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記憶錯亂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記憶錯亂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記憶錯亂心理學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88的網紅心靈僻靜花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看影集時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主題,那就是「曼達拉效應(The Mandala Effect)」是否透露出了平行時空的存在。 所謂曼達拉效應就是集體意識的錯亂,也就是大眾對於某件事的集體意識與事實不符,大家會記得一個從未發生過的事,但卻集體有同樣錯亂的記憶,而出現了似乎是平行時空交錯的狀態。 曼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記憶錯亂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與她的精神疾病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1:14:53
30.少年隊 那次承辦的警員,不同於過去我所遇到的那種劈頭就是對我大小聲,他第一句話竟然是問我有沒有抽菸。這與以往的經驗不同,使得原本站著三七步、態度輕浮的我當下整個僵住,無法立即做出原本該有的反應。 “你們這些中輟生都是社會的毒瘤!” “國家有你們真的是恥辱啊!” “你們都是些人渣知不知道?...
記憶錯亂心理學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2:04:52
【#24個比利︱多重人格患者的傳記式小說】 電影神探中講過:每個人心中都有鬼,如果有24隻會發生咩事?相信唔少人都聽過24個比利呢本書,不過知唔知呢本書係真人真事,真實嘅故事又係點嘅? - 1977年,William Milligan(又稱為比利)喺俄亥俄州立大學因為犯下三宗強姦案而被捕,喺準備辯護...
記憶錯亂心理學 在 一天一Google / 知識型instagram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1:12:55
#agad269 #知識 #20180516 那個「外在因素」尤其是說話被打斷💬 然後就再也沒有想到、沒有下文了😭 . 🤔「感覺記憶」補充: 記憶時間非常短,大約0.25-4秒左右 好比你走在路上,看到的所有東西(訊息) 都會進入感覺記憶,若不去特別注意的話 它馬上就會消失,不會佔用腦袋記憶體🧠 ....
-
記憶錯亂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23 19:00:02【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會不會對一個現象有一點好奇,就是每當選舉到的時候,各個機構都會端出他們民調的結果,這些民調的結果其實不難理解,無非就是去問選民們對於候選人,他的喜好度、他的看好度…等等的。
可是你也會發現哦,不同的機構做出來的民調結果,有時候落差還挺大的,這中間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可能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會有一些歸因,包含是取樣的選擇、包含機構效應。
而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是一個更根本的部分,就是如果撇除掉「取樣」的問題跟「機構效應」,有沒有可能在問題設計的本身,就會足以扭曲我們的認知態度,甚至去足以扭曲我們的記憶狀態?
這個研究其實是在上個世紀,一位叫做伊麗莎白洛夫托斯,這一位學者所進行的一個經典測試。他找一群學生,去看一段連環車禍的短片,在看完影片之後,由學生來填寫問卷,其中包含六個關鍵的問題,其中三個是關於影片當中,出現過的物品,而另外三個是在影片當中其實沒有出現的物品。
比如說問卷裡面,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半的人看到的問題是:「你有看見一個破碎的車頭燈嗎?」;而另外一半所接受的問題,可能是這樣子呈現的,叫做「你有看見那個破碎的車頭燈嗎?」。
如果你有留意的話,你會發現前面的問題是問「一個」破碎的車頭燈,而第二個是問「那個」破碎的車頭燈;「一個」跟「那個」。我們在語言裡面的區別,當我們說「一個」的時候,其實他並沒有確定它是否存在。
但是當我們說「那個」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暗示,破碎的車頭燈是存在的。所以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不管影片當中,是否真的出現過破碎的車頭燈,當問題以「那個」做為呈現,而不是「一個」來做表達的時候,這些看影片的學生,更容易認為自己看見了影片當中, 其實並沒有出現的東西。
其中被問「那個破碎的車頭燈」的學生裡面,有15%的人說他自己看見了;然而被問「一個破碎的車頭燈」那一群學生裡面,只有7%的人說自己看見了。
也就是說,不管這個破碎的車頭燈存不存在,只光是把「一個」破碎的車頭燈,改成「那個」破碎的車頭燈,它就改變了8%的學生,他們的記憶跟認知。
洛夫托斯甚至還進一步,他去操弄這些題目上面,其它微小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受試者對於數字的判斷。比如說他讓45個受試者,去看七段交通事故的影片。
看完其中一段影片之後,他讓某些受試者回答問卷,他的問題是這樣喔,句型都一樣,它的句型都是「當車輛彼此相撞時,車速大約有多快?」。
他操弄的詞彙就是,當車輛彼此「相撞」時,跟當車輛彼此「猛烈撞擊」時、當車輛彼此「衝撞」時、當車輛彼此「撞到」時,或者是當車輛彼此「碰到」時。
就是他把那個事故的關鍵詞彙,去做一些改變。「相撞、猛烈撞擊、衝撞、撞、碰到」。他用這些問句的操作,讓受試者去回答這個車速大概有多快。
當受試者被暗示的是「猛烈撞擊」這個詞彙的時候,他們會認為這個撞擊的平均車速,會到達每小時65.3公里;然如果用「衝撞」這個詞彙的時候,每小時是62.9公里;如果是用「碰撞」這個詞彙,每小時是61公里。
如果單純的只是用「撞」這個詞彙,每小時就會降到54.4公里,如果只是用一個比較輕微的詞彙,叫做「碰到」每小時的衝撞的時速,就會變成50.9公里。
所以從「猛烈撞擊」到「碰到」,從65.3公里的每小時時速,到50.9公里的每小時時速。你回想一下,這些受試者是不是都看同樣一部影片?
