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諮商心理師人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諮商心理師人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諮商心理師人數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心理師,日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心理師界大風吹:祝福各位心理師,都找得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 #美編放暑假 #心理師的職涯 #新手心理師相關系所研究生建議閱讀 #對心理師行業有興趣的人建議閱讀 ' 從今年(2017) 五月以來,我發現心理師的職缺變多了,詳查才知道原來是教育部有補助款下來,使得原本已經飽和的大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法務部和衛福部目前都有辦理性犯罪者的刑後強制治療工作,兩個主管機關在外聘專業人員執行諮商、治療、輔導、評估等處遇上,存在蠻大的費用落差,衛福部的支付標準,醫生一小時 3,125 元、心理師跟社工是一小時 2,000 元,並且有額外的 25% 報告作業加成;法務部的費用支給表,醫師一小時 1,205 ...
「諮商心理師人數」的推薦目錄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木的Mood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8:48:08
#木的ft拉釦子樂團 #木的小事町 ❣️記得打開聲音閱讀唷❣️ 從小到大,你是否也曾經經歷了目睹不公不義的事件,但卻認為自己的力量太過於渺小而無法出聲,在角落裡的那些掙扎與吶喊,好似真空般的隔離,聲音穿透不出來,而只有眼睜睜的看著、讓人心碎? 🔻校園的那一角,你知道那裏不能靠近,也不要牽扯上關...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前方有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4:33:13
#20210718 #一㜙長談 #01 今天來講講心輔系。 心輔系的全名叫做: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心輔系是師大的熱門科系,入學分數也是數一數二高的。 與偏向臨床的心理系稍有不同,師大心輔系為一類組的科系, 課程也比較偏向諮商類別、理論應用, 研究與臨床的部分的確比較少。 - 心輔系同時也是師培...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木的Mood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6 07:13:36
#木的DJtime 生活一天一天過去,好像也慢慢習慣了有疫情的日子,病毒可近可遠,最近又聽到了誰誰誰確診、誰誰誰居家檢疫,新聞不斷地播放著確診數字及死亡人數,驚覺自己對這樣的播放已經習以為常。 仔細思考過後,生活中或多或少累積了有深有淺的創傷,疫情或許勾起過往累積在生命中的經驗,而這些創傷點點滴...
-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3-20 11:21:00法務部和衛福部目前都有辦理性犯罪者的刑後強制治療工作,兩個主管機關在外聘專業人員執行諮商、治療、輔導、評估等處遇上,存在蠻大的費用落差,衛福部的支付標準,醫生一小時 3,125 元、心理師跟社工是一小時 2,000 元,並且有額外的 25% 報告作業加成;法務部的費用支給表,醫師一小時 1,205 元,心理師和社工師一小時 850 元。
若以台中監獄培德醫院,以及台中監獄的大肚山莊來看,兩者都在同一棟建築物內,只不過大肚山莊的主管單位是衛福部,而培德醫院的主管單位是法務部矯正署。但在去年底釋字第 799 號解釋做出後,大法官認為「強制治療之處所應與執行刑罰之監獄有明顯區隔」,也因為這樣的要求,衛福部和法務部必須積極應對收治場所的問題。
以經費來比較,以2018年12月的履勘資料來看,培德醫院一年的經費約略300多萬、容額二十床,大肚山莊是1800萬、容額三十二床。兩邊因主管機關不同,能分配的預算也不同,因此人員待遇也不一樣。以再犯率來看,培德醫院2018年的再犯率約為 8%上下。我們觀察這兩處比較,衛福部負責的大肚山莊,收治處所空間寬敞,草屯療養院治療團隊具司法精神醫學專業人員,並針對性侵害加害人設計諸多治療方案,自 2015 年 5 月 6 日開辦迄今再犯人數為 0,資源及成效均較培德醫院為佳。
可以理解預算有限,但費用差距過高,對專業人員來說是缺乏誘因的,性犯罪者的強制治療可以說是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矯正性侵害加害人的行為、並預防再犯,對社會安全具重大影響,希望法務部可以主動爭取調高費用。此外,大肚山莊租約到期,也想請教是否有做後續的遷出安置規劃?因為要收治這個性犯罪者,未來也有要建置司法精神醫院的規劃,但坦白講選址可能要花一段時間,現在是否有規劃,這兩個單位人員要慢慢遷出,現在法務部跟衛福部的收治人員,其實地點都在台中監獄裡面,而強制治療以及刑罰處罰應當是不同的。
首先,相關單位同意刑後強制治療工作待遇的落差,會再對這樣的落差待遇努力爭取平衡。另外,就遷出的問題,大法官的解釋目前給予三年的時間緩衝,但這問題的確不容易,長久以來一直無法順利解決,因為要設性侵害強制治療的醫療處所,民眾比較容易覺得反感,所以才暫時又放回監獄內。
我們可以理解這樣的壓力和困難處,那就實務實際上來看,這三年內的新收的個案,和目前的個案要如何處理?這都必須面對,並準備好收治單位戒護人力和安全措施的因應。
對於司法精神醫院的議題我很關心,因為這是社會安全網很重要的機制,對於社會大眾的焦慮和需要溝通了解的部分,我希望相關單位及早開始因應處理,也希望主管機關能給出具體的報告,社區的日常安全、司法精神醫院的目標,大家一起來努力!
