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西漢首都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西漢首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西漢首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西漢首都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金老ㄕ的教學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戰國名將生死錄(擴充篇)】秦王嬴政─辣個一統天下的男人 本篇文章是戰國系列的延續,同時也是回應一些粉絲不斷提出的一個要求:「我們想看秦始皇的故事!」 坦白說,有關秦始皇,我個人很推薦兩個作者:呂世浩老師(著有秦始皇系列)以及李開元先生(著有秦崩以及秦謎)。這兩位的著作是一堵牆大的高牆,我完全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北京路是廣州市越秀區一條集文化、娛樂、商業於一體的街道,是廣州市有史以來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日均人流量約35萬人次。北京路北起廣衛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長1500多米。舊時的北京路,是廣州大南門(今北京路、大南路口)內外的一條南北向主要街道。宋代滅南漢後,拆南城牆,將南城沿至江邊,建「雙闕」。1244年...

西漢首都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6-17 17:34:32

張騫出使西域到底所為何事? | 講古知史 社區報《龍週》第103期(2020年5月27日)轉載知史舊文。 張騫(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年),西漢時期傑出外交家,他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出使西域和開通「絲綢之路」的故事,這對促進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但原來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原意並非...

西漢首都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6-17 17:34:33

西安是哪十三朝的首都? | 長知史 西安被稱為十三朝古都,從西周起直至唐朝結束,西安(不同朝代稱呼有別,例如鎬京、咸陽、長安等)成為十三個朝代的首都,歷時約1100年。十三朝把新莽政權也算進去,但不算黃巢大齊政權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把新莽政權算進去的,西安應該是十二朝古都: (1)...

  • 西漢首都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16 09:00:01
    有 225 人按讚

    【戰國名將生死錄(擴充篇)】秦王嬴政─辣個一統天下的男人

    本篇文章是戰國系列的延續,同時也是回應一些粉絲不斷提出的一個要求:「我們想看秦始皇的故事!」

    坦白說,有關秦始皇,我個人很推薦兩個作者:呂世浩老師(著有秦始皇系列)以及李開元先生(著有秦崩以及秦謎)。這兩位的著作是一堵牆大的高牆,我完全不及他們的萬分之一,自然也就不敢獻醜。但回想我能夠創作至今,就是有賴於粉絲們回應及支持,那我怎能一味閃避呢?所以我決定另闢蹊徑,今個兒來探討一個概念:秦王贏政的亂世領導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上述言論出自西漢學者賈誼的《過秦論》,簡單翻譯就是:秦始皇能統一天下,是因為前面歷代祖宗的累積,之後才水到渠成。光看這段話的意思,似乎秦始皇的統一秘訣有包含兩個字……靠爸。
    事實上,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崛起,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代君主,之後才輪到秦王嬴政,要說前面幾位完全啥事都沒幹這顯然不太現實,不過以上有幾位君主其實是有機會提早統一天下,但卻在各自的原因下錯失良機,這才讓嬴政成功收割成就。
    到底這些先輩對嬴政的一統天下之路鋪設了什麼背景以及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就藉由不同時代間的對照來呈現秦始皇的獨特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秦王贏政時的戰國形勢。
    首先,秦國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第一強國。當時秦國的版圖,擁有巴蜀、關中兩大糧倉,在軍糧後勤供應上不虞匱乏(尤其在秦國東進的高峰,當時北中南三路加起來有破百萬的大軍,竟然沒傳出缺糧危機,可見秦國當時加底有多麼雄厚);另外在北面佔據雲中、南方佔有漢中,成為出兵的良好橋頭堡;而最令人畏懼的,莫過於自商鞅變法以來完全被激起嗜血戰鬥力的精兵良將。秦王贏政坐擁以上資產進行統一大業,這個開局時在一片大好。

    再來,當時的韓、魏、燕三國基本就是戰五渣。韓國本就國土小底子薄;魏國於信陵君死後再無能統御大軍的人才,導致後來對戰秦國基本就是被完虐而屢屢割讓土地;燕國就更別提了,他們曾創下以60萬優勢兵力被8萬趙軍打爆的難堪紀錄,之後又被趙國連取數座城池,而同時期的趙國則被秦國壓著打,可見燕國軍事實力的虛弱。

