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 在 摳媽與摳比 育兒生活x美妝美食x親子旅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5:12:21

📚摳媽咪《華碩文化》立體書開團 -pop-up book立體書有聲書玩具書- 摳媽與摳比 x 華碩精選童書推薦團 🛒 https://meim.ai/96ee14 🔺開團時間 2021/07/19(一)~07/25 (日)23:59 🔺出貨時間:現貨商品付款完成五日內會依訂單順序,依序出貨(不含...

  • 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8 11:54:43
    有 99 人按讚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過這本書。而這封信要和你介紹的《廣度》,恰恰提出了和《異類》針鋒相對的觀點。

    簡單來說,《異類》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刻意練習」、成為專才的重要性;而《廣度》這本書就如它的標題所言,更強調「廣度」在成長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觀點,談一談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愛潑斯坦為什麼反對「深度」?
    先簡單介紹一下《異類》和《廣度》兩本書各自的主要觀點。《異類》一書中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廣度》主要針對前兩個,我們就重點談兩本書有交集的地方。

    先來看《異類》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環境和起步的時間很重要。你生對了時代,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甚至你生對了月份,一開始比同年級同學大了幾個月,容易成為孩子王,後來就更有可能成為領袖。《異類》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什麼事情要做好,需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

    針對這兩個觀點,《廣度》這本書又是怎麼說的呢?
    《廣度》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早期優勢或者說早期的刻苦練習對於長期發展來講幫助不大。《廣度》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它的副標題,講在這個專業化的世界中,通才更能夠取勝。

    簡而言之,《異類》強調起跑線上的優勢,一開始佔優,後面就越發展越好;而且強調人要投入大量練習,成為專業化的人才。《廣度》則認為,早期優勢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比起專業化,現在的世界更需要的是通才。

    《異類》的觀點你應該很熟悉了,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主流觀點。這封信我們介紹《廣度》,就稍微展開看一下《廣度》的作者愛潑斯坦是怎麼論述他的意見的。愛潑斯坦從四個角度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愛潑斯坦把世界上的事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規則明確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打高爾夫球、做銷售、編程序,成功的標準非常清晰。在這些事情上,一萬小時定律是成立的。

    但是還有第二類事,就是大量規則不明確的事情,比如創業。我在之前的信中講過,成為億萬富翁比登上珠峰更難,因為後者目標清晰,訓練方式固定,而前者沒有可以遵循的通用標準。愛潑斯坦認為,對於這樣的事,就算投入大量時間練會了一個單一技能,意義也不大。愛潑斯坦還特別提醒,要警惕那種「因為自己手裡有了一個錘子,因此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方式。

    其次,愛潑斯坦講專業人士的判斷未必就更可靠。有的專業人士過於相信自己的訓練和固有的方法,結果有時候表現甚至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比如對股票的預測,對選舉結果的預測等等。

    愛潑斯坦還舉了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說一項研究發現,每年心臟病專家聚集起來開年會的時間段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會降低。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心臟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做手術,而手術本身有風險,因此手術總量減少帶來了患者死亡數量的減少。換句話說,有些患者不做手術可能還能活過這段時間,結果因為做手術反而喪命了。這個統計結果提示,專家的判斷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第三,愛潑斯坦認為,方向比毅力更重要。愛潑斯坦也承認毅力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堅持、永不言退,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卻未必是美德。

    愛潑斯坦講,世界上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你怎麼知道自己選的路就是對的呢?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越有毅力可能越糟糕。

    《廣度》這本書講了許多改變人生道路而成功的名人故事。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梵高。梵高年輕時做過牧師、傳教士、店員、藝術品交易員,對每份工作梵高都做得很認真,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直到接近三十歲,梵高才開始學習繪畫,並且迷上繪畫藝術。我們知道,最終他是作為畫家而流芳百世的。

