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虛擬人物製作app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虛擬人物製作app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虛擬人物製作app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虛擬人物製作app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我們預期消費者將越來越偏好更奢豪 更高品質的觀影體驗,比如 IMAX」 ——華爾街分析師 ───────────────── 昨晚的《DC FanDome》直播活動宣示了這一週就是名符其實的 W...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aj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team日本恐怖遊戲,這個章節是跟絆愛合作,體驗她實況結束後的網路靈異事件。原本是以短篇方式提供下載遊玩,經過整合後在steam上發售了,包含了9個遊戲章節,從最初的隔天到現在已經7年了。 喜歡影片就按個讚👍👍👍! 遊戲網頁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

虛擬人物製作app 在 ☍  ? 我是ᴏᴘ ◡̈ 經營0ᴏᴘsᴛʏʟᴇ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9-21 10:51:56

👩🏻🎨💙 本來都很羨慕外國有這個功能 還好現在 Facebook虛擬替身 終於在台灣上線啦🔥 Op馬上製作了自己的造型 我覺得自己做得超像 惟妙惟肖地 根本是迷你版的我~ 哈哈哈 . 如何在 @facebookapp 製作 自己的Q版 #虛擬替身 呢? 在搜尋區輸入🔍虛擬替身 第一個會出現 Face...

  • 虛擬人物製作app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3 22:07:04
    有 290 人按讚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我們預期消費者將越來越偏好更奢豪
    更高品質的觀影體驗,比如 IMAX」
    ——華爾街分析師
    ─────────────────

    昨晚的《DC FanDome》直播活動宣示了這一週就是名符其實的 Warner 週。而其中最要緊的重頭戲(不只是 Warner 的,也是全世界電影產業的重頭戲),就是2020暑假檔第一部(嚴格說也是算最後一部)上映的好萊塢大片——《Tenet 天能》。


    迎接電影院救世主《天能》
     ̄ ̄ ̄ ̄ ̄ ̄ ̄ ̄ ̄ ̄ ̄ ̄
    在歷經五個月的暫停營業之後美國電影院終於準備重新開門營業,NATO 美國電影院經營者協會也在日前正式發佈了將在全美國電影院實施的防疫措施準則。

    他們參考 WHO、美國疾管局以及勞動安全主管機關發佈的各種規定和建議後,美國電影院確定將要求所有員工和觀眾在影廳內及其他公共區域皆須全程配套口罩。此外準則中還規定了相關減少座位數、維持社交距離和提高通風標準等規定。目前已經有超過300家企業所經營的2600個據點(涵蓋30000銀幕數)已經簽署同意採用該標準。

    本週在全美2000家電影院上映的獨立製作《Unhinged 超危險駕駛》是疫情後第一部在美國的規模上映的電影,但真正的重頭戲還是兩週後的片廠大片《天能》。延期多次的《天能》預計分階段上映:包含台灣在內許多國際市場將優先在8月26日上映,然後9月3日在美國、9月4日在中國上映。屆時預期美國多數城市的電影院都有機會開門營業,但本週仍未恢復的紐約和洛杉磯電影院是否能趕上兩週後的《天能》將會是美國電影復甦的重要指標。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對於仍然堅信無阻礙地自由呼吸是比人命更重要的天賦人權的美國人來說,再不戴口罩你們就確定沒有《天能》可以看了。

    Christopher Nolan 的《天能》已經成為美國電影院產業的最後一根浮木。全世界的電影院都摩拳擦掌地期待觀眾能為此重返影廳。但上週也同時傳出 Warner 對於電影院提出了63%抽成的嚴苛條件。

    過往慣例,發行商的票價抽成約為50%上下,而且會隨著上映週數慢慢調降。但目前傳出 Warner 要求整個上映期間都採63%計算。此外對於單廳電影院要求至少放映四週(正好接10月上映的《Wonder Woman 1984 神力女超人1984》,對多廳式電影院則要求必須在最大廳放映,而且至少放映12週(正好接12月上映的《Dune 沙丘魔堡》),並且電影開始前還會連帶放映多部 Warner 電影預告。