    剩下齊、趙、楚三國,各有各的問題。
    齊國曾被多國聯軍擊潰倒插一點亡國,後來雖然復國成功,但昔日精銳的齊軍是一去不復返,不過齊國本身土地富饒,所以經濟實力依舊強悍,像是秦趙兩國於長平對峙時,就顯示同時期的齊國是有足夠的餘糧可供外銷。
    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40多萬的青壯年人口,這個巨大的人力損失造成趙國生產力始終無法重建,加上趙國位於北方苦寒之地,土地資源貧瘠(而且夠北邊還有因為資源更匱乏的遊牧民族隨時準備搶劫),所以已經無法和秦國抗衡;但趙國困苦造就當地民眾皆勇猛善戰,而且這個國家更是名將輩出,尤其是李牧,曾屢敗秦軍,是戰術上的不敗名將。
    楚國則是版圖、人口、物資都能跟秦國抗衡的大國,雖然軍事上屢次敗陣,但這個龐然巨物卻有難以想像的爆發力足以逆轉戰局。例如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首都遭到秦軍進攻,最後趙國成功說服楚國出兵,楚趙魏聯軍以絕對優勢兵力重創秦軍(但又話說回來,楚國後來曾組多國聯軍進攻秦國,卻被打得落花流水,可見楚國的戰力起伏實在太大)。

    進行了以上戰局分析,以秦國當時的能力,別說一對一,就算同時一對二都不是問題(像後來秦國北上滅趙時,同時出兵中路攻打魏國)。但是……若各國一致聯合抵抗又會如何呢?
    試想,如果齊國以豐富的財力支持各國(特別是戰力強悍的趙國),然後楚趙魏韓燕組成聯軍攻秦(理想上,最好讓李牧領軍),如此架式,只怕秦國依舊會吃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說到此處,秦王贏政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他作對的第一件事就是:延續祖宗功效卓著的戰略方針。
    例如秦王贏政繼續執行秦昭王時代的「遠交近攻」策略,對於最遠的齊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使這個東方經濟大國保持中立,同時積極猛攻韓、趙、魏地區,擴展東進的路線。
    也是贏政運氣好,齊國的末代君主田建本身就只顧自己死活,所以他非常願意配合秦國的外交政策,配合到其餘五國都被消滅了,齊國軍隊竟然都沒有主動援助他國的紀錄。
    後來秦軍一方面以東進大軍牽制齊國主力,另一方面命令滅亡燕國的北方大軍南下突襲齊國後方腹地,齊國最終在秦國兩路鉗形攻勢下迅速滅亡。而遠交近攻的戰略,至此以完勝告終

    而另一個延續祖先政策,甚至比祖先做的更超過的,是贏政他非常倚重外國人士。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歷代君主都有倚仗國外人士的紀錄,像是秦孝公重用商鞅(實施變法)、秦惠文王重用張儀(實施離間各國的連橫)、秦昭王重用范雎(遠交近攻)。但與此同時,秦國本土勢力也會反撲,像是商鞅就因得罪權貴而被誣告導致身亡、張儀曾經被秦國本土實力批評到出走他國(不過他還順道禍害了楚懷王)、范雎後來也被趕下相邦的寶座。
    贏政用他國人才可謂毫不手軟,最先是用韓國的水利工程師─鄭國主持工程,偏偏這個鄭國竟然是韓國的間諜,企圖用水利工程拖垮秦國國力,後來間諜身分曝光後,贏政曾發布逐客令好趕走所有外國人才,但後來楚國人李斯極力勸阻後,贏政收回命令,並在之後對外國人才更加倚重信任。比如:從韓國用半威脅的方式拐來韓非請教政務、重用楚國人李斯實施反間計並掌管司法、厚待魏國平民尉繚並向他請教軍事。
    說到此處,秦王贏政後來之所以能成為讓「書同文、車同軌」的秦始皇帝,或許就是相對於歷代先祖,他能更徹底的打破門戶之見而不局限於一方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提到的,是秦王嬴政如何繼承了先輩的優秀遺產。接下來則要提:嬴政又有何特別之處使他能達成前人未竟的事業?

