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遇見的30個男生
Chapter 9:夕陽下的「微初吻」
最近因為微解封政策讓「微」這個字瞬間紅遍網路,2013年剛滿21歲的我,也經歷人生第一次的「微初吻」。
荷蘭交換的歡樂時光很快就到了尾聲,當我準備要回臺灣的前兩週,有天下午隔壁班學弟J突然Facebook敲我:「Hey,你要...
#30歲前遇見的30個男生
Chapter 9:夕陽下的「微初吻」
最近因為微解封政策讓「微」這個字瞬間紅遍網路,2013年剛滿21歲的我,也經歷人生第一次的「微初吻」。
荷蘭交換的歡樂時光很快就到了尾聲,當我準備要回臺灣的前兩週,有天下午隔壁班學弟J突然Facebook敲我:「Hey,你要走了,要不要一起去Erasmus Bridge看夕陽?」我想說東西都整理地差不多回覆:「好啊?怎麼去?」J說:「就用荷蘭最方便的單車吧!我四點過去接你。」
時間一到門鈴立刻響了,完全沒打扮的我匆忙下樓,發現他帶了一個微舊的牛皮紙袋,我問他裡面裝什麼,他微笑說去了就知道,我就在他的指引下慢慢騎到了Erasmus Bridge。
當我們坐在橋邊微舊的木頭椅上,他突然打開牛皮紙袋,拿出一瓶紅酒跟紙杯說:「因為你要離開荷蘭,喝一下幫你Farewell!」兩人便開始聊起這半年的生活瑣事,聊著聊著他突然說:「我最近有個很私密的問題,想要問身為同志的你。」「請說~」「就是我之前都是交女友,但最近有個蠻欣賞的女生跟我告白,我卻沒有任何興奮的感覺,隔天晚上灌醉自己跟其他女生接吻,還是沒有感覺,我是不是Gay啊!」
我說:「不知道耶,可能只是剛好這幾個人你沒那麼喜歡吧!」突然他話鋒一轉說:「那你呢,我真的很好奇你社交生活豐富,課業表現也不錯,人也很好聊,為何你會一直單身啊?」我笑說:「不知道,可能Mr. Right還在遙遠的外太空吧!」「不會啊,我就很欣賞你的自信啊!」當我正思考如何回答時,他柔軟的雙唇突然靠到我的嘴上,並深深的給了我一個吻,照理講我當下應該要抗拒,因為跟J不熟,只是偶爾喝酒遇到,一起上課而已的學弟,然而在夕陽浪漫的氣氛,與費洛蒙作祟下,我閉上眼睛享受人生第一次的初吻。
微醺的我們牽著腳踏車去旁邊的餐酒館吃牛排,聊了一陣子才知道J從溫州移民到阿姆斯特丹,爸媽是很保守的華人,完全沒聽過同性戀,所以他很少了解這個資訊。平常練拳擊所以擁有精實六塊肌,搭配俐落的平頭與整齊的牙齒,J最後跟我說,如果我再去荷蘭他一定留他們家的Hostel給我,吃完後他送我到家後,在我家門口吻別。
隔天他卻再也不回我訊息了。
無論我傳什麼他一概不回,我就想說又遇到玩咖決定去好友R的農場度過最後一週。
在鄉下農場的我,體驗了人生第一次幫乳牛擠牛奶,第一次騎越野極限單車,第一次寫英文臺菜食譜,當我正忙著探索新事物的我,突然在晚上收到J的簡訊說:「週五你幾點的飛機,我去送機。」
當天到機場好友R幫我Check In,當我死心想說J不會出現的時候,突然看到遠方有個人影跑過來大喊Alex,他一到拿出一本GQ雜誌說:「我知道你很喜歡時尚,所以給你這本雜誌希望你長途飛行能不無聊」「那你幹嘛不回訊息!」「很抱歉是因為跟你坦承後,這兩週我都在思考我的性向,腦子一團亂。」「好啦,那以後保持聯絡。」J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說:「告訴你一個秘密,8月我會去臺灣旅行順便學中文,See You!」接著就微笑地揮手送我入關。
回臺灣的那個月份,我們兩個每天都會在Skype視訊聊天,當我實習或生活遇到困難,他都會用那種哄女生的語氣說:「我真希望現在就在你身邊,買一束花安慰你。」日子一天一天的過,終於迎來了他來臺灣的那天了。
當天約晚上七點市政府捷運站,當天我等到七點十五都沒人,加上他手機沒網路,我等到望穿秋水地,想說該不會又要搞消失,突然看到一個人流汗跑到我面前,果真是J。