    作為今年美國暑假檔僅剩唯一大片,Warner 很明顯想要確保《天能》可以長期佔領電影院藉以盡可能收到最多票房。相較於那些膽子不夠大、只好通通拿去網路上架的片廠,這或許是 Warner 理所當然應得的。有趣的是 Forbes 注意到這個策略幾乎就是1999年的《Star Wars: The Phantom Menace 星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的翻版:星戰的發行商 Fox 當年也要求比較高的分帳比例以及更長的放映週數,並加掛了好幾部 Fox 電影的預告片,以便搭上星戰電影的週邊效應。現在就看《天能》能否在2020年複雜的市場狀況中衝出當年星戰電影的票房。

    該片最大的未知數是美國疫情的狀況,有許多人懷疑9月3日洛杉磯和紐約的電影院是否能順利開門。

    過去並非沒有好萊塢大片先在國際上映之後才在美國上映,但真的很少發生過跳過洛杉磯和紐約這兩大電影票倉的案例。未具名的報導專家告訴 Variety 說《天能》正在面臨盜版的超完美風暴,因為該片備受觀眾期待卻很可能有人根本看不到(比如紐約的電影院沒開門),或是電影院開了門但還沒有膽量去,最終很可能受到盜版的誘引。一週的上映時間落差對於盜版的地下市綽綽有餘,過去光美東、美西的幾小時時差都有盜版做得到見縫插針。而且現在電影院的社交距離更使夾帶錄影設備進去的非法之徒更難被發現。這是電影院體驗的存亡之際,盜版這個陳年反派角色依舊沒打算洗手不幹。

    看盜版電影或是在家看串流的人以外,另外一個光譜的極端是疫情過後「報復性」追求極致電影體驗的觀眾。

    投資銀行 B. Riley FBR 的分析師 Eric Wold 在分析報告中預測:「未來幾週全球的消費者將陸續回到電影院(美國主要連鎖電影院品牌則準備在月底重啟多數營業據點),我們預期消費者將越來越偏好更豪奢、更高品質的觀影體驗,比如 IMAX」。

    他的最大證據是上個週末《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在中國重映,其中594家 IMAX 影廳總計獲得210萬美元票房,佔重映票房超過15%(還使該片在上映19年後衝破10億美元票房關卡)。另外一個證據是 Christopher Nolan 導演的舊作《Inception 全面啟動》在全世界多國重映,其中181個 IMAX 影廳總計獲得64萬美元票房,佔重映總票房的40%之多。

    分析師認為消費者在疫情後對於放映體驗的追求,加上未來12~18個月內滿滿的好萊塢大片類型,都會 IMAX 公司成為最大受益者。


    串流上的大風吹遊戲
     ̄ ̄ ̄ ̄ ̄ ̄ ̄ ̄ ̄
    另一個跟 Warner 有關,而且最近已經被問很多次的問題:為什麼他們不乾脆放棄受詛咒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JK Rowling、Johnny Depp、Ezra Miller 接連出事,加上前一集票房和評論都撲空,為什麼 Warner 不考慮直接放棄因為疫情暫時停拍的《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3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3》?衛報的影評人 Steve Rose 認為整個哈利波特宇宙的資產價值太高,才會使身陷泥濘的 Warner 楔而不捨地繼續搶救《怪獸與牠們的產地3》。不論是正在煩惱疫情後如何找回觀眾的電影院,或是 Warner 剛剛推出的串流服務HBO Max,都迫切需要哈利波特宇宙這樣的指標性內容來吸引觀眾。

    上週末《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在中國重映的驚人票房就是最好例子。系列電影已經成為好萊塢主要命脈, 所以片廠就算搞砸任何系列電影,也會想辦法一試再試努力救回來(比如:蜘蛛人宇宙的《Venom 猛毒》)。在此同時,未來片廠也會更加小心地在明星上船前做更全面的身家調查,確保明星的麻煩過往、乖張言行不會拖垮這艘大船。