是的,可是當問題的詞彙使用,有所調整跟改變的時候,每個人的主觀認知,包含對於自己記憶的呈現與陳述方式,是不是都會有很大、很大的改變?
所以回到我們的現況,如果你最近接到一些民調機構的電話的時候,你不妨仔細的聽一下,他到底是怎麼問你問題的?他的問題當中,有沒有一些強烈的引導性,或者是他只是調換一些詞彙,但是卻會讓你的答案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果再進一步的話,我們是否需要常常的問自己,當你認知到「一定是如此」的事情的時候,它有沒有可以被懷疑的空間?有沒有可能我們自以為勞勞記住的那些事情,透過別人的引導,加上我們的陳述,而造成程度不一的扭曲呢?
對於一個能夠有效的跟別人達成共識的人而言,你要能夠看懂、聽懂這樣的扭曲,並且試著去還原它,我們才能夠有效的跟人達成共識。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如同我們前面所分享的,這一門課會幫助你,還原那些可能被扭曲的部分,不管是我們釋放出來的訊息,還是別人釋放給我們的訊息。
透過這一層還原的能力,你才有辦法跟值得的人、重要的事物,達成必要的共識,我很期待在11月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記憶錯亂心理學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看影集時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主題,那就是「曼達拉效應(The Mandala Effect)」是否透露出了平行時空的存在。
所謂曼達拉效應就是集體意識的錯亂,也就是大眾對於某件事的集體意識與事實不符,大家會記得一個從未發生過的事,但卻集體有同樣錯亂的記憶,而出現了似乎是平行時空交錯的狀態。
曼達拉這個名字是一位南非總統,眾多人記得他在80年代死在獄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活了下來而且得到釋放,成為南非總統,直到2013年去世。
心理學研究顯示曼達拉效應是一種心理上的現象,和虛假記憶綜合症(False Memory Syndrome)類似。它是大腦的記憶出錯,也就是每次提存記憶時會重新建構,所以有可能因為當時的時空或環境背景的暗示或變化,而改動原本儲存的記憶。
我記得美國曾有個例子是,一位女兒告發父親性侵,並且能詳細描述過程及細節,而父親並不記得有此件事。而在一再地與女兒溝通尋問後,父親竟記起自己對女兒的性侵而被判刑入獄,但實際上這位父親並未做出此事,而是記憶被更動,最後是從實際事實證據中證明並無此事。
然而,更多傾向超自然的人會認為集體記憶的錯亂源自有平行時空的存在。在某個時間點,我們所處的世界與時間軸產生了轉移,而記得與事實不符的人事物。就如同我也記得明明愛迪達是Addidas但其實是Adidas。
以靈魂的角度來看時間軸,它的確是同時存在的,或者也可以說因為同時所以時間根本不存在。前世、今生跟來世是同樣一起發生的,只是目前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是定調在今生而已,並不代表前世已過而來生未到。
我個人有一個經驗是,我很多次在夢裡回到英國的某個地鐵站,但至少超過五次我都夢到同一個站同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景色是相同的;但現實中在英國並沒有這麼樣的一個地方,到現在我甚至懷疑根本沒有那個站。但每次在夢中我都會回到那裡去,就好像在另一個世界裡有這麼樣的一個地方,而且連如何到達這一站,哪一條線要轉什麼車,都有固定路線。這一件事一直都是我很納悶的點,也曾試著Google但卻找不著。我還記得樣子、風景及感受,但就是不記得名字。
#世界很神秘
illustrator: lost7
記憶錯亂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0.少年隊
那次承辦的警員,不同於過去我所遇到的那種劈頭就是對我大小聲,他第一句話竟然是問我有沒有抽菸。這與以往的經驗不同,使得原本站著三七步、態度輕浮的我當下整個僵住,無法立即做出原本該有的反應。
“你們這些中輟生都是社會的毒瘤!”
