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親密關係伴侶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親密關係伴侶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親密關係伴侶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產品中有1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什麼一旦所謂「有關係」了,就開始隨便對待呢?這到底是怎麼發展來的觀念和既定印象? 就像還在認識的兩個人,為了讓雙方感受好、印象佳,都會刻意地細心留意說出去的話和行為舉止,深怕讓對方產生一個反感,就無法建立關係了。 但是一旦關係進入穩定期,或是達成某一種界定,有了這層關係,那樣的細心留意就放...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的網紅借問一下_台灣人的 FAQ,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越容易吃醋,就是愛的越深? 在親密關係中,嫉妒▶Romantic Jealousy,就是常說的「吃醋」 被定義為一種被真實或假想情敵、情境威脅後的負面情感反應😣 它是混合綜合的情緒,大多數人在過程中不自覺,或是並不想承認 因為承認就意味著意識到你的伴侶被其他人吸引,在意卻無力阻止 這一集我和...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曉薇 Hsiaowei ❊ 性愛講師 我的第一堂性愛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7:47:28

我跟 @womany 女人迷一起創作的臉紅紅情慾牌卡開售了!Celebrating the sex cards I designed with Womany was launched this week! 這次的情慾牌卡,想做到的比開啟對話更多。當性被談論的空間稍微被拓寬之後,我們可以一起往更深的...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3:34:41

「一段幸福的關係,始於你看見自己開始;一段幸福的人生,始於你懂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個人。」這是 @ladolcevita_in_oz ——這週 #女子健心室 @girl_power_room 的節目來賓,透過她經歷大半輩子各種高潮迭起、撕心裂肺的感情故事,體悟出的一段話,覺得很美很有智慧❤️ 趁...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吳姵瑩Chloe Wu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03:23:50

「我怕離開後他很受傷」的擔憂,正說明你們關係並不健康 為什麼有人可以好聚好散,讓關係和平落幕,有人則必須經歷各種拉扯攻擊報復背叛的劇碼?為什麼有人可以果斷又理性的思考,有人則是反覆糾結數年? 一段離不開的關係,通常俱備兩大元素: 1.披著痛苦糖衣的互動:有甜蜜有辛酸,有難受又有一絲還算可以的陪伴...

  •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7 17:48:20
    有 1,788 人按讚

    為什麼一旦所謂「有關係」了,就開始隨便對待呢?這到底是怎麼發展來的觀念和既定印象?

    就像還在認識的兩個人,為了讓雙方感受好、印象佳,都會刻意地細心留意說出去的話和行為舉止,深怕讓對方產生一個反感,就無法建立關係了。

    但是一旦關係進入穩定期,或是達成某一種界定,有了這層關係,那樣的細心留意就放在一邊,開始展現出自己原本的習慣和模樣,也不在乎對方怎麼感受、怎麼想。

    這種習慣反應,總是在傳達一種:只要你同意進入某種關係定義或關係角色,我就不想在乎你,我只想作我自己,你應該配合實現我想要的關係型態,這是你的義務。

    你大概可以看到這樣的關係模式和思維,處處皆是。

    從原生家庭的一代複製一代,再到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夥伴關係、伴侶關係、親子關係。因為關係近了,就開始模糊彼此的個體性,並把對方視為滿足自己的工具。

    就像使用物件一樣,我怎麼使用物件,物件也不會有感受和反應,物件只會任由我擺放和使用。

    我怎麼對待物件,物件都不會因此而疲憊或是反彈有情緒,物件只會操之在我的掌控中,我不需要面對物件有它自己的意願。

    有多少人對另一個人、另一個生命是這樣的態度和方式?

