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螢幕鏡像輸出沒反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螢幕鏡像輸出沒反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螢幕鏡像輸出沒反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螢幕鏡像輸出沒反應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TrendForce 發布 2020 年 10 大科技趨勢 作者 TechNews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0 月 02 日 14:40 |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針對 2020 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 10 大科技趨勢,內容請見下文。 AI、5G、車用三箭頭,帶動半導體...

  • 螢幕鏡像輸出沒反應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26 21:09:40
    有 0 人按讚

    TrendForce 發布 2020 年 10 大科技趨勢

    作者 TechNews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0 月 02 日 14:40 |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針對 2020 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 10 大科技趨勢,內容請見下文。

    AI、5G、車用三箭頭,帶動半導體產業逆勢成長

    2019 年在中美貿易戰影響下,全球半導體產業呈現衰退。展望 2020 年,儘管市場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在 5G、AI、車用等需求挹注下,將帶動半導體產業逐漸脫離谷底。IC 設計業者將導入新一代矽智財、強化 ASIC 與晶片客製化能力,並加速在 7 奈米 EUV 與 5 奈米的應用。在製造方面,7 奈米節點的採用率增加,5 奈米量產及 3 奈米研發的時程更加明朗,先進製程製造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此外,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如 SiC、GaN 與 GaAs 等,具備耐高電壓、低阻抗與切換速度快等特性,適合用於功率半導體、射頻開關元件等領域,在 5G、電動車等應用備受重視。最後,由於晶片線寬微縮及運算效能提升,使先進封裝技術逐漸朝向 SiP(系統級封裝)方向發展;相較於 SoC(系統單晶片),SiP 的組成結構更靈活且具成本優勢,更能符合 AI、5G 與車用等晶片的發展需求。

    DRAM 往 EUV 與下世代 DDR5 / LPDDR5 邁進,NAND 突破 100 層疊堆技術

    現有 DRAM 面臨摩爾定律已達物理極限的挑戰,製程已來到 1X / 1Y / 1Znm,進一步微縮不僅無法帶來大量的供給位元成長,反而成本降低的難度提升。DRAM 廠目前在 1Y 與 1Znm 製程將開始將單顆晶片顆粒的容量由現有主流 8Gb 提升至 16Gb,使得高容量模組的滲透率逐漸升高,並且有機會在 1Znm 開始導入 EUV 機台,逐漸取代現有的 double patterning 技術。以 DRAM 的世代轉換來說,DDR5 與 LPDDR5 將在 2020 年問世,進行導入與樣本驗證,相較於現有的 DDR4 / LPDDR4X 來說,將會更省電、速度更快。

    NAND Flash 市場將首次挑戰突破 100 層的疊堆技術,並將單一晶片容量從 512Gb 提升至 1Tb 門檻。主要為因應 5G、AI、邊緣運算等持續發展,除了智慧型手機、伺服器/ 資料中心需要更大的儲存容量外,更要求單一儲存裝置的體積進一步微縮。除了 NAND Flash 晶片的進化,智慧型手機上儲存介面也會從現有 UFS 2.1 規格,升級至更快速的 UFS 3.X 版本。在伺服器 / 資料中心方面,SSD 產品也會導入比 PCIe G3 速度與效能快 1 倍的 PCIe G4 介面。兩樣新產品明年將鎖定高階市場。

    5G 商用服務範圍擴大,更多硬體終端問世

    2020 年全球通訊產業發展重點仍為 5G,不論晶片大廠高通、海思、三星與聯發科等,亦或設備商華為、Ericsson 與 Nokia 等將推出各種 5G 解決方案搶攻市場。在網路架構發展上以獨立(Standalone,SA)5G 技術為主,包括 5G NR 設備和核心網路需求提升。SA 網路強調無線網、核心網和回程鏈路架構,支援網路切片、邊緣計算等,在上行速率、網路時延、連接數量均符合 5G 規範性能。另外,隨著 2020 年上半年 R16 標準逐步完成,各國電信營運商規劃 5G 網路除在人口密集大城市外,也會擴大服務範圍商用,預計將看到更多 5G 終端或無線基地台等產品問世。