“國家有你們真的是恥辱啊!”
“你們都是些人渣知不知道?”
“瞪什麼瞪?妳這敗類!”
在我的經驗裡,被帶到少年隊就像是國中時被叫到訓導處一樣,警員對我們不是嘲諷,就是咆哮。我回過神來,想起自己現在應該要有的反應,硬是強裝出鎮定來掩飾自己上一秒的錯愕:「我菸癮很大啊怎樣?一天都要抽兩包菸啦,你要罵我是敗類了嗎?」
「我要去外面抽菸,妳要不要也來抽一根?」
即便內心十分忐忑,倔強的我還是跟著他出去了。不應該是這樣的,這警員太奇怪了,他究竟想幹麼?他到底想使什麼詐?他想在大馬路上罵我嗎?還是要叫附近的人都出來看,然後當眾羞辱我?
到了警局騎樓後,他點了支菸深深抽了一口,在該名警員愜意的吐著煙霧時,旁邊的我還在強裝鎮定想找出自己的菸。
這下糗了,我沒帶到菸。
無法藉由抽菸來偽裝的我,只能夠透過一直不斷重複著翻找,那其實也沒多大的包包來掩飾我的慌亂。警員看我在那邊摸老半天,遞給我一支菸說:「免找啊啦,我請妳抽。」
他不只遞菸給我,還幫我點菸。
點菸並不是為了討好眼前的對象時,才會出現的巴結行為。尤其對我們這些”壞孩子”來說,幫對方點菸在某些場合下,是一種表示自己認同,且尊重對方才會出現的行為。就如同過去跟那些朋友們抽菸時一樣,我們在為彼此點菸的同時,也是在藉由這個動作向對方表示:「你是我的兄弟。」
「妳以為我會罵妳吼?哪有什麼好罵的啦?」
「我在少年隊那麼久了,天天都在看同仁罵小孩。」
「罵一罵就會乖的話,那些孩子怎麼還會一直被送進來?」
剛開始的我還是充滿戒心的,在警員自顧自地說了一段時間後,我才終於開口回答他幾個問題。他問了我很多事情,像是平常跟父母關係如何、在學校有沒有很好的朋友、有沒有被同學欺負、為什麼不想回家什麼的。
那是我第一次對一個大人說那麼多話,因為對時間與記憶有點錯亂的我,講出來的內容可能非常的荒謬,甚至是一點邏輯也沒有。但是那位警員從頭到尾,都沒有打斷我講的任何一句話;在我說話的時候,他就是抽著他的菸,靜靜的聽著我長篇大論、淘淘不絕。
雖然他可能大我至少二十歲,但卻沒有像我平常面對的那些大人一樣,把我當成一個幼稚的孩子,不管我跟他們講什麼,這些大人只會嘲笑我整天都在作夢;我平常面對的那些大人們,不是把我當成空氣般的無視,就是完全不管我在講什麼直接先否定。
那次與該名警員的對話,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而且對方還是個大人;那次也是我最後一次被帶去少年隊,因為我跟他約定了我不會再進去,他說他相信我。
他說,他相信我。
*******
👇🏻完整著作內容請加入社團觀看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支持花花業配的產品,讓花花可以安心照顧孩子並持續寫作,與大家分享個體心理學❤️
最順暢的益生菌👉🏻 https://reurl.cc/AgZmpE
記憶錯亂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 (目前小年夜大掃除只完成掃地部分的我,決定先來po書單 XD)
以下是我在這期《財訊》雜誌寫的「去年年度書選」。我想去年給人的感覺多是混亂吧,但仍有幾本書讓人在混亂中找到自己的步調。
在愈來愈少人讀書的年代,人反會因看書而與眾不同。因為書具有磨刀石的效果,可以把腦子磨利,來在未來的雜訊世界裡求得一方清明。
(我擷取部分內文如下)
《棄貓 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村上寫棄貓,也寫人的流離。他父親村上千秋從小被迫成為養子,稍長時又因二戰,從僧侶被迫成了軍人,著實半點不由人。