他提著一袋Kiehl’s禮盒,說我做時尚要照顧面子,我開心的擁抱他並給他深深的一個吻,後來勾著他健壯的手臂,漫步在火樹銀花的信義區,小時候夢寐以求的戀愛好像真的實現了。
隔週我們再度碰面,最後他說要來參觀我的家,沿著狹窄的樓梯走上樓後,一打開房門我立刻把包包丟到一旁,與他開始火熱的親吻,把這兩個月的想念一次補足。當我準備要脫下他的衣服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說:「Alex,我可以跟你接吻,我喜歡你的靈魂,但我不喜歡你的身體。」當下我像是被潑了一桶冰塊,整個人慾火都被澆熄了,於是悻悻然地請他離去。
後來他回荷蘭後把他自己的Facebook, Whatsapp等社交媒體都刪掉了,連介紹我們認識的朋友都再也沒看過J,也真的沒有再回我訊息。
或許在那個多元性別教育還沒有那麼開放的年代,J極度保守的家庭背景,讓他不敢踏出下一步,也有可能是他真的不喜歡我,但不管怎樣,我只希望J能勇敢地選擇自己心底所愛的人,無關乎任何性別。
在家附近的橋拍照紀念,想起那天在夕陽下的你。
#LGBTQ #loveislove #pride
走上樓梯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弄堂裡沒有招牌的餐廳|
今天中午參加翰翰新同學媽媽們的聚會,當時熱血的主辦四寶媽將地點在學校附近,方便大家聚餐後接娃回家,我也就沒想那麼多,想說就是一家餐廳嘛。
碰巧遇到週三打鼓課的日子,加上學校附近超難找車位,我當然還是騎著電瓶車過去,然後又覺得為何每次都在這種聚會場合,風塵僕僕出現(掩面)
到了附近才發現,餐廳位於一個不起眼的弄堂(巷子)裡,沒有什麼人會經過,一路上你只會懷疑自己要不要繼續走進去,但只能盡可能跟隨地址號碼遞增的線索與導航向前。走到了地址所在門前,門上就是門聯與門牌地址,沒有任何餐廳名稱,就連給你像餐廳的蛛絲馬跡都沒有,更別說大眾點評上當然也絕對不會出現。
嘗試性按了一下門鈴,穿著旗袍的阿姨出來應門,請我們走上二樓。裡面是一個窄窄的木頭旋轉樓梯,到了像二樓還是夾層的地方,看到了兩個房門和另一座繼續向上的樓梯,穿旗袍的阿姨看出我和另一位媽媽一臉的黑人問號疑惑,於是就超過我們向前幫我們開了其中一扇門(因為不小心跟別人一起進來,不然我肯定會偷偷拍照的)
裡面是非常古色古香的小包房,兩張圓桌,很可惜沒有心思仔細端詳包房內的各種擺設,但感覺就是以前上海的老房子,有點像拍類似色戒會出現的場景,是一個偷偷「喬事情」的絕佳地點(並沒有)
很不幸地在這種社交場合沒有提早到就是坐不到好位置,我實在太大意了,因為明顯地ㄧ桌已滿,我和這位媽媽必須坐到空空無人的另一桌,然後我們兩個看起來都不是本地人,看起來都菜逼巴、看起來社交力及資源力都非常乏善可陳。
但是,我還是得想辦法靠過去跟大家稍微寒暄認識一下,即使我誰都不認識,也不知道該聊什麼,陌生社交,很難,很難,但你還是得去。大家都坐著,我們兩站在旁邊湊合著,還是得說些什麼。
主辦人知道我上次家長會是騎電瓶車來的,問我今天騎車了嗎?是的。然後告訴大家我從某某某地騎車過來,大家讚嘆。well, 就跟藝人只要有新聞就是增加曝光量,管他內容是好與壞,此時只要有個話題,就是個聊天切入點,也顧不得這裡有多少人是司機接送的,對比之下我寒不寒酸,或是他們的驚嘆是否真心。
後來又有幾位姍姍來遲,我們這桌大概能湊到七位了。這場飯局設定是兩個小時半,包房大概有低消,所以菜色數量非常多,多到大多數其實都沒有吃,實在好浪費。媽媽們人其實都非常nice,只是這環境讓我這俗人與外地人感到不太自在,一場飯吃下來精神覺得很疲累。