    最後,愛潑斯坦還舉出了很多實際案例,說明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只懂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廣泛涉獵的通才。這樣的例子你肯定也能想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愛潑斯坦提出結論:面對複雜問題、特別是沒有明確衡量標準的問題時,廣度比深度更有用。人要懂得放棄和退讓,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後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時間,但可能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反而省了時間。每一次拓寬人生道路的嘗試,只要處理得好,都會成為人生的閱歷,並不白走。愛潑斯坦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講喬布斯當年旁聽的一門書法課,後來對他設計麥金托什電腦和其他產品發揮了作用,因為喬布斯對藝術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門課。

    要廣度還是要深度?
    介紹完愛潑斯坦的觀點,問題來了:我們該信誰的呢?是《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的刻意練習、成為專才,還是愛潑斯坦說的多加嘗試、追求廣度?兩位作者都舉出了很多現實案例支持自己的觀點。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兩人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也可以並行不悖。
    但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更加實際。比如你剛下班,接下來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選擇,因為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如何選擇呢?其實還是要回到理性的分析上來,而不是聽信任何現成的答案。

    我常常講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就想一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按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這自然不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類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種人通常是天才,比如達芬奇、牛頓、愛迪生、喬布斯,還有用數學建模來進行投資的文藝復興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等等。不過,這類人的數量在世界上可能連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我們雖然能講出不少這樣的名字,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聚光燈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看看身邊,這樣的人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當然,如果把要求放低一點,只說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人,可能還是能找到一些的。
    再看第三類人,有深度,沒有廣度。這種人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或許我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和第三類反過來,有廣度,沒有深度,這樣的人也比較多。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類人我們不用考慮;第二類人雖然你我都很嚮往,但很難成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在第三類和第四類中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要成為第三類或第四類,哪一種對你比較容易?此外,第三類和第四類人,在生活中哪一種相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答案是第三類,也就是比起有廣度沒深度的人,還是有深度、但廣度有所欠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贊成愛潑斯坦的看法呢?並非如此。我專門和你分享這本書,正是因為雖然愛潑斯坦和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仍然給了我很有益的啓發和提醒。他提醒我們,做事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注意看方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要嘗試各種新東西。實際上,愛潑斯坦講的「廣度」也不是蜻蜓點水、多而不精,他也談到了在保持一顆開放心靈的同時,我們也要選擇某個領域往深里走。

    怎麼讀書才能為我所用?
    最後,借著《廣度》這本書,再和你談一下讀書這件事。我們在閱讀他人想法和接受他人經驗的時候,有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當那些想法和經驗特別符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會非常順暢、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們。

    有的人讀了《異類》這本書,聽到了一萬小時定律,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為自己簡單低水平的重復工作找到了理由;被其他人問起來,就抬出一萬小時定律當藉口。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讀了《廣度》這本書,就為自己不能在一條路上深入找到了藉口,說自己是要成為通才。很多人說是讀書,只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而已。

    實際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觀點,既不應該輕易接受,也不應當直接拒絕。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書,往往能給我們有益的啓發。

    比如有人覺得一萬小時定律很有道理,但自己試了好像不靈,就不知所措了。這時你讀到《廣度》這本書,就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比如只有對於可以清楚衡量、可以明確追蹤進步的目標,一萬小時定律才有效。這樣一來,兩本書中看似不同的觀點就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而且要讀不同的書。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觀點都符合你的心意,而在於它能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視角,啓發你的思考。因此,即使我不完全贊同《廣度》的觀點,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小結
    如果你自己讀這本書,也要記住我們讀它的目的是接受它的啓發,而不是聽了那些遙遠的故事就放棄努力。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廣度,更欠缺的還是毅力。成為通才並沒有錯,但更多人只是把「成為通才」當成了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對於格拉德威爾和愛潑斯坦的觀點是如此,對於我的觀點,也是如此。我的結論應當是啓發你思考的材料,而不應該直接成為你的結論。瞭解了這兩本書,你更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審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進步道路。」

  • 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 在 摳媽與摳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8 22:49:23
    有 79 人按讚

