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超音波照片解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超音波照片解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超音波照片解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超音波照片解釋產品中有10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英國職場育嬰假後記:掰掰了歡送會 今天是7/30號週五,本來我預計上班到今天,正式從8/1號開始為期一年的產假➕育嬰假。殊不知六月底我開始莫名原因並且反覆發作的孕期乳腺炎,對於未知的不安、疼痛、壓力、失眠的狀態下,趕緊跟主管求救說要改到7/15最後一天上班,16號把年假用完,提前到7/19號正式產...

超音波照片解釋 在 陳菁徽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31 00:55:07

每日面對新聞 難免有點低落😫 但收到各地的患者回報順利生產 或是持續有植入胚胎懷孕的艱困案例 每週包緊緊做好十足的防護來追蹤產檢 就是目前閨蜜生活中的亮點✨ / 小魚從月子中心 發照片給我跟 @dr.chenyuchuan 本想親送彌月禮 無奈現在三級警戒狀態⚠️ 所以透過網路報喜 之前工作需要全...

超音波照片解釋 在 AmberTsa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9:15:56

《妳可以哭·但別太傷心》 在失去的第一時間,會感覺到無法接受而悲傷不已,而我的乳癌是這樣被發現的⋯ 🌸2019/11/30[發現小肉瘤] 左胸靠近乳溝位子有一顆會滾動的小肉瘤,檢查後為良性 🌸2020/07/24 [半年複檢] 它雖然有變大,但良性 🌸2020/08/24 [喜來登主持] 15:00...

  • 超音波照片解釋 在 PhD Backpacker - 旅博士媽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30 22:48:58
    有 685 人按讚

    英國職場育嬰假後記:掰掰了歡送會

    今天是7/30號週五,本來我預計上班到今天,正式從8/1號開始為期一年的產假➕育嬰假。殊不知六月底我開始莫名原因並且反覆發作的孕期乳腺炎,對於未知的不安、疼痛、壓力、失眠的狀態下,趕緊跟主管求救說要改到7/15最後一天上班,16號把年假用完,提前到7/19號正式產假開始。

    幸好產假來得即時,我可以好好睡到自然醒或是亂睡,睡兩三小時醒來,半夜三點看個書到天亮有睡意了,再回去睡兩三小時,有時候下午想睡也可以睡。此外還可以好好地跑醫院做各種治療,打電話給客服投訴(瘋掉)!昨天奶爸跟我打去私人醫保罵了快3小時,總算今晚可以看到私人醫院的醫生了!

    話說回來,今天本來要慶祝我們部門總算是把第一期的房近兩百套房全數交完,趁著解封後辦個戶外趴踢,場地都訂好了,無奈遇到倫敦暴風雨,我部門同事們也打算幫我辦歡送會讓我要去參加,準備了蛋糕卡片和禮物歡送我請產假。結果我突然被醫院召喚回去看報告,昨天忍痛跟大家說無法出席,主管和幾個同事打來關心,我跟主管說我覺得一沒有工作後整個「完全不同的生活」,只能透過照片和同事的對話來傳遞感謝之意。

    現在的我還在醫院等待第三次的超音波,上次做的化驗報告說找不到任何的細菌,醫生也無法解釋為何我的奶會紅腫熱痛漲兩倍大長達五週。醫生只說了一句:「妳產後真的要馬上放棄親餵了!」

    奶爸和我聽了都超級無法接受,找不到原因然後還要放棄親餵母奶,真的超無奈。往好處想,至少吃了兩帖中藥後覺得疼痛有明顯降低,現在我只期望晚上的私人醫院專科醫生能給我一點新的建議。

    圖為職位代理同事傳來的現場傳送❤️
    留言處有我們另一個經理親手幫我做的蛋糕🍰

    #大公司小經理產假後記
    #產假拿來無止境跑醫院
    #產假不是應該去海邊度假嗎😭

    🤩台英兩國註冊公司開立發票代購:樂購倫敦-嚴選英國代購
    🥳我們這一家IG追起來:phd_backpacker

  • 超音波照片解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30 12:34:26
    有 1,987 人按讚

    這幾天陸續有很多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後熱心地和我分享心得,歸納起來,媽媽施打後的副作用普遍比一般人低,出現最多的是嗜睡、疲勞、手臂痠痛舉不起來,也有少數人施打後胎動劇烈,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我也從「孕婦施打疫苗」這件事再次看到,孕婦要捍衛自己的身體自主權真的很困難,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力量。


    首先,要不要打疫苗,很多媽媽考量的不是自己而是胎兒。一下擔心施打後的反應影響胎兒,一下又擔心不打疫苗就無法產生抗體保護胎兒,因此進退兩難,無法下定決心。就算好不容易決定要施打,還很可能被阻止。就有網友和我反應,自己都預約好時段,卻在出門前一刻被公婆和先生阻止,因為認定她很少出門,感染機率相對低,若是打了疫苗非而可能影響胎兒長遠發展。
    甚至還有孕婦明明已經14週了,到了施打站還是被醫師以「週數太小」勸退。聽到這裡,我不禁想問問那位醫師考量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在他心中多大的週數才算安全?

