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解剖顯微鏡使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解剖顯微鏡使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解剖顯微鏡使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解剖顯微鏡使用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507的網紅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深夜有點專業文】 人體最強的肌肉在哪裡?是在大腿嗎?是在小腿嗎?還是在手臂上?其實根據不同的標準,可能答案都不太一樣,而且也許是出乎我們想像之外的。人體的肌肉根據型態與功能的不同,區分為三類,包含骨骼肌、平滑肌與心肌。可以經由意識控制,又稱為「隨意肌」的,是屬於我們的骨骼肌,簡單來說,就是(大部分...

  • 解剖顯微鏡使用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4-19 23:44:53
    有 107 人按讚

    【深夜有點專業文】
    人體最強的肌肉在哪裡?是在大腿嗎?是在小腿嗎?還是在手臂上?其實根據不同的標準,可能答案都不太一樣,而且也許是出乎我們想像之外的。人體的肌肉根據型態與功能的不同,區分為三類,包含骨骼肌、平滑肌與心肌。可以經由意識控制,又稱為「隨意肌」的,是屬於我們的骨骼肌,簡單來說,就是(大部分)連接著骨骼的肌肉,這些骨骼肌經由肌腱連接骨頭,有些則是連接在筋膜或腱膜上,這群肌肉的肌纖維由肌節(Sacromere)組成,在顯微鏡下面可看見明暗相間的橫紋。平滑肌一般組成內臟器官,而心肌則組成心臟,這兩群肌肉屬於不隨意肌,意即我們無法經由意識控制,因此先不對心肌與平滑肌多做討論,這裡的「肌肉」主要以我們可以控制的骨骼肌為主。

    一般來說,如果肌肉長的越大塊,肌纖維就會越多,可以產生的總體力量就會越多,這是一個很客觀的總量概念。但是如果真正來看我們的人體,會有很多複雜的因素交互影響,導致事實的真相並沒有這麼簡單。我們先來想一個例子,有個人很有錢但沒有把錢拿出來花,另一個人則是沒錢花。這兩個人表面上都是沒有花錢,但是背後沒有花錢的原因不一樣。如果我們希望增加消費振興經濟,針對那些真的沒錢花的人,可能可以給予補貼或是消費券什麼的,但是對那些有錢但不花的人,給他們再多的消費券也無法解決問題,因為真正的問題不是沒錢,而是沒有去花錢。因此對於這些人,想出某些方式讓他們去花錢,才是真正的解法。基本上肌肉的使用也可以這樣去想,如果我們的問題,是有些動作感覺「無力」,其實要去分析到底是真的肌肉衰弱(true weakness)、肌纖維不足造成可以產生的力量小,還是其實是人體沒有去把這塊肌肉發揮出來?假若是真正肌肉衰弱,那麼做肌力或增肌訓練,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有對症下藥。但是如果肌肉本身沒有真正肌肉衰弱,一直去做肌力或增肌訓練,那就等於給一個已經有錢但不願花的人更多的錢是一樣的意思,錢越來越多當然沒有不好,錦上添花嘛,但是有對症下藥嗎?沒有。
    所以重點來了,第一件事,我們應該要找出哪些肌肉是真的衰弱(沒錢的),哪一些是沒有被發揮出來的(有錢沒花的)。第二件事,針對不同的問題,給予不同的介入方式。
    Ok,讓我們再想深入一點。有句話說,錢可以解決的事都不是困難的事,沒錢的人給他錢,沒有肌纖維的肌肉就做肌力訓練讓他長起來,所以這是個改變「硬體」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那些不願意花錢的人,我們則是要去改變他的想法、他的意願,這可是跟他的「腦」有關的,相信看過全面啟動的人都很清楚,要改變「想法」是多麽困難的一件事。訓練那些大腦沒有選擇去啟動、或所謂在一整群協同肌中應該使用比例佔較多的肌肉,是個需要改變「軟體」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事實的真相是,可以改變「軟體」的,我們叫做動作控制訓練(motor control training)。動作控制訓練,改變的不是肌纖維的數量、改變的不是肌肉的型態,它改變的是肌肉的效能(efficient),肌肉被徵召(recruitment)的難易度,改變的是在動作中,每塊肌肉在肌群中的最佳作用比例。這絕對不會是僅做肌力訓練可以完成的,而且過去的學者曾使用肌電圖(EMG)發現,如果狂做肌力訓練,不僅無法改善肌肉的徵召,反而更加惡化。可惜這個實驗並沒有真正被研究發表出來,因為實驗方法(method)是對人體有害風險的方式。(這可不是我說的,有上過KC的人都會懂)
    Ok,那讓我們從這麼深的地方浮起來一點。所謂真正肌肉衰弱(true weakness)的,是哪些人呀?傳統所謂的肌力測試(對,就是那些年我們學過的MMT)可以測出來嗎?現行的說法是說可以,但這是真的嗎?我們要小心一件事情,MMT對於每一條肌肉有標準測試擺位,通常是把肌肉擺在mid-range中間範圍(反正就介在肌肉拉到最長跟收到最短的中間),然後做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所以傳統MMT測的其實是「肌肉/群在中等長度之下做等長收縮表現得好不好」的能力,它並沒有測到向心收縮的能力、沒有測到離心收縮的能力、沒有測到肌肉在離開中等長度之後的收縮能力。甚至這些臨床上方便用的測量方式,其實都只是讓我們去懷疑「肌肉可能衰弱」,因為除非我們去算每一條內含的肌纖維,才會知道肌肉是不是真的true weakness。除非把人解剖了,不然這哪有可能。所以讓我們換個方式想,什麼原因會讓肌肉衰弱肌纖維減少?如果你在外太空,那「缺乏重力」會是一個原因,有研究指出,太空人長期待在外太空(約大於或等於180天),小腿的比目魚肌及腓腸肌的大小會明顯下降(Fitts et al. 2010)。如果你在地球上,那「不動」會是一個原因。英文有個專有名詞叫做immobilize,意思有固定之意,當一個人躺在床上不動35天,股外側肌橫斷面積有明顯減少現象(Brocca et al., 2012)。這樣的研究還有很多篇,在此不一一贅述,總結起來,躺的要夠久,基本上要大於等於兩週(Bodine, 2013),學者們可以保證你的肌群一定產生true weakness唷。
    Ok,讓我們浮出水面,回想一下,有哪位還可以走進來找我們的病人/客戶符合這種情形?
    這樣懂我的意思了嗎?
    我再次重申,我不是說肌力訓練不好不需要,而是不要把肌力訓練當作唯一解答。回答我們的客戶之前,停看聽一下,不再反射性地說「覺得沒力就是因為肌力不夠,所以要練肌力。」我們會開始發現世界很美好,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還有很多。
    至於執行上要怎麼練,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我們就期待下回吧。
    TBC