    把生命當物件,把人當工具,去除生命的主體意願和權利,隨意的使用和操控,然後再合理化為這是愛、重視和親密。

    親近了就生侮慢,不僅是社會特有的思維和態度,更是合理化剝削和支配的藉口。

    真正的重視和在乎,不會不關切和尊重你的意願和感受,也不會進行說服式的強迫或洗腦。

    當你發現一個人滔滔不絕的要你照著他的話做,要你不要想太多、考慮太多、感受太多,而是只要單單表現出聽從他、配合他時,請不要懷疑和疑惑,這正是「控制」,也是一種「侮慢」。

    而當你說在關係中,你不想太累,不想太麻煩時,那就需要面對在關係中愛和尊重的情感,其實很少,你只是想要讓這段關係滿足你、符合你的需要,而不是真正重視關係,尊重另一個人的存在。

    ☂️很多人有關係後,等於「沒關係」

    ☂️關係,不是用來自顧自的指揮及安排別人

    ☂️把關係物化,終究只想滿足私利

    -

    《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蘇絢慧2021最暖心力作 · 40篇心理界限箴言

    博客來
    https://reurl.cc/NXdL5p

    誠品線上
    https://reurl.cc/7yQLZb

  •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5 17:02:02
    有 559 人按讚

    【除非你自殺,否則沒有任何痛苦足以毀掉你,一切都是過程】

    這幾天和讀者在限動對話,從吳亦凡事件延伸一個問題:

    女人如果被暗示要上床才能上位,否則事業無望,面對權勢威嚇,她到底有沒有選擇權?以及一個女人在名利面前迷失、做出她不喜歡的事情,算不算自主?

    讀者各種理論大噴發,丟給我多角度觀點,而我也慢慢彙整出我自己的完整邏輯,在一波波頭腦風暴中回顧往事。

    我來說說我的想法。



    過去讀張愛玲、亦舒、珍奧斯汀到西蒙波娃,她們經常透過作品描繪「金錢等於權力,權力等於性剝削」。

    例如《第一爐香》的葛薇龍,因為受制父權社會的規則,最後不得不成為交際花、權貴們的玩物;再到亦舒《喜寶》,講述女主角滿足物欲背後的心靈空虛,以及在情感中無法握有選擇權的悲哀。

    更別說 18 世紀的珍奧斯汀,女人根本是婚姻市場的選物,充滿長輩們的盤算與門戶較量。

    這造成很多作者喜歡透過這些經典文學,警惕女人必須要財務獨立,有自己的房間,否則就是任人宰割。

    我也是,事實上直到現在,我這個立場仍舊站穩不變。

    可是回到現代社會,時代氛圍到底和張愛玲身處的時空不同。

    今天那些夢想或不小心成為喜寶跟葛薇龍的女孩,雖然很可能會面臨到被權勢者玩弄情感的結局,但是她們還是能重返職場、擁有工作賺錢的能力,她們並不會像葛薇龍和喜寶一樣逃出無門。



    張愛玲和珍奧斯汀,寫的是她們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女人真的沒得選啊,出去找工作也找不到的那種。

    現在不見得如此。

    就算事後發現被欺騙感情跟身體,女人仍然擁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甚至,我們可以將這個歷練視為一種覺醒,明白有些男人行走江湖就是會靠著他們的才華、金錢、能力去讓女人跪舔。

    相對女人也是,有些男人同樣喜歡女人漂亮、有才華、能力好,什麼都要好棒棒,以上性別是可以置換的。

    可以確定地是,不管怎樣,一段關係,你必須拉長時間觀察,除了確保自己不會那些濫用權力的人欺騙,你也有更多時間去瞭解這個人的本質和你是否相似、善不善良。

    你必須考慮你在感情中到底「需要」什麼,對,我說的是需要,在於我發現很多人的「想要」並不符合他的「需要」。

    例如,一個男人明明很自我、大男人主義,卻要求另一半不只要有主見,還要她溫柔婉約,但撒嬌又不能像女孩,還要求要一個「平等」關係。

    但他卻沒思考,個性毛這麼多,他心目中的「理想關係」到底實不實際?另一半勢必要配合他比較多。他要的平等,真的能完整實踐嗎?