    📚摳媽咪《華碩文化》立體書開團~7/25
    -pop-up book立體書、有聲書、玩具書-

    摳媽與摳比 x 華碩精選童書推薦團
    🛒 https://meim.ai/96ee14

    🔺開團時間 2021/07/19(一)~07/25 (日)23:59
    🔺出貨時間:現貨商品付款完成五日內會依訂單順序,依序出貨(不含例假日)。
    🔺本島運費 $85 元 (滿 $2000 元免運)
    本方案無法配送外島,限台灣本島配送

    🎁廠商好禮大放送🎁
    滿2500元 送 「森林大發現」!
    滿3500 送 「齊天大聖+大鬧天宮」!
    ⭐若消費者有購買西遊記套書,滿3500元贈品修改為 「蠟筆書二本」(在黑板上畫恐龍吧!與在黑板上畫農場吧!)!

    🤹‍♀️利用不同的手作繪畫實驗方式介紹給大家
    📧提供免費學習單及1:1器官電子檔(免手作 永久受用!)

    摳媽咪這次的繪本介紹(有點長 想好好仔細分享😊)
    🌍環遊世界主題 共四本
    摳媽咪這次藉由動物、交通工具來介紹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說到澳洲你會想到什麼動物?
    企鵝到底是住在北極還南極呢?
    到土耳其或威尼斯一定要搭乘什麼!?
    👩‍🏫摳媽咪也會用英文介紹書裡的動物及交通工具 讓寶貝們也可以順便聽聽英文喔~

    🫁身體原來是這樣
    (提供免費1:1可愛器官圖電子檔)
    摳媽咪結合「器官拼圖學英文」與「小手作互動」帶大家認識這本書
    整本書用生動立體的方式呈現
    ✔️手指旋轉✔️翻閱✔️拉放✔️舞動🤣
    真的是一本非常詳細卻滿可愛的人體構造百科立體書:
    🔸先告訴孩子你是怎麼到來~
    從媽媽懷孕出生到剩下骨頭 每個構造都不放過
    🧠頭部的左右腦支配 /五官眼耳鼻舌功能介紹
    (立體的牙齒🦷伸縮的舌頭👅都能翻拉非常好玩)
    🫁空氣吸進氣管到肺部和心臟
    我們還利用1:1器官圖聊到打嗝的橫膈膜
    💩腹部構造 肝臟的運作 糞便的路徑⋯書內翻翻字卡都會告訴你~
    🦴支撐我們身體的骨頭 移動每個關節~
    非常詳細的說明每個構造跟功用 還利用可愛俏皮的立體紙雕做呈現 孩子可以邊玩邊學
    #玩中學

    🦠病毒bye bye(贈送限量病毒圖卡貼紙)
    ❓當孩子問你:馬麻~病毒是什麼❓
    Great~直接秀出這本書 (這時代太需要)
    告訴孩子為什麼會生病?
    該如何不要生病?
    讓孩子自己懂得保護自己
    👩‍🏫摳媽咪之後會分享
    😷每種感冒症狀英文怎麼說
    🧪利用實驗分享玩中學

    🐉異想世界 會說話的龍(有聲書)
    不同的龍有著不同的故事
    和人一樣.都有著不同的人生
    異想世界會說話的龍 故事軸心
    「在不同的環境階段 會遇到不同的人」
    真的太對了!
    書裡告訴孩子⬇️該怎麼運用自己的長材
    學習樂觀
    不以貌取人
    並在自己能力所及給予幫助
    最後讓他知道天底下的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寶貝➡️包含龍媽媽😊
    等你們來跟自己和孩子共讀共玩

    🦷不怕牙醫.牙醫不怕
    孩子不愛用牙線?不愛刷牙?非常愛糖果?
    很難想像孩子看牙醫挖蛀牙的那天嗎😅
    可愛的衛教立體書 幫助孩子在閱讀玩樂中
    減輕對牙醫的恐懼
    每一頁都是立體呈獻
    👩‍🏫摳媽咪會錄製英文版互動繪本 讓寶貝聽聽
    🪥分享刷牙活動小道具製作 讓孩子開心玩中學

