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法鼓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脫離魔網 有念墮魔網, 無念則得出; 心動故非道, 不動是法印。──大智度論卷八.釋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餘 起心動念是一般人在一天當中,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這個偈子則說,一有念頭就墮入魔網,無念則不被魔網束縛。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過要看如何來解釋有念與無念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4:59:08

⭕️第406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辟支佛」是佛教中無師自證菩提,但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不說法化眾的聖者。辟支佛又意譯為獨覺、緣覺、因緣覺、緣一覺、各佛。辟支佛出於無佛之世,當時佛法雖已滅,而能獨自修行證果。辟支佛性好寂靜,樂行頭陀,無力傳揚自己證悟的佛法,沒有聲聞弟子眾,所以佛教認為辟支佛無法像佛陀一樣...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21:20:03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禪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 ​ 這三個名詞來自《六祖壇經》,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 「無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從有的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叫作無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為無常的關係,故不是永遠存在,因其經常在變...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9:07:27

⭕️第365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中道」,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空的道理。部派佛教時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經》的內容,對中道思想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直...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7 20:00:24
    有 2,070 人按讚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脫離魔網

    有念墮魔網,
    無念則得出;
    心動故非道,
    不動是法印。──大智度論卷八.釋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餘
    起心動念是一般人在一天當中,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這個偈子則說,一有念頭就墮入魔網,無念則不被魔網束縛。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過要看如何來解釋有念與無念的意思了。

    首先要瞭解「魔」是什麼?魔境擾亂我們的心,使我們自惱惱人。只要有煩惱的念頭生起,便是內心有了魔動,就跟外來的魔境相應,這是物以類聚。常人說心中無鬼,心外的鬼就奈何你不得,心有弱點,外魔便趁虛而入。所以,沒有心魔不會惹魔,此乃邪不敵正,如果心中有邪念,外魔很容易來利用你而作為工具。所謂外魔,也是因為你自己不能把守,受到外境的干擾,如果你能借力使力,也可將干擾轉為訓練,就不是魔了。

    可見念頭的有正有邪,心外便有佛有魔,不能說所有的念都會墮入魔網,有正念才能脫離邪念。正念的心念是與智慧與慈悲相應,是與持戒及禪定相應。由正念的過程更進一步,便是無念;無念不等於沒有心理活動,只是不與自私的貪瞋等煩惱心相應,便是無念。一旦提起正念,魔陣雖強,也奈你莫何!一旦無私的智慧現前,煩惱平息,心中清淨,正念也不需要了,即是無念,便也脫離了魔網的範圍。普通人先從正念的工夫著手,那怕短到僅僅一念保持不受環境干擾,也便是正念。無念雖不容易,總是可以略微體會。

    在正念之時,外魔已奈何你不得,到了無念的境界,魔根本找不到你了,因為無心可找、無念可著,完全解脫自在,這叫「無念則得出」。邪念、正念都沒有了,才真正出離魔網、離開魔境。

    「心動故非道」,是說心有念便是心動,心無念即不動;倘若有念,不論邪念、正念,均為妄念,都不是無私的智慧,所以跟解脫道及菩提道不相應。「不動是法印」,所謂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句話,稱為三法印,合乎這三語原則的道理,便是正確的佛法,否則便不算佛法。運用在此處,則是說如果心有妄念,心是動的,那一定沒有體驗到真正的佛法。如果心不動了,你可以體驗到正確而究竟的佛法,佛法也可以證明你已經驗到了無私的智慧。

    一般人也可以用到這四句話,在危險驚恐的環境中,至少可使心安靜一點,脫險的機會大一些。平常在心理上也較為健康、客觀,不會動不動就情緒失控。縱然無法永遠擺脫魔網的干擾,至少不會經常被籠罩在魔網中頭頭亂轉。

    此所謂魔,是指內心的邪念,是指助長你邪念生、邪念動,煩惱生、煩惱動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若對正念者而言,那就不是魔,而是助長你修道得道的因緣。

    --本文摘自《智慧一〇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正念
    #魔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01 17:37:33
    有 221 人按讚

    20201201 黃偉民易經講堂

    香港的不堪,去到什麼程度?市民街頭獻花,會被警察拉。

    香港警察,為什麼介意那一束白花?