    你要辨識你的需要,找一個和適合你的性格、能夠供需互惠的人在一起,當然,以上前提都是要建立在雙方相愛。

    對一個人知根知底,需要時間。



    回到正題,自 me too 運動以降,社會氛圍慢慢改變,尤其在台灣,我認為台灣比起日本、韓國的平權意識都開闊很多。

    女人永遠都有選擇權。

    是啊,我們難免會在挖掘自己的途中真心錯付,身體吃虧,心靈受創,但今天妳不管做了什麼「事後回想起感到錯誤跟難受」的決定,這永遠不會毀掉妳的一生。

    我的母親單親撫養我 31 年,從幫父親扛下負債到成為女老闆,期間沒有依靠過任何一個男人。

    幾十年前,一個女人帶著小孩在外打拚,辛苦程度絕對讓人意想不到,但我母親做到了,而這讓我明白:

    女人真的做得到,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放下千百年來的惰性,勇敢探索、自我超越罷了。

    再來,幾年前,我被欺騙成為小三,被對方高貴的職業頭銜跟外表所惑,最後發現被騙,我心甘情願等他處理正宮問題,換來自是一頓心酸羞辱。

    我常常在想,我那時候狀態是「自主」嗎?

    現在我的結論是,那是自主沒錯,但不是「真正的自主」,因為我喜歡他,不過是他符合社會定義的高富帥,我是被各種「政治正確的條件」所蒙蔽,被從小到大被偶像劇影響,被社會資本主義的價值影響。

    我以為那些大家追逐的條件,就是「我要的」。

    我卻沒有思考過他適合我嗎?他愛我嗎?不要說這些無法觀察,不,這些真的可以感受得到。

    可是,我必須經歷這一遭。



    就是經歷過,透徹反省過,我才知道我是誰。

    「真正的自主」,就是你深刻瞭解你的本質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釐清個人與社會的分野,最終做出最「讓你開心」,以及不欺騙他人跟自己的選擇。

    自主,必須建立於你的開心及對外界的尊重,辨識你的同道中人,畢竟當你舒展自己,絕對會有人受到干擾、看不順眼、指指點點。

    那就回到孔子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就去找彼此坦承、真心理解你行為的人交朋友、建立親密關係。

    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坦白說,我現在身邊就是有這麼一群朋友。

    數量很少,但他們知道我是誰,一路看著我的蛻變、持續反叛、事後反省,他們支持這個我,欣賞這個我,和我和平共處。



    《紅樓夢》有一段我很喜歡,是賈寶玉跟晴雯的對話,晴雯心情很不好,賈寶玉買扇子給她撕,晴雯說扇子是拿來搧的,沒有人拿來撕。

    賈寶玉說,有人喜歡用搧的,有人喜歡用撕的,但是不管什麼方式,「只要你是開心的,那就是對的方式。」

    賈寶玉是人間清醒,這是我心目中的自主。

    回到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回到情婦包養,回到談一段感情,回到想要找有錢人又要找真愛的那群女人,回到妳們的選擇本身了。

    妳痛苦嗎,妳開心嗎,如果妳情緒這麼糾結,而且這份糾結並不包含心甘情願,那麼這真的是自主嗎?在於妳很不開心啊。

    不開心,代表內心一定有衝突跟矛盾在其中,那麼這時候,妳不能去欺騙這是自主。

    妳要撥開迷霧,分析妳為什麼不開心,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你才跟著這麼做?還是這是你追逐某種自我實現時必須取捨的代價?

    前者跟後者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打從「本心」你就抵觸了;後者,則是練習承擔你的個性與行為形成的後果。