    另外一個哈利波特宇宙的特殊現象是:才開台不到三個月的 WarnerMedia 串流品牌 HBO Max 已經把自家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下架,並改授權給日前才開台的同業競爭對手 NBCUniversal 的串流品牌 Peacock 播放6個月。

    在此同時,Peacock開台時上架的自家電影《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系列則在短短17天後下架,又另外授權給 Netflix 播放。

    近來頻繁出現系列電影會在不同的串流平台之間流動,有時候甚至只停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個大風吹遊戲的起因是串流市場競爭過於激烈,而疫情又導致觀眾對於這些熟悉內容的強烈需求,因此串流才會願意只買一個月的授權也要滿足訂戶的需求。

    而這種打破以前動輒授權一年慣例的破碎式授權方式,使版權方成為最大受益者,因為他們收到的版權費大大地增加了。比如Warner,或是擁有5000部電影的老片廠 MGM 就再度靠著龐德電影和各種舊片財源滾滾。唯一的例外是已經慢慢變得不太願意購買來自別人的內容授權的 Netflix,以及完全只放 Disney 自家內容的 Disney+。

    Netflix 把重心從購買版權轉向自製內容之後,已經努力學會電影院和電視上會出現的萬事萬物。基本上別人桌上有賣什麼菜,Netflix家的廚師就想辦法炒出什麼菜。但唯有一道菜,他們的廚師迄今都還學不會。

    那道專屬於美國傳統電視台的菜叫做深夜談話節目。

    Netflix 剛剛宣佈停播才兩年的《Patriot Act with Hasan Minhaj 哈桑·明哈吉:愛國者法案》,在這之前 Netflix 製作過的談話節目多半也都在第一季或第二季被腰斬。本來 Netflix 的優勢是尺度比電視更寬,而且觀看時段可以隨觀眾喜好,但這些優勢並沒有替 Netflix 的談話節目找到更多觀眾。

    其中一個原因是 Netflix 不像電視台那樣全年無休製作談話節目,觀眾無法養成收視習慣。其二是演算法不斷餵食用戶類似的戲劇節目,讓談話節目很難脫穎而出。其三是如今電視台的談話節目都很會善用 YouTube 等社群平台找到更多觀眾,甚至不排除把完整節目放上去,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影響力(帶來的廣告費),而 Netflix 的訂閱制商業模式讓他們無法這麼做。

    Netflix 勢必會繼續嘗試這道菜的不同做法,但在他們找出自己的成功配方之前,深夜談話節目的美國傳統將繼續在電視台上活下去。


    Apple面臨的抗稅運動
     ̄ ̄ ̄ ̄ ̄ ̄ ̄ ̄ ̄ ̄
    一場漂亮的仗,開打的時機點非常重要。Facebook、Microsoft 和遊戲開發商 Epic Game 這幾週先後展開對Apple的抗稅運動,偏偏 Apple就在這幾天突破了兩兆美元的市值關卡。很難不讓人把兩個獨立事件連結起來大作文章,認為Apple太大確實是有害的。

    《Fortnite 要塞英雄》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最奇特的內容產業現象。這款線上遊戲中舉辦過音樂會、舉辦過影展,如今開發商 Epic Game 進一步利用遊戲的聚眾能力來當成散佈抗議言論的集會場。在該公司跟 Apple 和Google 的收費抽成爭議中,Epic 精明地把玩家的反應計算在裡頭。他們率先發佈20%折扣回饋方案,來吸引玩家注意到他們的抗議訴求。緊接著 App 先後被 Apple 和 Goole 下架之後,Epic 隨即在遊戲的派對活動中舉行他們早就拍好的抗議短片首映活動。同一時間登入遊戲的玩家會被引導到首映會的虛擬會場,而且長僅48秒的諷刺短片放映過程中遊戲會暫停無法繼續玩。