    全球 5G 手機滲透率有望突破 15%,中國廠商市占逾半

    2020 年智慧型手機的外觀設計重點仍圍繞在極致全螢幕,進而拉升螢幕下指紋辨識搭載比例提高、螢幕兩側彎曲角度加大,以及螢幕下鏡頭的開發。此外,記憶體容量規格提高,以及持續優化鏡頭功能,包含多個後鏡頭、高畫素等,也是開發重點。至於 5G 手機的發展,隨著品牌廠積極研發,以及中國政府推動 5G 商轉,明年 5G 手機的滲透率有機會從今年不到 1%,一躍至 15% 以上,而中國品牌的 5G 手機生產總量預計將取得過半市占。然而 5G 通訊基地台的布建進度、電信營運商的資費方案以及 5G 手機終端定價才是決定 5G 手機是否能吸引消費者購機的關鍵。

    高刷新率手機面板需求看增,平板成為 Mini LED 與 OLED 新戰場

    在手機面板方面,目前 OLED 或 LCD 面板的規格已經能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然而伴隨著 5G 布建展開,其高傳輸效率與低延遲的特性,除了改善手機內容的動態表現,也開創手機在 AR 等其他領域的應用,帶動 90Hz 甚或是 120Hz 面板的需求。

    另外,以最熱門的電競應用來看,除了既有的高刷新頻率面板,透過 Mini LED 背光增強對比表現的更高階產品,量產的條件也越來越充裕。而在採用 LCD 多年後,市場也傳出 2020 年的 iPad 可能同步推出採用 Mini LED 背光與 OLED 這類增強畫質表現的面板技術,讓平板成為 OLED 與 Mini LED 另一個發展契機。

    顯示器產業供過於求,Micro LED 開創新藍海

    從 Micro LED 自發光顯示器進展來看,越來越多面板廠商推出玻璃背板的 Micro LED 方案,但由於良率問題,目前模組最大做到 12 吋,更大尺寸的顯示器則是透過玻璃拼接的方式實現。儘管短期內 Micro LED 的成本仍居高不下,但由於 Micro LED 搭配巨量轉移技術可以結合不同的顯示背板,創造出透明、投影、彎曲、柔性等顯示效果,未來將有機會在供過於求的顯示器產業當中,創造出全新的藍海市場。例如,若結合可摺疊顯示螢幕方案,Micro LED 因為材料結構強健,不需要很多保護層,也不需要偏光處理,或許是一個適合切入的領域。

    TOF 方案的 3D 感測模組搭載率提升,有利未來 AR 應用發展

    相較於結構光,TOF(Time of Flight)技術門檻較低,且供應商較多元,因此 TOF 模組成為手機後置多鏡頭的選項之一。雖然 2020 年 3D 感測並沒有明顯的新應用出現,但預計會有更多品牌廠商願意增加搭載 TOF 模組的機種,帶動 TOF 的 3D 感測模組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度逐步提高。而隨著 iPhone 在內的智慧型手機開始搭載 TOF 模組,透過提供更精準的 3D 感測和影像定位,強化 AR 效果,將提高消費者使用 AR 應用的動機,並吸引更多開發商推出更多 AR 應用程式,進一步提升對 3D 感測模組的需求。

    感測能力與演算法成為物聯網加值關鍵

    隨著技術與基礎建設日漸完備,2019 年物聯網在各層面多已邁入商業驗證階段,帶來投資效益。2020 年物聯網在各垂直應用領域將向下扎根,已打底的製造、零售業等持續透過技術以優化流程與加值服務,農業、醫療等也將有更廣泛的產業轉型。在技術方面,將著重於提升感測能力,使其能進行五感偵測並對周遭環境做出更多反應,以及 AI 演算法的突破以進行更多深度學習。此外,物聯網裝置連結數的上升造就大量數據,邊緣運算與 AI 於終端設備之整合將是可期未來,進而帶動軟硬體升級商機。

