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跨校修課台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跨校修課台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跨校修課台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跨校修課台大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暑修,我的大學回憶之一 😅 印象很深,當年我們是系上從 #機械系 轉為 #機電系 的第一屆, 有一門課,當學年最後一次開,下學年之後這門課就停開。 那門課,因此很多同學懷著,反正以後用不太到,pass就好的心態,我也是, 不過,期末考那天,我知道很多人都在作弊,但是我就是想說不要,最後,我跟另...

跨校修課台大 在 Jen English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50:41

#選系派預告文#明天還有完整版 「台大神人多」是選校派的一大原因,但選系派的康傑學長雖然不是台大人,卻是很多台大人心中的神人。  大學期間他不只修到台大管院最難申請的兩門課,還成為助教;Jen跟Jason一起當台大夯課CTPS「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助教時(第二頁)就非常敬佩他的思維、精神、各...

  • 跨校修課台大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5 21:24:04
    有 181 人按讚

    暑修,我的大學回憶之一 😅

    印象很深,當年我們是系上從 #機械系 轉為 #機電系 的第一屆,
    有一門課,當學年最後一次開,下學年之後這門課就停開。

    那門課,因此很多同學懷著,反正以後用不太到,pass就好的心態,我也是,

    不過,期末考那天,我知道很多人都在作弊,但是我就是想說不要,最後,我跟另外一位同學,成了班上惟二被當的 ...

    😭😭

    因為是必修課,如果沒有拿到學分,我跟我同學就得找還有開課的學校,跨校選修這門課,不過,還好系上沒有遺棄我們,那一年的暑假,我們在每週六下午,上了一系列 #兩個人 的暑修課 (好像很浪漫?)

    最近,有高雄大學生跟我陳情,他有朋友今年要畢業,但是因為這個學期(109-2)休學,導致不能報暑修,如果因為要暑修,而辦理學期註冊,則要多花8萬元的學費。

    但因為沒註冊沒辦法暑修,所以他只好延後一年畢業 ... 聽起來,不花8萬元的代價,就是要多花一年的時間。感覺很划不來。

    然而,大學課程設計屬於大學自治,其實學校要怎麼做,我們也無從干涉,但是,我大略搜尋了一下各校的 #暑修制度,發現有很大的差異,

    🔺清大跟台大是允許學期休學中的學生暑修,不過台大有但書,是限於 #今年畢業生 才行;清大則規定暑修學生下學期一定要復學。

    高雄的學校呢?

    🔺中山大學、高雄大學、高醫皆不准休學中學生暑修
    🔺高科大不准休學中學生暑修,不過已符合畢業資格的學生可以

    如果是應屆畢業生,因為需要暑修學分才能畢業,卻礙於規定無法暑修,因而得延後一年畢業(剛好該課程是下半學年的課程),似乎不太合理,制度即便是死的,但也應該有彈性作法;如果當年我的母校,因為是末代課程,所以就不開暑修,那我跟我同學兩人,就真的得要流浪到外校去補修這門必修課。

    但現況是:學校有開課,只是因為制度設計,讓準畢業生無法修課,而得延後一年畢業,這個,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 跨校修課台大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2 21:21:17
    有 31 人按讚

    疫情再起,大學裡許多課程老師也在忙著調整原本的上課計畫,甚至不得不又開始準備遠距授課。線上授課的虛擬教室學習模式,消弭了實體教學空間的邊界,然而,從實體教室改為遠距教學,實際上會如何影響與改變教與學的關係呢?尤其,對於強調進入場域做中學的田野調查方法相關課程,又帶來什麼挑戰?

    台大的田野工作坊課程因應疫情超前部署轉成線上授課,從課程設計、互動方式與科技使用累積了一些「後台」籌備經驗與反思,讓我們來透過 大學plus 計畫的這篇側記,來思考學習與身體在場的意涵。

    諸多應變討論也打亂了今天負責發文的小編的工作排程,延後發文還請大家體諒啊!

    ---------------
    虛擬教室能跨越空間疆界,不論身在何處都能汲取知識,與田野工作相像──學習,也不再限制於實體教室中,走入社區、走入部落、走入機構,何處不是教室。

    我們可能只仰賴線上授課嗎?為何又需要「田野Buffet」讓師生面對面侃侃而談?線上會議視窗可容許數百人參與,相較找尋一間大講堂,線上授課彷彿可以容納更多學生,使更多人擁有學習機會。但如同前述提及實際授課情形的困難,包含相隔螢幕如何使學生保持專注、在少了面對面的感官刺激後該如何傳授互動技能,都需要更多教學資源投入,也需要助教們以小班制的方式帶領討論,透過同儕彼此激盪、互助讓學生更加投入課程。此外,虛擬教室對於軟硬體的需求更嚴格,從電腦性能、網路流暢度、耳機與麥克風品質、有無Google企業帳號、周圍噪音與光線,甚至是跨校選課時課程和教務系統的相容與否,無形之中都形成篩選「誰能修課?」的條件,技術問題層層立下了學習的藩籬。原先認為可以即時互動的會議視窗,正因著科技產生時間延遲。像是進入「全班Google Meet」時需要由創立會議者一一按下審核鍵,在點擊與等待間於是產生時差,即便差距些微,已經讓學生聽課的起始點不同;或是因為網路不穩造成影像與聲音不一致,同樣也減緩了學習效率。作為一位紀錄線上授課的旁觀者,更發現到線上授課另類壟斷了知識。當我試著紀錄助教們與同學的討論,卻發現不得其門而入,在沒有接上耳機的情況下,只能單方面聽見助教們的回應,整間教室僅迴盪著助教的聲音,其餘是一片靜默。資訊被箝制在電子迴路中,若路過卓越大樓五樓的人們,很難發現走廊書聲朗朗,取而代之的像是幾間網咖包廂,玩家們各自專注於自己的螢幕、耳機與麥克風。

    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全世界越來越多課程或研討會改為線上進行,許多田野工作研究者也逐漸仰賴數位工具幫助自己跨越國界,透過視訊訪談國外受訪者。田野工作坊以線上授課方式進行,除了力圖保持與實體授課有著相同內容,也因著線上化,讓同學重思面對面互動的重要。不同於過去田野工作者與報導人們必須共處一地(co-location),透過臉書群組、視訊會議、語音訊息等媒介,田野工作者得以一種共同現身(co-presence)方式參與著。「田野」的概念正被鬆綁,不只是田野與研究者原先身處世界的差異,而是田野本身其移動性與不穩定性的差異,促使著田野工作者看見過去田野工作中以「身」為度的重要,即便「虛擬進行」仍要「保持真實」──就像結束線上相遇的田野工作坊課程之後,當同學們走入「田野Buffet」,見到「真人版」老師與助教時的「啊哈!」神情,正是一次田野方法式的、以身體作為認識世界的工具,感受到虛擬與實體差異的頓悟時刻。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1787)

  • 跨校修課台大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7 15:58:10
    有 52 人按讚

    #關鍵新聞 台科大日前清查,發現校內有65名學生曾與確診機師參加同一場清真寺活動,宣布即日起全校採彈性遠距授課到5月3日。另外,同屬「台灣大學系統」的台大、台師大也部分跟進:

    #台科大 #遠距教學 #華航機師 #清真寺 #疫情 #武漢肺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