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的內部 ◎王小妮
陽光走在家以外
家裡只有我
一個心平氣坦的閒人。
一日三餐
理著溫順的菜心
我的手
漂浮在半透明的百瓷盆裡。
在我的氣息悠遠之際
白色的米
被煮成了白色的飯。
紗門像風中直立的書僮
望着我睡過忽明忽暗的下午。
我的信箱裡
只有蝙蝠的...
白紙的內部 ◎王小妮
陽光走在家以外
家裡只有我
一個心平氣坦的閒人。
一日三餐
理著溫順的菜心
我的手
漂浮在半透明的百瓷盆裡。
在我的氣息悠遠之際
白色的米
被煮成了白色的飯。
紗門像風中直立的書僮
望着我睡過忽明忽暗的下午。
我的信箱裡
只有蝙蝠的絨毛們。
人在家裡
什麼也不等待。
房子的四周
是危險轉彎的管道。
分别注入了水和電流
它們把我親密無間地圍繞。
隨手扭動一只開關
我的前後
撲動起恰到好處的
火和水。
日和月都在天上
這是一串顯不出痕跡的日子。
在醬色的農民身後
我低俯著拍一只長圓西瓜
背上微黄
那時我以外弧形的落日。
不為了什麼
只是活著。
像隨手打開一縷自來水。
米飯的香氣走在家裡
只有我試到了
那香裡面的險峻不定。
有哪一把刀
正劃開這世界的表層。
一呼一吸地活著
在我的紙裡
永遠包著我的火。
-
◎作者簡介
王小妮,1955年生於中國吉林省長春市,中國現代詩人,朦朧派後期、大學生詩派代表人物。1982年王小妮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從事電影文學編輯,曾任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現已退休。著有詩集《我的紙裡包著我的火》、《半個我正在疼痛》、《致另一個世界》、《出門種葵花》、《月光》、《落在海裡的雪》等,隨筆集《我們是害蟲》、《目擊疼痛》、《上課記》、《看看這世界》等,及小說集《1966年》等等。曾獲美國安高詩歌獎(1999)、中國2002年度詩歌獎、新詩歌詩界國際獎(2004)等等。
-
◎小編淵智賞析
自七零年代朦朧詩派的崛起開始,中國的詩壇進行了一場浩蕩的革命,而以舒婷與王小妮為首所帶來的女性詩歌,更為此一革命注入了新血。從舒婷式的愛情語言表達,到翟永明對女性意識的深度挖掘,更可以發覺女性詩歌在各種社會/身體層面,開始對於傳統的男性凝視之規訓進行各種回應,無論是抗拒、迎合,或是任何獨白或對話。王小妮的詩則殊異於此類詩風,在九零年代,王小妮曾經寫下「重新做一個詩人」,自此詩以後,他的詩便不再能以簡易的「女性詩歌」做涵括,不再以性別做為關照對象,反而關注於性別所隱藏的秩序世界,因此在她的詩中,不難見到各種日常的物品。他透過對日常秩序的洞見與解構,來完成女性詩歌最想抵達的批判性。而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白紙的內部〉,便是王小妮對日常秩序解構的最具體展現。
詩首先以極為日常的情景作為開場,陽光在屋外,詩人在屋內走動、洗菜、煮飯、午睡,「人在家裡/什麼也不等待」,一連串的行動組成了一幅極為日常的場景,看似並無特異之處。但到了第三段,這種日常所周圍隱伏的危險便開始浮現:「房子的四周/是危險轉彎的管道。/分别注入了水和電流/它們把我親密無間地圍繞。」生活在科技進步的當代,要水一扭開水龍頭就有,要電按下開關便會通達整間屋子,然而這些東西本質上卻與災難的本質相同,差別不過只是在於他們的量恰到好處的時候,便是安全的而已。從此處我們便可看出王小妮試圖進行的解構行動,我們所使用的所有資源以現在而言固然皆是一種想當然耳,但在使用的背後,卻有著由自然所召喚出來的不安的魂魄。在此情形下,便反而浮現出人對於自身的掌控之過度信心,以及其背謬。王小妮接續著寫道:「日和月都在天上/這是一串顯不出痕跡的日子。」這正是他對於此一現象的剖析所做的結論,日子的痕跡總是隱於萬物之下的,即使是天象的運行,依舊內括著一套無形的邏輯,掌控著日常之間的一切神秘。