    自動駕駛將落實終端應用,探索更多商業模式

    2020 年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以商用車、特定行駛路線和區域性特殊應用為 3 個主要的特色,並且多數鎖定在 SAE Level 4 自駕等級。能在 2020 年看到更多量、更多類型的自動駕駛商用案例,其中一項驅動因素來自各類平台化產品,如 NVIDIA Drive 運用 AI 人工智慧技術的自駕車開發平台,以及百度 Apollo 開放平台提供不同自駕場景的解決方案等,都協助車廠及各級開發商加速將自駕技術落實於產品中。然而,自駕技術的開發成本高,車廠或技術開發商需要找出更多自駕技術的可能性,並且必須可獲利、優化成本和改善問題,因此找到能滿足該可能性的商業模式也是 2020 年的重點。

    太陽能模組產品標準化已成歷史,終端產品選擇將優先考量發電性價比

    太陽能技術發展不斷更新,2018 年及之前的模組皆為標準 60 片或者 72 片版型排列,電池片也都以完整尺寸呈現。而 2019 年電池片的版型改變與模組端的微型技術發展多樣化,包含半片、拼片、疊片(瓦)、多柵線、雙玻、雙面(電池)模組等多樣技術疊加運用,使得最終模組產品的輸出功率相較於 2018 年增加一到兩個檔次(bin)。然而,模組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取決於度電成本。要降低度電成本,就要提升電池效率與模組功率,以創造更大發電量並確保產品長期的可靠性。未來市場產品定價的話語權將不再由製造端掌握,而是以市場需求及買方接受度為依歸。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19/10/02/trendforce-releases-2020-top-10-technology-trends/

  • 螢幕鏡像輸出沒反應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5-26 22:00:55
    有 1,016 人按讚

    【試車報告】Bentley New Continental GT 優雅跋涉
    【4K UHD | https://youtu.be/wXMrmp_X1jQ】

    GT跑車之所以誕生,無疑要替人們,不!應該說是玩家,帶來奢豪,又舒適的長途移動體驗。

    但看著這堪稱史上最近乎[跋涉]兩字的試駕路線,究竟我能探索出何等體驗,試駕的[她],又能帶來何種表現,卻也是我更加好奇的…

    【層峰精品】

    見到New Continental GT的第一眼,會被它帥氣、源自EXP 10 Speed 6 Concept概念車量產而來的造型所吸引,在線條勾勒上,除了保留前兩代車型的風格,也將1952年問市的R Type Continental車款特色融入,令後葉子板顯得古典,卻也肥美,此外,借鏡1938年以鋁合金蒙皮設計的飛機Spartan Executive的機尾,將流線樣貌融入車尾,並以攝氏500度高溫塑形新車鋁合金鈑件,除了展顯動感與未來的樣貌,車體還減重85kg!

    但我私心認為,前葉子板下方精緻鑲嵌有12字樣,突顯12缸引擎的散熱口,並將線條縱貫至車尾的設計,更美得令人目不轉睛。

    而當首次開啟車門後,時間更彷彿靜止了…
    只因這輛車,它終究是輛Bentley! 瞄準的客群,只有層峰! 沒有其他!
    在車主最常相處的車室,一切的表現、體驗,也只會是頂尖!

    相當驚人地,New Continental GT內裝是由千位熟稔各項作工的專家分工,並耗時100小時才得以完成,不僅較舊款用料、組裝細緻度更上層樓,若加上精雕細琢的金屬感配件與裝飾,內裝更由多達5種顏色交織而成,其中另包含兩異色的高檔皮革,還有鋼琴烤漆飾板,和那因上了光亮的清漆,而更為晶瑩、耀眼奪目的木質飾板。

    此外,邁入新世代,New Continental GT也更具科技感了,在導入能夠顯示導航、ACC的數位儀錶、12.3吋超大中控螢幕之外,這輛車甚至還有著翻轉中控介面的花俏本領! 隨著車主的喜好,這輛車可以顯示中控螢幕、指南針/碼表/溫度計三環錶,以及素面飾板三種選擇,雖說在指南針顯示的那個介面令人感覺較為無用,但說實話,既然有本事入主Bentley,別說車色、皮革顏色都能任選,在車內保留浪漫和小機關,又有誰能指責?