2021-03-15,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法務部 蔡清祥部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2-17 21:00:13本集主題:「夢知道答案」介紹
訪問編輯:林婕伃
內容簡介:
噩夢、反覆出現的夢、連續夢;
落榜、被追殺、夢見親人去世、從高處墜落……
微博逾600萬粉絲
中國爆紅禁書《巨嬰國》作者識夢力作
▍學會與夢溝通,就是學會聆聽內在真實的聲音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
出社會多年,卻老夢見落榜或錯過考試;
夢見親人去世,被魔鬼、壞人追殺;
曾經翱翔天際,更常在夢裡「跌倒」以致驚醒……
無論那是多麼光怪陸離的情節,抑或真實到你醒來一時半刻都無法抽離,夢境都是內心世界的反映,是潛意識想告訴你的聲音,埋藏著不可忽視的訊息。
每個夢都有意義,且有跡可循;你尋找,就會看見潛意識要告訴你的答案。
作者援引佛洛伊德與榮格對夢的主張,將夢與做夢者的生命經驗結合,剖析數十種夢境的背後含義,幫助讀者讀懂自己的夢境。其中包含:經常夢見考零分、公司變成屠宰場、愛上章子怡、忠實男友有新歡、韓國明星掉下懸崖等。
▍最好的解夢者,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擺脫算命般的對應式解讀,做自己的解夢大師
「和潛意識進行溝通的價值在於:潛意識從不欺騙我們,而意識卻要製造種種迷霧。這些迷霧會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感覺到很舒服,但卻經常會把我們引入更深的陷阱。並且,我們在陷阱中,一方面感到痛苦無比,另一方面卻掩耳盜鈴地說,這裡太美好了!我在這太幸福了!
因此,我們需要從潛意識中去尋找答案。而夢,是讓我們深入潛意識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武志紅
作者介紹:武志紅
資深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心理學暢銷作家。2001年取得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2009年成立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巨嬰國》一書,在2016年底橫掃書壇。
他致力於以心理學深度剖析與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2017年7月,武志紅在「得到」APP主持「武志紅的心理學課」,訂閱人數超過20萬人,在整個華人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微博同名帳號「武志紅」現已累積逾600萬名粉絲追蹤。
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為何你總是會受傷》、《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活出自我篇》、《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終身成長篇》等,個人作品銷量超過百萬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10-05 15:07:20本集主題:「爸媽不抓狂:心理師給爸媽的親子教養處方箋」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邱永林 (Alan Chiu) 心理師
內容簡介:
孩子不聽話 ╳ 愛搗蛋 ╳ 難溝通,
新手爸媽、多寶爸媽、雙薪爸媽累到翻,
內心只能大聲哭喊:「你們到底想怎樣?!?」
每天都在爆炸邊緣,總有一天會抓狂!
臨床案例分析 ╳ 心理師分析 ╳ 教養處方箋 ╳ 親身經驗分享,
讓專家來解析日常生活中最常上演的各種教養狀況,
孩子的難題,不能用大人的邏輯來解決,
從了解孩子的心理開始,用有效的方法突破防線,
爸媽從此不抓狂,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爸媽心裡苦,但爸媽不能說……?
4堂談心課,解決你和孩子間的4大類教養問題。
爸媽們常犯一種迷思,就是以為自己家庭出現的問題「獨一無二」,因此不願求助他人,導致問題就像癌細胞一樣,逐漸擴散加重……其實你家的狀況並不少見,來聽聽心理師的四堂談心課,打造合適【家庭成員】、培育良好【教養態度】、因材施教的【能力培養】、甚至連【孩子上學】後的種種問題都一一提點,這是一本集所有父母斑斑血淚的教養進化史,從今以後你們就不必再單打獨鬥囉!