    如果是我,前者我是完全不會隱忍;但是後者我會忍,我會修,因為後者,我視其為負責。

    向下扎根到靈魂最深處,不要再逃避了,深入剖析它,很痛苦,很想死,但妳一定會知道答案,端看妳願不願意為妳自己勇敢而已。



    我遇到一個遭受主管性侵的女孩,被性侵後,她催眠自己跟主管是有愛的,但那個主管已婚。

    有沒有很熟悉這種騙術,社會新聞一大堆。

    女生告訴我,她覺得人生盡毀,走出傷痛花了 8 年這麼長,「但我面對過去,原諒自己,因為犯錯的是他,不是我。」

    後來,她直接轉職換新工作,目前嫁到以色列,婚姻幸福,我覺得她好酷好勇敢,好險,她有活下來。

    她對我說:「我希望奶媽能夠有機會告訴讀者,我們永遠都有選擇權,但途中發生不對勁時,不要勉強自己。」



    以色列女孩的故事給我很大的鼓舞。

    不要強迫自己喜歡,還以為是自主,因為妳不快樂,連「痛並快樂著」的成份都沒有,剩下的只有痛跟羞辱,那麼對我來說,它只是自我安慰,不是真自主。

    但沒關係,都是過程,拋開框架,寬恕曾經的荒唐、別人的錯誤,你還是會柳暗花明的。

    容我回到賈寶玉的扇子理論。

    扇子,照理說是拿來搧風,但有人撕它很爽,不覺得曹雪芹在這段就是一個譬喻嗎?

    限動裡,我透露自己嘗試過多人運動,這個體驗我實在不喜歡,在於那時候我的身心狀況極度崩盤,但我發現有人真心樂在其中,還帶著伴侶一起加入,這是他們解壓與找新鮮感的一種方式。

    聽完後,我覺得很棒啊,而也是經過這一遭,我更確定我是一個性愛合一的人,無法性愛分離。

    有段時間會回想,我到底在衝啥小?

    但現在我清楚,這都是我歷劫過後的寶藏,哪怕過程瀕臨自我毀滅,但我出來了,正是如此,我真切明白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需要什麼。

    也許未來某些想法,我還是會隨著社會氛圍前進改變,但人格基底已經確立了。

    天啊我整個不斷離題,總之我要講的是,多人運動在傳統價值裡很「毀三觀」,可如若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一群喜歡多人運動的聚在一起多人運動,不是很好嗎?

    關鍵是,你要開心,還有尊重別人。

    人生苦短。



    ps. 這篇文章有好多東西都還沒講完,但字數有限,有機會再說,等我未來出書和大家分享,不過目前都還在各方洽談中。

    以及,九月我會去讀師大國文系在職專班,默默考上一陣子了,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東西。

