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的專家會客室】除了維持牙周健康,還能修飾臉型!齒顎矯正專家劉志彬醫師帶你深入了解美齒矯正的專業領域
健康整齊的牙齒不只讓人輕鬆的大啖美食,也是美麗的加分標準。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骨頭與牙齒不斷改變,許多父母期盼孩子未來能擁有完美比例的臉型,以及錯過青春期的成年男女,都希望透過矯正...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除了維持牙周健康,還能修飾臉型!齒顎矯正專家劉志彬醫師帶你深入了解美齒矯正的專業領域
健康整齊的牙齒不只讓人輕鬆的大啖美食,也是美麗的加分標準。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骨頭與牙齒不斷改變,許多父母期盼孩子未來能擁有完美比例的臉型,以及錯過青春期的成年男女,都希望透過矯正使臉型變得更出色,這些更少不了牙科醫師的協助。主要是每個人的骨頭發展不同,不能單從牙齒來看,下巴顎骨形狀與牙周的健康與否也有很大的影響。此次邀請齒顎矯正專家劉志彬醫師帶大家深入了解齒顎矯正;現在就跟著擁有豐富經驗的劉醫師一起進入齒顎矯正的世界吧!
齒顎矯正專家 劉志彬醫師
劉志彬醫師擁有10年豐富的齒顎矯正經歷,為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 齒顎矯正專科院士、中華民國衛福部部定 齒顎矯正專科醫師,現為桃園風采矯正中心專科醫師,擅長齒顎矯正、隱形矯正,以其精湛醫學技術改善患者齒顎問題,找回美麗與自信。
Q. 為何要進行齒顎矯正?
矯正有三大目的:
1.美觀
有些人牙齒暴,想藉由矯正把牙齒往內拉,達到改善外觀的目的。
2.功能
有些患者因為怕看牙齒,蛀牙了也不處理,久而久之蛀洞越來越大,到最後只能走入被拔掉的命運(小問題不處理往往造成大問題)。在缺牙的案例中,矯正醫師的任務就是幫助補綴科(假牙專科)醫師重新分配空間,以利假牙的製作,恢復咬合功能。
3.健康
牙齒排列不整齊很難刷牙,即便用很好的牙線或牙尖刷等工具也不一定可以清理乾淨,這樣容易很影響牙周的健康,這時就需要透過矯正把牙齒排列整齊以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Q.哪些人不適合做矯正?傳統矯正是否能解決所有的咬合不正?
1.患有骨質疏鬆症且有吃抑制骨頭代謝藥物的患者。
2.上下顎骨暴出牙齒卻非常平整的患者即使使用傳統矯正仍無法達成理想的結果,這是因為這類硬是將前牙往後拉的案例反而是在折騰牙齒。因此建議以正顎手術加上傳統矯正將顎骨拉回正軌,解決患者骨暴的問題。同樣的,針對骨性戽斗也只能透過正顎手術搭配傳統矯正解決顎骨問題。
Q.矯正中懷孕 OK嗎 ?
一般來說在矯正中懷孕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已經懷孕就不會拍攝X光片。簡單的療程或非侵入性的手術以及局部麻醉皆可在懷孕中期 (4~6個月中)進行。若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的孕婦並不適合進行這些治療,需經由婦產科醫師確認後才可進行。另外,懷孕時期由於荷爾蒙分泌容易造成牙齦腫脹,導致刷牙不易,我們會請患者特別留意清潔,保持牙周健康。
Q.牙齒矯正有哪幾種方式?
矯正方式有傳統矯正和隱形矯正,這兩者最大的差別是生物機械作用方式不同,需先請矯正專科醫師評估哪一種方式最適合患者。
🔸傳統牙套
就是在牙齒黏上矯正器,再將矯正線放上去,以機械力學原理拉住牙齒使其靠攏,達到矯正目的,又可分成金屬和陶瓷矯正器。由於牙齒表面上黏著許多矯正器,因此常會聽到俗稱的鋼牙。
🔸隱形牙套
為了避免傳統矯正器所帶來的尷尬笑容,隱形牙套因此問世。這是一個透過電腦軟體(Clincheck) 排列牙齒並設計定位的矯正器。不同的隱形矯正系統牙齒移動量各有差異,且在裝上牙套時會在牙齒表面黏上樹脂材質的豆豆,一天至少要配戴22個小時以上,讓牙齒透過隱形牙套推擠移動,並達到牙齒排列整齊的目的。
Q.小朋友與成人矯正有何差別?