爸媽想求助,但該找誰幫忙……?
執業超過20年的專業心理師,替你的教養經驗值大加分。
「孩子我在養,少在旁邊說三道四,拜託!你們又不是專家,有什麼資格給我建議?」這是許多爸媽教養孩子時的困擾之一。還好還好,執業超過20年、輔導人數破萬人的邱永林心理師絕不是路邊阿貓阿狗,不會給你蒙古大夫般的無效建議,具有完整證照和教育訓練背景的他,能利用融合了「理論」與「實證經驗」的有效方式,讓父母輕鬆搞定難以控制的孩子!
爸媽要奮起,但心理師不懂我的心……?
唯有「既是心理師也是爹」的雙重身分,才能心比心,解決困境。
有的爸媽常抱怨:「心理醫生都不懂爸媽的心情啦,只會空談理論,根本幫不上忙!」或許是吧,BUT,就是這個BUT,這麼剛好,邱永林心理師也是家有三個搗蛋鬼的爸爸,每天被孩子搞得焦頭爛額,最能理解爸媽們說不出口的苦衷,也才能將心比心,給予最實際的建議,並結合其他爸媽們諮詢時的實際例證,成為你最強大的後盾!
作者簡介:邱永林
心理師。
既是心理師又是三個小孩的爸爸,希望藉由心理和大腦專業的專家角度,以及身兼超級奶爸的育兒經驗,向爸媽們分享親子教養的觀察與建議。
證照:台灣第一屆心理師特考合格、大陸心理咨詢師資格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諮商研究所
經歷:聯合心理諮商所創始院長
美國HMI亞洲第一位授證壓力檢測師
企業演講超過千場
心理諮商經驗20年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理師界大風吹:祝福各位心理師,都找得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
#美編放暑假
#心理師的職涯
#新手心理師相關系所研究生建議閱讀
#對心理師行業有興趣的人建議閱讀
'
從今年(2017) 五月以來,我發現心理師的職缺變多了,詳查才知道原來是教育部有補助款下來,使得原本已經飽和的大學心理師開始增聘。心理師的工作大多為約聘,僅少部分為正職,這使得心理師在工作上相對於輔導教師或公務體系的助人工作者還要來得不穩定,約聘、約僱、專案已經漸漸變為常態,政府的補助款也無法保證年年有,外加心理諮商、心理輔導研究所在數量上並沒有被控管,每年產出的諮商心理師人數供大於求,要找到一份夠好的工作其實並不那樣的容易。要進這行的夥伴也需要顆強大的心臟 (或是夠厚的本錢?)。
'
在這樣的環境下,常需要協助個案做生涯抉擇與生涯定向的心理師,自己也需要對於自己的生涯有所思考與規劃。我常在聽心理師們討論,到底要選擇當全職心理師好,還是行動心理師好?我覺得這議題蠻有趣的,想試著分析。
’
相對來講,行動心理師在時間上自由,但經濟上不穩定;而專任心理師在經濟上穩定,時間上卻不自由。到底孰好,可以生涯三角(Swain,1984)來看看個人的需求為何,在確立生涯的方向,而在生涯諮商上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可以做決定,也可以改變決定。個人對於生涯的評估不會是固定不變的。
’
一、自我認識:包含性向、興趣、價值觀、個性
例如:你自己的個性為何,有些人需要一個穩定的時間與空間框架才能安心工作,就比較適合專任。 你想對父母盡孝道,因此選擇離家近,每天可以回家照顧父母的工作。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適合你的工作。我相信這個部份不需要我說太多,身為心理師,大都對於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二、社會與環境關係:父母親影響、家中經濟、社會環境
我認為家中經濟條件是很重要的一個因子,如果你是一位一出社會就要負擔學貸或扛下家庭經濟重擔心理師, 你會比較困難當一位行動心理師,行動心理師的工作就像創業,是需要時間的磨練與累積知名度與好評的,但在這些「時間」你也是必須要有收入的,你有可能有一段時間是收入很低,甚至入不敷出的狀況,而你有多少資源可以支持你繼續走下去,如果有,它可以支援你多久,你的底線在哪裡,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再來就是社會環境有沒有那樣多的工作機會,我也聽過有人表示有時是專任心理師的缺太少所以出來當行動,環境對於人的生涯抉擇是有影響力的。
