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譴責小說特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譴責小說特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譴責小說特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譴責小說特色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分鐘閱讀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這不是準確的研究判斷,而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講法。因為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都是由當代人按掌權者意圖而撰寫的。本朝人寫上一朝...

譴責小說特色 在 一歷百憂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59:18

一歷百憂解💊S2E24挑戰司馬遷之東周列國志 (1)被誤讀的夏商周 遊牧巫術神秘 商王朝 推理周幽王之死 司馬遷所作的史記,是為中國上古最為偉大的史學作品,被稱之為無韻之離騷,故事蕩氣迴腸、高潮迭起,但是時過數千年,在最新考古與清華簡竹書記年的被發現,都在在證明史記的許多故事紀載有誤,我們過去忽略...

  • 譴責小說特色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3 15:20:25
    有 357 人按讚

    一分鐘閱讀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這不是準確的研究判斷,而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講法。因為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都是由當代人按掌權者意圖而撰寫的。本朝人寫上一朝的歷史,多是貶多於褒;本朝人寫本朝歷史,就是褒多於貶。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話說得更清楚:「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將來;而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所以我有那種極而言之的想法。

    近日我讀到一本由十篇書評組成的書,分別介紹十本關於近代史的另類書寫。跳出由掌權者設定的框框,提出了不一樣的歷史景觀。這本書就是由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的毛升博士所寫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中國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充斥著被列強欺凌的敗戰、國恥、苦難和悲痛,都是「痛史」。但有一本書就講述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達方式,把當時的社會、政治寫作「連串的笑話」,作者根據這些笑話寫成「笑史」。

    近代史講到二戰時淪陷區的汪政權,總書寫為「水深火熱」,管治者都是賣國求榮的「漢奸」,但有一本書就敘述名城蘇州在淪陷區時期更加繁榮,更享有「天堂」盛名。

    十本近代史的另類書寫,包括:以小人物書寫大歷史、以笑代淚重寫近代史、以邊疆定義中國、以底層角度審視現代化,等等。撕破歷史的假面,讓我們看到部分歷史真相。
    《中國近代新笑史》
    在毛升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這本書中,我選其中一篇文章介紹。這篇文章講述一本叫做《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的書。

    《大不敬的年代》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雷勤風(Christopher Rea)的著作,2018年台灣出版了中譯本。毛升以《走出「痛史」》為題作介紹。

    晚清以來的中國充斥著敗戰、國恥、割據、苦難、悲痛,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也常以「痛苦」為底色。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著作,也記錄了十九世紀以來中國所經歷的一連串創傷,強調歷史遺留的暴力如何宰制了現代文學的主題,更有把近代中國歷史比作積累多年的一堆殘骸。在這一主流的經驗下,是否還有另類但重要的體驗呢?加拿大教授雷勤風的研究指出,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述方式,即把歷史「當作一連串的笑話」。笑與淚是硬幣的兩面,正如晚清文人吳趼人既寫了一部《痛史》,亦寫了一部《新笑史》,「不見得因為有苦難所以不需要笑聲,有時苦難甚至正需要笑聲」。

    英文學術界已經出版的中國幽默研究,討論的對象主要是老舍、魯迅、林語堂的作品,豐子愷的漫畫,以及侯寶林的相聲。雷勤風這本書用了更多關於中國笑話材料,附錄列出從1900年到1937年出版的中文幽默笑話文集就多達一百多本書。此外,還有漫畫、電影、傳記資料、學術著作、辭典、廣告等惹笑的出版品。

    《大不敬的年代》通過呈現二十世紀前四十年中國人的笑,重構在現代化所造成的陣痛中,一些中國人如何用玩世不恭的方式,不僅熬過去,還能從中找到樂趣?

