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賭博成癮症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賭博成癮症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賭博成癮症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賭博成癮症狀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孩子的數位學習素養 …程式設計利用大腦的酬賞機制,會讓我們不斷地點擊,無止境地玩下去。線上遊戲會讓我們成癮,症狀與對大腦造成的傷害跟毒癮酒癮或賭博很像,對現實生活不再關心,彷彿天底下沒有比打電玩還重要還值得的事,不只對學習會有嚴重影響,連生活與人際關係都會搞得一團糟。 也有研究者發現一種新的...

  • 賭博成癮症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1 19:27:33
    有 17 人按讚

    孩子的數位學習素養
    …程式設計利用大腦的酬賞機制,會讓我們不斷地點擊,無止境地玩下去。線上遊戲會讓我們成癮,症狀與對大腦造成的傷害跟毒癮酒癮或賭博很像,對現實生活不再關心,彷彿天底下沒有比打電玩還重要還值得的事,不只對學習會有嚴重影響,連生活與人際關係都會搞得一團糟。
    也有研究者發現一種新的現象,稱為「社群媒體憂鬱症」,不管大人或孩子,看到朋友吃香喝辣,裝扮又酷又炫的炫耀性貼文,一方面會在同儕認同壓力下花大量時間追隨這沒意義的時尚,另一方面互相比較的長期壓力之下,也會陷入憂鬱與沮喪。 線上學習已經是一種趨勢,是任何家庭或個人無法避免的,除了要注意孩子一不小心就從課程中外掛不同視窗雲遊到其他虛擬空間之外,即使專注在線上閱讀與學習,近年有許多研究,認為跟傳統紙本的閱讀效果有很大的落差。 網路科技與設計出的獎賞模式…全文請見連結
    https://weiwentw.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_21.html

  • 賭博成癮症狀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18 08:51:14
    有 60 人按讚

    手機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去你的~~

    今天的頭條,莫過於國衛院發表的手機遊戲成癮量表。

    我對量表的研發並沒有太多感覺。通常量表只是去證實了我們本來就知道的、再明顯不過的問題,然後有個分數依據而已(可預料到會被部分家長誤用,並拿來當指責小孩的工具),重要的是,接下來呢。

    但對於接下來記者很用力強調的,「遊戲成癮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這件事,我覺得很賭爛~~~~為什麼每天在精神科工作的人,竟竟然不知道這件事?

    這就像記者狂報導林志玲懷孕的消息,但林志玲本人卻不知道自己懷孕的意思一樣。(咦~)

    首先我要說明,把手機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的,是WHO。所以國衛院發表的研究,也以此為依據。

    But,WHO的診斷系統ICD與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系統DSM是不同的。

    目前DSM並沒有把遊戲或手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沒有,沒有,沒有。(很重要,講3次),所以,精神醫療專業工作者,包括我,也就不會把手機或手機遊戲成癮當成疾病來處理。

    非物質使用的診斷得小心翼翼,目前只有賭博問題,會被DSM列入非物質成癮疾病,除此之外,甚至連手機相關成癮問題,目前都未列入疾病範疇。

    *
    為什麼美國精神醫學會目前不列?

    因為非物質成癮的成因很複雜,貿然貼上標籤就會轉移對其他問題的注意力。

    這就是DSM雖然對網路成癮問題很關注,但遲遲不願意做出診斷的原因。因為這不是診斷就能對症下藥的問題,它,甚至扯到家庭互動的關係議題。

    當它變成一種病之後,家長就會轉移自己可能造成孩子壓力的焦點,彷彿叫孩子吃藥與就醫,問題就能解決了。

    誰都知道非物質成癮的心理因素很多,絕對不能把網路成癮購物成癮,和海洛因與安非他命放在一起,這些沒有明顯生理戒斷症狀的行為,請問可以貿然定義為疾病嗎?

    如果我可以和家人和樂融融,沒有學業與人際壓力,我為何一定要埋在手機世界裡呢?

    *
    為什麼我賭爛?

    因為~~~我不相信WHO,對,就是不相信。

    很簡單,我到底要相信譚德賽的WHO,還是美國精神醫學會?當然是美國精神醫學會。撇開政治意識的問題,WHO是針對所有國際疾病,內科外科生理心理的所有診斷,美國精神醫學會是針對精神方面的專業研究,若要看精神疾病診斷,請問,哪個比較有說服力?

    你想相信一個包山包海無所不包的診斷標準,還是一個專精於精神衛生領域的診斷標準?

    這樣的研究報導出來後,可能會造成不小的震撼,因為遊戲大廠一定抗議到底,畢竟是20億的遊戲人口市場,接著就會模糊成癮的問題焦點,造成玩手遊和不玩手遊兩個族群觀念上的落差。

    我想,我寧願專注在手機過度使用背後的干擾因素,把整個家庭與校園問題納入來討論,這遠比貼個疾病標籤重要多了。

    #校園手機世代親職講座開始了
    #要預約請早謝謝

  • 賭博成癮症狀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23 17:17:00
    有 173 人按讚

    退休婦瘋迷刮刮樂 2年刮光數百萬、房產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90013739.A.5C2.html

    有位62歲的屏東退休婦人,2年前從金融業退休後,便癡迷上了刮刮樂。這些日子以來,已經將數百萬的退休金及部分房產盡數耗盡,還搞起了賒帳。這導致婦人的兩名女兒,開始拜託當地的彩券行將母親列入拒售黑名單,然而這並不管用,就算當地彩券行願意善意合作,但母親這股癮子不解,還是選擇跑到其他鄉鎮的彩券行繼續。最後女兒請來醫師鑑定,母親得了「病態性賭博症」,法院裁定婦人將來若要進行任何法律行為,需有女兒從旁輔助同意。

    婦人在法庭辯解:「若我患有病態性賭博症,那些整天坐在螢幕前看股票大盤的人,不是也患有相同症狀嗎?」

    齋主我認為婦人這句話既是對的但也是錯的。我相信患有這種症狀的人真的很多,但會搞上法庭的則真的很少。多數股票投資人對著螢幕緊張、發呆、出汗、血壓飆高,這些都是事實。也確實有不少人因為在金融市場上賭身家而破產,但會鬧上法院的真的是少數。

    若談論兩者的不同,我會說股票投資人要的是從中獲取利益,但屏東退休婦人要得似乎已經不只是利益,而是「輸贏」的快感。我想這才是「癡迷賭博」最可怕的症狀。

    其實你只要在生活中有些觀察,會發現投注站前的計程車,通常都是固定的那幾台。除了投注站總是很好心的提供計程車司機廁所小解之外,司機們因為感謝而簡單消費些小彩券,成為個彼此良性的循環。對某些心態健康的司機來說,就是小賭怡情,而也真的有那種因此沉迷賭博的司機,幾乎將賺來的錢,通通投在了彩券上。或許每天都有這種不為人知的悲劇,正在進行而上演著。

    不過退一萬步思考,這些因為彩券賭博而成癮的人,他們所投入的費用通通變成了公益使用,不管是補助弱勢,還是挪作健保費用使用。想來這或許也是另一種社會的篩選吧。

    PS.說到賭博成癮、癡狂刺激、沉迷快感,怎麼讓我想到某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