基本上,骨頭的可塑性是最大的差別。由於小朋友的骨骼還沒有完全定型,因此可塑性比成人來得更高,更有調整的空間。正在生長發育的小朋友,若是上下顎骨落差比較大的時候,我們會評估是上顎骨暴/下顎後縮還是牙齒暴,如果是牙齒暴就先進行局部矯正或配戴一些簡單的活動矯正裝置,目的是預防小朋友運動傷害撞斷門牙。
如果是上顎骨暴/下顎後縮的案例,我們就會讓小朋友配戴功能性矯正裝置(源自歐洲學派),趁小朋友生長發育高峰期前後,透過這種功能性矯正方式,讓骨頭有更好的環境發育生長。因此小朋友若有顎骨落差的情況,家長不妨提早讓小朋友介入早期矯正治療。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的最佳矯正黃金時期為生長高峰期前後,女生為11~13歲,男生為13~15歲。
Q.矯正中與矯正後需要隔多久做一次回診呢? 有什麼需要特別留意的?
矯正期間患者需4~6週回診調整,一般上患者在初期1~2週內因牙齒開始運動,造成牙齒酸軟咀嚼不易。這樣的情形大多在每次調整完後的第3~4週獲得緩解,建議患者在這段不舒服時期以一些流質或軟質食物來維持正常進食。而矯正器本身多少有些棱角,容易造成患者口腔不舒服,因此會特別教導患者如何使用軟蠟黏貼在矯正器上,避免這些棱角造成口腔黏膜受傷。
Q 矯正時的口腔衛教說明?
1.由於矯正器的特殊性,牙刷的刷毛需穿過矯正線下方,因此需要注重刷毛的耐用性與彈性。
2.建議使用含氟牙膏,因為氟離子會促進將要脫鈣的牙齒進行再鈣化。
3.選用合適大小的牙尖刷清除牙縫污垢。
4.使用超級牙線,將夾雜在牙縫中的食物碎屑清除,並徹底清潔每個牙縫,避免蛀牙的發生。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
#風采牙醫
衛福部部定次專科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今日無新增病例!部桃院內感染,回溯2,265人隔離;昨不明感染源確診者足跡公布;桃園宣布暫停或延期大型集會、11家責任醫院禁止探病、陪病需實名制】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發生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院內群聚感染事件,今日暫無新增案例,但防疫壓力沒有減緩,指揮中心公布昨(24)日新增的2例本國籍60多歲個案(案889、890)更詳細的疫調結果,為部桃在1月8日到11日住院的病人及其家屬,其19日到23日的院外足跡多在桃園市八德區。
不過,因為這2起個案的感染源不明,指揮中心昨晚間緊急宣布回溯計畫,針對1月6日至19日自部桃出院的病患及同住者、陪病者及同住者,以及案899就醫時的接觸者,即刻進行居家隔離,其中回溯者高達2,265人,總隔離人數已將近3,000人。
■部桃匡列隔離人數擴大:2,991人執行居家隔離中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昨晚宣布回溯1月6日至19日在部桃相關的出院病患及同住者、陪病者及其同住者,以及案889的就醫時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昨日上午已先針對醫院內部相關通知完畢,至今天上午,將第一波出院病患共578人通知完畢,但因居家隔離通知書需要親送,還未全數送達。目前仍有30人尚未聯繫上,已由警政單位逐一協尋中。
目前部桃相關正在居家隔離的人數共2,991人,包含醫院相關人士422人、社區304人,回溯出院、陪病、探病者2,265人。陳時中表示,醫院匡列居家隔離的時間最早,有部分的隔離者已經完成14天隔離,因此隔離人數下降中,不過還會在解隔離前再採檢一次。
而回溯出院、陪病、探病者2,265人中,出院病患共1,048人、陪病者及同住家人1,217人。其中昨日新匡列的出院病患共578人,桃園病患佔526人,超過9成;其次為新北市、台北市的病患。陪病者及同住家人仍持續匡列,擴大隔離人數中。