    他們是介意那束白花背後的亡魂。

    每月的月底,很多市民,自發的走到太子站,憑弔831太子站冤死的手足。

    這是香港警察的夢魘。做過壞事的人,每月這天就不安寧,他們知道這世界有鬼。

    他們不會坐地鐵經過太子站,但每月底市民的憑弔,那些鮮花,仍是折磨著他們。

    鬼,一早走入了他們心中。

    跳老舞群組仍在擴散,走入了上層社會,那些名人闊太,一個個的確診了,名女人最緊張的要聲明:自己沒有跳舞,只是和愛跳舞的朋友打麻將、吃飯、有接觸而已。

    先撇清跳舞這個類別,社會上現時普遍認為,跳老舞等同富太補身吃童子雞。

    養和醫院爆發了,聖保祿醫院爆發了,林建岳那家米芝蓮三星意大利餐廳爆發了,馬會會所,名人飯局,那些富豪名流,一個個地確診了。

    病毒最公平,沒有嫌貧重富白鴿眼,一視同仁。美國總統、英國首相、英國皇室王子、世界明星、足球球王……一個個都中招,只有中共的高官不會有病,其他血肉之軀都不能倖免。大家唯有將希望放在疫苗上,幾家大廠在競賽,但這東西有效、生產、再打在你身上,不會是一年內的事吧?

    除非你願意接受,林鄭說的,那批中央已預留給香港人的國產疫苗!

    根據林鄭政府的抗疫態度和邏輯,疫情只會高高低低,不會完結的,起碼2021年內都不會完結。而且,具監控功能的健康碼又勢在必行,保持疫情,有助政府推行這係人都反對的中共計畫,可包裝成因為你健康著想。所以,疫情只能放緩,點可以完?

    對警察來說,疫情帶來的限聚令的好處真是說之不盡,最好永遠保持。隨便拉你就拉你,即使一個人放工,都可以告你違反限聚令。

    學校開開關關,只是影響你子女的教育,高官們的兒女,不會在香港受教育的。改來改去的,其實唔關他們的事。

    專家們早在半年前,已經警告,今年入冬後,會有第四波爆發,但林鄭政付,對於封關建議,一律視為挑釁。這不單是政治需要,行政上也要保持疫情存在。

    示威遊行、群眾集會、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民眾議會、區議員的服務權力……都沒有了,都可以用疫情出發,為你健康著想,只要不封關。

    美國大選仍是不清不楚,拜登未贏,特朗普未輸,北京一直十五十六,美國總統一日未定,香港都人心不定。疫情一年內都不會真正完結,市面已奄奄一息。工作崗位不斷流失,小生意在斷氣中。英國大開中門,加拿大也發三年簽證給年輕人。去去留留,前景一片模糊。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孔子在《周易繫傳》下傳第五章,引述了《易經》六十四卦中,十一支爻的爻辭,講述世間的變動。「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曰: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
    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這兩句是澤山咸卦,九四爻辭。意思是,心裡思緒不寧,下不了決定。想放低,又唔捨得;由它吧,又不安。心裡起了漣漪,一下來,一下去,心事重重。

    我們的心思,永遠不定,永遠因外在客觀的環境而變。
    也是《如來三法印》說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根據這兩句爻辭,孔子發揮說,天下事物的變動,我們何必要困擾憂慮呢?

    我們因應我們的出身背境經歷不同,想法各異。但其實,目標是一致的。途經雖異,但所歸之處則是無有不同。

    我們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反應,全是自然而來,何必心存煩惱思慮呢?

    孔子說: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所有的變動,都有一套宇宙的規律。

    太陽下山,月亮就上來。到月亮下山,太陽又出來了。

    天體現象,就是早晚、晝夜、寒暑。沒有所謂誰勝誰敗。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看看那些毛蟲,牠們向前行時,先向後一屈。

    屈,是為了信。信,即伸的意思。伸張之意。

    龜蛇冬眠,是為了保命等待春天來臨。

    太陽下山不是輸了,是等第二天再上來。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一收一放,一上一下,一個升一個跌,一起一伏,互相感應,互相影響,而利生焉。掌握到這個規律,而善加利用,就利生焉。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我們只要精研這個義理,到達神化境界,即屈到極致,是為服務社會,出而致用作準備。

    用這個《易經》的道理,安頓自己,這便是伸的極致。

    如此內外相交,相互交替,不要只知「伸」有好處,但不明白先要「屈」,才能有伸的邏輯。明白這點,就知道得意有得意好,失意有失意的用處。關鍵在於「利用」,好的壞的,都能夠用得上,都能夠適應。這也是乾卦用九的道理,用九,不要為九所用。

    孔子說,超出前面所說的,我就不知道了。只要研究透徹,將這神妙的規律弄清楚,就是窮神。

    知化,了解所有的自然變化,適應所有環境的變化,隨變而變,便是窮神知化。這就是做學問最高的成果了。德之盛也。

    跟者孔子引用另一支爻,說明人的失意,一定有原因的。

    《易》曰:
    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這是澤水困卦六三爻的爻辭。

    困於石,前行有大石擋路,這是指上六是陰爻,六三又是陰爻,六三陰遇陰阻窒,像有巨石擋路。

    據於蒺藜,指九二陽爻。六三陰爻乘剛九二,身必危。

    六三爻,失位不中,無應乘剛,它的困境是自己製造出來的。

    子曰: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孔子認為,人生不可能無困,也不可能無據,依靠。但要視乎所困所據是否恰當合宜,也就是說,是否合於自然的規律。