因此,末兩段,王小妮揭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立命題,也就是「活著」這件事本身,「不為了甚麼,只為活著」,在一切神秘之間,察覺萬物與自我的聯繫並不容易,因此,身為一個詩人的責任,便是要如同一把拆信刀,將世界的表層割開來,從而看見世界的核心。而世界便如同白紙一般,包著詩人所擁有的詩歌的火焰,隨著對生命奧秘的執著,焰色也不斷地變換,在燒毀一切的表層與否的可能性中不斷竄動。
無論是女性主義,或是任何討論弱勢群體的理論,都曾經描述過一個困境,女性在面對既定的社會象徵秩序時,究竟要進入社會秩序本身進行修正,或是徹底地做一個女巫式的存在,退出秩序所施予的規訓,從此退出社會與歷史之外。正如過去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大多數情況下,女性的思想在歷史進程中是沉默的,但當他們一開口,或是寫作,他們進入的歷史卻是一個早已經被殖民、被父權想像所異化的世界。此一困境困擾著學者無數,人們往往不斷地在二元與非二元間的想像之中後退。在王小妮的詩學中亦可看見類似的影子,而她對其作出的回應也實踐於創作之中,她不打算去做一個對舊秩序念念不忘的詩人,而是對於秩序本身進行挑戰與疑問。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句子:「重新做一個詩人」,她的身分早已經離開女性、離開弱勢,離開所有被秩序所環繞的文明,而重新成為一個詩人,來面對一切萬物,並永遠懷抱感情與多疑。
-
圖片來源:吳浩瑋
美術編輯:吳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大學生詩派 #王小妮 #白紙的內部 #女性詩歌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9.html
解構主義代表人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白紙的內部 ◎王小妮
陽光走在家以外
家裡只有我
一個心平氣坦的閒人。
一日三餐
理著溫順的菜心
我的手
漂浮在半透明的百瓷盆裡。
在我的氣息悠遠之際
白色的米
被煮成了白色的飯。
紗門像風中直立的書僮
望着我睡過忽明忽暗的下午。
我的信箱裡
只有蝙蝠的絨毛們。
人在家裡
什麼也不等待。
房子的四周
是危險轉彎的管道。
分别注入了水和電流
它們把我親密無間地圍繞。
隨手扭動一只開關
我的前後
撲動起恰到好處的
火和水。
日和月都在天上
這是一串顯不出痕跡的日子。
在醬色的農民身後
我低俯著拍一只長圓西瓜
背上微黄
那時我以外弧形的落日。
不為了什麼
只是活著。
像隨手打開一縷自來水。
米飯的香氣走在家裡
只有我試到了
那香裡面的險峻不定。
有哪一把刀
正劃開這世界的表層。
一呼一吸地活著
在我的紙裡
永遠包著我的火。
-
◎作者簡介
王小妮,1955年生於中國吉林省長春市,中國現代詩人,朦朧派後期、大學生詩派代表人物。1982年王小妮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從事電影文學編輯,曾任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現已退休。著有詩集《我的紙裡包著我的火》、《半個我正在疼痛》、《致另一個世界》、《出門種葵花》、《月光》、《落在海裡的雪》等,隨筆集《我們是害蟲》、《目擊疼痛》、《上課記》、《看看這世界》等,及小說集《1966年》等等。曾獲美國安高詩歌獎(1999)、中國2002年度詩歌獎、新詩歌詩界國際獎(2004)等等。
-
◎小編淵智賞析
自七零年代朦朧詩派的崛起開始,中國的詩壇進行了一場浩蕩的革命,而以舒婷與王小妮為首所帶來的女性詩歌,更為此一革命注入了新血。從舒婷式的愛情語言表達,到翟永明對女性意識的深度挖掘,更可以發覺女性詩歌在各種社會/身體層面,開始對於傳統的男性凝視之規訓進行各種回應,無論是抗拒、迎合,或是任何獨白或對話。王小妮的詩則殊異於此類詩風,在九零年代,王小妮曾經寫下「重新做一個詩人」,自此詩以後,他的詩便不再能以簡易的「女性詩歌」做涵括,不再以性別做為關照對象,反而關注於性別所隱藏的秩序世界,因此在她的詩中,不難見到各種日常的物品。他透過對日常秩序的洞見與解構,來完成女性詩歌最想抵達的批判性。而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白紙的內部〉,便是王小妮對日常秩序解構的最具體展現。