■疫調進度:昨感染源不明確診2案,同12樓病房195人皆一採陰性
昨(24)日確診的60多歲男性(案889)在1月8日至11日於部桃12樓外科病房住院,期間並未接觸相關確診醫護,因此一開始12樓被列為低風險的綠區。案889及其妻子(案890)初步研判在20日發病、24日確診後,指揮中心緊急將整棟樓層列為紅區,擴大匡列、回溯民眾,但仍無法得知這2個個案是被誰感染,或是否部桃環境已有多處病毒,造成間接感染。
陳時中表示,部桃的環境已經消毒過很多次,因此現在已經都驗不到病毒,無法證實間接感染問題。要了解這2案的感染源,目前已經針對整個12樓外科體系病房195位相關人員全數採檢,都是陰性;接下來會再進行血清檢查才有可能釐清。
針對整起部桃院內感染群聚案,醫院接觸者已採檢518人,共6人陽性;社區接觸者採檢151人,7人陽性,還有8人採檢中。陳時中日前表示觀察期至少要到2月4日,但昨日爆發不明感染源院內個案後,陳時中今不再給出明確日期,表示要重新觀察這幾天整體變化來判斷。
此外,部桃醫療大樓中6、7、9、10、12樓已有確診個案出現,其中11樓是護理之家,收治49位重症的臥床病患,有人擔心電梯在共用情況下,對高風險臥床病患會造成較嚴重的感染,昨日指揮中心雖緊急將整棟大樓改列紅區,但因護理之家是獨立空間,並未列在紅區範圍進行隔離,僅針對該層醫護及病患採檢。
對此,陳時中表示,針對11樓護理之家,已做過相關疫調,49名病患、40名醫護也都進行檢驗。由於都是長期臥床的病人,目前幾乎沒有移動、轉院的風險,暫時也不考慮將病人移出,會看看整體採檢的結果,搭配更詳細的疫調來做應變措施。
針對護理之家的風險,2003年SARS期間曾居家隔離、參與國內重大醫療緊急事件處理規畫的台大醫院資深急診醫師石富元認為,護理之家相對一般病房是較獨立的空間,一般病人不會進去、護理之家的病人也不會出來。除非整棟醫院的空調系統不佳、造成傳播,否則護理之家的風險反而較低。
■經歷SARS急診醫師石富元:病人間接觸、環境感染、空調系統,都可能在感控中被忽略
石富元表示,院內感染的管控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包括人與人、人與環境、空調,都是容易忽略的環節,都可能會造成感染,需要再加以了解。
以病人與病人接觸來講,石富元說,疫調有時也很難完全掌握所有行動。「例如在醫院做檢查,通常都要等,照X光、超音波,可能不同病房的病人一起排隊;又或者病人到樓下抽菸、買東西、吃飯,病人或陪病者一天在醫院內移動的狀況不少,就有可能接觸傳染,這類行蹤也常常容易被疫調遺漏。」
同時,在醫院裡,醫師足跡範圍通常較廣,尤其是住院醫師,要跨病房樓層照顧病人,也要處理許多雜事,應該更仔細地釐清,這些確診醫師在院內看過的病人有哪些。
人與人接觸傳染之外,環境間接感染也是一大可能。這次第一波感染爆發時,醫師休息室也驗出4處病毒。「我可能打噴嚏,手上一堆病毒,開門出去,手摸到門把,等等有人進來又摸到,又摸到鼻子嘴巴,就會傳染,但是這兩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見面,這也有可能相互感染,」石富元說,其他如電梯、電燈開關、飲水機、咖啡機,都容易忽略。
最後則是醫院內的空調系統。石富元說,空調的討論一向不多,過去認為肺結核是空氣傳染,傳播粒子較小會飄在空氣中;流感則是飛沫傳染,「但這是古代的想法了,這些噴出的氣膠還跟空氣中的氣流有關,不見得兩個不同房間的隔離者,就不會相互影響,還得看當下的空調、氣流速度、管線等,也有可能將這些飛沫透過空調傳到其他房間;2015年韓國爆發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也跟空調系統問題相關。」
■公布案889、890足跡,多在桃園市八德區
指揮中心今天也公布案889、890的足跡,集中於桃園市八德區。
1月19日 10:00~11:00 桃園市八德區大湳市場
17:40~19:50 星上星港式飲茶(桃園市桃園區經國路288號)
1月21日 16:00~17:00 全聯八德東勇店(桃園市八德區東勇北路566、568號)