    在不應受困的地方受困,一定會受到羞辱;在不該倚靠的地方倚靠,自己一定會陷入危險。既被羞辱,又處險境,死期都將到,又如何見得到妻子呢?象徵最親的人,引伸即眾叛親離了。

    孔子首先用澤山咸卦九四爻辭作開始,指出自然變化,是依循一套固定的規律。時機成熟,自會水到渠成。

    屈伸的道理,智慧沉潛得愈深刻,到用時,才能愈廣泛的應用。人能夠安然自處,才是崇德的康莊大道。

    跟住用澤水困卦六三爻辭,帶出這爻失位不中,無應乘剛,即不順應自然規律,一味強求,困有合理不合理,據有適當不適當。一切成敗都在自己,這個困境是自己造成的。

    如何突破這種難堪受辱的困境呢?

    孔子跟著提出第三支爻,雷水解卦上六的爻義。

    《易》曰:
    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公,代表年齡大,地位高的人,是個領袖。

    隼,比鷹略小的凶鳥。

    墉,土堆,像高台一樣。

    一位領袖,站在高台上打獵,射下游隼,無所不利。

    孔子的引伸是這樣的:
    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先要有弓有箭,弓箭是要有人來用的,即人要有技術。

    他站的位置又要好,這一箭射出去,才能命中。

    在現實人生,機會像游隼一樣,不知什麼時候飛來你的上空。

    一個人,先要有目標,有計畫,有準備,站的位置又要恰當,時機也要對。

    游隼幾時飛來?不知道。所以一個人要藏器於身,要成功一件事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本事。如果以為靠人幫忙帶脇,就可以成就事業,就注定失敗了。

    藏器于身,重點在個藏字。人,有器可以不用,但不可以無器在身。

    動而不括,括是約束,限制,縛手縛腳。機會來臨,不動則已,一動就全力以赴。

    語成器而動者也。語,說的意思。即強調,成器而動,練好武功才出手,一出手就有收獲。

    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不是即興式的想做就做。否則像困卦的六三爻,失位不中無應乘剛,自陷困境。要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站在高墉,等時機,游隼飛至。具備了這些條件,便可以獲之,無不利了。

    但人性本惰,又有僥倖之心,怎能自動自覺的裝備自己,藏器于身呢?

    所以,孔子提出火雷噬嗑卦的初九和上九兩支爻辭,指出人不吃過虧,不犯過錯,不懂得改變自己,行走正道的。

    子曰: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
    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小人,一般人。
    恥,是難堪。

    一般人不吃過虧,不難堪過,不會發現自己的缺點,也不想到要改變自己的行為走正道。

    不畏,不怕,無所懼怕就不會行仁義。人是怕犯法被捕有後果,才不敢犯罪。人要有畏懼在心,才能上進向善。

    不見利不勸。勸,是積極。

    普通人,沒有利益,不會積極。

    不威不懲。威是刑法,懲,是懲罰。沒有刑法在前,懲罰在後,是不懂得改過的。

    孔子這四句說話,指出一般人,不恥就不仁,不畏就不羲,不見利就無動力,不懲就不誡。所以,有時候,小懲而大誡,受一點小挫折,令他一生警惕,未嘗不是好事。

    人生一直一帆風順,太得意,未必是福氣;反而偶爾碰到一些挫折,反而對將來有幫助。無跌低過,無撞過板,唔會有出息。

    孔子見到噬嗑卦初九: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屨校,木屐。
    滅趾,著住木屐行路,整傷腳趾。

    整傷腳趾,為什麼無咎呢?

    孔子說人生的道理,不受過傷,痛過,走路永遠不在意,不小心。現在弄傷腳趾,好了,以後行路就識小心了。所以無咎。

    孔子再用火雷噬嗑卦的上九爻辭,帶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無論善惡,都是累積回來的。所以,我們要養成習慣。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
    以小惡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
    何校滅耳。凶。

    一個人要成功,成就一項事業,不是做了一件好事,努力了一天便可以成功的。

    善,要慢慢一天一天的累積起來,才有真正的成就。

    做壞事也一樣。

    壞,要累積起來,否則,一兩件不至於滅身。

    這個道理,一般人不明白不了解,以為小善小惡無所謂。

    積小善可以成大善;小毛病唔改,累積起來就成為大惡。

    不要以為有點小毛病沒關係,累積起來就是大毛病。到了罪大惡極的時候,就無法翻身了。

    何校滅耳,凶。

    何,荷也,即背負。校,是枷鎖。

    初九是著木屐,踢傷腳趾。從此識得行路小心。所以是無咎。如果一帆風順,一直都無挫折警惕,小毛病加起來,累積起來,最後,上九,背負著枷鎖,蓋住耳朵,象徵犯了大錯,得了大罪,死罪。罪大惡極,翻不了身。所以,凶,死而已矣。

    到最後一支爻,上九,要死了,便明白,初九,第一支爻,踼傷腳趾,從此有所警惕,是多大的福氣啊!