詩首先以極為日常的情景作為開場,陽光在屋外,詩人在屋內走動、洗菜、煮飯、午睡,「人在家裡/什麼也不等待」,一連串的行動組成了一幅極為日常的場景,看似並無特異之處。但到了第三段,這種日常所周圍隱伏的危險便開始浮現:「房子的四周/是危險轉彎的管道。/分别注入了水和電流/它們把我親密無間地圍繞。」生活在科技進步的當代,要水一扭開水龍頭就有,要電按下開關便會通達整間屋子,然而這些東西本質上卻與災難的本質相同,差別不過只是在於他們的量恰到好處的時候,便是安全的而已。從此處我們便可看出王小妮試圖進行的解構行動,我們所使用的所有資源以現在而言固然皆是一種想當然耳,但在使用的背後,卻有著由自然所召喚出來的不安的魂魄。在此情形下,便反而浮現出人對於自身的掌控之過度信心,以及其背謬。王小妮接續著寫道:「日和月都在天上/這是一串顯不出痕跡的日子。」這正是他對於此一現象的剖析所做的結論,日子的痕跡總是隱於萬物之下的,即使是天象的運行,依舊內括著一套無形的邏輯,掌控著日常之間的一切神秘。
因此,末兩段,王小妮揭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立命題,也就是「活著」這件事本身,「不為了甚麼,只為活著」,在一切神秘之間,察覺萬物與自我的聯繫並不容易,因此,身為一個詩人的責任,便是要如同一把拆信刀,將世界的表層割開來,從而看見世界的核心。而世界便如同白紙一般,包著詩人所擁有的詩歌的火焰,隨著對生命奧秘的執著,焰色也不斷地變換,在燒毀一切的表層與否的可能性中不斷竄動。
無論是女性主義,或是任何討論弱勢群體的理論,都曾經描述過一個困境,女性在面對既定的社會象徵秩序時,究竟要進入社會秩序本身進行修正,或是徹底地做一個女巫式的存在,退出秩序所施予的規訓,從此退出社會與歷史之外。正如過去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大多數情況下,女性的思想在歷史進程中是沉默的,但當他們一開口,或是寫作,他們進入的歷史卻是一個早已經被殖民、被父權想像所異化的世界。此一困境困擾著學者無數,人們往往不斷地在二元與非二元間的想像之中後退。在王小妮的詩學中亦可看見類似的影子,而她對其作出的回應也實踐於創作之中,她不打算去做一個對舊秩序念念不忘的詩人,而是對於秩序本身進行挑戰與疑問。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句子:「重新做一個詩人」,她的身分早已經離開女性、離開弱勢,離開所有被秩序所環繞的文明,而重新成為一個詩人,來面對一切萬物,並永遠懷抱感情與多疑。
-
圖片來源:吳浩瑋
美術編輯:吳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大學生詩派 #王小妮 #白紙的內部 #女性詩歌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9.html
解構主義代表人物 在 香港作家王迪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緬甸 水深火熱。芬蘭、南韓、台灣經歷半世紀抗爭終能踏上民主路,緬甸卻仍前路茫茫。羅興亞人被種族清洗,背後推手是「緬甸拉登」?而「緬甸拉登」竟是我佛慈悲的僧人?軍方領袖因為迷信占星預言而著女人衫上電視,示威者發起全國寄女人底褲去軍閥家中,還有更多荒誕一百倍的事情在緬甸發生。民族主義在很多國家都被利用來挑起仇恨,緬甸則有人利用宗教炮製出「佛教民族主義」,清洗非佛教徒──羅興亞穆斯林。透過fake news,例如聲稱他們姦殺女佛教徒。緬甸的歷史演化非常複雜,我今晚一次過有系統、詳盡地講解緬甸歷史,今晚9pm #live #Patreon獨家直播 #逢星期四 ,每星期講歷史、介紹好書,圍爐也要有營養 #Patreon會員可重看昔日60場直播 #買書折扣