'
三、教育與職業探索:對職業性質的了解、分析
我想這部份是新手心理師或相關系所學生有沒有自己去下功夫了解,不一定要去花錢聽講座,如果有願意分享工作經驗的學長姊,那會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如果心理學系系上自己辦講座邀請在業界工作多年的學長姐來分享,那更好。我曾聽過國中輔導老師會出作業,請學生去找一個自己有興趣的職業,去找該職業的工作者訪談他的工作內容與甘苦,我想類似的概念也可以橫向類推到心理師身上。雖然心理師在這十多年間快速飽和,環境已經不如以往,但前人的經驗與心得對於後輩來說仍有不錯的參考價值。
'
寫了這麼多其實是想給大家一個參考,自己想要什麼、自己適合什麼,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要走怎樣的路,提供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與空間。無倫從行動轉專任,還是專任轉行動,或是從專任中開始有兼職工作,心理師是一個需要彈性與開創的行業,祝福大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與方向。
諮商心理師人數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理師自己的事】臨床心理師的隱憂
◆我的臨床心理師之路
在談這些敏感的議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我從大學到博士班唸的都是「心理all the way」,起初就讀的是中正大學心理系,心理學雖然是一門非常廣泛的學問,但具體直接的出路在當時只有臨床心理師這個選項,大學時曾到醫院見習過,坦白說並不覺得心理師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給我的印象是必須關在一間間的小房間裡與一箱箱的心理測驗為伍,總有點「技師」的感覺(實際上早期某些醫院的確使用心理技師這個貶稱),儘管如此我對於人性與變態行為(不是日本那種變態你知道的)還是很有興趣,成績兩光的我爆氣考到成大以訓練臨床心理師為主的行為醫學所(咳,小聲地說好像還是榜首)。
在行醫所我們接受了許多關於心理病理與鑑別診斷的訓練,在研究上也是採取量化的實證主義思維,或許是處於醫學院裡,那種科學或醫學的氣氛濃烈且自然。心理病理博大精深,涉及了精神、神經與復健醫學等範疇,三、四年的訓練並不長,相較於病理與衡鑑的比重,心理治療的訓練顯得淺嚐即止。在成大精神科實習時,精神科主任陸汝斌教授同時接任行醫所所長,磨刀霍霍地我們當成住院醫師來操(實習一年都可以養出一個R1了,他說),我們幾個也就跟著住病房、半夜跑急診,分配到的扣機雖然有點些沉重,但卻也像榮耀的徽章,感覺自己成為醫院重要的一份子。還記得有次在護理站硬背各種藥的學名與副作用,有位護理師跑來問我能否下order來約束一位躁動的病人,我困惑地理解到,在階級分明的白色巨塔裡我畢竟不是醫師,難道我們的訓練等同於半桶水的精神科醫師?
心理衡鑑(評估)是我們實習的主要工作,由於評估耗時耗力,病人往往得排上數周,即使是對我們這些小毛頭也多畢恭畢敬。值班與熬夜開研究會議造成我長期睡眠剝奪,以至於脾氣暴躁,記得有一次幫一位自閉症的小朋友進行評估,媽媽怯怯地告訴我評估時她需要在場,不然小朋友無法接受,當時我面無表情地指示媽媽先離開房間,門才一關上孩子立刻大哭,用頭大力地撞牆,我嚇到馬上請媽媽進來安撫。我像是被這孩子的頭撞醒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披著白袍的我怎麼反而離人更遠了?