    雖然我可以理解旁人對孕婦施打疫苗的擔憂,但這也反映出社會上看待孕婦,總以胎兒為優先,忽略了媽媽的權益。即使沒有科學根據,只要搬出「為了胎兒好」這塊神主牌,媽媽就會自動被認定要犧牲。好比不能喝冰水會影響胎兒氣管、便秘肚子痛也要盡量忍耐避免吃藥「影響」胎兒、能躺就不要坐才能好好養胎。媽媽也總是得為小孩長遠發育負責任,萬一有任何不順就會被牽拖、被責怪。這也難怪即使各種科學研究證實孕婦運動對母嬰安全無虞,更對媽媽長遠健康有益,推廣起來仍受到各方不小的阻力。

    另一方面,也有媽媽看到身邊不少孕婦都已經施打疫苗,焦慮地來問我不打會不會怎樣。其實真的不想打、有顧慮,當然可以拒絕 ,沒人可以勉強妳。雖然根據現有醫學實證、利弊分析,我和學者專家的建議都是輪到你,就去打!

    *想清楚後做決定,就不須在意旁人的質疑

    但我還是要強調打疫苗是身體自主權的實踐,媽媽在決定時應該將決定權交給自己,如果實在擔心副作用與各種未知的可能性,決定不施打、少出門也是自己的選擇。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決定要施打,也大可不要在意他人的閒言閒語。

    最近我就遇到一位藥師因職業需求打完疫苗後,才意外發現懷孕。在追蹤超音波的過程中,胚胎始終空空如也,最後安排流產手術檢查後發現胚胎染色體不正常。經我解釋後,她也能理解流產和疫苗無關,未因此歸咎疫苗、自我責怪。我心想,如果類似這樣的個案又被報導出來,肯定又會被扭曲呈現,出現「施打疫苗導致胎停」的聳動標題,讓更多備孕、初期懷孕的人不敢去打疫苗。

    過去這幾年,很多學者專家跳出來分析「假新聞」、「農場文」的嚴重性,我也約略知道台灣深受資訊戰爭的攻擊。不過,直到這次疫苗施打,我才真切感受到「敵人」真的殺到家門口。

    因為就在孕婦要開始施打mRNA疫苗當天,就有很多網友傳來相同的假資訊希望我闢謠,好比「打mRNA疫苗會改變基因」、「打疫苗會影響生殖功能」等。甚至這些報導還會刻意搭配胎兒異常的照片,更加深孕婦的擔憂。我認為這根本是刻意發動的資訊戰,絕非巧合。

    另外也有人問我有沒有打完疫苗流產的個案,我只能說,一定會有,但和打不打疫苗無關。因為現有證據就顯示施打疫苗不會增加流產風險,但早期流產的機率就是五分之一,遠比大家想得高。

    再加上許多媒體對疫苗報導偏頗,強化各種副作用,又利用聳動標題讓人民覺得打疫苗很可怕。好比一開始施打AZ時,刻意忽略老人自然死亡發生率,利用標題誤導死亡是疫苗造成。仔細追蹤這些死亡案例的解剖結果,死因和疫苗施打根本毫無關聯,但又有幾家媒體認真報導呢?這些都讓我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勢力在阻礙台灣疫苗施打的普及率。


    因此,我認為醫師這時候就更該謹守本分,認真的闢謠澄清,盡可能白話清楚地解釋各種科學資訊,協助民眾判斷利弊得失。不過我還是要強調,不管有沒有施打疫苗,醫師都無法幫妳保證一切,要不要打,還是得自己做出決定。

    補充近日被問到的事項:

    *施打後發燒的媽媽其實不多,不需要預防性吃普拿疼。但如果發燒當然可以吃。

    *預產期靠近也可以施打,即使該打第二劑時,已經不是孕婦政府也會預留名額,不需要因為擔心打不到第二劑, 就不敢打第一劑。

    *和第三孕期的百日咳疫苗施打時間需間隔十四天,建議以肺炎疫苗為優先考量,再來調整百日咳的施打時間。
    (以上為台灣CDC歸定,美國CDC以無此建議,因此如果兩種疫苗施打時間不到十四天並不會有影響)

    #孕婦施打疫苗烏烏醫師親自說明

  • 超音波照片解釋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30 10:05:17
    有 390 人按讚