    📖Pop-up books華碩立體繪本
    把孩子的想像力從平面圖案轉立體化起來~
    精美的紙雕設計、搭配手指轉盤、拉推、翻蓋~
    延伸更多的故事補充與提升繪本生動力

    👩‍🏫跟著摳媽咪邊看邊玩 一起親子共讀
    除了能了解書中的含義
    最重要的是
    家人之間共同擁有閱讀的美好回憶

    🔺有趣的書籍不只有這些!
    還有更多好玩的玩具書籍
    🔗首頁連結裡每張書單點進去
    都超級詳細的影片介紹
    廚房玩具書 收銀台玩具書 手機書 森林探險互動書 釣魚玩具書⋯太多太多有趣的
    趕快去囤書給寶貝玩Go check it out~~~

    ✨部分書籍搭配育兒活動在留言處分享
    可點進去參考一起玩

    摳媽與摳比 華碩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立體書書單連結
    🛒 https://meim.ai/96ee14

  • 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1 06:59:38
    有 94 人按讚

    【讓孩子經歷「必經過程」,才能真正學習成長】

    這天是我跟督導開會的日子。在蘇格蘭這裡的訓練規定,實習生每諮商六次就得跟督導見一面,聊聊實習過程遭遇到的困境。

    我的督導叫做「譚雅」。

    老實說,我每次等著跟他會談的時候,腦袋裡就會浮現紅色警戒裡面「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瘋狂大笑拿槍掃射的肌肉生化女戰士(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就算了,不用估狗,督導真的不是長那個樣子),一直到他圓潤的笑臉出現在螢幕上的那一刻,我才驚覺啊是這個「譚雅」,不是那個「譚雅」啊!

    人類的腦袋真的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搖頭)。

    跟督導談話的時候,我有時候有預備主題,有時候隨機發揮。今天我有備而來,想要跟督導討論「諮商關係的終結」,也就是「ending」這件事。我對著螢幕上的譚雅,先交代了一下前因後果:

    「就是啊,我實習的諮商中心,有諮商時數的限制,每一個個案最多可以諮商48次。我現在有一個個案,已經會談了42次,只剩下6次了。我想要談談怎麼樣幫個案做好結束這段關係的心理準備,還有我可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於是我們開始聊起我目前對「結束」的概念和經驗,譚雅也時不時補充他自己的想法。他提到每個個案對於「說再見」這一件事的反應都不一樣,有的人會表現得毫不在乎,好像這件事情對他毫無影響,時間一到就瀟灑離開;有的人一聽到「結束」兩個字就倉皇發冷,好像你打算要拋棄他一樣。

    「這些都跟個案過去和『結束』這件事的經驗有關係。」督導說,「如果他的經驗越負面,會需要越長的時間。我曾經花九個月幫一個個案準備好離開諮商,不過一般來說,我大概會抓個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幫個案做心理建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需要,但是把這個探索的機會準備好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情要『結束了』,常常會引發很多強烈的情緒,需要仔細去引導。」

    「唉唷,好吧。果然是需要長一點的時間才比較周全吧。三個月確實聽起來時間比較足夠啊啊啊,唉呀怎麼辦才好。」

    「怎麼了嗎?」

    「我其實記得48次這個上限啦,我也記得第一次會談時我有跟個案提過。可是,恩,已經過了一年多了,而且,恩,中間又因為封城什麼的發生好多事情,我整個忘記要追蹤會談次數,是因為我同學最近剛好提到這件事才想起來⋯⋯。」

    「你覺得你做錯事了嗎?」譚雅問。可能是看到我扭扭捏捏結結巴巴的,明顯很心虛。

    「怎麼說,我跟個案說的時候他整個大驚。我覺得我好像搞砸了。」

    我確實覺得很不安,畢竟記得這些規章是我的責任,我有提醒個案的義務,結果因為我「忘記了」,害個案必須在倉促之下很意外地結束諮商關係,這樣難道不是很失職嗎?