1月22日 14:40~15:20 Moominlu Bakery(桃園市八德區天祥街102巷28號1樓)
1月23日 10:40~11:30 桃園市八德區大湳市場
陳時中表示,在上述時間曾經出入這些場所的民眾,得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到2月3日。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一律配戴口罩,儘速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就醫,不得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相關的採檢費用,均由公費支出。
■ 防疫保單大熱賣!陳時中:效益200倍、風險千分之一,不太划算
近期因為部桃的群聚案,昨日宣布大規模匡列人數將達到5,000人,讓台灣產物保險(後稱台產)推出的「防疫保單」大熱賣。由於該份保單保費僅500元,1年內只要被通知居家檢疫、隔離,就可以獲得理賠10萬元,大量民眾排隊購買,台產則已出面宣布於今(25)日下午5點停止收件。
對此,陳時中表示這屬於商業行為,就個人來看認為不太划算。效益雖是200倍,但以台灣防疫1年多的成績來看,隔離風險只有千分之一。
陳時中進一步解釋,自疫情以來,境外返台的居家檢疫者約40多萬名,本土因接觸需居家隔離的人只有1萬多人,隔離風險性不高。但他說:「不過有這樣的保單,讓大家萬一被隔離可以無後顧之憂,也是好事。」
■提供居家隔離4大重點
由於指揮中心宣布緊急回溯擴大隔離,加上動員人力通知需要時間,不少桃園民眾仍未收到通知,防疫專線1922也持續佔線,應答率不到3成,陳時中表示已增加1922接線人力到213人,會在短期快速提升到應答率9成,並先整理這兩天最多人詢問的4大問題:
1.隔離對象:1月6日至19日,自部桃出院的病患及同住者、陪病者及同住者、案889就醫時相關接觸者,都應暫時不要離開家裡,等待衛生人員通知,並完成14天居家隔離、後續採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
2.自1月6日起,有去部桃門診、急診就醫或陪同就醫的民眾,請於就醫隔天開始,進行14天自主健康管理。
3.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早晚量體溫、勤洗手、外出嚴格配戴口罩、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的場所。若期間身體不適,可在「線上醫療諮詢平台」由急診專科醫師線上諮詢建議,若需就醫,會由當地衛生局安排。
4.居家隔離原則上一人一室,且要有獨立衛浴。若全家人都要居家隔離則不限,但須經常消毒共用區域;交談或接觸都要配戴口罩;用餐時要保持適當距離,使用公筷母匙或分菜後進食。若認為無法安全防疫,可預定防疫旅館、或向地方衛生局申請集中檢疫所(須自行付費)。
■桃園市政府防疫升級,增加17項社區防疫方案
今(25)日上午,桃園市召開防疫專案會議,市長鄭文燦祭出更高的防疫措施,包含11家責任醫院停止探病、陪病採實名制、大型集會及群聚活動停辦或延期等,也宣布學校的寒假輔導、活動停止等17項防疫方案,目前防疫方案暫定到2月底。
另外再過兩週就是農曆新年,除部桃院內感染事件之外,也可能會有民眾大範圍移動、走春的狀況。陳時中表示,近期會跟各部會密切開會,討論春節交通防疫措施,包括是否會增加對高鐵自由座的管制,或是恢復大眾運輸工具上禁止飲食等規定,若針對春節有更多措施,會在決定後即刻宣布。(文 / 陳潔;攝影/楊子磊;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血清抗體檢測,是解讀流行疾病的「關鍵密碼」?】https://bit.ly/2S42KOx
【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病例分析5大重點】http://bit.ly/393fCxw
