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製造業申請外勞資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製造業申請外勞資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製造業申請外勞資格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邱志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農漁會加工廠缺工,邱志偉:請行政院跨部會協商 全國各地有許多農漁會成立食品加工廠,卻面臨嚴重缺工政府又遲遲不願開放引進外籍移工的問題,立委邱志偉邀集相關單位協商並無共識,對此邱志偉表示,將請行政院進行跨部會協商,盡快釐清權責歸屬,進而有效解決農漁會食品加工廠缺工問題。 近年為鼓勵農業加工產業發展...
製造業申請外勞資格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農漁會加工廠缺工,邱志偉:請行政院跨部會協商
全國各地有許多農漁會成立食品加工廠,卻面臨嚴重缺工政府又遲遲不願開放引進外籍移工的問題,立委邱志偉邀集相關單位協商並無共識,對此邱志偉表示,將請行政院進行跨部會協商,盡快釐清權責歸屬,進而有效解決農漁會食品加工廠缺工問題。
近年為鼓勵農業加工產業發展,政府積極輔導農漁會成立食品加工廠,依法申請工廠登記,以生產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定之優質加工品,協助農產品產銷並拓展新的市場。
然而食品加工廠普遍存在缺工問題,農漁會附屬之食品加工廠也不例外。食品加工廠早在多年前開放依法得申請聘僱外勞,但現行規定卻對農漁會附屬之食品加工廠極不友善,問題在於「經濟部工業局審查製造業申請引進外勞作業要點」第二條第 2 項規定,要求須成立公司才能申請,經濟部認為農漁會是人民團體,故不予同意。
有農會向邱志偉陳情表示,缺工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正常運作,希望能開放外籍移工增加勞動能量,邱志偉邀集經濟部、勞動部及農委會協商,會議中經濟部及農委會屢屢互指為對方的責任,以致無法達成共識。
主管機關勞動部於首次協商即同意農、漁會所屬之加工廠若依法取得工廠登記,並符合「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 13 條第 1 項附表六指定特定製程及其關聯行業者」,即可依規定向勞動部申請聘僱移工。
換言之,經濟部只需要認定加工廠是否符合審查標準之特定製程資格即可。然經濟部卻堅持農漁會之食品加工廠必須以成立公司方式來申請移工,甚至屢屢要求應回歸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農委會進行審查。
農委會輔導處回應,加工及製程相關規定由工業局主管,農漁會成立之食品加工廠也由工業局發照,過去內政部為主管機關之果菜合作社成立之加工廠,也經由工業局核定聘僱外籍移工事宜,故無法認同回歸農委會審查聘僱移工之主張。工業局則回應表示未來果菜合作社附設之加工廠將不予核可,甚至提出人民團體成立之加工廠未來若需聘僱移工,也應回歸內政部進行審核之主張。
邱志偉對相關部會互踢皮球的態度相當不滿,更批評政府宣稱要解決產業缺工的困境,但明明是只要修正行政規則就得以解決的問題,卻推諉卸責。邱志偉認為政府應盡全力為人民服務,解決問題。故將要求行政院盡快跨部會協調溝通釐清權責,盡速解決產業人力需求問題。
製造業申請外勞資格 在 海倫清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目前台灣的經濟問題在於過度仰賴中國大陸的出口,比重高達45%,加上政府擬在明年開放中國法人能購買台股活絡股市,彷彿有將全部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方向,這是一個警訊。
前幾天我才提到外勞之必要性,有一派理論倡導引進過多的外勞是導致台灣薪資無法全面提升的主因,但我不這麼認為。原因為何,今非昔比,全球化已是無可避免,目前各個國家的經濟出口比的是「關稅」和「成本工資」,倘若沒有大量外勞到台灣,那麼台灣的製造業將無法與他國競爭,勢必加速國內產業外移,台灣更加形成空洞化。
然而那些外勞輸出的國家,如越南 菲律賓 印尼在國內薪資逐步提升之時,其勞工出國工作的意願也會隨之降低。這也是為何台灣會每年檢討最低工資的原因。
就算台灣國內普遍達成引進外勞重要性之共識,但無可避免有一天將無勞工可進,我判斷這樣的情勢馬上就會來臨,只要該國的人均GDP達到台灣的1/2,勞工出國工作的誘因就會消失,之前的馬來西亞,目前的泰國勞工,很快的就連菲律賓及印尼的勞工都不會來台灣了。
人口老化口已經是目前台灣要面臨的重要課題,偏偏人口紅利又是當前國際上評比經濟前景的主流觀點。台灣人口只有2400萬,勢必要走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道路才有活路。
我們可以參考人口少卻能創造高GDP的國家做法,輔以台灣現有的優勢擬定政策。我認為技職教育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恢復到台灣20年前 二專與大學並重的教育,至少一半一半,二專培養技術人員,大學則以養成高端人才為主。
之前我提到台灣有其他國家沒有的優勢,那就是我們有二十萬的東南亞新住民和其約50萬的第二代,這些新住民是我們紮根東南亞的種子。
我的方法如下
從寬認定新住民在原國家的學歷,經過中文語文檢定和師資學分課程後給予教師資格,在技職專科廣設東南亞語言科系,給與選擇相關科系的學生獎學金,由政府結合東南亞台商定期舉辦工作諮詢和招募會及建教合作。
再來可將外勞在地化,留住高端技術人才給予永久居留權,簡化繁複的申請手續。
人口多元化已經是無法避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