    近代新笑史的起源是十九世紀晚期小報媒體的興起。義和團動亂之後,白話報紙大量出現,下層社會的啟蒙運動就開始於清末的1901年。為達啟蒙一般人之效,精英們放下身段,在報刊內容的通俗和嬉笑上下足功夫。吳趼人曾說,「竊謂文字一道,其所以入人者,壯詞不如諧語」,寓意好笑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為將笑話從傳統上純粹只為娛樂提升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吳趼人提出「笑話小說」一詞,試圖利用小說,將笑話連接,以達改造時風的最佳成效。1905年科舉廢除,使得文人斷了學而優則仕的念頭,開始依賴小報媒體謀生,寫笑話是一種職業。《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從晚清到民國,一股笑話潮長盛不衰。晚清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以笑話貫穿了整部小說的所謂「笑話小說」。民國報刊上充斥笑話,副刊、專欄中笑話既是賣點,亦為補白的好材料。如果說晚清的笑話主要是趣事軼聞,那麼民國的笑話則主要是文人編寫的、類型化的笑話書。

    「遊戲」在1890年末成為印刷媒體的一個流行詞彙,同時也被其他大眾文化所借用。文人在印刷媒體玩「文字遊戲」,寫諷刺文章、笑話、謎語以及鬼故事。他們不再以道德模範自居,而是以賣遊戲文章為生,同時也麻醉自己。

    晚清的遊戲文字催生了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和李伯元的《新石頭記》。這兩個作品涉筆成趣,想像奇特,但論旨卻是嚴肅的政治話題。
    辛亥革命前後,遊戲文字流傳到了各大報,打趣式的口吻成為當時時評的主要風格,揶揄是上海小報的重要特色,機智的笑罵文章也為各大報紙編輯所喜聞樂見。

    接下來是石版印刷與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報紙副刊出現了大量的漫畫。漫畫在有關政治議題的表達上更為直接、有力。
    晚清以降,中國的政治文化論壇就充滿了尖刻的諷刺與惡毒的謾罵。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各種政治事件中,都是謾罵在主導輿論,如排滿運動中罵滿人、五卅運動中罵西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罵日人、1945年光復後討伐漢奸。文人之間的鬥嘴、詛咒也從來沒有停過。文人互罵,更在1920年到1930年出版的文學雜誌中成為常態。白話報刊的發達給了罵人以登報的機會,同時文人的筆戰更是銷量的保證。文人都以批評謾罵作為辯論問題的主要方式。一旦有人罵到自己頭上,則絕不嘴軟,一定要罵回去。雷勤風特別提到一本充滿粗言穢語的小說《何典》,指出受白話文運動影響後的文人,反對用典,以粗俗為美,反認為雅是中國產生不了好文學的禍首。

    《何典》以「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為廣告語,因其風格粗俗又具極高文學價值,在1920年代重版後,受到了文人積極的回應,並成為教人如何粗鄙地罵人的範本。
    到了1920年代,「遊戲」一詞逐漸失去了喜劇性,報紙期刊也紛紛迎合小市民的口味,逐漸培養出了一股滑稽風。滑稽風創造了一個惡作劇的世界。笑話、遊戲、罵人、滑稽,發展到惡作劇,逐漸激起人們的厭惡、鄙視、焦慮甚至是慎防被戲弄的恐懼。不安情緒逐漸匯成一股輿論,催生出1930年代的幽默。

    「幽默」是林語堂對英文「humor」一詞的翻譯,在他的努力下,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喜劇形式,開始改變之前惹笑的各種粗鄙。林語堂通過《論語》雜誌,將這種講究「同情」、「有理」、「從容」的「幽默」加以推廣,並試圖說服中國人,幽默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幽默文學影響了多位作家,影響力持續了至少十年,並引發文學界的討論:什麼是幽默?孔子幽默嗎?中國需要幽默嗎?需要怎樣的幽默?如何從幽默的角度,重新評價、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幽默」理念在當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於有人提出,對文學家來說,1933年不是「憲政年」,不是「國貨年」,而是「幽默年」。

    《大不敬的年代》把中國近代史的「痛史」翻轉,書寫出笑史,寫得妙趣橫生。除了豐富的材料、細節、圖像,睿智的觀點,精心設計的章節,作者在寫作風格上也在努力復原當時的幽默感,如模仿民國小報的風格寫序言,大量使用中國笑話中常見的雙關語。本書原是英文著作,中譯本有些直接用了原中文。笑依賴語言,讀原文常比讀譯文好。因此作者雷勤風在中文版序言中說:「本書的中文版比英文版更好。」這句不是笑話。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大不敬的年代》
    作者:雷勤風
    由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2364&year=2021&list=1&lang=zh-CN

  • 譴責小說特色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7 13:51:19
    有 190 人按讚


    (新聞分析)只會抄網路連查證都免了 要記者幹嘛?