    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注意,僅止於統一天下的過程),秦王贏政的目標導向明確,為達目的他更能放棄臉面而做最正確的事。
    像先前提到,為了顯示對尉繚的尊重,贏政竟讓他享受君王等級的待遇,而且對待他的態度異常恭謙有禮。而更經典的案例,就是他與王翦的互動。
    王翦,秦國王牌名將,日後滅趙及破楚的關鍵人物。但在最初討論破楚的準備時,王翦堅持一定要動用60萬大軍,與此同時,少壯派將領李信認為只要20萬即可,後來贏政選擇任命李信並解除王翦的職務讓她回老家。結果李信攻楚卻被狠狠挫敗(我前面提到,楚國突然爆發時其實威力很恐怖),眼看戰況緊急,贏政親自跑到王翦老家道歉認錯,而且之後對王翦的任何決策及行動表示全然的尊重。
    類似的場景其實數十年前也出現過,那是長平之戰後的秦昭王及白起。最初白起打算趁趙國慘敗的空檔,立刻猛攻趙國首都,但秦昭王認為秦國損失也很嚴重,阻止了白起的規劃。之後秦昭王發起新一輪的攻趙之戰,但戰況不利,在此期間,秦昭王屢次向白起徵詢意見,可面對白起的勸阻,秦昭王卻是惱羞成怒地一意孤行,甚至後來在別人的挑撥下,命令白起自殺,而各國對於白起的死無不拍手叫好。
    統一時期的贏政並非沒有犯錯,但他最厲害及可敬的,是他犯錯勇於承認並立刻改善,這樣的氣度及手腕絕對是領導人的典範。
    (不過,這不代表贏政是個好人。事實上,王翦重掌兵權後立刻用貪汙的方式損害自己名譽,尉繚則在贏政統一全國的時刻立刻逃跑並隱姓埋名;因為他們兩位都知道:嬴政刻薄寡恩,當人對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又理念相悖時,他將會毫不猶豫的消滅。)

    另一個使嬴政能完成祖宗無法成就的原因,那就是……身體健康好。
    別覺得我在搞笑,在賈誼提到的秦始皇前六代君主,其中一位是秦武王,此人最喜歡跟別人比力氣,結果有一次他跑去舉鼎(大家可以想像成今天健身房的挺舉或是硬舉動作),由於鼎實在太重,他竟然舉到一半就被活生生壓斷小腿骨,最終傷重不治,堪稱是做死君王代表的楷模。
    六代君主中,真正搞笑(或說悲劇)的存在則是秦孝文王,這位老兄是秦昭王的接班人(順帶一提,秦昭王就是在長平之戰擊敗趙國,並在任內參與聯軍破齊,是秦國真正能獨霸天下的關鍵領導人),秦昭王活了74歲,在位時間是戰國諸多君主中最長的56年,所以秦孝文王足足當了15年的儲君。好不容易秦昭王過世,秦孝文王登基,然後……然後他就死了,是的,沒開玩笑,他老兄只當了3天君主就下崗。
    其實秦孝文王活了52歲,在那個時代算是命長,所以我們還可以說是他老兄命不好。可接下來的君主,也就是秦王嬴政的老爸─秦莊襄王,就實在是身體出問題,因為他31歲接班,然後3年後就葛屁了。
    比較起來,秦王贏政就很保重龍體,沒有進行什麼損害身體的小愛好。而且就某方面來說,秦始皇的身體素質可謂強悍至極。想想他後來為追求長生不老,吞了一大堆煉丹出來的重金屬化合物,竟然還能撐到50歲才掛掉,這種把命玩那麼久才下線的硬朗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地。所以我才說,身體健康好,那是很重要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嘮叨話說到這(目前是3000多字,大家還撐得住嗎),我想表明:其實秦始皇能成就統一大業,有他的個人特質,但不可忽視過去先輩們的累積。就好像現在是由過去層層累積而成,而歷史就是嘗試將過往給理清楚,好讓人更了解現在的狀況。

