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變流器inverter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變流器inverter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變流器inverter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變流器inverter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科技產業資訊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三代半導體SiC發展應用於電動車 SiC半導體的寬能隙(band gap)比現有的矽半導體寬3倍以上,可以承受10倍以上的電壓,多用於在電動車逆變器(inverter)、車載充電器、太陽能變流器和工業設施中。 若從電動車應用來看,SiC較GaN展現出較大優勢,原因是電動車屬高壓、大電流的應用場...

  • 變流器inverter 在 科技產業資訊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20 14:38:23
    有 238 人按讚

    第三代半導體SiC發展應用於電動車

    SiC半導體的寬能隙(band gap)比現有的矽半導體寬3倍以上,可以承受10倍以上的電壓,多用於在電動車逆變器(inverter)、車載充電器、太陽能變流器和工業設施中。

    若從電動車應用來看,SiC較GaN展現出較大優勢,原因是電動車屬高壓、大電流的應用場景。目前SiC功率元件應用在電動車,SiC導入動力系統中的逆變器時程比預期快,其中,Tesla Model 3長程版的車款,其逆變器由24個SiC MOSFET所構成,其續航力較其他同級車款具更長的表現,達560公里。未來SiC在逆變器應用會愈來愈普及。

    還有,SiC功率元件導入OBC(車載充電器),目前觀察中國及歐系車廠導入速度較快,為了縮短充電時間,OBC功率規格從過去的3.3kW、提升至22kW。....

  • 變流器inverter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7 11:50:06
    有 48 人按讚

    28歲理工女接棒!在台北盯彰化雞寮太陽能板,父女聯手啟動綠能大轉型!! (09/03/2020 今周刊)

    二十八歲、花樣年華的女生,碰上四十七歲的半百老店,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對老牌上市公司盛達電業而言,一個兩代齊力、父女聯手的綠能轉型大計畫,因此誕生。

    接班6年,盛齊綠能協理陳均宜,已經獨當一面,成為父親陳忠廷口中的cofounder(共同創辦人)了!

    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各種形態的再生能源發電,儲能、節能、智慧電網、彈性調度等等新世代的電業典範轉移,其所可以帶給台灣的,絕對不僅止於提供穩定充裕的永續環保綠電這個單一面向而已,其所可以連帶帶動的,更是提供台灣新生代年輕世代多元且廣泛的創業、就業空間,以及壯大台灣電力、能源產業供應鏈的茁壯、升級,在地經濟產值的提升與強化.....

    生產電源供應器起家的盛達電業,牌子雖老,但在台股一千多家的掛牌公司中,一直不是市場焦點。一九九二年,現任董事長陳忠廷接手父親創立的公司,把在IBM擔任工程師學到的通訊技術,灌入盛達,曾經讓公司披上科技的光環。

    二十多年過去了,盛達又碰到了轉型的關卡,這次,陳忠廷的大女兒陳均宜接棒,領軍轉投資公司盛齊綠能,積極切入太陽能設備、開發、管理、儲能市場。六年的打拚,盛齊在全台灣已服務過五百個太陽能電站,也成為台灣許多上市上櫃公司太陽能投資設備和服務的重要夥伴。

    老店的綠色轉型,還是父親起的頭。陳忠廷回憶,大概十年前吧,台灣開始發展太陽能光電,「當時市況很熱,但我們發現了一個大問題:火災。」他解釋,一旦案場發生火災,第一個動作,就是切斷電網的開關,但就算是斷了開關,太陽能板還持續大量發電,一灌救,高壓的直流電會沿著水柱直接傳導,因此,「消防隊根本不敢灌救太陽能屋頂……,只能放任燒完!」

    他開始想辦法,後來找到了一家以色列公司SolarEdge,他們製造的變流器(inverter),可在開關切斷後,將太陽能板的電壓立刻降到一伏特,「相當於一個玩具電池!消防員可以直接灌救。」於是就把這項技術引進台灣,開啟了轉型的第一步。

    導入AI三小時排除故障 上百案場一次兼顧

    正好此時,陳均宜將要結束在美國舊金山的大學課程,聽說以色列的新創能量,不比美國差,便隻身遠赴特拉維夫,進了當地理工大學的商研所,一邊念書,一邊就近經營剛建立的夥伴關係。這一深造,讓她闖進新能源的領域,也開啟了她的「理工腦」。

    「『電』這個東西,用邏輯去理解,並沒有很難!」陳均宜說,藉著跟以色列夥伴接觸,發現SolarEdge有一個更厲害的神器——「人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利用蒐集衛星、氣象站的資料,找到溫度、日照及發電量的關聯,配合模組規格及變流器,調整模組的面向及方位角,讓電力產出極大化。更棒的是,這套系統,可以監測「單片」太陽模組的狀況,遠在彰化竹塘養雞場屋頂的太陽能板,只要有一塊沾到鳥屎,「我在台北辦公室,下一秒就知道」,她一邊講,一邊指著會議室牆上五十多吋大螢幕裡,顯示的太陽能板布建圖。

    陳均宜說,以往太陽能板若要維修,必須先用熱顯像儀,掃描整體站場,通常要一兩天才能排除問題;有了AI工具,馬上可以知道壞掉的是哪一塊板子,「三小時就能故障排除,發電效率可改善至少五%到十五%……,上百個案場,我都能一次瀏覽!」一講到太陽能,看來酷酷的她,氣場立刻轉變,數字不假思索一直吐了出來,「有一個鋼鐵廠,就這樣,一年省下了二八○萬元!」

