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護理師薪水天花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護理師薪水天花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護理師薪水天花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護理師薪水天花板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邱顯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醫療防疫最前線,津貼獎勵不能少! 疫情期間以來,醫療、篩檢等所有相關醫療防疫人員,位處前線抗疫,為人民安全防守。然而衛福部至今,對於醫療防疫人員 #獎勵被苛扣、 #防疫津貼獎勵規範不明亂象叢 以及 #因公染疫的補償認定 等問題卻仍消極面對,今天早上時代力量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北市聯醫工...

護理師薪水天花板 在 Alisa 電商護理師丨極簡丨理財丨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0:44

#創作者串聯企劃 很開心參與了這場創作者串連活動剛好可以檢視自己在2020年遇到那些困難 是不是都被我一一K.O了呢~ 2020年最重大的轉變大概就是轉職做電商,其實轉職的時候我完全不怕,只怕沒學到東西! 我不討厭護理,但我知道要一直輪班、休假不自由、薪水還有天花板,我就思考自己到底能在這行做...

  • 護理師薪水天花板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5 14:30:03
    有 286 人按讚

    醫療防疫最前線,津貼獎勵不能少!
     
    疫情期間以來,醫療、篩檢等所有相關醫療防疫人員,位處前線抗疫,為人民安全防守。然而衛福部至今,對於醫療防疫人員 #獎勵被苛扣、 #防疫津貼獎勵規範不明亂象叢 以及 #因公染疫的補償認定 等問題卻仍消極面對,今天早上時代力量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北市聯醫工會 、 屏基工會 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衛福部儘速解決。
     
    #防疫獎勵亂象叢生苛扣挪用誰來把關
    #分配原則標準統一發放資訊公開透明
    #染疫補償從優從寬儘速排除申請阻礙
     
    #苛扣防疫獎勵
     
    疫情大爆發時,醫檢師每日沒日沒夜的協助國家篩檢。依照衛福部所公布的獎勵要點中,規定:「公費核酸檢驗費用,每件 #至少應有一千元分配予檢驗相關人員。」也就是說,醫檢師等檢驗人員,依法每做一件公費檢驗,就是應該要有 1000 元的獎勵金。
     
    然而,因為沒有任何相關細部分配原則、把關機制,導致執行層面上的模糊地帶,讓許多基層醫檢師在實際的分配上,遭到苛扣或根本拿不到應有的獎勵金。
     
    1⃣因為被醫院分配給「非醫檢師」的其他人員,有些醫療院所的醫檢師只能拿到其中的 50%,有些甚至只能拿到 30%。有些拿到700元、有的拿到500元、有的拿到300 元,有些甚至沒有拿到獎勵金。
     
    2⃣被醫院以檢驗器材成本苛扣,例如防護所需的隔離衣、N95 口罩,以及檢驗本身所需的試劑、滴管成本,遭醫院算進給檢驗人員的獎勵金中,導致即使有拿到獎勵金,有半數的人領到不到 600 元。
     
    3⃣衛福部規定的 1000 元獎勵額度並沒有上限,依法應該按件計算,然而卻有醫學中心私自設立醫檢師請領獎勵的內部上限,超越法令,設下最多只能領 5 萬元的天花板。
     
    #分配原則黑箱標準不一
     
    北市聯醫工會理事長郭蕢瑩護理師表示,醫療專業分工細緻,接觸確診病患的醫療人員種類繁雜,納入衛福部津貼規劃的卻只有少數。其他人員的津貼,衛福部只說 #可以造冊來申請看看,將依據個案狀況審查,卻未明列哪些狀況可以請領津貼、哪些不行。政府態度曖昧,醫療人員申請津貼像在買樂透賭運氣,醫院則以 #衛福部沒有公告此類狀況可申請津貼 為由拒絕為基層人員造冊。
     
    👉工會詢問衛福部後才得知洗腎室護理師可請領津貼,然而衛福部從未公告或主動告知醫院。
    👉麻醉科護理師協助病患插管,也是高風險的護理工作。衛福部只說 #造冊來申請看看再說,審查標準則未有答案。
    👉專科護理師受醫師指派進入專責病房工作,津貼制度設計上卻要和醫師搶名額。工會詢問能否另外申請津貼,衛福部也只表示 #造冊來申請看看再說
     
    另外,去年衛福部公告專責病房護病比應達 1:5 才能請領防疫津貼,導致醫院只安排一位護理師看顧整個專責病房,危害護理師及病患的安全。雖然今年五月衛福部以口頭表示將不再綁定護病比,但目前仍未見修正,讓基層人員無所適從。
     