    譚雅笑了。

    「對實習生來講確實是很困難的的狀況。大家都聚焦在怎麼開始,怎麼跟個案建立關係,怎麼維持關係。雖然課堂上一直有提到「收尾」的重要性,但是沒人有那個心思去注意,往往都是當終點已經來到眼前的時候,才突然驚覺『啊,要結束了嗎?糟糕我該怎麼處理?』」

    我很不好意思地搔搔頭。

    「安,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啊。」譚雅溫和地說:「不管文獻上課堂上再怎麼反覆強調,只要你沒有實際的經驗,他們都只會是一些虛無飄渺沒有真實感的知識。正是因為個案那個大驚的表情,你才會理解「收尾」為什麼重要。那個表情會留在你的心裡,你以後再也不會忘記需要提前幫個案做心理準備。我們就是必須要經歷過這些事情才會學會的。」
    .
    譚雅給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語:
    .
    .
    We all learn by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我明白,但是還是有點罪惡感:「可是,這樣個案不是很衰嗎?被迫當我的試驗品?」

    譚雅看著我。

    「好啦我知道,個案也會因為這個機會明白他自己看待『結束』這件事情的觀點,是一個機會讓他去檢視過去的關係,也會讓他更明白今後他希望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其他需要『說再見』的狀況,你是要說這個吧?」

    譚雅笑了。

    ***
    在閉關的時候,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發生在眼前,而且一天重複多次。不止刺眼,也很容易引發家長「這樣下去還得了」或者「這種習慣不改不行」的焦慮。

    我家的例子並不是閉關限定,但是應該有很多家長也很受不了——蕃茄在早晨非常拖拉。

    他並不是不會看時鐘,但是他的個性非常遵照自己的步調。出門對我來說就是,刷牙,吃早餐,換衣服,穿鞋,十五分鐘內解決。但是蕃茄就是會刷牙,哼哼歌,吃早餐,突然想到什麼好笑的事情一定要講,換衣服又哼哼歌,跟玩偶講講話,在三雙鞋子之間考慮半天,穿鞋子又哼哼歌⋯⋯只要一開口手上的動作就停下來,耗費的時間就無限延長。

    搞什麼啦!!這樣是要幾點才能出門??要遲到了啊!!!

    而且他不給人提醒。跟他說他現在幾點了他會生氣,跟他說他要快一點他會生氣,跟他說我們在等他出門也生氣,而且還尖叫。

    「不要再提醒我了!!遲到又不會怎麼樣!!」

    跟他好說歹說舉例說明,遲到會自己一個人進教室很奇怪,會錯過一開始上課的活動,會麻煩老師特地跑出來幫他開門,但是他只覺得「那有什麼關係」。

    天啊!

    於是每天早上我都在「提醒」跟「不提醒」之間天人交戰。提醒又是一大早就吵架,不提醒看他在那邊東摸摸西摸摸抓屁股哼小曲真的會把我憋到中風。有時候忍到後來脫口而出:「拜託一下喔都幾點了??」就前功盡棄,又是一陣衝突收場。

    到底該管他還是不該管?

    在〈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這本書裡提到:「我們習慣原諒或最小化別人孩子的行為,並放大自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行為不如我們所願時,有沒有別的事情才是升高我們心中憤怒的因素?」也就是說,其實當父母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內心裡其他的事情,導致我們無法客觀判斷自己的孩子的行為的嚴重程度。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我到底在抓狂什麼,發現背後隱藏著「不可以添麻煩」的禁令,這個麻煩不只是對別人的麻煩,也包括對我自己的麻煩。這樣「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心態,嚴重影響我看待「錯誤」的方式。只要是「錯誤」就需要花上額外的時間去「修正」,這樣就是增添額外的麻煩,所以當然要避免犯錯,難道不是這樣嗎?