    【速穩豪氣】

    W12雙渦輪動力,可以說是Continental GT展現王者風範的象徵,這次試駕的車款仍率先搭載這具引擎,但經過重新改造後,新引擎除了減重30kg外,同時換上雙渦流渦輪增壓器,輸出表現更線性外,在3~8檔,轉速低於3000rpm定速巡弋時,還會自動關閉六缸,引維持更好的燃油節省性,搭配DSG八速自手排,加速過程又快又順,0~100km/h可於3.7秒達成,極速更有333km/h的境界。

    相較於動力提升的部分,我更欣賞操控性能的躍進,雖然Bentley原廠並未特別強調,但New Continental GT就是採用集團的MSB底盤平台,不過經過Bentley特別調校,還是讓Continental GT展現出沈穩但又不失靈活的特質。

    前雙A臂、後多連桿懸吊結構不變,但氣壓懸吊的充氣效能提升了60%,同時強化了主動防傾桿的功能,最大側傾抑制支撐可達130Nm,讓車體盡量維持水平。

    再者,過去Continental GT都是維持固定的驅動模式,但New Continental GT的驅動力可以從一般的前38%、後62%,到前17%、後83%自動調配,極限狀態甚至可以讓後輪短暫保有100%的輸出。

    要提升一輛車的操控力,車體配重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因此原廠刻意讓New Continental GT前軸前移135mm,並縮短前懸的距離,儘管搭載12缸的大引擎,卻依然保有優異的車配重,在雙載且後廂放置行李的情況下,這輛大GT的車體配重可以達到前53%、後47%,全油門加速時,重心慣性移轉,更貼近均衡,而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不容易推頭,車尾也不易甩擺,相對更易於操控!

    這次試車的旅程超過400公里,多數路程必須繞行阿爾卑斯山,通過高速彎,便能感受這輛GT跑車沈穩的操控魅力!

    或許因為GT跑車的緣故,Bentley並未在這款車型上投入太多競技化的配置,但在之前的Continental Supersports及GT3 R這類道路版廠車上,已研發出了煞車扭力分導裝置,當車輛通過小夾角彎道時,會自動箝制內側輪轉速,讓車輛過彎的俐落度提升,再結合21吋胎圈,操控反應變得靈活俐落,如果遇上急彎,輔以Trail Brake彎道煞車的技巧,過彎時連輪胎哀鳴都鮮少出現,駕馭的感覺也變得輕盈,就像是少了500kg一般。

    如果提早出彎再加速,可以明顯感覺動力驅動力移轉至後輪,因此後軸會略微外滑,可以在過程中探索小樂趣!但若將動態穩定系統關閉,提早補油時,四驅系統會在動力移轉至後輪的瞬間抽離至前輪,反而會產生一點卡卡的感覺。但整體而言,Continental GT的纏鬥能力可以說是大幅提升。

    【TCar短評】

    這趟旅程,是我試車生涯,開車開得最過癮的旅程之一,超過四百里的跨國旅程,隨著開車的時間愈長,對這款GT跑車的好感度也愈高。

    年輕化的造型,讓Continental GT變得人見人愛,雖然這次沒有機會體驗新增的主動安全科技,但純就性能及操控力的展現,將GT跑車舒適、安全又不失操控樂趣的一面完全展現!也或許為了安全考量,當動態穩定系統關閉,提早出彎補油,後輪的驅動力會瞬間被抽到前輪,雖然不夠狂野,卻也增添安全。