    Epic 意在確保他們的抗議行動現場能有最多的支持者到場助陣。雖然 Epic 沒有對外公布數字,但先前Travis Scott的線上音樂會曾吸引超過千萬玩家參與。這意謂著 Epic 很可能利用遊戲的虛擬空間完成了一次千萬人同時到場參與的抗爭活動。

    抗稅運動過去一週也出現了許多新戰友。

    包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新聞媒體所組成組織Digital Content Next近日寫信給Apple執行長Tim Cook,要求重新談判App Store高達30%的不公平抽成比例。

    這些媒體在信中舉了不久前因為國會聽證會而被揭露的差別待遇案例:Apple早在2016年就提供給Amazon特殊待遇,讓Amazon Prime Video只需要繳納15%的蘋果稅給Apple。他們在信中酸溜溜地問道:「我們很想知道我們組織中這些優質數位內容供應商還需要滿足那些條件,才能得到Amazon在Prime Video App上頭得到的特殊待遇。」

    此外,部落格寫作工具WordPress創辦人 Matt Mullenweg 也在上週出面指控他們也被 Apple 無理勒索蘋果稅,並且被 Apple 暫停了更新App的權利,直到他們屈服為止才願意恢復權限。

    WordPress 是完全免費的寫作工具,用戶不需要付費就會得到一個網址跟3GB 的儲存空間。但 Apple 仍堅持強迫不賣任何產品或服務給用戶的 WordPress 必須設置App內購功能,以便 Apple 可以分得不存在的30%收入。這也顯示 Apple 正近乎偏執地用盡一切方法圍堵所有蘋果稅的漏洞,確保流經他家門口的每一分錢都有依法納貢。


    Trump 顧問 Bannon 詐財被捕
     ̄ ̄ ̄ ̄ ̄ ̄ ̄ ̄ ̄ ̄ ̄ ̄ ̄ ̄
    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長年倚重的策士、前高級戰略顧問 Steve Bannon 在中國流亡商人郭文貴所有的一艘高級遊艇上被逮捕,理由是他以興建美墨邊境圍牆為由的群眾募資項目當中,有許多款項被懷疑非法使用於他個人開支上。

    雖然這則新聞乍看跟娛樂或傳播媒體無關,但以下的舊文回顧至少可以跟電影扯上一點關係。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已操弄社群媒體見長的Bannon其實有好萊塢有欸警(以下去年舊文重貼):

    川普的競選操盤手史提夫班農(Steve Bannon)在勝選後接受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er)專訪時曾說:

    「黑暗是好的。狄克錢尼(Dick Cheney)、達斯維達(Darth Vader)、撒旦(Satan),這些都是力量的表徵。當人們越搞不懂這個道理,對我們越有利。因為這時候他們就永遠無可捉摸我們究竟是誰以及我們到底打算做什麼。」

    是的,這個右翼政治老狐狸一口氣用上了兩個電影哏:其一是引用星戰電影經典反派角色達斯維達;其二是模仿《華爾街(Wall Street)》中另一個經典反派的經典台詞——「貪婪是好的」。

    在淌政治混水之前,班農曾以銀行家身份在好萊塢電影投資圈混過一陣子。他一直告訴別身邊的人說他的人生目標是成為當代的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萊芬斯坦是希特勒的宣傳愛將,她因為執導1934年納粹黨代表大會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 Triumph des Willens》而同時受到藝術推崇與道德批判。事實上1977年第一部《Star Wars 星際大戰》電影的結尾正是仿自《意志的勝利》中納粹黨衛軍遊行進場的橋段。

    但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落差,班農的藝術能力遠遠看不到萊芬斯坦的車尾燈。好萊塢男星喬治庫隆尼(George Clooney)曾這麼形容班農寫的劇本:
    「史提夫班農是個該死的爛劇作家,如果你讀過他的劇本,保證你一定無法相信你的眼睛。」庫隆尼語帶惋惜地說如果奇蹟能發生讓班農的劇本真的被拍成電影,他最後肯定會乖乖留在好萊塢繼續當個電影人,並且會「努力舔我的X眼來拜託我去主演那些低能至極的劇本」。