    【差不多醫生──希望大家都是「差不多孕婦」】 作者:楊濬光醫師

    先來看看這段摘錄自中國名著《差不多先生傳》的故事: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媽叫他買紅糖,他買白糖回來。他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那一省?」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舖裡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嬉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行醫多年,發現到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為數不少的孕婦,會把對寶寶的關心,表現在對很多小細節的鑽研。這種態度不是不好,但是,往往在太過注意小細節的同時,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憂慮;甚至,忽略了真正該注意的大問題。

    「醫生,今天寶寶多大了啊?」
    「1400公克左右。」
    「可是,書上說30周的寶寶應該有1500公克了耶。」
    「差不多吧……」

    「醫生,我吃的鈣片夠不夠啊?」
    「每天900毫克,可以啊!」
    「可是你的部落格上寫每天要1200-1500毫克。」
    「差不多啊,又不是沒有吃其他含鈣的東西。」

    「醫生,寶寶臉朝前或朝後有差嗎?」
    「差不多,頭在下面胎位就是正的。」
    「有書上寫說,寶寶臉朝前會生不出來,是真的嗎?」
    「這沒有絕對的關係,生不出來與把寶寶養太大才有關。」

    「醫生,我唐氏症篩選的機率是1/1150,會很高嗎?」
    「不會啊。」
    「可是我同學年齡跟我一樣,她的機率是1/1200。」
    「差不多啊!」

    「醫生,我買了胎教音樂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胎教音樂,我每天逼自己聽30分鐘,不知道夠不夠?」
    「差不多吧,就別逼自己了。」

    自從上個禮拜有一位熟識的孕婦給我一個「差不多醫生」的封號,我才驚覺,一天的門診我可能說了超過100次「差不多」!

    到底是文明社會的競爭,還是少子化趨勢,還是輿論媒體加諸在大家身上的壓力,讓大家在懷孕中應該保持的放鬆、愉悅的心情,幾乎在現代孕婦身上都找不到。更多的營養品,只會讓大家成天覺得還少了補什麼營養;更多的檢查,只會讓大家對於檢查的結果充滿一堆疑問,而又創造出一堆問題。

    有一位孕婦氣沖沖的跑來跟我說,她想要請之前產檢的醫生幫寶寶數手指腳趾,「他竟然回答我說:難道看到寶寶多一隻手指腳趾,妳就要把寶寶拿掉嗎?」這位醫生的回答當然太過於直接而聳動,可是,請大家冷靜下來思考一下,這是事實不是嗎?

    產前檢查要做的是確保孕婦以及胎兒的健康,不是保證完美無缺!在科技一日千里之際,「健康」與「完美無缺」,距離好像越來越近了。這是好事嗎?我完全不能同意,等到幾年以後產前檢查可以測出智商超過180的寶寶的時候,你我只能慶幸早40年出生,不然都可能是淪為被「拿掉」的那一個!

    講一個笑話。一天,有一位老婆婆對我們超音技術師非常的不滿意,於是跑去跟醫生告狀:「為什麼其他的病人都做20分鐘,而只幫我做3分鐘?」
    「做20分鐘的是因為是孕婦,要看寶寶的構造,才會花多一點時間啊。」
    「可是,在我前面的那個沒有懷孕的小姐也做得比我久,還找了十幾張照片,為什麼只給我照三張,你們評評理……」
    「因為你的子宮和兩個卵巢都正常,而且沒有長什麼東西,所以照片三張。前面那一位小姐子宮長了很多肌瘤,所以多照了很多張,妳想要照很多張嗎?」醫生笑笑說。

    有經驗的醫生,只要把握重要的項目問診與檢查,也許三分鐘的時間,在談笑中,就能完全掌握病人的情況。千萬不要以醫生看您的時間久不久,有沒有很詳盡的向您解釋,做為這個醫生好不好的唯一判斷依據。

    醫學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一個醫生的養成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而當中也充滿著許多的細膩的判斷。當一個「差不多醫生」,聽起來似乎很糟糕。對我們來說,孕婦的血壓高一點點,我們就要斤斤計較;如果加上出現了蛋白尿,那就「差很多」了!超音波檢查,若有前置胎盤,那對於胎盤的關注,就要放的比胎兒還多很多了。寶寶的胎動如果和以往「差很多」而沒有馬上來檢查,換來的一定是醫生板起來的面孔,這可不能差不多就可以的。我寧可花更多的時間,好好的判斷產婦的產程,而非斤斤計較胎兒體重到底是多少。很多很多的細節,絕對不能馬虎的!

    希望各位孕婦保有「固有美德」差不多先生的心情懷孕,當個「差不多孕婦」就好,這樣媽媽心情愉快,寶寶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