  • 解剖顯微鏡使用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25 20:55:00
    有 15 人按讚


    【京都好博學展覽中的科學教育】

    正在臺北北師美術館的《京都好博學》展覽,實品展出日本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的藏品,其中有一部分是昔日大學科學教育中使用的生物教育模型、科學儀器等展品,像是巨大蠶寶寶(家蠶)解剖模型、蝸牛模型、移動式顯微鏡、感應起電機、各種盒裝套組像是「寶石模型(玻璃製)、化石模型、具歷史意義的鑽石標本、莫氏硬度計」......記得2樓拿文物卡,上面有展品解說喔!
      
    日期│展至 2019/2/24(週一和2/3休館)
    時間│10:00~18:00,下午2:00有導覽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MoNTUE北師美術館 免費參觀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除了大學教育的部分以外,還有京都生活及異地探索等主題(這網頁放的圖比較科學類)
    http://www.shimadzu.com.tw/news-events/2018/20181207.html
    #巨大蠶寶寶 #套裝組合

  • 解剖顯微鏡使用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2-13 19:45:21
    有 159 人按讚


    #Biologist的日常

    今早又要四時半起床收集胚胎樣本,也許孝感動天,終於有兩隻老鼠懷孕。不過我昨晚失眠,只睡了一小時,加上又要在顯微鏡下做精細的解剖,眼睛又累又敏感,快哭成淚人了。好在,我有使用...(開玩笑,沒有眼藥水公司找我賣廣告。)

    趁早,整個實驗室沒人,可以邊解剖邊哭邊高歌陳奕迅,勁過Bosco,樂壇也欠我一個交待。

    (至於實驗室有人時,我會收歛一點,我會唱張國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