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議題融入實質內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議題融入實質內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議題融入實質內涵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劉天賜個人專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多學...
議題融入實質內涵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多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 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詞語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臺灣學者根據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譯轉換而來。 翻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通”和“识”的解釋。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將liberal education譯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發展歷史
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國
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 《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 《淮南子》中說“通智得而不勞”。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
古代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也很古老,亞里斯多德主張“自由人教育”,他的對話式、散步式、討論式多學科教育,被稱為呂克昂式逍遙學派。 伴隨工業革命,由紐曼宣導的博雅教育,主張培養博學多才、行為優雅的人。
現代教育
由馬修·阿諾德多方宣導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影響廣泛,備受關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同。 例如,較早開展自由教育的耶魯大學宣導學生選修人文藝術課程;哈佛大學則在通識課中極力打造通識核心課程,在教育計畫中宣導文理交叉;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與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畫”在通識教學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試圖把“全人類的文明經典”介紹給學生。 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通識教育中,也試圖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 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 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 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 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概念論述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給學生灌輸關於好公民的態度和理解”等等。 這類定義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 如:“给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範圍寬廣全面。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通識教育”闡述為:
1、近代關於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階段,指大學生均應接受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 通常分屬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與專門教育有別。1829 年,美國帕卡德撰文為大學課程設置中的公共課部分(當時包括古典語文、文學和科學課)辯護,認為作為進行專業學習的前提,學生必須學習這些公共課,以得到應有的共同培養,並稱這部分教育為通識教育。 此後這一概念有所變化。1945 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即哈佛“紅皮書”)提出:教育可分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 前者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後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 兩者有區別,但並非相互對立和割裂。 報告所建議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文學名著、西方思想與制度、物理科學或生物科學導論課,以及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他課程各一。 後哈佛大學歷年均對本科生提出學習此類課程(稱“核心課程”)的具體要求。1992年的要求是: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 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習總量的1/4。 還要求學生通過自學考試或選修某些課程達到規定的“數量化推理要求”的標準。 美國其他高等學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方式約有三種:(1)與哈佛大學相同,在全體學生均須學習的若干領域內開設一系列內容廣泛的課程,並規定學習此類課程須達到的總量。 (2)分佈必修式。 學生須在規定的不同學科領域(一般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至少各修習一定門數或學分的課程。 (3)自由選修式。 學校對通識教育要求學習的課程不作具體規定,由學生自行選擇有關課程組成。 通識教育的思想已被廣泛接受,這種教育亦已在許多國家實施。
2、見“自由教育”。