    這個邏輯本身確實很合理,但是我想起我在日本的經驗。

    當我還在日本教英文的時候,學校的課程是全英文授課,著重在口說訓練。每一課的第一頁都是一個圖片,我們會要求學生說說看圖片裡發生什麼事。很多明明程度不錯的學生,就這樣看著圖發呆,奇怪的沈默持續了好一陣子。就算我問「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學生只會搖搖頭,然後繼續死盯著圖片。

    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猜測,去逼問,才發現這些學生拼了命在腦袋裡排列組合,想要講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句子,偏偏有一些介系詞例如at/on/in/for之類的用法相當微妙,導致他們無法判斷到底應該使用哪一個才好,就直接卡在自己的思緒裡。

    當我終於理解他們的困境,告訴他們:「如果你思考了半天,真的被你猜對了,下次你又得重新猜一次了。這樣不是很沒意義嗎?如果你說錯了,我們一起再重新溫習一下所有介系詞的使用時機,是不是反而可以一次釐清所有的觀念?過度在意錯誤,擔心要麻煩我說明這麼簡單的文法,結果反而讓我們失去了更多吧?」
    .
    We learn from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
    當老師的我可以明白這件事,可以對學生寬容,鼓勵他們犯錯,但是當家長的我居然就盲目了。也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錯誤並沒有給予相同的寬容吧。

    我想起譚雅的微笑,還有他對我的接納。

    蕃茄才五歲,對於「守時」這件事完全沒有概念是很正常的。如果我每天這樣催促蕃茄,就算我真的成功讓他從不遲到,等我一放手他一定還是故態復萌。而如果我催促了,他還是遲到,那他也無從體會遲到對他造成的影響,因為他滿腦子都在生我的氣。我想,他就是需要親身去經歷,然後從經驗當中去得到自己對於「遲到」這件事情的結論吧。

    於是,我深呼吸,把自己穩定下來。不催促蕃茄,也不告知他時間。我把兩人份的早餐準備好,吃完自己那一份之後說:「我去換衣服在玄關等你」。然後就坐在門口等待蕃茄任何時間出現。為了刻意讓自己分心,我還拿出手機來滑。

    蕃茄遲到了一兩天,準時一天,又遲到一兩天,到了某天下午,他發表了感想:

    「我不喜歡遲到的感覺。」
    「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已經在玩了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歡早上自己一個人進學校。」
    「那,早上的時候我提醒你好嗎?」
    「好。」

    那之後的早晨,溝通美好順利許多。
    .
    .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閉關期間,一起學習寬心,讓孩子體會「必經過程」吧。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錯誤是必經過程](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gjufdvgaxs2mmnmp)

  • 補充說明英文怎麼說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5-07 19:00:07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你分享這個主題,叫做『如何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幕僚』,這一段內容特別製作分享給那些你可能已經經過了菜鳥的階段,你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跟歷練,正因為你過去的表現受到了肯定,所以開始被提拔到老闆的身旁,然後呢老闆開始會把你視作一個重要的幫手,那這個時候呢你可能就要陪伴老闆一起去做很多的資料匯整、彙報,甚至於要陪伴老闆去走過那決策的過程。

    那在我實際的教學經驗當中,很多人到了這個位置哦,他有一個很大的適應不良的狀況,叫做他覺得他過去做得好的地方,反而因為跟在老闆身旁那些原本的優點,反而造成了他的缺點或者負擔,怎麼說呢?

    這些朋友呢或許你就是喔!他們遇到最大的困擾就在於,他發現他自己在提案、在思考事情,或者是在交報告給老闆的時候,他能夠做出很優質的提案,但是在時間上總是晚一步。

    我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喔,就是你提出來的案子如果不OK也就算了,代表你的專業啊,或者是你的能力啊、你的判斷有問題。

    可是最令人遺憾的是你的專業、你的能力、你的判斷沒有問題,事後證明、注意聽喔,事後證明你的提案都是OK的,而且是一個其實是很好的案子,而且是結果會非常好的那種狀況。

    結果呢他錯都錯在什麼?錯在「時機」,也就說終於你呈上去的時候,老闆已經不需要了,那這個其實是令人挺遺憾的喔。

    那我發現這樣的朋友,經常會有一個迷思,他們的迷思是什麼?
    他們常常會以為老闆需要的是一個「完整且完美」的資料。並且從這些「完整且完美」的資料裡面去選出「最好」的方案!

