又該如何?

    如果你運氣很好,給你結交到全部都是有忠信的朋友,你都親近到了,問題你學不固的話,又如何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呢?

    現實的問題是,大多數的人,包括孔子時代的人,雖然還是有忠信的朋友,但是肯定是少之又少的,肯定是你見過二十個人,僅僅只有一兩位罷了,那麼孔子這段話,豈不是變成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社交難題嗎?

    當然「主」忠信,既包括你內心,你不會自欺欺人,你不會給自己找很多合理化的解釋,你能用忠信觀照到自己的內心,情緒,就有不同的意義了。

    如果你從這段話,再思考下去:不重,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朋友,改過這些因果關係是什麼……你再推理其中的邏輯結構,因果關係,先後順序,或平行環扣是什麼時,對這段話很自然又不同的體會,「固」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

    讀「四書」的人,意思是會找因果關係,邏輯脈絡的人,起碼你覺得這段文字還有內涵,還有料可以挖下去。

    培植這種習慣是無比的重要。

    就好像論語這段文字,重和威這組關係是什麼,學和固這種關係又是什麼,學固重威是水平環扣,還是前後順序,或者次第修煉,這裏要搞通就是你腦部大體躁了。

    如什麼是重,什麼是威,背後的理論內涵要說得清楚,這篇文章又變成長篇大論了。

    如果要將這段關係理清 讀書那位仁兄,可能除了翻看各種註解,還會跨領域去看其他的貫通解釋了。

    你是輕了這段話,還是重了這段話,這些都是要思考的。

    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好像我說:「……這個現象雖然出現了,不過沒有什麼大問題的,不過,大家可以想想還有什麼需要糾正的……」

    再有一個說法:「……假如這個現象出現了,一定是出了某些問題和肯定有某些狀況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們去想想還有什麼需要糾正的……」

    大家感受一下,兩段話,看似相同,其實還是有微分別的, 前一段話,把話說輕了,後一段話語意比前一段話稍微重一點。

    據此,按照人性漸惰,還有因循苟且的習性,前一段話,我們看問題和檢查時未必會反覆再反覆,因爲前提的扣鎖是這種現象沒有什麼大問題,所以腦袋未必會變成偵探。

    但是後一段話,大腦被扣鎖在一定是有什麼問題和一定是出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狀況,大腦扣鎖到這個點上,比較容易反覆偵查,腦袋就比較容易變成福爾摩斯偵探了。

    一旦看到,重,威,學,固,主,忠信時,層層深意內涵與因果關係時,你又不得不讚嘆《論語》說深,真的很深。

    說淺又好像變成一個很簡單的做人道理。

    問題是我們聽了很多理論,學了很多道理,能不能從悟到固,同時水平式兼顧到重如山,進而自然而然衍生出威的頻道和氣場,所以才能遠小人,不惡而嚴呢?

    這又是一層因果關係,邏輯推論了,要講的話,也好像需要長篇大論。

    但是像這樣因爲重,威,學,固,主,忠信,找資料互相對照,《論語》一段話,可能就耗費你一天的時間去挖寶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