✅睇live👉🏻加入 www.patreon.com/daisywong ,6月26日Patreon post有講睇直播方法。
** 昔日直播(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歷代政治人物嘅婚姻同愛情。「拍拖嗰陣,我老婆唔係咁!」如果你想講,拍拖嗰陣你老婆好瘦,好溫柔,依家變咗肥婆奶奶,老兄,你要感恩,因為呢啲其實好小事。真正恐怖嘅係,拍拖嗰陣明明係個正常人,雖然唔靚,但都係個普通大學生,點會諗到原來佢心理變態,滿手鮮血都冇感覺?歷史上,變態政治人物都有異於常人嘅婚姻觀。希特拉一直拒絕結婚,認為已婚或者有穩定女友會流失女粉絲,佢話「一定要保住女性支持者,那麼男人自然會跟上來」,臨終前先至喺地下室秘密結婚。明嘅,完全可以想像如果葉劉宣佈有男朋友,渾水大概會崩潰。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拔槍指住女神嘅老母,話如果你阻止我娶你個女,我就一槍打爆你個頭,婚後情婦一大堆,其中比他年輕29歲嘅情婦克拉拉愛得瘋狂,最終同墨索里尼一齊喺米蘭街頭被倒吊陳屍……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韓劇Signal 講八、九十年代韓國警隊腐敗不堪,黑警插贓嫁禍一名少年,迫害他入獄至死,劇中警隊串通司法和政界,只得一個警察有良知,他質問一個有份收賄插贓的黑警:「為了些少錢,你竟連自尊也不要?你這垃圾!」黑警答:「我係垃圾,又如何?我沒有自尊,但我家人生活幸福。就算我們努力,也改變不了什麼。」 這位正義警察身處1995年,意外發現能跟另一位身處2015年的警察通訊,拚命想還少年清白的他含淚問:「二十年後,警隊仍是這麼腐敗嗎?仍是只要有財有勢,就算惡貫滿盈也沒有後果嗎?」我會在今集直播為大家解構這部神劇,並講述南韓如何走過黑暗歷史。
** 昔日直播(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軍政府於1947年「228事件」中血腥鎮壓台灣人民,此後台灣進入了長達38年的戒嚴,軍警對異見人士進行大抓捕,新聞、言論自由被奪,透過滅聲來維持一黨獨大。為了安撫人心,軍政府曾就一部分被捕者的刑罰作「寬大處理」,但之後食言,重新逮捕或處決多人。台灣人用了多少年去爭取一聲對不起?48年。經過無數人的犧牲,李登輝在「228事件」發生的48年後公開道歉,今天台灣人民享有民主自由。
在戒嚴的38年裡,政府為怕異見人士成功當選議員,乾脆取消選舉。1979年,異見人士的文宣平台《美麗島》雜誌組織集會,雜誌副社長呂秀蓮在台上演講了20分鐘,換來12年的判刑(後因西方輿論壓力,入獄5年多獲釋)。多名政治犯因叛亂罪被判死刑,包括當時29歲的陳菊,她在獄中寫下《給台灣人民的遺書》:「願所有受苦、被受縛、被壓迫的人早日得到解放,願我深愛的故鄉――台灣的人民早日享有真正的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生活。祈法律能象徵代表正義,而非只是統治的工具,形同具文愚弄人民……」當時陳菊被判死刑,已陷絕路,年輕的她慷慨赴死。誰會料到今天的她非但好好活著,還是蔡英文政府的監察院院長?台灣歷史實證了一件事――暴政必亡。自強,團結,絕不忘記,看誰可以笑到最後。我在直播深度講解了台灣近代史。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細細聲問——你有覺得自己老了嗎?這些大概應稱之為「中年危機」的感受?突然覺得自己被後生仔女取代的失落......為此,一定要看韓劇《未生》,我認為是一生中必看的10部劇之一,另外還會推介幾部必睇韓劇。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It Won’t be Long Now – The Diary of a Hong Kong Prisoner of War】在我們出生以前,就已經有無數人走過我們的路,被趕絕到最黑暗處,走投無路。