    話說到此處,這也就不難理解呂世浩老師為何寫完第一本的秦始皇後,第二本則寫下秦國大致上的過往歷史,因為沒有歷代先人,秦始皇難以孕育。
    但如果處處都只遵從過去,秦王嬴政又豈能成為影響後世的秦始皇帝,以至於後人會有「百代皆行秦政制」的感嘆(別的不說,皇帝這詞就是嬴政他個人的創意,而他堅持的郡縣制,更是現在行政區劃分的雛形,同時在理念上領先當時大部分地區好幾百年)?而要了解秦始皇有多獨特,李開元先生則有匠心獨運的佳作。
    (話又都回去我的開頭了,所以其實大家一開始就聽我的話,趕快去看兩位老師的作品,這樣我少點囉嗦,看官也節省時間,不是挺好的嗎?又話說,我這麼賣力推兩位老師的作品,然後從頭到尾就沒收過一分錢,兩位老師作品的出版社是有沒有看見?看見的話,我也不要求錢,就以後多給點好處照顧一下就行了,我這人一向很好說話的。)

    但其實真正讓我感嘆的一點是……秦王嬴政一統六合,表現的是多麼英明神武?後來秦始皇帝一心追求長生不老,老想當神仙的結果就是直至死前都沒好好立接班人,導致一個劃時代的帝國迅速的土崩瓦解,那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愚蠢?
    不過我也沒法批評他,畢竟我的才智又豈能比的上嬴政的萬分之一?而我的劣根性又有比嬴政少上半分?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達成其中一方面的人本就不多,同時把握兩方面得宜的人更少,與我而言,在知道自己不如人智的同時,只能勉勵自己往自知者明的方向邁進,最起碼這能讓我捫心自問時能夠比較好交代(這只是握自己個人的定位,大家可別都學我呀,何況我自己都還沒做好)。然後我簡單的二分,為嬴政的出色之處喝采,為嬴政給我的體驗感到嘆息,如此成就我這暫時性的一家之言。

    而在給現在的我留下註解之餘,也是答謝讀者們的願望,未來的路上,也是請大家多多指教了。

    圖片為:
    左─後人想像的秦始皇
    右─日本漫畫家想像的青年嬴政(出自王者天下)

    其實秦始皇的相貌,尉繚有形容過: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但我覺得......這說了等於沒說,因為我看不懂呀!

    #嬴政
    #大推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
    #力推李開元老師的秦謎

  • 西漢首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7 14:00:00
    有 425 人按讚

    「三星堆遺址」是夏朝的首都嗎?怎麼判斷「三星堆遺址」的來歷?|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夏朝一直都是人們很關心的一個朝代,如果能夠探明這個朝代的一些詳細信息,將會對人們研究古代歷史,又多一些資料。儘管人們常說夏商周,但是對於夏朝的瞭解卻始終非常少,原因之一就是文字,甲骨文其實並非是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還有其他文字,但是現如今卻解讀不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因此對於夏朝的瞭解,就更少了。而現在有兩個地方,在「夏朝首都」上面引起了爭議,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夏都?

    《國語·周語下》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又《竹書紀年》說,後桀伐岷山得二女而棄其元妃於洛。這兩條材料都明確地指出了夏都存在的地理空間。准此,則目前最有可能被確定為夏都的地方當有兩個:一是二里頭遺址所在地洛陽,二是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顯然,把夏都確定在洛陽或者廣漢,形成的夏史體系會完全不同。確定在洛陽,符合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確定在廣漢,則將顛覆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那麼,洛陽和廣漢,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夏都呢?

    在《二里頭文化與尋找夏朝無關!打破〈史記〉的歷史年代框架才是出路》這篇文章中,筆者談到了二里頭遺址不會是夏都的三條依據:第一,二里頭遺址所在地伊洛地區是文獻中的斟尋,斟尋為夏人氏族名稱,其居地並非王都。第二,如果要確定斟尋為王都,則《竹書紀年》「太康居斟尋」一句無法在二里頭遺址落實。第三,如果確定二里頭為王都,則在學術界主流意見把偃師商城視為湯都的情況下,無法形成自洽的邏輯。

    既然二里頭不能是夏都,那麼,三星堆的夏都身份是否就可以確定下來呢?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下面,本文就在《夏與商周並行論》中提出的「夏分三段」之說的基礎上來談一談三星堆的夏都名號問題,請各位批評。