    1991年起班農熱衷於改編最血腥的莎劇《泰特斯(Titus Andronicus )》,據說他的構想包含把莎翁的歷史復仇劇背景擴大成為銀河戰爭片,並加上人類與低等外星生物的心靈性愛等等荒腔走板的新點子。班農從來沒有成功賣出這個案子,卻不知怎地想辦法弄到了《揮灑烈愛(Frida)》導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後來拍成的《泰特斯》(台灣發行商把片名翻譯成讓人錯愕的「戰士終結者」)的掛名。導演說她一直到電影海報出爐才發現有這號厚臉皮的人物掛在演職員表上說是監製,並強調此君從頭到尾都未參與該片的創意過程。
    該片1999年上映之後票房不佳。據說史提夫班農還逢人就抱怨說如果導演採納他的點子,電影一定可以大獲成功。

    雖然班農四處宣揚他的好萊塢經驗,但好萊塢人士多半是他轉行政治之後才聽過這個名字。少數曾與班農接觸過的好萊塢人士也從未在那個時期聽過他的任何白人至上主義激進立場,他從頭到尾只關心的是如何從電影中賺到錢。

    連續幾部製作擱淺後,班農終於在右翼人士身上找到新的「錢」途:他開始替右翼團體拍攝紀錄片,並在電影中大力吹捧莎拉裴琳(Sarah Palin)和川普等右翼政治人物。這些紀錄片多半沒有廣泛發行,就算發行也票房欠佳,但卻在白人至上主義者之間發揮極大的影響力,成為這個小社群強化信念、不斷茁壯的洗腦工具。班農的半吊子藝術技能居然真的實現了他的願望:真正從電影裡賺錢。

    這些聳動的紀錄片讓班農打進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圈子,不僅很快地接手營運右翼媒體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 Network),更讓班農終於與命定的同夥——川普搭上線。

    川普替班農的「蘭妮萊芬斯坦之路」帶來了另外一個致命武器:無限手套上最後一顆毀滅性的寶石——twitter帳號realdonaldtrump終於到位。

    彈指。


    |新聞出處|

    Analyst Touts "Impressive" Imax Box Office Share(https://bit.ly/3gcBbfz)

    Movie Theaters Need NATO’s Unified Safety Measures, Not 15-Cent Gimmicks(https://bit.ly/315nKtn)

    Why are Warner Bros persisting with the doomed Fantastic Beasts films?(https://bit.ly/2DU4zKq)

    Why ‘Harry Potter,’ Other Big Movies Have Become Hot Commodities During COVID Pandemic(https://bit.ly/314R6rL)

    Epic used its playbook for Fortnite events against Apple and Google (https://bit.ly/2Yhmrpl)

    Box Office: Hollywood Is Hoping That ‘Tenet’ Performs Like ‘Star Wars: The Phantom Menace’(https://bit.ly/31e9aQj)

    Netflix still can’t figure out how to make talk shows work(https://bit.ly/3gexjdK)

    Major news publishers ask Apple what can get them an App Store deal like Amazon’s(https://bit.ly/2YhyOlp)

    Border wall crowdfunding scheme leads to Trump ally Steve Bannon’s arrest(https://tcrn.ch/2YkqXne)

    Theater Owners Unveil Nationwide Safety Protocols to Encourage Return to Cinemas(https://bit.ly/2EnDj6X)

    WordPress founder claims Apple cut off updates to his completely free app because it wants 30 percent(https://bit.ly/3l5vYts)

  • 虛擬人物製作app 在 侯昌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1 12:25:04
    有 390 人按讚

    製作鬼月特輯
    拍的照片看起來⋯⋯⋯😂

    製作人表示:昌明哥,你別嚇我啊~農曆七月...你到底在跟誰說話?!

    【農曆七月特輯】
    節目陣容超級:道長、殯儀館接體員、虛擬人物、命理師、佛教文物店老闆、遺跡怪談、校園講鬼...

    鎖定+訂閱 #生活侯賽雷 ,整個農曆七月將準時 12點通知你.聽.聽... #你敢不敢一起來 ...(啊~是中午12點啦!)