每當到這種場合,我都會想起三十而已的顧佳,或是Primates of Park Avenue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作者,雖然這些根本連他們的邊都沾不上,這些媽媽也大多還算是樸實的,可是感覺他們本身學歷、工作能力、各方面社會社經地位感覺都比前一所學校更厲害(但前一所學校的家庭更有錢哈哈),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該再去深造自己的英文與各方面能力了。
在全職媽媽的小世界待久了,關心的事情有時候感覺越來越微不足道(不代表不重要),有時候突然與外界接觸,會有種像在黑暗處待久了,突然見到一點點光就睜不開眼睛,感覺快被閃瞎,很想像蝸牛一樣把內心某部分自卑的自己捲到殼裡面躲一躲再說。
走出每一個舒適圈都需要勇氣,有衝擊就有可能帶來進步,孩子會長大,我們終歸還是要繼續走自己人生的路,我們還是要,一直向前。
走上樓梯英文 在 Sandy 采聿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講故事的童年回憶
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麼引領我走上講故事這條路?起初我覺得只是偶然。因為我沒有特別的親子共讀的印象,自認並不是一個特別愛閱讀的小孩。
不過後來仔細回憶童年,其實我對閱讀、書本、講故事有很豐富的回憶。
我爸是個生活極度規律而且很愛讀書的人。他會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用同樣的姿勢讀著同樣類型的書,十年如一日。早上坐餐桌讀報紙,晚上坐沙發讀歷史相關的書,每個週末端正地坐在書桌前翻開大家說英語、準時收聽廣播學英文。爸爸在閱讀的時候,我們都很識相不能打擾他。現在回想,坐在書桌前檯燈照亮下的爸爸,好像處在另一個小宇宙中。
爸爸雖然自己愛讀書,但沒有特別鼓勵或陪伴我閱讀,倒是我媽媽曾當過電話行銷賣書,參加故事協會去國小跟孩子唸繪本。她常常跟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說阿嬤以前怎麼樣在家裡養兔子、自己把兔子殺來吃,結果全部的小孩根本都不敢吃。還有我的阿祖如何不識漢字卻很會講故事、還會讀羅馬拼音的台語聖經,用拚音寫信給在兵營的大舅舅,結果被長官查到誤以為是敵軍的密碼暗號。還跟我說她弟弟小時候吃了多少醃漬葡萄醉倒在樓梯邊,還如何調皮被我阿公痛扁。
國小的時候,媽媽買了一套童話中國的繪本,裡面的插圖深深吸引我。我因為很愛畫畫還有紙雕,有好長一段時間廢寢忘食,拿著那幾本書在臨摹插圖、把書裡的圖片做成紙雕。
國小在圖書館借書,最喜歡的就是聊齋、中國民間故事、日本傳說鬼故事。我下課後讀的補習班有個小小的英語圖書館,老師也會固定要求小朋友借書閱讀。我是在長老教會長大的孩子,每個禮拜天去教會,主日學老師都會講好多的聖經故事。
我覺得習慣、興趣、價值觀都是從生活小細節中培養出來的,在不經意之中,一點一滴滲透進入小孩的生命中。現在仔細回憶起來,小時候很多美好的記憶、腦海中的相片,常常都跟講故事或書本相關,而伴隨著這些記憶最美好的部分:都是跟爸爸媽媽一起渡過的。
好好跟你的孩子講故事、讀本書吧。
#謝謝敦煌書局豐富孩子的書櫃
https://youtu.be/HVXel8Uaq_8
—-
《敦煌世界繪本節》
2021/3/20-5/16 一年一度的敦煌世界繪本節 ,匯集國際出版社全新英文繪本,全面5折,讓家長們可以不用花大錢就能入手進口繪本、不用出國也能帶孩子環遊世界!
❤️馬上搶購5折英文繪本❤️
▶️ https://cavesfamily.pse.is/PB19
世界繪本節網羅各種類型繪本,從幼兒到大孩子、從平裝到立體,邀請爸爸媽媽趁著孩子們最愛的兒童節,到敦煌參展門市或網路書局挑本好書,送給孩子們一個難忘的兒童節禮物!