    一、空桑
    根據「夏分三段」的觀點,三星堆文化屬於虞夏聯盟政權的王都,為后羿所滅。《左傳》襄公四年,魏莊子諫晉侯言及」后羿代夏「之事時說: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此「窮石」一名,亦見於《離騷》,而研究夏都者皆不言及。實際上,窮石就是《呂氏春秋》、《歸藏》裡提到的「空桑」,在《左傳》、《帝王世紀》等文獻則稱「窮桑」,而《華陽國志》則記作「瞿上」,其音可比較今山南藏語的Khyung tshang,意思為神鳥之居。這些內容,筆者在《神鳥崇拜與空桑傳說》中已作論述,可以參閱。

    二、雒城
    在《從周人白狄論來談陝北石峁遺址、黃帝文化及其鷹崇拜》這篇文章中,筆者曾指出,khyung tshang是古代戎族對三星堆大城的稱呼,而與翟人有淵源的今彝語支族群則稱此神鳥之城為lo33 zi21,漢語直譯即為「雒邑」或「老丘」。三星堆遺址所在廣漢久有「雒城」之名,其緣故必當在此。從民族語言來看,「雒城」一詞是漢語和古代彝語的混合詞,其義為「城市」。如果考慮到彝族複雜的形成過程(另文說),實際上「雒城」一名也可以用形成彝族底層的百濮語言來讀,其義仍然為神鳥之居。換言之,「雒城」和「空桑」二詞雖語源不同,但語義相同。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語的「雒城」一名在西漢時期即已存在。1997年,廣漢市小漢鎮村民唐興鳳在石亭江河灘發現一件鐵質橋墩,上鑄銘文十六字:「廣漢郡雒江橋敦,重卌五石,太始元年造。」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1983年底至1984年元月,廣漢縣南門外導航站在修建圍牆時發現一批漢磚,磚上也鑄有「雒城」和「雒官城墼」等銘文。

    從文獻資料來看,三星堆地區的「洛」字在《山海經》中就已經有了記錄。如《中次九經》說:岷江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

    洛水,亦作雒水。《漢書·地理志上》廣漢郡雒縣下條說:「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雒水即今石亭江,與湔水、綿水同為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湔水,即今流經三星堆遺址旁的鴨子河,古稱雁江。伊、雁二字上古音為鄰紐旁對轉,音本相近。因此,《國語》裡的伊水完全可視為今三星堆遺址旁鴨子河的古稱。

    三、陽城
    《竹書紀年》和《世本》均有「禹都陽城」之說,說者多有據告成鎮出土的屬於戰國時代的「陽城倉器」陶器而定大禹時期的陽城為王城崗遺址。王城崗遺址為龍山文化晚期的文化。如果按《史記》體系理解,從龍山文化晚期到戰國時期跨越了1500年,這相當於說一個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要靠一個當今21世紀的器物來驗明正身,顯然其可信度非常有限。

    在《從歷史語言學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稱之謎》系列文章中,筆者曾說明三星堆文化具有鮮明的太陽崇拜特色,夏人王族自稱為「太陽家族」,並說明瞭夏人王族自稱在其延續文化中留下的歷史痕跡。據此可以推斷,陽城之名必當為「太陽之城」的簡稱,其名稱由來當與「太陽家族」有關。

    四、歷史地理學和歷史語言學視野中的夏都輔證材料
    三星堆遺址之為夏都,這還可以從多個角度的資料來進行輔助說明。

    (一)從地理空間角度看

    筆者在《夏代末年的岷山地震與大禹治水的傳說》一文中已經指出,所謂的伊洛竭是由岷山地震引起山陵崩陷形成堰塞而阻斷水流所致。及堰塞崩決而後,洪水出現,於是始有大禹治水之事。從地理空間來看,三星堆地區發生這類自然災害事件的可能性要比二里頭一帶要大得多。並且,把大禹治水事件放在岷江流域來進行解釋,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二)從歷史地理角度看

    歷史事件的展開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都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空間,但古代族群常存在遷移的情況,因此,在歷史研究中若能捕捉包含在地名中的民族、歷史、語言、地理信息,即能為研究結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下面,我們就此略作闡述。