意義價值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 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 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人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組。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 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4、通識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化的實踐過程。 無論是國外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訓練等教育方式;還是中國貫徹多年的素質教育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還有培養一專多能、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蓋在通識教育的範疇之中。 這種包容體現了中國通識教育即有中國特色,又全面改革開放面向世界。 用通識教育的理念可在相當程度上,整合多樣性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賦予通識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既體現時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結合起來,把現代資訊文明與中華優秀文化歷史統一起來。
5、通識教育是防止學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國教育由於歷史的原因,偏科、專業過窄的情況比較嚴重,在中學打基礎時就分文科、理科,進入大學又產生較嚴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識教育則規定學生必須跨專業、跨學科選課,禁止選那些與本專業相重複或相關相近的課程,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從而也就能使學生知識結構趨於合理。
6、通識教育還能防止因應試教育出現“高分低能”學生。 因為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以北師大為例,他們把能力素養課作為通識教育五大模組之一,強調讓學生必選和通選,同時與國家人事系統的專業資格證書自願培訓相結合,從而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必要性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2]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衝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 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衝突碰撞的問題。 在這種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必須要學會欣賞其他文化的長處,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當然,同時不能去閉著眼睛一味盲目崇拜。 當代教育的日趨專業化,不僅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而且知識也變成單向度的。 知識與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倫理開始劃清“楚河漢界”,使整個社會日趨冷漠、無情甚至是殘暴。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正是我們大學對於通識教育的不夠重視,才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2]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
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 這個選擇儘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 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的發展日新月異,舊工作崗位不斷消失,新工作崗位不斷出現。 而高等教育中專業的變化,已經無法跟上社會職業的變化。 過去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專業對口”已經不再是一個目標了。 高等教育的專業化做得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變換了的工作,情況可能越糟糕。 應對工作崗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專業化更為有效。 而當前的產業升級和建立創新型和諧社會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深入瞭解人性、市場和社會的人才。[2]
內涵外延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學的辦學理念,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
最大困境
通識教育所需要的“通識”有待研討,正如清華大學劉東教授指出:要想深入打破通識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在當今這個亂糟糟的全球化時代,究竟什麼才算得上名符其實的“通識”? 事實上,在這個各種文明規則不斷衝撞磨合的緊要關頭,究竟作為一個地球人至少需要知道些什麼,還根本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通識教育缺通識”是通識教育的最大困境。
基礎教育
詞語定義
基礎通識教育是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通識教育,由素質教育專家裡京創立。
創立背景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學科為主導的教育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長期導向作用,使基礎教育在單一學科教育上越來越深入,學科分化加劇,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而在人文、心靈和智慧等會通教育方面卻越來越弱化。 基礎教育已經走向思想單一、思維狹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創造性思維的模式,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培養非常不利。