    嗯,忽然感到這篇文章毫無章法,常常一扯就太遠,需要一個專業編輯拯救幫我拉回來~!😅

  •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7 22:32:39
    有 152 人按讚

    #積極建設回應 #ACR
    #你今晚好好對話了嗎?
    .
     在瑞典,有句諺語說:「分享讓喜悅加倍;分擔讓哀傷減半。」
    .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對於負向事件,我們有些人會試圖重新架構,轉換觀點給予正向的詮釋。也有些人可能很難擺脫,負向思緒始終糾纏不清。研究顯示,一般而言,人們經歷的正向情緒比負向情緒多出2.5倍;再者,很多時候,我們也同時體驗到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Trampe, Quoidbach, & Taquet, 2015)。
    .
     然而,負向事件的效力,尤其是反覆翻攪的反芻思緒(ruminative thinking)或「沾黏」(stickiness),往往使人愁緒如麻、難以自拔。有些人甚至猶豫籌躇,不敢透露自己有正向事件的經驗。
    .
     當我們遇到逆境、挑戰、麻煩和創傷,大多數情況(如果不是全部),通常會尋求配偶、伴侶、朋友、家人和社區支持。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在因應此等困境方面,對情緒和身體都是有益的。這對於身為臨床治療師的你來說,應該不是什麼新鮮的發現。
    .
     但是,你有考慮過事情的另一面嗎?好事也會發生,而且對我們大多數人來
    說,好事比壞事來得更頻繁。吊詭的是,心理治療師卻不太可能問他們的案主:「事情順遂的時候,你都是做了哪些事?」,特別是伴侶關係順遂的時候。
    .
     正向事件的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對於平穩的情感連結和親密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本次療程,我們將介紹討論一種特殊的自我披露。這種自我披露的進行方式具有建設性(constructive)和積極正向(positive)的特徵。
    .
     雪莉蓋博(Shelly Gable)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 Maisel & Gable, 2009)研究探討,自我披露以及好事發生之後找人分享,諸如此類的行為對於個人本身內在(intrapersonal)和人際之間(interpersonal)兩方面的影響。朗斯頓(Langston, 1994)研究發現,當人們經歷正向事件並與他人分享該等好消息,會產生更大的正向迴響,而且遠超過正向事件本身價值的效應。朗斯頓將這稱為「資本化」(capitalization),雪莉·蓋博借用這個術語來指稱,「彼此分享正向好消息,從而獲得額外效益的過程」。
    .
     資本化涉及被看見、感知、重視和擴展的過程。由於共享者和回應者的此等反應,提供了旁觀者的佐證,從而讓正向事件的經驗、感知、價值等等,獲得相加相乘的擴大效應。資本化提供技巧,讓我們得以調節自我的反應。
    .
     雪莉·蓋博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針對回應方式,區分出四種不同的風格,在這四種回應風格中,積極建設回應(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簡稱ACR),與日常正向情感和幸福感的提升有所關聯,而且其增益效應超出了正向事件本身和其他日常事件的影響。
    .
    【#親愛之人分享美好事件的四種回應方式】
    .
    ◼️1◼️積極X建設性
    .
    定義:熱情支持,闡明經驗;讓當事人感受到經驗獲得對方證實和理解;事件得到重溫、擴大;提問有關事件展開的具體和相關問題,以及發生的原因;進一步探問與之相關的其他正向事件。
    例子:「太棒了!我真是為你很高興。你在新職位一定可以表現很出色。」
    表現:保持目光接觸,微笑,表現出正向情緒。
    .
    ◼️2◼️積極X破壞性
    .
    定義:潑冷水,使談話陷入停頓;讓當事人感到羞愧、尷尬、内疚或生氣。
    例子:「慘了,你要是升遷,那以後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還有週末上半天,就等著綁在公司,累得像隻狗。」
    表現:酸言酸語指出壞處;表現負向情緒,例如:皺眉、撇嘴等表情,以及非語言的暗示。
    .
    ◼️3◼️消極X建設性
    .
    定義:安靜、低調的支持;話題默默淡出;讓當事人覺得不重要、誤解、尷尬和内疚。
    例子:「還不錯啦,公司有想到可能給你升遷。」
    表現:開心,但缺乏熱情,表情低調;輕描淡寫;幾乎沒有正向情緒表達。
    .
    ◼️4◼️消極X破壞性
    .
    定義:忽略事件;話題從沒開始;讓當事人感到困惑、内疚或失望。
    例子:「升遷哦?了不起喔,快去把工作服換下來,弄飯來吃,我們肚子都快餓扁了。」
    表現:很少或沒有目光接觸,缺乏興趣,轉身離開房間。
    .
     雪莉·蓋博和同僚發現,在分享個人正向事件經驗時,若是感知有獲得到積極、建設性的回應(而不是消極或破壞性的回應),那資本化的益處就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再者,在親密關係當中,伴侶若能經常熱情回應資本化的正向經驗分享,也會與更高的關係幸福感(例如:親密感、日常婚姻滿意度),有正向相關。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對於正向事件的積極建設回應(ACR),可能增強情侶的親密感,提升日常的快樂,以及減少衝突。自我披露和伴侶正向回應都有助於互動的親密經驗。
    .
     具體來說,資本化涉及以下的層面(Lemay, Clark, & Feeney, 2007):
    .
    ☑️伴侶彼此分享好消息,會感到自己的價值獲得佐證。資本化給予伴侶正向訊息,肯定自我的重要性。
    .
    ☑️與人分享正向事件的好消息,會體驗到更多的正向情緒、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是無法分享或選擇不告訴別人正向事件,比較難以感受的體驗。
    .
    ☑️分享的效益超出了人們在事件本身所經歷的正向情緒和生活滿足感。
    .
    ☑️正向事件的分享,包含討論該等事件的相關問題、重要面向以及影響等,這些方面的分享都有助於鞏固關係。
    .
    --
    .
    本文摘自《#正向心理治療臨床手冊》(Positive Psychotherapy: Clinician Manual),作者Tayyab Rashid與Martin P. Seligman皆為西方正向心理學領域之重要推手。
    .
    👉閱讀更多「正向心理學」提案:https://reurl.cc/ZGzyv3

  •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借問一下_台灣人的 FAQ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02 01:00:29

    🌋越容易吃醋,就是愛的越深?