    【Bentley New Continental GT】

    引擎形式: 5950c.c. W12 DOHC 48V + 雙渦流Twin-Turbo
    最大馬力: 626hp/6000rpm
    最大扭力: 91.8kgm/1350~4500rpm
    變速系統: 雙離合器八速自手排
    驅動模式: 4WD
    長x寬x高: 4850x1954x1405mm
    軸距: 2851mm
    車重: 2244kg
    懸吊結構: 前雙A臂 後 多連桿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輪胎規格: 前265/40 ZR21 後305/35 ZR21

    Bentley Taiwan | TCar 葉明德
    #bentley #continental #gt #tcar #海外試駕 #葉明德

  • 螢幕鏡像輸出沒反應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1-13 20:10:33
    有 158 人按讚

    【試車報告】 Ford Escort 時尚型 新世代小金剛
    【4K UHD | https://youtu.be/8vMM5ouLJIU】

    在我小時候,福特轎車有著小康家庭的象徵意涵,當時,福特曾經推出多款膾炙人口的好車,提到性能,會讓人想到千里馬,提到氣派,則有跑天下,對於小家庭而言,其實還有實用取向的入門房車Escort,並且定名為雅士,也因為車身尺碼適中,有著操控靈活的特質,因次又有小金剛的別名!

    【尺碼放大】

    就價格策略來看,New Escort志在搶攻入門房車的市場,然而,就產品面來看,這輛國產房車可說是中大型房車級距,造型上,以Kinetic Design 2.0勾勒的設計風格,整體雖然不是亮麗搶眼,但實車卻也沒因入門的價格而犧牲過多質感;而採強硬的硼鋼,輔以雷射銅焊打造的車體,實際入座除了感覺前後座乘坐感寬敞外,還有優異的舒適性,對我而言,後座座墊更有種媲美沙發的乘坐感,未如同其他入門房車,刻意將後座椅墊縮小,長途乘坐的品質更為優異!Escort的外觀造型之於高強度車體,正猶如其坐椅剪裁之於實際乘坐感,相信親身體驗過的朋友,肯定會對它的好感大增!

    在行李廂空間部分,這輛國產房車有467公升,無論出遊或日常上班,都能夠滿足家人需求,尤其,我們試車當天後廂放了兩輛折疊腳踏車,還可以放置器材,容量頗為驚人!小缺點唯獨在它的整體後椅背翻倒功能並非全車系標配,且操作時必須同時拉起椅背左右拉柄,才可將椅背放倒。

    【預算之選】

    目前在台銷售的Escort僅分為57.9萬的雅致入門車型,以及我們試駕的67.9萬時尚型,或許有朋友不免好奇,那麼這10萬價差我能多買到什麼。

    包含上述的椅背傾倒功能外,外觀則多了16吋輪圈、LED日行燈、前霧燈和鍍鉻窗框,但在內裝,才是最大的差異之處,除了細節上的裝飾差別,還有方向盤上的多功能按鈕、天窗、電子恆溫空調,以及中控台上的智能影音系統,這套系統不只整合了1080p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手機藍芽連結與DVD撥放功能,同時也內建了導航系統,再加上前面板上,還有附AUX與USB插槽的原廠手機固定底座,購入此版車型的朋友,無需勞煩多項配備的加裝,也算是這輛車的貼心之一!

    至於安全備配部份,Escort不僅擁有倒車雷達、EBD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ISOFIX兒童座椅固定扣、後車門兒童安全鎖,時尚型車款也增加了定速功能、EBA煞車力道輔助系統、斜坡起步輔助、ESP,並將安全氣囊升級為六具,因此,若您的購車目的是為了載滿一家大小,在預算許可的情況下,也不妨直接選擇安全較齊全的時尚型車款!