    👻現在立刻下載註冊會員,即享7天VIP無限暢聽!
    APP Store:https://apple.co/2C13Buw
    Google Play:https://bit.ly/31G7S1h

  • 虛擬人物製作app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02 18:30:01
    有 596 人按讚

    最近韓國瑜市長開始請假認真跑選舉,一整個氣勢如虹,而且幾乎每天都有拋出震撼性的想法或政見。

    他就在台南觀光政策發布記者會上面提出說『故宮的展品有九分之八在山洞裡面太可惜,要把故宮70萬件藏品一次展,才能轟動全世界。』金句一出,讓所有人聽到都大吃一驚。

    故宮雖然第一時間出來澄清,指出館藏展品要展出的話,溫度濕度以及光線都有一定的規範,並不僅僅是擺出來那麼簡單,而且有很多的文物都是展一次傷一次。所以韓市長這個政見一提出來就被大肆批評。但的國政顧問張善政,馬上出來幫他善後,跳出來澄清說他們要做的是『數位故宮』。

    雖然展品數位化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故宮其實早在2002年就開始「典藏數位化」的計畫了,而且做到今天整體典藏數位化完成率也才26.49%,因為數位化可不是把展品拿來掃描拍一拍上傳就好了,故宮前院長林正儀就表示,故宮有很多文物歷史久遠,數位化之前必須要先進行修復,文物修復要人、要錢、要花時間,尤其實館藏超過半數都是古籍圖書,這些都要經過專業人員重新整理、修復。所以雖然說那種一整張水墨畫那類的「書畫類」數位典藏完成率超過95%。翠玉白菜那種「器物類」完成率有85%。但「圖書文獻類」,只有18%。

    而目前故宮官網上面就已經有典藏數位化的資料庫,可以讓部分古文物重見天日,民眾也可以自由使用,但是說到要展出的話,還要有策展人重新思考要怎樣運用各種數位科技,跟合適的文物結合,提升展覽品質,還有觀眾的藝術體驗。

    在80、90年代以後就有「新博物館學」的概念被提出來,因為藏品數位化,博物館的角色就從很專業權威的「物件導向」,變成是觀眾為導向,民眾可以自由選擇他想要瞭解的跟參與的。所以現在國際上其實不追求很多展品,而是希望觀眾可以有更好的參觀體驗。

    像現在很多國外的美術館或博物館,只要掃QRcode或是直接掃東西,手機上就會出現說明。紐約的MoMA還曾經透過app,讓民眾在美術館裡面像抓寶一樣看一些隱藏版的作品。或是讓透過AR讓畫作再多一層動畫的創作呈現。2017年的時候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還融合了body mapping的技術,讓你可以去擺出跟雕像一樣的姿勢,並幫你打分數。

    這就是數位科技帶來的好處之一。

    這一兩年故宮也有到台灣各地去做數位巡迴展。只要你戴上虛擬眼鏡之後,就能真的進到山水畫或走在清明上河圖裡,近距離的看那時候的野台戲或是街景人物。那今年剛好是達文西逝世 500週年,羅浮宮製作了一款虛擬實境 《蒙娜麗莎:越界視野》,就算在家,你也可以利用虛擬實境的技術進入羅浮宮,可以看一看畫的細節、介紹、並了解達文西畫這幅畫用到的技法等等。

    博物館不應該只是一個放滿藝術品的地方,現在全世界都有各種創新的策展方式,融合數位科技,讓每一個人都能輕鬆的了解藝術、並且得到更多的觀點跟靈感。

    你對於博物館數位化有什麼看法呢?快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虛擬人物製作app 在 aj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16 15:27:08

    steam日本恐怖遊戲,這個章節是跟絆愛合作,體驗她實況結束後的網路靈異事件。原本是以短篇方式提供下載遊玩,經過整合後在steam上發售了,包含了9個遊戲章節,從最初的隔天到現在已經7年了。
    喜歡影片就按個讚👍👍👍!