【重返和平──SARS隔離黑洞中難以告別的記憶】http://bit.ly/3aMLzrK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本土病例 #COVID19 #院內感染 #群聚感染 #隔離 #擴大匡列
衛福部部定次專科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擴大,再添一名護理師確診、父兄也出現感冒症狀,確定為一起群聚感染事件;醫師休息室有4處檢出病毒,指揮中心將封病房、不封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晚間10點召開緊急記者會,由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親自主持,宣布先前傳出醫師確診(案838)的桃園某醫院,又有一名護理師(案852)確診,該護理師曾與染疫醫師在護理站一起工作。總計,此次桃園地區醫院已累計3起確診案例(案838、839、852),正式確認為一起醫院內「群聚感染」。
令人擔心的是,該護理師的父親和哥哥也出現流鼻水症狀,正在醫院隔離中。指揮中心嚴陣以待,採「封病房,不封院」政策,和這名護理師同病房的27位護理人員,以及22位曾經接觸過的醫師全數居家隔離。
■一採時在潛伏期沒驗出,出現發燒症狀後逕自到診所就醫
陳時中表示,這名醫護人員和確診醫師曾有3段時間接觸,其中2次較短,有一次是1月10日在護理站接觸過1小時,判斷應該是因此感染。該醫師1月11日驗出陽性後,這名護理師也接受採檢,但當時是陰性,1月14日起出現輕微咳嗽、喉嚨癢症狀,15日自行到診所看診,後來出現發燒症狀,回醫院採檢後返家,16日下午確診,正在隔離病房治療。
陳時中指出,案838和其護理師女友(案839)都確診,但今日確診的護理師和案839是不同病室,加上和案838有過接觸,因此研判感染源來自醫師。
陳時中指出,這名護理師平常都騎機車上班,1月11日至今天,除了上班和看診,都待在家中,沒有外出,和其同住的4人有父母、哥哥、一名院內員工,其中父親和哥哥已出現流鼻水症狀,正在醫院隔離中,「先當成確診病患處理。」
■醫師休息室4處驗出病毒,同病房護理師、醫師,全部居家隔離
和這名護理師曾經同病房工作的護理師有27名,另有5名專科護理師,3名同班,2名不同班,指揮中心升高防疫規格,要求全部居家隔離。22位曾進出同病房的醫師,雖然接觸時間都非常短,但為了因應醫院群聚,22位醫師皆居家隔離到1月21日,期間必須用視訊診療或協調其他醫院來幫忙照顧病人,再看採檢狀況評估。
這名護理師工作的病房有40多位病人,其中31位已經出院,該護理師直接照顧的有9名病人,已匡列居家隔離,其他為自主健康管理,仍在醫院的則移到一人一室病房裡,同時該醫院住院病人持續實施只出不進。
陳時中補充,醫師確診後指揮中心曾採檢醫院,在醫師休息室4個點有驗出病毒,除了案838使用,另一名醫師也有用,已列為居家隔離對象。
838確診後,該醫院已經採檢468人,其中265人為醫院人員,一採皆為陰性,17日將進行第2次採檢。該醫院另擴大採檢452名員工,16日晚間結果出爐也均為陰性。
■感染源頭仍無法百分百確認,與「案812」病毒基因相近、傳染機率高
這起醫院群聚感染,也是COVID-19爆起以來,台灣第二起重大的群聚事件,上一次是去年2月底,桃園另一醫院共有一名急診清潔工、及3名護理師及其2名家屬,及一名病患、一名病家屬,共有9人確診。不過,上回的院內感染有確認感染源頭,未擴及到社區內;此次的院內感染,先前指揮中心一直不透露確診醫師的感染源,回應提問媒體「公布感染源頭的案號,對民眾沒有意義。」
今晚陳時中終於鬆口表示,目前案838染疫醫師的感染源,其實還沒有「百分之百確認」。陳時中指出,案838傳染來源雖目前無法100%肯定,但經過全基因序列分析,和案812接近相同,「初步應該是非常大可能,838在照顧812期間感染。」
案812為自美國返台的60多歲男性,10月到美國探親,12月27日返國後確診。
■確診護理師與染疫醫師工作接觸,為何未列隔離?指揮中心未正面回應