    除了分配機制的混亂和苛扣之外,醫院在獎勵、補助、津貼的發給上,資訊也相當不透明。
     
    許多醫事人員坦言, #醫院把薪水和這些相關津貼全部併在同一個項目發放,導致他們根本無法分辨自己有沒有領到津貼,以及其中津貼的金額是多少。
     
    呼籲衛福部,應針對要點發給的獎勵、補助及津貼,制定一套可行的監管機制,以確定慰勞第一線醫療人員的獎勵金能夠確實、完整的抵達第一線人員的手中。
     
    同時,也必須要求各醫療院所,在發放相關補助、津貼、獎勵時,秉持公開透明原則,註記匯款的項目性質,讓醫事人員得以瞭解應領金額及入帳時間,解決實務面上的亂象。
     
    #染疫補償從優從寬
     
    醫事人員每日在染疫高風險的工作場域堅守岡位,在不幸因公染疫時的補償認定不應有阻礙。
     
    目前政府是以 #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來補助防疫工作人員因公染疫造成的傷病、身心障礙或死亡。
     
    根據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指出,自五月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已至少有 27 家醫療院所傳出醫護人員確診武漢肺炎的消息。許多第一線醫護憂心若醫院認定的調查結果為院外染疫,恐將無法領到相關補助。
     
    現行補助辦法規定申請人應向主管機關檢附的文件項目,其中之一仍要申請人 #出具相關單位開立的因公染疫證明文件,也就是說,假如醫療院所不認同染疫醫護人員是在醫院內因公受到感染的,仍有可能不願意開立相關證明文件給醫護人員,使得申請人向疾管署申請補助時受到阻礙。
     
    雖然指揮中心在 7 月 8 日的記者會曾補充,若醫院不願意幫醫護人員開立證明文件,只要在申請書上敘明理由,依然可以提出申請。然而,這樣權宜曖昧的作法,實務上仍會造成第一線人員不必要的障礙和困擾。
     
    我們呼籲,衛福部應儘速修正因公染疫補助辦法 ,明文規定讓醫護及防疫人員能夠不需事前獲得相關單位的證明文件,亦能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申請,進入實質審定的程序,並在申請書上清楚註明雇主證明文件的有無不會影響到申請資格,才能真正保障醫護及防疫人員的權益。
     
    對此,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 在前次審查紓困預算時,也曾提出主決議並通過,要求政府應於一個月內研提「職業因素感染 COVID-19 認定參考指引」。我們要再次呼籲勞動部和衛福部,應參照許多國家認定較利於醫護人員原則,擬定相關指引,保障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及相關高風險接觸工作者的勞動權益,盡可能從優從寬從速,加速認定和補償的作業。

  • 護理師薪水天花板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11:16:21
    有 2,287 人按讚

    【想裝精神病?得先看看你忍不忍得住這些!】

    過去曾有九年時間分別在都會與鄉下的公立醫院精神科部門服務過,跟大家分享台灣精神科病人的某些疾病與治療現況。
    前提:醫師的專業在於診斷評估與治療,專業領域不包括公義爭論與法律審判喔!

    1.【思覺失調症的病有多嚴重?】
    「醫生!我的腦漿被吸到枕頭裡面了!」他表情恐慌地說,雙腿顫抖,站在我面前看著自己雙腳,「你看!地上也有東西從我的腳在吸!」他快哭出來。

    T大電機碩士因病休學,儀表堂堂還掛副眼鏡,住院多次,很配合吃藥打針,卻還是控制不住病情。這時是凌晨一點多,他痛苦很久,最後護理通知值班的我從被窩中趕到病房,評估要不要約束打針,至少稍微控制病情,不要讓他那麼痛苦。

    處理一陣之後,看到病房大廳有一個病人在跪地膜拜。護理說:「她最近好多了,不再認為鄰床病友是魔鬼,也不再會打對方巴掌了。」
    「鄰床病友也很無奈吧?上週常常被呼巴掌。鄰床病友有要求換房間嗎?」
    「換房間?換到哪?沒有空床呀!」

    我走向跪地膜拜的病人問:「還好嗎?拜好就去睡吧!明天還要電療呢!」
    病人點點頭起身回房了,我到護理站翻閱她的病歷:患病超過十年,藥物療效差的特殊案例,執行腦部通電治療超過500次!勉強將症狀控制住。

    2.【住院環境是怎麼樣?】
    「醫師,你都來了,要不要順便去看看單獨隔離保護室裡頭的發燒病人?」
    場景換到鄉下的醫院精神科病房。
    保護室已盡力維持整潔,異味不重。但因為是過時的設計,所以看起來是這樣的:

    沒有對外窗。牆面、天花板、地板都是黑色。門不能自由打開,門上有一塊玻璃觀察窗。

    只能透過對講機呼叫護理站,如果護理人員照顧其他30名病患者吃喝拉撒發藥發便當找電視遙控器忙碌之餘還有辦法分神接對講機的話,你可以要求空調調高一度。
    沒有桌椅馬桶,只有一張薄薄的床墊。地上放著一個塑膠便盆,自己要小心不要打翻。

    馬桶廁所在保護室外的走廊,走廊外還有一道門,然後才是大廳。
    你要用馬桶可以,護理用兩道鑰匙分別打開外門、保護室門、帶你去廁所,等你用好,再回頭把鑰匙一一鎖上。

    50歲的患者因為發燒吊著點滴,躺在地上床墊,點滴瓶高高地掛在架上。
    注意到了沒?這不符合安全規定!因為有長長的點滴管,應該要防範病人吊脖子不是嗎?