    1、 帝杼遷老丘:「成都」名稱之由來
    三星堆文明毀滅後,成都西郊的金沙文化興起。金沙文化具有鮮明的繼承三星堆的特徵,這一點為從事三星堆研究者所熟知。筆者在《金沙文明解碼》中提到: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

    《竹書紀年》記載,帝杼曾以老丘為都。准此,則老丘必當指古代成都。那麼,老丘一名和成都的名稱會有關係嗎?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字的「成都」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而其更早的名稱則為單稱「成」。1985年,沈仲常與黃家祥二位學者聯名在《四川文物》發表《從出土的戰國漆器文字看「成都」得名的由來》,從先秦時期漆器銘文的演變順序「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等對此進行了說明。

    如上所說,帝杼之都「老丘」一名用彝語支語言來讀即lo33 zi21,意為「城市」。在古代漢語文獻中,「成」與「城」通用存在大量的例子,如《左傳》文公十一年「齊王子成父」之「成父」,《管子·小匡》、《呂氏春秋·勿躬》、《魯世家》等並作「城父」。又比如《論語·顏淵》中的「棘子成曰」,劉寶楠正義:「皇本‘成’作‘城’。」因此,考慮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的關係,我們有理由推斷,古蜀人用漢語裡表示城市義的」成「字來記錄自己的居地,其實對應的就是「lo33 zi21」這個詞。

    2、 彝族始源地洛尼山之謎
    彝族典籍《洪水氾濫》、《洪水與篤米》、《西南彝志》等記載,彝族各支系的共同祖先阿普篤慕在洪水時期避居洛尼山。洛尼山,一般認為就在今雲南東北的昭通境內。《大定府志》卷47《水西安氏本末》云:

    有曰祝明者,居堂琅山中,以伐山通道為業。久之,木拔道通,漸成聚落,號其地曰「羅邑」;又其山為「羅邑山」。夷人謂邑為「業」,謂山為「白」,故稱為羅業白。

    這裡的朱明,即篤慕,意為君長。「羅邑」一詞,有的學者也譯作洛邑、洛宜、洛尼等,其原語即lo33 zi21。在《太陽家族與開明傳說(下一)》中,我們已經指出,形成當今彝族的重要源頭——昆明人與三星堆古族有密切關係,而彝族支系均以洛尼山為祖源地,這就說明《大定府志》的「羅邑」一詞與廣漢古稱「雒城」和成都古稱「成」是一脈相承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昭通地區古稱「朱提」,這與《華陽國志》記載的杜宇娶朱提梁氏女利的記載暗合。此外,昭通地區及其周邊還出產一種含高放射性成因鉛的特殊銅礦。據金正耀教授研究,廣漢三星堆、新乾大洋洲、漢中成洋地區以及殷墟的早期青銅器都有大量使用這種特殊礦。這些材料無疑都是值得先秦史、民族史研究者重視的。

    3、蜀王南遷與古代越南史上的「螺城」
    秦滅蜀後,蜀王后裔中的一支曾南下交趾(今越南北部),建了越南歷史上的蜀朝,文獻稱其王為安陽王蜀泮。《水經注》卷37引《交州外域記》雲: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

    又越南歷史學家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云:安陽王,姓蜀,諱泮,巴蜀人也。在位五十年,都封溪,今古螺城是也。甲辰元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王既並文郎國,改國號曰甌貉國。初,王屢興兵攻雄王。雄王兵強將勇,王屢敗。雄王謂王曰:「我有神力,蜀不畏乎!」遂廢武備而不修,需酒食以為樂。蜀軍逼近,猶沈醉未醒,乃吐血墮井薨,其眾倒戈降蜀。王於是築城於越裳,廣千丈,盤旋如螺形,故號螺城。又名思龍城,唐人呼曰崑崙城,謂其城最高也。

    古代越南的蜀朝稱其都邑為「螺城」,螺字古音與「雒」亦頗相近。另從考古文化來看,越南地區也曾出土與三星堆文化類似的玉璋、玉瑗、玉璧、玉戈等器物。關於古代蜀地文化與越南文化之間的關流關係,張弘、彭長林、雷雨等學者均有涉及,可以參閱。