今日確診的護理師因為和確診醫師沒有緊密互動,且接觸時有適當防護,因此第一波沒有列為隔離對象。現場記者追問,既然有適當防護,為何仍然染疫?陳時中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全世界防疫專家都想問這問題」,以往這一年經驗,病毒要經過一定時間接觸較有染疫可能性,但現在有變種病毒,雖然目前比對這株病毒不是變種病毒,「但病毒是不是傳染力變高了,不知道。」也因為科學證據沒有辦法給答案,所以這次擴大採檢,更嚴。並自曝,自己最近也因為有感冒症狀採檢,結果為陰性,這已是他第二度採檢,兩次結果都一樣。
由於此案例為醫院群聚感染,護理師又有兩名家人出現症狀,陳時中坦言危機期可能到1月24日至28日,到時會再檢驗,狀況可以掌握得更清楚,若有大型活動要舉辦,還是要更嚴謹,燈會活動預計和各單位討論防疫措施,等下週疫情弄得更清楚後再討論。(文/林慧貞;圖/指揮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https://bit.ly/38IiBdp
#疫情 #報導者 #COVID19 #護理師確診 #北部醫院 #群聚感染 #院內感染
衛福部部定次專科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即時【差額醫材管理新制9月上路:改以極端值管理,但異常名單、金額皆未公布引起醫界和民間團體不滿】
健保署針對醫材價格管理政策一波三折,政策轉彎,但爭議仍未平息。
6月8日公告,將民眾自付差額的8大類、352項醫材分組分類,同功能不同廠牌採統一上限價格,原意是為民眾荷包把關,未料引起醫界劇烈反彈,健保署與醫界重新協商,7月24日發布新聞稿指稱,「廢止」6月8日公告的上限價,但醫材管制政策其實未暫停。
《報導者》當日的獨家報導即指出,新的醫材政策將管理異常極端值,透過與17個公會、學會、協會討論,將分類細緻化訂出收費百分位、並由原來採購價改為末端售價計算極端值的金額,並獲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證實。
■健保署新聞稿說明不充分,致各界誤解
但健保署7月24日新聞稿說明不充分,致部分醫界與社會大眾誤以為醫材價格管理政策取消。因而健保署8月24日公告,新的醫材極端值規範,將於9月1日起上路,除「冠狀動脈塗藥支架」外,人工水晶體、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等7大類醫材都會實行「柔性管理」以勸導取得罰責,又再度引發反彈。
由於新政策未公布各類別極端值,不僅部分醫界質疑「蓋牌」,今(9月8日)上午,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消基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督保盟)與台灣女人連線(台女連)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健保署公佈自付差額醫材的極端值數值,同時健保署應說明極端值訂定方式與未來管理與監控的做法。尤其應向民眾公告,哪些醫院超過極端值,價差太大,作為民眾未來選擇醫材的考量之一。
■消基會:健保署應公佈極端值數字,並明定監控機制
消基會秘書長吳榮達表示,健保署2次與各專科醫學會開會討論極端值,從醫材的分類到極端值金額,都由各專科醫學會掌握,有「球員兼裁判」的疑慮。黃淑英也認為,「極端值由醫學會決定,但從過去反應看到,醫生跳出來替廠商說話,怎麼期待醫學會來把關?政府應該加把勁,現在卻因為片面反對就退縮,非常令人遺憾。」
此外,吳榮達說,「目前極端值多少、哪些醫院超標,政府都沒有公布。健保署應提出公開透明的報告,讓所有民眾知道,極端值到底怎麼訂?數值是多少?又有哪些醫院超過極端值?」民眾才能了解哪些醫院價差大,也才能達到健保署為民眾省荷包的核心目的。