生於1903年的Graham Heywood是牛津大學高材生,畢業後到香港天文台工作,在香港St Andrew’s Church結婚。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Graham Heywood趕緊拆除天文台儀器時被日軍抓住,被關進深水埗戰俘集中營,受盡折磨凌辱,持續忍受著飢餓和疾病,一次又一次聽到「要光復了!」卻都是失望。但你知道他在戰俘營中每天做什麼?工作!量度風向、記錄天氣,即使今天可能就要死,他仍在執行天文台專家的職務。沒有人要求他這樣做,就算努力工作,打仗打到世界都要毀滅了,誰還在乎什麼天氣紀錄?可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不知自己明天是否依然有呼吸心跳,他仍是有尊嚴地活過每一天,責任感令他時刻記住自己是個「人」,未有因為身陷危難而失去生活的溫度,保持希望,與其他戰俘互相扶持,終於等到光復香港,重獲自由,82歲在英國安祥離世。這本書是Graham Heywood的獄中日記,一名戰俘是個充滿熱誠的生物學家,即使在戰俘營仍每天忙得團團轉,種有機菜、觀察瀕危候鳥,甚至偷偷釀製啤酒!他說,這是一坋很棒的經歷,或許有點太長,但不是完全沒有收穫,另一位戰俘卻形容那段經歷是人間煉獄,“It all depended on their point of view.” Mr Heywood說。即使在黑暗深處,請記住— It Won’t be Long Now。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溫):
香港人不能不認識這個人,事實卻幾乎無人聽過他的名字──楊衢雲。1861年生,在香港讀St Paul,創立香港史上第一個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主張推翻滿清,後來孫中山由美國來港,把在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與輔仁文社合併,楊孫二人都是英語流利、有國際視野,都是大佬,最後楊衢雲成了興中會第一位會長,指揮起義,事敗流亡,再回到香港繼續努力,卻於1901年在中環結志街52號2樓寓所被清政府派人暗殺,終年39歲。這麼一位重要人物,家人害怕被滋擾,跑馬地墓場的墓碑連名字也沒有,只刻有編號6348。後世人只知孫中山是「國父」,楊衢雲的名字卻連聽都沒聽過,因為蔣介石下令要抹掉楊衢雲,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從小在教科書讀到孫中山是偉人、國父、無私讓位予袁世凱……吓?真的嗎?還是我們都被騙了?辛亥革命其實只是符碌?碰上明明有兵在手都驚到震的廢官,捐狗窿逃走棄城才令革命成功?Patreon獨家直播 ,王迪詩同你詳細講這段香港人必須知道的歷史。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深入導讀《萬曆15年》。一段四百幾年前的歷史,又同今日熟口熟面。當我們每年去四次日本、三次韓國旅行,炒樓炒股票不亦樂乎,狂追TVB膠劇,社會最激烈的討論也不過是港女十宗罪,那看來歲月靜好的一年,我們卻懵然不知其實香港已經走到盡頭。今次直播講明朝並非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在那看來繁榮太平的1587年,明朝開始步向滅亡。 深入導讀《萬曆15年》,並會講我個人的分析——書中未能解釋點解明神宗突然short咗,仲企硬罷工30年的真正原因。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因果 李偲嫣離世,她作為正義聯盟創辦人,必會站在正義一方,接受上帝正義的審判。#韓劇鬼怪 講陰間使者帶領亡者喝孟婆茶,以忘掉今生的一切。