    年輕的時候,吃一點苦,是歷練,一生都有用。送給正在艱難的手足。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意思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29 20:00:21
    有 1,007 人按讚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禪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

    這三個名詞來自《六祖壇經》,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無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從有的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叫作無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為無常的關係,故不是永遠存在,因其經常在變遷。無常、變遷就是空,不是不變的存在,而是經常在變,因為在變,所以有相等於無相。現前有,進入未來即消失;剛才還有,到了現在又沒有了,這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

    「無住」就是空,這是講即空即有。無住就不會停止在某一個現象上面,現象既不能停止不變,便無從執著那樣東西是有的。既然不停止,不執著,而停也停不住,執著也執著不起,那已經知道是空。雖然是空,但是變遷的現象不是沒有。既然講無住是沒有辦法停留的意思,而不是沒有這個現象,所以這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心經》講的「空即是色」。

    「無念」就是空,無念是心中沒有我執的念頭,沒有跟煩惱相應的念頭,沒有跟自私心相應的念頭,因此就是空。沒有情緒的波動,沒有自我的執著,因此,自我就是無我。

    佛法講無我,就有人問我:「佛有沒有我?羅漢有沒有我?」我回答說:「當然沒有!佛是已經解脫的人,當然沒有我;羅漢也是沒有我,否則不能算得解脫。」因此有人反過來問我:「《金剛經》上的第一句是:『如是我聞』,其中又有一偈子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連續講了兩個我。前面的『我』是已證羅漢果位的阿難尊者講的,後面的兩個『我』是佛講的,怎麼說沒有我呢?」我告訴他:「那個『我』就是無我,是假名的我,是為了說明一個現象必須提出有我有你,否則無法表達說話者的立場、無法表達佛的智慧,所以這個不是『我的情緒』、『我的執著』,而是為了表示無我的假名我。」

    禪是絕對的無,不是跟有相對的無。《心經》中所說五蘊皆空,五蘊是指我們的物質的身體及精神的生命,這兩類加起來,若以智慧觀照,五蘊非我,五蘊皆是無常的現象,所以是五蘊皆空。

    既然是空,就沒有我;既然沒有我,《心經》告訴我們解脫的時候叫作智慧,而不要想到具有智慧的我在。既然沒有我這樣東西,那個智慧是誰的呢?因此也不應該說有智慧。而修道者所得到的聖果、佛果,也是沒有的,因為如果有所得,一定是有我的。所以《心經》要說:「無智亦無得」,《維摩經‧觀眾生品》亦云:「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這也就是無我的意思。但這不是消極的,乃是積極的,因此《心經》中另外還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經句。如果有盡,盡了便在人間消失,那是消極。無明與老死既不存在,所以也不必畏懼。凡夫不斷地從生到死,是由於無明,解脫了就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但是解脫了的人還是有老死的現象,只是不對老死產生執著、產生畏懼,不受老死的現象所困惑、所恐懼,這叫作解脫。因此叫「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就不是相對的無,也不是相對的空。所謂解脫生死的意思是:自由自在於生死,不畏懼於生死,這叫真正的無生死。可是解脫以後為了度眾生,還是會有生死,這叫作亦無老死盡。《維摩經‧菩薩行品》亦云:「觀以無我而誨人不倦」,可知無我實是積極的。不落空和有,叫作絕對的無,《華嚴經》中說有無盡的法界,有凡夫的法界,有諸佛的法界。法界的意思是指環境、範圍;不同層次的人,就有不同的環境和範圍。《華嚴經》講的無盡,那是指的絕對的有,那是真實的有。《般若經》講的空,是畢竟的空,也是絕對的空。所謂畢竟空是真正的空,也就是空空──絕對的空,並不是有無相對的空。《華嚴經》講有,《般若經》講空,實際上都是講的不可思議的無。

    不一不異是絕對的無,不是一,也不是二,那就是絕對的無。在《維摩經》裡常講「不二」──生滅不二、垢淨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也就是無的異名。

    延伸閱讀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之涵意
    https://youtu.be/qAJdqDJ9bFo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禪
    #無相
    #無住
    #無念
    #六祖壇經
    #心經
    #華嚴經
    #般若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