為改變這種基礎教育態勢,裡京先生毅然辭去省政府等公職,全身投入到基礎素質教育研究實踐中。 經過多年調查研究,裡京將全人教育劃分為“靈性與情感教育」「技能教育”和“創造教育”三個層次,認為從少年兒童的學習心理和思想發育來看,基礎教育正是“靈性與情感教育”的主要建構階段,包括情感、藝術、語言、思維與思辨思想基礎,也可以說基礎教育就是靈性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更需要給少年兒童提供一種普適的靈性教育,在這種普適的靈性教育中去發現天賦,而不是培養預定的天賦。 裡京認為,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是一種學科單一模式化的定型教育,是一種首先賦予了成年人強烈功利性的設定“天賦”培養的教育,大大擠壓了靈性教育的空間,不利於思辨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裡京認為,適合基礎教育的普適的靈性教育最基本的知識體系應由本民族的文史、全人類的文史和基礎科學人文思想構成,這是一個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底蘊。 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應該加強不分學科的具有基礎教育特性的會通教育或通識教育,即加強基礎通識教育。[4]
為實踐基礎通識教育,裡京汲取人類發展史中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科學、人文精華,借鑒傳統啟蒙韻文編寫形式,創作出一套主體為四字一句,雙句成韻,通篇押韻,為學習者提供一套易於上口、博導聯想的通向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會通 、科哲會通、思想大成的基礎學習典籍,名為《英才通識·四字經》,並創立基礎通識教育模式,使孩子在無壓力的韻文誦讀中,在琅琅上口、鏗鏘悅耳的文學美感中,潛移默化地承悟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精髓,為孩子們打開思想之門,在遼闊的思維空間中播種思辨、創造性的種子, 開拓一條少年精英思想基礎教育之路。
明末大科學家、中西會通第一人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先會通”。 我們處於資訊化時代,資訊的過濾與基礎“會通”越來越重要,因此基礎通識教育必將成為未來基礎教育成功的關鍵。
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翻譯得來。
general education
曾譯
一般教育
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
拉丁語(stadium generale)詞源含義
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general
不是“普通”“一般”“平常”,是“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
牛津英语字典“general”解释
解释: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普遍的、全面的、整体的。
揭示通识教育特点。
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与专门教育相对应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基本理念
1.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2. 大学的办学理念。
各国及各地现状
美国
美國通識教育運動代表人物、事件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1899-1977)
1. 宣導通識教育。
2.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3. 不管他是否進大學繼續深造,它對每個人都是有用的。
4. 「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大學。”
1945年,哈佛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包括大學和中學
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報告《美國民主社會中的高等教育》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這場通識教育運動產生的影響。
1. 所有美國高校都捲入其中。
2. 社會及各種學術團體都表現濃厚興趣。
3. 呼籲“教育中在民主社會中的作用是確保不同個人和群體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機會。 教育要起這樣的作用,就必須改變其手段和方法以適應多樣化的學生群體。 通識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從而使他能夠在自由社會中正確地、很好地生活。”
目標: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有教養的人具備的能力。
1. 有效思考的能力。
2. 邏輯推理。
3. 關係理解。
4. 想像力。
5. 清晰溝通的能力。
6. 適切判斷的能力。
7. 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
能力培養需要三大知識領域整合的學習。
1. 人文。
2. 社會。
3. 自然科學。
課程設置通識課程。
1. 英文寫作。
2. 核心課程。
3. 自由任選。
4. 主修專業課程。
5. 自由選修課程。
6. 想像力。
中國臺灣
目標:培養完整的人、通達有識見之人
時間:1984年開始
大學教育的目的
1. 培養有能力的工作者、生產者通識教育是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它由中世紀博雅教育發展而來,旨在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對大學課程進行設計,以建立能夠適應通識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作為一門課程,科學史能夠滿足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課程。 科學史融入通識...
...
節錄網上
議題融入實質內涵 在 許秀雯 律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公投過後,連續看了一些反同組織與政治人物挾持公投結果逼迫教育部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作為,非常感慨。
事實上第11案的公投係針對性平法施行細則所稱同志教育為表決,即使公投通過也不能改變母法也就是性別平等教育法的規定,依該母法所定,學校仍然有義務實施性平教育、消除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特質的歧視與罷凌,建立友善性別的校園。我認為這是一個本來就不該交付公投的提案,面對亂象叢生,再次分享公投前行政院出具的意見書,請大家能花一點時間閱讀,以利協助向身邊的人及選區政治人物澄清說明反同人士對性平教育的扭曲或誤解。