    為什麼我說這是迷思呢?你可能聽到這邊那老闆難道要的不是「完整」又「完美」的東西嗎?老闆要的難道不是「最好」的方案嗎?難道老闆要的是「不完整又不完美」而且是比較差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如果你剛剛有那樣的OS的話,這意味著你的思考陷入了二分法,非黑即白,事實上你要把自己放到老闆的位置,老闆位置,他要的是完整且完美嗎?
    你想想看喔,對老闆來說,他對每一個方案、每一個事件,他都要進行完整且周延的分析,這對老闆來說是很大很大的負擔,不管是時間上的負擔,還是心理上的負擔,不要說什麼有時候你出去買東西,你買衣服要決定買什麼顏色,買什麼款式,有時候一下午這樣子過去了,你都會覺得很累了,更不要說老闆,他承擔的可能是整個部門或者整個公司的興衰成敗。

    所以呢要把所有的方案進行最周延的分析,這非常花時間,而且會造成,老闆在乎的還有第二個,叫做「進度」。

    這會造成他的進度沒辦法掌握,這對決策者來說喔評估這麼多選項,他的心理壓力,反而會導致他的行動和他的決策的失誤!

    所以我們常常用自己的以為,你想想看,當初你被拔擢的原因,是不是你在你的位子上面表現的很好?你可能都做的很對、很正確,可是呢當你被拉到老闆身旁的時候,這個時候老闆要的,他可能就不一定是你原本做得好的部份。

    我當然知道這聽起來會是矛盾的,但是你仔細想想,如果你在基層的位置都沒辦法證明你那個例行的工作,或你那相對單純的工作能夠做得好,那別人為什又要把你提拔上來?

    可是當你提拔上來的時候,你的腦袋、行為的習慣,都還停留在那些固定的、重複的,那些事物的時候,請問那老闆又要用你幹嘛?

    所以呢我常常會覺得喔,人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好的幕僚,你一定要隨時隨地做最適當的調整,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心法就在於你瞭解老闆的在乎!

    我認識所有的老闆,幾乎毫無意外的就是,如果你真的跟他夠貼近的話,他們永遠缺一個東西叫做「時間」。

    所以呢在時間這麼有限的狀況底下,他哪有那個心思跟心力去做所謂的完整且完美的一個資料分析跟決策?

    那當然他為什麼要用你?正是因為他自己心裡就很清楚知道,他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他需要有人幫他幹這件事啊!

    可是當你幫他幹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他的時間、他的time才是關鍵?
    你有沒有在他需要一個答案,或他需要一個決策,他需要一個資料的那個time給他當下你能給的最「適合」的部份。而不是最「完美」的部分。

    所以呢談到這邊,跟你補充一位諾貝爾獎的得主,他是一位經濟學家,叫Herbert Simon,他所提出來的一個詞彙,叫做『satisficing』。

    什麼是『satisficing』呢?中文的翻譯叫做「足夠滿意就可以了」。
    它是把兩個英文字合在一起,一個英文字叫做『satisfy』,另外一個英文字叫做『suffice』,所以叫做『satisficing』,足夠滿意就可以了。

    那如果你要成為老闆身旁重要的幕僚的話,那你有沒有去把這個英文字『satisficing』,放在自己的心中?

    老闆要的其實是『satisficing』,足夠滿意的就可以了。因為在腦力負荷過重,而且資源有限,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時間壓力的情況底下,好!你這時候回頭想想,這樣的情況,腦力負荷過重,資源有限,而且期限壓迫,是不是真實世界,我們在面對所有事情的時候幾乎都是這樣,這就是真實世界的運作法則!