有兩個男人,是因車禍喪生的有錢佬和他的司機,陰間使者每人給了一杯茶,司機道謝並喝下,有錢佬拒飲,憑什麼要我同這個下等人受相同待遇?竟喝一樣的茶!他幾年工資都買不起我手上這隻錶!陰間使者說:這裡是平等的,任何人不論生前的身份地位,都喝一樣的茶,一旦穿過這道門,什麼都帶不走,權力、地位、金錢,統統化為烏有,全部reset。今日受苦,但我們只見局部,神的計畫在所有人意料之外,但善良最終一定帶來好結果,惡人也必遭惡報。今集講前世今生、因果、韓劇《鬼怪》,還有我在自己的書《鬼故》所寫的一對台灣婦人有能力看到人的前世,只要望望現在的你,你什麼都未講,她就能講出你現在做什麼,身邊有什麼人,因為那些人,包括你現在的伴侶、孩子、父母、同事……前世甚至再再前世已經認識了,那知道前世又有什麼用?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古典音樂與西方政局歷史】貝多芬、蕭邦都係手足?有人以為古典音樂好悶,同今日生活無關,那是誤解,其實作曲家的人生同西方動盪的歷史時代不可分割,同政治有好大關係。那個年代一樣大把人爭住舐當權者鞋底,有良知的音樂家一樣面對清算打壓,冇咗份工……同今日一模一樣。知道這些歷史之後再聽蕭邦,就會一下子明白,驚嘆:「啊!原來係咁!」同純粹「幾好聽」完全兩回事,今日的香港人再聽蕭邦,入心入肺。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能讀到被雷電擊中一樣、久久不能釋懷的好書,一輩子沒有多少次,《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捕手)》是其中之一。中學時讀到它,很難相信這部影響了幾代美國人的文學經典居然曾是禁書,給高中生教授這本書的老師也被開除 (後來復職)。那可是美國,不是大陸啊。今天,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Trump在社交媒體被禁,參議員Josh Hawley因為挑戰選舉人團而遭出版商取消合約……美國進入空前大撕裂,如同Jared Diamond在《Upheaval (崩潰)》預言一樣。《The Catcher in the Rye》當年被禁,「官方」說法是因為內容包含粗口、性、吸毒之類,但真正的原因是有人覺得它anti-white。這部僅七萬字的小說,最常出現的字就是「phony」,直擊美國人的虛偽。有個人讀完這本書向John Lennon開了五槍。兇手稱,John Lennon口口聲聲唱「Imagine there’s no possession…」,自己卻賺大錢,係「phony」。將別人的文字扭曲去符合自己扭曲了的頭腦,那就可以隨便剝奪別人的生命。如果你以為有病的才會做出這種事,那麼這種病已成pandemic。村上春樹則對《The Catcher in the Rye》有另一種從未有人想過的另類解釋。今集直播深度重溫這部經典小說,還有它對當代美國、香港和世界的意義。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跳舞,真係齋跳舞……】#舞肺 事件揭露了一群富婆同青靚白淨跳舞老師的歡樂時光。鑽研藝術很好,有些跳舞老師甚至可能在俄國是舞林高手,只是為了生活無奈得很。我認識一位很好的健身教練,每次上堂都被闊太摸,嚴詞拒絕後還被她嘲諷:「有咩咁巴閉?做得呢行預咗俾人摸啦!」自古以來就有女人像這位闊太,自恃有錢有勢就抽男人水,也有才華橫溢的男人做鴨,戰國謀略家蘇秦才智超班,也被指跟燕國國君夫人通姦;呂不韋為嬴異人搭路返秦國爭王位,也是先冧掂華陽夫人家姐,歷史上要成功的人,靠的不是IQ,而是AQ和EQ,能忍,而且必須忍到最後,忍到底,鬥長命,千古巨著《史記》中誰最能忍?誰只忍到一半以至埋門一腳也被斬?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周庭被冠以 The Real Mulan 的稱號登上了BBC。睇住周庭、之鋒由十五六歲嘅𡃁仔𡃁妹一路成長,愈大愈堅強,雖然仍是愛玩Gundam嘅𡃁仔同BB咁樣嘅𡃁妹,卻比那些一把年紀的人更成熟勇敢。