    【動力平順】

    過去,Escort在台灣算是Ford的入門房車,然而New Escort完全不會給人入門房車的感覺,相反地,踩踏油門的瞬間,還有種輕快的感覺。原廠為它配置1.5升四缸NA引擎,除了有進、排氣連續可變氣門,搭配11.0的高壓縮比,擁有113hp/14.5kgm的最大動力,結合六速手自排,中低速率的性能表現比想像中來得出色,我們在下著滂沱大雨的環境下,後廂還載著兩輛腳踏車及器材進行加速實測,如此惡劣的情況0~100km/h加速也有12.5秒,具備一定的實力!

    對於喜歡開車的朋友而言,這輛國產房車的底盤設定更值得稱頌,前麥花臣、後扭力樑的懸吊結構,其阻尼配置實屬可圈可點,巧妙地在軟、硬之間取得平衡,不僅在市區斑駁的路面行駛,紮實的底盤可以迅速濾掉碎震,並且將清晰直接的路感透過電動輔助的方向盤回饋給駕駛者,單就路感回饋的感覺,已經超越許多國產車,甚至有高級進口車的手感。

    到了郊區路面,Escort開快時依然有出色的穩定性,不會讓人有絲毫漂浮或不安的感覺,行駛濕滑的山路,還能感受到操控樂趣,這份樂趣不單只是避震器發揮的支撐力,而是精準的轉向反應,加上前後輪優異的循跡性,再融合前文提及的優異路感回饋,營造出色的駕控品質,對於喜歡開車且享受開車的朋友而言,有著讓人陶醉的誘因。

    【TCar短評】

    與Escort一整天的相處,會發現這款房車,是體驗過後會喜歡的國產車,雖然原廠主要標榜的,是以小車的價格,可以獲得中型房車的高C/P值,然而,實際駕馭後,除了會對它的空間及安全陳設有感之外,更會喜歡紮實且敏捷的操控感受!如果,這輛車出現在我退伍時,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它作為我人生的第一輛車。

    【Ford Escort 時尚型】

    引擎型式: 1,498c.c. L4 DOHC 16V
    最大馬力: 113hp/6,000rpmrpm
    最大扭力: 14.5kgm/4,250rpm00
    長x寬x高: 4,587x1,825x1,490mm
    軸距: 2,687mm
    車重: 1,300kg
    驅動模式: FF
    煞車結構: 四輪碟煞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 後扭力樑
    輪胎規格: 前後205/55 R16
    國內售價: 67.9萬

    【主要配備】

    LED日行燈
    16吋輪圈
    大型鍍鉻六角形水箱護罩格柵
    亮銀鍍鉻車窗飾條
    雙啟模式電動防夾天窗
    皮質三幅式電子動力輔助轉向多功能方向盤
    皮質包覆排檔頭
    透氣紓壓皮質座椅
    電子恆溫空調系統
    智能影音系統
    。8吋LCD彩色液晶觸控螢幕
    。Navi導航系統
    。倒車顯影輔助系統
    。1080p行車記錄器
    。DVD播放器
    。CD播放、藍芽連結功能
    4全頻揚聲器+ 2高音頻揚聲器
    中控、後座12V電源輸出
    AUX-in外接音源接口、USB插座
    後座傾倒裝置
    後座中央扶手(雙置杯架)
    豪華黑色內裝
    菱形織紋天頂棚
    軟質皮紋前面板、皮質車門內飾
    鍍鉻全環式後視鏡調整鍵/車窗按鍵/全環式儀錶板飾條
    三眼式倒車雷達
    定速巡航系統
    座椅防潛滑設計
    EBA煞車力道輔助系統
    EBD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
    ESP電子車身動態穩定系統
    HSA斜坡起步輔助系統
    TPMS胎壓偵測系統
    Follow Me Home大燈安全照明功能
    ISOFIX後座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
    後車門兒童安全鎖
    雙前座SRS氣囊、側氣囊、側邊簾幕式SRS輔助氣囊

    Ford Taiwan | TCar 葉明德
    #ford #escort #時尚型 #tcar #新車試駕 #葉明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