畢業後我在家裡附近的醫院待了兩年,很快就知道在醫院工作不是我要的,除了無止盡的評估外(才短短幾年智力測驗可能就做了幾百遍),心理師的發展也因健保給付而受限,更重要的是我不喜歡醫院的階級氛圍,以及與人較為遙遠的距離,畢竟醫院是看病而非看人。當時我迫切需要一位心靈導師的指引,而Yalom是我的偶像,我也開始接觸佛洛姆、阿德勒、荷妮等人的思想,後來決定轉換跑道到諮商心理學,在台師大完成了我的博士學位。
就如同所有學校,師大的課程並不如想像完美,但已補充我許多不足,例如失落與悲傷、家族治療等課程都開啟了不同的視域,我也更為細膩地學習到心理諮商中治療師與案主的人際歷程。坦白說更深刻的學習是身教,這是課本中學不到的。
◆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戰爭
有太多的新仇舊恨讓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關係緊張,當年臨床界辛苦耕耘才使得心理師法三讀通過,諮商界則撿便宜搭了個順風車,後來諮商心理師又努力地想打入醫院,被搶地盤的臨床界當然很不高興。互相對抗下不免開始詆毀彼此,例如聽到諮商說臨床心理師只會做心理測驗,而臨床說諮商根本不懂診斷和病理。我常戲稱自己是蝙蝠,兩邊都沒把我當成自己人,坦白說我對這樣的對抗感到厭煩,這些對彼此的貶低都隱含著偏見,即便都是臨床心理師,當中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概全,我也漸漸體會到在校的訓練只是起點,好的心理師應該根據所處的工作場域與對象自我學習。
這場戰爭一開始臨床略佔上風,掛著醫院的招牌總是多了分優越感,但談到打仗,人數才是硬道理,諮商心理師人數增加速度是臨床的好幾倍,雖然有良莠不齊的問題,但是優秀的人才肯定也不少,尤其是因為研究所考試門檻較低,吸引了許多原本其他領域(如傳播、企管)的人才來學習,更增加了諮商界的多元豐富性,漸漸在媒體曝光率取勝,大眾越來越認識「諮商師」,有sense接受諮商的民眾也增加了。人多關係也就多,後來諮商心理師進入醫院,因為姿態較低通常與醫師的關係也比較好,終於臨床心理師連醫院的城門也失守了。
當我參加臨床公會討論時,發現很多前輩們仍執著於「臨床」這塊招牌,希望能讓民眾認識臨床心理師與諮商的不同,說白一點,他們還想打這場已經輸了的仗。這裡可以發現他們少了role taking(說同理太沉重)的思考,民眾關心的是有誰可以幫到他們的問題,有太多事情要煩憂(如我有沒有病、會不會改善),誰有那個閒工夫搞懂什麼臨床跟諮商?
◆危機與轉型
臨床心理的危機真的來了,不是因為諮商,而是健保給付制度限制了心理師在醫院的發展,職缺增加速度趕不上每年新培養的新血,許多優秀且滿腔熱血的生力軍畢業即失業,被迫從事「行動」心理師,到學校、社福機構、甚至監獄接案(政府的心理衛生經費缺乏整合,工作多零散地發布,東奔西跑的心理師們其實很辛苦)但如果研究所的訓練都是以醫院工作為前提,他們又怎麼有信心在社區面臨大量的競爭? 離開醫院後臨床與諮商的區分還有意義嗎?
我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寫這篇文章,因為一定有很多前輩看了不高興,忠言逆耳,但我是真心覺得我們值得更好的發展。本文目的不在於輕臨床而重諮商,兩邊都有其優點與限制,但隨著醫院工作機會不在,臨床心理學界的大老們必須意識到這點並做出調整,究竟台灣需要怎樣的臨床心理師?
我們的心理學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是相當吃專家、實證主義這套的,但是台灣也是嗎? 從研究中發現好多的model與建構,是這些理論模型貼近民眾?
或者婆媳問題更值得關心? 光是「衡鑑」這個詞就夠讓人聞之生畏了,能不能用更為普及的話來說呢? 類似的問題有太多太多了,我沒有偉大到都提供答案,我只是想指出臨床心理學界的產學落差的問題,學會的老師們如果真的關心學生的發展,就必須跳脫學院的框架,草根地去認識台灣心理衛生的現況與需求,謙卑謙卑再謙卑(總統梗)地學習如何能學以致用。
當然工會也責無旁貸,我們需要更強的凝聚力,提攜後進,將不同場域的工作經驗予以傳承,例如最近台北市公會,由黃龍杰心理師主持的「一一成群」活動正有此意味。我也認為臨床與諮商不僅該停戰,更要開始彼此熟悉與合作,學習彼此的優點。坦白說心理師早已供過於求,與其爭食醫院這塊越來越難以下嚥的餅,不如一同開拓藍海。
我們都希望良禽擇木而棲,但現在的心理師很難待在一個安穩的位子直到退休,相反地,我們被迫去闖,去思考、開拓、改變、成長。我們更辛苦,但必定也更多元豐富,默默耕耘的同伴們一起加油吧,Rogers說 ”becoming a person” ,就讓我們becoming a psych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