有人說不知香港人前世做錯什麼,今世會得來一個林鄭,但確實也不知香港人前世積了什麼福,今世會得到這麼優秀的年輕人。周庭被捕,我問自己23歲的時候,我在做什麼。明明可以像一般少女那樣拍拖扮靚追韓星去日本旅行,她卻偏偏選擇擔起了時代的使命。如果我有命活到73歲,我將會做什麼。看看黎智英先生, 一個富豪本來可以去外國安享晚年,他卻明知會被捕仍選擇留低。人生就是由一連串「選擇」而組成。選擇留下來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命來做抵押品,去換取更高的價值。今次直播就講吓人生的選擇、各種選擇引致的得失、代價與收穫、錯過與遺憾,還有我從周庭身上看見的青春與無悔。願每一位香港人都用自己的「選擇」去守護我們所真心相信的。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木村拓哉24歲演《悠長假期》,靚仔到唔係人類,但我反而到現在才迷上成面皺紋的47歲木村大叔。有人話佢老得一塌糊塗,甚至有網民話佢有張相似「湯渣」(吹到厚厚的微曲短髮真心係中年男人大忌,秒變老坑 + 娘味升級) 我是到最近看《BG貼身保鑣》,真是服了,木村拓哉實在太出色!他和太太工藤靜香因為熱愛滑浪,未到四張已經容顏盡失,但日本很多明星都對年齡和衰老相當坦然,不會像韓國、大陸和香港一些藝人整成膠面,那個角色就算卑微衰老也就要活像那個角色,不會像劉華那樣chok到六十歲。為什麼日本演員可以這樣?我認為跟日本文化有很大關係。看著木村的轉變,由盛世美男變成蒼老大叔,似乎很唏噓,我卻由蒼老大叔才開始能夠欣賞他。我也曾經覺得世上所有美好的東西終究都會失去,包括青春、愛情、生命,每個人最終都會死,然而木村卻令我看見了如何不用唏噓地做人。直播同你講木村拓哉、他30年來哪部戲最好看、講我認為超級好睇的《BG貼身保鑣》、也講一些日本文化文學。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為什麼這個我認識多年、有學識、對我不錯的人,甚至是結婚二十年的伴侶或曾共患難的知心友,竟然會是藍絲?!背後成因是什麼?- 談歷史、踢爆「偉人」孫中山、談馬克思、尼采......
解構主義代表人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再過幾小時,第 93 屆 #奧斯卡 便要揭曉賽果。純以入圍最佳影片的 8 部電影來看,對我來說片單的確不如去年(實際上近年最強的大概也是《寄生上流》這屆),但也中規中矩,同時反映出美國近年社會透出的隱憂及創作者關心的視角,如女性、如移民、如非裔、如離散等等,傳統「老白男」的窠臼逐漸鬆動。
不過,今年入圍名單中,領跑的則是「老白男」代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曼克》,以 10 項大獎居首,但若以目前風向來看,《曼克》大概僅有機會在技術獎項奪魁,眾所矚目的大獎應該是陪榜姿態,但這無損《曼克》在我心中的好。我在 #Netflix 刷了 3 次,雖然不算多,但每次都有新發現,並懾服於片中精湛的技法工藝(私自想像若能在大銀幕觀賞該有多好)。
目前看完 8 部最佳影片入圍者,以下為我個人心中排序:《曼克》、《夢想之地》、《父親》、《游牧人生》、《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猶大與黑色彌賽亞》、《花漾女子》、《靜寂的鼓手》。
以下也分享關於《曼克》的短評,提供影迷參考,趁奧斯卡前的週日,還能補片一下。
——以下有雷——
名導大衛芬奇沉潛 6 年,在動蕩不安的 2020 年交出《曼克》。1941 年,劇場與廣播界的金童奧森威爾斯執導了震古鑠今的《大國民》,縱使《大國民》在 1942 年的奧斯卡僅拿下一座獎項,但時至今日,《大國民》在影史的地位已不辯自明。
當時的好萊塢有《亂世佳人》這類大製作電影,而《大國民》的出現,除了走出與這類古典好萊塢截然不同的道路之外,或許也代表當時的電影工業擁有的更多可能性,且將所謂深焦攝影(deep focus)的說故事方法烙下經典範本,是時代的拓荒者之一,打開了新視野。