    在親密關係中,嫉妒▶Romantic Jealousy,就是常說的「吃醋」
    被定義為一種被真實或假想情敵、情境威脅後的負面情感反應😣

    它是混合綜合的情緒,大多數人在過程中不自覺,或是並不想承認
    因為承認就意味著意識到你的伴侶被其他人吸引,在意卻無力阻止

    這一集我和Bob利用網站 Psychology Today的直女嫉妒測驗
    來探討男女在日常生活處處有危機、時時得狂吃醋的可能性

    告訴你即使嫉妒是與生俱來、吃醋是沒意義很傷神
    我們也能妒忌的合理、智慧化吃醋,感情不降反升

    不要忘記到熟悉的APP追蹤頻道🎶
    IG先發落、還有iPhone的五顆星💖
    好好笑就日行一善推薦給朋友呦👯

    🚀借問螢光筆捷徑:
    (01:30) 不吃醋的模範夫妻👫
    (02:30) 困擾、威脅、反應三部曲
    (03:10) 男女哪方比較愛吃醋
    (05:40) 你的另一半可以抵抗誘惑嗎🍑
    (07:25) ☎讓人不安的未知來電
    (11:15) 日有所思、夜有所“春夢”😳
    (14:55) 要不要想一下是春夢還是惡夢🕳
    (16:50) 文青姊🐒堅持不破壞的氣氛
    (18:20) 難道追問是一種尷尬📵

    (20:00) 🛫出差的那一夜誰能好睡
    (23:00) 幾個月之內是熱戀期💒
    (24:50) 他們前胸貼後背💃你受得了嗎
    (26:15) 男人自以為沒必要的錯誤觀念
    (28:40) 手機裡面神秘的Album
    (30:40) Bob 老婆最浪漫的事~
    (31:20) IG愛心的設計使人困擾🤦
    (33:50) 🎧Podcast 是一個有愛的環境
    (35:10) Bob不正常的測驗分數

    (35:50) 人類學:嫉妒是天生的嗎?
    (36:50) 吃哪種醋🍷男女大不同
    (38:20)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39:10) 被老婆😏操弄在股掌之間的Bob
    (42:30) 姊弟戀不可跨越的不安感🍂
    (46:00) 吃醋🌋可以吃的充滿智慧
    (47:05) 別不小心促成另一段孽緣🎎
    (47:50) 幹嘛拿我跟Christine比較啦齁💢
    (49:10) 👨‍🏫Bob(超敷衍的)溝通教學

    #借問一下 #吃醋 #嫉妒 #兩性 #關係 #妒忌 #羨慕 #心理學 #人類學 #心理測驗 #男女 #曖昧 #春夢 #信任 #自信 #安全感 #姊弟戀 #出差 #誘惑 #深夜馬戲團 #深夜問一下

    ---------------------------------------------------------

    洛杉磯文青姊 橫跨太平洋的 mix and match 頻道,拼盤式單元從放洋姐弟私房話、兩性顯微鏡、酷思維蒐集、迅捷式閱聽到社會化研究,日不落不累陪伴全球聽眾

    🎤播Fun 普拉斯🎲S3單元:
    《假abc543》文青姊合體Tony放洋姐弟來喇賽
    《深夜問一下》文青姊+Bob=男女糾察隊
    《Cast Talk》文青姊 feat 嚴選玩伴聊聊天
    《查閱900秒》和文青姊旁聽老查15min一本書
    《文青釘孤支》單純是姊的生活觀察報告

    🎧試聽加訂閱、隨手五顆星 https://linktr.ee/excusemejwes
    掌聲鼓勵DM敲碗,無料讓你借問一下

    Instagram 搜尋:借問一下https://www.instagram.com/excusemejwes/
    無時差▶好料Po文、好玩限動、文字啟發

    🔊按下PLAY、訂閱不Delay
    💡追蹤 IG、無縫陪伴 OMG

  •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時代力量雲林縣議員 廖郁賢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5-31 16:49:23

    『議會開箱』第10集 不要抹黑教育的本質,請當一位負責任的民代
    雲林是庄腳,但並不表示落伍。

    民代可以無知,但雲林縣民真的不ㄧ定要買單,我們傳統、善良、樸實,同時仍充滿智慧努力生活,不應該被黑白教!