-----------------------
行政院意見書 (針對公投第11案禁止國中小實施同志教育案)
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精神,係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 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而尊重性別差異,包含教導學生認識及尊重同志,係性別 平等教育之核心內涵。且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3 條規定之精神,性別平等教育固應充分融入所有課程之 中,且為因應個人之需求與時代之變遷,特別明列情感、 性、同志等教育內涵,強調其時代性與重要性,期透過上開課程之分享與探討,有助於提升學生之性平意識,以及 營造性別平等與友善的校園環境。
本案公民投票案理由書所稱「吹捧同志形象為時髦風 尚的政策立場」等,顯係對教育部實施之同志教育有所誤 解。教育部所實施之同志教育,係教育學生瞭解並尊重不 同的性別特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屬於性別平等教育不 可切割的一部分。尤有進者,預防及調查處理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係性別平等教育法之重要立法目的, 其中性霸凌係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之 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 或威脅之行為且非屬性騷擾者。由性霸凌之立法定義可知 校園現場防制性霸凌事件之重要性,而若無同志教育的實 施,即難以有效預防校園性霸凌事件。
另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教育階 段的「性別平等教育」整體課程綱要係以「性別的自我瞭 解」、「性別的人我關係」、「性別的自我突破」作為三項核 心能力,並以此建構各階段之能力指標。其基本意涵分別 解釋如下: (一)性別的自我瞭解:瞭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 色,以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 (二)性別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別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 的關係,以建立平等的人我互動關係。 (三)性別的自我突破:發展積極的行動策略,以建立 和諧、尊重、平等的性別關係。
其中「性別的自我瞭解」主題軸下,涵蓋「性別認同」 之主要概念,其中包含「性取向」及「多元的性別特質」 二個次要概念,其係以瞭解性別認同的意涵與多樣性,尊 重自我與他人的性取向和性別特質為學習目標。相關之分 6 段能力指標說明如下: (一)1-3-3 認識多元的性取向。 (二)1-3-4 理解性別特質的多元面貌。 (三)1-4-3 瞭解自己的性取向。 (四)1-4-3 接納自己的性別特質。
此外,現行國民中小學教科圖書係由教科圖書出版公 司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各學習領域能力 指標進行編纂後,向教育部申請審定,教育部業委任國家 教育研究院依法辦理審定事宜,再由學校選用之。目前各 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於研修過程中,已將不同學習階段學 生適齡、適性學習之原則納入考量。除上述審定之教科圖書外,學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之教材。然全年級或全校且全學期使用之自編 自選教材應送「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爰教學現場教師 皆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 規定實施相關課程。
而未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性別平等教 育著重啟發學生在不同情境及社會場域,覺察性別權力不 平等之各項議題,揚棄性別偏見,肯認性別多樣性,並培 養學生性別平等意識,接納自己與他人的性別展現。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係採融入式教學,並非單獨一門學 科,且「同志教育」係教育學生瞭解並尊重不同的性別特 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內容包含尊重個人性別特質差異、 肯定多元性別認同與性傾向,清楚讓學生認知其個體差異 並不會影響個人能力及與他人之互動關係,期能營造無偏 見歧視之性別友善教育環境,以及預防校園性霸凌事件, 落實對學生權益的保障。
又查本案公民投票案理由書,若僅係對同志教育之部 7 分教材、教學法有相關疑義,則已可由權責機構國家教育 研究院依相關規定與機制進行討論與處理,倘欲於國民教 育階段廢止「同志教育」,則將難以達成性別平等教育法之 立法精神與目的,亦將無助於提升學生之性平意識。
且本案公民投票案理由書稱「同志教育極易將原本經 過諮商輔導以後會進入兩性自然互動的學生,導引至同性 結合的關係,影響兒少身心發展甚鉅」,除係出於對同志教 育目的之誤解外,亦隱涵對同性性傾向者之歧視及刻板印 象。對此,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理由書即特別指出「在 我國,同性性傾向者過去因未能見容於社會傳統及習俗, 致長期受禁錮於暗櫃內,受有各種事實上或法律上之排斥 或歧視;又同性性傾向者因人口結構因素,為社會上孤立 隔絕之少數,並因受刻板印象之影響」,而欲消除對同性性 傾向者之歧視及刻板印象,於國民教育階段,即落實包括 同志教育內涵的性別平等教育,實為正途。
反同組織的公投提案理由與行政院上開理由書請參中選會公文
https://www.cec.gov.tw/upload/file/2018-10-23/0ae56798-cbb1-49a1-bb46-88c14a502283/1b79db58ca7102c930766be4dd39151f.pdf
議題融入實質內涵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會報告!】2019-01-24
昨日接到選委會通知,號次及選舉時程均有異動,剛才收到最新號次及日程,還請大家注意最新日程如下:
📣競選時間延長三天到1/30 23:59 止
📣投票順延並縮短為兩天:1/31(四) 0:01 至 2/1(五) 23:59止(現場投票開放時間,請洽中央黨部或各地方黨部&服務處)
雖然號次變了,日期變了,人是不變的!競選是健康的,聯合是負責的。
#請記住我們的名字:陳薇仲15、吳韋達63、林于凱24、李少彣12、李柏毅11、陳惠敏36
#提供現場投票的地方黨部&服務處的同仁們辛苦了!
#要到現場投票的黨員同志你們也辛苦了!
#請注意投票日期有異動!