《大國民》讓觀眾跟著記者視角,透過回憶錄的方式不斷帶出主角凱恩的過往,拼湊可能的人生模樣,更重要的是,片子從媒體帝國巨擘之中,反映美國自由資本主義以及英雄主義;而《曼克》在大衛芬奇的視野底下,聚焦於《大國民》的編劇曼克維奇,他嘴巴凌厲,酒氣熏天,但才華過人,以筆為戈,觀注政治,反映社會概況。大衛芬奇在杯觥錯影、吞雲吐霧間試圖梳理出《大國民》劇本的生成原因,大衛芬奇同樣在解構神話,從財團的資本面向,到個人的英雄樣態,都是《曼克》拆卸的細節之一。
說到底,《曼克》是世人愛看的「小蝦米對抗巨人」的故事,曼克維奇是狂傲不羈,唾棄商業鉅子的編劇,奧森威爾森則是初出茅廬,亟欲證明自我的金童導演,兩者在片廠掌權的體制之中,不斷對立與斡旋,才有了曠世傑作《大國民》。大衛芬奇找到巧妙的切入點述說曼克維奇這位真實存在的人物,不刻意歌功頌德,反而聚焦於小人物在時代浪潮下的掙扎與失敗,大衛芬奇毫筆一揮,將人性的各種面向融於一爐。
而觀眾乘著《曼克》劇組匠心打造的時光機,返回 30 年代的好萊塢,橫跨在一戰後的經濟大蕭條、二戰時的風起雲湧,大衛芬奇遊刃有餘地刻畫紛擾的政經局勢,更在《曼克》後段花了篇幅勾勒加州選舉,並劍指官商間的操弄,與人心動盪,而當時代的政治概況回看今年,美國大選的擺盪與鬥爭,就有了某種趣味,《曼克》的出現能在美國大選中增添一絲解讀趣味。
至於手法上,《曼克》中隨處可見對於《大國民》的致敬。首先,兩部電影雙雙採用倒敘法,從這樣的形式來看,大衛芬奇對奧森威爾斯的挪移是顯而易見的。再來是分鏡,舉例來說,片中能看到主角曼克躺在病床上,從手中將酒瓶摔下,而後酒瓶在地上滾動,此處的剪接與攝影機運動對應到《大國民》,就成了主角凱恩躺在病床上,從手上將童年時的水晶球摔下而破裂,這是《大國民》的經典之一,「玫瑰花蕾」(Rosebud)就從這裡延伸而出。
最後是符號象徵,在《大國民》中,空間場域極為重要,冰冷的檔案室、夫妻間的餐桌距離,都暗示人與人之間的疏遠關係;在《曼克》中,主角曼克來到好萊塢權貴們的重要聚會,在此也出現了狹長餐桌,曼克在此發起酒瘋,而後被拒於門外,並被譽為「猴子」,此處的影像語言,與《大國民》遙相呼應,並對戲劇產生關鍵作用。而「猴子」一詞也是《大國民》中的經典台詞。
從這幾點來看,《曼克》巧妙掌握《大國民》的手痕印記,並準確在新的故事中賦予意義,並非為了「致敬」而「致敬」,大衛芬奇的導演功力依然無庸置疑。但平心而論,《曼克》並不是那麼容易入口的作品,片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後設的趣味性,都要對於影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知曉箇中奧妙,但倘若能稍微理解《大國民》與當時的好萊塢狀況,《曼克》會是一部相當過癮的「影迷作品」。
《曼克》走到最後一幕,最後的台詞說道:「這就是電影的魔力。」替全片畫上最佳註解,在 2 小時 11 分鐘過去後,觀眾自然能明白,影像可以左右政治,干涉政權,而曠世傑作也可能僅是一個失勢、酒醉之人寫出來的奮力一搏,電影的魔力在《曼克》中展露無遺,並從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再度提煉而具現。大衛芬奇並不亞於奧森威爾斯,《曼克》是獻給編劇的作品,但在浪漫的說詞之中,觀眾望見的是不堪、醜陋與血淋淋的真實。
最後,有趣的是,1940 年走過 80 個年頭,當代電影產業的軌跡也發生巨變,尤其是在今年,串流大肆崛起,好萊塢傳統大型片廠應該沒想過,電影產業已經逐漸脫離電影院,人們在家中已然就是全世界,於是從今年的環境之中,Netflix 恰巧推出《曼克》,若用一種後設的角度解讀,《曼克》或許可說是大衛芬奇的《大國民》,藉以諷刺傳統掌權者,又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趣味。
圖片來源:Ringer illu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