    遊戲網頁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322300/Tsugunohi/

    更多遊戲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zqZq_wDhpdTiy0wiQ7cTBr82klzflpV

    直播台 👉 https://www.twitch.tv/kamiyu666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ajin_3068/?hl=zh-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ttd3/
    成為【阿津】頻道的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DsD2j3K3nJkO0ZuGwsIUA/join

    你好啊 └(^ω^)┐我是阿津,歡迎來觀看我的youtube頻道
    頻道內容主要是錄製恐怖遊戲的實況影片
    不時也會製作其他各種電玩的劇情遊玩影片

  • 虛擬人物製作app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1-03 18:10:12

    最近韓國瑜市長開始請假認真跑選舉,一整個氣勢如虹,而且幾乎每天都有拋出震撼性的想法或政見。

    他就在台南觀光政策發布記者會上面提出說『故宮的展品有九分之八在山洞裡面太可惜,要把故宮70萬件藏品一次展,才能轟動全世界。』金句一出,讓所有人聽到都大吃一驚。

    故宮雖然第一時間出來澄清,指出館藏展品要展出的話,溫度濕度以及光線都有一定的規範,並不僅僅是擺出來那麼簡單,而且有很多的文物都是展一次傷一次。所以韓市長這個政見一提出來就被大肆批評。但的國政顧問張善政,馬上出來幫他善後,跳出來澄清說他們要做的是『數位故宮』。

    雖然展品數位化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故宮其實早在2002年就開始「典藏數位化」的計畫了,而且做到今天整體典藏數位化完成率也才26.49%,因為數位化可不是把展品拿來掃描拍一拍上傳就好了,故宮前院長林正儀就表示,故宮有很多文物歷史久遠,數位化之前必須要先進行修復,文物修復要人、要錢、要花時間,尤其實館藏超過半數都是古籍圖書,這些都要經過專業人員重新整理、修復。所以雖然說那種一整張水墨畫那類的「書畫類」數位典藏完成率超過95%。翠玉白菜那種「器物類」完成率有85%。但「圖書文獻類」,只有18%。

    而目前故宮官網上面就已經有典藏數位化的資料庫,可以讓部分古文物重見天日,民眾也可以自由使用,但是說到要展出的話,還要有策展人重新思考要怎樣運用各種數位科技,跟合適的文物結合,提升展覽品質,還有觀眾的藝術體驗。

    在80、90年代以後就有「新博物館學」的概念被提出來,因為藏品數位化,博物館的角色就從很專業權威的「物件導向」,變成是觀眾為導向,民眾可以自由選擇他想要瞭解的跟參與的。所以現在國際上其實不追求很多展品,而是希望觀眾可以有更好的參觀體驗。

    像現在很多國外的美術館或博物館,只要掃QRcode或是直接掃東西,手機上就會出現說明。紐約的MoMA還曾經透過app,讓民眾在美術館裡面像抓寶一樣看一些隱藏版的作品。或是讓透過AR讓畫作再多一層動畫的創作呈現。2017年的時候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還融合了body mapping的技術,讓你可以去擺出跟雕像一樣的姿勢,並幫你打分數。

    這就是數位科技帶來的好處之一。

    這一兩年故宮也有到台灣各地去做數位巡迴展。只要你戴上虛擬眼鏡之後,就能真的進到山水畫或走在清明上河圖裡,近距離的看那時候的野台戲或是街景人物。那今年剛好是達文西逝世 500週年,羅浮宮製作了一款虛擬實境 《蒙娜麗莎:越界視野》,就算在家,你也可以利用虛擬實境的技術進入羅浮宮,可以看一看畫的細節、介紹、並了解達文西畫這幅畫用到的技法等等。

    博物館不應該只是一個放滿藝術品的地方,現在全世界都有各種創新的策展方式,融合數位科技,讓每一個人都能輕鬆的了解藝術、並且得到更多的觀點跟靈感。

    你對於博物館數位化有什麼看法呢?快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虛擬人物製作app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03 14:34:12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