➖➖➖
我們參選決策委員共同聲明
——15號陳薇仲、63號吳韋達、24號林于凱、12號李少彣、11號李柏毅、36號陳惠敏
共同競選網站:https://www.npp2019go.vote/
#1 時代力量的決策委員是什麼?2019-01-2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3GNMx11EBw
直播1:柏毅、少彣、惠敏談聯合參選決策委員 2019-01-23:https://www.facebook.com/boyi.lee/videos/10212883273385628/
直播2:薇仲志明「明仲之聲」2019-01-23: https://www.facebook.com/weichung.chen.7359/posts/353016862213454
「時代力量獨立走出未來20年的路,捍衛台灣民主、人權、幸福」
各位黨員同志大家好:
時代力量成立迄今將滿四年了。在過去四年,我們經歷過了一次立委選舉、一次地方議員選舉,一次又一次地、一戰又一戰地,我們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共同奮鬥的隊伍、也有更多疼惜和無私的支持。對此我們感到由衷的感謝,並深知我們應該更加全力以赴,和大家一同努力捍衛台灣的民主、人權和幸福。
我們認為,政黨內部的不同意見是民主社會的常態,更應當是黨內民主的滋養養分。有志於政治工作者,必須勇於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爭取支持,彼此說服。黨內決策委員們身負提出政黨未來走向的任務,必須要建立起充分訊息交換及討論的習慣,以形成基調,並藉由制度的設計,保障意見得以提出,論辯得以形成。
對曾實質參與中央及地方選戰,並建構中央及地方組織的我們來說,時代力量在台灣社會的重要性,不是在爭取政黨個別的利益,在我們思考台灣民主進程和未來藍圖的想像時,我們認為,唯有時代力量正面且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民主進步黨進行好的競爭,讓台灣的政治版圖是由兩個本土民主政黨來提升台灣的民主內涵,鼓勵民主進步黨內力圖改革的政治工作者能夠成為黨內的主要聲音,唯有如此,才有將國民黨邊緣化的可能性。
台灣人民,尤其是必須承受社會不正義及種種負債的年輕世代,已經非常厭倦政治人物「表面對立、實則各取所需」的政治模式。
時代力量要獨立走出自己的路,不再讓政治被認定就是交換,就是說一套作一套,就是喬。我們這些第一線的工作者,允諾投入,即是希望時代力量能帶來的是政治的質變。而這不是唱高調或打高空,恰恰相反,這正是最有現實感也最迫需的做法。
我們是一群曾經走過很多時代力量第一次的第一線工作者:籌組了時代力量在進入國會後的第一個黨團、我們也參與了第一次的地方選舉,並在各地從無到有建立地方組織。在這次黨章修正案通過後,我們決定共同參選本次的決策委員選舉,爭取黨員們的支持,一起走出時代力量未來的路。
我們將共同推動:
一、精進黨內溝通與決策的制度
二、廣納黨員各方面專才及見解
三、持續黨內制度化工程,並從制度體現多元的價值
四、茁壯地方組織,中央、國會與地方相互支援與協作
五、2020年擴大國會席次,堅定守護台灣民主、人權與幸福
我們認為,時代力量是一個獨立、自主,能夠與其他政黨良性競爭的本土政黨。為了實現台灣將由兩個本土政黨良性競爭的願景,我們會持續精進黨內制度,強化黨內溝通與決策能量,明快決策、共同負責,並向黨員報告。
此外,時代力量的黨員裡有著許多理想與專業併具的人才,將黨員們的專才及見解導入黨的發展,集合眾人之力來促成時代力量的前進。
我們將秉著尊重差異,進一步思考將多元價值融入組織運作的可行模式,負責地提出每一個改革方案的內容,並送交黨代表大會討論及決定。同時深耕、茁壯地方組織,在一致認同的價值、目標與政策上,中央、國會與地方能夠順利互相支援與協作。
我們相信,2020年的大選,是台灣主權、民主、人權的關鍵一役,我們會密切關注國內外政局動態,並做好上述強化時代力量黨內制度的工作,團結中央與地方,擴大2020年時代力量在國會的席次,堅守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政治。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首先要透過串連北、中、南三地來自地方的第一線聲音,結合陳薇仲、吳韋達、林于凱三位新科議員的經歷與專長,讓時代力量的理念和政策,可以有機會充分地溝通與討論、進而取得更多信任。
