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計次健身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計次健身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計次健身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計次健身房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白經濟 TalkEco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吃大喝除夕夜,胖了一圈又一圈 回顧一下去年的貼文,你...又要買健身房會員了嗎 XD --------- (2016.03.06) 【過年後,你買了健身房會員嗎?】 過完年後,對於自己大吃大喝深感罪惡的讀著們,這兩個禮拜來是否已經去過健身房後運動了呢?而身懷雄心壯志,新年...

計次健身房 在 克洛伊 / 空姐好健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04:16:31

每次被問在哪個健身房練, 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真的是狡兔很多窟😂 各國飯店的健身房、 香港家會所附設的健身房、 國泰城健身房、 還有台北KAT跟高雄家附近的計次健身房, . 礙於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槓鈴深蹲架, 我也從來不是機器愛用者, 所以大多時間都是用啞鈴、cable機和彈力繩進行訓練, 在胸背...

  • 計次健身房 在 白經濟 TalkEc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1-27 22:30:50
    有 68 人按讚


    ▍大吃大喝除夕夜,胖了一圈又一圈

    回顧一下去年的貼文,你...又要買健身房會員了嗎 XD

    ---------

    (2016.03.06)

    【過年後,你買了健身房會員嗎?】

    過完年後,對於自己大吃大喝深感罪惡的讀著們,這兩個禮拜來是否已經去過健身房後運動了呢?而身懷雄心壯志,新年新希望打算減肥健身的一定也不在少數,而各位是否去買了健身房的會員了?根據經濟學研究,你應該先冷靜一下。
    在一篇刊登於經濟學頂尖期刊AER的研究指出(DellaVigna and Malmendier 2006),根據美國健身房的使用記錄,在購買一個月無限次使用會員的消費者中,有70%的人,由於最終上健身房的次數太少,其實買單次的使用券比較划算。那些購買會員的,平均而言,上一次健身房需要17塊,然而一次使用券其實只要十塊錢。
    雖然經濟學經常假設人是理性的,但我們都知道人並不和電腦一樣精確。在特定情況下,人們經常有系統性地,做出不理性的選擇。有興趣的讀著可以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和《快思慢想》兩本書中找到非常多相關的例子。
    以健身房這個案例而言,由於消費者對於自己的自制力太過樂觀,消費者明顯地高估了自己上健身房的頻率。類似的例子還有大家平常滑手機的行動網路。在常見的契約中,若不是吃到飽的方案,一旦消費者使用高過預定的使用量後,就會被額外收錢,而且是個比較昂貴的費率。但消費者也經常太過樂觀,對於自己的估計用量太有自信。事後來看,有許多消費者,其實應該在一開始就選擇傳輸量較大的方案,才比較划算。
    消費者成了不理性的肥羊,廠商自然也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1950年代,美國健身房是以計次收費為主,而非年費;而1970年後,計次收費幾乎消失,年費蔚為主流。即便是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出現,使得計次消費變得非常方便的現在,計次消費仍然罕見。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健身房業者們逐漸明白了消費者有過度樂觀地傾向,因而改以年費收費榨取其中的利益。
    在台北(請原諒小編我是個天龍人啊),除各區的運動中心,大型連鎖業者幾乎都以年費為主。大家在忙者殺到網路流傳最低價以外,也要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這麼有毅力唷!最好的辦法,小編建議先由計次健身房開始,過了一開始新鮮的甜蜜期後(或者是過年後的罪惡感不復存在),若還能繼續維持,再來考慮年費會員吧!

  • 計次健身房 在 白經濟 TalkEc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03-06 21:30:00
    有 102 人按讚


    【過年後,你買了健身房會員嗎?】

    過完年後,對於自己大吃大喝深感罪惡的讀著們,這兩個禮拜來是否已經去過健身房後運動了呢?而身懷雄心壯志,新年新希望打算減肥健身的一定也不在少數,而各位是否去買了健身房的會員了?根據經濟學研究,你應該先冷靜一下。

    在一篇刊登於經濟學頂尖期刊AER的研究指出(DellaVigna and Malmendier 2006),根據美國健身房的使用記錄,在購買一個月無限次使用會員的消費者中,有70%的人,由於最終上健身房的次數太少,其實買單次的使用券比較划算。那些購買會員的,平均而言,上一次健身房需要17塊,然而一次使用券其實只要十塊錢。

    雖然經濟學經常假設人是理性的,但我們都知道人並不和電腦一樣精確。在特定情況下,人們經常有系統性地,做出不理性的選擇。有興趣的讀著可以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和《快思慢想》兩本書中找到非常多相關的例子。

    以健身房這個案例而言,由於消費者對於自己的自制力太過樂觀,消費者明顯地高估了自己上健身房的頻率。類似的例子還有大家平常滑手機的行動網路。在常見的契約中,若不是吃到飽的方案,一旦消費者使用高過預定的使用量後,就會被額外收錢,而且是個比較昂貴的費率。但消費者也經常太過樂觀,對於自己的估計用量太有自信。事後來看,有許多消費者,其實應該在一開始就選擇傳輸量較大的方案,才比較划算。

    消費者成了不理性的肥羊,廠商自然也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1950年代,美國健身房是以計次收費為主,而非年費;而1970年後,計次收費幾乎消失,年費蔚為主流。即便是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出現,使得計次消費變得非常方便的現在,計次消費仍然罕見。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健身房業者們逐漸明白了消費者有過度樂觀地傾向,因而改以年費收費榨取其中的利益。

    在台北(請原諒小編我是個天龍人啊),除各區的運動中心,大型連鎖業者幾乎都以年費為主。大家在忙者殺到網路流傳最低價以外,也要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這麼有毅力唷!最好的辦法,小編建議先由計次健身房開始,過了一開始新鮮的甜蜜期後(或者是過年後的罪惡感不復存在),若還能繼續維持,再來考慮年費會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