#敦煌書局門市及網路同步展售中
加入 Caves Family LINE@ 搶先收到繪本節最新資訊
✅ http://supr.link/W44nm
走上樓梯英文 在 時間教會我的事 Lessons from 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一陣子跟朋友聊天,提到舊式電影院,勾起我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那是我第一次約會女生看電影的失敗經歷,但還好,凡事都總有第一次,我應該早一點學會這樣安慰自己。
我約她在香港最繁忙的旺角,進行第一次的約會。選擇旺角沒有甚麼特別原因,只是當時的學校很近那邊,午飯時間、下課後或者休假,有空都會到那邊的圖書館/書店/影音潮流商店流連,感覺對那邊的環境比較熟悉,萬一約會出了甚麼預期以外的事情都能較容易隨機應變。
那時候仍然有所謂MK妹(註:MK是旺角的英文縮寫),說起來其實怎樣才算是MK妹,真的很難說得準。是否每個在MK出沒的女生都是MK妹?MK妹到了其他區域,但衣著打扮行為舉止不變是否就不再MK?這些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約會的那一個她,一點也不MK。
她是維多利亞港對岸著名女子學校的學生,算是校內數一數二的女神。我們在聯校合辦的義務工作活動中認識,能夠成功約會她完全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當時仍然流行用ICQ(網上通訊軟件),有天我們談到電影的話題,她提議去看電影,是一部愛情電影。機會來了,我當然馬上應約,甚麼補習班,家課通通都拋諸腦後。
考慮到一般的電影院人很多,為了能有多一點寧靜的私人空間跟她好好的看電影,我選擇了一間舊式的電影院,金聲戲院(1)。那是當時僅存少數的舊式電影院之一。舊式電影院和現今的很不一樣,一般只有一個放映廳,空間就像學校的禮堂一樣大,而且還有上層,有不同等級的座位。入場門票是人手劃位,座位編號是手寫的,日期也是用印章蓋上,不同等級的座位用上不同的顏色紙。
當日我按照約定在旺角地鐵站跟她會合,她的打扮很時尚醒目,亦不失氣質,是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來的那種。初時她還不知道在哪裡看電影,途經新式的百老匯電影院,還問我為甚麼不進去。我們走到那所大電影院,經過磅重機(2),把票交給職員撕掉一邊,走上了破舊的樓梯,坐在禮堂的正中。
我還記得那套電影,是劉德華和鄭秀文的《孤男寡女》(3)。環看場內四周,幾百個座位大概只有寥寥數人,而且彼此相隔十數行。當時我還自以為這是很高明的決定,我們就像電影名稱一樣,孤男寡女,將會有一個很私人的約會空間。
在電影快要開始的時候,銀幕開始緩緩捲動,傳出幾聲嘰嘰聲響,是金屬滾輪的磨擦聲,那是舊式影院常見的狀況。銀幕開關是手動的(後期或許曾被改成了電動),總之感覺就像學校合唱團出場的畫面,電影在緩慢滾動中的銀幕仍未完全張開時經已開始播放了起來。
電影很快就播放完,離開時由於本身已經很少觀眾,加上我們都沒怎麼說話,感覺份外的幽靜。過了好一陣子她才吐出一句話來。她說從來沒到過這樣的電影院,我當時還以為她覺得這次體驗很特別,還回應說這不是很有意思嘛之類的廢話。離開電影院之後,我還順道帶她去位於附近的學校入內走了一圈,本來的計劃是之後找吃的,但她當時說有事急著要回去,那我就只好送她離開。
那次之後她就再也沒有跟我約會,回應ICQ訊息的頻密程度也慢了很多,字數也越來越少和精簡,很快我就意會到,我們大概不會再有甚麼聯繫了,慢慢失去了聯絡。現在我還是搞不清楚的是,她當時是否真的很不喜歡那次電影院的約會,還是有別的原因。但至少我至今仍清楚記得這段小插曲,其實我當時的感覺是很不錯的,或許未必真的是因為能跟她約會,反而是我很享受那些古舊的環境和氣氛,也許我爸媽從前的約會也是這樣的,對吧?
而那次,也是我最後一次到訪舊式電影院。
---------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1)金聲戲院位於旺角豉油街/花園街交界,於2005年重建,現址為新寶戲院。
(2)磅重機,量度體重用的機器。以前很多舊影院大堂都設有,原來是因為當時不是很多家庭都有能力購買,亦沒有必要購買,因此在公眾地方設置磅重機以增加收入這個點子便應運而生。(謝謝網友指教🙇🏻♂️)
(3)《孤男寡女》,2000年香港電影,由杜琪峯和韋家輝導演/監製,劉德華與鄭秀文首次合作演出的都市白領愛情喜劇電影,由同名廣播劇改編而成。當年以3521萬港幣成為當年香港最賣座的華語片。獲得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五項提名。(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
https://instagram.com/lessonsfrom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