    所以呢我在這邊要特別鼓勵喔,如果你在職場上已經慢慢的被拉到老闆身旁,你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因為它是你的思維,跟你的內在的認知切換跟升級的一個最重要的契機。

    你不再只是把自己事情做好而已,你必須要顧慮到老闆的立場、老闆的角色、老闆的壓力,那這個時候你才有辦法,自己在自己的生命或職場裡面,做真正的提升跟升級。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狀況底下,我們說真實世界的運作法則叫做足夠滿意才是行得通的啊!

    我常常喔自己在開公司、我自己在經營我自己的事業的過程當中,我也跟我的員工經常分享,我說我們永遠沒有辦法追求「最好」方案。

    因為最好的方案呢,要不就是已經來不及了,要不就是還沒有發生,我們要追求的是最「適合」的方案。

    當下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案才是最恰當的,才是能夠去測試市場的,才是能夠去投石問路的。

    那你聽到這邊呢,你可能有想到另外一個層面,叫做如果是這樣的話,會不會讓決策顯得過於草率?這背後的風險可能是什麼?

    沒有錯!你的顧慮是正確的,的確當我們都只追求足夠滿意,『satisficing』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有可能會造成一個叫做「過度樂觀」的風險!

    特別是喔,如果你的老闆最近他的壓力非常的大,他對於某些事情一直有很大的焦慮,他一直下不了決定。終於好像,找到了一個點,找到一個資料,找到一個認知的基準線。

    他可以去做決定的時候,這時候人喔,在那種極大的壓力底下突然釋放掉,的確很容易進入過度樂觀的這樣的心理狀態。

    所以呢不管你是老闆還是你是幕僚,當你在追求所謂的適合的答案,所謂的『satisficing』足夠滿意的決策的同時,有兩個問題希望你一定要把它放在你的心中,反覆的拿出來檢核,這樣子或許就可以避免過度樂觀的狀態。

    這兩個問題,就叫做我們經常要自問,第一個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造成計劃的進行不如預期!

    而第二個,如果這個計劃失敗了,我們會面對什麼樣的情況?

    那我想老闆你本身要負擔一個公司的一個成敗,這兩個問題你一定要放在自己的心中,然而幕僚呢,當你發現你的老闆並沒有思考到這個層次的時候,你可能就要去善盡一個提醒的角色跟角度。

    所以話說回來,每個人都在這個真實世界裡面打拼,每個人在真實世界裡面都有他的壓力,尤其是時間的壓力。那在這樣的一個狀況底下,我們既不能為了做決定而做決定,我們更不能因為要做出,這所謂「最好」的決定,而錯過了最重要的時機。

    所以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分享,我說在人生當中喔,我們有時候要追求的是一個叫做「平衡」的智慧。

    那如果放在事物、放在你是一個幕僚的角色,我們要追求的其實不一定會是「完美」而是「合適」與否!

    記得有時候追求完美,他可能會逼死自己,他也會錯過時機;然而當你追求是「合適」的時候,你可能就會發現在那個投石問路,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在那個trial and error的過程當中,你才會慢慢的找到一個最好的道路。

    所以希望今天的分享『要怎麼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幕僚』,會對你有所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的末端都有相關的連結。那麼我們最近開的課程是7月2號的『CIA通達力』,那這一門課呢特別是呼應到今天我們所分享內容。

    關鍵不在完美,而是在於合適,我們常常有時候在面對很多學習,或生命的前進的時候,我們總想要幫自己追求一個所謂最好最完美的答案,但是我們卻很忽略去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幫自己找到一個最適合的調整。

    『CIA通達力』這一門課就是幫助你,透過六個禮拜的學習,還有個別的教練,我們即將會帶著你,去認識自己所有外在跟內在的慣性。並且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調整,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我們7月2號『CIA通達力』的課程,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誠摯的邀請你,期盼你把握這難得學習的機會,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