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表現主義建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表現主義建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表現主義建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表現主義建築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典藏 ARTouch.co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李承寬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在李承寬身上可以看到18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影子,這是繼承理性啟蒙的遺緒,將自由與解放的樂觀價值推到高峰,同時在美學與哲學上,則出現歌頌自然宇宙的寬廣意義。此外,李承寬尤其尊崇循環、自然法則與變動,可以看出與道家哲學以及中國園林的...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空間的舒適與否,是靠什麼決定的?是傢俱還是室內設計? 今天邀請到光的設計師:王思允。 來自高雄,現居洛杉磯,思允累積了劇場、電影、裝置藝術及建築等各種燈光設計經驗,遊走於美國大大小小劇場(戰場),進而發現劇場燈光與其他領域燈光之間的連通性,並著迷於研究色溫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層面所產生的影響。...

  • 表現主義建築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3 17:00:05
    有 125 人按讚

    #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李承寬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在李承寬身上可以看到18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影子,這是繼承理性啟蒙的遺緒,將自由與解放的樂觀價值推到高峰,同時在美學與哲學上,則出現歌頌自然宇宙的寬廣意義。此外,李承寬尤其尊崇循環、自然法則與變動,可以看出與道家哲學以及中國園林的承傳呼應。

  • 表現主義建築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02 17:21:13
    有 9 人按讚

    【少小離家老大回】
    
    德國漢堡港是全國最大港口,幾百年來都是漢堡市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和中歐物流樞紐。這裏不乏與港口有關的標誌性建築,包括這棟智利大樓(Chilehaus)。
    
    大樓以別國為名,是因為原業主 Henry Brarens Sloman 清貧出身,年少時到智利謀生,60歲衣錦還鄉,當時德國正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衰退,Sloman 於是買了地,又向一位受通貨膨脹困擾的建築師買了480萬塊磚,決定建造一座非凡大樓。
    
    大樓於1924年落成,佔地面積5,950平方米,高10層,是當時磚塊表現主義建築的代表性作品,兩邊牆立面交匯形成尖角,彷彿是整座大樓船的船頭,象徵着德國的經濟復甦。智利大樓於2015 年更登錄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名冊。
    
    📸 Tim Jokl、Lokomotive、Rosmarie Voegtli、Rob Oo / Flickr
    
    
    #記住家 #記園林 #記價值 #記風格 #智利 #世遺 #建築物 #建築 #旅遊 #德國 #藝術 #城市 #歐洲 #歷史 #
    worldheritage #architecture #urban #instagood #852 #hkig #travel #deutschland #german #chile #history

  • 表現主義建築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1-25 18:05:47
    有 197 人按讚


    [ 建一座聖殿,紀念一個人 ]
    管風琴教堂

    大門推開,雙腳才踏進去,呼吸已經凝住,嘴巴不由自主地將開——我是到了另外一個星球嗎?

    這是丹麥哥本哈根的Grundtvigs Kirke,別名「管風琴教堂」。
    奇異得脫離現實,因為建築去蕪存菁地簡潔,可又異常複雜:大量挺拔的哥德式尖頂,數之不盡的柱子,筆直地由天空拉到地面,明明堅硬,卻媲美流水的輕,柔順得不著痕跡。

    整個空間像兩面對站的鏡,不斷伸延,無限重複;有別一般教堂,這兒幾乎清一色淡淡的黃,不見五顏六色的璀燦玻璃,換來鋪天蓋地的素淨,毫無雜質,然而單一從未顯得如此有趣,有百看不厭的魔力。
    身處其中,你只能安份守己地渺小,仰望磚瓦構成的雄偉。

    這樣一座叫人目眩的建築,本來不該出現;讓它最終能夠面世的,是設計的力量:教堂源起,是為紀念Nikolaj F.S. Grundtvig (1783 - 1882),18世紀丹麥舉足輕重的人物,集神學家、政治家、學者及詩人等多重身份,很早巳提倡全民教育、自由平等,對丹麥近代發展影響深遠。

    回到1912年,其時丹麥人為紀念Grundtvig逝世40年,打算建一塊紀念碑;當時政府辦了兩場比賽,在民間徵集設計方案。
    云云建議書之中,夾雜一份建築師Peder Vilhelm Jensen-Klint設計的教堂草圖——可以想像,紀念碑與一大座教堂,完全是兩碼子的工程;而Jensen Klint提交的設計,造價比其他參賽者高出二十倍。
    然而當時評審對其破格構思由衷折服,不惜借教會之名籌募經費,也要堅持採用方案。