---
陳薇仲 - 時代力量基隆市市議員 - 來自基隆市安樂區,從台大生傳系畢業後就和朋友們創辦地方刊物《雞籠霧雨》,並積極參與基隆市的公共事務。自高中時期就是通勤族的薇仲,長期關心攸關基隆市民日常生活的通勤政策、勞動人權、港市發展等各式主題,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書寫、舉辦沙龍與講座,期待捲動更多的政治參與與青年實作,讓基隆成為包容所有生活想望的偉大城市。
---
出生彰化、在荷蘭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擔任多年科學研究員的
彰化縣議員 吳韋達,因為懷念故鄉的生活,選擇回到彰化。有著深厚科學研究基礎的他,因緣際會下參與了保護空氣品質的社會運動,也發現了長期以來人民參與政治的困難,例如高昂的競選經費。去年,韋達為了改變選舉文化、用科學監督縣政,不僅率先在選前結算並公布不到一百萬元的競選經費,也成功地進入彰化縣議會,邀請更多人真正參與政治。
---
筆名「魚凱」、《公門菜鳥飛》作者、「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的創始成員 林于凱,長期為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海洋保育及公部門改革等議題發聲,在許多媒體(例如聯合報系鳴人堂、上下游新聞市集、信傳媒、經理人雜誌等)都有專欄。在推動年金改革議題時,于凱辭去公務員的職務,加入時代力量,先後擔任國會助理及高雄市黨部執行長,並在去年當選高雄市議員,期許自己促成更多公私部門間的對話,並運用自身公務經驗從事公部門改革。
---
涵納多元族群與文化一直是時代力量的核心價值,因此我們邀請曾在黨團任職的原住民族青年李少彣,參選本屆決策委員。少彣出身台東阿美族,長居基隆和平島,從第一天開始即參與立法院黨團的籌組,並是黨內數一數二對立院議事規則及實務攻防經驗豐富並熟稔的。無論是原鄉或是基隆的離島,少彣長期關心的是托育政策,長照議題,性別與族群等議題,少彣的加入將代表原被認為是議題對象的青年世代,成為政治的主體聲音。
---
李柏毅 Bo-Yi Lee 曾任職於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以及中央黨部智庫,目前於倫敦國王學院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受經濟、管理訓練的他,在畢業後曾和朋友共創「人生百味」,從事街友服務及倡議工作;並長期透過媒體投書,對公共事務表達意見。我們期待藉由他的參與,擴展並串連時代力量的海外知識圈、台僑及青年網絡,除了為時代力量帶進更多來自海外、關心台灣前途的觀點外,更重要的,他要有效地將時代力量的聲音帶出去,爭取更多支持。
---
陳惠敏,在2015年8月加入時代力量,從時代力量只有4位專職人員,除了黨章和基本主張之外,無任何制度下,扛起2015年不分區爭取政黨票的輔選任務,並為爭取不分區推薦資格,號召工作人員一同登記任務型立委。在2016年2月選後,一方面籌組立法院黨團工作團隊,另一方面致力於黨內制度建立,健全中央黨部專業化分工,及推動地方黨部籌設及協力。陳惠敏在台大社會系任教期間,學術實踐即是在於公共社會及差異互感,關切社會分類在象徵意義及物質機會分配上上的不公義。在投入政治工作後,仍是以此為核心思想及行動依準,實踐在政策與組織工作上。無論著眼於黨內,或者放眼於台灣現況,時代力量正走在關鍵的時間點上,我們無從迴避,也無須畏懼。只需要起身行動。
1/28~1/30,懇請將選票投給
15號 #陳薇仲、63號 #吳韋達、24號 #林于凱、
12號 #李少彣、11號 #李柏毅、36號 #陳惠敏
#NewPowerParty #時代力量 #決策委員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