    從昨天開始,就有不少台灣的網媒,甚至電子報,引述一家叫「今日多倫多」的媒體報導,說自願打俄羅斯研發疫苗的普丁女兒,因為嚴重副作用而過世。不過,這家叫「今日多倫多」的媒體,被查出專門捏造假新聞。而且全世界媒體,除了這家「今日多倫多」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一家知名媒體跟進。台灣多數新聞媒體,在接收虛假新聞上,竟然勇往直前,令人哭笑不得。
     
    這則「所謂的」新聞,是某個網友,在PTT論壇出名的「八卦板」中發的,說一個叫「今日多倫多」(Toronto Today)的網站,報導自願注射俄羅斯自行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普丁女兒,因為副作用而過世的消息。如果上台灣人最喜歡用的Google網站,打「普丁女兒死了」查詢,你就會看到不少媒體跟著抄。然而,這整起事件最詭異之處在於:除了這家叫「今日多倫多」的「所謂」新聞網站,報了這則新聞外,沒有任何其他大小外國新聞媒體跟進。此外,有不少媒體在登這則新聞的時候,引用的是從推特上截圖下來的普丁女兒打疫苗影片。不過,這則影片已經被印度一家新聞事實查核網站證明是移花接木。在這起事件,可疑之處比可信之處還要高的情況下,任何敢寫這條新聞的國際新聞編譯,勇氣簡直比事件本身還要靈異。
     
    查證很困難嗎?其實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把「普丁女兒死了」,換成英文,用Google去查,就會查到印度有一個事實查核網站,早在8月11號,就說在推特上瘋傳的普丁女兒打疫苗影片是假的。普丁只說他「兩個女兒的其中之一」打了疫苗,但是並沒有說是哪一個女兒,也沒有提供任何官方影片。推特上的影片是假的,它是截取之前,俄羅斯外國新聞網站「今日俄羅斯」(RT)的一則新聞影片片段,影片中的小女孩其實只是一個自願注射俄羅斯研發新冠疫苗的女性志願者,並不是普丁的女兒。
     
    而妙就妙在:這則消息中有告訴你,新聞來源叫「今日多倫多」,還有附影片。很多看到黑影就開槍的媒體,難道不需要雙重查證嗎?說老實話,這個叫「今日多倫多」的網站,聽都沒聽過,可信度就需要打個問號了,再上其他新聞網站查證也沒有。此外,消息傳出後,也有不少網友指出,這個叫「今日多倫多」的網站,不但名不見經傳,而且以專發假新聞知名。那麼媒體新聞網站的編譯們,是否只要認為,用「具有台灣特色的新聞處理方式」,在標題上寫個「疑」、「恐」、「傳」,就可以規避查證不力的責任了呢?
      
    新聞媒體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要報導這個世界上重要並可信的消息;換句話說,「可信度」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賴以為生的最重要資產。如果失去了可信度,新聞媒體與市井八卦小說何異?並且,甚至還有引用這則假消息的媒體,照著它的邏輯寫說:其實普丁的女兒,就算真的因為注射疫苗而死了,以克里姆林宮造假的功力,他們也會說普丁的女兒,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死的,不是注射自行研發的疫苗。人家發假消息的預防針你也原文照翻,那話都給你說就好啦。
      
    不是只有關於政治的假消息才需要譴責。前面說過,「可信度」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資產,任何漠視本身可信度的新聞媒體,都應該譴責,所有人,包括台灣自己的事實查核中心,眼中都不該只有政治,特別是只關於台灣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