    好東西,代價當然不低,「每一千瓩,SolarEdge大概貴一千到一千五百元!」不能打價格戰,就另闢通路。「我們做很多教育訓練,自己辦!」陳均宜說,電廠和蓋房子一樣,有很多小的細節,都和效率關係密切,她聯合產險公司、第三方安全認證單位及消防署專家,「我自己上台講!」就這樣,一個二十郎當歲的小姑娘,頂著協理頭銜,走進機電、消防這類的陽剛男性世界裡。盛齊產品的知名度,也逐漸打開。

    最近,盛齊又與日商歐力士保險合作,推出一項「以租代買」的方案。陳忠廷表示,一般說來,變流器壽命約五到七年,台灣現有的太陽能設備,都已經到了汰換的年紀,但不少原製造商都已經結束營業,市面上很多「孤兒變流器」,於是盛齊推出一個租賃方案,太陽能發電系統擁有人,可以用三年三十六期租賃的方式,裝置SolarEdge最新的設備,用發電賺來的錢支付租金,三年到期,SolarEdge的設備費用也付完,直接無償轉移,盛齊還提供長達十二至二十年的保固。

    這些「全都是她想出來的啦!」他轉頭看看身旁的「陳協理」,只見陳均宜淡淡地吐出一句:「我對賺錢的興趣,都很高!」也許,這就是接班吧!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2009030011/28

  • 變流器inverter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3 13:26:50
    有 21 人按讚

    能源轉型正在發生,但我們用的電網卻還是「上古神器」..... (07/31/2020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再生能源已發展了數十年,其產業鏈已經成形且持續擴大,不論你喜不喜歡、想不想要,電網都不可能再用以前的方式繼續運轉一百年,許多人也正積極將上古神器的電網升級成為智慧電網。

    文:吳進忠(縱橫電力調度戰場的運轉手,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綠學院的文章曾經說過現在的電網是上古神器,一般來說,能源業確實很難與高科技的形象連結起來,因為傳統機組的運轉與控制相對來說比較單純,變動性沒有那麼高,即使不需要高科技,電力調度基本上不會出什麼亂子。

    但是現在時代可不一樣了,能源業即將轉型成為高科技產業!隨著來營區報到的再生能源小兵越來越多,原有電網的軟硬體開始無法負荷,對其可視性不足,無法掌握正確之即時資料,必須增編人力及建置資料庫來解決海量數據的問題。

    有問題,就有商機。

    這個正在發生的商機,我們稱之為電力物聯網。藉由高科技輔助,搭配物聯網技術、即時電力量測技術、數據分析技術與智慧變流器(Smart inverter),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將可以逐步地減緩再生能源變動對電力系統的衝擊。且因為每個再生能源案場都應該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這個商機延展出來非常大。

    傳統機組因為燃料可控,所以可以每15分鐘更新一次排程,並且依靠調頻備轉來協助調度,但是再生能源時常走來走去,還會擅離營區,變化快、難以預測,因此如上一篇文章《未來人的預言:2025年大年初二將發生這件事》說的,如果台電無法掌握再生能源發電端的即時發電量,就談不上調度,出問題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傳統機組的運轉與控制,主要著重於監視、運轉、分析三大要素,現在為了要讓活潑的再生能源可被管理,除了原本的三大要素之外,再增加「預測」成為四大要素,讓我們可以即時蒐集、預測、控制再生能源發電量,這就是各種高科技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

    於是再生能源管理系統的四個工作成形了,他們分別是監視、運轉、分析、預測。監視就是資料探勘,把海量的數據全部蒐集下來,透過一個監控平台呈現大氣狀況、風速、日照度、機組狀態、即時發電資訊等,有了這些,就可以同時做設備異常情況通報。

    接著,第二個工作就是運轉,目的是維持穩定與安全。

    在同一個平台上,即時系統可以看出單一或全數案場機組的電壓、頻率、線路壅塞等狀況,和電力公司進行通訊建置之後,彼此資料還可以同步連結與共享,最後還可以產出運轉資訊報表。

    第三個工作就是分析,目的是改善績效。

    先制定KPI,然後開始跑報表、長期趨勢圖,例如趨勢性指標分析、關鍵指標分析、差異性效益分析,海量的數據經過演算法整理之後,接著由專家進行判讀,就可以擬定改善策略。

    最後就是重頭戲,預測。

    預測的目的是提升效益,同時也用這部分跟電力公司對接,確保電網的穩定與安全。根據稍早之前蒐集到的大數據,使用現在正夯的AI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統計分析等技術模型,做大氣預測、風力預測、日照度預測、發電量預測,還可以預測設備的事故風險、預測設備使用壽命。

    放眼國外,再生能源已發展了數十年,其產業鏈已經成形且持續擴大,包含機組製造、結構、建築、運輸、物流、操作、控制、電子組件及子系統、零件供應、運轉與維護、資訊管理系統、顧問等一應俱全,能源產業鏈每年都有約18%的新創公司加入戰場,且多數皆為資訊管理系統新創公司,可見電力物聯網已然成為趨勢。

    改變的本質是不連續的,你不管把多少馬車排在一起,也不能得到一條鐵路。

    能源轉型正在發生,我們必須清楚認知到,不論你喜不喜歡、想不想要,電網都不可能再用以前的方式繼續運轉一百年。能源業現在需要大量的資通訊人才,如果你因為新冠肺炎而對「我們活在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產生疑問,恭喜你,歡迎你加入電力物聯網的大商機,我們正準備把上古神器的電網升級成為智慧電網,這裡面的挑戰必然很多,但我們將是寫歷史的這群人。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847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