吳榮達也質疑,健保署透過新制,要求超過極端值的醫院須改善,但不公開揭露,也沒有相對應的罰則與管理機制,就像「無牙老虎」沒有強制力。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贊成資訊透明,健保署欠缺向下溝通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針對自付差額醫材新制,目前的說明確實讓醫界與民眾都不滿意,還有蠻多地方沒有講清楚,「我們希望能有更完整的資訊揭露,現在極端值是讓各專科醫學會決定,但極端值取在哪裡?大家都在猜或是自己算,其實都不準。」
而消基會要求健保署揭露哪些醫院超標,陳亮甫也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只要克服技術上的問題,例如在醫材比價網上標示超過極端值的醫院;或採取動態監測,某個月或一段時間固定更新,甚至也可以將價格調漲、調降的記錄公布,「其實這些資訊醫界也不怕被知道。」
陳亮甫說,自付差額醫材從7月第二波討論至今,雖然健保署指出,已經和各專科醫學會有共識、討論好了,但這段期間卻沒有做任何向下溝通。
「其實不止揭露極端值,包括過程如何和學會討論?會議怎麼開?訂定極端值後是每年或多久更動調整?主導權是否都是在醫學會手上?」陳亮甫說,醫界尊重專業,也相信學會會做好監督角色,以科學方式提出極端值,但若外界真的質疑,也應拿出相關會議記錄,公開操作過程。
■消基會公佈醫材差額大調查:同一產品在同一層級醫院價差高達9萬
吳榮達表示,衛福部於6月13日針對醫材加開臨時會議時,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承諾,會優化特材說明機制,提供詳細周到的醫材資訊給民眾,讓民眾方便做選擇,「但非常遺憾,但現在都沒有看到。」
因此,消基會執行董事兼發行人徐則鈺說,為了維護病人權益,消基會此次自己進行醫材價差調查。透過健保署的醫材比價網,針對5大類醫材,人工心律調節器、生物組織心臟瓣膜、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人工水晶體、治療心房顫動之冷凍消融導管列出價差前3名,並列出各類醫材前15名價差醫材,找出極端價差最多的醫療機構。
結果發現,5類醫材中,生物組織心臟瓣膜的價差最高,前三名價差介於9萬2,500元到6萬2,726元;人工心律調節器、生物組織心臟瓣膜以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高價差醫材有近一半都在區域醫院;而台安醫院共有3款人工心律調節器、4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進入高價差排行,是件數最多的醫療院所。
吳榮達說,此次調查的結果是要告訴民眾,醫界不斷在恐嚇老百姓,設立極端值優良特材就會退出台灣市場,但透過結果可以發現,同樣的醫材,甚至在同一層級醫院就有這麼大的價差。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也表示,同一個產品就算在不同層級醫院,也沒有出現大醫院便宜、小醫院就貴的議價結果。而且,比價網效果本來就不高,民眾不可能會因為醫材價格,而隨意更換與醫師有長期信任的醫院,「即使民眾知道價格比較貴,也沒有選擇能力,面對醫院開出的價差,民眾毫無招架能力。」
台女連理事長黃淑英說,過去爭議點聚焦在「有上限就沒有好醫材」,以及「醫材價差反映醫療技術」。但透過調查結果看到,是連同一個品項的醫材都有價格差異,「這就不是好醫材會不見,而是政府如何管理價格的問題,」至於醫術,黃淑英說,應該要討論不同的給付,而非用醫材來養醫。(文/陳潔 )
#延伸閱讀
【同一種醫材價差到底有多大?──差額給付巿場大解密】https://bit.ly/2XViMgU
【醫材風暴掀開的健保國王新衣──不能說破的定價祕密】https://bit.ly/2DAJJ2A
#報導者 #醫材 #差額給付 #上限 #醫療 #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