    1936年,越南北部的清化(Thanh Hoa)還曾發現金印一方,印銘為「晉歸義叟王」,這些材料都無疑證明蜀王南遷為可信的事實,並進一步證明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雒城」一名來源非常古老。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由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古稱「雒城」到成都的古稱「成」,再到彝族祖源地的「洛尼山」、越南蜀王朝王都的「螺城」,諸名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這些材料充分說明:三星堆遺址是我們真正要尋找的夏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西漢首都 在 英雄故事 HeroSto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0 12:00:33
    有 153 人按讚

    劉秀估量形勢,關東十八路諸賊,僅有赤眉長驅直入。

    接下來若以長安為都,雖是妥當,但對關東用兵明顯不易。反之,以洛陽為據點,配合河北,才更能靈活對抗關東群雄。

    史前文話 的「新漢演義」▶ https://tinyurl.com/yxmt44sp

  • 西漢首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09-26 16:38:18

    北京路是廣州市越秀區一條集文化、娛樂、商業於一體的街道,是廣州市有史以來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日均人流量約35萬人次。北京路北起廣衛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長1500多米。舊時的北京路,是廣州大南門(今北京路、大南路口)內外的一條南北向主要街道。宋代滅南漢後,拆南城牆,將南城沿至江邊,建「雙闕」。1244年,建雙門樓,從此北京路中段被稱作雙門底,漸成為商業區。清代時,今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為承宣直街、雙門底、雄鎮直街、永清街,以賣書坊、古董市、花市為著名。清雍正年間,現北京路與沿江路交匯的珠江邊,是天字碼頭的所在地,為清代時是專為迎送官員而設,附近的接官亭正是當時迎接官員的地點。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廣州拆城牆開路,將此路改名為「永漢路」(國民政府使用粵音英文名「Wing Hon Road」),取的是清朝已滅,把南街名「永清」變為「永漢」之意。1936年,曾任國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長的胡漢民去世後,又胡本身乃廣州人,為紀念之,永漢路更名為「漢民路」。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奪取廣州後恢復原稱。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局改名為「北京路」,寓意廣州人民擁護黨中央,嚮往首都北京之意,因路名形象反映了其廣州古城發展的中軸線之地位,故至今沒有恢復舊名。2002年7月,北京路的北段出土了自唐代直到民國時期共五朝的十一層路面,而南段則發掘出宋代至明清時期共5層的拱北樓建築基址。出土的文物包括大量石條、牆磚,以及宋代拱北樓基址、明代拱北樓抱鼓石。遺跡現用玻璃覆蓋,原地保留。北京路從清代起已有壁魚堂、汲古堂等書店和曾宗周朱墨店、劉中山筆店,這一帶還聚有大量刻書坊。現在北京路上有兩間琴行、六間書店,分別是有著建於1952年的新華書店、建於1954年的兒童書店、科技書店、聯合書店、古籍書店、教材書店和外文書店。北京路附近還有文具用品店三多軒和古玩店集雅齋。在北京路範圍同時有其他文物古蹟,包括: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明朝大佛寺、明朝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代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正在發掘的古蹟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場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等。1997年2月,北京路正式開通為雙休日步行街,逢雙休日實施只允許公共汽車行駛的准步行。從1998年到2001年期間,北京路逢節假日實施所有車輛均不能行駛的全步行;2002年元旦起,北京路正式實施全日制步行。北京路是百年老店和廣州老字號商鋪的集中地,店鋪眾多,規模大,經營樣式齊全,各類商鋪賣場,以及酒樓、餐飲食肆、文化娛樂場所和銀行等總計超過五百家。沿街商鋪以經營服裝、百貨、鞋類、餐飲、珠寶為主,現有時裝、皮具專賣店近300多家,服裝、鞋業、精品、百貨等綜合商場20多家。廣州市最早的肉菜市場——禺山市場亦位於北京路上。現代化的大百貨公司則有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新大新百貨公司,廣州百貨公司、銀座、五月花商業廣場等大商店。2008年,天河城百貨還進駐了早前新的名盛廣場,令附近的商業變得更加興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