他父親在日本當時集體無意識的軍國狂熱狀態中,如「異鄉人」一般地反省著殺人行為。在村上落筆後,他父親的身影益發濃烈。人生有著無盡的荒謬,但也有超越悲喜的一瞬。此番看待,更近佛道哲理。
《鬼推磨:中國魔幻三十年(1989-2019)》
此書精確爬梳了中國這三十年如何從被忽略之國家而成為全球害怕的魅影。
它細梳了三十年來政權鬥爭的細節,中國如今的奇蹟,不是在於「經濟起飛」,而是在於「腐敗的奇蹟」。江澤明曾推行的「悶聲發大財」打破了左派與右派的夢,想賺錢就必須被政府有效地操控。此外又是如何有效操控知識分子,讓騎牆派反而披上「受害者」的外衣。
此書有著嫻熟的政治觀察,更潛藏精密的心理戰術。
《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
你有沒有想過,照片會石化了思考,而非想像力的延伸,我們正處於一個蛇魔女控制我們眼界的世界。
如今的攝影的石化,如書中蘇珊桑塔格所預言的:「攝影對世界的利用,已把一切都變得雷同。」如人道主義攝影相信可以讓人反戰,但事實卻相反,戰爭照片讓人滿足於悲憫,而不是起身做改革。
布列松比他人更快醒覺攝影已難有新的發展,因此他轉向藝術領域…此書挑戰我們所看的「事實」,而提醒回到心所能看到的境界。
《小輓 阿尼默漫畫集》
這本漫畫集揭開了現實表象下的意象。場景運鏡如電影般。從某一個孩童目睹了車禍,他提早從巴士上下車,同時第一次目睹人間所謂的「失去」。
阿尼默用色大膽。以層疊斑駁來描繪記憶。因細節而異常豐富。在他筆下文明與廢墟同時現形。
《守門員的焦慮》
一個曾經知名的足球守門員的裝配工人布洛赫,在某天遭到了解雇。他習慣當球賽守門員,但他守不到工作、情感與人生的各種接住。對於這世界充滿符號的文明,他無歸屬感,更無真正的參與感。
漢德克以種冰鎮般的筆觸,看著現代人各種想接住的守門人焦慮。但接住與否,都催使你迎向下一次的接球,即便那並不是你真的要的。
這本書雖是彼得漢德克1970年所寫,但已明確地預言了如今的失落與焦慮從何而來。
《尋琴者》
「每個音都準,音律卻不準。」這本小說主角是個調音師,能聽音辨色,熟悉每架鋼琴,隨著空氣的溫溼度,調到客戶認為的「完美」,然所有準確,都根植於心的不完美。
小說以琴喻人,故事則像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無言歌〉,從少年到老年,就算人生到了枯寂靜默的階段,也如此曲,充滿琴外之音。
《黑日》
韓麗珠的《黑日》不同於去年多本香港紀實寫作,它以散文寫著我們記憶中香港的吉光片羽,那些曾經熟悉繁華海城剪影。
人以為生對了時代,但個人常難逃被錯置。當現實世界開始驟然翻頁。她藉由聞貓,洗滌等生活線索,彷彿要確定日子沒就此鬆了線頭。但變局中的恐慌與未知,是2020錯亂的集體風景。
《鬼地方》
魔幻寫實筆法在台灣少有,陳思宏此作令人耳目一新,都以身體為載體般敘事著母土。讓人想起韓片《哭聲》與馬來西亞片《南巫》等片的色溫衝撞,來隱喻著這世道走向雲泥的不可逆。
這般生猛的敘事手法,對於在這隨時邊緣化與刷存在感的時代,大至全島小至個人,每個人內在都有個廢棄的「鬼地方」。
《滅頂與生還》
如果要把心智磨利,這本以心理學與政治相呼應,讓你知道政客如何操弄權力。此書為義大利國寶級作家普利摩李維一生對納粹屠殺思考的總結。讓人在善惡一刀切外,有著灰色思考的能力。
《國寶》
此書的時空背景設1960年戰敗的日本。萎靡中仍見花街繁華,與黑道猖狂。末世之景,人們螻蟻般的命運,卻在這樣朝生夕死中,追求著比生命長久的藝術永恆。
此書寫盡世道的蒼涼,卻讓你看到在腐壞中仍能盛開的人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