    ㄧ個民代想處理教育問題很好,但是如果不懂「教育」邏輯,連自己在講什麼都忘了,其實蠻危險的。畫面會說話,凡走過都必留下痕跡,滿口尊重、包容,背後卻是充滿歧視的言語、作法,真讓人失望......

    他們不懂的公投,阿賢說給你知:

    ⚠️公投的存在,有部分是為了以直接民主的方式補足代議民主的不足。就是我們的民代有時會因為各種原因「不反應民意」而出現「代議失靈」的狀況。未免緩不濟急的狀況,此時就需要公民投票這類「直接民主」的方式,來使政府正視民意。

    不知道該議員害怕「公投」的原因是什麼?但鄉親啊!其心可議。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要被騙阿~根本沒有「違憲」的事,這種說法很奇怪,保障人權怎麼會違反憲法?雲林人硬起來!翻轉雲林,從生活開始,議員沒很大,人民才是我們的老闆!

    ⚠️為何748釋憲案沒有違憲?

    公投第十二案理由書中提及,婚姻自由平等保護需使同性別兩人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故達成該號解釋所稱婚姻自由之平等保障,並不以使用婚姻之名為前提,例如使用同性結合法、同性伴侶法亦能使相同性別兩人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表示網路傳言是遭特定人士移花接木。

    提案人幸福盟表示,愛家公投一向主張「達成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不以使用婚姻之名為前提」民法將婚姻定義限定在一男一女,自然就以民法婚姻以外之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關係。

    詳細解釋影片可以看 林昶佐 Freddy Lim
    🔗 https://www.facebook.com/limfreddy/videos/649863635485117/

  • 親密關係伴侶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03 19:00:0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教學的過程當中,特別在開課之前,我都會邀請學生把自己的狀況、把自己的想法跟需求,盡可能的整理寫信告訴我。

    那當然對於一些課程來說,它可能還會有「個別教練」的這樣的規格,那我就會更直接的知道,大家在生活當中,或者是在他的內在狀態裡,遇到什麼樣的困境,他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然而,這麼多年的累積下來哦,我聽了很多、很多人告訴我,很多、很多的問題,那為什麼呢,我們一直是要專注在「人際」這一塊?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每一個人生命裡多數的問題,幾乎都指涉於他人;可能是跟某個人的關係,或者是跟某一群人的關係。

    甚至於有一些問題放大到,比如說「生涯」好了;「生涯」可能是你跟這個社會,這個生存世界的關係。而這個社會,跟生存世界由誰組成?還是由「人」組成。

    所以小到一般的交友、親子關係,跟特定的部屬、同事、上司,這些人的相處;大到是否要重新選擇親密關係,要繼續走下去,還是要離婚。

    或者是生涯上面的選擇,我要不要換工作、我要不要轉職?我到底是要做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還是符合社會的期待,爸媽的期待,去做一個安安穩穩的工作?這些問題。

    那其實聽了這麼多這樣下來,我幾乎發現一件事情,大家都想要自己過得更舒服。這個「舒服」不一定是感官上「錢多、事少、離家近」這樣的膚淺的部分。
    這個「舒服」可能是一種內心的自在,一種不需要負擔這麼多、不需要解決這麼多問題。或者是說的深刻一點,一種你不需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就可以跟這個世界、跟其他人好好相處的運作模式。

    好,那現在問題就來了,你不需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就可以跟他人、跟這個世界好好的相處。那麼萬一回到根本,是我們的習慣本身就有問題呢?

    那這個時候,難道是要世界或他人配合我們,變成是一個不甚美好,或者是一個扭曲的樣子嗎?