    教堂於1921年9月8日(Grundtvigs生辰)動工,西側主塔於1927年冬天完成並啟用;餘下工程經歷漫長的19年,期間設計師Jensen-Klint於1930年去世,由兒子Kaare Klint接手處理,到後來孫子Esben Klint加入協助,三代人合力,劃時代建築終於在1940年全面落成。

    而Grundtvigs Kirke的厲害,在於完美示範表現主義建築(Expressionist architecture)的精彩。
    教堂以600萬塊黃磚構成,全部人手燒製;鐘樓高49公尺,中間是丹麥教堂經常出現的山牆,加上不斷撲面而來的哥特式尖頂,以線條及幾何組合勾勒出既科幻亦神聖的空間,化繁為簡,看似單一,但每當陽光灑下,磚柱間的層次馬上秀出,渾然天成地大器。

    西側面主塔貌似一根根音管,排起來就是一座巨大管風琴,「管風琴教堂」之名不脛而走;內部同樣有一座真正的管風琴,多達4,052根管子,據說屬北歐最大。

    小至一張椅子,也是流傳後世的經典:Kaare Klint設計的教堂椅子,跟印象中的長方教堂椅不一樣,櫸木製,輕巧簡潔,每張保持獨立,由長桿從後整排連接,不費吹灰之力已經摩登,自此成為北歐設計家具中的重要icon。

    不容忽略的是,當年Jensen-Klint同時負責設計鄰近教堂的民宅,相近的顏色與幾何結構,讓教堂所在社區看來一氣呵成,跟日常與居民融為一體。

    建築落成接近八十年,一直站在偏離市中心的地區,論資排輩並非最古老,說名氣不是最響,亦不是非常熱門的旅遊景點。
    然而在丹麥人心中,它代表著一位偉人,同時是一種深入血液的態度:由設計主導的美麗,值得經年累月去把它做好。

    教堂最初為一個人而建,結果啟迪的是好幾代人,之後肯定還有更多。

    (原文刊PMQ元創方《設計號外》)

    https://instagram.com/chan_kit

  • 表現主義建築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8-02 08:00:11

    🔥一個空間的舒適與否,是靠什麼決定的?是傢俱還是室內設計?

    今天邀請到光的設計師:王思允。

    來自高雄,現居洛杉磯,思允累積了劇場、電影、裝置藝術及建築等各種燈光設計經驗,遊走於美國大大小小劇場(戰場),進而發現劇場燈光與其他領域燈光之間的連通性,並著迷於研究色溫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層面所產生的影響。她的設計風格偏向於對比性強、大膽、極簡的表現主義,旅美期間常常被合作的導演及舞台設計師稱之為光影魔術師。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思允分享她如何選擇研究所、以及如何透過光的設計拓展視野
    -----
    🎙Ep088- 光的設計師:王思允

    #szuyunwang #Lighting #燈光設計
    🔗 http://www.szuyunwang.com/
    🔗 http://www.szuyunwang.com/burning-man-2019-tulpa-ashrams.html
    🔗 Instagram : @grababite

    🏆經歷
    - 美國 The Ruzika Company 燈光設計師
    - 美國 Central City Opera 燈光設計師
    - 美國 California Repertory Company 燈光設計師

    🎓學歷
    - 美國 加州大學劇場燈光設計碩士
    - 台灣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士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 表現主義建築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03 14:34:12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 表現主義建築 在 一大粒人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5-13 04:42:26

    💋 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頻道➨ http://bit.ly/Mrsferrari
    別忘了要把"🔔"打開讓你更快收到新片消息 ❤️

    #文藝復興搖籃-佛羅倫斯 ,是我在義大利除了卡布里島外最喜歡的城市,但我來兩次都 ☂️下 雨 ☔️! 雖然如此還是喜歡~~ 因為這裡多了一種神祕的氣息與藝文的氣質,好像走到每個地方背後的故事都讓人駐足想了解更多,最重要的還有走到哪都有"神雕般"的猛男"雕像",真的說"神雕"也不為過,因為各個都出自當代大師之手。

    這次來佛羅倫斯雖然一早就遇上☔️大雨(還冷到不行🥶)但好在中午就出了太陽(不然真的差點就連滾帶爬的回家了),因為這樣極端的天氣還讓我們在屋頂酒吧(下面會介紹詳細地址)看到彩虹🌈,也拍到絕美的"耶穌光"也是蠻幸運的!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我們的"神雕猛男們",最多聚集的地方就是領主廣場,在領主廣場一角有一棟很大的建築物附帶著鐘樓就是"舊宮"-市政廳,在舊宮前最有名的猛男就是我們大名鼎鼎的"大衛像"{復刻版,原作目前置放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大衛像(David)】是文藝復興時代 #米開朗基羅 的傑作,由白色大理石於1504年雕成,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為創造出「靜中有動」的感覺。米開朗基羅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更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