    那好,我們推一張床進來,掛上點滴架,然後把病人四肢牢牢綁在床欄上,點滴吊三天,就要綁三天,關三天,是這樣吧?

    3.【精神病患有沒有自由?】
    「醫生,這個病人要關保護室多久?」開會時護理詢問另一個病人。
    「他精神那麼混亂,又有暴力傾向,打針約束都不一定壓得下來,放出來大家不安心吧?」
    「可是他整整三個晚上都在大叫、在床上扭來扭去、又一直尿濕床單,很難用耶!」
    「不是有包尿布了嗎?昨天也有調藥了呀!」
    「醫生你想想辦法,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護理說。
    「好吧,我明天跟家屬談談,看要不要換藥,但換藥之後每個禮拜要抽血,還有潛在風險,而且用過最後一線藥就回不去了。但畢竟他也住院住了3年,病情反覆。生病20年,家人都累了。就用吧!」

    「醫生,我還要住多久?」另一個瘦小的女病人,趴在護理站前的窗口前低聲問我。她平常會幫年老患者吹風機用乾頭髮,替鄰桌病人拿便當,沒出什麼大問題,日子一如往常平靜。
    「你住多久啦?」
    「十年。」
    我翻翻病歷:原來自從她掐著女兒的脖子,被送進醫院,到現在已經十年啦...

    「我這個病會不會好?」她又問。
    「將來若有更好的藥發明,你應該會比現在更好,對吧?」我心虛地應著。


    先寫到這邊。

    摘錄精神醫學會網站文章資料:
    「依據100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顯示,台灣有113,183人診斷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佔全台灣人口比為0.4%。以此對照全球統計之精神分裂症終生盛行率為1%來說;我們推測仍有一半以上罹患精神分裂症者,未有接受醫療之行為出現。」

    根據統計,推測全台應有23萬思覺失調症患者,而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裡的重症診斷。
    反之,不是每位患者的嚴重度都相同。基於人性本善,大多數患者也都如同你我般善良,只是他們生病了。

    是的,百分之一的機率。

    因此,不分你我他,到了二十幾歲,有百分之一的人在沒有任何徵兆之下,可能會發生這種疾病。

    是的,「百分之一」。在我過去七年醫學院生涯中短暫觀察,前頭的學長姊跟後頭的學弟妹,每屆醫學生都有不只一位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無端發病,然後被診斷,因病影響學習,掙扎地希望順利畢業,然後...沒有然後。

    漫長的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也承擔巨大壓力。慢性病房每人每日700元的住院費要支付:病房費+藥費+治療費+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的薪水,結果就是連病房修繕都不足以支付。

    是「賠錢貨」嗎?最後只有公立醫院勉強維持精神科急慢性病房。只有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繼續在這泥沼中奮戰,然後絕大部分耗盡力氣後,轉換跑道,另找一個較有希望的領域安身立命。

    問題:民眾能做些什麼呢?答案:盡可能地,多些理解。

    不需急著贊成、支持或著反對,而是試著開始「理解現況」。開始理解,是試圖改變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也許我們就可以一起繼續走下去,讓整體越來越好。

  • 護理師薪水天花板 在 白色天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03 15:43:42
    有 919 人按讚

    有些塔外人士會反問「這時候爭取護理師權力,居心何在?」

    沒有什麼居心啊,就是我看到我同學跟前同事,還在一線跟這些疾病對抗,穿了全套的隔離服,不敢尿尿刻意減少喝水,然後她一個資深的醫學中心加護病房護理師一個月的薪水不輪班只有四萬多,加上夜班頂多六萬多,已經是護理界的天花板了。

    這樣的薪資,是一個「珍貴的抗疫戰士」該獲得的嗎?

    然後在我憂心忡忡之時,她傳了:「盡力而為了,能多照顧就多救幾個,能就最大力量儘量避免交互感染,我們就盡力去做。」

    她若是你的家人,你不心疼?心都糾在一起了好嗎!你能生氣她為什麼不躲開會致死的冠狀病毒,非要衝第一線照顧嗎?還是可以氣她為什麼不優先照顧好自己爸媽的女兒,而非要去照顧別人家的女兒呢?

    啊她就責任感太重,你能怎麼辦?真的打斷她的腿?

    至於爭取權力,首先,我不知道爭取自己權力有什麼不對,難道是還要等寫在墓誌銘上?再者,醫護人員長期被道德綁架的日子,該有撥雲見日的一天了。

    而,正是珍惜台灣這塊土地,才知道醫療崩壞會造成國家動盪,正試圖用小小的音量,吸引更多自己人與塔外人的注意,讓更多人能意識到醫療人員的困境,共同伸出手,不讓已經風雨飄搖的醫療船,像鐵達尼號一樣失速撞上冰山,斷成兩半,再也無力回天。

    #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問題還在
    #解決問題才能沒有問題

    護理師團結不能是口號喊喊,若你還想吃護理飯請行動,從加入護理工會開始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簡稱護師工會
    臺灣護理產業工會

    P.S 別再拿護理師跟軍人類比了,我們每天都在一線打實戰,學費超貴、死了也沒退撫金、老了也沒有終身俸,更沒有榮總照顧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