    又或者是有些人,就會到一種哲學的討論。那萬一別人或者是這個世界,就本身就是扭曲的;那難道我要改變我的習慣,變成是一個扭曲的別人,或扭曲的社會一份子嗎?

    這問題的答案很難,我也沒有把握能夠好好的回答。但是呢,在這麼多年的經驗裡面,我發現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想要「舒服一點」。

    而從這個出發點,我更想要跟你談我的發現,就是大家用什麼方法,來幫助自己更舒服一點?

    所以囉,我很難跟你定義,到底是要配合別人、配合世界,還是配合自己,叫做舒服。但是呢,我們怎麼樣調整出,一個自己舒服的方式?

    這個方法的選擇,我遇到有些人,當他自己的生活裡,遇到自己不舒服的狀況的時候,他想要讓自己回到舒服的狀態,於是他選擇的策略,就是去「調整別人」。

    他可能會在我面對面的教練,或者是寫信告訴我,他的狀況的時候;他告訴我他的期望,大概的描述是「如果今天老闆不凶我就好了!」

    「老師,我到底要怎麼做,讓我的父親跟我講話的時候,態度能好一點?」、「我到底應該怎麼辦,讓我的伴侶不要嫌棄我?」或者是「我可以怎麼做,讓別人不要來煩我?」

    你或許聽出來了,在這些表述裡面,都是指向於「他人」。叫做「別人只要不怎麼樣就好了!」所以呢,他的信念當中有一個很穩固的「自我」,叫做我都不要動,我要「調整別人」來配合我自己。

    那每一次,我遇到有這樣的朋友,告訴我這樣需求的時候,我在心中其實很想第一時間告訴他,叫做「我並沒有能力解決你的問題」。因為我教的是你怎麼樣去面對自己、調整自己,我不是教「巫術」!

    是你在我面前,不是那個「讓你不舒服的人」在我面前,所以我只能陪伴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整;我沒有辦法透過跟你的互動,去改變你的爸爸媽媽、你的上司同事、主管部屬…等等等的,這些不在我面前的人。

    然而我也遇過另外一種人,當他自己生命裡,發生了那些不舒服的狀況的時候,他選擇的策略是「調整他自己」。

    比如說,他可能跟我說:「老師,你可以告訴我,當我的父親對我疾言厲色的時候,我可以怎麼回應;或者是我可以怎麼想這件事,讓這件事情不影響我?」你聽出來了沒有?

    他並不是去指涉於「他人」,他並不是企圖從我這邊得到一個方法,讓他的父親閉嘴。而是他希望透過跟我的互動,找到一個方法是,當他的父親又在碎念、又在對他疾言厲色的時候,他怎麼樣調整他自己,可以不受影響。

    或者是有些人,在面對生涯的選擇的時候,當他想要調整的是「別人」的時候,他可能就會用那種二分法,二選一的方式來問我問題:「到底是要做自己,還是要配合這個社會的價值觀?」

    可是呢,一個願意調整自己的人,他問我的方向可能就會是:「我怎麼樣在盡可能的,朝向自己想去的目標的狀況底下,並且在這個社會裡,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也就是說在他的心裡、在他的信念裡,並不是二分法的選項。而是從一個現況就是如此,我願意去接受現況,然後找出最適合的調整;並且朝向自己方向,這樣的一個思考途徑。

    就好像是,如果我們航行在大海上,如果你沒有辦法控制海象,沒有辦法控制風浪。那麼我可不可以盡可能的,一方面提升我的船隻的安全性;而二方面避開暴風圈,就算是繞路,一樣可以到達我的目的地。

    所以,今天跟你分享這個部分,有一個想法,就是2019也開始了。今年的你,在面對生命裡的「不舒服」的時候,你想要調整別人,還是想要調整自己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為你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如果在今年,你想要更有效率的,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更靠近自己的夢想,那這一門課是你絕對不能錯過,一個線上學習的機會。

    我會從回到本質的方向與角度,讓你知道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並且透過切換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去找到自己效率最佳化的方法。

    讓你能夠活出一個既實踐夢想,又能夠兼顧生活的平衡人生。希望你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學習機會,期盼我們在線上相會,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