    另外在旁邊的"#傭兵涼廊(Loggia dei Lanzi)"就是大群猛男雕像聚集地啦~在這傭兵涼廊下有著幾座最為出名的雕像{復刻品}

    【珀爾修斯青銅像 (Perseo)】是著名的藝術家"#本韋努托切利尼"花費了十年時間於西元1554年所完成的作品,表現著希臘神話英雄Perseo斬殺了蛇髮女妖梅杜莎後,耀武揚威地高舉被斬的首級。Perseo的比例勻稱、肌肉發達,臉部壓抑著情感。鮮血從美杜莎的頭部和頸部湧出。非常具有戲劇張力。原作收藏在巴傑羅美術館,此處是複製品。

    【強擄薩賓婦女(Ratto delle sabine)】是藝術家 #詹波隆那 的作品,他想要創作一部「蛇形圖」-從各個方向都在做向上蛇形螺旋運動。這是歐洲雕塑史上第一次表現超過一個人物,卻沒有優勢角度。它可以從各個方向同樣地欣賞的作品。

    【赫剌克勒斯與半人馬涅索斯戰鬥】 也是 #詹波隆納 於1599年雕塑的作品,呈現出彎曲的身體軀幹並表現出強烈的力與美。

    還有另外幾座神話猛男雕像要敘述他們的故事也真的太長,改天補寫成文章再慢慢跟大家介紹(OMG,這種文藝介紹文章到底要欠幾篇?😑)

    另外有一個最重要的景點【#聖母百花聖殿】這座世界第四大的教堂是遊客來到佛羅倫斯的必遊景點之一,1296年動工、1436年完工,採用哥德式風格設計建造。以顏色深淺不同的粉紅、白、綠色大理石砌成,營造出溫柔浪漫的感覺,最值得讚賞的就是主教堂作的圓頂,其實這麼大的圓頂,以當時的技術根本無法完成,因此才會拖延了一百多年,直到1463年 #布魯內列斯基 大師得自羅馬萬神殿的靈感啓發才突破完成,以完美八邊形比例的橘色大圓頂稱霸佛羅倫斯。這項偉大的工程連米開朗基羅大師都自嘆不如的說:「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

    在雨中看完了這些景點也快中午,雨終於是給我停了🤬~在地的朋友說有一間屋頂酒吧能俯瞰佛羅倫斯的美景,於是我們就跟著這個(巷子裡的人)一起上去喝一杯餐前酒,這是一家在 Hotel Continentale Firenze頂樓的酒吧,可以看到周邊包括聖母百花聖殿與整個阿諾河的景色,真的非常美~~而且因為雨剛停所以還讓我們碰上彩虹超級幸運!!

    午餐也是(巷子裡的人)推薦了我們一家在聖母百花聖殿附近的小餐廳,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客人絡繹不絕,因為東西真的很好吃~老闆人又超級親切(會說英文),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喔!

    🔸屋頂酒吧 La Terrazza Rooftop Bar 🔸
    ✔︎地址:Hotel Continentale - Vicolo dell'Oro, 6 - Florence
    ✔︎營業時間:每天 1.00 PM ~ 9.00 PM
    ✔︎ 酒吧網址:https://www.lungarnocollection.com/la-terrazza-lounge-bar
    ✔︎訂位用Whatsapp : +39 342 1234710

    (巷子裡的人)推薦的餐廳
    🔸Trattoria Katti🔸
    ✔︎地址:Via Faenza, 31r, 50123 Firenze
    ✔︎營業時間:每天 12.00 PM ~ 10.30 PM
    ✔︎訂位網址:http://www.trattoriakattifirenze.com/?l=en&act=prenota


    喜歡一大粒人妻的影片嗎?
    Vlog 影片每3天上新片,讓你從更日常的角度了解義大利喔!

    💋 你懂ㄧ大粒人妻的義式嗎?更多關於義大利與人妻的義大利小生活動態
    ▒⑅ ʟɪғᴇ / ᴛʀᴀᴠᴇʟ / ʙᴇᴀᴜᴛʏ / sʜᴏᴘᴘɪɴɢ ⑅ ▒

    #你懂ㄧ大粒人妻的義式嗎
    #佛羅倫斯 #翡冷翠 #藝文之旅 #florence #firenze #義大利旅遊 #義大利 #異國婚姻 #italy #travelvlog #arttour #傭兵涼廊 #神雕般身材 #大衛像 #佛羅倫斯獨家 #rooftopba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